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1

一、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分析

(一)市场化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大力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一是优化市场竞争机制,改善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结构。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二是完善现代服务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充分发挥其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二)产业化是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托

要利用政策扶植,积极推进其行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从发展事业向发展产业转变。将文化、医疗、教育培训、体育、科研等领域中能够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分离出来,成为市场上的法人实体,培育服务品牌。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各环节的衔接,打造和拓展产业链。三是加强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融合与互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金融、物流的融合发展。四是强化对重点行业的政策支持。

(三)社会化是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提高相应的服务效率。二是培育专业化的服务实体,促进工业企业内部服务功能剥离,形成一批为先进制造业服务的大型服务性企业。三是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进驻,吸引各类跨国公司设立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等,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集群。四是落实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为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支撑,还将为天津提供强有力的区域支撑。三是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形成了生产业的需求体系。同时,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四是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加快,天津正在成为国际高水平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二)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带动因素

近年来,天津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一些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如:会展经济、体育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

(三)项目带动因素分析

近几年,天津市启动了多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涉及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国际航运等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63亿元,截至2011年预计完成投资1371亿元,产生增加值增量120亿元左右,可拉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500亿元左右,其中会展经济、体育经济、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在2011年也将拉动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00亿元以上。

三、加快天津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在合理布局、体现特色、强化区域联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一,滨海新区要落实“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做好功能区开发;全面完成中新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的投入使用;建设好天津港东疆保税区, 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服务业,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加快滨海新区410项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楼宇主体工程的顺利完工。第二,中心城区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创意产业、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为亮点,加快建成一批上档次的商业商务设施,进一步推进津湾广场二期、泰安道英式风情区等一批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天津金融城等金融机构新聚集区、南港石化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区、新型都市创业园和C92创意聚集区、华苑动漫等创意产业园区。第三,县域地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带动作用,找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色。

(二)继续推进体制改革

首先,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深化服务行业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其次,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第三,要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和项目,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培育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着重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

积极推动20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加快解放北路金融城、嘉里商务中心、仁恒海河广场、盘龙谷文化城、邮轮母港码头等项目的建设,改造提升滨江道和平路中心商业街、泰达时尚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同时,紧密结合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公共设施基础和人才资源等条件,围绕发展规划、功能定位和优势产业,积极筹划和储备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坚持规划引导,推动土地、基础设施、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项目集聚;筹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平台,选择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业态先进、发展潜力广阔的大企业大集团,制订专项支持政策,强化服务,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政府应对现行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开展对现代物流、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企业调研,通过编制规划、制订政策、完善法规和加强服务等措施,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并对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现代服务业项目提供扶持和补助;政府部门还要切实转变职能,突出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水平。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工业强市;产业体系;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4-0067-03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亦因资源而衰。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1]不容否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任务十分繁重,全国相继有多个城市进入资源型城市行列,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在传统资源性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接续替代产业难以在短期内发展壮大的情况下,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援助。但援助不能替代自力更生,应坚持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以辽宁阜新为例,作为全国第一个转型试点城市,在国家以及辽宁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强力支持下,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路径依赖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显然,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成为转型成功的关键?熏这需要尽早规划、创造转型环境。[2]由于产业的关联性和相互支撑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创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任务。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中,工业始终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突出工业的引领地位,实现“工业强市”。

一、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当前,阜新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佳、存量不优、增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有效投资不足是阜新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长远看,必须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由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但从现阶段看,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引导投资,促进形成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仍是阜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作为投资的主要载体,项目和园区建设首当其冲。因此,必须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

1.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多引项目、快建项目、做强项目和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前期工作,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尤其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上项目、增资扩股上项目、吸引民营资本上项目、争取支持上项目,努力形成“达产达效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包装推介一批、研发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接续态势。进一步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紧跟产业转移的形势,明确目标,确定招商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瞄准招商对象,有的放矢、“定向爆破”。要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既要抓“顶天立地”项目,大上快上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有拉动的大项目,又要搞“遍地开花”,同步抓好中小型项目建设,追求聚沙成塔的集群发展效应,着力形成大小项目一齐上的建设。既要在进度上追求快上加快,努力做到抢前期、抢工期、抢投产达产,又要在质量上坚持好中求好。既要突出配套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又要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搞好资源深加工,着力提高项目建设的总体水平。

2.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用一两年时间集中攻坚,全面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以超前的魄力和眼光进行高标准规划,努力创造环境优势。提高各级各类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水平,打造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园区,为项目建设搭好平台。强化“三大基地、六大集群”的产业功能定位,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增强聚集承载能力,努力把市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区。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探索开发区与所在区域实现优势叠加、互动发展的新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灵活多样的园区合作开发模式。

二、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3]目前,能支撑阜新经济发展的集群数量仍然偏少,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由萌发成长进入催化裂变的关键阶段,有必要将其纳入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增量调整结构的重要载体,更是建立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产业丰厚度的关键举措。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三大基地”为全域性主导产业,“六大集群”为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格局。

1.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已经建立,“十二五”期间,既要加快做大总量规模,更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努力培育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使集群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大幅提升,集群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风电之城”、“液压之都”、“氟化工之都”、“制革示范基地”、“家具制造研发基地”、“特色铸造产业集群”。要在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延伸精深加工,既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又引导民间资本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空白领域寻求发展空间;要在拓宽产业链方面做文章,提高集群本地化配套能力,进而提升成套能力和终端产品形成能力;要在优化集群结构方面做文章,在全市逐步形成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规模的结构合理的集群梯队,实现传统煤炭产业、农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优势互补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坚持把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集群创新体系,提供配套资金,尽快建好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这事关产业集群建设的成败。同时,加快构建一批面向集群企业的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物流配送等平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创新集群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并实行全新的干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奖惩激励制度,激发各方活力。

3.破解要素制约难题。当前,全市乃至全省都面临着同样的要素制约――土地短缺、资金短缺、资源短缺(尤其是萤石资源不足),以及节能减排和项目审批的制约。短期内,要管住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切实加强土地保障;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工作,切实加强资金保障;要挖潜力、保重点,确保萤石资源供应,切实加强氟化工产业的资源保障。全市上下务必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千方百计破解要素制约,推动经济发展。长期看,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家政策重点扶持、鼓励的产业为导向,向上争取政策,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向内挖掘潜力,以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组合拳,实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争取平衡省内环保指标。

三、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

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同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协同推进城区工业和县域工业,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活力与竞争力是资源型城市活力之源,是工业优化升级的根本所在。由此,必须转变体制劣势,推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能量。

1.提升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推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扩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努力使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成长为支柱型企业,实现全市工业整体实力提升。在实施企业提升工程中,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发展生产业相结合,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坚持速度效益与环境和谐相结合。加快领军和上市企业培育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期,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超十亿元企业达到10户,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户。

2.搞活微观经济主体。充分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大幅提升民营经济的贡献率。力争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型民营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缓解融资难问题。构建多领域、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发展农业是转型城市培育转型信心、实现经济发展由易到难的路径选择。在转型初期,接续替代工业难以起到支撑作用,选择发展农业具有简便易行、稳定民心的作用。阜新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对较高,发展农业具有一定优势。在转型进入创建示范市的新阶段,需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推动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

1.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围绕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搞好配套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花生大市”。实施粮食丰产和科学储粮工程,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利益和风险连接的契约机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村屯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着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县域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培育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矿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力支持三沟酒业发展壮大,支持伊利、雨润、辉山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积极开发地方特色产业,构建“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格局,推动县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继续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推动阜蒙县早日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扶持彰武县提档升位。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阜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随着工业强市的实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对服务业形成牵引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一般的发展规律。[4]阜新在构建现代服务业经济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基本条件和约束条件,理解其动力机制,重视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与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生活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1.优化服务业结构。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支持生产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咨询、科技服务等行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鼓励生产业走向连锁化、联盟化和集成化,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带动下的群体性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物流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加快搭建东北西部地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原料专业物流,形成深购远销、大进大出格局,把阜新打造成背靠蒙东和东北腹地、面向京津冀地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继续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2.拓展服务业空间。顺应服务业日益集聚发展的趋势,加强中央商务区和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增强承接服务业转移能力,构建大中城市相互衔接的服务业格局。加快构建以解放广场为核心的市级商务中心,加快建设玉龙新城、开发区迎宾大街北侧、太平和站前服务业聚集区。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以房地产开发推动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同步发展,推动城区建设和改造。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壮大社区服务业,整合资源,积极发展新兴社区服务业。县城和中心乡镇应根据第二产业还不够发达、服务业发育程度低的特点,围绕提高城镇服务功能,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扩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要采取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构筑服务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

