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的核心

数字化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数据中心 硬件平台 数据库 安全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信息化变革。我国的高校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其信息化改革。所谓“数字化校园”,指的是高校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地、科学规范地管理,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则指的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以电信级机房设备向校园各用户提供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存放业务和相关服务的统一支持环境。

1.大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我校建设示范院校的投入,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校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等。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1 起步晚,投入少

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一般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大专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并且可以投入的经费数量、技术力量与这些本科院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1.2软硬件发展不够协调

不少院校在规划校园网、选择设备时,考虑先进性多,而考虑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方案较少,在基础设施“硬”的方面过于追求先进,而在信息、应用“软”的方面缺乏考虑。目前千兆校园网骨干网利用率已基本达到极限,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处理能力不足,出口网络带宽不足。

1.3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业务系统不能协同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容易各自为政,信息难以交换,形成信息孤岛,更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构成

数据中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若干机房设备共同搭建起来的硬件平台;二是部署在硬件平台之上的包含业务系统、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等的软件平台。以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例:

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进行数据整合、应用集成、业务协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据中心的建设思想有五点: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数据管理、统一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一的设备管理。

数据中心为各种数据的访问、交换、使用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文件必须通过数据中心统一实现交换和共享。数据分布采用集中分布方式,设备管理也采用集中式管理方式。数据和设备尽量集中,保证统一的安全的数据处理和设备管理,并能实现数据异地集中备份。

数据中心软件平台由各个业务系统、公共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构成。

各个业务用系统是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的处理各个业务的软件,它们有统一的门户认证、它们中的数据有的来自公共数据库,有的来自业务数据库。

公共数据库用来存储公共基础数据,即在各个业务系统或多个业务系统中使用的公共数据。

业务数据库用来存储业务数据,即各个业务部门相对独立使用的业务活动的微观事务处理级数据。包括教学、学工、科研等业务中的数据。

数据仓库用来存储宏观决策数据,即支持学校领导决策者的决策级数据。

3.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3.1硬件平台总体的规划设计

硬件平台分为3个主要的应用组——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门户和认证服务器组、LDAP服务器组。

3.1.1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

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采用两台服务器,通过Cluster集群软件组成一个集群,采用主备方式工作,提供不间断对外服务。即主机工作的同时,备机处于监听状态,当主机出现故障时,备机自动解体主机工作;当主机恢复后,再接管备机的工作。

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是整个数字化校园最核心的部分,要求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吞吐性,同时要能解决单点故障。

3.1.2门户和认证服务器组、LDAP服务器组

门户和认证服务器组和LDAP服务器组各采用两台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器组成一个集群,采用并行方式工作,提供不间断对外服务。即由负载均衡器平均分配并发访问到每台服务器,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不会中断对外的服务。

3.2数据中心安全性设计

数据中心安全架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环境和硬件层、网络层、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应用层。其中前三者属于硬件平台,后两者属于软件平台。

3.2.1硬件平台的安全防护

环境和硬件层可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有:对环境进行严格的指标限制,设置完善的环境控制系统;配置早期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系统。

网络层可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有:采用安全扫描技术了解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用防火墙,结合路由器和虚拟局域网的网段隔离技术,根据功能、保密水平和安全水平的不同将整个数据中心网络分段进行隔离。

操作系统层的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系统的扫描和入侵检测技术。操作系统需要安装功能全面、智能化的检测工具,来帮助系统管理员进行定期检测和修复操作系统安全漏洞的工作。

我校“数字化校园”硬件平台,为了更好地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网络规划上采用了单一防火墙划分内外区的模式,来提高整个平台的安全。

3.2.2软件平台的安全防护

数据库层的安全问题分为三方面:

*重要数据的安全性

在诸如财务和Web用户账号等重要数据上采用加密存贮方式保证数据安全性,并可针对重要数据做备份。

*运行的安全性

采用归档模式运行数据库,并定期进行备份,除了可正常执行恢复操作外,在遇到突况时可利用不完全恢复方式来保证数据库正常运行。

*数据库容错容灾的功能

容错是为了防止网络内部的某些子系统出现故障,而容灾是为了防止由于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整个系统全部或大部分发生问题。数据库容错容灾系统包含了数据存储子系统、数据备份子系统、数据恢复子系统三个方面,以确保数据库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保证正在运行的应用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并且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结论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而数据中心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将信息化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管理水平。希望本文中的体会和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相信将数据中心建设好必将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培华,王映雪,蒋东兴等.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J].管理信息系统,2002,(2)

