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1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the pos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o seek the bes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hich is eternal research topic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employment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and job requirements, professional capacity-oriented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cheme based on studio platform is proposed, and the effect is significant after four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关键词: 工作室平台;职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建设
Key words: studio platform;vocational ability;engineering cos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59-04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高职高专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广厦”)是一所由广厦集团投资创办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工程代建机构、工程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业主主体单位等等,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第一线具体的造价事务性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依据工程造价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解剖,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工程识图能力,工程计量计价能力,工程招投标能力,工程造价控制能力等,同时,应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团队协作、遵纪守法等职业素质。
近几年来,浙广厦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浙广厦特有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之路。
1 开展课程整合,重构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浙江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工程造价人才岗位群的实际分布情况,结合高职生的生源素质实际,本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三大课程模块,自主拓展”方案进行,即,以土建造价员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拓展模块,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围绕土建造价员、安装造价员、市政园林造价员的基本岗位技能安排教学内容,并把造价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中,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工程造价领域和造价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造价员的执业资格标准,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合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改革原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通用能力进行梳理,系统设计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基础、文化、素质拓展课程;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的德育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到培养方案中。
1.1 理论教学体系的组成 根据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模块设计,设置理论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学科体系,理论教学知识由五部分组成,包括公共素质教育知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专业素质拓展知识。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园林工程造价技能培养三个方向进行设置,以建筑工程造价类课程为核心,安装工程和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二选一自选,确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电算化》。课程体系内容包含了建设工程造价人员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内容,体现了建设工程造价员技能要求,融合了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现行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完全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是建立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执业岗位技能,使学校学习与岗位上岗的融合度大大提高。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实际岗位群,将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根据个体兴趣、能力和就业方向进行选择,以选修或专题讲座的方式增设有关工程安全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工程资料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增设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测量技能实训、鲁班LQAC培训认证等基本技能强化,为学生就业面的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
1.2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按照专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构建有利于提高造价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教学情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实现工学结合,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单项技能操作、综合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
①专业技术基础实训:开设了工程认识实习、建筑识图技能实训、CAD强化培训、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课程,依托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对各种类型的工程现场进行认识获取第一感性认识,通过识图、测绘、构造模型制作、结构识图及钢筋计量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识图能力、构造工艺解读分析能力、钢筋计量能力等,为后续造价类实训奠定良好基础。②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建筑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安装工程造价技能实训、市政工程造价技能实训、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实训教学,利用真实工程资料对学生进行工程造价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实训中,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采用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编制预算并与专业人事所编制的预算造价对比)、真题假做(模拟电子招投标流程,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不同小组分别编制投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假题真做(教师结合工程实际、新规范、新技术、新材料等,精心设计实训任务,小组成员间模拟实际审计岗位进行对账等等)三种方式相结合。③毕业综合实践: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零距离接触工程造价实际工作,参与工程全过程造价的确定及控制工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搜集来自顶岗实习单位的真实项目,真题真做(拿工程单位的实际图纸及相关技术资料,编制预算、结算、投标文件、工程量清单等),在企业师傅和校内指导老师“双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在调研中发现,近60%的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直接被企业采纳,用人单位也一致反映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
2 依托企业办学优势,引企入校,构建工作室平台,不断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建设
依托浙江建筑大省的行业优势、东阳建筑之乡的区位优势和广厦集团的优势,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按照“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围绕工作任务训练技能,瞄准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改革思路,校企联动,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造价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校企“双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1 按照 “贴近生产、贴近岗位、贴近项目,贴近学生”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2.1.1 课程内容改造 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必备的职业技能,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借助工作室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类工程咨询服务的同时,建立工程资源库,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项目化改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真正做到实际岗位做什么,就教什么,将实际工程项目整合内化为教学项目,按照项目实施程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内。
2.1.2 教学法设计 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学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在《建筑工程预决算》课程教学中,采取了双项目并行设计,根据预算编制程序及编制内容开展教学,其中一个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设计了若干工作任务,另一个项目在课外同步进行迁移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预算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现行计价规则、地区和工程实际,完成实际造价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编制预算造价文件,解决了学以致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在操作中不断遇到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地培养岗位必须的技能。