[2]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

[3]王业强,魏后凯.中国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考察[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3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加快道路运输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153号),进一步提升我市道路运输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到“*”末,基本形成快速、优质的运输服务、机动车维修、车辆租赁、信息咨询、应急救援指挥等网络,发展“江苏快客”、“江苏快货”、“江苏快修”三大服务品牌,培育做强本市客运品牌,建立运力充足、结构优化、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健全,市场行为和运行机制基本规范,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能力、车辆技术水平和运输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运力调节灵活有效,货物流通高效通畅,市场秩序显著好转。全市运输经济总量、客运班车密度、货运信息化程度、机动车维修能力、安全运输指标等位于全省前列;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60%,运输行业集约经营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货运车辆厢式化、重型化、专业化综合指标位于全省前列;旅客运输及站务服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运输企业责任死亡率呈零增长;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增长,各项发展指标进入全省前列。

二、推进道路运输业规范化进程

2.科学编制客运网络规划,建立便捷高效的客运网络体系。根据全省统一规划,结合我市区位特点,统筹考虑长途客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客运枢纽等交通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客运网络规划。加快建设市区与其他城市(省辖市、周边城市)之间的城际快速客运网络、县与县之间的城乡便捷客运网络、镇与镇之间的农村通达客运网络等三大客运体系。加快构建*都市圈客运网络,提升区域流通能力。以*主城区为中心,区域内跨省短途逐步采取公交化运输方式,推出一批短距离、大运量、公交化的省际道路客运班车;区域内跨省中短途采取快速直达的客运方式,试点推出大型宾馆、重要公共设施、主要机场、主要旅游景点之间的小型化、个性化省际客运专线,发展商务、旅游客运。

3.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交客运,优化线路走向,优化站点布局,优化车辆配置,最大限度地与城市公交对接,实现城乡客运班线的“零距离”换乘。进一步理顺城乡客运管理体制,统筹农村班线和城市公交的发展。对现有超出市区、跨行公路进行营运的公交车和短途客运班车,统一市场准入条件,统一核发营运证照,统一规费征收标准,统一经营管理模式,统一站点设置,统一票价管理。鼓励客运企业开通农村公交客运班线,为农民出行和鲜活农副产品交易提供方便。对农村公交客运票价偏低的,可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暂免征车船使用税。

4.规范管理,建设多层次道路货运体系。规范货运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货运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货运和货运企业进驻货运站场,健全市场运行规则,打击“外挂”车辆,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货运市场。依托*特色的制造业、辐射周边区域的商品批发市场、发达的零售产业等,建立专项货物运输公司,引导发展多轴重车、集装箱、冷藏保鲜、大型物件等专用运输及仓储服务。面向电子商务等个性化配送要求,开展“门对门”品牌运输服务。拓展农村道路货运市场,满足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加工、仓储和运输需求。鼓励货运企业发展节点运输,结合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开展多式联运。

5.健全各项制度,打造诚信维修。严格维修市场准入。强力推行全行业信誉考核,完善机动车维修信誉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誉管理档案;全面实施机动车维修记录制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竣工出厂合格证制度和质量抽检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交通、公安、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开展机动车维修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占道修车等违法经营活动,净化维修市场环境。规范事故车辆维修经营行为。加强对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实现管理法规、技术标准、从业人员信息等数据在线管理。更新维修观念,引导维修人员从传统的经验型修车向现代技术型修车转变。加强营运车辆技术管理,保障运输安全。

6.加强配合力度,规范驾培市场。机动车驾驶培训实行社会化,国家机关不再参与。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驾驶培训教练场的资格管理,净化驾培市场。规范驾驶员培训、考试行为,统一收费标准。推行培训计时IC卡系统,实行驾驶培训学时制,严格驾驶培训记录管理制度,严格驾驶员考试制度。加强培训与考试的协调,强化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学员凭培训记录参加考试机制。加强驾培机构和教练员的信誉、教学质量管理,构建行业管理部门、驾校、教练员三级监控体系。探索建立交通安全事故责任与培训责任相结合的责任追究机制,促进驾驶培训质量的提高。加强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7.落实安全责任,加强运输保障。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状况评估工作,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运输设备的安全运行,预防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实行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强化对化学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处理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健全旅客运输应急保障制度,完善货物运输应急保障预案,确保突发性事件和黄金周旅客运输及重点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采取综合措施继续治理超限超载运输,突出源头治理,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监控网络,建立长效机制。

8.规范经营许可,完善许可机制。道路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标的主体、程序、范围公开透明,对需要新开客运班线的、已开班线申请增加3部以上运力的、申请增加旅游运力的、经营期限到期需重新许可的及因违规经营或破产倒闭等原因不能继续经营、需要重新许可的,严格实行招投标。市到县或县际客运班线经营权进行招投标的,投标人资质不低于三级。已实行公司化经营的客运班线且质量信誉优良的,可提出申请直接取得新一轮经营权。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创建“阳光货运”招投标机制,规范大宗货物运输招投标活动。

9.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达率,改善广大农民的出行条件。各地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农村客运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客运。从实际需要出发,农村公路建设时应考虑客运班车的港湾式会车区,符合通车条件的农村公路自通车之日起三个月内开通农村客运班车。鼓励运输业户选用适合农村客运市场需求的安全性能较好的车型,实行联合经营和公司化经营。鼓励大中型客运企业从事农村客运经营。以“冷”、“热”线捆绑招标方式为主,确定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权。县域内农村客运班线占主要份额的企业,优先申请干线新增线路。对县域内新开的乡镇至行政村和行政村之间的班车,养路费、客票附加费实行两年免收,两年后减半征收,原有班车减半征收。

10.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倡导“诚实守信、质量第一”,在道路运输全行业开展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实行诚信考核、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定期公布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强化道路运输统计工作,建立运输业发展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加强道路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培育和发展按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咨询服务,推进行业自律。

11.加强运输业人才培养,推进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广泛开展运输企业经理培训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教练员资格评价制度,完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和汽车维修师认证制度,严格运输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形成具有现代管理素质的运输职业经理队伍和具有特殊服务技能的从业人员队伍。

三、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业规模化进程

12.调整运力结构,建设节约型运输行业。引导企业使用低耗、环保、高效的新型车辆。继续调整客运运力结构,到2010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道路客运班线高、中级客车比重达80%以上,形成以高级客车为主,中级、普通客车为辅的运力服务体系。淘汰和取缔现有一部分不符合运输市场能力的货运车辆,发展专业化货运车辆,重点扶持集装箱运输。“*”期间,重型货车、厢式货车、专用货车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建立运输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相关部门对三级及以上运输企业应用新技术发展新项目、使用新设备发展清洁生产的,提供相应经费资助,并在税费、价格、财政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走规模集约发展道路。

13.调整客运组织结构,加快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经营改造,清理挂靠经营、以包代管等不规范经营行为,规范客运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客运班线招投标、经营权延续时,优先选择公司化经营规模较大的客运企业。*年底全市市际、县际班线公司化经营的车辆数达到车辆总数的60%。2010年适宜公司化经营的班线基本改造完毕。

