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查分析;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甘南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笔者从年初至今,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等方式方法,先后深入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8县市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46个乡(镇)100多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域辽阔,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气温差异大,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辖有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8个县市99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662个村,29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万km2,有农牧户14.44万户,58.37万农牧业人口,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州、市(县)乡、村组织相互联动,采取举措,积极贯彻落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一是全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组织均在地方银行备案、开设了账户;二是地方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给贫困村注入发展资金53273.42万元,完成资本积累。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指导村集体特别是贫困村积极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村民议事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模式或寻找有效经济组织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甘南州8个县市全面完成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据调查该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共清理核实资金1.2亿元,资产64.41亿元,村集体资源性资产283.84万hm2,资产主要是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村办公房屋及辅助设施、电脑与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文化广场、路灯、运动器材、光伏发电、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资产来源是公积公益金——政府拨款等形成资产。五是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或委托第三方记账,能够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

(二)提前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甘南州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农业农村部门脱贫攻坚期间,不仅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举措。一是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对贫困村注入了发展资金,并建立了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进度统计制度,实行周报月通报,促进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进度;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寻找规范运行合作社等方式方法,并与其商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照约定兑现协议提前或按期分红;三是甘南州8县市309个贫困村中的210个“空壳村”均提前2018年全面完成消除贫困村“空壳村”任务。据目前调查统计,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州6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40万元,村均收入4.59万元。其中309个脱贫村收入1847.02万元,村均收入5.98万元;353个非脱贫村收入1192.98万元,村均收入3.38万元。从收入结构分为收入在1万以下的村64个村,1万~2万元的68个村,2万~5万元的357个村,5万元以上的17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入股收益、光伏发电收益、经营性资产收益、房屋出租收益等。

三、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甘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甘南州各涉农部门及干部群众掀起了广泛学习宣传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甘办发〔2015〕50号),2016年省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相继出台的《关于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经验深入推进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甘农牧发〔2016〕16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260号)和《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7〕16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指导意见》(甘发〔2017〕44号),201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20号)等文件政策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聚力贯彻,出台政策

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政治站位高,履职尽责,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2016年州委州政府两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19号)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21号);2017年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2018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发〔2018〕6号)、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印发《甘南州关于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8〕10号),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8〕123号),明确规定了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和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三)多方通力,稳步推进

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是脱贫攻坚期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村组织两委执政能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甘南州各级涉农部门单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全力指导,稳步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召开涉农部门、金融办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解决村集体在银行营业室开设银行账户难、村集体分红资金无法进账等问题。二是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项目、产业扶持等形式注入村集体发展资金,并有效指导村集体与效益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投资协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效益经济载体,本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承接村集体投资入股或联姻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四是政府部门积极监督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约定如期或提前兑现协议比例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效。

(四)核查督导,打实基础

甘南州、县市党委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针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项脱贫攻坚主责专责工作任务,多次组织人员赴基层核查督导这三项工作,确实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一是各乡(镇)、村组织能够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认真执行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的《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规定,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各村组织能够在上级组织及业务单位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开展村集体事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了村集体自觉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治理路子,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广度和深度不够,法治意识、爱村如家意识淡薄。二是积累微、缺管理,发展公益事业难。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弱,加之集体积累少,易出现杯水车薪情况。三是乡(镇)级无农经站,跟不上服务村集体发展需求。由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干部素养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也易发生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四是村级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村集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是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重视村集体积累不够,体制管理跟不上,导致对村集体收入分净拿完思想意识严重,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对策措施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2

如邮储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不断健全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打造“三农”综合服务生态圈。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58万亿元,本年新增1661.33亿元,增量超过去年全年;上海农商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涉农贷款余额661.91亿元,政策性农业担保累计发放贷款在上海市场占比达54%。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05%,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金融服务应该如何改变?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堵点”?

