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指导意见

课程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72-01

一、问题的提出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的潜能得以开发,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的整体发展具有全面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不仅是教“书”,育“人”才是根本追求;既是培育学生,也使教师得到了发展。因此,新课改倡导的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可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及各种评价活动的开展,聚焦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发现依然存在许多令人遗憾的人本缺失,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迟迟不能根植人心或者说根基很浅。为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把课程改革往纵深方向推进。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

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是以师生为共同体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既不能让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主宰、独霸课堂,也不能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过渡迁就和放纵,而是要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构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弹性课堂。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调控,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到认同,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中学物理课堂才能真正形成。

(一)树立“师生共同体”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确定了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共生互动的。这就昭示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倡导的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有在师生间构建一个平等、和谐、互助、双赢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合作,才能使师生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分享、共同发展。

(二)构建具有“弹性空间”的课堂。现代教学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动态场景中。在这样的场景中,要顾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用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来框定课堂上的行为,那么,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构建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空间,做到教学有案,但无定案。教学过程设计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水到渠成。

(三)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课堂教学生活化,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将生活中相关资源引入教学实际,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实施和教学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师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二是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课堂是师生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堂交往是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的体现。三是通过生活化的课堂,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迎接新生活,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提高生活品质。

(四)合理把握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教与学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教师应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课堂教学的“重心”就要从教师移到学生身上,这就需要“放”。然而,从今天的课堂来看,还是有许多老师“抱着”学生赶路,不肯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教师在观念上未能充分认识到教学产生的变化,没有认真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没有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原有的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角色定位;二是现有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主动学习有一定矛盾,两者难以兼顾,一旦把学生“放”了,教学时间常会难以调控;三是老师没有掌握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策略,课堂上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的同时,恰恰是凸现自己教学无能无助的时候,换句话说,学生“活”了,教师自己就“死”了。

对课堂教学来说,这个“放”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计、个别学习、小讨论、大组交流和表演等形式,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价权还给学生来实现。实践表明,教师开放到哪一步,学生就主动到哪一步。具体而言,“放”有两个层面:第一,在广度上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把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变成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避免教师与少数明星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第二,在深度上开放,教学要展现每个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的方向,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准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旦“放”开后,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将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发生。这时面对多元的、不确定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收”。“收”是一种聚拢,意在把学生散点式的思维集聚成为促进发展的资源;“收”是一种引导,意在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学生的思考与理解不偏离教材;“收”是一种提升,教师应当在充分倾听的情况下,整合不同的理解与思考,并将之提升到一种更高的水平。

“放”与“收”的过程就是组织和引领的过程,通过合理把握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方向、程度,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育人环境中得以快速、个性化的成长和提升。

总之,做为教师,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师生共同体”、“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视域,去构建一种富有“弹性空间”的课堂;组织和引领学生,去追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医科 独立学院 就业指导 课程

一、就业指导课程目标

2008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要按照通知,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指导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目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问题

从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来看,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集中在思想观念、课程安排、适用教材选用等这五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开设,但是对设置就业指导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很少将之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开设方式多样,讲座、选修课,少数学院纳入到必修课的方式进行,但是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即使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在教学时数上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独立学院还只是将就业指导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牵线搭桥而已。

2.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指导薄弱

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进入到学校教学计划中,就出现了课程分阶段、考评分阶段、教学管理分阶段的问题。有些独立学院采取的办法是集中授课,将贯穿整个大学的所有课程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时间里就全部学完,以一次考试的分数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和阶段性。就像让大一、二的学生去听就业权益保护、国家就业政策,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不大,从而减弱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导效果。

3.教材内容老化,针对性教材急需运用

国家教育部曾于1998年组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被很多独立学院选为教材,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中国高等教经过了10多年的长足发展,就业形势、渠道、岗位都发生了改变,有些体系已经不适用了。还有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生源素质不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学生也比一本、二本的学生高出许多,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在就业指导过程重要偏重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医学院一类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独立学院还学要偏重医德教育。可喜的是,很多独立学院根据本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需要,进行了就业指导教材的编写。

4.师资匮乏,教学形式过于单调

独立学院重视师资力量挖掘和储备,但通常都局限在专业教育领域的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三生教育这类课程。有的独立学院是一套班子三张皮,有的学校是将这些课程让专职辅导员兼课,一方面解决了上述课程的师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专职辅导员没有课上的矛盾。教学研讨不多,教学准备并不充分,教学过程从理论来到理论去,内容空洞苍白导致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

5.教学效果监控力度不够

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表现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考核等方面随意性大。许多高校还没有对就业指导课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