2.1.3 实施“驾证式”考核,引入企业考核元素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方式,实施“驾证式”考核。所谓“驾证式”考核,即每一门课程均采取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学生只有两部分考核均达到合格标准,该课程考核才算通过。在技能考核中,考核项目设计与课程能力目标直接对接;考核实施突出过程考核、淡化期末考核,阶段考核阶段通过;考核标准设计参照岗位任职要求结合高职生实际基础,由校企双师共同制订;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积极推行口试、综合答辩、情景模拟、实际项目操作等开放式考核形式。
高职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不喜欢死记硬背,通过实施“驾证式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项目操作考核,不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一步一步,循环递进,不断夯实基础。
同时,在技能考核中引入企业考核元素,对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完成工作的质量、团队协作性、责任意识、严谨性等进行同步考察,专项评分。实践证明,通过此考核,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1.4 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中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根据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及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需要,按照项目任务进行专业课程的整合改革,改变教材滞后于实际的状况,按照“项目引领、教培融合、强调技能、依托实例”的原则,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核内容,在编写中引入实际工程、引入企业、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校企结合积极开展项目化教材建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紧密结合浙江省地域特色,以浙江省工程造价地域特色的案例为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3本项目化教材,其中2本为浙江省重点教材,开发5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工学结合特色的校内自编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建成工学结合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2 教师团队建设
2.2.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注重学历、职称建设的同时,“双师”素质专任教师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浙广厦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施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制度、工作室轮岗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授课轮岗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打通课程模块间的界限,实施教师授课轮岗制度,以更好地把握所授课程的定位,加强课程模块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打造课程合力,紧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的管理、培养、考核和评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采用引进、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双师教师比例达到85%,建立起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以适应新教学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2.2.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与校外十余家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造价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建设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模式,根据学生评教等,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同时保证每学期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任课比例。通过几年的建设,遴选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合作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构建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场所,浙广厦紧紧围绕“校企共建、产学合作、开放式教学、精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基地运行规范管理,构建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2.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通过整合、新建、扩建,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形成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浙广厦紧密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地功能,现已建成完全能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成了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室,建成了大型的1:1 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建成了能实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造价实训中心,能满足工程造价电算化、招投标模拟、工程管理等综合实训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基地能仿真模拟或全真训练岗位工作任务,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养成职业素养,循序渐进形成职业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校外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依托工作室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投入师资到企业建设“融入式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基地教学,互惠互助,积极推广企业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工程咨询服务,校企联动,将原有松散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深度合作、具有教学功能,产学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保证学生校外实践的培养要求,使职业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地促进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的改革。同时,以工作室为窗口,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的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
2.4 构建基地——专业——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切实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了实训基地、专业和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训实施前,抓好实训方案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顶层设计,建立实训交底培训制度;实训开展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及时通报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学双方存在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实训结束后,通过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实训教师的评价、征求学生的建议,并在第一时间向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反馈。
通过实施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螺旋上升。
2.5 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 以造价工作室为平台,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启动特长生培养工程,通过组织职业素养拓展训练,技能大比武,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组织校际比赛,选拔尖子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等,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目的是建设一支造价精英队伍,不断引领全体学生向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同时,依托校外合作企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带项目走进工作室,校内教师进入企业技术服务,校企“双师双岗”互通,实现了“老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学生在工作室边做、边学,提前体验社会公司严格管理模式,感受随时面临淘汰的竞争氛围,师生共同为企业技术服务,学生提前达到顶岗实习效果。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进入企业也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脱颖而出,给企业带来效益,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3 结语
浙广厦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接近高职生实际,实施课内、课外双线并行的“理论一实践交叉融合”的学习模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保证了工学结合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至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校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好评率为85%,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强,有大批学生在工作一年以后就成为单位的骨干。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爱贤,孟亮,刘桂英.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2]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长三角职教,2007(10).
