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检测鉴定;加固设计;技术要点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xisting building reinforcement instance number,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troduced emphatically the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for inspection prior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ed, structure reinforcement design points and common reinforcement techniques. The author takes several problems of structural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s to talk about his own views.

Key word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reinforcement design;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41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由于建筑物从设计、施工到使用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而因施工技术不完善、建筑所处环境和使用条件的变化以及其他一些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建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病害,如损伤、裂缝、老化、倒塌。比较严重的,会影响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甚至造成了财产损失和精神负担,有时还可能对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对结构存在的病害的建筑物进行检测、鉴定、加固,使结构具备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从而保证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1检测与鉴定必要性

要了解既有房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是否满足要求,必须要对结构进行检测和鉴定,对其可靠性做出正确的评价。检测时可根据房屋结构实际情况和受损特点确定重点检测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着重检测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配置、裂缝情况、混凝土碳化深度、蜂窝缺陷等。结构鉴定的目的是根据检测的结果,依据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0―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结构进行验算、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评价其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改造、加固的建议。鉴定的评估报告是改造加固设计的依据。

2结构的改造加固设计的几个要点

2.1改造加固设计时,根据鉴定的评估报告对结构目前实际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作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建筑物适修性评估,对修复难度与经济效益等做综合性分析,对可采用改造加固的建筑物进行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加固设计要依据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同时依据建筑物实际情况,选择最优设计方案。

2.2改造加固设计所采用的材料应尽可能轻质,以利于减小地震反应和避免对原有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屋顶加层宜采用钢结构和轻质维护结构; 原有下部结构减少或不进行加固, 以减少对下部房屋使用的影响;对原有构件进行加固处理应采用传力明确、构造简单、不损伤或少损伤原有构件、施工方便、费用低的方案;需考虑因二次受力导致的后加部分应力的滞后性,对新增材料强度应按有关规范、规程的规定做相应的折减;应遵循加固工程施工操作简单、方便就能保证质量这一道理。

2.3在验算现有构件的承载力时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第 4.1.2 条的规定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折减;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梁,核算其受弯承载力时,跨中应考虑现浇板有效受压翼缘宽度,梁端受压区钢筋应考虑双筋梁作用;框架梁核算端部承载力和裂缝时的弯矩值应取柱边值而不应取柱中值;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按检测的实测值换算为设计值取用。因此,采用计算软件作整体内力分析后,必须对构件作局部验算,能像新工程设计那样直接把软件整体计算结果拿来应用。局部计算可以用软件工具箱。在一些改造加固工程中,由于只采用软件整体计算结果,不作局部补充验算,对实际不需要做加固处理的构件也进行加固,不但增加了材料、工期和造价,而且会对原有构件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2.4如因工程需要有更长的使用年限,设计应采取加强措施,必要时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确定方案。对于原来未进行抗震设计或按旧规范抗震设计的混凝土房屋结构, 多数在改造加固前很难达到现行规范的要求。因此,目前许多经专家论证会论证的重要工程,可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并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加强后可达到要求的使用年限。

3常见加固技术要点

3.1为满足构件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采用粘贴钢板或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均需要通过结构胶受剪使钢板或碳纤维布与原构件共同工作,因此在加固部位必须要进行防火处理,因为一般的结构胶在 60oC以上强度会降低,遇明火会燃烧。粘贴钢板还需要防锈蚀和设置锚栓;有的工程采用粘贴钢板加固,由于温度影响,钢与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不同,出现钢板鼓起而脱胶现象。因此,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比粘贴钢板加固更可取。

3.2经检测有裂缝时,在改造加固时应首先根据裂缝的所在部位、形状、宽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对构件承载力有无影响,然后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是因钢筋锈蚀引起的顺筋裂缝,必须剔掉混凝土保护层露出已锈蚀的钢筋,并进行彻底除锈,当锈蚀特别严重已损失较多钢筋截面时应更换补强,然后采用环氧砂浆或聚合物砂浆喷砂浆修补恢复构件截面。对由于受剪、受弯产生的裂缝,宽度较大时,应采用环氧灌浆料压力灌浆粘结或其他补强方法。 对由于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影响产生的裂缝,为了防止钢筋锈蚀,凡裂缝宽度大于 0.3mm 的采用环氧灌浆料压力灌浆,裂缝宽度小于等于 0.3mm 的可采用环氧胶泥进行表面封闭。

3.3改造加固工程中,植筋、锚栓是最常用的方法,现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GB50367―2006)与《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关于锚固长度有非常大的差别,而且按前者的规定,对于常规的梁、墙、柱等构件,其宽厚度很难满足锚固长度。采用植筋、锚栓时,应注意最小边距和最小中距的规定,还应特别注意在原有构件钢筋密集的部位钻孔和定位的可能性,并应严禁损伤和截断原构件受力钢筋。