[2]顾瑞,张珍义等.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电脑,2008,(3):62-63

[3]徐斌,陈俊良.“数字南大”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教育信息化,2004,(7)

[4]万里鹏等.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3)

[5]李海霞,韩锡斌,程建钢.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

数字化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西部 人文资源 数字化 高校资源

基金项目: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ZX-25)。中图法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民世代相传,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歌舞音乐、戏曲绘画、各民族口传史记等。“当这些遗产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和当今社会发生联系,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成为文化产业可开发利用的对象时,才可称之为是一种人文的资源。”[1]因此,对其保护、保存、展示及开发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课题。

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全新面貌,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以数字生活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激发新的参与互动行为。在“重拾经典、弘扬国粹”的倡导下,对西部地区人文资源的创新式开发需要通过互动平台、网络虚拟、硬件升级、资源共享等的数字化变革手段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共享、共进、共荣的强强联合产生出强大推力是加快实现这一数字化变革的最有效捷径。

人文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人文资源不仅是世界历史人文的教科书,不仅是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渗透,更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势体现。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多个国家都已对本国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与推广。例如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向欧盟的成员国提出建议,希望各成员国能够进一步努力,运用私人力量并资源共享地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工作,并期待通过此项目促进欧洲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在我国,由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所担任总指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研究工作已经于2008年完成了其对西部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梳理、描述、概括与保存,是建国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成果。于2012年启动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则意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平台,最终形成一套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网络传播服务模式。

能够看到,目前国内外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人文品牌的树立、人文与数字化的关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但大多仍停留在对人文资源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上。针对于调动优势教育资源,共赢式地开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新时代,努力提升西部人文资源品牌的号召力以及推动人文资源产业创新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还属少数。

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模式研究

西部是中国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域,无论是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民风还是自然风光,其资源质量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新兴的本地数字化产业资源以及充裕的高校科研人文储备,如何对其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如何获取产业整合的潜在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宣传与推广本地人文资源、如何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线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1.研究思路

该课题是以地域文化及历史发展脉络为课题研究主线,通过中国人文历史框架分析西部人文资源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地位,挖掘其内涵式基因,对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的进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在研究内容上,着重探讨西部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整合的优势、劣势,其变革对当前社会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以及总结具有实用价值的西部人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与内涵式发展路径。课题在遵循人文科学研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研解析。与此同时,充分调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进程,力求具有前瞻性地探索和开发出适合于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模式探索

课题研究一方面从深入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入手,系统有效地建立内涵式基因库,整合数字产业,实现二者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对国内外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结合的成功经验进行辨证分析与思考,通过研究西部人文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因素,研究西部人文资源体系全面数字化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技术方案以及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用以指导中国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营销、推广、传播、创新的全面繁荣。课题针对如何运用数字化的独特形式与传播优势突出重点地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这一主题展开,力求达到强化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意识、统一西部人文资源品牌形象、推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战略、制订西部人文资源推广规划、优化西部人文资源发展路径、加强西部人文资源创作创新、提升西部人文资源产业价值的目标。具体措施如: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数据库;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径;构建西部人文资源强势文化品牌;总结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整合的应用规律等。

3.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文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快速发展,汇聚教育、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所立项的科研单位分布为例,所属高校的科学研发项目达40项,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项。由此可见,高校在人文、科研、创新等领域所具有的优势非常显著。因此,优质的高校资源必然能够在人文资源数字化的保护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能动性。

首先,高校掌握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知识储备,同时拥有在科研领域进行国际化合作的活跃力量,因此能够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研究需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汇聚多学科优势资源,通过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综合科研碰撞出创新灵感。

其次,高校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氛围,这里聚集着先进理念、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新生力量的年青一代学术骨干,具有其他科研领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对于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西部数字化产业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充分互动,使西部传统的地域文化、旅游、历史、民俗等资源与当今数字化时代接轨,为其注入全新理念与设计元素,实现其数字化的全方位产业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高校汇聚着国内大量的人文学者,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发展一直比较充分,与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相比,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同新兴科技的结合上具有明显突出的优势。我们应当借助高校人文资源的活水,在充分调动数字化产业能动性的基础上依托西部人文资源丰裕的创作背景,提取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库,探索出真正适合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语

文化产业的创新是我国当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将其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培植。因此,应当将西部人文资源与地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势互补,借助高校人才、科技等资源,大力宣传西部人文精神新形象、塑造西部地域文化新名片,为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和具有不可复制市场差异性的营利模式开创先机。

参考文献:

[1].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J].民族艺术,2001,(1).