14.培育“江苏快客”品牌,提高客运服务水平。按照全省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在我市道路客运行业中培育“江苏快客”品牌,培育1—2家集约经营的一级道路客运企业。凡达到质量标准的客运企业,加挂“江苏快客”标志,按照“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承诺责任、统一保障措施”的要求,对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满意度的服务。有关管理部门要建立考评制度,公开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强化日常监管,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新增运力、班次变更、车辆更新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15.优化客运站场布局,完善站场运行机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衔接民航、铁路尤其是新建的高速铁路,合理布局客运站,最大限度满足旅客需要,方便各种运输方式换乘。站点设置和布局要根据当地客流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实效,防止片面求大,防止站点设置偏离中心主城区。“*”期间,我市要建设与高速铁路无缝衔接的客运站;扩建淮西公路客运站,达到一级客运站标准;整合汽车总站与铜山站,增强旅客发送能力。要按照市场公平竞争的要求,合理配置运输场站公共资源,通过组建站务集团、实行站务经营与客运经营分离等方式,实现站运分离,使全市所有客运站逐步改制为公共服务型客运站。对部分等级较低、安全条件较差的客运站或停车场逐步完成迁移、合并工作。

16.加大农村客运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行“路、站、运一体化”,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期间全市建设乡镇客运站78个,70%乡镇有等级客运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村客运站建设,将其纳入总体规划,提供建设用地,给予优惠政策。三级及以下乡镇客运站的建设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建设资金由交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车购税和客票附加费中予以定额补贴。改造40个农村渡口,完成渡改桥15座,基本完成全市农村渡口改造和渡改桥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的交通环境。

17.培育“江苏快货”,提升货运企业质量。支持利用外资、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货运。鼓励现有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货运市场,实现货运综合运输功能,形成竞争优势。积极培育1-2家一级道路货运企业,努力打造“江苏快货”品牌。

18.加快货运站场建设,鼓励货运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发展。鼓励大型运输企业整合物流资源,探索传统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方法和途径,培育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大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交通主管部门在货物附加费中安排适当比例资金用于重要的交通运输站场建设贷款贴息,重点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基础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期间,市区新建淮海综合物流园货运站;以香山物流中心为基础,续建金山桥物流中心;推进邳州城北货运站和新沂苏北建材物流园货运站建设;其他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要强化物流集散地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货运企业,建设点状辐射流配送网络,满足产业带和工业园区发展需要。制定城市物流配送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和措施,为城市配送车辆提供进出城区和停车的方便,使干线货物运输与城市物流配送有机结合,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19.引导维修专业化连锁经营,推进驾培规模化发展。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专业化经营和连锁经营,支持规模大、信誉好、服务优、达到质量标准的企业加挂“江苏快修”标志,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维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建设驾驶培训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推进驾驶培训行业规模化经营,建设全国性品牌驾校或区域性品牌驾校1-2家。

四、加快推进道路运输业信息化进程

20.推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加快交通运输业的科技创新,围绕节能、降耗、环保,提高运输效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运输设备、工艺和技术,推动运输设备、搬运装卸设备、机具的标准化建设,转变交通运输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输管理效率。建设*运输信息网站,及时向社会相关信息,积极推广应用以“运政在线”为核心的运政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车辆调度,对车辆运输安全进行实时监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全部安装PS或行车记录仪;*年底,中长途客运车辆、旅游车辆全部安装PS;*年底,重型货运车组安装PS或行车记录仪比率达到80%。充分利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平台,将货物运输公共信息网列入主枢纽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建立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全面反映货运交易供求状况、运力和运量需求信息,为社会个性化的运输需求提供咨询服务,为供需双方提供高效公正的交易服务,提供各种、结算、协调服务和集合竞价场所等,提高整个运输行业效率,培养和完善运输市场机制,实现运输市场科学管理。

2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效能。加快联网售票进程。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客运全省联网售票,实现站间互售、社会代售、个性化选购、网络订售相结合的公路长途票务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广应用“区域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客运质量和效益。完善“6520”网络系统。拓展咨询服务功能,实现“投诉工作信息化、处理流程规范化、反馈结果及时化”,满足24小时咨询、投诉、查询的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多媒体举报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或人员,规范投诉案件的受理、呈批、督办、存档、反馈等各个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投诉服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立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系统。更新现代化装备,建立必要的指挥调度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设立应急保障基金,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保障体系。

五、切实加强对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组织管理

22.建立领导机构,落实发展责任。道路运输业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全局,事关群众利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道路运输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运输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交通、发改、财政、公安、建设、市政、国土、规划、工商、物价、行政执法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与协调小组,形成合力,共同加快道路运输业发展。

23.加强运输产业政策研究,积极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等市场调研,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政策,积极推进运输业服务标准化,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执行运输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收费标准有幅度的,原则上按下限收费。每年按照规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道路运输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交通、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建立突发性事件、重大节假日等公益性专项运输车辆应急保障资金,专款专用。鼓励各地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吸引民资、外资参与客货运站场等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站场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地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及时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并在国家法规允许范围内采取降低征地费标准、以土地作价入股、企业旧站资产置换等方式确保土地使用。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可在交通建设用地指标中统筹考虑,土地使用权可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工程项目;经济人;可持续发展;过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02-03

过程创新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马歇尔·哈马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过程创新是指为了有效地、戏剧性地改变成本、品质、服务等重大活动的基准,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过程,并以全新的思想设定新的管理工程。过程创新中所讲的过程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的,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产出的行为集合体。哈马认为过程创新主要由四大步骤完成:第一步,审视现存的工程。修正对过程的基本认识,这是过程创新的基础。第二步,采取根本的改革措施,根据第一步的认识,修正、改善管理过程,也就是对管理过程进行再设计。第三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第四步,巩固新过程[1]。建筑工程项目涉及部门人员广,时间长,资金量大,有其一次性、整体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所以有必要对工程从构思到拆除整个生命过程的管理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都满意。本文拟从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几个核心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一、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管理目标

1.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虽然中国建筑业在不断的发展,管理水平也在提高,但当前中国建筑业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工业化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较高,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回收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组织机构不完善,施工人员的知识能力有限,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任务承揽,忽视生产管理,对项目产值和进度关心较多,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责任成本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企业效益流失严重;现代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建筑设计中常常没考虑设计要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适应,没考虑建筑的唯一性,常常只专注于理论上的设计,较多地考虑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忽视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等,没有结合施工的可行性等等。整体上看,工程建设人员管理创新理念、工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建筑业必须加快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改进不足,用创新的管理来推动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2.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无论是开发商、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建筑工程各相关单位都有各自的工作目标和管理目标。虽然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单位其目标都是一致的。有着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各项工作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些目标而进行。

建筑工程各相关参与单位首先要考虑短期目标。第一,选择具有相关资质要求的单位进行建筑活动;通过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协调完成满足质量要求、市场需求、合同要求的建筑产品;建筑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被销售出去转化为经济利益;提高各相关参与单位的信誉,企业形象及打造企业的品牌。第二,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争取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第三,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建筑生产的各阶段活动,采取各种具体措施。

长期目标是建筑工程各相关参与单位的追求。第一,通过客户满意的工作,争取最大限度的占领国内国际市场,形成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通过建筑活动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建设高质量、高品质、高端的建筑产品,造福人类。第三,通过不断的采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达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

由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是为了让工程的各相关方都满意,各参与单位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组织建筑活动,达成短期的目标,经过短期目标的不断积累最终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二、从经济人视野进行过程创新的举措

1.设计阶段的创新。工程设计是按照工程规划对工程的功能区和专业要素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通过设计文件,如规划、图纸、规模,对拟建工程的各个专业要素进行详细描述。对于一般工程,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对技术上比较复杂的工程,分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技术设计过程三个阶段。在工程设计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没有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没考虑市场的需求特点,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等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结构上生硬套用少见的复杂形式。缺乏对建筑设计创新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2]。每个建筑设计之间缺乏一种联系,发展商只注重于他自己单体的力量,而跟周围的建筑呼应关系欠缺。建筑设计常常只站在设计的角度,只是专注于设计理论上的可行性,常常没有考虑施工的可行性,难度问题,没有考虑建筑成本问题等。