3.4在加固工程中,为满足构件承载力的需要,采用混凝土加大原梁、柱构件截面,按现行规范及某些图集的做法,为保证新加部分混凝土与原有构件共同工作而设置了大量锚栓或植筋拉结。 实际工程表明,这类做法不但较多地损伤了原构件的混凝土,而且常损伤或截断原有钢筋。因此,在加固工程中采用图1所示做法,即在原有柱面相隔一定距离把保护层剔凿掉与新混凝土形成槽齿连接传递剪力,柱新增截面的纵向受力钢筋配置在角部,以便在楼板处躲开梁直通,各边中部配置构造钢筋可在梁底、梁面处截断,在梁柱节点为提高受剪承载力和延性,柱四角设置角钢,在楼层梁上下角钢之间用钢板连接。框架梁采用双梁加大截面,如图 1(a)所示,上部及下部的受力钢筋配置在角部,以便躲开原有柱而伸入到新增混凝土柱截面内。

图 1柱增大截面

3.5在加层工程中增设楼层梁,按现行规范及某些图集的做法,采用植筋或锚栓设钢牛腿支座。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这类做法由于施工不精心,在原有梁、柱构件上钻孔时损伤、截断了受力钢筋,且锚栓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准确位置,牛腿的连接钢板用氧气焊枪扩孔,因部分锚栓不能受剪造成安全隐患。这类做法在工程设计中,不少新增楼层梁支承在原有梁上而没有增设附加吊筋,也属于安全隐患。因此,在加层增设楼层梁采用了如图下 2 所示做法。

图 2增设楼层梁

3.6在增设剪力墙与原有梁、柱连接时,应避免过多地采用植筋、锚接筋而损伤原有构件, 图3所示是某工程中采用的方法, 原有柱与新增墙侧面剔凿掉部分保护层形成槽键传递剪力共同工作,φ16 锚栓仅作为构造。

图 3新增剪力墙图 4原有剪力墙开洞

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范文2

没有人会否认69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各国战后重建起到的作用,但同样也没有人会辩解这一体系带有鲜明的“美国色彩”。风雨飘摇走过近70载,布雷顿森林体系总是让人爱恨交加。其遗产和让人头疼的难题依然保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提出的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被美国国内政治绑架就是明显例证。

与此同时,世界金融、经济和贸易领域出现多个互相交融的新趋势,这也给世界经济治理秩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如今,“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是个热门说法,但欲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未来,应知他从何来,欲知如何改进这一体系,应知原体系的内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这一“死而不僵”的货币体系,需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并接上世界经济版图变化的新“地气”。

从何而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要见到曙光的1944年7月,美国、英国、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开会,商讨战后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和战后重建事宜。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和讨价还价,各国决定建立世行的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机构,前者致力于促进战后重建,后者司职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加上1948年正式生效的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三鼎”成型,人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英、美两国全球经济盟主地位实现机制化的易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其必然的历史背景。在地缘政治层面,二战之后,世界权力版图发生巨变,英、美两国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霸主宝座易位。在金融话语权层面,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金本位制下央行货币空间局促的弊端暴露,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以应战通缩,一战后成型的各国货币与英、法等大国货币挂钩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分崩离析,二战后大国开始新一轮角力,以建立有利于各自的全球金融秩序;在二战中耗费糜巨的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负债国,而美国则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美国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的巨量黄金储备成为美国经济实力和傲人财富的鲜活诠释。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地址,告诉世人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当仁不让的主导地位。尽管英国人当年极力反对,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最终落户华盛顿,而且两大机构总部地址同白宫仅有一街之隔。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键人物是学者出身的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Harry White)。在学术造诣上,怀特显然不能与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比肩,但是凭借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黄金储备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地位,怀特和时任美国财长的摩根索控制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议程设置、专家分组、讨论时间分配、会议文件起草等关键环节。怀特力主强化美元地位、采取美元和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来防止英国等贸易大国进行竞争性贬值,他的提议力挫英国代表团团长凯恩斯,“怀特计划”成为布雷顿森林会议最后通过决议的蓝本。

是否还在

随着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全球各国对黄金的需求锐增,加上越战和美国约翰逊总统“大社会”福利开支扩张等因素冲击,到1968年,美国占全球黄金储备的份额降至四分之一,维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固定汇率制日渐吃力。

上世纪60年代,美联储放松银根的举措又导致国内通胀抬头、经济竞争力下降。为应对国内经济困局,1968年,美联储取消发行美元必须要有币值2598的黄金支持的强制性要求,部分切断了美元和黄金的连接渠道。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艾伦·梅尔策(Allan Meltzer)的看法,当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完全以国内经济政策目标为导向。