[2]方李莉.晚年思想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曹钰.数字时代大学生书法教育的突围之路[J].时代文学,2010,9.

数字化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G219.25 [文献标识码] A

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数字报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概念。《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已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转型和创新,如何在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不管怎么说,“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逻辑起点,包括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融合,媒介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的再造和制度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与新闻表达方式的融合,产业运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等诸多层面。

一、数字报业: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

发展数字报业,是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之变,重新整合报业内外部资源,以报业做大做强为着眼点的。目前,在“做大”方面,以明晰产权、建立市场主体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不少报业集团都自我描述为“N报N刊N网站”的媒介架构和规模。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报业集团以手机、电子纸、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终端的媒介品种更多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成立报业集团不是搞媒介拼盘,不是单把媒介数量增多、媒介形态更丰富作为目的,而应以“做强”为目的,实现报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发展数字报业,绝不是单单发展新媒介,也绝不单单是现有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而是首先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管理搭建统一平台和战略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数字报业标志着报业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

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打破已有的壁垒。目前,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报业集团内部,来自现有体制束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报业经营管理体制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每一种媒介产品,对应着一个媒体或日一个经营实体,并由此产生利益关系。报业集团大多是按照模拟市场化的办法,实行目标考核或独立核算。应该说,这种“一媒体一公司,一公司一本帐”、“分灶吃饭”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激发了各媒体的内在发展动力,激活了内部机制,形成了内部竞争,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时,却发现媒介资源的分散化、媒介价值的碎片化、媒介利益的分割化、媒介品牌的孤立化等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媒体”,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现实变化:一是从受众角度说,由新媒介催生的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被动接受选择信息衍变为主动选择接受信息,从特定时空消费信息衍变为全时空消费信息,从消费单一媒介提供的信息衍变为消费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二是从经营角度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传媒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级、多次的销售,根据受众不同需求细分市场,最大程度地开发媒介产品价值,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经营效益。报业集团应该打破旗下各媒体分散经营、封闭经营、粗放经营的模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服务能力,降低和分摊生产成本,实行整合营销,不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还要向范围经济要效益。三是从管理角度说,传统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以科层制为主,沟通成本较高,内部信息共享不够,媒体联动合作不够。要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即时互动,必须采用网络化和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组织结构,序化、细化流程。这种变革,将深层次影响报业集团的体制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

新的发展阶段将以资源为中心,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旧体制嬗变、更替的过程中,必须减小震荡或缩短震荡期。除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外力推动、新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催化外,更重要的是新旧媒介文化的融合和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改变员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变革带动机构调整和体制变革,重新生成沟通与协调、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展望,在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经营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

二、数字化平台: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

发展数字报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整个报业集团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等诸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它将成为面向新商业模式的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由此才能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报业集团的媒体运营模式。

首先是为内容生产与分发搭建全媒体全时空的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要搭建一个全媒体全时空平台呢?在数字时代,报业的概念已从“报纸产业”发展转变为“报道产业”。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报业集团生产媒介产品必然要朝着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多终端化方向发展,突破纸介质的边界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销售,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整合整个集团的新闻资讯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快捷互动优势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既能服务传统媒体也能服务新媒体。这个平台的建成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采编部门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面向不同终端和载体时编辑在选择、加工和信息上体现各自主动和特色。同时,还可以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受众参与社区讨论等提供平台。最终,全媒体全时空数字化平全能与经营管理平台合一,使优质内容信息资源可实现多级多次利用。

其次是把全部新闻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报业集团历年的所有新闻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分类整理储备入库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无疑可进一步提高信息增殖服务能力。在线数据库同时也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新媒体,左右着人们的信息方式。一是消费者可用最短时间检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报业集团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供

新的信息产品。如《日本经济新闻》设有庞大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全面监控分析日本经济运行数据,日经指数。再如英国路透社约有40多万个终端和5万多个客户,在中国就提供财经资讯系统、交易平台、外汇交易管理系统、市场数据库、自动交易系统等5类产品。数据库成为路透集团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在国内,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上海文广传媒也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报业集团完全有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实现数据库的增值利用,从而消融报道产业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壁垒而打造新型产业链和新型业态,获得新的赢利能力。

