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展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计划展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计划展望

生产计划展望范文1

关键词:技术 生产 消费 变化

纵观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生产方式的升级、文化业态创新以及相应文化消费特征的转变。学界不乏关于印刷技术、录音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更近的数字化技术等各阶段技术创新,对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业态发展的研究和总结。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许是太关注于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厘清和探寻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规律,而忽略了现代技术创新背景下,文化生产与消费正在发生的悄然转变。

一、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历史演变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也是不断更替和演进着的,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发生的后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更替表明,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的进步促进的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没有使生产方式发展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米歇尔·阿吉列塔与阿兰·列别策关于福特主义的研究认为,生产与消费的联接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至关重要。福特主义正是在降低个人手工技能要求、迫使工人失去对自己劳动和工作节奏的控制、割裂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基础上,将大众消费整合进生产的条件。但至20世纪70年代,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固有的僵化弊端,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福特主义逐渐向具有灵活性、分散化、创造性等特征的后福特主义转变,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福特主义,创造了和引导了消费的多样化形式,将生产和消费重新对接,促使当代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的兴起。

技术促进下的大规模生产和过度丰盛,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促使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引导和控制消费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手段。20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促使产品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变化,也伴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一时期关于消费的“有闲”、“时尚”、“仪式”、“区分”等属性的经典论述不断涌现,从整体发展脉络来看,消费越来越是文化的消费,以至于当下消费的文化属性占据了中心位置。伴随着技术促进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消费的文化意义从隐性要素的存在转变为作为区隔和建立等级差异的方式,进而发展为现今消费文化的“夷平化”特征,最终将文化推至消费的中心。鲍德里亚认为,物的文化价值和符号价值成为划分社会等级差异的手段和社会区分的逻辑,并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生产的不仅是产品和使用价值,更是一套由使用价值抽象出来的符号体系,而个体的需求则是在这套符号体系的控制和刺激下产生的。“19世纪发生在生产领域的那个生产力合理化进程在20世纪的消费领域中得以完成。”消费社会中文化的中心地位和消费控制的探讨也延伸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中,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使得在文化产业领域也出现了技术单向的控制和塑造作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最为激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技术世界里,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文化真正的本质规定性,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导致虚假个性的流行,单向度的人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典型的人的特征。

二、新技术条件下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特征

两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是建立在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伴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危机证实,传统的依赖于攫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为支点,新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建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不同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系统化的、集中式的生产活动和具有同质化、控制性特征的消费活动,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方式具有新的特征。

从生产方式来看,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对于石化能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能源机制塑造了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文明的组织结构、商业和贸易成果的分配、政治力量的作用形式,指导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自上而下的层级性、规模化、集中化、垄断性等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和商业运营方式。而建立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新经济,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分散性,需要合作性的组织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并为由此衍生出的所有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建立在新能源网络基础上,伴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全球物联网、3D打印技术等共性技术的不断完善,开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方式。开放性的共同体和新的社会生态正在挑战着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维基百科数百万计的编辑者参与其中,拥有成千上万参与者的社交网络如雨后春笋搬涌现,音乐、视频、旅游以及其他多种专业化共享社区网站不断普及等等现象表明,建立在分散式的新能源网基础上,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新经济是以合作、共享为主导特征的。

从社会结构来看,互联网技术、物联网系统以及以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等新经济的技术支撑系统,正在改变传统工厂生产的方式和集团化的商业模式。新制造技术和物联网不断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每个创意都可以变成产品,每个产品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到消费者,“长尾”成为网络时代的蓝海,数以百万计的小型企业和个体制造时代的“创客”成为新经济的主导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创客”,即是利用新技术和全球网络,将自己的创意转变成实际产品的人。生产方式的便利性和低成本特征,将生产者的创意推至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正如封建贵族的权力和身份来自对土地和民众的世袭控制,资产阶级的成员是商人和厂主,创意阶层的特征则是在于扮演着创意提供者的角色,由于创意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因此创意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在新经济愈演愈烈的当下,创意阶层成为生产的核心,创意经济下的创意阶层是促使新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