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是昆明医学院适应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2004年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国首批以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本科独立学院。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海源学院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组织运行系统,就业指导课程是与医学其他学科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对医学知识领悟与应用的指导就学科性质而言,就业指导是一门辅课程,在讲授就业指导时离不开专业前景、专业特点的分析与拟合,同样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渗透。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医学与生命的关系、医学生的神圣与责任,同时在指导中也关注人文情怀的熏陶,让医技与医德内化于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去领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研究一定的实践总结。

1.职业生涯教育

1.1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找到人生目标,而目标的越早明确就越能使个人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和学业。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学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1.2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

居安思危,唤醒职业规划意识,激发成就动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职业、了解人才市场以及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让自己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积极的心态,为将来的职业前程做好准备。

1.3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分析、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1.4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抓住重点,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我们分清主次,按轻重缓急安排好日常的工作,紧紧抓住工作的重点,增加成功的机率。

2.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三大要素。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和能力展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但是知识和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可以解决如何做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把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在第一位,又注重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全面的综合素质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择业、从业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本,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基础。

3.就业心理调试

应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可能会因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对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就业都不利。通过心理调适的学习,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能够客观地分析现实处境,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找最佳途径实现自己择业的理想和目标,不至于因受挫而使情绪一落千丈或丧失信心,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使个人与环境保持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4.就业权益保护

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指导毕业生了解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遭受不法侵害,影响就业。通过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社会保险的购买、劳动争议等问题作些介绍和分析,使广大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同时,运用法律武器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5.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5.1就业能力养成

明确社会需要改革意识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强调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技术资料,口语水平也应较高;此外,要有计算机、法律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能灵活处理问题,而不能除了本专业知识外,其他一概不知。还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的人才,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需与各方面的人接触,因此要熟悉一些公共知识及为人处世的经验和技巧。

指导大学生应把积累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从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十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

5.2强化素质养成

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通过能力的修炼,提高综合素质,有助于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在其求职就业时具有决定性作用。

6.就业技巧

6.1信息的准备

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及自身的能力素养,而且也取决于是否占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应该说,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得到了求职的主动权。指导学生主动从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获取信息,有意识地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素质要求等,进行有效地筛选和整理。一方面,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关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要及时对自身进行审视与弥补,让自己做到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

6.2资料的准备

大学毕业生通常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以确定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填写推荐表、求职信、制作简历。

6.3学会沟通技巧

从礼貌用语、穿着打扮、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指导,毕业生要给用人单位领导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语言沟通是大学毕业生在谋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交往的重要形式。有效的语言沟通是大学毕业生在谋职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6.4应聘技巧

指导掌握学生自我介绍要领,既要事先准备,求职诚恳,态度积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又要表达流畅,实事求是,针对应聘岗位,展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只顾如是全面,就会形成流水账,缺乏吸引力;如果只图闪光点,难免会有哗众取宠之嫌。了解面试的类型、形式,掌握面试的技巧,养成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习惯,自信稳重,从容不迫气质,态度积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的心态。

7.模拟面试

采取就业指导理论和模拟考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求职面试的模拟,并穿插自信心训练以及团队合作训练等团体辅导,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使其在求职场上从容应对。

模拟考场是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模拟真正的求职面试现场,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增强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的训练,以放松和充满自信的心情走入面试现场;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讲座中的面试技巧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巧妙规避面试陷阱,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

模拟考场的程序:1、修完所有模块的同学随机组合12名同学为一个小组 ;2、辅导老师说明模拟程序,并根据情况在模拟过程中穿插团队训练;3、随机选择一名同学为应聘者,辅导老师与其他同学作为面试考官;4、由考官及其他同学进行涉及专业和面试中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提问(每个学生3-4个问题);5、由考官及其他同学就其自我介绍进行点评;6、由应聘者进行2-3分钟的自我介绍;7、由指导老师对应聘者回答问题的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指导;8、按面试程序依次完成12 名同学的面试;9、由指导老师总结此次模拟考场,并就与面试相关的问题进行阐述,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五、结语

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覆盖在整个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并在每一个进程中实行阶段性指导。在低年级,以就业形势、就业创业意识、职业规划为主题进行教育指导;中年级,以社会实践、职业认知、技能提升为核心进行实践指导;高年级以择业观念、求职方法技巧、法律法规解读等为主线进行引领指导,才能保证就业指导课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得到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对高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6):67-68.