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2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教基〔2015〕36号,简称《指导意见》)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这是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校长和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这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最终影响《指导意见》的有效贯彻与落实。现就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
一、为何要开设拓展性课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类型和层次的需求都趋向多样化。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高创造能力的知识型劳动者。义务教育课程必须增加选择性和灵活性,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长需求。
浙江省在20世纪末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础教育公平性和教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在“有书读”的基础上,更能“读好书”,期待教育能让孩子全面素养得到提高,个性和兴趣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给的前提下,浙江义务教育应该是走向多样、优质和均衡。教育公平要转向个体维度,即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差异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上,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另外,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让学生学会选择”是高中课改的重要目标。这也要求义务教育除了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科目和领域的拓展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拓展性课程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基础教育公平性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拓展性课程有利于统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利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如何理解拓展性课程的内涵
《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那么,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与现行三级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分类。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权所作的分类:顾名思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指国家、地方、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从课程的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通俗地说,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为拓展性课程。
如今,很多学校开设了体育、艺术、科技、传统文化等校本特色课程,每门课程每周1~2课时不等。如果这些课程的内容是本校所有学生人人必学的,可视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关内容的校本化实施,应该归于基础性课程的范畴;如果课程内容是供学生选学、不作统一学习要求,就属于拓展性课程。《指导意见》把课程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其目的是控制统一性学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选择性学习,为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留出空间。因此,哪怕是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也要尽量减少人人必学的内容,增加与学校办学特色有联系,又能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的选择性课程。例如,以“书法”为特色的学校要求“人人会书法”,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但对全体学生而言,只要按教育部要求,认真学好《书法》教材规定的内容即可。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设不同书家的《楷书》《行书》《隶书》《篆书》,以及《甲骨文》《篆刻》《现代书法》《书法雕塑》《书法艺术操》《书法与装饰》等选择性课程,供不同能力层次和有艺术兴趣的学生选学。
拓展性课程与现有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有什么区别?两者在选择性、兴趣性上是一致的,区别体现在全体性、层次性上。目前多数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为特长生开设,学生自愿参加,不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拓展性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强调“全体都参与、人人有选择”。原则上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校均应提供相应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特长的学生可发展和提高特长,没有特长的学生可发现和培育特长。另外,有些学校通常把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而拓展性课程必须纳入课程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
三、如何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建设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择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性课程的内容涉及所有学习领域和学科,《指导意见》从课程内容上把拓展性课程分成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
第二,层次性。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拓展性课程可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课程就是“零起点”的课程,不需要任何学习基础,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自主选择;提高型课程指需要一定学习基础的课程,譬如文学社、剧团、合唱团、民乐队、武术队等课程,教师和学生可双向选择,甚至可以举办入选资格考试。
第三,实践性。拓展性课程能力要求要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与基础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不要与基础性课程相重复,两者应该是互补关系。拓展性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拓展性课程不要一味“拓宽”“拔高”“加深”,重点应在“活动”“体验”“综合”“创造”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必须在教学总课时内安排。《指导意见》规定,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转换成平均每周课时数,一至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级6~7课时。《指导意见》同时规定,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三至四年级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不少于10天。每门课程学多长时间?用长课还是用短课?学年内集中安排还是分散安排?是整合实施还是单科实施?这些问题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决策。