从消费方式来看,创意产业每天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创意产业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工业社会正在转入一种创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从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还是从创意阶层的崛起来看,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主导创意经济发展的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将会成为塑造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创意阶层从事对创意具有较高要求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创意阶层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我们的创意思想反过来也决定了我们的休闲爱好。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对经济发挥作用,也由此将自己定位为‘创意人’,所以我们乐于参与的休闲及文化活动也都是那些能够表现并培养创意的活动。”从创意阶层的工作特征来看,创意工作者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创造性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尤为重要,充满激情和活力,是保持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其次,创意工作也是一个团队协作性的,创意氛围、创意团队对创意的激发和创新的产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创意思维很难随时开始和结束,创意的出现往往具有不经意性,因此,创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的重要性。相应地从创意工作者的消费特征来看,创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创意阶层消费方式的特征。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向大众提供文化、精神、艺术和娱乐的新兴产业,多样性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提供包容、信任、合作、共享以及激发创意的工作条件,因此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对于创意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体验式、参与式的文化消费特征。派恩和吉尔摩认为“体验经济”的到来,主要是因为科技推动下的许多新体验的产生,人们的日益富足以及经济价值的本质及其自然递进的趋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创意阶层的更加偏爱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消费形式。体验性、参与性的消费方式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和流行,因为它们激发了创意的本能,提高了创意的能力。最后,个性化和专业性的消费方式。“以选择多样性为基调的现代休闲消费方式并不是强调消费主体属于某一个群体……在这里,自我认同的身份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自我存在,是以塑造自我为出发点,同时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为目的的。”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是创意人才的身份决定的。同时,创意阶层的消费方式还表现为围绕共同兴趣和爱好,依靠网络联接而组建的专业化的共建、共享的创意生产和创意消费的专业性网络社区。开源、共享、体验、参与和个性化、扁平化等成为新技术条件下和新经济进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关键词。

三、技术与未来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演变趋势

前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特别是后福特主义以来,对于资本主义体系来说,是将消费符号体系、文化体系和控制体系的生产纳入到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消费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前提。对于消费者来说,个体的需求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构建的符号体系下产生的,是受控制和引导的,个体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也是完全割裂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中。而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会使21世纪的社会产生新的生产和消费趋势。

首先,技术的普惠性和生态化。正如正在成为现实的云计算的世界,当下,云计算的创建及运营还只是服务于企业利益而非个人和用户的利益,当不断整合进能源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以3D打印和计算机为代表的面向个人的便利性制造技术等多样化的共性技术时,一个不仅服务于企业,更面向于个人的云生态将会出现,云生态成为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后台服务者,建立在云生态基础上的社会,将会充分发挥和激发个人创造性的作用,满足创意阶层共享、合作与个性化创造的需求。因此,未来应该是面向所有社会主体的普惠性的共性技术的不断建立和融合。其次,生产和消费的同质化和整合化。凯文·凯利以书为例来探究未来生产和消费的整合关系,建立在网络共享、共建和合作的基础上,未来的书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物品,“我们的文化正在从‘书本的文化’转向‘出书的文化’”。书只是出书这个过程的副产品,真正的重要的是在网络共享、共建和合作基础上,整合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个创意主体共同创作的过程。因此,在技术的整合性和生态化的基础上,生产和消费的本质界限也逐渐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逐渐融合和同质化了。最后,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文化化。创意阶层参与性、体验性特征的日益扩散,新的大众群体对消费参与性的要求日益提升,将会使得生产也成为创意群体的一种自我满足的消费方式,当一切的生产和消费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创造性和创意性需求的时候,生产和消费也将会是全面文化化的生产和消费。

四、结语

技术发展的历程表明,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相应消费方式的转变。建立在19至20世纪技术基础上的,是集中式、层级式和垄断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相应的是劳工阶层的异化,高产量和僵化的生产组织模式,一方面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日趋饱和的市场需求问题,生产和消费固有的矛盾,迫使一套控制、引导和激励消费的符号体系的生产,成为产品生产销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大众在消费方式上又进一步被控制和异化了。新技术条件下,扁平化、合作式、共享性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建构的是新的社会生态系统,伴随着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低成本制造和销售成为可能,创意推至经济发展的中心,创意阶层的不断壮大也将弱化社会阶级区隔,推动生产和消费的同质化和整合化,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文化化,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将不会变成异己的力量来控制人们本身,相反人的个性化和能动性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相应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方式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转变。新技术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不断变化的特征和正在出现的新的趋势,也会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

[2]陈庆德.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J].社会科学,2006(02):53-61.

[3][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4.

[4][美]杰里米·里夫金著,张体伟等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9.

[5][美]克里斯·安德森著,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美]理查德·佛罗里达著,司徒爱勤译.《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01.