用金融科技提升触达率

近年来,农村地区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由此产生了新的难点,即贷款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那么,如何改变现有业务内容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就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位于舟山群岛北部,全县常住人口不超过7万人,当地农民以海水捕捞、海水养殖、休闲旅游等作为主业,嵊山岛有着贻贝养殖之乡的美誉。

嵊泗对于舟山本岛来说,是离岛;嵊山对于嵊泗本岛来说,更是离岛。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在嵊泗县设有一级支行,并在嵊山岛上设了一个网点。邮储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当地农户、涉农行业需求,银行开发了以渔船捕捞、贻贝养殖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渔业贷’,以及以民宿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宿贷’等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

可现实中,农民的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原因在哪?记者了解到,从舟山到嵊山要坐4个小时的船。过去,一笔几万元的贷款,从合同签署到放款,每个环节都需要客户来回坐4小时的船到县支行办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而移动展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银行客户经理的作业效率。现在,客户经理使用移动展业设备在海上调查、授信、放款,一气呵成,实现了贷款办理全流程线上化。

邮储银行在全行推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触达率,更提升了农民的金融获得感。黑龙江省漠河市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无霜期仅有100天左右,因气候恶劣,当地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有很大困难。如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邮储银行漠河市支行推出了远程受理、自动化审批、线上支用等便捷信贷服务,第一时间就能把贷款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这样的改变和探索,并非邮储银行独一家。更多的金融机构选择走进农村。多家金融机构设置乡村振兴专门部门,从体制机制上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进行保障。

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不容回避的是,“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在“三农”金融中仍然存在,还需要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精力和智慧。今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机构布局、信贷资源配置、资金定价优惠、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指明方向,并从监管机构自身出发,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帮扶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的忠实服务者,对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乡村振兴强基补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202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提及要发挥金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此次《方案》强调金融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更加聚焦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体。

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既要认清自身责任,主动迎难而上;还要坚持创新赋能,紧紧围绕农村金融的特点来展开。杭州银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可以通过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体制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支持农户发展。据介绍,该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银担合作,制定了杭州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导意见,修订操作规程,明确支持以小微企业、“三农”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银行根据乡村特点,以债务融资工具、理财直融业务、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为抓手,为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业务,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为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补充资本金方面,积极发行小微金融债券、双创金融债券、二级资本债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各类金融债券,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金,拓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盘活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把信贷业务送到薄弱地区,更要盘活乡村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

位于浙江临海市的上盘镇,是当地农业龙头镇,也是浙江省西兰花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多年持续经营和发展,西兰花成为带领当地村民百姓致富的“富贵花”。上盘镇劳动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西兰花之乡”,村民种植西兰花有30年历史,全村有396户,从事西兰花种植的就有183户,村中还有9个西兰花收购厂,为周边种植散户提供销售渠道。

为了更好服务乡村,不少金融机构推进营业网点和金融服务下沉,并在更多乡镇和城乡接合部开设支行,把信贷支持送到金融服务薄弱的乡镇地区。台州银行设立临海上盘支行,将金融服务重点锁定在当地的西兰花种植户上,通过“兴农卡整村授信”的方式,为劳动村村民提供批量信贷支持。村民不用抵押物,有效期可长达6年,在有效期内随借随还,消除了西兰花种植户对还款周期不长、资金链周转困难等后顾之忧。

随着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突破本村土地资源的瓶颈、扩大西兰花种植规模,村民们前往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等地外扩西兰花种植地。如此一来,对信贷的需求也增加了。台州银行根据农户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劳动村近三分之一西兰花种植农户得到该行的信贷支持。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3

当前正处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我们见缝拖针,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江苏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产品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品质,是我们江苏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__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

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与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有水准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旅游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四期专门培训班。计划明年适当时候组织人员第三期赴境外或国外学习考察。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实施6年后,中部地区发展再次迎来利好。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确定了7大重点任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推动晋中南、皖北、赣南、湘南地区开发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

被外界称为“中部地区的西部地区”的江西,如何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成为当务之急。

经济下行背景下的江西“绿色发力”

2012年以来,江西加大推进绿色崛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江西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年中成绩单”。

