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传播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传播技术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1

近年来数字技术正逐渐渗入到音乐领域,给音乐传播造成巨大的影响。音乐被转化成数字的形式贮存在光盘、闪存盘和硬盘上。由于数字技术能够确保音乐的品质和方便使用,使音乐的数字化迅速普及。过去由于互联网的带宽度不够影响了数字音乐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而如今由于宽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音乐进行网络传播的因素已经消失,使数字音乐的传播速度加快。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欣赏高品质的数字音乐,使互联网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

一、音乐的数字化传播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下一些技术为音乐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

1、MP3 技术。MP3 是全称为MPEG1 Audio Layer-3 的缩写,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称为活动图象专家组,MP3 其实是一种音频压缩技术标准。MPEG音频文件是MPEG1 标准的声音部分,根据压缩质量和编码复杂程度分为三层,即layer-1,layer-2, layer-3,分别对应MP1, MP2, MP3 三种声音文件,MP3 是这三种声音文件中压缩率最高的,MP3 可以将CD 音质的数字音频压缩到原尺寸的1/10 至1/12。为了降低压缩后的声音失真度,MP3 采取了“感知噪声编码”(Perceptual Noise Shaping)技术,使压缩后的MP3 文件不会产生太大的失真,在回放时能基本接近原声音的效果,人的耳朵基本上分辨不出来声音的失真。M P 3 为音乐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技术代表者,它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和教育学习活动,也给我们的音乐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在我们国家的普及率的提高,互联网的使用者正快速成为我们数字化音乐消费的中坚力量。

3、宽带技术。宽带是指拨号上网速率在56kbps 以上的接入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带宽在不断的增加,使得网络的速度大大加快。在宽带网上运行功能更强大的应用软件成为可能,如WMA(Windows Media Audio),WMA 可以达到接近CD 的音质,并且可以进行版权保护,限制音乐的播放时间和播放次数甚至播放的设备。W M A 还支持流技术,即一边读取一边播放。

4 、便携式播放技术。便携式播放器MP3 的快速和电脑连接并快速下载音乐,使得音乐的欣赏变得随心所欲,更加方便。M P 3 作为一种最为流行的音乐格式,技术容易掌握,使得音乐传播的速度加快。

5 、移动通讯技术。目前广泛使用的移动通讯系统是G S M 及窄带C D M A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其最基本的技术特征。手机中的SIM 卡是作为移动通信个人身份和通信记录的载体,为移动通信的运营、服务和管理带来方便。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 亿,音乐手机铃声和彩铃的消费正急剧增加。

此外,还有如MP4 技术,p2p 技术等等都会对音乐的数字化传播产生影响。

二、数字化条件下音乐传播形式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传播活动主体由音乐制作、音乐唱奏表演、音乐听众的接受行为三类构成,如图1 所示,它们分别在图中1、3、6 的位置,三大传播媒介分别在2、4、5 的位置。1 至

6 的位置标号也是音乐传播各环节的功能代码。各种代码的不同组合组成音乐传播的5 种主要形式,分别为:

A、“(1+2+3)+6”式音乐传播

B、“1+2+6” 式音乐传播

C、“1+2+3+6” 式音乐传播

D、“1+2+3+4+6” 式音乐传播

E、“1+2+3+4+5+6” 式音乐传播[1]

图1 音乐传播复合模式简图

在数字化技术条件下,音乐传播的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乐谱记录媒介、声音记录媒介和无线电媒介等传播媒介正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音乐和互联网媒介。在数字化技术条件下音乐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唱片公司组织音乐制作者创作音乐,再由音乐的唱奏者进行表演,再把音乐转换成数字化格式,如M P 3 、M P 4 、W M A 等格式,然后上传到互联网上,再由听众下载后欣赏或在线欣赏。如图2 所示。

此外,由于音乐数字技术容易掌握,有些艺术家不再依赖唱片公司,而是自己建立自己的网站,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听众欣赏[2]。如图3 所示。

图3 数字技术条件下艺术家个人的音乐传播方式

与传统的音乐传播模式相比较,数字化条件下的音乐传播媒介发生变化,原来的乐谱记录媒介,声音记录媒介和无线电、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都可以由数字音乐媒介和互联网替代,使音乐的传播形式简单化。