针对以上建筑设计出现的问题,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少费多用”原则。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少用材料、用较低的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第二,“集约化”原则。包括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以及能源利用的集约化。第三,“适宜性”原则。与条件相适宜,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第四,“循环利用”原则。将回收资源重复使用。第五,“以人为本”原则。创造出使人各方面的需求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第六,“绿色环保”原则。第七,“刚柔相济”原则[3]。

由此,在设计阶段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工程勘察、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开发商的设计要求等等资料的收集工作。按照设计原则应用高新技术设计满意的建筑产品,要着重考虑施工的成本,施工的可行性及施工的难易程度。所以设计师要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设计单位要选择具有施工方面知识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工作。要充分鼓励设计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设计工作,争取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等方面都产生较好的效应。

2.施工阶段的创新。建筑施工阶段一般由项目部来完成,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本身又不具备法人资格,无法承担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指挥、决策权,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尽管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的约束,但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项目、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加以解决。

必须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在组织机构上,设立合同管理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相脱离的弊端。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4];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在施工中有计划地指导施工工人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施工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施工工人的整体能力;特别注重施工现场的文明安全问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理论知识上的指导和安全实际操作的指导,加强现场安全设施的建设。

3.运营阶段的创新。工程的运营阶段是从工程投入运营后直到它的设计寿命结束,最后被拆除。主要工作有:申请工程产权证,在运营过程中的维护管理,工程项目的后评价,对该工程的扩建、更新改造、资本的运作管理等,拆除[5]。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工程建设参与者,还有利于业主。管理好运营阶段的工作,可以使工程建设参与者提高自身的形象,通过项目的后评价,吸取经验教训。因此有必要对运营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对工程的维护工作,即提高保修期内维护的水平,可以根据每个工程的情况延长保修期;加强对业主有关工程问题的询问、沟通交流的频率,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的有关问题;提高维护工作人员的维护能力和素质。对项目的后评价工作,可以依据各个工程的情况,定期的对工程进行后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工程建设的能力。对工程的拆除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回收能力。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工程项目管理开展过程创新

工程项目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它的生命期很长,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很大的贡献,同时工程要占用土地,又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对经济社会又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地区的发展都是通过工程建设实现的,所以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工程对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工程自身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工程拆除后方便土地的复原——方便将来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告诉人们,虽然对不同的项目的实施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但在项目实施前的方法决策上都有共同之处。第一,必须尊重业主的意见;第二,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第三,建立项目管理论坛,让各种项目的参与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第四,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三原则规范项目管理行为,以使用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或更好的效果,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办法节约原材料,以对已废弃的原材料回收用作其他用途[6]。必须建设绿色工程,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过程中都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1.设计阶段的创新。运用可持续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战略——生态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工程项目设计。传统的规划设计往往疏于考虑建筑的位置、设计要素、能源和资源的制约、建筑体系及建筑功能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则是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并可以进行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7]。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智能化遮阳系统等新构造技术,开发新材料改善隔热保温性能和降温隔热性能。

2.施工阶段的创新。施工是工程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筑产品由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在此建设过程中融入可持续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生态方法,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等等。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能够显著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作好材料进场检验工作,凡无出厂环境指标检验报告或者放射性指标、有害物质含量指标超标的产品不得使用在工程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勘察、设计、施工企业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开展洁净生产[8]。

3.运营阶段的创新。无论在运营过程中还是在建筑拆除过程中都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运营过程中的维护、扩建和改造工作都要注意对能源的利用与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等等。在拆除过程中,要避免破坏周围的事物,加强对废料的回收。建筑废料中最主要的组分是损坏的混凝土和拆除的墙体材料(烧结砖、砌块、砂浆等),在建筑物拆除时就应当按照不同材料的大类进行初步分离,可提前将不希望有的小部分材料,如木材、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清除出去,对建筑物主体的大宗材料可按大类将其区分开来分别拆除和回收[9]。对建筑物进行拆卸分解回收后,要注意对其进行再次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以此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工程全生命周期,是一个无间断的管理过程,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是前面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每个阶段不仅要在自身工作阶段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还要关注工程全过程与有关部门的交流。要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过程创新的基础上,在工程全生命过程中各阶段及从整个过程(在质量、工期、成本、信息、合同、安全、协调等方面)都全面开展创新活动,才能最终起到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都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明贵.过程创新: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7,(2):50-53.

[2] 陈进良.新形势下中国建筑设计应如何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18-190.

[3] 陈燕君.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创新探究[J].大众商务,2010,(10):280-296.

[4] 郑真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消费导刊,2009,(7):120.

[5] 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余涛,高燕,钱武.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3):389.

[7] 颜红艳,周栩.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可持续建筑创新战略研究[J].建筑科学,2007,(8):9-13.

[8] 荀剑明,许砚秋.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环境问题[J].环境教育,2011,(3):92-93.

[9] 李密芳.建筑废料的回收处理方法及利用途径——西欧研究文献及资料综述[J].砖瓦,2009,(2):38-46.

Innov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HUANG Zhang-ping,XU Da-qi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高质量发展商务的途径范文5

一、产业基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以来,通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使我市国民经济实现了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跨越。

1、建立起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围绕壮大经济实力,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市依托矿产资源丰富优势,通过铁矿、石灰石等开发,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工业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5.6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4.4:62.6:3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9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8%,远远超过了一、三产业所占比重。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推进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第三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增速快1.3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双推动”格局,三次产业步入梯度发展的良性轨道,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造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采掘业向制造业延伸,制造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形成了以钢铁制造业为支柱,装备制造、焦化、轻工、建材等制造业为补充的制造业产业格局。到年底,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5%。其中钢铁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1%;以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亿元;以焦炭生产为主的焦化及化工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亿元;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服装、地毯、造纸包装为主的轻纺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以水泥、玻璃、新型墙材为主的建材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亿元。

3、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为第一、二产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努力推进服务业协调发展,物流业成为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商贸餐饮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旅游业等发展步伐加快,金融等社会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到年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63.4亿元,其中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0.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42.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十一五”以来,物流业年均增速达到21.2%,超过服务业增速2.6个百分点,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商贸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1.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1.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

4、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不断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得到普遍应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60.6%。工业企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正元包装集团、弘业地毯公司等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1万元/人,比年增加19.7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408.2%,比年提高了136.9个百分点。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数1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数10个。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3.405吨标准煤,比年下降12.7%;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5.908吨标准煤,比年下降22.3%。大力实施“百矿披绿工程”,扎实推进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产业集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全市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园区经济,构建产业集群,产业空间集聚化程度大幅提高。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1个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和夏官营朝阳产业园区、野鸡坨产业园区、杨店子产业园区和津唐铸造园区4个镇乡级工业园区,其它各镇乡也都按照企业集中建设、集聚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了工业小区,其中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占地14平公里,已开发4平方公里,首钢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批较大项目入园建设,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载体。以建城区为主体的服务业中心和西部北部旅游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四大创业带为布局的现代农业经济正在加速建设。

6、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以建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迁曹铁路使间接拥有了出海港口,九江煤炭铁路储运站、沙河驿火车站集运能力不断增强,京秦高速公路支线、地方铁路即将建设,津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滦河站正在加紧施工,便捷的交通网络使直接融入了环渤海经济圈。境内拥有3座220KV变电站,北500KV和北营、扣庄、康官营220KV输变电工程即将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形成。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以及城市开发步伐的加快,必将极大地增强的经济要素集聚与辐射能力,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支撑。

(二)存在问题

虽然在产业体系构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根据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达到60%以上。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三次产业之间还不够协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徘徊在32%左右,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增反降,年比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工业内部采选及钢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88.2%,且产品档次偏低。