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大幅度进位赶超,凸显发展活力与后劲。今年上半年,江西完成生产总值5403.6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增长幅度居全国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增幅排全国第5位;外贸进出口额增长31.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水平提高。今年上半年,江西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截至6月底,江西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20.4万套,竣工12.2万套,分别占国家开、竣工目标任务的88.2%和67%,开工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增强。今年上半年,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2%和20.1%,分别比全省工业平均增速高1.8和5.7个百分点。

实现进位赶超关键靠工业

省委书记苏荣曾反复强调:“江西崛起,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2011年12月19日,在江西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代省长鹿心社明确指出:“实现江西经济的进位赶超,主要靠工业,关键靠工业,要深入推进工业的三年强攻计划,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鹿心社表示,要坚定不移的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着力做大做强工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00亿元,增长18%。2012年1月9日,省长鹿心社在《对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暨工业园区工作会议的批示》中再次强调:当前,实现江西进位赶超,关键靠工业。决战工业三年强攻计划,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工业园区集约化水平,着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把该省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2010年5月12日,江西省政府制定实施《江西工业三年规划纲要(2010-2012年)》,吹响了工业三年强攻的嘹亮号角。两年来,全省工业战线迅速兴起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三年强攻的热潮。截至2011年底,全省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1万亿元,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过万亿”标志着江西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是财政收入,已经突破1600亿元;外贸出口突破200亿美元,稳居中部六省首位。但从总体来看,江西省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欠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江西最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依旧是江西的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业发展不足。尽管通过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规划,江西工业近几年持续大幅增长,已形成一定基础和规模,但依然没有达到应有水平,仍是全国较为落后省份之一,工业总量在中部六省仍排倒数第一。当前,江西工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打造核心增长极

从工业园区到产业集群

2012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着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工业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

作为欠发达地区,江西要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必须要加速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集群优势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

工业园区是江西绿色崛起的主战场。为此,江西省工业园区“十一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财源,增加就业岗位。真正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富民兴赣的创业区、与国际接轨的前沿区。

“十一五”期间,江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规模总量进一步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882.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1.9亿元,总量扩大了2.5倍;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年均分别增长37.3%和38.9%,比“十五”年均增速高10.8和1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146.4%提高到275.1%,年均提高25.7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年完成1372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2倍,园区经济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0%,产业集聚态势强劲。

为引导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壮大一批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生产要素集中、配套协作程度高的产业集群,2008年7月21日,省政府下发《江西省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提出通过信贷担保、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集中扶持符合江西产业主攻方向的重点项目。

为推进产业集群,促进集约发展,实现工业园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2011年12月2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促进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集中培育一批规划科学、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建立功能较为完善的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低碳型发展方式。到2015年,每个工业园区至少形成1-2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全省力争形成2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

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鼓励支持省会南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12年6月6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南昌召开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动员大会。这标志着“支持南昌打造成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加速推进的崭新阶段。

省委书记苏荣在会上强调,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核心增长极,就是要继续推动南昌走在全省前列,带动全省发展,实现五个“明显提升”: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的首位度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力争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全省的30%左右;二是产业与人口集中度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产业、大交通、大都市格局,成为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引擎;三是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快速高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四是体制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和以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五是城市承载力与和谐度明显提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南昌成为功能完善、生态优美、文明守信、多元包容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为全力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2012年6月4日,江西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南昌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50万人,城镇化率72%,统筹城乡发展初见成效;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框架基本拉开,“十横十纵”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三分之一,制造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鄱阳湖城市群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南昌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宜居都市”。江西省将围绕增强南昌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支持南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支持南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南昌产业布局向高端化发展,把红谷滩中央商务区作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和引导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南昌重大平台建设,支持南昌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整合扩区,鼓励和引导高端人才向南昌市聚集;支持南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南昌加快形成三个千亿元、五个500亿元制造业集群。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支持南昌基础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南昌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形成南昌到省内设区市2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的交通格局。支持电力能源工程建设和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宜居都市,全力支持南昌市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支持新区建设。重点支持九龙湖新区建设,积极引导重大功能性社会事业项目落户新区,争取用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一个面积100平方公里、容纳50万人口的新城框架。支持旧城改造。加快老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提升老城区品质。支持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围绕激发核心增长极内生动力,全力支持南昌市大胆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支持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加快编制先导区规划,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赋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更大的改革权和试点权。鼓励南昌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支持南昌发展的要素保障。

