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1

关键词:长治;新农村建设

一、国内新农村建设概况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我国是人口大国,经第六次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我国人口已达到13.7亿,这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亿,占总人口的50.32%;农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9%。

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助推农业发展。2005年10月,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此后的历年政府工作计划中,新农村工作都作为重点工作,得到了大力支持。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根据万方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4.6万余篇,学位论文5500余篇,会议论文5100余篇,年均9000余篇。

二、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概况

山西省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38.76万亩,总人口3374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0多万,占总人口的71.1%。自2005年以来,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得到蓬勃开展,成立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通过多方调研、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山西新农村网开通,推广农业信息,普及农牧科技,宣传优秀人物,并与临汾、大同、忻州等市的新农村网站建立了网络互联。

三、长治市新农村建设概况

长治市区域总面积为138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2万公顷。长治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万人,非农业人口70万人。2006年4月,长治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长治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并在此后先后出台了《推动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意见的通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每年向社会公布长治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名单,并对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支书主任进行专题培训。开展了百村竞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宣传了长治市新农村建设。2010年,长治市屯留县荣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先进县”称号。2012年,长治市成为建设新农村开发性金融试点市。

四、推进长治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队伍建设工作

要完善新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的引入力度,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先进制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利用大学所学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知识,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对干部队伍、执法队伍、监管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使其成为一支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支排头军。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农民的进步,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采取通俗易懂的内容,以标语、传单、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长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充分调动起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送科技下乡、建立乡村图书室等形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村基层。实践证明,今年来,我市开展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基层受到了广泛好评,广大农民利用这个机会向科技人员咨询相关农业知识。因此,要将这种活动范围推广、力度加大、时间加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3.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工作

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生产力,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核心,开展经济工作。一方面要根据地方特点,强化区域特色,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贯彻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政策,实现地区产业化,为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针对长治范围内的一些贫困地区,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技术人员要走出实验室,经常性走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4.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作

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优秀文化的保护工作,农村优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开展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同时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对一些落后思想和封建迷信予以摈弃,对于一些不良习俗和不良风气要坚决改正,打击社会丑恶现象,改变精神面貌,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2

一、现状及渠道

1、政府投入。现阶段,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发挥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一是财政投入比重最高。在各项投入中,政府财政投入总量最大,比重最高。就市来看,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近80%。二是国家和省级政策性资金占主体地位。三是带动作用比较明显。财政资金投入都较好地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如:通村公路、血防改厕、沼气池、电改、文化建设、甲级卫生室、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等国家实施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建设项目、财政资金的作用更加明显。

2、信贷投入。金融信贷投入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特色产业发展是重点投向。金融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上,重点集中在特色农业发展上。,秦杨村贷款1000万元用于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二是农村信用社唱主角。也是农民最愿意打交道的银行,远高于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它涉农银行。

3、社会投入。在国家支农政策导向作用下,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有力助推了新农村建设。一是部门帮扶。省、市、镇直部门通过结对帮扶形式,对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本部门联系驻点村给予资金、项目等帮扶,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二是社会捐赠。各村积极发动本村籍在外人士捐资支持家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募集了大量资金。三是市场运作。各村因地制宜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入各类市场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的矛盾。起源于仙洪试验区的林水结合模式在市各村得到普遍推广。

4、集体投入。虽然当前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投入主体。一是普遍性。二是公益性。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投入主要集中在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公路绿化、村民文化休闲广场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上。三是负重性。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投入超出了收入支出的承载限度。

5、自主投入。在国家政策驱动和试点村示范效应带动下,群众建设新农村、投入新农村的热情高涨。一是农民对村组公路建设有强烈的需求,使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愿意集资来填补建设资金缺口。二是农民对上级财政给予奖励或补助的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房屋立面改造等家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情非常高。三是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民的生产性支出投资明显增长。