音乐数字化传播方式与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技术和宽带技术相结合以后,网络的速度明显加快,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给能够上网的听众[3],如一些热门的网络歌曲。

2、传播范围广。凡是有互联网联通的地方就可以进行数字音乐的传播。今天,互联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数字音乐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

3、传播成本低。数字音乐由于存贮在硬盘或闪存盘上,可以重复使用[4]。传统音乐存贮在磁带、光盘等介质上,生产过程中需要复制、印刷和包装,与传统的存贮介质相比,存贮成本低。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和下载,减少了销售中运输和仓储等环节,分销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音乐的数字化传播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4、传播更便捷。对于音乐传播业来说,通过互联网就很方便地把数字音乐传播给消费者,还节省市场开发费用。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自己喜爱的音乐。由于以上优势,近年来音乐的数字化传播发展迅速,大有替代音乐以传统方式传播之势。

三、音乐的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产业的影响

音乐的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产业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方式都将产生影响。

首先,对音乐生产的影响,音乐产品不再是唱片、磁带、光盘等有形物,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将音乐产品转化为数字化、无形化的信息产品。其次,对音乐产业的销售渠道产生影响,原来音乐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唱片公司生产出音乐唱片、磁带、光盘以后,通过发行商、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如图4 。

在数字化音乐传播条件下,音乐产业的销售渠道转变为把音乐制作成数字化、无形化的音乐产品,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销售[4],如图5 ,减少了音乐销售渠道中的许多中间环节,使销售渠道简化,同时也使唱片公司对音乐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减弱。再次,由于音乐的数字化传播,消费者欣赏音乐的设备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录音机、C D 机等设备已不能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M P 3 、M P 4 、电脑、手机等数字化设备,生产音乐欣赏设备的生产商的产品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

四、结 论

数字技术代表着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音乐的数字化符合时代潮流,数字化音乐已经逐渐被广大社会公众接受,是音乐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音乐的数字化必然会对音乐传播和音乐产业产生影响,导致音乐的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促进我们的音乐产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Calvin K.M.Lam,Bernard C.Y.Tan.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Music Industry[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1.44.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2

关键词: 性能;影响;数字微波;模拟微波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 not visibility, transmission channel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hard to intuitive judgment, the paper on problems of some theoretical research, expect to engage in the microwave transfer work of the staff help.

Keywords: performance; Influence; Digital microwave; Analog microwave

中图分类号:TN92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是建立在电波视距传播基础上的接力通信系统,微波传输信道有其自己的特性。微波视距传播的特点与光波传播的特点十分相似,即具有传播的直线特性,当微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微波会被障碍物挡住。而当障碍物的大小与微波的波长可以比拟时,微波能绕过障碍物前进。当微波向前传播过程中遇到光洁的表面时,会有规则地改变其传播方向,反射到另一个方向继续传播。遇到不规则的表面时,会散射到各个方向上传播。另外,微波传播过程中会因为空气中杂质的存在发生散射,导致其能量向空间扩散而衰耗,使其到达接收地点的能量大大减弱。同时,微波传输信道是一个空间开放的信道,微波传播过程中其信道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传输性能,如地面反射、对流层的变化、大气变化等都会对传播有影响。此外,其传输信道还易受到各种电波的干扰而影响传输性能,影响严重时会中断微波通信。

数字微波和模拟微波一样,都要经过视距空间的传输,并且都要经受多径传输效应的影响。但是由于通信原理本质的区别,两者对这种影响的反映也大不相同。根据多径效应产生的衰落对传输的影响,可将其分为平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平衰落是指与电波频率无关的衰落,它是由大气折射引起电波射束对地面余隙的减小或由于大气不均匀层的影响而使电波射束散焦。而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电波的多径传输直接波与强反射波相位干涉后产生的衰落。