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注入新动力

九江坐拥152公里长江黄金岸线,是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在该省大开放、大物流、大旅游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九江沿江开发和港口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九江港口城市的功能,提升江西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江西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步伐。

2007年10月30日,《江西省九江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正式,掀开了九江沿江经济发展的崭新一页。《总体规划》对九江沿江开发的总体定位为:江西省发达的临港产业基地、长江沿岸新兴的经济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沿江开发建设形成“一核、两轴、六板块”的空间架构。“一核”指九江中心城区及九江县城形成的城市集聚发展核。“两轴”指沿江临港产业发展轴和昌九产业发展轴。“六板块”主要包括城西板块(九江开发区、九江县),金安板块(庐山区为主,浔阳区为辅),金砂湾板块(湖口县),码头镇板块(瑞昌市),马当镇板块(彭泽),庐山国际旅游板块。

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2009年3月,江西省政府下发《关于促进九江沿江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从金融、土地等方面出台20条具体措施支持九江沿江港口等项目建设。

2011年10月召开的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大力推进沿江开放开发”,适时作出了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宏伟战略,由此吹响了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号角。

九江市在沿江开发中,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筛选,重点向“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资、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倾斜。开展沿江工业园项目清理工作,对不符合产业布局的企业,制定搬迁计划逐步搬迁,实行“腾笼换鸟”,不断提升沿江项目质量。在沿江项目引进中,九江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严把环保入口“三关”,即产业选择,环保为准;产业发展,环保先行;产业监管,环保贯穿。同时,提出了“三个坚决不搞”,即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搞,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搞,环保措施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搞,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沿江的产业定位、土地利用、岸线使用、投资强度和环保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功能区划、污染严重以及没有减排作支撑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未经环评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未经环保竣工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据统计,2011年,九江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3天,优良率99.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连续3年被评为江西省污染减排先进单位,境内的长江及鄱阳湖流域水质均达到类水体水质标准。

2012年5月24日,江西省政府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九江沿江地区“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把九江沿江地区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并明确提出支持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财税、产业、土地、金融、环境、人才和科技等七方面支持政策。而《指导意见》则着眼于鼓励“飞地经济”的发展,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在有关法律法规框架内,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金融政策等多方面予以倾斜。

紧接着5月25日, 江西省委、省政府在九江召开全省深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工作会,关于九江沿江开放开发“1+5”规划正式出台。“1+5”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制定,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九江沿江开放开发高起点、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并提出了远近结合的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力争实现九江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一番、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五年翻两番。再通过 5到10年努力,力争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占我市比重超过70%,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0%,人均GDP达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把九江沿江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引擎、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中部地区商贸物流枢纽中心、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必由之路。省委书记苏荣强调:“没有一批成长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就不可能有江西的崛起。”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强调要举全省之力将其打造成江西崛起的脊梁。

早在2009年12月底,江西省就在全国率先确立并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省委、省政府将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中心任务,确立了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年来,该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若干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推进办法》、《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和投资基金。各地也纷纷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营造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2011年,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40%以上,成为全省大跨越、大发展的强大引擎。

今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全面,有关配套政策将同时出台。江西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今年力争增长20%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3月,该省出台了《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除了开辟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各地还制定完善了推进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光电、生物医药、航空、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江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突破千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4%。

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和谐秀美新乡村

作为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江西的城镇化基础十分薄弱。2007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4.9%,江西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拥有的城市数量为中部地区最少,拥有的百万人口以上和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在中部地区也最少。除城市用水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等城市设施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工作,2008年4月,省委书记苏荣和时任省长吴新雄带队的学习考察团先后赴上海、江苏等省(市)专题学习他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江西省授课。此后,江西省城镇化进入快速推进通道。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突破40%,达到41.36%,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43.18%,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