二、问题和矛盾

1、资金投入总量小。近年来,各地大多数村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对比过去大幅增长,但对照群众对改善民生的强烈需求,资金投入仍显不够。普遍存在投入渠道少、总量小,无法满足群众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2、地方配套压力大。近年来,国家支农项目越来越多,但许多支农项目明确规定市县要给予资金配套投入,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实际运行中一般情况配套资金没兑现。

3、项目建设协调难。现行的支农项目投入分别涉及发改委、财政、交通、国土、民政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九龙治水的资金管理格局,导致很多的项目建设难以协调,项目资金难以整合,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投资效益。

5、民间投资信心弱。一是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信息不畅、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较突出,降低了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吸引力。二是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普遍缺乏政策保障和投资信心。三是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缺乏金融贷款支持。

6、集体投入难担当。从实际看,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村级债台高筑现象具有普遍性,村级债务居高不下、难以化解,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投入,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十分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 、对策与建议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

1、财政保障。一是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要求,将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每年稳定增长。对于,应逐年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拓宽新农村建设筹资渠道,逐步改变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局面。二是要坚持重点投入、持续渐进,确保投入不断档,建设不冷场,切实树好典型样板,放大示范效应。三是要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统筹规划,连片实施,集中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3

>> 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问题研究 关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构建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 关于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基本药物政策对山东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地方戏曲资源开发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对构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 安徽省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浅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 山东省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着力构建贵州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影响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28.

[2]周曰智,韩冬,张基振.山东省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1):5-12.

[3]姚磊.村落农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22-28.

[4]袁军宝.山东“80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1300万人[OL/EB]/news/2012-01-01.

[5]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2008.

[6]李琛.我国农村体育组织发展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9-21.

[7]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30(1):161-163.

[8]张俊伟,苗苗,郑卫民.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发展模式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11,32(1):54-57.

[9]华力,李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1(3):51-53.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4

>>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论我国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困境与前景分析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课程文化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 我国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性研究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农民的主体性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及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性认同 化解“主体性原则”困境的一种新尝试 当代美国主体性德育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我国生物学主体性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我国农村孝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04-28.

[3]央视《新闻1+1》.我国农村留守人员逾1.3亿中秋节难团圆[EB/OL]. ,2011-09-13.

[4]中国文化部.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EB/OL]., 2011-08-23.

[5] 中国文化部.十六大以来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EB/OL]. ,2012-09-25.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甘肃农村经济;甘肃农村金融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 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51-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代,农村金融改革也在步步推进,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农村金融问题成为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之一。

一、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总人口2618万,其中农村人口占71.39%,达1869万。农村的发展情况对全省发展形势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但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多问题都还未解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方法也还没有形成。据调查显示:甘肃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民人数较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技术落后,信息滞后。而且部分农村“两委”领导不利,导致村民缺乏归属感,很难有效的集中农民办事。

2.农民发展的成本普遍提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的“惠农”政策。此外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满足农民需要。

3.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缺乏主见,“跟风”现象比较严重,看到什么价格高了便开始进行生产,当产品生产出来后市场价格却又降低,致使农民收入不高。

4.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购销关系中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损分当,农业产业化的大环境比较紧张,农业产业化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

(二)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瓶颈之一是农村金融问题

在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瓶颈之一是农村金融问题。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现状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甘肃省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1.目前,甘肃省已建立基本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甚了解,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加入,加入者仅占小部分;一部分即使加入了也并不真正清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2.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农民补贴政策,将真正的实惠带给农民,但是,此间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资的价格就在不断的上涨。化肥、地膜、柴油的涨价,使农民成本增加,影响了收入。

3.大部分的购销意向并没有签订合同,真正签订单的仅占少部分,而且存在严重的违约现象。农民和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并不一定遵守合同,他们之间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利益。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意识缺乏,企业、农户普遍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信用环境不佳,导致各方关系紧张,如银行和企业、农户信用之间的关系,给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2.信息获取不通,导致农户和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使各方难以掌握正式的交易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很多交易行为难以进行,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农村农民法制意识淡薄,金融法治力度更是相当薄弱,在法治单薄的农村建设金融更是难上加难,在现行法律体系中,也缺乏如《农村金融法》等专门法律的规范,有关法律对金融债权保护力度也不够。