四、如何评价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成效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情况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视学段和课程的不同,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以适应拓展性课程的多样性特点。教师可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感受交流、学习情况记录、作业分析,以及其他学习过程的证明、记录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知识拓展类可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安排集中书面考查。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表演、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拓展性课程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记录档案,以及完成作业(作品)过程的记录或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可用等第、分数、评语等形式表示,也可以根据课程、学段特点采用其他方法表示。例如,体艺特长类可以与社会艺术考级相结合,小学段可以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等。
五、如何保障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 舭龙骨 撕裂 处置
1 现象描述
2月21日中午,某船在太平洋某海域以19节航速航行,船左舷320、428、530等舱室发出间断沉闷声响。经过仔细观察,该声响与船摇规律有一定的吻合性,并偶尔伴有敲击声。该异常声响引起船长、轮机长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迅速对声响发生部位进行排查。
2 故障排查
轮机部人员对响声附近的侧推舱、锚链舱、1#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室、前鳍舱、船员俱乐部等处进行排查,发现船员俱乐部室内左侧声响最为明显。确认该声响来自于船员俱乐部下部船体,该处为4#洗涤水舱。2月23日,进舱仔细检查后发现舱内部结构完好,无任何异常,判断声响来自4#洗涤水舱舱外中部位置。经查看图纸进行结构分析,发现该处外侧为左舷前段舭龙骨焊接部位,初步分析为左舷舭龙骨撕裂。
在舱外从左舷四层甲板向下实地查看,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该处水下舭龙骨状态存在异常。舭龙骨设计位置应在185#至200#肋位之间。现场观察到左侧舭龙骨撕裂部分位于185#至192#肋位之间,据此,判断左舷前段舭龙骨撕裂,在海水作用下撞击船体发出异常声响。问题确定后,该船及时降低航速,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3 协调处置
2月23日中午,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等人召开专题会,并向最近港口驻斐济苏瓦港华人咨询,提出在苏瓦港实施水下切割的后续处置建议,并向船总部报告。同时,船总部及时将故障情况通报船厂及船舶设计所。2月24日,船舶设计所给出了指导意见:“此处舭龙骨长约12米,重量约0.1吨/米,若对撕裂部位进行切割,建议应注意切割后舭龙骨端部保持与船体夹角约20°,割完端部应避开导流孔,否则易引起端部应力集中”。
2月27日,船舶抵达斐济苏瓦港内锚地,通过驻斐济华人协调斐济潜水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该船左舷舭龙骨进行了水下勘察,左舷艏部舭龙骨撕裂长约10米,并向下弯折(如图1)。同时对右舷艏部舭龙骨进行了水下勘察,发现焊缝处存有3至4英寸的裂纹,考虑到裂纹较短,难以水下切割,经船长报船总部同意,右舷舭龙骨后续加强观察。
2月28日,通过驻斐济华人与斐济潜水中心有限公司关于水下施工方案及安全进行了协商,最终确定了按船舶设计所提供的指导意见实施,并且双方签订了施工安全合约。
3月1日北京时间上午1000,斐济潜水中心有限公司派工程船及3名工作人员对舭龙骨实施水下切割,经过2个小时的水下作业,舭龙骨切割完毕,整个施工过程组织严密,安全顺利(见图2)。
4 原因分析及建议
船舶舭龙骨主要作用是增加船舶摇动时的阻尼,减轻横摇和纵摇的程度,属于一种固定式减摇平衡装置,在船两舷对称布置。经分析,造成此次舭龙骨撕裂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船舶当时压载减少,处于艏倾状态,而且舭龙骨设计长度余量偏大,在大风浪航行时异常受力,当舭龙骨与船体焊接处受力超过其承受力时发生撕裂。
此次在外港仅对该船舭龙骨撕裂部分进行了割除,属于应急处理,避免了舭龙骨撕裂部分敲击船体和脱落后可能损坏螺旋桨的后果。建议后续结合该船坞修对舭龙骨进行优化设计、重修装焊,此外,船舶航行期间,尤其是大风浪航行时要控制船速、科学操船。
参考文献:
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4
管理会计在我国业已成燎原之势
若管理会计在企业得以落地,财务部门的角色定位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从此,企业财务部门的定位将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利润中心”。
传统财务部门大多从事的是低价值而非显著价值增值的工作,通过推进管理会计工作,会计工作者在企业财务转型中的领导作用将更加明显。比如,通过“战略地图”,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平衡计分卡,将战略与包括财务和非财务在内的短期业绩指标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作业成本法、标杆法、完整生命周期成本计算等,使战略思想嵌入到企业财务的方法和技巧之中;加之流程理念和行为科学导入财务领域等,管理会计将使财务控制脱胎换骨,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通过管理会计,会计工作者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不仅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在纷纷迎接管理会计改革。随着支付方式和补偿机制的转变,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果和效率,转变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进行精细化管理,成为当前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少专家认为,管理会计的学习与应用,不失为一种有效地解决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工作侧重于鉴证类会计和记账类会计,管理会计发展滞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创造能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是我国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生需求,有利于推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提升企业效益和经济绩效;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提升政府部门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打造特色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重在实务应用,因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就是要充分考虑各单位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开展,指导企事业单位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建设具有单位特色的管理会计、运用管理会计帮助单位创造价值,这也是有志于发展管理会计的业内人士的共识。
相关专家就表示,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单位,管理会计要创造价值、要更好发挥作用,关键就是始终立足于业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体系化管理。
因此,围绕企业单位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是从面向成本的设计到全价值链成本管理。坚持推进成本管理向“前”延伸,突出设计源头控制成本,向不同单位推广成功经验,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打造基于业务、财务融合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全面预算整合相关管理会计工具,设计出适合本单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三是实施精细化标准成本控制。通过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不断提高成本管理精细化水平。四是强调人的激励和管理评价的组织公正性。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结合管理会计工具运用,建立全员、全面、奖惩并举的绩效评价,务求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全面。
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5
(一)了解学生掌握Photoshop课程的技术操作情况,是做好项目设计的基础
教师在进行项目的选择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Photoshop课程技术操作情况。如果学生对操作软件的功能都不是很清楚,那么项目的设计就会很难进行,或者会出现在实施阶段进行不下去,学生自信息受挫,很难着手实施。如果学生萌生了挫败感,就会降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至于项目的创意性更是无从谈起。在了解学生的课程软件掌握情况后,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太容易学生没有积极性,太难了学生很难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流出独立想象和进行创意设计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意设计潜能。