1模拟微波的动态传输特性

(1)多径衰落对噪声性能的影响。

多径衰落在直观上往往造成接收信号电平降低,热噪声相对上升,这对于多路电话会引起背景噪声增大,电视信号雪花干扰增加。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不仅如此,它会引起不同波道的不同程度的衰落,形成波道间干扰的增加。此外,还可能由于收信机通频带内传输信号频谱的失真――幅度失真和时延失真,对于多路电话它还会引起串噪声的增加,电视信号与伴音的互扰以及电视信号产生的失真引起图像对比度的变化和色调与色饱和度的变化,给人以图像失真的感觉。但是,不论信号怎样失真一般不会引起模拟微波电路的中断,这反映出模拟微波的“弹性”来。

(2)模拟微波的调频门限。

当接收信号的峰值电压等于或小于热噪声的峰值电压时,话路的信噪比会突然变坏,这时的接收电平叫“调频门限”电平,即Pth=8Pn,其中Pn 为接收机输入端的噪声功率。当接收信号接近调频门限时,应启动70 MHz 代振器并倒换到备用波道上。

2数字微波的动态传输特性

2.1静态和动态门限

静态门限和动态门限是数字微波接收机的两个收信门限电平。静态门限是指在发射机或接收机的分路中接入衰减器,人工测得误码率为 10 - 6 的收信电平,它是用来出厂检验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射频放大器的线性指标以及平衰落储备在通业务的情况下的现场测量,还有合理的设备排列和工况以及严格的干扰电平。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动态环境中用来电路设计、现场测量的中断点。

2.2动态传输性能

多径衰落是数字微波传输过程中频谱失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大容量的传输系统,因为这种系统大都采用多状态的调制方式(如MQAM),这种调制方式对频率选择性衰落较为敏感,它不仅会引起收信电平的下降,导致载噪比 C/N 和载波干扰 C/I 比的下降, 而且还由于频谱的失真造成脉冲波形的失真,产生码间干扰(包括同相码间干扰和正交干扰),从而造成载波相位误差和定时相位抖动,最终引起系统误码率的上升。但是,对于这种大容量高速率的传输系统,由于信号码元的时间间隔较短,衰落随时间的急剧变化所形成的“时间选择性衰落”的影响反而不太敏感。

数字微波在传输过程中,强的干扰和高的噪声系数都会在数字接收机噪声带宽内增加总噪声,从而会恶化载噪比 C/N 和门限干扰比T/I,以及10-6BER 静态门限和 10-3BER 动态门限。随着衰落储备的降低,系统的中断率会增加,由此产生技术性能降低,最终会增加误码秒。

为了系统地说明数字微波传输技术性能,方便分析问题,现以45 Mbps 64 QAM(不包括FEC 编码的增益)的数字微波为例来加以说明。64 QAM 为典型的数字微波调制方案,从对于各种调制方案的 BER与 C / N (或 C / I )的关系曲线中,我们不难查得64 QAM10 -6 BER 的 C/N = 27~28 dB,10 -3 BER 的C/N=24~25 dB。

接收机的热噪声:

N=10logKTb+NF

=-114+10lg45/6+5.3=-100 dBm,

其中传输效率为 6 bps/Hz。

图1 表明了数字微波传输过程中静态门限和动态门限与无衰落和有衰落的载波噪声比(C/N)、载波干扰比(C/I)、门限干扰比(T/I)等技术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表明了数字微波在传输过程中的无衰落的信号电平(C)、发射机输出功率、接收机热噪声电平(N),同波导干扰电平(N)、系统增益(到 10-3BER)及其无衰落的净路径损耗。

图1 中10-6BER 时静态门限为-72 dBm,10-3BER时中断门限为-75dBm,在工程设计与日常维护时这两个指标具有重要使用价值,是微波线路设计、验收、常规维护等判断传输质量的重要依据。在 SDH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使用了 ATPC 技术,发信功率随发信电平“浮动”,系统增益也随之变化,但这一指标仍具有指导意义,在路由设计中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3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技术;新闻制作;新闻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各个行业中也不断渗透。对于当今这个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也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它不仅给传统新闻行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闻的传播与制作中,合理有效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以对新闻行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