三、实现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参考方法

(一)在大环境中,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铺好发展道路

以公平高效为目标,完善市场金融体系,维护农民主题的平等地位,维护经济发展地位,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的体制。

(二)消除经济束缚

明确社会各个主体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能,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决定机制,建立多方式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集渠道。

(三)强化农村金融功能,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

农村金融改革一度陷入误区,所以现在应该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金融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时一定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不可盲目推进。加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建设,使农村金融产权结构不断优化,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服务范围的同时加强金融业务结构的重组,将农村农村金融业务深化到农村经济中去,不断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能力。

当然,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发展并非一日即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在,农村金融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农村金融的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谨慎地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以上研究希望能为促进甘肃农村金融发展问题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伟毅,胡士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7).

[2]李明.西部开发的见解[J].商业研究,2010,(08).

[3]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11,(04).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范文6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以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动力,而发展农业,水是其关键。基于我国南涝北旱特点,兴修水利对发展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在新农村背景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水利设施基本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说明,以供后期相关人员借鉴。

一、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分析

1、部分农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正常生产与经营

我国地域及气候特点呈现南方潮湿而北方干旱、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特征,局部区域农业生产不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性大,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着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发展。如区域性及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公众未能充分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及缺水的严重性,对淡水资源不加节约使用,造成大量浪费,使得我国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因此,水资源短缺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水利设施落后影响灌溉效率

目前,我国局部地区水利设施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技术人员指导,水利设施落后现象^为普遍。比如,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破旧,超负荷运转导致其效率低下,能耗较多,导致很多农田不能得到及时灌溉,对农业产量及农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部分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及建设,导致水利设备陈旧,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在我国干旱的北方较为普遍,影响农业发展与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3、当地政府缺乏对水资源管理及投资

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大了力度,大规模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及使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基于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投入集中于大江大河的现状,投资规模大,投资费用高,使得国家对农村水利设施投资相对较少。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政收入及可支配资金有限,农村基础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建设较少,且大多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以农民建设为主,资金及人力短缺,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其发展及投入使用。

4、后期维护缺乏导致运行效率较低

我国目前用于农业生产与灌溉的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对于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及保养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水利工程时常出现运行不正常及无法运行等事故,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使得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失去实质性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项目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培训,使得农民在使用中常会由于一些失误导致设备事故,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并对水利工程使用造成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应对措施分析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以降低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我国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国夏季常出现的南涝北旱情况,如何通过水利设施的投资减轻上述因素对农村及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应作为主要研究课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如这些年我国大力投资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部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家应加大类似工程投资与建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2、倡导多元化投资以拓宽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收入有限且可支配资金量不足,导致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小。从整体上来讲,要想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施工建设,确保农村经济增长,必须拓宽农村水利设施投资范围。农村水利事业必须通过多元化、多方位筹资渠道,如招商引资、鼓励用水企业与农民投资等来扩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基于此,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水利设施施工提供充足资金,确保迫切需要更新维护的农村水利工程得以运行,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政府应采取科学手段积极调动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使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并做好宣传,积极吸引外商、企业对农村水利事业进行投资,以保证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链供应。

3、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而言,量大、面广是水利项目施工的基本特点,不仅耗费大量的材料,人力消耗也是不可估计的。对于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趣及积极性,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与规划,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在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的同时积极吸引外部资金,以提升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

4、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与规划

为保证农村水利设施合理建设及有效投入使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与规划。基于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加强宣传,使得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建设与维护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农业水利建设有效进行。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制度,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掌握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制定有效的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将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及水资源利用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合理的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解决地表水利用不足、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对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文就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短缺、投资力度有限、利用效率低及管理不当等主要问题,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有效解决措施,以期为后期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8-399.

[2] 陈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消费导刊,2007(9)229.

[3] 王振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2(21)216.

[4] 王伟,柳付军.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重点及保障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