(二)与企业合作获得项目,使得学生模拟实际项目整个操作流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获得设计项目,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努力做好项目。对于被企业采纳的作品,企业给予学生经济上的奖励,同时学生还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实际操作经验。这样也避免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项目的情况,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提点学生总结,确保项目顺利有效的完成
(一)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提点的作用,给学生留有创意的空间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操,利用Photoshop软件将自己的设计展现出来。这个过程是将自己抽象的设计转化成图像的过程,涉及到软件的技术操作,同时也检验着学生是否真正掌握Photoshop这门课程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中进行提示,尽量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的能力。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类似案例作品,以便学生进行比对,确保项目实施的方向不产生误差
有很多时候,学生们的服装设计构思的很完美,但实际操作的时候是有些误差的。比如服装德尔颜色、尺寸、大小等方面,都会产生和自己的构想有出入的情况。毕竟前期设计的时候是在纸上,没有立体感,一旦转换到电脑上,就有了不一样的视觉感。此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比对及时进行修正,总结自己的不足,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以后设计做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
三、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
对于完成的作品,教师应该客观的给予作品指导意见,将学生做的好的方面,讲出来,好在哪里,让学生充满自信,明确自己的优势。对于做的不好的地方教师应该给出方法,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作。学生最好将这些意见都记录在本子上,以便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四、结束语
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新课程教学 困惑 反思与感悟
自2008年秋季起,我省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半年来,广大政治教师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切实领会课改精神,革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挑战与机遇并存,半年来的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困惑亦有收获,同时对新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
(一)新教材内容处理中的困惑。
1.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高一《经济生活》把旧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基本打乱,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删除了一些旧的知识点,也增添了许多经济学知识,比如需求弹性等。总体来说,新课程淡化了理论,教材内容偏重于建立一种生活化的经济学,在内容的处理上倾向于“通俗易懂”。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比如,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出现在“货币的产生过程”中显得突兀,不利于学生对之进行深入理解,而把该内容放在“多变的价格”似乎更为合适。再比如,第八页的货币流通规律这个相关链接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和通化紧缩问题,放在第七页货币的职能中似乎有些突然。旧教材的知识原理较多,但新教材把有些必要的知识点也删除了,且有些知识点有所疏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减少知识容量,使他们真正能把知识融入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知识点的删除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材中提到了恩格尔系数,但另一个重要的系数也就是基尼系数却未涉及,但在收入分配这一课却多次提到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在新教材中宏观调控部分讲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针对哪些是货币政策,谁来实施货币政策等问题很难讲清,因为在银行部分删去了中央银行的内容,只保留了商业银行。再比如,在市场经济这一内容中新教材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由于删除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有关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地方保护主义这一现象。在讲解公司的有关知识点时,书本中只提到了法人和自然人,把企业法人这个内容删去,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公司的含义和公司、企业及企业法人的不同。三大产业的有关内容也几乎被删去,而新材中又多次出现产业结构问题,连三大产业的基本划分也不清楚,那么学生又如何深入理解产业结构问题呢?
2.教材容量过大,处理的难度增加。
新教材中的《经济生活》(必修一)实质上是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每课标题背后都隐含着许多知识点,导致课时不够用。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复杂的,要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知识揉合,并且讲清楚是很难的。新教材经济学的内容比较灵活、多样,既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又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比较困难。此外,新教材中大量的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在以往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的,教师的知识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教材呈现的知识比较基础,但有的课后题难度大,甚至有些教材根本未涉及,如新型工业化的“新”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庞杂的教材内容,灵活的课后题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是否每堂课都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比如,第一课“神秘的货币”中就有七个探究活动,虽然在《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未曾明确规定可不作拓展或不作要求,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内容要么略去不讲,要么只能详讲,不可能做到点到即止。陈友芳教授曾经指出,不要求在课堂上讨论所有的探究活动,每一目讨论1―2个即可,剩下的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钻研、学习。①然而,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这样机械、刻板的操作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讨论过多,导致课堂时间不足或者难以掌控等情况。“自主、合作、探究”是政治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究竟需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需要对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如何把握知识点落实的度。
《指导意见(试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降低了知识掌握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上都淡化了,如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还有一些尽管在正文中出现,但《指导意见(试行)》中却降低了记忆的要求,这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的“死记硬背”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做是否又违背了《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呢?