历史总有相似性,如今美日等国央行完全以国内经济目标为政策导向的做法似乎在重演历史。随着其他国家积累的美元储备日益增多,美国面临黄金偿付危机,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宣布不再向外国出售黄金,彻底切断了美元和黄金的连接渠道。若说随着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布雷顿森林时代已是过去时,似乎又与事实不符。“怀特计划”是希望借黄金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阻止英国等贸易伙伴用货币竞争性贬值来谋求贸易优势,但由于金本位制的内在缺陷,1971年,美国被迫结束怀特提出的构想。即便如此,美元依旧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国际机构总部所在地是所在国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仍在华盛顿,并未向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凯恩斯所建议的在伦敦设立第二总部,也没有在其他国家设立第二总部,两大国际机构的工作语言仍是英文。美国人一直担任世行行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美国是性一拥有对两家机构重大决策否决权的国家,各个关键职能部门中的重要决策背后都有美国人的身影。

让两大国际机构成为全球“金字招牌”的并非他们的办公楼有多气派,而是办公楼里藏龙卧虎。在两个各拥有188个成员国的机构里,高管尽管肤色不同,但多数拥有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对美式思维和价值观有着较强的认同感。2012年竞选世行行长的美国候选人金墉、哥伦比亚前财政部长奥坎波、尼日利亚经济统筹和财政部长奥孔乔一伊韦拉的肤色不同,大多数媒体和评论人士将注意力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争。其实换个角度来看,3人皆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并多年在美工作,能用流利的英语会话,美国是他们事业腾飞的平台,3人的履历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此外,两大国际机构的影响力并未被边缘化。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再度表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维持全球金融稳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在提供技术支持和全球宏观经济监测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世界银行在减贫、消除发展瓶颈方面的经验无人能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面貌发生巨变并非坏事,世行名称和职能的演变表明全球已走出了二战炮火的创伤;黄金与美元挂钩的金汇兑本位制结束,从侧面印证了全球贸易流、物流的极大繁荣;区域性经贸、金融合作见证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多极格局。

走向何方

包括前世行行长佐利克在内的美国精英并不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是过去时,而是处在不断演进的现在进行时,三大国际机构的构架、定位都在动态调整。若与三大国际组织建立之初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发生巨变。研究该体系的知名学者、美国外交学会资深研究员本·斯泰尔(Benn Steil)告诉笔者:“如果怀特和凯恩斯能活到今天,肯定已经认不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了。

尽管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的细节尚待完善,但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秩序调整中的一个标志_生事件。《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指出,金砖五国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两成,总共拥有约4.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金砖五国的提议将使得主要新兴经济体整合力量,全球金融体系中有影响力的将不只是美欧所主导的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

尽管世界经济治理秩序的未来面貌尚难定论,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势必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斯泰尔认为,金砖国家设立开发银行就是给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敲响了警钟。半个多世纪前规划世界治理秩序离不开美、英两国的协商,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荣誉所长伯格斯滕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治理架构的改革迫切需要美、中两个大国的合作与谋划,未来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的规划关键在于美中两国的协商。

凯恩斯当年曾提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由美国和英国共同享有否决权,一超独大的美国否决了这一提议。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美国的相对经济和军事实力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在逐渐缩小,美国应当考虑在现有的国际舞台上,让其他新兴经济体大国享有否决权,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美国人一家的游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春季会议期间告诉笔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要像“镜子”那样反映世界动态。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和二战后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如今全球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又达到新临界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今年的经济总量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经济体,拉加德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员工比例已升至44%来印证中国等国家力量的崛起,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借债国,颇像二战后英国的地位,中国、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都是持有美国国债数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债主。

关于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内核,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迈克尔·杜利(Michael Dooley)等人在2004年提出“复活版布雷顿森林体系”(RevivedBretton Woods System,BW2)的概念,其观点有合理之处,也引发了热议。根据杜利等人的看法,资本富足的美国通过国际资本市场以较低的利率短期举债,来应付国内巨额财政赤字的压力,同时再把国内的资本以长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输出到劳动力富足但资本短缺的国家,赚取更大的投资利润,美国继续扮演“短借长贷”的“世界银行家”角色,这种金融循环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是一种双赢,尽管美国存在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但是BW2体系或许比原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具可持续_生。

但是,也有专家持反对论调。希腊央行的史蒂芬·霍尔(Stephen Hall)等学者则认为,BW2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样稳定,他和原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同样面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这些稳定破坏性因素的威胁。曾任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的埃德温·杜鲁门(EdwinTruman)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年度财政赤字占GDP高达8%、经常账户项目年度赤字超过3%的内外“双逆差”局面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不可持续。美国接近债务危机临界点是学界的共识,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需调整过度依靠借贷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末日博士”鲁比尼认为,和原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在BW2时代,美国的经常项目从顺差变为逆差,美国国内的温和财政赤字变为巨额财政赤字,这预示着BW2时代或将是一个“短命时代”。