再次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分析和高效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受众层面来说,要掌握受众的详细信息,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断细分的分销,进行针对不同终端和介质的信息发送,并从传统报刊发行的“订单驱动式”转向数字时代的“客户驱动式”。从广告主层面来说,也要实行发挥不同媒体优势、面向多终端的“一站式”、“套餐式”整合营销,并能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前有效预测到达人群、投放后精确考量广告效果的数据支持,在投放过程中广告主还可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实现在线即时交易。此外,建立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为受众和广告主提供即时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数据。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可真正解决把客户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在体贴服务客户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多媒体报道:新闻生产与表达机制的创新与融合

发展数字报业,不仅是把数字技术运用于媒介类型的丰富和传播手段的延伸,更意味着融合多种传播手段,采集、加工多媒体的内容产品,并且运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新闻。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在数字报业阶段采集新闻,不仅需要采集到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记者要跨平台高效率地工作,提供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的报道,而且,记者并不是为单一的媒体工作,而是为多个不同媒体工作。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 “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 “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约翰・V・帕夫利克,2005:p53-p65)在美国,这种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记者被称作“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正在开发研制更高级的移动新闻系统,它合并了多种技术的混合用户界面,可匹配的高像素数字相机和便携的高质量MPEG视频相机拍摄的内容,可通过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在网络上处理和传送。在数字报业时代,运用全新工作方式的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殊为重要。所以,在西方有人说,报纸是编辑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制作人的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介是记者的媒介。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样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编辑或制作人必须适应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要求,适应非线性编辑的要求,适应滚动循环报道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非常清晰地认识所媒体的特性和定位,要能不同的媒体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形态。三是编辑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组合、包装新闻,善于分析和添加新闻背景,善于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四是数字报业将引发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数字技术带来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真实性问题,编辑或制作人应要细致缜密识别是否存在新闻报道中的造假行为,“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应更加强化。五是编辑更应强调团队意识,特别是总编辑,如何有效形成编辑与记者间的积极互动,如何面向不同媒体终端组织和实施报道,如何分发内容,都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

此外,由于数字技术平台能增进受众与媒介互动的便捷性,因此应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让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信息提供、参与社区讨论、对媒介或媒介内容发表评论、参与媒介活动等方面愈加主动,编辑应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其次,通过开通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手机短信等平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均可在与受众互动中,获取新闻资源并运用符合新媒介特点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进行传播。再次,流媒体的运用将带来诸多创新方式。比如流媒体图表的使用,将使解释性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四、再造利润中心:报业数字化平移的价值目标

2006年7月,由于股票下跌,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低价出售,敲响了传统报业的警钟。美国最大报系甘尼特的利润也是持续下滑,2006年下半年不得已启动了数字化改革。 “甘尼特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勇敢地迈出革命性一步――即从资源配置角度解决了传统报纸数字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并初步设计了针对数字化时代受众偏好的产品模式,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搭建有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改革成败的最后一个挑战。”(孙镜,2007:p.47)

如果我们说,传统报业最终走向衰落,是由于商业模式的落后;那么,发展数字报业,除了运用先进科技去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的主导权之外,就是增强竞争能力、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导权。我们可以预见,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选择,并非等同于在维持传统报业的经营格局之外,简单增加网络、手机、电子纸、数据库等新媒介的经营部分,而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新的经营方式的对接和互动分销与促销,并把价值链延伸到相关产业。

数字化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 :     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he work and life of human beings have been deeply affected by new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must accelerate the pace of restructuring, so as to easily deal with thechallenges of complex environment, especiall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aking service for people as the center”.How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quickly promote digital service ability to realize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reformdevelopment driven by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is expound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cenarios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is analyzed to discus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the currentbackground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Keyword: digital intellige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0 、引言

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在数据化驱动下,以智能化技术实现业务创新。相比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管理模块早已适应用数据来分析问题和制定对策,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从这点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智化转型已迫在眉睫,通过融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化技术,在人才的选、用、育、留全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智能化应用场景,赋能每一个员工,优化员工体验,实现人才驱动的业务创新与组织变革。

1、 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智化即“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有机结合,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大数据分析中融入人的智慧思维,让纷杂的数据更好地聚合,提高数据的效用值,为人类提供智能化服务。那么,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进行数智化赋能,可以实现哪些效用呢?

