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涉外资产评估 准备工作 现场沟通 现场勘察 资产盘点 市场调查 协调解决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84-02
一、充分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在接到涉外评估业务以后,有一段办理出境签证的时间,评估人员应当积极利用这一段时间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组建一支精干的评估队伍。受资产评估对象在境外、一次签证停留在境外的时间有限、以及客户要求出具评估报告的时间的影响,评估人员不可能多次反复出境去到现场,为提高工作效率,为维护评估机构和国家形象,评估机构务必高度重视涉外评估项目,应当指定外语好(虽然当地华人能讲华语,但其记账及日常文书还是以英文为主)、组织能力强、善于沟通、业务水平较高的骨干评估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由其挑选精兵强将组成评估小组,明确各人的分工职责,最好多准备几名替补人员,在办理签证过程中遇到麻烦时可以马上替补上去。
2.安排好合理的行程和计划,国外企业包括华人企业均非常讲究效率,他们有一套严格的作习制度,为了能够充分配合评估人员的工作,同时又不至于打乱他们的日常工作,这些企业对现场评估工作的行程计划要求很高,要求尽可能地做到内容细致周密且落实到各人、时间合理紧凑精确到每个小时,从以下这张我们在出发去马来西亚之前经与被评估企业沟通以后形成的一张现场评估工作行程表即可见一斑。
3.了解清楚具体的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向被评估企业发出评估明细表。指导对方按照我们的要求填写。
4.尽快熟悉西方会计和国际评估准则的要求,可在一定时间内组织人力对评估小组成员进行强化培训。
5.收集被评估企业的基本信息资料,以及被评估企业主营业务所处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了解其品牌知名度、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和生产工艺技术的先进性、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可通过预订近期的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报告等行业调查资讯报告、登录被评估企业所在国的证券交易所网站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6.了解、熟悉被评估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需要重点勘察、盘点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7.收集了解当地被评估企业所处行业的公会或者协会、当地产权交易所的基本信息,为到现场后去到行业公会或者协会、产权交易所对被评估企业及其行业发展状况、资产市场价值状况做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做好准备。
8.了解当地的礼仪和风俗习惯,以免不小心伤害到他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自尊心。
二、现场沟通
到了被评估企业现场,要及时与当地被评估企业指定的联系人进行对接,虽然事先已经了解了被评估企业和被评估资产的基本状况,但与现场工作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为增进双方的了解、加强对评估对象的理解,以评估项目负责人和被评估企业联系人为主沟通协调人所进行的现场友好、及时、充分、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
1.现场见面会:在这次见面会上,首先要介绍双方人员认识,按照各自分工职责使双方人员一一对接;提出我方的工作要求,并使被评估企业相关人员充分理解我方的要求;取得并初步分析研究被评估企业准备好的各项评估资料;再次确认行程安排等。
2.问题反馈协调会:对于一般遇到的可当场立即解决的小问题之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或者被评估企业不太情愿配合的事项、或者是因双方理解不同造成的一些误会,应在集中汇总以后,及时举行问题反馈协调会,由双方代表友好协商解决,由此可能会影响到对预先制订的行程计划安排方面的一些调整。
3.返程前的总结会:在本次会上。应当对现场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对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并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余留的需要被评估企业继续完善的工作进行布置。提出完善的具体时间要求,并根据现场评估工作完成的实际情况对评估报告出具时间进行预计,并告知委托方或被评估企业。
三、现场勘察、资产盘点
涉外评估工作的特点,一般不允许评估人员返工,所以现场勘察、资产盘点工作一定要做得细致人微,评估人员事先应当了解和熟悉被评估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每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都认真仔细地观察、客观地记录,抽查生产班次交班记录、设备维护大修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记录等,依据收集到的产权资料,对照固定资产逐一进行核对,对存货类资产进行抽样盘点等,对勘察、盘点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把相关情况落实清楚。
四、市场调查
评估人员应当尽可能在离境出发前通过与被评估企业交流、向国内同行专家了解、上网收集等多种渠道了解在被评估企业所在地可以方便我们咨询行业发展情况的机构信息,有针对性地列举出可去拜访的机构名称,比如我们在新加坡之前就与当地的评估机构、房产交易中介公司取得了联系,在去马来西亚之前就与当地的行业公会取得了联系,并且事先列出了20余个希望咨询了解的问题清单,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当我们去到这些机构以后,不仅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而且还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不小的帮助,获得了不少有益的资讯。
五、内部小结、及时反馈协调解决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推进,无形资产评估问题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开展,将使无形资产的作用、地位和价值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无形资产评估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重视的,这是由于无形资产无形,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从而谈不上对其价值的评估。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形资产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感觉到其价值的存在,甚至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在经济交往中如果忽视对相关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必然给卖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历史经验告诉人们,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这就是进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根本原因,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开展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不仅有利于企业准确核算,保障产权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进步,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二、非理性无形资产评估