史可明鉴,布雷顿森林体系留下的遗憾也为未来的努力指明方向。在怀特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支柱,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设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尝试,但是该体系并未建立凯恩斯提倡的超储备货币,从而来克服信用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为了缓解国际金融体系困境而在1969年设立的IMF特别提款权(SDR)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超储备货币。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提议扩大SDR的使用范围,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划师”怀特将汇率作为自己思路构架的核心,汇率议题确实是连接各国利益的主要桥梁。BW2时代是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代和国际贸易分工大繁荣的时代,贸易和金融政策密不可分,各国既要避免全球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国际贸易萎缩,也要避免滥用央行创造流动性“无锚”的现状来谋求出口优势和减小偿债压力。

目前,日元等币种“竞争性贬值”尽管主观目标未必是谋求出口优势,但客观结果会使得日本出口商更具全球竞争力。怀特最初没有设立世贸组织的考虑,因而在原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在汇率、贸易政策上的有效合作来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缺乏有力的制度_生保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难以对日本这样大股东的货币政策“吹响警哨”,这些都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软肋。

对双减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范文3

关于“全球暖化”问题

究报告环境保护协会 化学科技文翻译社团

联合制作

南京师大附中

目 录

课题准备

课题综述………………………………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 研究简介…………………………………….. 关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实验探究…..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建筑和照明节能为例………......

如何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以城市绿化及节约木材(纸张)为例.. 我们的建议…………………………….......... 研究拓展

南京市规划局的回邮………………….......... 环保传单的发放………………………….. 研究后记

我们的感受……………………………..........

研究附录

活动进程记录………………………........... 参考资料……………………………...........

2 3

4

4 12 16 19 20 21 22

23 25

课题综述

选题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也是一般所为人熟知的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 然而,分别在俄罗斯科学院地理学研究所和海洋学研究所工作的科特利亚科夫和莫宁院士认为,尽管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持续增加,但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看到的情景将是,全球气温将进入变冷期。目前全球变暖的现象其实并非二氧化碳之过。

于是,我们对研究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惑。所以,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决定以此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入手,争取以我们的微薄之力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关研究成果

很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增多,而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导致"温室效应".

所谓的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在地球上已经重复多次了,全球变暖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俄“东方”科学站的研究表明,在最近10万年的时间内,全球气候温度的提高总是发生在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之前,而不是相反。当大气温度开始下降时,二氧化碳的含量还会持续增长2千年到3千年。 科研人员在分析了5千年、2万年、10万年间大气变化的数据后发现,每一次全球变暖时,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的表现都是一样的:首先大气温度开始升高,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则要落后几千年。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要比大气温度升高的速度快,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就会超过温度提高的速度。当温度开始下降时,二氧化碳的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开始下降时,其下降的速度也会超过大气温度下降的速度。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冻结阶段。 上述的规律性只能在10万年这样很长的时间段内发现。如果在2万年这样比较短的时间内看,就会发现大气温度的提高永远跟在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后面。对这种现象,科研人员暂时还不能解释,不知这是数据测量不精确之故,还是自然界本身就是按这种规律运行的。

我们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

1. 科学性、理论性强,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两位权威人士提出了挑战一般所为人共知

的观点的看法。

2. 虽然还没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但已对传统论点产生冲击,让人不由对此产生关注。 3. 研究未很好的贴近生活,让人感到颇为遥远,于是希望通过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发起一些研究,

使对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问题的关系有更深的理会。

研 究 计 划

课题研究

一、 研究简介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生活生平的提高在给人们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也给世界环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报告目的在于了解全球暖化的现状,分析原因以及解决南京该问题的方法。首先,经过实验对比二氧化碳气体与其它气体性质上的差异,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此问题的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确信要想缓解全球暖化问题就必须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接着我们以建筑与路灯节能为例,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角度对如何缓解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然后我们又以城市绿化及节约木材(纸张)为例,分析得出如何通过种植及保护植物来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参考国际上一些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了缓解“全球暖化”问题的一些方法与手段。

二、关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实验探究

前沿: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二氧化碳对于造成温室效应及全球暖化问题起了主要作用,我们决

定通过试验来验证二氧化碳对于此问题的影响。

猜想:二氧化碳之所以能造成温室效应是与其热容等物理性质有关。 实验思路

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氧气对于热量的吸收与阻止热量散失等性质,验证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现象的影响。

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器材及药品

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

实验器材连接示意图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吸热与放热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在相同的室温下,对等体积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使用相同的酒精灯进行加热,利用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记录气体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曲线。 2.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使用酒精灯加热到相同温度,在相同的室温下使其自然冷却,

利用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记录气体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曲线。

实验器材:

锥形瓶 单孔橡皮塞 DIS温度传感器 铁架台 酒精灯

实验器材连接示意图

做出图线

反思:

我们发现二氧化碳与空气温度变化差别并不是十分明显,难道说二氧化碳并不是全球变暖的主

要原因?