1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意义

数字媒体指的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来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记录和传达的一种信息终端,其处理的对象包含文字、图形、动画等。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将人们观感的进行信息化表达,转化为具象的可以管理的数字信息,这对新闻传播行业来说,不仅可以为新闻带来更加生动丰富的观感体验,也可以更加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在新闻传播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的渗透和结合,将实现新闻信息采集和制作以及播出的数字化,不仅可以丰富新闻内容,也可以丰富新闻传播效果,同时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在传统新闻行业发展遇到瓶颈,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今天,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市场。

2数字媒体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

2.1在新闻素材采集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新闻信息的采集中,是依靠录像带来进行信息存储的。在新闻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需要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进行摄像、摄影、录像等,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之后再对存储的信息进行编辑修改,最终进行播放。通常编辑修改后的新闻录像素材,不能进行二次编辑使用,使得新闻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造成采集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变新闻资源浪费的现象。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在事件现场的采访和录影的同时,这些录影通过数字技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大盘新闻平台上。在这个网络平台上,数字管理系统对录像进行整理,之后再存储在网站中。这样的话,新闻的编辑过程就能够同时获取新闻资源,各个媒体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站中提取相应的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排版、播出,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数字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普通存储方式的历史新闻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再次利用时,可以有效节省时间,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在新闻信息的采集方式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节约新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

2.2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在新闻节目的呈现方式中,电视新闻以及视频新闻是十分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它可以直观表现新闻事件。在这种新闻节目中,包含声音和视频,它的制作过程也由新闻事件的采访、录像、镜头的安排,视频的剪辑、字幕和解说词、配音等各个环节组成。在整个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前期的信息采集工作由记者和摄影师完成,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数字化编辑和完整的节目制作,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新闻视频的编辑过程中,除了要尊重事件本身的事实情况,编辑更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新闻视频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新闻视频制作,需要依靠专业的视频设备和技术。在数字媒体视阈下,新闻的素材和内容可以通过专业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这个数字管理平台中,新闻素材以文件、数字信号、储存介质等形式在平台中汇集和统一,再被不同领域的编辑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编辑整理和,有效提高了新闻素材的利用率。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好的新闻节目可以在媒体平台上,并可以进行二次制作。

2.3在新闻节目包装中的运用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新闻事件以视频、图像、音频等方式呈现出来,给受众带来更加直观的现场感受。在视频新闻中,为了渲染新闻事件,不少视频新闻都进行了新的数字包装。例如,在新闻节目播报中,对主持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数字化的虚拟、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画面转播和在节目进行动态视窗连线等。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既有字幕条目,又有动态的角标,在播报过程中也常常结合动态图片、虚拟场景、动态连线等数字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渲染。这些数字化的包装,使得新闻主题更加鲜明,新闻内容也更加丰富,能够调动新闻受众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新闻传播的能效。

3数字媒体下的新闻传播

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给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成功地实现新闻转型,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进行报道时,受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还有用于事件渲染图像、视频等,在视觉和听觉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感受,这样的传播形式,容易给受众带来参与性和认同感。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绝对不是单纯的技术形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技术,它更代表着一种跨界融合和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体技术把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由大众式传播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的形式也更加的精确化和细致化。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由于新闻节目的制作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会把原本十分即时的“新闻”变成了“旧闻”,然而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原本的新闻受众,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软件以及自媒体,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受众通过对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的转发,实现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同时,数字媒体背后的大数据统计,又可以帮助受众挖掘与所关注事件相关的新闻信息,让受众更全面的了解新闻事件。总之,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新闻传播单线性的问题,由一对多,转化为多对多。这样以来,新闻传播的速度就会大大的提高。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推动下,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被不断的弥补和拓展,人们不仅能通过各种的途径和平台获取实时的新闻信息,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新闻,满足自己的需求,将新闻传播的精准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4结论

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行业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给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媒体发展迫切需要转型的今天,数字媒体给新闻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媒体人,应该看到数字时代下的机会,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提升新闻制作的质量,尝试新闻传播的不同方法,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传播形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对新闻传播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改革,以便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市场。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媒体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也必然成为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李寿芳.数字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制作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7):57-58.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4