[7][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 H.吉尔摩著,毕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7.

生产计划展望范文2

[关键词] 主生产计划 路径 整数规划 半导体制造

一、引言

本文主要致力于解决半导体后道封装测试厂的生产计划问题。基于客户确定的订单及销售预测的需求,我们来研究如何计算一个合适的数量的芯片在一个给定的周期内完成加工。工厂可以是自有工厂也可以考虑外发加工。订单完成率及产能约束会加入到约束条件之中。计算结果可以用于决策每个工厂的投料的数量,品种及时间点。这个计算结果就是主生产计划(MPS). 主生产计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通常是半年,根据产品系列整合总体的生产,销售,及运作计划并最终产生针对各个产品以周为单位的总体生产计划。一个主生产计划是下一层各工厂或代工厂的生产计划及库存控制的重要依据。本文中所提及的主生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为供应链计划。

在诸多研究中,半导体行业的主生产计划很少被提及。有些著作会研究晶圆厂的产能规划问题。然而这种产能规划的时间段通常是1至2年,大大长过主生产计划。并且一般只是基于一个半导体晶圆厂针对不同产品系列展开的综合分析。在有的著作中曾提及基于整数规划来探讨集团范围内的生产策略及资源规划。一个总体模式被用来产生基于产品系列层级的计算结果。这样的模型和本文的模型有点类似在于它着重考虑了半导体制造中各前道晶圆厂及后道封装测试厂间的网络关系。也有基于一个前道晶圆厂的比较详细的模型。其中一个线形规划模型及相应的离散时件模拟被用于对不同产品投产比例的研究。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探讨,可以发现主生产计划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半导体制造的供应链网络。在其它不同类型的行业中也有关于主生产计划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就后道封装测试的自有工厂及外包厂的主生产计划建模并进行模拟计算。

在本文的第一段,我们会描述目前的问题。第二段,我们会建议一个整数规划模型。在最后,一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会加以阐述。

二、问题的阐述及假设

在本小节中,我们会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加以描述,在第2小节中一个数学模型将会引入以优化本文的问题。我们主要致力于确定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工厂投产的芯片数量。半导体制造包括前道及后道生产线。前道生产主要在半导体晶圆厂,而后道生产主要在封装测试厂。

本文只考虑封装测试厂。通常,生产可以外包也可以在自有工厂生产。自有工厂的模型会比外包工厂的来得复杂。我们假设需求的时间单位是周。需求包括确定的订单以及基于预测的产量。确定的订单的投产优先级要高于基于预测的产量。我们考虑上一个时间周期未达成的确定订单。基于预测的产量也被称为追加的需求。只有当产能充足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基于预测的产量。假设我们会为了以后的订单储存一定量的成品库存。基于确定订单的销量不会超过客户订单的数量。基于预测的销量小于基于预测的产量。产能约束对于主生产计划问题很关键。在我们的模型中,我们假设每个产品的平均生产周期固定。给定的产品的完成时间.,我们能计算出它到达生产瓶颈的时间。我们在每个时间周期都会计算单位产品在生产瓶颈上消耗的时间。这个举措可以将那些工艺流程中要重复进入某一生产瓶颈的情况得到计算。由于我们无从获知代工厂的生产瓶颈,故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代工厂。因此对于代工厂,我们只是简单的计算单位时间的出货量。在这里我们规定代工厂的加工数量不能超过一个确定的界线。我们主要的工作是确定一定数量的芯片产品 p 能够在某个工厂m 内在时间周期 t 的结束前完成。我们使用周作为一个时间周期的长度,主生产计划包含6个月的时间跨度。

三、整数规划模型

在本小节中,我们基于上文中的主生产计划问题引入了一个整数规划模型

1. 决策变量,参数及目标函数

首先,我们先设定一些重要的模型纬度。以下模型纬度被加以考虑:

在这里我们用公式kmax = CTmax -1 来定义变量 kmax, 假设,我们能将所有产品的最长生产周期缩小到一个时间周期。我们可以引入以下决策变量:

目标函数是由于追加的销售预测而获得的营业额 与成本之间的差值(制造, 库存, 未完成的订单 以及选择不同生产工厂 的成本)。

2. 约束条件

以下一些条件约束被考虑到我们的主生产计划模型。

首先,我们加入库存平衡:

这个约束能够确保只有在需要的情况下一批产品才会在一个以上的工厂生产。

将非负约束及布尔约束加入模型,我们得到:

生产计划展望范文3

一、班组长工作职责的了解

1.、严格执行安排生产计划,及时组织落实物料发放工作,并跟踪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

2.、实施生产车间现场、条件及安全管理,严格落实“6S”要求,做好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3、负责工艺文件、设备操作规程执行的现场检查、质量状态标识,现场问题的处理、反馈,做好重复性、批量性问题记录及处理结果,如实记录工作时间、核算工资;

4、采用良好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与员工交流,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员工想法,及时分析、反馈;

5、负责对在制品、成品数量的管理、交接及工序确认,保证产品及物料处于受控状态;

6、组织并现场监督退货产品的处理,确保方案合理、执行严格,对批量未使用产品的处理过程给予记录。

7、低值易耗品、生产辅料及电能消耗的控制,减少浪费;

8、根据生产订单、库存情况编排日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

9、负责对在制品、成品数量的管理、交接及工序确认,保证产品及物料处于受控状态;

10、对化学品的领用和发放确保安全的使用与存放。

二、不足之处

在这段学习期时间里对公司ASP系统操作不熟练.,工作认识不够,缺乏全局观念,对工作缺少分析。

三、以后的工作展望

回顾这几月来的工作,我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新的目标,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认真克服缺点、发扬成绩、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一名优秀的班组长,为公司的各项工作目标作出贡献!我决心为接下来的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提高学历和自身素质修养,从而更好地服务公司,服务社会;

2、在工作当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脚踏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

3、加强工艺纪律检查力度,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做到质量第一原则,同时也努力转变员工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全面质量管理,而不是整天在生产线上的监督和检查;

4、关注库存,当好领导的参谋,平衡每条生产线的生产产量和休息时间;

5、加强与车间各班组同事的沟通和学习,架起友谊的桥梁实管理团结一致,筑建起良好的氛围;

生产计划展望范文4

关键词:MES;ERP;模块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Chongqing Iron&Steel 2700MM Rolling MES Informat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Ran Zhoumo

(Chongqing Iron&Steel Group Electronics Co.,Ltd.,Chongqing400054,China)

Abstract:In the heavy steel remov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weight of steel plate production line of 2700mm Factory's business model and the current heavy demand for steel Information Status New Shares,refer to the domest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best practices,planning heavy steel (New) 2700mm overal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line,production line of 2700m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route.Exis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s a starting point,and effectively improve,build and integrat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Keywords:MES;ERP;Module Management

一、信息系统目标

制造执行系统(MES)定位于分厂级的区域管理计算机系统,服务的对象为分厂领导、区域级工程师及现场操作人员。它担负着贯通全厂制造管理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通信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上与全厂制造管理系统紧密配合,实现一贯的计划管理,同时上传各种生产实绩和质量实绩信息;它下与各工序的过程控制机紧密接合,一方面下达生产作业命令和工艺控制参数,同时接收各工序的过程控制机的各类生产实绩信息。

制造执行系统(MES)建设的目标是满足现场作业计划调度、现场作业管理的需要,主要功能包括机组作业命令管理、物料跟踪与实绩管理、仓库管理、在线质量实绩管理、发货管理等。

总体目标:全面建成支撑未来业务信息化的网络环境,建成支撑第一阶段信息系统的主机系统环境。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体系,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确定各类基础数据编码的规则、结构,同时要建立整个新区的产品规范、冶金规范体系,规范财务等体系,建立集销售、制造、出厂、财务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平台。

标志性目标:

1.网络系统平台建立。包括主干网络架构建设、基本网络安全设备如防火墙、防毒、VPN网关、布丁升级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等。

2.主机系统平台的建立。

3.ERP层系统的建设:销售和出厂管理系统、财务和成本管理系统、全厂制造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建设。

4.MES层系统的建设:铁前制造执行系统、炼钢制造执行系统、热轧制造执行系统、宽厚板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建设与工程建设尽量同步。

5.生产支持系统的建设:能源管理系统、检化验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建设。

二、信息系统层次

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架构自上而下共分为五层,即: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层(BI&DSS)、企业资源管理(ERP)层、制造执行(MES)层、过程控制(PCS)层和基础自动化(BA)层。本规划原则上针对整体架构中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层(BI&DSS)、企业资源管理(ERP)、制造执行(MES)层面的信息化规划,不包括过程控制(PCS)层和基础自动化(BA)层,这两层属于自动化范畴。