3.如何提高新教材实施后的课堂效率。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基于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有的课程专家甚至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往的课堂也许沉闷,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收获颇丰。如今的课堂效率似乎降低了。课堂的“失控”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师该如何练就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本领,把握好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呢?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综合探究活动是政治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它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不局限于对知识的复制,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综合探究以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笔者在组织四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正确对待金钱》这一探究基本上只能采取围绕某一事件展开讨论、作问卷调查或辩论几个形式,但真正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形式却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又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课,本来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到劳动力市场去观察、体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最后一个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有许多概念,如产业转移、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等,都涉及许多知识和典型案例,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和整理,但是条件不具备。总之,综合探究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矛盾,其一是探究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其二是探究内容与活动形式采用上的矛盾,其三是探究的创新设计和客观条件的矛盾,其四是综合探究活动与学科的整体教学和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矛盾。
2.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新教材开始使用后,很多教师就在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改变以往一考定论的方式。但是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惑,如,是否要记录学生平时上课的发言情况,是否要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探究中的表现,等等。对于新课程实施后试卷如何出,出什么样的题型,期中考是出试题还是写小论文,学分制到底如何实施等问题都没有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大部分学校对教师仍然是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致使教师无休止地争时间,抢课时,片面追求成绩,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三年后的高考方案如何,教师也只能猜测而已,所以许多教师只能采取保守教法,做好几手准备,这样无疑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反思与感悟
尽管新课程的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任何一次改革必定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应着眼于微观教学领域,这其中最值得考虑的是如何上课的问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目标。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该如何授课呢?就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目前施行的新课程改革,被说成是空前深刻、天翻地覆的教育变革,于是很多人认为新课改就是将原来的一切,彻底破坏,重建教育教学秩序。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差。新课改是要破,而且有些方面必须破得彻底,但绝不是全破全立,而是有破有立。简言之,就是要对原来的模式进行批判的吸收,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应认识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与时俱进,才能给学生营造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讨。旧的教学理念注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教学的要求,这正是新课程要破的东西。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倡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里教师的传授。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具体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容量过大,砍则担心影响考试成绩,不砍又完不成教学任务,到底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前仔细研究《指导意见》非常必要。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备教材、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致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瓶装旧酒”,按照原来的套路,对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完全以个人意愿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弃教材于不顾,还美其名曰“个性化”。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摆正政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所致。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绝不可弃之不用。此外,由于政治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广泛吸取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②,是教材系统中最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在教材使用上,应吃透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根据需要,对教材的结构可以适当变通,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素质不同,而且现在的班级都是“超负荷”运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各个教学班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法方式作出调整。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
(三)善于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元教学方法。
新课程仍需要教师的讲,但这个讲是建立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之上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现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最传统的是讲授法。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单纯使用讲授法肯定会回到以前一味灌输的老路,因此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法,抛出一个典型的、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让他们讨论(如收入公平问题);或者采取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仿佛真正在实践该项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投资理财问题)。新课程的信息量较大,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呈现丰富的信息(小康社会问题)。实物真人展示教学法也可多运用,使学生能真正把书本中的理论结合现实(信用工具问题)。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多元,可以融合使用,只要使用的时机恰当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课固定使用哪种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号角已吹响,声势浩大,每一位教师都应借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尽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有困惑和问题,有些教师发出了“政治新课程,爱你为什么这么难”的感叹,但是困惑和问题并不可怕,它们是引领我们进步的阶梯,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真正的一堂好课,靠的是教师的勤奋与努力、辛苦与汗水的付出。只要我们在面对困惑的时候不是后退而是多想一想“新课程,如何上好课”这个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所收获。
注释:
①http://省略/sxzz/jszx/jcpx/jcjs/wzjs/200703/t2007 0305_294777.htm.
陈友芳.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②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8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