数字技术及双向性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将新闻信息中的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强调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使电视新闻节目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媒体特征。电视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信息通道是画面素材,小巧轻便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使新闻采访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并及时记录现场画面素材,夜视技术的发展使夜间画面素材,甚至夜间空袭和突袭的画面也能有效采集。字幕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必要的附属物,对画面、声音等素材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字幕的往往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二主体。

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的发展扩宽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接受渠道,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化和多样化。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以丰富的报道形式和广阔的传播渠道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新闻传播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面对发展迅速的竞争媒体,应结合前沿的电子技术,提升自身竞争水平,找到适合自身生存的新闻制作和发展模式,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运用动画、特技、文字等精良的后期制作技术,使电视新闻传播的视听语言达到最佳效果。

电视新闻制作只有与不断发展的电子技术相融合,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应用才能产生效益和价值。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而言,应善于将电视新闻业务的实际需求正确理解为对应用系统和技术的功能要求,形成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案,在新闻制作和电子技术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练、准确的把握新闻制作和传播的业务需求,是找准电子技术应用切入点的关键所在,也是成功开发先进适用应用系统的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熟悉新闻制作和传播的各项业务是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的首要条件。电视新闻媒体的每一项技术应用系统,都需要通过受众和客户的综合服务中体现其技术价值,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增强新闻媒体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在应用电子技术进行制作和传播的同时,也应注意及时反馈受众的意见和要求,以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

在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中,抽象的视听语言符号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只要运用合理,两种语言都能够构成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电视的表现技术,通过多媒体后期制作技术将动画、特技等细节融入新闻节目的画面语言,能够更好的反应新闻素材。这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也可以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有所发掘,体现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和深刻性。

结束语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5

关键词:数字时代;图片;图片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101-02

当今的社会处于数字时代下,数字时代即为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所有信息都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高速便捷。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都将视觉传播作为他们工作的核心。图片传播正是符合其要求的一种传播方式。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中的重要性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的图片传播将遭遇更严峻的生存环境,因此,对它的研究显得更紧迫、更必要。

数字化将成为图片传播未来发展的形势,所以,它在现代信息传播领域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我们第一时间得到的媒体信息并非纯文字性的,而是更能凸显事件的图片。

图片也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能接受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一张照片,描述的信息是简单易懂的,上至知识渊博的博士,下至小学文化的农民;大到百岁老人,小到几岁儿童;近到身边亲友,远到大洋彼岸的外国友人,都能看得懂、想得清。图片的传播具有随意性、全球性、跨区域跨文化性等特征,没有地区、语言、文化等限制。图片传播具有比文字生动活泼的特性,读者不必阅读就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图片的这种特性可以让人意会其中,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所以。现代数字时代下。图片传播的地位迅速兴起,并日益重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图片的拍摄、收集及传输都产生了重大变革,现代数字化时代的推进使得图片传播的变化更加明显。全新的传播速度将图片与事件以几乎同步的速度即时传播。这也使得图片传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研究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下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为今后图片传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图片传播今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出相应对策。

一、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下面临的机遇

1.图片传播的及时高效。数字化技术满足了现代图片传播的实时性、有效性。在传统的交卷时期,我们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冲洗、放大、选择等步骤对图片进行修改编辑。通常需要花费将近一天的时间对交卷和图片进行整理。现代数字时期,我们拍摄的照片可以随时拍摄、随时上传、随时编辑。当我们选好场景按下快门时,图片就可以即刻进行编辑处理,接而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传播分享。

2.图片拍摄的难度降低。数字技术使得图片拍摄的操作难度得以降低。在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图片的拍摄是对技术和操作非常高的工作。由于拍摄难度大,拍摄时人们首先要把镜头将要拍摄的对象捕捉,与此同时,把整体思路及画面形式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并掌握一定拍摄标准,例如:曝光选择、拍摄模式、焦距选择等。每当我们按下摄像机快门一次,就意味着拍摄完成了一张图片,此时,图片基本已经定型,其后期制作也仅仅是剪裁等物理操作。