重钢新区2700信息化系统属于制造执行(MES)层,重钢新区2700MES系统以生产指挥中心的生产计划为基础,与各车间生产业务一并作为MES系统的驱动,逐级地分解生产计划,并收集现场生产实绩,将生产实绩数据反馈至生产指挥中心。从而在ERP系统和现场自动化系统搭建有效的“桥梁”,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快速的应对措施,保证生产计划得到合理而快速修正。

三、主要功能模块

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原料管理、热轧管理、精整管理及热处理管理等。

1.原料管理为了能够实现物料的跟踪和库房的管理,长尺和短尺均实行按块管理,长尺信息从炼钢系统接收,坯料的切割长度从L2采集,坯料的堆放根据堆放原则和人工干预相结合来确定坯料的库房位置,为了更好地和L2进行数据交互,冷装长尺坯根据切割计划由人工确定切割顺序,热装长尺坯跟据炼钢配送顺序经核对确定切割顺序,短尺和预计划的对应关系根据预计划号来对应,为了原料对帐的准确性,坯料实行信息配送后才能入炉,实物入炉后即已出库。

2.针对加热炉、精轧、精轧、ACC冷却、热矫直、热喷印等工序下达生产计划信息并实时收集生产数据;在相应的工序点上显示对应的在线工艺指导,并以计划形式将生产控制参数下达给二级系统,以达到控制生产的目的。

3.精整管理需要对从热剪到垛板台的各个工序点进行确认,形成工作计划,并进行跟踪管理。热轧出炉编批确认操作为精整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精整区域没有二级系统,信息系统所有操作都是由人工根据实物码单信息通过人机界面录入至系统内的。在钢板通过划线编批,并经过钢板收集后,由精整操作人员根据钢板实物宽度、长度编制钢板堆放码单,并注明堆放位置和外形状态。精整操作人员根据实物码单进行码单录入操作。现场操作工还需根据现场取样钢板信息录入送样数据,为质检理化判断做基础数据。

4.热处理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接受精整来料,热处理在线生产或探伤,钢板合格后转到物流的过程。

四、信息化展望

钢铁企业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也显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未来钢铁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结构和规模的竞争,也将是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生产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因此重庆钢铁在新区积极实施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生产计划展望范文5

柔性 丰田生产系统 系统论

一、背景介绍丰田生产方式是在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才开始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二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普遍受到“多品种少批量”这个市场状况制约,丰田生产系统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是在吸收了福特生产方式精华的同时,结合了自己本国及世界大环境的背景发展起来的,其能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形势下具有很强的抗萧条能力确实值得我们的思考。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丰田生产系统会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丰田体系内部运行的机理,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个丰田生产系统有别于其他生产系统的新视角。