2010年1月11-13日,江西省举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当时会议确定的江西省2012年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2010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旨在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2011年底,江西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5.7%,以此为基础,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未来5年全省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发展形态进行了全面统筹,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管理等作了全面规划,那就是“实施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个战略不仅是规划中一个新亮点,更是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找到了一条关键路径。

“十二五”期间,江西省城镇化率要达52.8%。统计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城镇人口55万。预计未来5年江西省可新增440万城镇人口,直接带动城镇开发性投入5300亿元左右。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建设银行;裕农通

2017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发展进一步提升到重要战略位置。2019年国家又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就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银行业也在提供涉农信贷支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深化乡镇政务合作、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建设等方面开启了新篇章。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当农村人口增长率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率,而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那么剩余劳动力就会向城镇转移,农业发展就会产生停滞,从而影响工业停滞(袁航,张金山,2018)。费一拉模型发现,金融是工业农业部门实物交流的附着物(许月丽,翟文杰,2015)。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是核心。早期的储蓄部门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村镇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根据国家要求吸收储蓄,为城市化建设发展积累资本。因此,城镇的发展会抑制农村发展,从而出现“金融抑制”,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虽然对农村各部门有信贷支持,但支持力度很小,支持范围也有限。近年来,国家主张发展普惠金融消除贫困,在出台系列政策与措施后,农村金融经济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截止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比2014年末提高了8.10百分点;助农取款服务点82.30万个,涉农贷款余额34.24万亿元。农村金融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国家政策发展变化国家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后,要求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广泛动员银行业、保险业为农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普及和优惠以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同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财税政策三大政策促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完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政策、发挥对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资金投向、利率传导功能来强化正面引导作用。差异化监管政策主要采用强化监管考核,通过对小微企业、涉农贷款的差别化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纳入监管评价体系来约束负面作用。财税政策方面:准予银行税前扣除涉及普惠金融业务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对符合银行条件的支农支小信贷利息免征印花税、增值税、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等。

(二)国有银行战略发展变化受国家政策影响,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将“三农”业务发展纳入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并作出相应发展对策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将农村市场发展作为其自身经营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而原有的市场份额占比增长缓慢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进一步业务竞争;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作为当下金融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也是商业银行顺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途径。大中型银行深化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机制和内部考核指标,调整贷款政策、贷款利率向小微企业、农村农户倾斜。例如,工、农、建、交行相继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采用“补贴”定向激励普惠金融业务、将互联网与普惠金融业务结合发展;对电子渠道业务适当减免手续费等。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得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经济。主要有以下:

(一)农村人口发展变化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农村正面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常住人口规模缩减、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措施及城乡人口迁移造成。目前来看,农村人口总量占比在40.42%(2018),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对比来看,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量远超过城市老年人口数量(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银色经济时代,老年人口总量庞大,且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因此,人口老龄化挑战将会在农村地区首先出现。如图1所示。

(二)农村经营单位变化农村中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经营户超2亿,农业经营单位204万个,农民合作社总数179万个(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91万个),农业经营户20743万户(含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从普查结果看,近年来我国农村“三农”情况发生了积极变化:农村整体环境得到较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阶段性提高,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金融业务的服务与支持,金融作为工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附着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各类政策、补贴措施向“三农”倾斜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由图2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开始都在逐渐提高,其中,东部地区提高最快,西部地区较缓。未来全国农村居民对于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成为必然。如图2所示。

三、建行“裕农通”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直秉承“二八”定律,往往忽略长尾客户。在国家提出普惠金融战略后,建设银行提出“第二发展曲线”与“长尾客户”经营理念,将普惠金融应用到基层客户群体、弱势群体中,让绝大多数居民能够享受金融服务所带来的福利与收益。在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中,建设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发展:

(一)金融科技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科技是传统业务延展向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实现手段,并且逐渐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不但能大大节约经营成本,还能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问题解决中,金融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物理网点布局往往有限,这使得较偏远、边缘地区无法享受基础金融服务,影响农村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也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互联网科技等功能连接城镇与农村,通过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经营单位融资效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等渠道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发展。过去,建设银行发展小微企业(含农村经营单位)的业务经营管理按照大型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但小企业分布散、数量多,在经营过程中资源占用较大,消耗大,且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建设银行以金融科技支撑业务平台的方式经营,通过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结合各分行区域特色推出了多种互联网自助信用贷款、理财保险、支付结算等产品,其风险可控、企业融资效率高。因此,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根据客户需求、行业特色、风险成本创新金融产品,使金融服务可得性得到持续提高,同时降低资本获得成本。

(二)创新“裕农通”发展农村金融业务“裕农通”是建设银行在未设立网点的地区,与当地第三方合作而设立的助农金融服务点,主要为城镇周边农村及偏远地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理财保险、小额存取款等金融服务,同时也进行助农扶贫商品交易活动。“裕农通”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为指导思想,通过使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手段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例如,“裕农通+(农村电商、智慧政务、特色产业、通讯商)等多种创新合作模式。随着支付手段不断创新,大多数农村也实现移动支付,因此老年群体就迫切需要改变原有思想观念,在面对老年群体的业务处理中,“裕农通”也能以简便、易懂易操作获得老年群体的青睐与赞美。建设银行通过“裕农通+农理念,结合各地乡镇、村头设立服务点服务地方农业企业,农业个体经商户,乡镇农村居民;通过创新适用农村环境的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实现降低农村金融成本,达到城乡金融服务交叉渗透,人人享受金融服务的目标。另外,“裕农通”通过平台也能将国家政策,金融欺诈等金融知识普及到农村,扩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比如开设裕农学堂,让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充分走到农村中去,实现人人金融知识普及。截至2019年6月末,建设银行拓展“裕农通”服务点累计24.4万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乡村覆盖率超过33%。建行定点扶贫村覆盖1291个,除西藏个别高海拔、极度艰苦地区外,建行定点扶贫的31家分行已实现全覆盖。

四、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对策

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依然是发展之重,未来“三农”发展依然需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逐步实现城镇村一体化,产业人叉渗透,彼此推动。可以采用城镇向农村辐射,农村围绕城镇发展模式。打造如养老休闲产业、养殖种植业等能够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产业,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发展农村,产业调节农村人口数量、年龄比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应鼓励农村优生优育,放开生育政策,增加农村人口数量。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扶贫再贷款,降低融资成本。作为开办农村金融业务的国有银行,一方面承担普惠金融社会责任,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防范金融欺诈;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数字普惠等手段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经济建设、信贷投放,金融投资产品配置,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普惠程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细分金融需求创新自身特色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金融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特征。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县城、乡镇、村落不同地域具体情况,以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策略。比如,在经济发达的乡镇,各类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新兴农业主体将是未来的潜在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依托其为合作服务点,为其提供丰富全面的金融产品以支撑其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同时向周围农户辐射金融服务产品。其次,根据各村特色、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比重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特色服务。服务可以突出亲民、效率等特点,可以联合农村村落精英(零售部、卫生诊所等)共建惠农服务点,利用“熟人社会”,以定位农村网格模式,采取1人服务多村落手段等。

(二)金融产品设计差异化农村金融经济基础薄弱,创新发展的信用模式落后,很多村劳动力缺乏,农产品可担保范围小,信贷可得性差。国有银行应当针对不同层次金融需求和不同类型服务渠道,有侧重地开展并创新差异化金融服务。根据农村经济体不同特征,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协同创新。设计出发点可以根据农村经营体、农户资产负债特征采用信贷产品或组合产品。国有银行应承担起健全推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的头雁功能,保证农村信贷资金安全性,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对于县域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制造项目,可以利用绿色信贷政策、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等金融业务支持。在面向中高端农户,可以依托惠农服务点提供农户贷款等特色服务。比如,与地方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对符合政策支持的专业农业企业提供批量化融资支持;对优质专业大户、产业链上下游农户可通过建立“白名单”推出专项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针对农村种植大户,示范企业可以采用“信贷+保险、信贷+期货、信托、理财产品等。