2、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高新技术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明显特征。而从产业发展情况看,工业经济仍主要以原料工业为主,高附加值的消费品加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仅为0.1%,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应用比例也不高;占服务业主体的物流业仍以传统物流为主,尚未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手段,从物流主体上看,第三方物流比重较低。

3、产业集群效应偏低。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域,但产业集群效应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由于的产业链功能还不够完善,集聚区域内的企业生产并联较差,企业间配套协作机制仍不健全,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发挥还不够明显。

4、能源消耗依然偏高。我市正处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趋势明显,造成我市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资源、能源消耗较高。虽然我市万元生产总产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大幅下降,但仍远远高于全国、省和市的水平。同时,受技术条件制约,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和广度有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足60%。此外,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市土地、矿产资源、环境及生态保护也提出了较大挑战。

5、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虽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同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4家,而高新技术企业仅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而且,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远远低于国家、省和市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低下。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直接制约产业体系向高端迈进的步伐。

6、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企业和产品的名牌化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我市工业产品主要分布在采选、冶金、食品加工等行业,产品档次偏低,名牌产品相对较少,企业与产品的品牌创建尚有较大欠缺,没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国名牌产品数仅有1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也不多,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的钢铁业尚无一家有注册商标,与江、浙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产品附加值不高,有待于发展高端产品。

(三)面临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发达经济体向我国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东北亚区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以高端化、融合化、集群化、链条化、品牌化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为产业结构实现高层次跃升提供了历史机遇,可充分发挥与欧美日等国家建立联系与合作的优势,大规模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内区域合作更加紧密,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全面深化,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国内外资本和产业持续向京津唐“金三角”地区集聚,处于“金三角”核心地带的我市,可以通过吸纳引进,承接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产业的高端化、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大城市成为了区域产业链发展的控制中心。在中小城市成为区域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趋势引领下,我市必须进行战略性转型,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建立战略联盟,强化分工协作,找准产业定位,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参与全国和国际竞争。省、市也均做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这既给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政治保障,也要求我市必须构建特色突出的产业体系,支撑省、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化、缺乏具有创新型高端产业人才、国际国内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的挑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为动力,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产业发展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核心的主体产业群,把建成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技术自主化、产业竞争力制高化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突出特色。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区位、资源、技术、人文等比较优势,强化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总体框架下积极打造特色,积极融入区域、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发展之中。

改革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发展环境;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创新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改造提升。抢占竞争制高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强增量、调优存量,把传统产业培育成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集聚集约。吸引、整合、集聚市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工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在全省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

开放合作。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内外资的利用水平,引导产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领域。

协调有序。正确理顺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现代产业与社会事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带动产业的全面振兴。

生态优先。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清洁生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现代产业体系描述

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基本框架是体系与机制并重;对外表现在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层面上。

第一,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本质特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以技术、管理、质量、人才等因素为支撑的持续竞争优势。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寻求占领技术制高点,形成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物流产业这三个主导产业的技术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努力打造“三足鼎立,多业并举”的新型产业格局;通过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研发、生产、销售效率,形成效率优势;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结构优势,推进今后的三次产业沿着“二三一三二一”的轨迹升级,不断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断推进外向化,充分利用国内乃至全球资源发展自己,形成基于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不断推进产业绿色化,寻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持久优势,让在多业并举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体系与机制并重。

主要包括:一是具有产业实力的产品结构,即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等各产业的大部分产品或服务均处于产业高端,并最终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二是体现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动力的三大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一起,形成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产业演进系统,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三是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包括各类企业、企业集团、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链条、产业联盟等,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四是搭建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支撑平台,包括区域创新网络支撑平台、企业融资支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平台等;五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所需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政府产业政策引导,遵循产业市场协调机制,形成产业自动快速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产业体系运行的方向。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架构。

第三,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外在表现在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层面上。

从最终结果看,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产业层面的结构优化;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强大;产品层面的精优和高附加值。

产业层面的结构优化包括:一是建设服务业发达、制造业先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最终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二是三次产业内部产业向产业链条高端上移,大部分产品处在产业层次的中高端;三是主导产业不断转换,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后备产业等层次分明、梯次发展的产业发展系统。

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强大包括:一是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企业发挥着引领行业发展、分配资源、组织专业化生产、行业技术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的龙头作用;二是形成有较强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链条、产业技术联盟,发挥聚集发展、组织竞争、技术创新的作用。

产品层面的精优和高附加值包括:一是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支撑的产品群,融入更多的现代化手段,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形成一批以精优产品为特征、以著名品牌(商标)为标志的产品群,既包括集中打造的名牌产品,也包括具有传统产业、特色的精优产品。三是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形成产品更新换代机制。

2、主要奋斗目标

到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技改步伐加快,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到年,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模式明显转变,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趋于成熟。到年,形成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技术自主化、产业竞争力制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区域性现代产业示范区。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框架趋于成熟。到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5:61.5:35,其中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到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比年年均递增17%以上,其中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主要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0家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到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

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到年,力争培育出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5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30个以上。到年,名优产品占全部产品品牌的50%以上,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8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45个以上。

产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园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集聚、集约、集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力争达到3家以上,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到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力争达到5家以上,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成人类宜居的优美城市。到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年下降15%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年下降2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到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立足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找准产业定位,积极培育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企业绿色生产,努力构建具有发展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精做优精品钢铁产业

立足建设国家级精品钢铁基地,坚持“增高减低、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结构为实现路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生产经营集约化、主体装备现代化、主导产品精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为重点,推进钢铁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调整,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工艺先进、装备精良、品质卓越、高效环保的国家级精品钢铁基地。力争到年,钢铁产业总体规模控制在3500万吨,钢铁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0%左右。

1、优化产业整体布局。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搬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钢铁企业重点向铁矿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的区域转移、聚集,培育建设以西部“百里矿山”为基础的西部精品钢铁产业带和青龙河附近的东部精品钢材制造基地两大钢铁产业集群。其中西部精品钢铁产业带规模控制在2500万吨,东部精品钢材制造基地控制在1000万吨,除上述两个区域外,不再支持钢铁企业在其它区域布点建设。

2、推进产业内部重组。依托长城钢铁集团等骨干企业,推进境内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步伐,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民营钢铁企业与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鼓励长城钢铁集团与宝钢、首钢等企业联合,成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控股公司,提升今后发展空间。继续完善长城钢铁集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完成集团内“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一规范的实质性重组,努力培育规模在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支持首钢迁钢公司整合其它所有制企业。搞好轧一钢铁集团内部规范运作,尽快发展成为在产品细分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力争到年钢铁企业整合到2家,年钢铁企业整合到1家。

3、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按照“专、精、特”的思路和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钢铁品种,加强质量管理,注重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于推广自身品牌,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占有重要市场份额的特色、优质品牌产品,提升钢铁产品市场竞争力。围绕十大振兴产业规划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机械装备、汽车、船舶等用钢市场对钢材品种质量的需求,加快推进首钢迁钢冷轧薄板、长城钢铁集团九江公司高强度螺纹钢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等级管线钢、冷轧硅钢、涂渡层钢板、高强度轿车用钢、H型钢、400MPa及以上高强度钢筋等关键钢材品种;鼓励长城钢铁集团子公司发展特色专用钢材以及专用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施燕山公司卷板、荣信公司中厚板、鑫达公司型材、松汀公司线材、轧一公司板材、津安公司棒材等项目建设,与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错位竞争,满足下游用户对钢材品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力争到年,冷轧板、涂渡板等高档板材比占板材比例达到30%,400MPa以上高强度钢筋占建筑用钢比例达到40%。

4、不断提升装备水平。按照淘汰落后与装备提升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规定,2010年底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2011年底前全部淘汰4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同时,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加快长城钢铁集团2000万吨技改提升和首钢迁钢基地填平补齐项目建设步伐,推进轧一集团落后产能技改置换,用更加先进的装备替代落后生产能力,实现主体设备的大型化、连续化、现代化和高效化。力争到年,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装备占主体装备的比例达到40%以上。