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试验,我们发现我们虽然使用了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但制取过程中二氧化碳仍有与水接触的机会,而水与此问题成负相关关系,故其会影响试验结果。且我们收集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并没有检验是否收集满,若锥形瓶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则会影响试验结果。

改进措施:1.在气体发生装置与气体收集装置中间放置干燥管,去除二氧化碳所带的水汽

2.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

做出图线

实验结论

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空气对于热量的吸收与散失,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用酒精灯加热的情况下温度在加热大约20分钟后都可以产生明显的升高。但二者的末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且将二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呈现,可以发现二者的温度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短波辐射

我们通过咨询相关老师得知,其实二氧化碳与空气的热容相差并不明显,且我们实验中气体体积太小,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外界环境造成得影响大,而且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几乎无法从试验操作方式上减小此误差。另外,二氧化碳差生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其可以允许短波通过,而吸收长波。有物理知识可知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我们的试验目的可知我们采用红外线照射可是现象最为明显。针对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

2.5升可口可乐瓶 红外线灯 DIS温度传感器

实验方法:

1.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按不同浓度冲入可乐瓶中。

2.利用红外线灯对可乐瓶进行照射,使用DIS温度传感器记录气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实验图线:

实验结论:

通过此实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二氧化碳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较低的气体,温度升高非常有限。而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气体温度升高则是十分明显。

模拟实验

另外,我们经过走访物理老师,得知可以采用使用专业软件来模拟此试验。

由于此软件系统无法显示气体温度的变化,所以我们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RT)可知一定物质的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与温度成正比,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试验

我们在左侧的容器中充满约80℃(绝对温度:350K)的混合气体,右侧U形管及点光源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我们将容器内的气体设置为不同的组成

当氧气为0.2,氮气为

0.8

氧气为0.12 氮气为0.38 二氧化碳为

0.5

当二氧化碳为

100%

利用EXCEL对图线进行处理

结论:通过对比几组数据,我们发现在盛有二氧化碳的封闭容器中,热量散失会明显减小,温度降

得较慢,且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此现象也就越明显。

小结: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对造成全球暖化问题造成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上

升,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尽管我们使用的气体的体积并不是十分的大(尤其是与全球气体总量进行比较),但在强光照射下仍会出现明显现象,由此可见二氧化碳对全球暖化问题影响之大。于是我们从减少其排量以及增加其吸收量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三、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建筑和照明节能为例

1.建筑节能

前沿:建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

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利用太阳能、地热(水)能源的综合技术工程。1992年全世界建筑用能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碳,占总用能排放CO2的比例为25%—30%,对地球变暖影响的比率为10%—12%。中国建筑用能所排放的CO2量约为2亿吨碳,约占全世界CO2排放总量的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用能量正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CO2排放量也在迅速增长。目前,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约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中国建筑用能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在快速增加(主要有冬季采暖、夏季制冷以及生产高能耗建材所排出的温室气体)。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比例还会不断增长。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建筑门窗和幕墙的节能约占建筑节能的40%左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节能门窗的研发和利用将成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点。我们周边的建筑节能状况如何?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调查。

研究:

一. 校园内的建筑节能状况调查分析

我们首先对校园的用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

表1 2004-2005校园用电情况

表2 2005-2006校园用电情况

图表1

数据初步分析:

通过图表1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办公楼的用电量最高,与教学楼、艺术中心并为用电“三巨头”。经过调查,主要是空调的耗电量太大。这说明整幢建筑的节能性能并不是太好,热量容易散失,需要空调连续的工作。

通过对表2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冬季是用电高峰期,这是由于天气寒冷空调的大规模的使用,这说明我校各建筑的保温性能不是太好。

为什么空调的使用量如此巨大呢?是不是与建筑节能性有关?哪些因素影响最大?这引导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二. 有关玻璃幕墙的研究

玻璃幕墙是现代化建筑的主要外围护结构之一,其设计不仅要满足建筑美学和建筑功能的要求,而且要更多地考虑热工设计,充分体现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建筑设计三大原则:“开放与交流、舒适与自然、环保与节能。

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批准的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这将从源头上控制建筑能耗。现在很多省市开始采取措施,整治或是限制对玻璃幕墙的使用。这客观上促进了节能玻璃的发展。《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30%,玻璃幕墙最多只能占到墙面的70%等。新建建筑中,整面玻璃幕墙不能再建。