1.1、 数据驱动决策,提高管理效率

数智化时代的首要特征是数据驱动决策。麻省理工学院曾联合麦肯锡商业技术部与沃顿商学院对北美300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其调研结果表明,不论各行各业在大数据应用上持何种态度,以高度数据驱动型为特征的行业公司往往对公司财务的运营状况会更客观地衡量,结果表明,其比普通公司决策效率高出3倍,在产能上超过竞争对手5%,利润上超出6%[1]。因此,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实施数据挖掘,可在分析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化分析方案,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 数字化创新,助力业务增长

如何从人力资源角度助力企业业务增长,实现员工与企业协同发展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关键课题。从本质上来说,首先必须能够深刻洞察企业的战略导向和业务痛点,并针对性给予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和解决对策,让高能动性的人力资源激活和发挥其他资源的价值,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业务增长。数智化赋能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搭建智能化的人才数据分析平台,依托人才画像、岗位画像,人岗匹配分析等功能,进行智能化人力规划分析,并可扩展到对未来的离职预测、高潜预测等内容,帮助管理者更高效地思考战略业务执行与创新。

1.3 、赋能每个员工,重塑员工体验

当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数智化转型时,变革的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而且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思维和新的管理方向,进一步地说,是通过数智化技术连接员工和企业,赋能每个员工,通过创新的数据系统和服务,让每个员工都能享受数智化技术带来的革新体验,激活员工的价值潜力,使企业在与员工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并巩固核心竞争力,让企业绩效得到成倍增长。

1.4 、简化HRM流程,提升管控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转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管理者们将可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解放出来,依托于AI技术、大数据技术,管理者可以进行AI面试、签订电子劳动合同等,大大简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并且利用随机森林算法、Boosting算法等算法模型进行离职倾向性分析,加强离职率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对关键人才流失的风险管控能力[2]。

2、 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创新的应用场景分析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转型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找到可应用的场景。场景即是一个个具体的业务环节或工作任务,只有从企业当前最想要提升效率和质量的业务领域出发,从一个个场景中不断挖掘应用的可能性,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智化转型走得更稳健更成功。因此,当前企业可在选、用、育、留的核心环节上创设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AI等技术为抓手,为企业管理层及每个员工提供数智化服务,这不仅能为决策层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还能更高效地提升员工工作的幸福指数。

2.1、“选”——数智化招聘与选拔

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对人才的招聘和选拔,人才招聘和选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因此,可以采用数智化技术,根据招聘需求智能推荐招聘渠道,智能推荐匹配职位资格要求的简历,从而减少人工寻找、搜索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并设置能够自动拨打电话和记录交流内容的招聘外呼机器人,与候选求职者取得联系,在智能化沟通的同时,进行自动归类、分析,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诸如:公司地址、面试时间、薪资待遇等,可提前设置好答案,由招聘客服机器人自动进行回答。在初步面试筛选时,可利用AI面试技术,根据候选人的语言内容、肢体行为、面部表情、音调高低等进行测谎、情绪、压力测试,并给出智能化评测结果,进而给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提供参考。

通常在后期新员工入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者还需要处理许多琐碎的工作,例如从给拟聘候选人发offer、确认入职时间、回答相关岗位、薪资等疑问,到填录入职人员信息、为新员工办理行政手续等,都要耗费管理者较多精力。因此,在数智化场景下,求职候选人可在智能化管理系统平台上查阅入职事项,并可与招聘客服机器人咨询入职准备的具体细节,还可在线填入或完善个人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下的终端设备打印工卡,签订电子劳动合同,使用智能取件柜领取个人办公用品,等全部办理完入职手续后,智能化管理系统平台还可推送个性化职前培训项目课程,让新员工能够快速了解公司规章、企业文化、职位信息等相关内容,这样既能减少管理者的行政事务量,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员工的灵活需求。

2.2、“用”——数智化配置和使用

智能化精准识才的下一步是科学合理用才,只依靠传统人为的主观判断很难有效地实现人岗匹配,也就无法真正高效地发挥出人才的潜力和价值。因此,在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一方面根据人才的基本信息、潜在能力信息、绩效信息、职业倾向性、职业偏好、社交网络信息等生成人才画像;另一方面根据岗位的基本信息、工作范围、具体职责、任职资格条件等生成岗位画像,再将两者进行智能化匹配,大大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还可发挥智能化人才盘点的功能,在企业内部生成全范围的人才地图,使管理者更清晰掌握企业内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洞察人才缺口,建立关键人才离职率预测模型,积极防范人才流失,同时也为企业关键职位的内部选拔和培养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科学化配置人才的同时,还需要随时了解人才使用的绩效数据。在数智化管理系统平台上,可根据每个员工的目标看板和目标完成进度,分析员工绩效目标的实现概率和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绩效反馈;还可为个别员工提供智能化绩效辅导,促进员工能力快速提升。