现代数字时期,当我们按下摄像机快门时才标志着图片形成的初始,此后,可以在电脑上利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进行曝光、亮度等参数的后期修改。尽管我们经过电脑修改过的图片可能会导致一些伦理道德问题,但是,数字时代的到来给图片传播在初期图片拍摄阶段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拍摄难度大大降低,让拍摄者可以做到想拍就拍。

3.图片来源的范围扩大。数字时代让图片拍摄难度降低的同时,也让图片拍摄成本降到最低。如果不考虑拍摄器材本身的耗损,图片拍摄制作的费用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必须品。数码相机也已经不是某些专业摄影师的专利。随着普通数码相机的性能不断提升,以及不断优惠的价格,普通大众拥有数码相机也变的非常平常。随着相机的智能化,人们不需要拥有专业的摄影技巧就可以操作它,并且可以直接和电脑相连并发表图片。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波士顿爆炸案,在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前遭遇爆炸袭击,新华网在第一时间转发新闻时,所采用的图片就是美国网友在现场实拍的视频截图。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拍摄的图片在网络上传播分享。这样不仅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也使得图片来源的范围大大拓展了。

二、图片传播在数字时代下面临的挑战

1.图片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2012年2月22日,第九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宣布,其“社会记录类”作品本有52件获奖,却有27件因涉嫌图片造假而被取消获奖资格。此事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

数字时代下,图片传播的真实性是当前面临最严峻的问题。经过后期处理的虚假图片并非数字时代的产物。随着现代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片传播的真实性将受到更广泛的质疑。传统的机械复制时代,人们的拍摄手法相对单一,造假图片极易被识破,例如:拍摄中将多张底片叠加或者底片遮挡等方法伪造不真实的图片,虽然耗费大量精力,但是效果不明显。所以,极少有人会质疑图片的真实性。但是在现代数码时代,可以简单的利用Adobe 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图片处理软件对拍摄场景进行更换、修改。也可以将图片合成以及图片中元素的移动,并且这种修改极难被发现。

因此,经过特定人员处理的虚假图片,即使是专业的图片影像人员也很难直观的判断图片的真假,普通大众更是难以判断。每当人们看到一张震撼、有感召力的照片时,首先是怀疑图片的真实性,并非考虑照片所记录的事情本身。即使是一张未经过处理的照片,它本身的价值也已经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了。图片本身真假难辨,这才是当下图片传播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尽管把虚假图片的大量全部归咎于数字化时代有点牵强,但是如今的数码技术确实满足了一些唯利是图的摄影者。

2.图片传播面临侵权的威胁。伴随着科技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原有的形象特征极易对被拍摄的对象产生隐私、肖像等权益的侵犯。如今,万维网上的图片传播是面临侵权最严重的。尽管很多拍摄者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仍可能带来一些侵权、纠纷等事件发生。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图片的后期处理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图片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带来了新的考验,使得有些拍摄者走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边缘,甚至有时候还需要面临相关法律法规的惩治。

如何把握调整的分寸和尺度,是拍摄者尤其是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在新闻图片中出现了虚构或者歪曲事实的情况,则不仅失去新闻图片本来的意义,而且欺骗了读者,更有悖于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

3.图片传播的审查难度加大。图片传播中在图片的管理及控制是当前非常棘手的问题。图片拍摄的数字化和传输网络化对于图片发展史上都是一场革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图片的众多规则被无形地改变。互联网是具有交互性的,图片的或者上传者也是图片的接收者,然而,原本图片的接收者则又变为图片上传或者者。正是利用这种交互性传播方式,网站编辑、媒体等机构对图片的管理和控制极为困难。例如,某些普通摄影者把他们拍摄的有争议的照片随意在网上传播。尽管照片是真实的,但是有可能引起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甚至泄露国家的军事、政治机密。更有甚者,把互联网当做违法乱纪的工具,非法传播不真实图片,导致社会恐慌及产生社会不和谐声音,危害国家安全。

三、数字时代下图片传播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杜绝图片造假现象。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可以提供更多的便捷选择,弊端是产生了技术滥用的现象。对技术极为依赖的某些图片行业,先进的数字技术使得将图片修改异常简单,进而使照片的真实性广为质疑。