在现实中,有关人员把“无形资产评估”当成工具,通过违规操作及恶意炒作,以实现其“不良目的”最终使得国家和有关企业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对于此类无形资产评估,可以称其为“非理性无形资产评估”,它阻碍了无形资产的健康发展,使得无形资产评估误入歧途。本来是保值增值,促进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无形资产评估,却被某些人用做达到某种不良目的的工具。一段时间来,颇有争议的一些集团公司以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从上市公司套现,或是通过资产置换等途径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时间频频发生,这些事件都将评估牵连在内。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揭示了非理性无形资产评估带来的严重后果。北京一家亏损几千万元的饭店为了骗取银行的贷款,与评估机构“诚挚合作”凭空评估出2亿多元的商誉,编造虚假会计报表,欺骗银行贷款。当报刊登出专家建议不要让商誉评估把中国的无形资产引入误区时,有的评估机构却说:把我们的买卖给写没了。东北某私营企业刚向国家商标局递交了“伟哥”商标的注册申请,还没有获得商标权,凭着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被某评估中心评出价值7亿元的无形资产,不但药品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劣药查处,而且等于向社会宣布自己根本不懂无形资产经营。某地用在香瓜的“王婆”商标被一家评估事务所评出了3个多亿,也不过是追求广告效应。上海“小绍兴”集团本想用无形资产扩张,搞连锁经营,可是标价2.9亿元的无形资产评估报告吓跑了合作者。相当一部分人对无形资产还局限于玩玩评估炒作的花架子,炒风之下不仅有企业,发展到有些足球队和新闻单位也加入了靠无形资产评估炒作的行列。某足球队不甘示弱也评估出高达10多亿元的无形资产,球迷和公众没有看到它的成绩,但2003年中国足协公布的打黑名单上这个球队榜上有名。东北某日报开党报无形资产评估之先河,无形资产评估达39.2亿元之多。后来有人质疑:评估依据是什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无形资产又该是多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也把无形资产评估作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手段。侵占了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的大股东,把商标权评估几个亿抵账,上市公司丢掉的不仅是真金白银,而且还要承担高额无形资产评估值吃掉经营利润。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市场上炒作不惜浪费股东的钱财搞纸上富贵的无形资产评估。某国有个企业的厂长跳槽时带走了企业的技术资料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成为被告后竟然拿出其任职时的资产评估报告辩解:评估报告中没有无形资产。用评估报告起到了掩盖其掠夺无形资产的行为。风靡一时的对某些企业家个人无形资产的评估,开出的也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一时间,评估的信用出现危机,社会对评估机构的诚信问题开始聚焦,评估机构的公证、诚信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非理性资产评估的动因分析
(一)无形资产评估作为一项新事物,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作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使评估方法在适用标准和计量因素的取舍上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伸缩性,势必影响到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缺乏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人员。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工程技术学、市场学、法学等多门学科,要求评估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评估理论和经验、熟练的评估技巧。但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执业资格只要取得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资格,其执业范围就不受资产类型的限制。这种“万金油”式的评估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经验技巧从事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目前,我国的评估师队伍虽已达到10万人,但专门从事评估理论研究的人很少,专门研究无形资产评估的更少,人力匮乏减缓了无形资产评估理论进步的脚步。而且,人们普遍具有讨好客户的倾向,许多贷款人也对评估师施加压力,要评估价值为交易服务,特别当评估师的个人收入与贷款额度相关联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
(三)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道德失范。现实中,由于评估机构多头审批造成资产评估机构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增加,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也随之增加,少数评估人员在评估中无视国家法规和职业道德,对于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确定不是根据科学方法和客观事实,而是按照被评估单位的某种需要去做,导致评估结果严重失实。而且,由于评估机构的业务不饱和,评估行业内部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评估机构在业务承揽过程中,要过多地考虑委托方的要求,否则将失去承揽该项目的机会。评估机构与委托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利益关系,其客观和公正如何保证呢?这也是导致出现评估结果与实际价值产生较大背离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评估标准制定和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评估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也导致了评估机构执业过程中违反执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着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问题。无形资产的评估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以国家的政策规范为依据的,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无论何种形式的无形资产的评估都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规范。但是某些评估机构却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做出了许多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来,使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出现了失真现象。有些企业在没有产权变动的情况下,聘请或者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其“商誉”,有的还通过新闻媒介公布其价值。这就严重地违背了国家有关严格禁止没有产权交易目的的商誉评估公布的规定。企业和广告部门向公众公布没有法律效力的信息,是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和广告法,是明显的违法行为。而且,某些评估机构不服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评估目的,不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估结论;有些评估机构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不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甚至应企业的要求,动辄就把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为几亿、几十亿元。如果这种现象任其自然,则势必有搞乱评估行业秩序的现实危险;有些评估机构未取得合法的评估资格,或者聘用了没有评估资格的人担任评估人员。不合法的评估机构加上不合法的评估人员,其本身就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其评估的结论必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四、加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管理对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规范评估市场和评估队伍,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评估市场秩序不好,互相压价,独立性得不到保障,不正当地出具评估报告等等,这是我们面J临的巨大挑战。要克服非理性无形资产评估必须从不断完善评估组织机构、建立评估法规体系、培训评估专业人员、宣传评估专业知识、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制定评估伦理规范等方面着手进行。为此,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强资产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无形资产评估是一项技术性和知识性要求很强的工作,在业务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必须有理论研究的支持,使评估的方法尽量满足评估实践的需要。如成本法中的成新率的确定,收益法中折现率的选取,以及市场法中对参照物数据指标、技术参数的调整等,找出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参数指标体系,便于评估人员在实际工作的应用。