5、规范资源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加快矿山整合步伐,统一规划、统一开采,合理配置与开发有限资源,加快实施“百矿披绿”工程,促进铁矿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矿山采选业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鼓励支持企业利用外埠铁矿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发铁矿资源,组建进口矿贸易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进口铁矿供应渠道。

(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

抓住国家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的机遇,以钢铁产业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和首钢配套产业搬迁为契机,按照“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依托钢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冶金矿山设备为核心,以工程装备、基础部件、电工电器为支撑,加紧发展和引进一批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和龙头项目,加快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步伐,提高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集成度和产品成套能力,培育区域品牌,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打造成环渤海经济区域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倒逼钢铁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力争到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大力发展冶金矿山设备产业。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全力支持首钢机械制造产业园区加快发展,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品牌,带动全市冶金矿山设备制造的壮大。立足区域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放眼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市场需求,以现有产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现有冶金设备制造生产规模,积极研发大型球磨机、矿山自动控制系统、带式输送机等高科技含量的矿山采选设备和铁前成套设备、冷热连轧机、转炉托圈、混铁炉板坯连铸机等大型冶炼设备制造,把首钢设备结构公司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同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冶金设备生产企业,发挥出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对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2、发展壮大工程装备。加快首钢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开发重型矿用汽车、载重车、地下铲运机、挖掘机、推土机等成套设备,发展重型工程设备制造,把首钢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北方最大的矿用车生产企业。围绕国家重点项目设备需求和“三年大变样”、曹妃甸港区、京津唐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大型水轮机组铸锻件、大型船舶用铸锻件、大型压力机、大型锻钢件等重型装备配套产品。通过重点项目,带动我市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3、加强基础部件开发。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公司的密切合作,加快铸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铸件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份额,加强铸锻件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以铸铁件、铸钢件为主体的铸锻造产业体系。积极引进精密机加工设备和先进机加工技术,大力发展汽车轮毂、发动机部件、法兰、大型精密轴承、精密机加工等配套零部件生产,积极发展泵阀、风机、液压元器件、燃烧器、机械仪表等部件,为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夯实基础。抓好津唐10万吨汽车铸件、金沙工贸机加工、海钺精密铸件、卓越消失磨铸件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津唐铸造产业园发展壮大,提高零部件加工能力。

4、提升电工电器生产水平。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研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例。进一步巩固电线电缆市场规模,积极引进先进线缆生产技术,加大企业研发力度,重点发展耐高低温电缆、安全防火电缆、耐油防腐电缆、抗风阻水电缆、船用电缆、机车车辆电缆、核电站用电缆、计算机电缆、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以及高端连接电缆等中高端电线电缆和特种电缆产品。充分发挥“冀东牌”线缆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整合现有线缆企业,探索组建以冀东线缆公司为龙头的线缆集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

按照“产业互动、立足、辐射周边、融入京津”的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基地,整合物流资源,完善物流网络,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物流集聚发展,构建起国内外联通、第三方物流为骨干、钢铁物流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体系,把建设成为“冀东物流通道”上的物流节点城市。力争到年,现代物流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

1、建设现代物流环状外向型产业带。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集聚化发展,加快构建以“一个平台、三大基地”和曹妃甸物流中转基地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环状外向型产业带。合理布局一个平台和三大基地,使各基地形成优势互补格局。现代物流环状产业带包括:一个平台、三大基地。一个平台建设是:在河东区建设物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三大基地建设是:把河西区建设成为以钢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钢铁物流基地;把沙河驿建设成以煤炭、焦炭及钢铁制成品为主的钢铁物流基地;把上庄乡建设成为以煤炭储运、装备制造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带外向型体现在利用曹妃甸飞地政策,在曹妃甸建设物流对外中转基地。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钢铁物流品牌。依托钢铁产业优势和环渤海地区巨大的物流需求,按环状外向型物流产业整体布局,走专业化、集聚化发展道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打造区域钢铁物流品牌,增加物流服务半径,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基本原则是:以物流基地为平台,依托钢铁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当地物流企业发展,打造钢铁物流品牌。主要路径:一是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标准,引进一批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适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基于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新兴物流主体。力争到年,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的比重达到40%以上。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二是积极发展专业化、品牌化物流。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培育发展钢铁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三大专业物流体系,打造钢铁物流品牌。加快中铁联合物流、顺天诚通物流、九江煤炭储运站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华北、东北、内蒙等钢铁、煤炭中专配送、钢材精加工、原材料供应等物流业务,优化钢铁生产原材料到产成品销售的物流体系,努力打造区域性的现代化钢铁物流服务品牌;结合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等园区建设,积极建设以汽车零部件、通用机械零部件、整机配送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网络,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发展商贸流通型物流。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物流建设,提高商贸物流规模和水平。加快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汽贸市场行业,发展综合型汽贸物流企业;推进邮政物流发展,支持中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开展各类快递业务;不断完善农村集贸市场,改善农村物流交通环境。

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为重点,加快信息化进程,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障。优化和完善通信网络、宽带接入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着力加强广电、电信、移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提高网络通信速度。加快宽带接入网改造工程,形成满足数据及多媒体通讯需要的宽带化、数字化和综合化的接入网系统,为客户提供移动化、综合化、个性化、全方位的网络增值服务。支持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的下一代互联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系统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形成规模”的思路,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构筑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到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以上,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取得明显成效。

1、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积极开发以医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脑心康系列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加快中药现代化;加快双歧因子产业化步伐,推进传统生物制药向高新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跨越;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有针对性地选择抗抑郁类、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等药品进行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原料药,最终形成以制剂、原料药深加工和现代中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格局。

2、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威豪镁粉有限公司,发挥拥有球型雾化镁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在巩固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上下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的配套完善,延伸产业链,开发无定型硼粉、无铅焊料、铝镁合金粉、轻烧镁粉、硫酸镁等新产品。以强韧化、轻量化、精密化、高效化为目标,大力发展铸造复合新材料、特种合金新材料、优质铝合金材料、新型压铸合金等铸铁新材料。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晒阳太阳能电池基板、力通磷酸铁锂电池等项目建设步伐,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应用。加快实施永唐秦输气管道分输站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培育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大型电子元器件、精密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积极引进一批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扶持金泽电子有限公司、踏是道工贸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新拓大型电子元器件等项目建设,研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石英晶片和晶体、大型LED显示屏等产品,扩大高新技术的发展领域。

5、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构建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长城钢铁集团等企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力争到年,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家以上。积极开发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在钢铁产业上,重点开发应用高效低成本纯净冶炼、大型板坯连铸、近终形连铸、连铸坯热送热装、无头或准无头轧制等提高流程连续水平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应用高效选矿技术、小球烧结和厚料层烧结技术、高效冶炼技术、高效连铸技术、高精度轧制等高效生产技术;重点支持高炉长寿等长寿技术。在化工产业上,推广应用炼焦节能与环保、干法熄焦(CDQ)等技术,提高焦炉的生产能力;引进、开发煤焦油深加工技术。在建材产业上,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研发新型高效水泥助磨剂、新型高效生料助磨剂、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

(五)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按照“增量调优、存量提升、名牌带动、做大做强”的思路,积极在轻纺、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中推广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发展现代经营业态,优化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的集聚与转移,实现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提高煤化工加工深度。按照“清洁生产、降低污染、配套建设、链状发展”的思路,加强现有焦化企业节能减排治理力度,加快九江煤炭铁路储运站200万吨焦化、宏奥110万吨焦化、中化煤化工三期等项目建设,在满足钢铁产业发展焦炭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新建单独炼焦项目;积极推进焦化企业与钢铁企业、焦化企业与玻璃企业联合与重组,实现焦化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焦化生产企业加工深度,加快化产步伐,积极打造煤气制甲醇、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加工、合成氨深加工等煤化工产业链,把打造成冀东地区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