据了解,普通玻璃应用于建筑上,有30%的能量是通过玻璃的传导而损失的,在目前全球性能源紧张的今天,建筑师和建筑使用者越来越重视减少玻璃的能量损失。

玻璃幕墙的传热过程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玻璃和铝合金(不锈钢)金属框格的传热:通过单层玻璃的热流传热,通过金属框格传热,通过玻璃的镀膜层减少辐射换热;二是幕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和室内环境间的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环境间的辐射换热;三是玻璃幕墙外表面与周围空气和外界环境间的换热;外表面与周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外表面与外界环境间的辐射换热,外表面与空间的各种长波(如电磁波、红外线等产生的长度)辐射换热。四是普通玻璃幕墙采用单层玻璃和铝合金型材的梁柱结构,而节能玻璃幕墙则应从上述三种途径加以考虑:第一种途径(热传导)对节点设计影响最大,针对玻璃的导热性能,设计时采用中空玻璃;针对铝框的导热性能,设计时采用尼龙66等结构塑料,形成“断桥”,可增大热阻,减少热传导,从而设计隔热幕墙。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第二种途径(热对流)和第三种途径(热辐射),在构造上采用双层Low-E玻璃,上下端对流开口,从而设计动态幕墙,达到环保节能的作用。

针对这样一种现状,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社团选修课环境保护社建筑节能课题小组玻璃幕墙分组就此成立,并以此为题,进行了研究。 我国现有建筑门窗的节能现状

1.七、八十年代的钢窗

2.九十年代的铝合金单玻窗和塑钢单玻窗

其保温隔热性能(传热系数)和空气渗透性能(气密性)两项物理性能指标均达不到所在地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部分)》(JGJ26—95)标准。

经调查发现,我校艺术中心楼采用的是普通钢化玻璃,教学楼采用的是普通玻璃。

表3 普通钢化玻璃参数

附:1 玻璃节能评价的主要参数

自然界中热量的传递通常有三种形式:对流、辐射和传导。由于玻璃是透明材料,通过玻璃的传热除上述三种形式外还有太阳能量以光辐射形式的直接透过。衡量通过玻璃进行能量传播的参数有热传导率及K值(在美国称为U值)、太阳能透过率、遮蔽系数、相对热增益等。 1.1 K值

K值表示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热量通过玻璃在单位面积(通常是1m2)、单位温差(通常指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一般1℃或1K)、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焦耳数。K值的单位通常是W/㎡K。K值是玻璃的传导热、对流热和辐射热的函数,它是这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综合体现。玻璃的K值越大,它的隔热能力就越差,通过玻璃的能量损失就越多 1.2 太阳能参数

透过玻璃传递的太阳能其实有两部分,一是太阳光直接透过玻璃而通过的能量;二是太阳光在通过玻璃时一部分能量被玻璃吸收转化为热能,该热能中的一部分又进入室内。通常有三个概念来定义: (1)太阳光透射率

太阳光以正常入射角透过玻璃的能量占整个太阳光入射能的百分数。 (2)太阳能总的透过率

太阳光直接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能量与太阳光被玻璃吸收转化为热能后二次进入室内的能量之和占整个太阳光入射能的百分数。 (3)太阳能反射率

太阳光被所有表面(单层玻璃有两个表面,中空玻璃有四个表面)反射后的能量占入射能的百分数。 1.3 遮蔽系数

遮蔽系数是相对于3mm无色透明玻璃而定义的,它是以3mm无色透明玻璃的总太阳能透过率视为1时(3mm无色透明玻璃的总太阳能透过率是0.87)其他玻璃与其形成的相对值,即玻璃的总太阳能透过率除以0.87。 1.4 相对热增益

用于反映玻璃综合节能的指标,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室内外温度差为15℃时透过单位面积(3mm透明,1㎡)玻璃在地球纬度30O处海平面,直接从太阳接受的热辐射与通过玻璃传入室内的热量之和。也就是室内外温差在15℃时的透过玻璃的传热加上地球纬度为30O时太阳的辐射热630W/㎡与遮蔽系数的积。相对热增益越大,说明在夏季外界进入室内的热量越多,玻璃的节能效果越差。对于玻璃真实的热增益是由建筑所处的地球纬度、季节、玻璃与太阳光所形成的夹角以及玻璃的性能共同决定的。影响热增益的主要因素是玻璃对太阳能的控制能力即遮蔽系数和玻璃的隔热能力。

相对热增益特别适合于衡量低纬度且日照时间较长地区向阳面玻璃的使用情况,因为该指标是在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室外热流流向室内且太阳能也同时进入室内的情况下而给定的。 对于不存在太阳能辐射部位使用玻璃时,反映玻璃保温能力的指标只有K值。

小结:经调查发现,我校的玻璃幕墙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节能作用,只是使外观美观了。

2.路灯耗能

我校晚间灯光明亮,在为我们行走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我们决定在我校的方面进行探究,以求可以在解决全球变暖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

经过了两个月的调查与数据的收集、计算和整理,我们得到了下列有关我校路灯耗能方面的一些结论与数据的表格整理:

1、 我校在路灯节能方面做得合理到位,全校(即树人与南师附中)境内,所有共

计30盏路灯的使用状况良好,所选用的灯泡均为亮度合理的150W节能灯泡;

2、 路灯每日的开关时间较为合理,符合夏、冬两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即,夏

季,昼长夜短,路灯所需开设照明时间较长;冬季,昼短夜长,路灯所需开设照明时间长;