二、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而系统的一般定义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三、丰田生产系统的整体分析系统论着重于研究系统的输入、输出、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细致的研究丰田生产系统就会得出,丰田生产系统的输入为:实施者的意愿和能力、对TPS的正确认识、对TPS的适当应用及合适的客观环境。输出为: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从而导致的利润的增加。要素(或子系统)为:看板、准时化、自化、均衡化、标准化、少人化、流水线、现场主义、质量管理、团队协作、需求导向、信息系统、目视化管理、五个为什么、重视人的作用等。而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改善”,因为改善活动贯穿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始终,正是由于改善的存在使得丰田生产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在发挥各自效应的同时,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进而更好为丰田生产系统服务,使其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即产生“1+1>2”的现象。系统论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而在丰田生产系统中我们着重研究的是其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彻底的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是丰田生产系统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结果就需要一个柔性的生产系统使能够快速准确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浪费,于是准时化就用运而生。而看板作为支撑准时化实现的一个工具能够更加促进准时化的完成。看板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比如均衡化和作业的标准化。众所周知,准时化和自动化构成了丰田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而带有“イ”的“自化”要求丰田生产系统要重视现场并注重人的作用。而全面质量管理、少人化、流水线等都是在以改善为大背景条件下相互作用,共同为促进丰田生产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发挥着自身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四、丰田生产系统的柔性机制(一)自律神经――看板所具有的独立的微调机能在动物体内有着与意识无关而发挥作用的自律神经,这种神经即使没有大脑的指令也能无意识地进行调整,比如望梅止渴行为的产生。企业也应具有这样的自律神经。大野耐一在创建丰田生产方式时,就在寻求一种使丰田企业具有一定自律神经的方法。为降低在制品库存,创立了“准时化”思想,即只在必要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利用看板拉动式生产,只向最后一道工序下达生产指令,这样使生产现场的库存自动调节到最低水平,极好地解决了在制品库存问题。(二)反射神经――员工对生产现场发生状况的快速调整企业还必须具备反射神经,即信息不用一一传到大脑,在反射神经中枢就可以折回来,在一瞬间就能应付所出现的情况,例如动物所具有的缩手反射。企业越大越要把反射神经设置好,对于计划的微小变动,要做到无须大脑发令也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丰田企业通过运用“目视化管理”,并高效利用“准时化”和“自动化”这两根支柱,能更好地锻炼这种反射神经。“看板”、“多技能员工”、“团队互助精神”、按需求量制定的“生产节拍”,都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地进行生产的微量调节。(三)脊背的柔韧性――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计划的及时调整计划就如同人体的脊骨,越是结实的脊骨就能越好的弯曲,而这种弹性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计划不仅指为满足客户要求的三要素“交期、品质、成本”而计划,还指使企业获得适当利益,而对生产的三要素“材料、人员、机器设备”的确切准备、分配及使用的计划。丰田是从两个方面(每月的适应、每日的适应)来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通过每月和每日的适应使得准时生产仅能按销售的数量生产,从而迅速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企业这一“动物系统”必须继续大力强化、完善自身的生产机制,TPS曾使丰田企业在80年代以其快速灵活的反应、低成本、多品种占领全球市场,但其成功的应用还需很高的企业管理条件,企业这一“动物系统”的完善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企业生产系统缺乏竞争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其中除了由于系统机器设备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等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有关生产系统和生产管理的问题一直被视为技术或管理战术问题,而没有被置于战略的地位。在企业转轨变型过程中,生产系统被放在从属地位,企业只是想消除生产环节中的矛盾,而不寄希望于通过生产系统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致使生产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如此的生产系统是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的,因此,对生产系统进行研究,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生产系统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大野耐一.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方式.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25-26.

[3]

生产计划展望范文6

[关键词] 数据共享 数据分析 数据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管理

一、引言

“用数据管理企业”,一语道破数据之于企业是何等重要。通过数据,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的好坏,赔了?赚了?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拖期了?缺货了?成本太高了?通过数据,企业可以分析销售历史,预测未来市场,决策新产品投产。可以说企业的一举一动都是通过数据反映到各个层面上,准确的、集成化的数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推行信息化建设而没有有效管理好数据,其结果必败无疑。

企业数据管理策略研究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对企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甄别出原始数据、中间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企业只要建立和维护最原始数据,就可以派生出企业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数据,因此,企业原始数据是研究企业整体数据管理的基础,也是支持企业运营的关键。

企业现行的数据管理模式并不区分原始或非原始数据,对企业而言,在未进行整体数据规划之前,企业的所有数据由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本部门产生的数据也好,本部门使用的数据也好,都必须至少保留一份,以支持日常工作。

没有应用IT技术的传统企业,由于数据的记载、传递和使用只能通过纸面文件实现,因此其数据共享方式只能是纸面文件复印,一式多份,分发给各使用部门。数据产生部门自留一份原始文件,将原始文件复印多份分发给不同部门使用和管理,期间的文件更改通过发放更改单进行。即同一数据的多份拷贝在不同部门内使用和维护,由于数据的维护分别进行,在原始数据发生改变时,同种数据在不同的使用部门发生不一致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

初期应用IT技术的企业,一些部门已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录入和管理数据,但只限于简单的本部门业务的数据管理,即处于单方面业务应用阶段,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网络,数据共享方式较纸面文件有些变化,把纸面文件复印改为电子文件拷贝。多使用软盘进行数据复制,由于软盘拷贝数据不像纸面文件有签字和晒兰,授权认可成为一大障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虽然为了加快数据传递速度,允许使用软盘拷贝数据,但仍以纸面文件作为有效文件,数据共享方式没有实质变化。

随着IT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开始建立本企业局域网,将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所使用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企业内部的网站建设开始迅速漫延,工艺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网站等等,以各部门为单位的主要业务和公共数据开始在网上。在此种情况下,软盘拷贝的数据共享方式逐渐被网上数据传递所取代。信息及下载成为主要的信息共享方式。