2、合理发展建材产业。按照“加强技改、调整产品、提高品质、循环利用”的思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充分利用钢铁、电力企业的矿渣、钢渣、粉煤灰、电石废弃物和铁矿企业的尾矿砂等工业固废,发展特种水泥、矿渣微粉、微晶玻璃、新型墙材等新型建材;加快润安优质浮法玻璃、耀华玻璃、明晶玻璃等项目建设,积极利用焦炉煤气的热能发展优质玻璃产业;进一步加强现有水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预制混凝士等水泥产品,适度控制利用石灰石等原始资源发展水泥生产,把建材业建设成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产业。

3、加快发展特色轻纺工业。一是印刷包装业。发挥中国包装龙头企业—正元集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地位,大力推广印刷数字化和印刷新技术,积极发展瓦楞纸板浅盘、瓦楞纸板箱、复合纸板罐、可烘烤纸板容器包装、真空镀铝纸和纸板包装等纸和纸板包装产品,开发以镀锡薄钢板、铝合金板、铁皮等为原料的各种金属包装容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正元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彩印包装企业。二是做强地毯加工业。以弘业地毯集团为中心,全力抓好高档次的手工地毯生产,突出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提高附加价值;积极引进先进地毯编织技术,进一步扩大机织地毯生产规模,开发不同品种、规格、花色的系列地毯、挂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弘业牌”地毯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把“弘业牌”地毯打造成国际品牌,把弘业地毯公司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地毯出口基地。三是壮大纺织服装业。加快翔远帽业、弘业服装等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与北京以及国内品牌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克服服装业发展所面临的设计和品牌两大制约,从加工制造和贴牌生产起步,逐步发展到研发和产品设计,并创建自己的品牌。

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立足环渤海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努力将打造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和民俗文化游为特色的中国北方著名的山水旅游城市。进一步搞好黄台湖景区、滦河休闲度假、龙山公园等城市景区开发,建设以城市旅游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游,打造成旅游的龙头;围绕明长城资源,积极推进白羊峪景区、红峪山庄景区开发,利用展现独特自然风光、体验农家风情等方式,建设北部民俗风景休闲度假区;搞好挂云山、五彩石峡谷等原始生态保护,突出绿色和原始特色,建设西部自然环境原生态体验旅游区;进一步加强上庄等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积极开发东北部农业观光度假游。在加快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购物的需要。

5、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快商贸、餐饮等等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一是调整提高商贸服务业。按照“一个中心商业区、三大商业功能分区、四大小城镇商业区和三类批发市场”的要求,积极推行先进营销理念,改造现有商贸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性商场,培育大型综合性商场,推进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商贸服务水平。二是壮大餐饮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商务酒店和特色餐饮,在市区商业中心区大力发展高档餐饮、酒店设施,在滦河生态观光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住宿,有步骤地发展河西河南住宿餐饮,积极发展旅游沿线农家餐饮建设。三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支持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吸引民间资本,探索组建市民营银行,增强金融对全市经济的服务能力。四是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规范会计等经济鉴证服务行为,积极发展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商务营销服务、房地产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资信服务、咨询培训等咨询服务业。五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房产地投资,抑制投机,满足广大市民的住房需求。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加强社区组织、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经营全产业链、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用流通带动模式,加快完善农副产品物流网络,打造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直至最终销售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一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耕作,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搞好土地整理,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进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增加名贵精细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抓好上庄、杨各庄等设施蔬菜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市设施蔬果菜发展。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农业科研观光基地,开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经济。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行生态养殖、循环养殖、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强化粪便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安全、高效、节能的“养殖—沼气—种植”综合生态治理模式。积极推进阳光农牧公司等农业循环经济示点建设,通过典型带动,促进全市农业循环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链条化”的思路,紧密依托“122”富民工程,以产业链发展为手段,加快奶(肉)牛、生猪、肉鸡、甘薯、特色杂粮、干鲜果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到年,把建成北方最大的甘薯制品加工基地、省重要的乳制品基地、生猪供应基地、肉鸡生产加工基地、特色杂粮基地和干鲜果品基地。加强农业经合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以绿色农产品为主的城郊型农业,积极推进奶(肉)牛、生猪、肉鸡等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奶粉、液态奶、乳饮料等乳制品业,积极发展粉丝粉条加工、玉米淀粉加工、特色杂粮加工等食品加工,加快发展以果蔬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饮料制造和酒类制造,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

(六)大力推进产业绿色生产

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和倒逼机制,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推进产业绿色生产。

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广治金煤气回收利用、焦炉煤气回收利用、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梯级利用;加快首钢迁钢公司水渣综合利用、首钢迁钢公司含铁尘泥综合利用、长城钢铁集团九江公司矿渣微粉、燕山公司矿渣微粉、轧一钢铁集团矿渣微粉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冶金渣、粉煤灰、尾矿沙等固体废物再资源化进程,最终实现资源的循环式利用、企业的循环式生产和产业之间循环式组合,构建起循环经济网络。力争到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2、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工作,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标准的企业,污染物总量排放超标的企业,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超限额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

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和政府机构节能等国家确定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钢铁企业脱硫、电厂脱硫、中水回收利用、钢铁企业高炉转炉煤气发电、即有建筑节能改造等节能减排项目,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到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0%以上。

四、产业布局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下,依托重大项目,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形成“一区五带”产业空间结构,重点建设“四大产业园区”、“四大产业基地”和“五大服务平台”,建成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

(一)打造一个服务核心区

充分发挥河东区的交通和人力资源等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服务、研发服务、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和和创新网络建设,把河东区打造成现代服务业基地和自主创新核心区,使河东区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和发展引擎。

(二)构建五大产业经济带

按照优势互补、合理布局、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促进产业链式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建设五大产业经济产业带

1、西部精品钢铁产业带。进一步协调河西区和马兰庄镇、蔡园镇、大五里乡、木厂口镇、赵店子镇、沙河驿等镇乡产业布局,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长城钢铁集团、首钢迁钢公司、轧一钢铁集团发展步伐,推进杨店子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精品钢铁科技研发,积极发展精品钢铁项目,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协调推进钢铁物流建设,打造精品钢铁生产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2、南部先进制造产业带。积极推进太平庄乡、沙河驿镇、野鸡坨镇、夏官营镇和彭店子镇5个镇乡协调发展,高标准建设野鸡坨产业园区、夏官营朝阳产业园区,加快沙河驿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建材、煤化工等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和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

3、现代物流环状外向型产业带。按照我市经济发展目标,围绕主要发展区域,积极推进一个平台、三大物流基地和曹妃甸物流中转基地建设,形成一个连接我市西部及北部、中部及东部、南部和曹妃甸港口的环状外向型物流发展带,培育钢铁物流服务品牌。

4、东北部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杨各庄镇为重点,辐射大崔庄、建昌营镇、上庄乡、扣庄乡和阎家店乡等农产品资源丰富的镇乡,在抓好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依托特色种植养殖业,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工艺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业,促进同类企业集聚,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专业化生产基地。

5、西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充分利用西北部山区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强化蔡园、大五里、五重安等镇乡的生态保护,整合现有旅游景点,充分挖掘原始生态景观、民俗景观等各种旅游资源,在积极建设民俗、风景休闲度假游和自然环境生态体验游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打造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经济带。

(三)培育四大产业园区

根据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深层次整合已有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产业园区,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重点培育建设四大特色产业园,使其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1、省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按照“一心、两轴、三区”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和先进技术,加快完善科技、物流、金融等服务平台,强化对外资和项目的吸引力,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打造成全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示范区。

2、杨店子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总体规划,围绕为全市钢铁产业服务,大力发展以钢铁产业设备检修服务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冶金机械零部件、钢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物流等产业,打造成现代物流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3、野鸡坨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重点发展专用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钢铁物流结算中心、钢铁产品交易平台等现代物流业,打造成商贸仓储和钢铁物流配送中心。

4、夏官营朝阳产业园区。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规模,依托海钺精密铸造公司,引进相关配套产业,积极发展耐磨零部件加工、大型锻铸件加工、合金铸件、金属结构制造等产业,打造成园区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的典范。