(二)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市场情况又与国际行业规范相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标准能对相关类别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减少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的职业判断。
(三)推动资产评估准则建设,提高资产评估业务水平,做好评估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工作,是我们推动评估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提高评估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无形资产评估结果所反映的价值本来就是一种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要使主观反映尽量接近于客观,评估的价值置于资产实际价值区间之内,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能力很重要,评估人员的判断能力是其专业水平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所选择的方法是否得当,采用的参数是否准确等。因此,要避免非理性无形资产评估,还应当提高评估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拓宽知识面,努力培养无形资产评估的专门人才。同时,应加强对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评估师的执业品德、作风、个人修养和工作纪律的综合体现。评估执业质量的高低,不仅与评估的执业准则、技术规范、经验及业务素质有关,而且跟评估师的职业道德密切相关。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其专业判断和分析,如果评估师不遵守客观、公正的执业道德要求,在工作中带有某种感彩,其评估的价值将失去公允性和可参照性。
在遵循资产评估独立、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根据无形资产评估的特点,职业人员还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保守秘密原则:由于无形资产的独占性,要求执业过程中应恪守保守秘密的义务,在收集资料,尤其是收集外部资料和聘用专家调研中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同时对内部资料的审核遵守保密原则,对知悉的商业技术秘密合理反映在评估报告中。执业完成后,仍有保密的义务。2、科学预测原则:评估的主要依据是未来收益期限中享有的超额收益的数量,而非历史中所付出的代价。3、合理模拟原则:指评估中需模拟出未来无形资产的作业时空,做出多种假设前提,再进行评估,但这种模拟假设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京津冀金融一体化 金融业 发展水平 存贷差
金融业发展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重要战略的背景下,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发现与京津地区比较,河北省的金融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并基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进而使河北省更好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我国的金融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活动。笔者对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银行业又分别从银行业规模、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以及金融机构存贷差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
(一)河北省银行业发展现状
1.河北省银行业规模。截至2014年末,河北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2 816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11.9%。河北省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较天津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北京相比,仅为北京市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2%(见表1)。河北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是北京的2.45倍,是天津的3.67倍,其中北京市2014年法人机构有81家,河北省法人机构有262家,河北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占据明显优势。但是,计算每家营业网点的资产总额可知,河北省每家营业网点的平均资产总额仅为4.8亿元,而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别为河北省的7.6倍、3.1倍。因此,对于河北省来说,一方面要继续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积,进而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扩大金融机构业务和服务范围,进而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
2.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银行业存款是衡量一个地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截至2014年末,河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8%,增速比2013年低4.5%,较上年增长4 319.6亿元。截至2014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7%,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4%。
从表2可以看出,2014年末,河北省各金融机存贷款余额为43 764.02亿元,其中,储蓄存款占比58.86%,单位存款占比36.58%,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储蓄存款。而北京、天津两市的存款组成结构基本相似,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单位存款,其中单位存款占比分别为60.0%、55.0%。
由下页表3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末,河北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8 052.2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占比为39.21%,中长期贷款占比为53.89%,表明河北省的贷款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北京、天津两市的贷款情况,也均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且均超过50%。不同的是,北京市、天津市还有一定比例的票据融资与融资租赁,其中天津市融资租赁占比相对较大。