网上信息可以使其他部门及时得到通知,下载数据文件实质是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拷贝,数据传递的载体变了,从纸面、软盘变为网络,但下载后的数据文件仍然需要各部门自己维护。也就是说数据的传递环节有所改变,但数据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对同一数据的管理依然是多部门使用,多部门分别维护,数据矛盾、相互之间数据不一致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作为企业生产最主要依据的工艺计划文件除工艺部门外,将被采购、生产、计划、销售等各部门使用。工艺计划是由综合工艺部门依据设计文件编制的,规定了制造产品所需要的所有零部件、以及这些零部件由哪个生产单位制造、配套数量是多少、生产周期有多长等等。生产计划部门根据这份文件编制生产计划,采购供应部门据此安排采购计划,库房也要根据这份文件进行配套发放,经营管理部门要据此制定相应工时定额,现场工艺要确定材料定额、编写工艺规程等等。

在传统手工管理方式下,由于工艺计划文件是各部门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则制定该文件的综合工艺部门除了自己保存一套之外,还必须复印多套,分发给生产计划部门、制造单位内部的调度、经管、库房等部门,以及工时定额、材料定额、采购供应部门、成本核算部门等等。总之,只要与生产该产品相关的配合部门都要有一套,作为本部门展开工作的依据。

由于设计更改不断发生,工艺计划也要进行相应更改,随着工艺计划更改文件的不断发放,每个使用部门根据更改要求跟踪更改自己使用的那套工艺计划文件,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同一产品的工艺计划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就已经大不一样了。笔者在组织车间输入当前使用的现场工艺计划数据时,发现分散在生产、工艺、财务各部门使用的工艺计划表数据差异相当大,数据不一致、数据冗余情况笔笔皆是。也就是说组织采购的、组织生产的、进行成本核算的、进行库房配套的各有一套本部门使用的数据,那么采购项目出错、成本核算出错、配套出错、生产项目出错也就不以为怪了。

这是手工方式管理下以拷贝方式使用同一数据所无法避免的问题,共享数据不一致最终反映到生产过程中,交付项目与需求项目不能完全吻合,缺项、废料和赶工在所难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了减少生产过程的失误,一般生产单位最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对账。各部门约个时间,确定供需双方的项目是否一致,频繁对账耗费了生产管理人员大量工作时间,这种事后检查控制的结果只能暂时缓解数据不一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共享的同时保证数据准确的问题。

基于上述数据管理理念,无论是纸面文件拷贝、软盘拷贝,还是网络环境的文件下载,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数据拷贝的共享方式,多部门拥有和维护同一数据,数据重复、不准确、相互之间不一致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集成框架下的ERP系统数据共享机制

企业中的各类数据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对象――物料项目,设计是以产品为设计对象,工艺计划主要以零件、组合件为管理对象,生产计划以交付项目为控制对象,销售以产品为管理对象,采购以成品和原材料为管理对象,等等。也就是说这些职能部门的最主要工作是以企业中的材料、零件、组合件、部件、产品等物料项目为核心展开工作。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共享数据库系统中建立统一的组成产品的物料项目数据,对每一物料项目确定一个唯一标识,并将各业务部门与产品相关的数据也以物料属性的方式建立到物料项目上,如物料的设计属性数据、工艺属性数据、生产制造用数据、计划用数据、财务成本用数据、采购相关数据、销售相关数据、库存相关数据等等。这些数据决定了每一个物料项目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约束条件。

一个物料项目在系统中只能建立一次,原始数据建立的最基本约束就是同一数据无法重复输入。企业中的工艺计划数据、材料定额数据以物料项目之间的装配关系――即产品结构数据来体现。它将企业的工程、工艺、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等方面数据以物料属性的方式集中在物料项目上,并通过产品结构数据的建立形成不同的产品系列,通过对物料项目数据的建立、维护与跟踪,实现生产过程数据的动态记录和相关财务数据的核算。

在数据库系统中原始数据的建立和修改只允许由原始数据产生部门的授权用户进行,同一数据不能由其他任何部门重复存储,数据的维护由相对固定的授权用户完成。不为其他任何部门提供复制、下载功能,这就从数据管理机制上彻底解决了同一数据多部门使用和维护的问题。

其他部门对共享数据的使用不能以下载方式进行,任何部门对数据的使用都必须借助计算机程序,通过程序读取最新适时状态的原始数据,并利用原始数据生成本部门需要的新数据,程序的编制与实现完全依赖各部门自身业务的处理逻辑。杜绝将原始数据下载然后使用的数据共享方式,彻底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