3、 我校路灯耗能所付电费占我校所付总电费中份额较小(按月计算),我校月耗

能主要是教室耗能、机房耗能、高压水泵耗能等;

4、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若按照一般情况使用250W普通灯泡,耗电情况是现实际状

况的1.5倍左右;

小结:通过此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在校园路灯节能这一方面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学校路灯

位置的设置及灯泡功率的选择均基本符合实际需求,灯泡均采购节能灯泡,且开光的时间安排合理,可以说是校园节能方面的典范。

四、如何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以城市绿化及节约木材(纸张)为例

1. 城市绿化

引言:城市绿化在市民提供一种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在为缓解全球暖化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

人们根据光合作用碳素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成两类:

(1) C3植物。C3途径是光合碳代谢中最基本的循环,是所有放氧光合生物所共有的同化CO2的 途径。这类植物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这种反应途径称C3途径。C3作物生长在温

度较低环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C3植物:典型的温带植物,如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烟草、马铃薯、菜豆和菠菜等;现在已经知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木本被子植物都是C3植物;

(2) C4植物。这类植物以草酰乙酸(四碳化合物)为最初产物,所以称这种途径为C4途径,如甘蔗、

玉米、高粱等。一般来说,C4植物比C3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其原因可从结构和生理两方面来探讨。C4作物生长在温度较高、光照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C4植物:典型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如玉米、高粱、甘蔗、苋菜等;只有草本被子植物中才有C4植物。

这两种作物类型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光合作用速率差异明显。结构与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是统一的。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其中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维管束鞘的外侧密接一层成环状或近于环状排列的叶肉细胞,组成了“花环型”(Kranz type)结构。这种结构是C4植物的特征。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小,有基粒(图3-28)。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与其邻近的叶肉细胞之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相连。C3植物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小,不含或很少叶绿体,没有“花环型”结构,维管束鞘周围的叶肉细胞排列松散(图3-29)

科学研究表明,C3植物和C4植物由于叶片结构有差异,所以两者固定CO2的途径也不一样。 由此可见,C4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4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场所)内,C3途径发生在维管鞘细胞的叶绿体内,两者共同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

试验

南京的行道树多以法国梧桐树和香樟树为主,起初我们认为是不是将这些绿化植物都换为C4植物会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因此我们设计了一项试验,内容如下:

采集行道树树叶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维管鞘周围是否有叶绿体,但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只要观察叶脉颜色既可知是何种植物,深绿色是C4植物,浅绿色是C3植物。因是冬天,所以没有采集到样本,但根据照片不难得出结论法国梧桐树和香樟树均为C3植物。(材料:C4植物、叶脉周围维管束鞘细胞有花环状结构,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脉颜色深;C3植物小叶脉距离大,可能是因为为了增大光合面积、增加叶肉细胞的分布。因为C3植物的叶脉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后由资料得知,C4植物多为草本植物,所以建议在绿化时不要只种树,也要在土地上多铺些草坪,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则可增加CO2的消耗量,有助于更新空气。

根据2007年1月1日南京环境监测站的收集的24小时观测数据平均值,可以看出当天空气质量草场门较好,山西路空气质量较差,因为草场门周边住宅、大专院校、机关、公园等为主,绿地较多,绿化较好;山西路以商业为主、交通流量大,绿化不如草场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由表可见绿化好的地方,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因此,绿化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合理绿化,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2.校园纸张节约

前沿:南京师大附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名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

以往被忽视的节约问题的影响开始引起注意。随着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的开展,文印室成了校园节约的关注焦点。

调查统计:

2006年1月—12月南京师大附中用纸总量 A4纸:750箱 每箱3000张

B4纸:500箱 每箱2000张(数据来自南京师大附中校务办)

总计:750*3000+500*2000*4/5=30500000张A4纸(5张B4相对4张A4) 相关数据:1棵成年树可制造A4 纸1500张 一棵树可以吸收12磅CO2

计算可得:南京师大附中一年的A4纸用纸量相当于令森林少吸收

30500000/1500*12=244000磅的CO2

经简单统计,每周印发的附中讲义每一学科(共九门)均设有封面。则若每周(一学年40周)每一位同学(约800人)的附中讲义减少各学科封面的印刷则可节省9*800*40=288000张A4纸。则这样一个简单而必要的节省就可以多吸收:288000/1500*12=2304磅的CO2

若是学生的练习本、练习纸、学校不必要的通知印发则可以更多的吸收CO2,这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方法!