首先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通过媒体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周围群众的宣传力度;其次,利用媒体教育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使人们更安全、放心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媒体资源,从而使图片可以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健康传播。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图片侵权行为。在图片传播发展中,盗版泛滥一直是发展过程中难以去除的阴影。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图片的保存、复制、传播的成本相对降低。与此同时,盗版也能更容易的产生,例如:免费观看、无偿下载等各种图片侵权的行为屡见不鲜。针对这些图片侵权行为,要提高民众对于图片侵权行为的认识,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完善国家相关图片侵权的法律法规,对于图片侵权行为的责任人要严惩不贷。这样才能使图片传播健康发展。

3.设立图片编辑岗位,重视图片审核把关

科技的进步导致摄影技术要求以及采集成本越来越低,加之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传播极为便利,使得我们平时在网站见到的图片影像质量太低、雷同众多、趣闻低级等。并且这种图片传播趋势日益严重。图片编辑者要在技术上严格把关,争取找出在技术上合格的照片。挑选最合适的图片在媒介上发表,在内容上把关,让图片可以准确完整的表达信息。同时要保证道德的把关,以被拍摄者和读者为出发点,并考虑普通大众和被拍摄者看到图片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滥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中的画面构成因素进行删减或叠加的行为,要坚决摒弃。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图片是文字传播的升级形式,它能够产生比文字更有震撼力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娱乐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能够使人们尽量阅读新闻,就必须保证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在这方面图片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字时代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代的数字化时代,推进图像化,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将成为图片传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高立,姜欣.试论数字时代下的新闻摄影[J].新闻界,2008(3).

[2] 赵晖.新闻图片传播功能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2(4).

[3] 范久红.数字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教文汇,2008(6).

[4] 文然.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与挑战[J].青年记者,2009(1).

数字传播技术范文6

关键词:数字滤波;混凝土检测;传感器补偿方法 1 前言

混凝土材料是最为普遍的建筑材料,因其在建筑中的应用最为广泛所以混凝土的质量就成为了质量控制和检验的重点对象。从结构看,混凝土是一种非均匀的介质,内部结构复杂随机性明显,而声波理论的研究范畴往往针对的是均匀的介质,因此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具有衰减大、指向性差、波形复杂等特征,给超声波检测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复杂的波形让识别有效波十分困难。利用科学的方式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检测始终是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目前超声波作为无损检测的技术手段应用于混凝土的检测中,在操作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好的信号回应提高信噪比,通常利用传感器的谐波频率作为探测的主要频段。但是在利用谐振频率时往往会带来一种负面影响,尤其是余振的干扰经常会造成反射信号监测失真,对于反射信号的提取和失败造成干扰而降低分辨效果,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研究中技术人员发现利用数字滤波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对超声波传感器的频响特征进行补偿,以此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测信号,并获得了成功。

2 数字补偿滤波原理

数字补偿的基本原理就是设定一个非理想的响应特征存在的系统,这里的数字补偿滤波就成为了一个传感器系统的辨识和滤波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输入和输出作为井基础参数,利用数学方式求出系统的离散转移函数模型,进而求出逆向系统,以此对探测过程中得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就完成了对传感器的补偿。

在分析和计算中,设定一个线性移动不变的系统的动态特征可以利用常系数差分方程来进行描述,利用对各种常系数的取值和变换就可获得应系统的转移函数,并利用数学方式中系统辨识算法来获得前面所设定的非理想测量系统,然后就可以获得逆向系统相关的参数。此时因为线性系统都可以利用一个最小相位系统和一个全通系统的级联而建立一个最小相位系统模型。因此只有让分线性测量系统为最小相位,就可以保证获得相应的准确而稳定的因果系统。最后将系统级联在探测系统中,既可以获得一个相互对应的输入和输出信号,因为建立的系统是可逆的,因此第一个系统滤波后就通过第二个系统消除了第一个系统的滤波效果,使得信号可以得到矫正和补偿,实际上就相当于没有经过系统而发生改变。