课程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理念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重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面向市场和面向技术,还要面向应用,以便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这同时也是确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理念的关键。

1.树立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高职院校所设立的课程,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并且为使学生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知识就要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时代随已经到来,特别是在21世纪,科学和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已经远远的超过了科学的成就,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对其教育方针进行调整。高等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现代技术和产业结构相结合,以便能够转变成现代新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属于应用型的,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他们更加面向市场,他们掌握的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化的需要。只有构建这种以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才能符合现代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

2.体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以技术知识为载体,在表达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以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让那些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的身心素质,这是一种动态的转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对于现在的课程教育来说,他们往往着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对学生的能动性却不是特别注重,但是让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往往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现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依赖老师所学到的知识通常都会更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以便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系统构建。

3.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实践观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现在有很多院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如何落实方面,却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落实到实处,院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便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从而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作为一项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其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习到技术知识,让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院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参与和体验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于传统的大学来说,主要是以学术型为主,在设置课程时,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传统大学的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就叫做“顺向设计法”[3]。而现如今的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的,那么在设置课程时,就应该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掌握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逆向设计法

因为高职院校的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和传统大学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法就是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首先就是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然后再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根据职业技能课的需要,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让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等都得到全面发展,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让培养出来的高技术人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逆向设计法的特点

(1)逆向设计法明确了构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运用逆向设计法,就是通过综合分析就业市场来确定的,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逆向设计法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是一种新的突破,通过对高职课程体系的创新,就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战略。

(2)逆向设计法推动了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了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术人才时,就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才会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逆向设计课程体系就很好的把这个运用到了人才培养工作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让高职课程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和合理[4]。

(3)构建逆向设计法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就业,高职教育通过和社会经济相结合,让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有了更好机制保障。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一技之长的、抢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以便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充分就业,不为未来担忧。普遍开设以就业为指导的教育课程,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我国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基金项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课题(jg14024)

作者简介:王青迪(1980-),女,浙江温州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办公室主任,云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园.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23-53.

[2]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11(10):135-215.

课程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酒店英语 课程设计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指出个体与环境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互相影响。“同化”[1]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并结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即个体将所受到的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2]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会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不断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及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如老师或同学)帮助,通过建构认知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东西。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认知主体进行信息加工,对信息认知方式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认知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理念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而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是立足点及出发点。教学理念是课堂决策和行为的依据,是教学改革前提,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认知建构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促进学生积极同化外界信息并顺应实际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景,从而为学生知识与能力迁移提供帮助,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主动学习。情景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要部分。情景教学以“学习者中心”“情景中心”“问题中心”三方面作为基本特征,从而实现[3]: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一良好教学循环过程。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酒店英语课程设计

外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酒店英语目的在于学生以酒店为工作环境,自如、恰当地运用所学的英语与各国旅客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酒店服务宗旨,体现个人工作素质。因而提高酒店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培养出能熟练地、正确地运用外语为饭店服务的人才,成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构主义为酒店英语教学效果的改进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参与性、情境性、灵活性、合作性等方式,从而使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学习。同时,建构主义提出的“情意、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酒店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提供具有真实情境性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可通过以下三方面改进。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多强调认识主观性,且在国内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影响下,更多教师上课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灌输型教学模式。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学到语言知识并能够使用,教师无从得知,学生也没强烈意识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对认识的能动性给与充分重视,注重把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很少自我思索并验证教师所讲授的语言知识,形成了过分依靠老师的习惯,严重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依据建构主义,教师应重新树立正确的酒店英语教学理念,考虑酒店英语实用性,努力转换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主体,而是主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学生不再是被传授者和被动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承担整个酒店英语教学组织和监管,同时,教师还要减少或帮助学生降低因为英语基础不好而怕开口的焦虑感,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开口说,使用相关酒店专业英语。

例如讲授如何填写客房预订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理解,通过以任务型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实践知晓如何进行填写,并使用恰当语言进行回复。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授该说什么,应说什么。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英语展现,提出意见,肯定有效语言表达方式,指出无效或功能性不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可通过进行对比,修改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宾馆英语》[4]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前台接待员和房客,通过学生自己的对话让学生观察所使用的语言,然后可播放自己提前准备关于预定房间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所使用的语言,最后再播放课文录音,最终给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空间。从而学生从中比较得出最恰当的使用方式,构建出如何使用英语进行前台接待的意义过程,实现知识获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的个性化过程,认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教师以任务的方式将教学步骤进行实施能够给学生充分机会去构建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

(二)提倡情景教学,实现知识的认知建构环境。

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实质是交际。建构主义强调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语言学与一定社会文化相联系。通过在完整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认知主体能积极主动建构新意义。而酒店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有着特定使用环境,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实景教学,但可创设情境进行有效教学。现在各大高校都有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可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情境教学,有效将教学资料以视、听、说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图文并茂,从而给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积极学习的兴趣。

积极的学习环境可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一定情景,让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模拟演练,例如《宾馆英语》第九单元关于供应西餐方面,学生肯定对于西方饮食不够熟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餐饮词汇,让学生脱离课本,模拟宾馆西餐厅中订餐、上餐、撤餐等情景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称谓语、礼貌用语和行业用语的使用。学生反复操练,逐步纠正自己的服务语言。同时,多次反复操练可熟悉关于西餐的相关词汇,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介绍酒店设备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展示并结合文字的单词,进行教学。情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练习在实际应用环境,思索如何对恰当的语言进行获取,建构正确语言使用模式。