3.金融机构存贷差。存贷差是指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的差额部分,存贷差反映金融机构的资金充裕程度,存差增长过快则表明储蓄向投资转化出现阻碍,表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8―2014年金融机构存贷差见表4和图1。
由表4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均为存差,北京的存贷基数较大,相对于天津市、河北省来说,存贷差较大。从图1可以看出,天津市的存贷差最为平稳,甚至在2011年与2014年存在一个下降的趋势,而北京市的存贷差逐年上升。河北省的存贷差居于相对平稳的趋势,但是也有一个小幅度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使河北省金融机构存贷差维持在一个平稳的趋势,充分提高河北省金融机构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河北省证券业发展现状
2014年,北京市的1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5 261亿元,有37家资产评估事务所,22家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截至2014年末,河北省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8家,较上年增加3家,增长率为60%。证券营业部199家,较上年增加20家,增长率为11.17%。累计营业收入24.74亿元,同比增长41.05%;累计净利润11.38亿元,同比增长81.21%;托管市值2 074.59亿元,同比增长64%。
河北省的证券公司在规模、数量、净利润、业务种类上与北京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河北省的证券业务、产品、规模进行推广、改进和发展。
(三)河北省保险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保险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4年末,河北省保险业总资产为2 172.31亿元,同比增长6.02%,总资产位居全国第八位。河北省有4 24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比上年增加69家。与河北省相比,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共有保险法人机构59家、保险分公司94家、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87家,保险行业总资产4 802.8亿元,增加792.8亿元。2014年,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12.5万户(次)农户提供了241.9亿元的风险保障。
河北省在保险行业总资产、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业务类型、业务范围上与北京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河北省的保险业在发展时,要充分学习北京市的保险业务类型的扩展,增加对农业等其他方面的投资,更好地发挥河北省保险业的功能。
二、河北省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河北省应抓住金融业发展的机遇,与京津地区更好地协同发展。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同时也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河北省应当在发展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与干预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国有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更好地满足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需求。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金融业发展中的风险进行监控,进而有效地防范风险和应对风险。
(二)完善金融配套设施建设
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金融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此,应当构建具有河北省特色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加强金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促进河北省金融数据平台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升级。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河北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积,加强同京津两地的金融合作沟通
金融业规模的增长能够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河北省的综合发展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从金融需求上看,大到农业、工业,小到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民合作社、中小企业等都是金融的需求主体。因此,应当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积,对其他产业进行支持,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京津两地是金融资源的聚集地,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应当加强与京津两地金融层面的沟通与合作,以便更好地推进京津冀的金融一体化发展。
(四)拓展金融工具种类,丰富金融产品创新
河北省应当结合自身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定位,提升自身金融实力。要拓展金融工具的种类、丰富创新金融产品,如创新和开发证券产品,丰富保险业务范围,形成多样化的证券产品与丰富的保险业务范围,使金融业具有活力,进而提升市场交易活跃程度,提升河北省的金融发展实力,吸引京津两地的投资,增强辐射效应与辐射范围,进而促进河北省金融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五)提高金融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升金融行业的管理效率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金融业要把握这次发展机遇,这对金融业领域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要建立优秀金融人才培育与发展的机制;注重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金融高端、优秀管理人员;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金融人员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紧邻北京市、天津市的地理优势,加强同这两地金融人才的沟通交流,要适时注入金融业的新鲜力量,提高金融领域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使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创新、新鲜的动力,进而提高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效率。
三、小结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发展背景下,京津冀的治理、劳动者素质、综合发展水平不同,金融业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状。河北省发展金融业应当充分意R到与北京市、天津市的差距,立足自身实际,从多个层面,采取相关措施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河北省的全面发展,促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赵长城,刘茜.全国视角下的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J].经济论坛,2011,(08):43-46.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银行贷款 融资中介