(四)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1、首钢精品板材生产基地。推进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积极开发生产冷轧硅钢片、高强度汽车板等高强度、高质量的精品板材,把首钢迁钢基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板材生产企业,提升我市板材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板材基地的集聚效应和技术辐射,带动市其他钢铁企业调整板材生产品种,实现板材生产由量到质的转变。

2、长城钢铁集团长材生产基地。依托长城钢铁集团现有长材生产能力,积极推进九江线材、松汀线材、鑫达型材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普线、螺纹钢、400MPa及以上高强度钢筋、槽钢、角钢、型钢等长材,形成品种齐、规格全、规模大的系列化、专业化生产格局,打造长材生产基地。

3、津唐铸造产业基地。改变粗放型生产企业集合方式,对铸造园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好津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铸造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精密铸造、精密机加工、泵阀等产业,实现园区内企业上下关联、污染物集中处理、资源相互利用,将津唐铸造园打造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基地。

4、沙河驿现代物流基地。依托沙河驿钢铁物流基地项目,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加快中铁联合物流等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入驻,建设集钢铁仓储、加工、销售、配送、结算于一体的贸易集群式区域性钢铁物流中心,承接华北、东北等地的钢铁原材料储运、钢材加工配送、钢铁仓储销售等业务,培育建成煤炭、焦炭及钢铁制成品物流基地和我国北方的“内陆无水港”。

(五)构筑五大服务平台

1、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平台。依托首钢设备结构有限公司、津唐铸造园、海钺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和省级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以冶金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搭建装备制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2、精品钢铁产业研发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国家钢铁研究总院的战略合作关系,适时在长城钢铁集团、首钢迁钢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中组建技术研发管理中心,积极开展钢铁冶炼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钢铁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对其它钢铁企业的技术研发、人才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实现技术资源共享,提高我市钢铁冶炼技术水平。

3、物流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在河东区建设物流园区信息管理中心,包括货运交易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配载系统、疏运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利用网络平台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全程信息服务,以增加货物流转过程中的透明性,提高运输和配送效率和安全性。以物流园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基础,组织实施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产业信息平台建设,以适应各类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的多样化需求。

4、项目融资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建立分支机构,搭建银企对接、银行项目对接等服平台,发展金融资金的主渠道作用,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鼓励我市民营企业发挥资金充足的优势,组建民营银行、民间借贷公司等企业,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

5、农副产品流通服务平台。整合我市分散的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及加工资源,加强对各类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和指导,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创新流通模式,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按照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规划》、《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等已出台规划的实施,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各级各部门、各重点企业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超前规划和培育市域战略产业,继续强化精品钢铁、冶金矿山装备制造、现代钢铁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市域综合竞争能力。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聚集区和产业园区发展步伐,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引擎。

(二)实施产业支撑项目

一是加快实施一批产业支撑项目。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紧推进现有精品钢铁项目、装备制造项目、现代物流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在未来七年,实施重大产业支撑项目300个以上,投资1000亿元以上,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二是加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在加推进现有谋划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抓紧谋划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成长性能好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和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主导未来市场新增长极的高技术项目以及支撑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切实做到“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三是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主导产业和重大产业支撑项目,由市级领导带队,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重大产业支撑项目一套专门机构的办法,强力推进。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引导。制定和完善《市重点产业支持目录》,筛选以高端化、规模化、战略化为特征的重点产业和行业领域,将人财物等紧缺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严格落实争创名牌、科技进步、节能减排等现有奖励资金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市财政投入的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导向基金,集中力量投向重点产业,尤其要加大对精品钢铁、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及引导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担保等方式给予扶持。三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充分运用政府手中的各类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配置。对于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大项目,在电力供应上,优先跑办电力增容;在交通运输上,纳入交通建设规划,确保物流畅通;在环境容量上,优先给予配置;在淡水资源上,优先给予供应;在管网配套上,优先给予支持。

(四)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统一,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按照本规划要求,积极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留足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精品钢铁、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明确向重点产业行业、产业支撑项目、产业基地倾斜。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发展。三是调整生产业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标准。对现代物流项目在用地出让等方面与工业用地同等对待,适当提高现代物流项目规划中的建筑密度上限,提高容积率。四是加强用土管理。进一步提高用地审批效率,完善产业用地“绿色通道”,强化产业高端项目跟踪推进服务机制。制定低效和闲置产业用地加快流转奖惩结合的管理办法,鼓励低效和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强化产业人才保障

一是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依据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制定相应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目录,大力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汇集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回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办高技术企业的扶持和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建立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引进、企业挂职科研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大基础人才培养力度。改革职业教育模式,加快理工学院和职教中心搬迁项目建设,开设与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积极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合格高技术工人。继续实施农民工免费培训和职业工人岗位培训工程,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四是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全市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321”培育工程,锻炼和造就3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培养200名职业经理人才和100名企业中高层后备人才,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建立统一的外商投资政策。研究制定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和全市统一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明确招商的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聚集的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咨询和推进公司,做到策划一批,推介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完善和落实我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形成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三是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继续加强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国有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跟踪研究,积极寻找与我市产业的对接点,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转移。根据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变单个项目引进为产业集团引进,单个企业招商为产业链上下游组团式招商。四是进一步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地缘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建设。加强与铁路、港口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广泛利用周边资源市场。

(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指导功能,减少行政干预。进一步实施行政服务提速工程,依托市政府网站建设,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对各类行政许可,开通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等通道,加快建立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行政体制。进一步改革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审批环节,简化固定资产投资许可流程,减少不同部门间的前置审批,实行联合审批,缩短审批周期。二是加大产业支撑项目和产业领军企业的保护力度。全力支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周边环境治理,努力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严格查处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促进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建设步伐。筛选确定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和重点支柱企业,进一步规范各执法机构进入企业执法行为,杜绝乱罚款、乱检查等现象发生,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积极支持各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使其在维护行业稳定、政府产业政策辅导与解读、行业发展信息共享、咨询评估、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八)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一是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多种手段和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提升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领军企业。力争到年,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5家以上。二是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坚持抓大不放小,积极把一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确定为培育壮大的骨干企业,引导企业上项目、搞技改,开发一批拳头产品,扩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产业延伸、产品配套、生产流通等方面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三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加大现有品牌的司法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现有企业品牌提升档次,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知名度高、占有率大的名牌产品;鼓励支持有实力企业和拥有著名商标的企业利用品牌影响力,打造成知名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方式,努力创建知名区域品牌。力争到年,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达到8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达到45个以上。

(九)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一是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继续加强以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抓好地方高速公路、城市大外环等交通干线建设,在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增加村道密度,建设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的维护与升级,力争到2010年,主要干线达到一级公路标准,重点村通村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充分挖掘已有铁路站点的潜力,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做好津秦高速铁路客运站建设服务工作,积极谋划实施地方铁路建设积极发展铁路运输,构筑公路、铁路联运网络。二是建设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布局、保障安全”的原则,不断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继续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鼓励大唐热电做大做强,谋划实施2×100万千瓦电厂项目,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加强电网建设,构建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以110KV变电站为骨架的电网结构,加快北500KV、北营220KV、扣庄220等输变电建设步伐,谋划实施康官营220KV、陈官营110KV、孟官营110KV、刘东庄110KV等输变电项目建设,提高输变电能力和水平,力争到年实现市区配电网络自动化和双电源供电。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加强九江煤炭铁路储运站建设,提高煤炭供应能力。三是建设调控有力的水利保障体系。以节约保护、综合利用水资源和确保防洪安全为重点,稳步推进水利建设。继续加强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建设,谋划实施青龙河等较大河流的综合开发利用,有效利用地表水资源。加强小流域的治理,加快北部山区集雨水窑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水库、塘坝效益,遏制水土流失。加强与上级水利部门的联系,争取大黑汀、潘家口、桃林口水库用水指标。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注重开发空中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