(三)开展合作学习,多渠道实现语言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合作能力,因为学生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想法从而建构自身所需知识体系。这也是同化向顺应转变的过程。

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相互评价、分组对话等方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中学生自由交流。合作学习有助于管理学生课堂行为,也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学会课堂自我管理,通过自觉实践,增进交流合作从而掌握恰当使用语言知识的技能。

三、 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认知主体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非教师的主观控制性。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转换,以及对学生身份的认同。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计划者、调控者和评估者,而教师则转变为课堂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帮助者、咨询者、指导者和学习典范。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方式的帮助,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作用,开展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并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身具有较高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建构规律,掌握有效语言学习方法及策略,让其自觉进行语言学习及训练,从而更好地掌握酒店英语的实际运用,继而提高个人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Pagel, J.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J].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2]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与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21-24..

[3]徐光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5-37.

课程指导意见范文5

可以预见,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培养出不仅具有学位证和毕业证,同时还兼具良好就业能力的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必修课题,也是就业指导课面临的一个难题。

当前的现状是,在国外,就业指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内,较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有十几年历史,《就业指导》课程于近年才被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授课学时仅仅为16个学时。所以要想使学生成功转型为职场人,仅仅通过《就业指导》课堂学习是不够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下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效的突破,是本文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比之一本、二本抑或是专科院校,办学时间短,社会认同度一般,没有特别的优势,所以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得到社会及企业的认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在高校开设现有《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打造一个贯穿大学四年,覆盖第一、第二课堂和学习全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和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培育和锻炼,以达到加强学生就业意识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以入学教育为基础抓好职业培养第一课

大学新生一入校的入学教育环节非常重要,尤其是其中的专业介绍环节,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第一课。因此,一般应由资深教师来承担这一任务,通过对专业的现状、知识、应用前景、职业方向等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专业,初步认识所学专业和以后所在的行业的大致概念,从而有利于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

同时,结合大一上学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初步职业规划,具体内容有: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资料了解所学专业涉及行业里的龙头公司及其用人标准,并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明确大学四年学习目标;通过近些年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压力的宣传,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引导学生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努力的动力等。

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规划意识、就业危机意识和奋斗意识,并学会独立思考,让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就真正了解“我是谁”“我想要成为谁”这两个问题。

二、以第二课堂为基础抓好职业培养过程建设

大学与中学相比,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少了,课外时间多了,兴趣展示的舞台也更大了,很多同学都会积极投身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去。因此,把《就业指导》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比如通过“请进来”系列讲座活动,邀请学校优秀的毕业生、成功企业家来分享自身奋斗拼搏的例子,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起创业意识、奋斗意识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拔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沟通能力,完善其就业技能;通过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园版“职来职往”活动,使学生提前参与和感受企业招聘过程,了解企业需求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等。

此外,大二、大三这两年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等相关实践环节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电子电脑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一系列专业竞赛中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悟“我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这两个问题。

总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的活动,配以教师的专门指导,实现学生对就业目标的准确判断和就业技能的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成功就业的目标。

三、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促进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指导意见范文6

摘要: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探究”是构建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总结说明了探究式教学的明显效果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构建主义;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教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研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教学目标及功能在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养成实事求是的学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如何论证。因此,“探究”是构建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器材,在教学处理上方法不同其效果就不同。例如同样教学生学习物体的自由落体:A老师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急于将结论交给学生;B老师善于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与交流、动脑思考并结合演示实验,弄明白了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排除空气阻力的因素,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经历了用实验研究物理的过程,初步学会了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的科学方法。

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结合实际初步构建了依据现代物理学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学过程的流程如下: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引入新课要营造学习气氛和问题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比如观察、实验、研究图片、案例分析等,引出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当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后,教师再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第二,引导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较合理的猜想,并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或直接找老师对这些方案进行探讨、分析论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以2-4人为单位,分成实验小组,根据方案与课件展开探究活动。不同的小组探究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小组内部的同学分工要有条理,相互配合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团队。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监督、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另外,在各小组探究结束后,要进行成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进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建立合理正确的物理表象。

第三,课题小结,测试反馈

首先,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然后,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再者,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最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明白“知道什么”,更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知道”,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

在新课程中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否定传授式教学,为提高探究质量,我们不能忽视传授式教学。因为,探究的过程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在做出猜想、假设时,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模型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直接探究获得,都必须依靠传授式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知识性、定义类、单位及其换算类的内容,主要采取传授式进行教学,如电流强度的定义、方向、单位及其换算;凡是对那些概念性强,学生容易产生分歧的内容,一般采作讨论式进行教学,如功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凡涉及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搜索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内容,一般采用探究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们身上进行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充分反映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要仅仅教给学生“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是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牢记这句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算是成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探究式教学模式只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变通。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我们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某节课,而应该将探究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相信,只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就一定能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