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之一。很多人建议拓宽融资渠道,如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规范和发展民间信用,采用私募股权融资、典当融资、金融租赁等方式。笔者认为,拓宽融资渠道确实很有必要,但其建立、发展还需要假以时日。从实际情况和企业融资习惯看,目前,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就连金融业十分发达的美国,企业外部融资中贷款仍占61.9%,其中大部分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 因此,破解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着眼于银行贷款这个渠道,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对策。
一、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原因简析
(一)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一方对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在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银行发放贷款的首要目的,是在确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利息收入。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多数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规范、透明度低,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的评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缺少可用的抵押物;中小企业逃废债务现象严重,增加了银行贷款损失的概率,挫伤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二)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低也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发放贷款,无论数额大小,经办环节大致相同,每笔贷款的信息成本和成本差别不大。贷款数额越大,银行的单位贷款管理成本越低,反之则越高。大企业贷款类似于银行的批发业务,而中小企业贷款则类似于零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自然会倾向大企业。
(三)从银行贷款的实际操作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短、少、频、急”的特点,经常是应急性资金需求,而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放贷周期长,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二、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对策建议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
1、提高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中小企业要取得银行贷款,首先得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具备较高的成长性和良好的盈利预期。
2、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财务信息的规范性。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合法合规。另外,企业高管要有意识地增强财务知识的积累,以便与银行顺利沟通。
3、加强对银行的了解。首先,应了解各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贷款品种和各品种的贷款标准。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变化,选择不同的目标银行。其次,应努力了解当地各银行负责人的贷款风格,向看好中小企业的银行申请贷款。当然,要求一个企业家经常研究银行可能是不大现实的,而这正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用武之地。
4、学会在银行积累信用。应在对各家银行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有可能得到贷款支持的银行开立帐户、办理业务,在日常与银行的业务往来中积累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取得银行的信任。
(二)从银行来看
1、改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短、少、频、急”的需求特点,对银行分支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提高放贷效率。
2、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推出更多的金融服务产品。
一是创新贷款发放方式。对经营效益和信用记录好的客户,允许发放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可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方式,提高放贷效率,满足企业应急性资金需求。
二是创新抵押、质押方式。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情况,试提供可变现库存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应收货物仓库保全质押、商标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人寿保险单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扩大中小企业的质押品范围。
三是创新还贷方式。由于中小企业的现金回笼更多地受制于客户,因此,目前通行的整贷整还的还款方式对其不适用。可综合考虑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经营状况和回款周期等因素,开发按季付息、到期还本,按月等额偿还本息,按月付息、按季等额还本等还款方式,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三)大力发展各类融资中介机构
除继续促进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外,还应大力发展信用评级、融资担保、专业认证评估等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设桥梁,提供便利。
1、大力发展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企业信用评级机构是专业从事企业信用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评定企业信用等级并进行动态监测的机构。如果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发达,评级结果可靠,必然会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设计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指标。将一般信用评级中注重的企业经营规模调整为企业经营效益,适当提高经营性现金流、偿债能力、行业发展前景、经营者素质、个人信用及管理水平等分值权重,使信用评级能帮助银行更客观地判断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
2、大力发展融资担保机构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融资担保业有了较大发展,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担保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担保体系还不完善。应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担保企业运作,壮大担保机构实力;丰富担保产品种类,提高担保放大倍率,有效发挥信用杠杆作用;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和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再担保制度。
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内信用担保