2.3、“育”——数智化培训和发展

传统培训往往给员工带来不好的体验,要么占用员工工作时间,要么安排的培训内容不适合员工,导致培训结果差强人意。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下的培训更提倡以员工为中心,既为员工提供灵活化的培训场景和丰富化的培训内容,让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来选择,这种方式更适合于自我驱动型的员工;还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员工能力、绩效评测结果,为员工推荐智能化、个性化、视频化的知识、技能培训项目,并可在智能培训系统中提供社交沟通功能,让员工之间分享学习经验、记录学习曲线,针对每个员工的成长提供智能化的发展计划,真正赋能于每个员工[3]。

2.4、“留”——数智化激励和留才

在员工管理过程中,激励方式实施的得当与否,将极大影响员工的士气高低,这不仅关乎组织绩效目标的实现,还会加剧人才的流失。因此,在企业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激励体系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于数智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将可以为员工提供更人性化、更便利、可自主选择的云激励方案,并且在常规的员工合同管理中,以云技术驱动档案管理的效率,并且给予欲离职的员工充分尊重、便利和合规性的离职程序,在口碑和情感上赢得员工的心。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创新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沃顿商学院、麦肯锡商业技术部的调研结果所表明的:虽然很多企业已意识到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当前公司的战略发展非常重要,但仍有52%的公司高管在做决策时仍然依赖于个人的直觉、经验和主观判断,这使得企业的数智化转型之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难题[4]。

3.1、 领导层观念的转变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不乏那些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创新业务经营,并且获得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秘诀,并非是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多或更好的数据,而是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层更懂得善用数据分析制定清晰的决策,并且借助于智能化思维的导入,将管理工作变得更有成效。同样,在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来自领导层的高度关注和认同,懂得如何利用数智化技术来简化管理流程,激活组织,提高人效。这是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基础,也是最难完成的挑战。

3.2 、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数智化时代,数据变得像商品一样,可买易买,而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工具并善于将数据变化与业务创新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则珍贵难求,由于各类型的数据往往是以海量、分散、非规整的形态出现,传统的统计学人才亦不能满足当前企业数智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这就亟须培养一批专业的数智化人才,能够将数据清理归类并系统化处理,同时还要能熟悉业务经营,并设计智能化语言,使管理决策更科学、更高效,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面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挑战。

3.3 、人性化技术的应用

数智化技术类型非常多,这里面既有满足通用需求的开源型数据平台,例如Hadoop,也有适用于企业个性化需要的数据管理系统,不管这些技术如何复杂,如何变化和发展,对于“以员工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能够让员工易学上手,轻松实现人机对话,提高员工工作的幸福感而不是压力感,是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创新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只有真正找到契合员工和企业需求的数智化技术,才能更好地推进这一进程。

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已然到来,它将给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将迎来新的咨询角色的转化,同时,数智化并非是管理功能模块信息化的简单调整,而是从系统整合的角度,以“员工为中心”,将数据、业务和服务、激励等有机融合,全方位变革企业的领导理念、组织形态、工作模式、企业文化等内容,来构建企业未来经营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汪莉莉数智化转型升级赋能企业高效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10):34-35.

[2]玟京数智化驱动商业创新[J]经理人, 2021(5):10-12.

数字化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石油钻井

自动化技术

运用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已经引入到了石油开采领域。井下信息实测技术、井下指导和交流系统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现状下,由机械化和信息化共同构成的石油钻井自动化技术受到各石油企业和单位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理论体系。伴随IT行业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石油钻井中的综合运用,给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1我国传统石油钻井的不足

我国是石油大国,有着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我国的石油年均开采量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激增,人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传统的石油钻井是我国原油开采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开采方式在技术水平、开采工艺上比较落后,石油的生产产量也比较低。传统石油开采模式与采用现代技术的石油钻井相比较,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开采难度比较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先进的钻井技术,不仅使石油企业的石油开采效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还大大降低了生产人员的操作难度。我国传统的石油开采技术比较落后,采油钻井技术还不成熟,使原油开采的难度比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国原油开采事业的快速发展。