(三)智慧农村生态金融构建针对农村经济环境变化与农村居民的日常增长的生产生活金融服务需求,选取设计贴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金融服务方案。例如利用委托点或自助银行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如转账、缴费(日常水电费、社保费用的缴纳)、小额取现、保险、理财投资等服务。例如,建行山西分行推出“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后,覆盖全省行政村2.5万个,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另外,山西分行与省政府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平台“一部手机三晋通”APP中涉及254项高频民生事项移植到“建行裕农通”APP中,将“裕农通”服务点作为农村“智慧政务”服务点,实现农村居民在农村即可办理社保缴费、报销收费、异地就医等政务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结语

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范文6

一、基本情况

(二)市场供应井然有序。今年以来,区商务局重点抓企业市场供应,充分保障全区节日期间的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从春节至今,各类商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其中蔬菜市场供应增加,价格明显回落,未来随着天气继续变暖,蔬菜价格仍有下降空间;鸡蛋价格春节后下降幅度达到14.89%,3月份开始有所上涨;牛肉、猪肉价格下降;小麦、玉米价格下降;食用油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同比下降9.34%;5月份以后各类蔬菜价格下降明显。

(三)商贸流通结构日趋完善。我区商贸流通业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生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力争提升整体效益。一是电子商务产业异军突起。通过为电子商务主体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一些有条件、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得到了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作为全区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黄河三角洲石油化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今年以来营业额已达到65.3亿,服务类别涵盖了石油、化工、橡塑。石油装备、钢材、煤炭等行业,并已通过省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审核。二是商贸餐饮业正在转型。我区一些大型的商贸餐饮企业已逐步摆脱了高档奢华、铺张浪费的经营方式,为迎合自去年以来兴起的节约风潮,饭店等一些大型餐饮企业逐步发展了面向大众的经营模式,其投资建设的康辉快餐项目目前已在全区设立了多处分店。三是家电、住房、图书等大宗商品消费及文化类消费稳步增长,并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体。

二、商贸流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区商贸流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项目建设资金紧张。今年我区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紧张。市康惠快餐有限公司各项手续已经办理完毕,中央厨房已经建成,中心门店也已经完成几家,但由于缺少建设资金导致项目不能快速推进。华欧商贸城集聚区项目刚刚起步,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拉动我区社会消费整体水平,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二)社会消费基础薄弱。我区人口较少,消费能力差,同时商贸流通项目少,带动力差,缺少能够有效提升消费水平的大型商业网点。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仅有61家,与全市其他县区相比明显偏少。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核算指标体系中,经营收入可观的电子商务行业没有包括在内,客观上造成了我区社会消费指标统计数据的落后,建议上级部门予以考虑修改。

同时,全区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从去年年底开展以来,一些档次高、规模大的宾馆、酒店、饭馆营业收入严重下降,全区商贸餐饮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的提升。

三、今年全区消费发展趋势

当前,我区商贸流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显著,流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一是消费市场继续平稳增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一些刺激农村经济,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作用不断体现,居民收入将持续增长。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落实,农村消费水平有望继续提升。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继续增强。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国庆黄金周、元旦春节期间的消费,对消费品市场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社会消费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各大型商贸餐饮企业也在准备适时推出面向大众的餐饮服务项目,有望带动餐饮业的发展水平。三是电子商务将继续发展。随着我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三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和省、市对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区电子商务产业所面临的法规不断健全、配套不断完善、技术日益成熟等难得的条件和机遇,我区电子商务产业必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具体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抓好重点商贸流通项目建设。全面抓好康惠快餐有限公司、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围绕项目建设需要,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健全手续代办制、全程服务制、定期调度制,为加快项目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并随时掌握项目建设的最新动态,确保重点项目尽早开工。

(二)促进主要商贸流通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继续实施骨干企业创建活动,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充分发挥银座购物广场店、胜大超市店等骨干商贸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努力实现新型业态经营由中心城区向乡村延伸。积极围绕行业特点和重点企业,挖掘能够培育名牌企业的资源数量,在服务名牌上下大力气进行重点扶持,重点突破,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提高我区商贸服务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