例如库房需要根据工艺计划数据进行物料的配套发放,在集成框架下的数据共享机制需要编制配套数据生成程序,首先读取最新的生产计划数据,然后将工艺计划中相应组件的配套数据和生产周期数据读取出来,根据生产计划所需要的数量和时间,计算推导出库配套的物料数量与时间,它通过程序直接调用工艺计划数据而不保留该数据,它所保存的是基于工艺计划数据而新生成的出库配套数据。

无论是生产计划编制、库房发放、材料采购、成本核算等等,只要是使用工艺计划数据,一律通过算法逻辑借助计算机编程调用原始数据,保存新生成数据,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共享使用。这种基于集成框架的数据共享机制保证了各部门使用数据的来源是唯一的,数据的维护也是惟一的,自然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共享中数据不一致问题。

三、基于集成框架的企业数据管理策略(简称IEDM策略)

要建立基于集成框架的企业数据管理机制必须要经历下述几个步骤:

1.对企业的现有数据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以部门为单位划分数据类别,明确哪些是原始数据,哪些是中间过程数据,哪些是引用其他部门数据。在数据分类过程中,可以以本部门的报表、账册、单据等纸面文件为依据进行数据分类。

2.对各部门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以物料项目为基本单元,逐步建立企业统一的完整的来自各部门的物料项目数据,并以物料项目之间的装配关系将各项目关联起来,形成企业独特的产品系列。

3.对已形成的完整的物料项目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对各部分数据管理权限进行重新划分,并进一步明确数据管理责任,建立完善的数据产生与维护管理制度,形成标准的工作程序。

4.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企业中央数据库,将规范、完整、权限分明的物料项目数据全部纳入中央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并对每部分数据实施网络权限分割。与此同时,必须建立数据维护监督管理机制,保证中央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不能保证实时更新的数据库系统尤如一堆垃圾,除了浪费资源,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效益。

5.根据各职能部门需要,建立各类数据调用程序,以保证中央数据库对各项业务职能的支持。

四、IEDM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可能所采取的数据管理策略也稍有差异。对于信息技术一穷二白的企业来说,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行组织数据分析、分类和中央数据库的建立难度很大,建议这类企业采取外包方式或合作开发方式实现本企业的数据共享管理。当然,如果管理基础很好,资金又很充裕的情况下,引入适合本企业的ERP系统不失为企业快速建立集成化数据管理框架之上策。

对于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已经能够以网络方式传递数据、实现数据共享的企业,采用上述方法是最合适的。它的数据管理比较规范,信息化管理有一定基础,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已经建立,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对自己的数据管理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建立统一的中央数据库,形成集成框架下的数据管理模式。

对于已经采取ERP系统进行管理的企业来说,已没有必要再重新建立中央数据库。但是,在应用ERP系统之初还是要采用IDEM方法加以分析和管理,以保证ERP系统的应用能够真正满足本企业数据管理的需要。当然,如果在应用ERP系统过程中,数据管理方面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时,可以采用IEDM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数据问题所在,借助ERP系统所提供的开发工具进行完善。

五、企业数据管理未来走势

企业建立集成框架下的数据管理模式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步,这一步建立了企业最原始数据,使其他各职能部门能够共享,并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本部门的各项业务处理。然而,伴随业务数据处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内各种数据日益积累,当达到海量数据时,会出现无法驾驭、难以有效利用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求企业能够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管理,对数据的利用也需要借助数据挖掘工具加以深化和提炼,从信息的载体形式管理向内容的知识管理深化,要注重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和内容分析,对此,企业在建立集成框架下的数据管理模式基础上,需要综合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出具有一定规律的知识,实现数据的深层次开发,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全方位地支持企业基层业务、中层管理和高层决策,为企业全面实现现代化管理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达仁:中国企业缺乏有效管理,“2004中国制造业信息化ERP产业技术论坛”

[2]秦 健:我国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国际比较[J].企业活力,2004年01期

[3]李思寰:浅析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和产业,2007年02期

[4]王漫林: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15期

[5]孙海长 李志勇:浅析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6年32期

[6]朱嘉华 谢 禹 黄晓伟:东北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7年05期

[7]王小黎:构筑企业数据中心 实现理性分析决策[J].商场现代化.2007 (3)

[8]张海滨 张捷慧: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和实现方式中国信息界,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