1.2石油开采成本比较高

导致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缓慢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成本投入比较高。对石油开采,前期投资比较大,短期内无法及时收回成本,致使我国早期的石油产业发展很慢。在油井的维护方面,也是需要比较大的投资。而最终企业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和预期的差别比较大,种种因素导致我国早期的石油业发展处于滞后阶段。

1.3石油产量比较低

在传统的石油钻井中,没有先进的勘测技术,给原油生产带来很多麻烦,预先设计好的生产工艺不能顺利执行。不能进行正确的油井定位,是造成原油产量低的重要因素。例如:前期对油井的勘测不精确,不能准确地找出油气层的位置,导致开采期间原油的产量不达标。

2钻机和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自从1935年国外诞生了自动送钻技术的专利,就意味着石油钻探技术发展到了信息化时期,到了四五十年代,在石油钻井领域,新型设备和新技术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促进了石油企业的迅速发展。在最近几年,机械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刹车系统逐渐形成了以离合片和相关比例要求的电磁刹车为主的新型的电磁控制功能和应用模式。这使得井下堪钻的过程实现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流程。

自动化石油钻机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综合运用。自动化石油钻机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了先进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特点,能够与环境形成统一的指导模式和要求。

2.1地质导向钻井

地质导向钻井就是根据井下的实际地质情况和石油储藏特征来确定和控制井眼的钻井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井下钻具的控制更加精确,准确命中最佳的地质石油储藏目标,这样,井眼可以避开地层界面以及地层流体界面,并且始终位于产层之内。在薄产层和高倾斜产层,最适合用地质导向钻井技术钻水平井。在这些产层中,按照常规方法来控制井眼轨迹很难准确地命中最佳目标,使用随钻定向测量和随钻底层评价测井数据进行地质导向钻井,对于钻头周围几米范围内的地质油藏特征可以随时了解,也可以准确掌握钻头与地层界面或者地层流体的相对位置,因此可以控制钻具始终在油气藏中间钻进。使用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油层钻遇率、钻井成功率和采收率,进一步实现了增储上产,大大节约了钻井成本。

2.2钻机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钻井包括地面钻机自动化和井下自动化两个方面。井下自动化技术是依靠井下闭环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外国很多石油企业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井下定向这一方面,他们研制出了井下定向控制自动化钻井系统,包含了钻头、旋转导向装置以及随钻测量仪。在旋转导向装置里面,预先存有井眼设计轨迹的数据和许多控制命令,钻头传感器和随钻测量仪的探管测到的井斜、方位值传回导向装置时,和原先存储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偏差超出了规定的范围时,导向装置里面的电子控制模块就会发出相应的控制命令,系统设备进行相应改变,直到井眼轨迹符合设计好的井眼轨迹。

3随钻检测技术的运用

在迈向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的过程中,随钻检测技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突破了原有的行业局限,逐渐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和新的行业。随钻检测控制技术正在朝着钻井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迈进,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实现随钻测量和控制的完美结合。

1979年,第一次应用MWD。MWD就是把钻后有线测量和传输井下参数的方法改变为随钻无线测量及其传输方法,这对随钻检测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从1995年开始,LWD、PWD、IWD、NRWD等技术的相继研发成功和运用,逐渐形成了随钻地质导向钻井和随钻工程服务技术,适应了在非常复杂的地质和环境条件下的石油钻井。

随钻检测技术涉及到了测井、油藏地质和自动化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石油钻井行业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为了使这项技术更加成熟,就要积极探索相关的先进技术,攻克石油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的实力,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建设。

4调控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调控自动化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该技术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石油钻井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石油钻井质量。为了强化现场钻井施工的秩序,石油企业必须引进调控自动化技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石油钻井开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自动化调配。

数字化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硬盘播出提高信号质量升级改造做法

乌兰察布电视台原有的硬盘播出系统还是90年代的模拟信号播出系统,信号质量不高,抗干扰能力弱,传输效率低,不能多功能复用和实现双向交互,更不便于网络化传输等。后来经过几次小的改造,在前端数据采集、节目制作和网络传输实现了数字化,但硬盘播出卡仍然是模拟的,播出设备的模拟化成为电视系统数字化改造的瓶颈。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日益成熟,电视节目在制作、存储、传输等各个方面也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2010年9月,我们根据当今电视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乌兰察布电视台的现状,对电视台的节目采集、制作、存储、传输、控制、播出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字化硬盘播出的信号质量,着重解决哪些主要环节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做法。