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银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所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首先,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企业的资信度、产品市场前景、设备价值的判断会比较客观准确,而且有行业自身的风险测算办法。其次,行业协会负有维护行业和协会自身信誉的义务,一般不会为了帮助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获得贷款而提供不实意见。
4、发展专业认证、评估机构
主要是高科技企业标准认证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丰厚的资产,但其科技含量和知识产权将为其带来良好的发展预期,进行认证、评估后,也可作为融资质押品。但高科技领域门类繁多、专业性强, 有必要建立高科技企业标准认证服务机构,对企业技术的先进性进行鉴定;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完成。
5、建立融资辅导中心
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建由金融机构、信用保证机构、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中心。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并协助企业联系对口的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
(四)从政府角度看
1、对银行和中介机构给予政策支持
首先,调整完善信贷政策。近年来,人民银行已适度放开利率浮动空间,同时也注重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还可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较大的商业银行实行冲销坏帐、补贴资本金等措施。
其次,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给予风险补偿。
再次,对各类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2、健全相关法律规范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各类认证评估机构等的设立和运行有法可依。明确其法律地位,制定准入与退出标准,规定业务范围、业务种类、工作人员的从业要求。保障融资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估结果的广泛适用性和权威性。
3、加强监管
对融资中介机构加强监管,防止“中介腐败”,确保融资中介在健康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对中小企业加强监管。及时认定逃废债务行为,建立逃废金融债务“黑名单”并定期公告。对有偿还能力却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制裁,提高违约成本。
三、结论
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需要中小企业、银行、中介机构、政府共同努力,多管齐下,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中小企业贷款经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姜正富,陈革章.关于银行融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海南金融,2010(5)
[2]荣长玲.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规范,现代企业,2007(10)
[3]孙培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2)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5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
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第三产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83-02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武宣县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加大。然而,与其他地区比,武宣县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深刻认识武宣县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对加快提升武宣县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武宣县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重视和管理不够。三产比重虽逐年有形提高,但“重二产轻三产”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同时,第三产业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加上服务“无形”,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差,加大了管理难度,造成行业规划和政策引导的缺失,居民对第三产业的消费倾向受到制约。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快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的意见,但我县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区域、重要产业、重要项目仍缺乏明确的鼓励和扶持政策。
2.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第一、二产业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也离不开第一、二产业的市场需求。没有第一、二产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持的第三产业过度发展,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泡沫化,降低经济运行质量。只有第一、二产业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才有物质基础,第三产业为生产、销售服务的各行业才能具有赖以快速发展的条件。从我县的经济发展看,今后一段时间,现代农业有待提升;工业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这对第三产业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
3.城镇规模偏小,主要街道短且窄,第三产业各行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网点的分布空间狭小,制约了数量的增加、发展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仍以满足群众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的为主,商品品种和服务内容单一且雷同。农村人均可支配资金少,消费不旺,限制了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非常薄弱,文化、娱乐、交通、医疗的发展仍相对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涉及农业大县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贩运及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很少,严重制约着我县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第三产业层次偏低。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
5.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了服务业发展。在调研中发现,有不少服务企业缺少较高层次的人才。其中有一家较大规模的企业,在武宣找不到一个理想的营销总监,结果跑去外地才找到。这是仅仅的一例,其它如计算机服务业的软件设计、商务服务业的投资与资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金融、商务人才等等都缺少,人才短缺影响服务业发展。别处,一直以来,我县在引进人才时贯注重引进从事一、二产业的人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进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未能从人才方面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是我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和严峻考验。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推进我县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大突破。