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我们惊愕于学校每年如此大的用纸量。经过计算,我们又得出这些所消耗

的树木以及导致树木减少吸收的CO 的量。这些真实的数据不禁让我们感到切切实实的危机感。而本次实验数据仅仅是我们学校一年的用纸量,设想,全国每所学校这么多年的用纸将会消耗多少棵参天大树?将会使它们减少吸收多少温室气体?我们总是说要保护环境,保护树木,但这些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环境问题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组组员做了一个初步计算,发现学校用纸中至少有10%是用

于无必要的复印件上或通知上的,而且我们同学每天草稿纸的用量也是惊人的。所以这次实验更让我们感到节约用纸要从身边做起。比如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节约用纸,要正反两面使用。在学校方面,我们建议学校能尽量节约,能用口头转述的通知尽量不要用纸复印。如果要复印有关作业练习将纸正反两面复印,减少用纸量。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必定能减少大量纸张的使用,从而减少树木的砍伐量,使其能够吸收更多的CO 量。

五、我们的建议

根据前一阶段我们对于全球暖化现状的了解以及对于造成该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我们结合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认识以及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对缓解该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 通过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1建筑物使用节能材料,如节能玻璃

1吸热玻璃 吸热玻璃是在玻璃本体内掺入金属离子使其对太阳能有选择地吸收同时呈现不同的颜色,吸热玻璃的节能是通过太阳光透过玻璃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而被玻璃吸收,热能以对流和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从而减少太阳能进入室内。

2镀膜玻璃 镀膜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即热反射玻璃(也称太阳能控制玻璃)、低辐射玻璃。热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上金属、非金属及其氧化物薄膜使其具有一定的反射效果,能将太阳能反射回大气中而达到阻挡太阳能进入室内使太阳能不在室内转化为热能的目的。太阳能进入室内的量越少,空调负荷也就越少;热反射玻璃的反射率越高说明其对太阳能的控制越强,但是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会随着反射率的升高而降低,影响采光效果,太高的玻璃反射率也可能出现光污染问题。 1.2改单一依靠电能为多种能源并行,利用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减少对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

1.3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此措施,减少能源使用总量

2. 通过植物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2.1减少纸张使用量,纸张的大量使用直接造成了森林的大面积砍伐,提高纸张利用程度,目前有91.1%的附中学生认为学校下发通知文件至少有60%是不必人手一份的,且绝大多数是单面打印,排版松散,造成浪费。

2.2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合理安排绿化带分布

2.3树立环保意识 增加每年植树节的宣传,鼓励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植树等活动之中,在城市大面积扩张的同时不减少绿地面积

活动拓展

为了尽可能的大体现我们此次研究型课程的价值,体现附中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将我们的建议送往了有关部门,并得到了南京市规划局的一封回邮:

我们的传单

尽管南京市规划局在回邮中表示将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考虑我们的意见与建议,但是我们希望此次研究的成果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看得见的效益,我们制作了环保传单,但又考虑到要节约纸张,所以我们将它张贴在教学楼宣传栏中,并在附中论坛进行了。 传单设计如下

研究后记

这一期的研究就要告一段落了,但在这次研究过程发生的一点一滴都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首先,我们要感谢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因为它让我们在学习中不再整日忙于做题,被题海所重重包围,而是有了时间去开展研究型课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我们要感谢附中,它精心安排了这一期的研究,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它的培养目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

他们在平时工作的百忙之中仍抽出宝贵的时间给予我们及时的帮助。

在这次研究中,不仅令我们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课外知识,还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进行社会实际调查的能力。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年级,我们每周只有不到一小时的交流时间,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我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团结,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也是这次研究重要的目的。 这次活动我们的题材并不是很新颖,如今命题人总是将死板的知识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多数的题目也会给出一些实际背景,可是这些和此次研究比起来,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我们组员多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获取了一些信息,发现一些复杂的问题是根本无法用简单的理论知识来解答的。

尽管说我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远不如网上一些专家对此问题发表的见解,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比我们更为全面,对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但是我们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自己去根据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远比上网下载更加有意义。 研究虽然耗费我们大量时间,而且效果不会迅速反映在自己考试分数的提高上,但研究性学习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我们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做无数题目也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中国在国际上是负责任的大国,十分重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为此,制订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节约能源法》,建设部也制订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一些节能标准和规定。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切实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搞好建筑节能,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保护大自然,减排温室气体,世界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最后祝愿“全球暖化”问题能够早日得以解决。

研究附录

附录一:活动进程记录

1.时间进度

2. 活动记录“全球暖化”问题的研究

社员指导老师韦英俊老师 周琦峰老师知道学生进行研究

学生在进行实验

社团同学进行交流

附录二: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环境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中地理》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中国城市化与环境保护》 浙江大学出版社 [5] 《高中生物》必修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

参考网站

[1] 人民网 (people.com.cn)专题 关注全球变暖

[2] 《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东部将面临淹没危机 》 2006年08月14日 [3] 《科学研究:二氧化硫也可减缓全球变暖》2006年09月22日 [4] 《玻璃幕墙的有关参数》新浪网>>科技

[5]《结合用纸量浅析加强环保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超负荷交通加剧“温室效应”》js1011.com/ 江苏交通广播网协助部门

[1] 南京环境监测站

[2]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总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