1、升级改造信号采集方式

随着现在数码设备的增多,视频应用范围的增大,采集信号的视频接口也越来越多,以满足不同设备连接的需要。改造前我台对于节目源是DVD、SDVD还有的是VCD光盘都是使用AV接口传输,由于DVD机最高只支持S端子接口,改造后全部使用S端子传输。S指的是“SEPARATE(分离)”,它将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避免了混合视频信号输出时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相对于AV视频接口,S端子不用同时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由于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和Cr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Video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我台DVD播放机的现状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所以它也是我台在DVD采集应用上最理想的视频接口之一。

2、提高非编系统的传输、压缩码率和减少损耗

非线性编辑中决定图像清晰度的是摄像机摄录的源图像和非编系统采集时的传输、压缩码率和损耗大小。源图像是由摄像机性能来决定的,源图像不好,就是零损耗的非编系统也采集不到好的图像。这里强调的是在源图像的采集上如何提高传输、压缩码率和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保证源图像信号衰减小,以提高电视清晰度。

2.1合理选择、设置非编软件

调整EDIUS非编软件, 按F11输出设置,选左方的mpeg,激活开启转换,然后选择输出器里面的mpeg2 pal 8Mbps(原来是mpeg2 pal 4Mbps),再点开左下方的高级选项,将输出帧频更改为25,将帧融合更改为最近邻帧。选择支持MPEG-2I 帧4:2:2P@ML 30Mbps码率上载。保证特效处理和多代复制的精度,保证母版质量。采用支持在同一时间线上对所有格式的高标清素材实时混合编辑,无需转码,无需改变文件封装非编系统,减少损耗。基于CPU+GPU+I/O硬件架构设计,实时的高标清混合编辑,实时的上下变换,将源图像损耗将到最低。

2.2提高非编网络带宽

我台原来千兆非编网络的传输速率理论值在1000Mbps,实际使用值也就500-700 Mbps左右。为了提高带宽,我们将NAS(网络附属存储、网络接入服务器)上的两块千兆网卡做了端口聚合,对应的千兆交换机也做了端口聚合,这样一来千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理论值在2G Mbps 。经过测试,实际传输速度可达到 1G Mbps 以上,结合服务器的实际情况及视频传输的速率要求,带宽完全满足20台工作站节目编辑及信号传输所需要的600Mbps带宽,将源图像的传输空间最大化。

2.3升级改造非编工作站

编辑系统工作站的配置我们采用CPU+GPU+I/O技术替代原来由硬件板卡完成的功能,CPU负责完成视频数据的编解码运算;GPU负责实现视频特技和合成运算。只有基带信号的I/O需要通过特定的I/O板卡完成。CPU+GPU+I/O卡技术在极大提升编辑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和性能价格比的同时,充分利用了软件的灵活可升级特性,实现编辑系统的功能扩充和性能提升。采用帧缓冲技术,防止播放丢帧,避免了因为网络传输的发包中断给制作,播出系统造成的影响。在网络带宽抖动比较严重的情况,系统还可以通过改变缓冲区的大小避免溢出的发生,从而极大地弥补在繁忙时段可能因为带宽的不足而引起的断帧,保证节目的稳定流畅。

3、播出工作站的数字化改造

3.1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最高效能

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设备,比如利用我台采购方正服务器附送的4台HP-工作站改造成2主2备播出工作站,只增加了4块DeckLink SDI播出卡;将不用的4台方正无忧控制PC改造成4台上载工作站,只增加了4块显卡,等等。经过这样整合,使现有的设备都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2注重细小环节,挖掘最大潜力

事关电视信号质量的环节,就算是一个螺丝钉、一个接线头都不能轻视,焊一个接头、设置一个参数都一丝不苟,严格注意线路的架设环境尽量减少干扰,扎实做好接地与屏蔽,防止一切影响电视信号传输质量情况的发生,确保信号质量。

3.3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这次改造,我们不是敷衍了事,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还充分考虑到将来我台数字化的升级,比如选择DeckLink SDI数字播出卡上就有长远打算,DeckLink SDI数字播出卡不但能实现现在的标清数字信号播出,也能实现今后高清信号的播出;网络交换机的选择上也考虑到以后的光缆传输,带有光端信号接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乌兰察布电视台来说,更突显精打细算过日子的重要性,我们和发达地区电视台动辄成百上千万的成套购买先进设备不能比,所以只能一点一滴的积累,东一块西一块的配套,只要算计得当、运用合理,高清电视在乌兰察布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