二、武宣县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业、信息、文化、社区服务等新型产业
1.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武宣县当前的物流业发展状况与其拥有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是不相称的,发展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强交通甚而设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武宣区位优势,加快武宣港区及配套仓储物流和加工项目建设,依托产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发挥黔江沿江码头,打造临港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马王作业区、二塘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业集聚发展,将我县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上的综合物流基地。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专业物流,结合实施农产品以及家电下乡等工程,不断健全完善批发零售业为主的商贸流通体系和城乡配送体系。
1.2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要加大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拓展武宣与桂平、金秀、象州等地之间的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和合作开发,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同时,要立足建设生态武宣,大力提升休闲产业,支持旅游产业升级。建设以百崖大峡谷景区为中心,大藤峡库区水上观光旅游带,八仙天池休闲度假区、郭松年、刘炳宇、黄肇熙庄园文化旅游区的“一心一带多区”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全面整合旅游资源,以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以空间整合为方向,以景区集群开发为核心,系统构建完整立体的观光养生、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产业链,为旅客提供多形式、多内容、多档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有步骤实施景区和县城夜景设计,安排丰富的娱乐节目,为旅客提供优质夜生活,不断延伸武宣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如在东乡镇下莲塘村,不仅拥有国家AAA级景区,区级特色名村、区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庄园、祠堂等文化遗产及优美的生态环境,创新我县旅游业品牌就要深度融合“将军风格、庄园风韵、峡谷风情、生态风貌、农家风味”等主特色,着力打造“将军故里、浪漫庄园、欢乐峡谷、生态花园、休闲农家”五大旅游品牌,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1.3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重建电影院。建设一批集放映、演艺、娱乐、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加强文化基础建设,突出抓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场馆与广场健身设施的投入,形成 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强化对广场文化和群众文艺活动的指导引导。优化娱乐行业发展环境,为娱乐休闲场所合法经营、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环境。
1.4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业。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要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储蓄、信贷、结算、投资、理财、保值、外汇等多样性需求,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和国际化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信息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高、影响力深、作用大等独特优势。当前,要组织好重点领域特别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电信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出版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着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拓展信息服务空间,实现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化。
1.5加快发展生产业,拓展消费业。积极培育发展节庆策划、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资产评估、设计、广告等生产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区商业便民、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科普、体育健身、法律援助、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吸纳更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活力
一方面,要着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充分竞争,千方百计调动和发挥各类经济主体发展服务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那些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投入少、见效快的行业,要放胆、放手地鼓励社会投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凡是竞争充分的行业都发展相对较快、群众满意度较高。比如,餐饮、零售、住宿等行业,现在的发展水平、服务质量和方便程度等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完全是两重天。
3.以优化工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
第三产业是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以后才兴起的产业,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必要补充,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消费。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从而形成各类市场,激活居民消费。
3.1在农业发展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建设,打响红糟姜酸、牛心柿、胭脂李、茶叶、黄沙鳖、竹鼠、南方夏南牛等特色种养品牌。
3.2在工业生产上,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攻“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两大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营造支持、服务、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坚持质量并重的方针,坚持扶持发展块状经济和新兴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