3 补偿模型建立 在验证理论时,试验的对象是50kHz的商用超声波传感器,利用上述的理论建立一个模型对其进行评估。50kHz是一个非常低的无损检测用频率,因为其波长较大,在实际的检测中这个频率可以相对减少结构性噪声并增加测量的深度,但是应用中往往在谐振工作频率下反射信号都会被淹没在传感器的余振中而无法识别,所以在混凝土检测中应用较少。

针对此种问题,试验对超声波传感器进行了系统建模和补偿。先将一组输入和输出信号当做是系统辨识的数据,其信号从一个传感器到另一传感器的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即信号在介质中传播后信号不仅仅会受到传感器的影响,还会因为介质差异而不同,这样建立起来的模型是不能准确的反应传感器系统的相应特征的。因此试验选择水为介质材料,主要是其均匀、各项同性的特征适合为超声波研究创造稳定的介质环境,便于分析。在水中超声波只有幅度上的衰弱,此种衰减对建模的影响可以在建模的时候通过输入信号的幅度来弥补,这样信号中的不良效果就完全来自与传感器系统本身,使得建模的相对独立的研究传感器系统的准确性。

试验中将激励信号设定在一个高斯函数调制的余弦波,其信号的主频、高斯波的脉冲系数,波形发射周期中波包的位置参数等作为其激励信号的基本参数。选用实际波形和频谱,检测系统组成由信号产生和发射部分、传感器、信号接收及显示部分组成。采集信号的时候选用的是深度固定的水容器,防止反射波包的相互干扰,方便反射波包的获取。在信号采用中,第一个波包就是一次地面反射的波包,将其与激励信号相比较可以开出波包经过介质而改变。

在得到传感器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后,应先对输入信号的的波形进行调制,即将输入信号按照输入信号的第一个波峰比值进行幅度调制,这样就可以调整而消除水对信号的衰弱影响。然后参照系统辨识算法对传感器进行建模,获得转移函数的比值,对应的测量值就可利用图表描述出来,试验中发现50kHz附近没有平坦的通道带,这就是引起测量失真的主要因素。这样既可获得逆向系统并将其加入到探测系统中,完成补偿滤波。这个过程可以利用软件工具完成,但是在模型计算的时候,阶数的选择十分重要,过小或者过大都会导致模型估计的误差增加,甚至是系统不稳定,就是去了建模的意义。

试验中经过比较选择用5阶评估方式,这样既可以满足系统建模的要求,也可控制误差在接收范围内。在系统中增加了补偿信号后,测试表明补偿信号和原始信号之间十分接近,这就可以认为其主体部分补偿成功。因此在模型计算中还会出现一些误差,因此会产生杂波的情况,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杂波对测试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 型实验验证

完成补偿模拟后,就可以将补偿系统应用到实际的检测中,以检验系统的可靠性,在实际测量中利用一个标准的混凝土试块。长宽高分别为:500mm、300mm、200mm;利用对测法沿着长度方向对试块进行超声波扫描,并计算出平均的声速。因为多数的混凝土结构其测量的面都为一个,所以模拟实际采用的是单面法测量,试验中采用单面法测出试块的厚度和超声波速度。

按照规范的单面法测量,利用甘油将发射传感器耦合固定在测试结构的表面,然后先将接收传感器设置在距离发射器50mm的位置,两个传感器德尔中心距离是根据其外径而定,然后按照步长20mm来移动接收端,进行不同位置的6次检测,每个位置的波形都应采集记录,着过程需要保证接收传感器与测试结构耦合良好。然后将采集到的波形通过补偿滤波系统进行处理,并与原信号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看出混叠在表面直达波的余振中的反射波。在深入分析时选取了一组信号进行比较,将平测法与对测声速相比较,精度可以满足实际测量的需求。因此此种补偿方法是可以在实际中获得较好的效果的。

5 结语

利用数字滤波的传感器补偿措施是利用了数学方式来降低传感器系统对信号的谐振效应,提高距离分辨能力。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试验,并在实际的测量中利用此种方法进行测试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补偿滤波器后,反射信号的解析和分离效率得到了提高,最终的测了误差很小,因此可以认为此种方式可以弥补低频超声波在混凝土测量中产生的误差。 参考文献

[1]陈磊,刘方文,戴前伟.水工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04)

[2]曾繁标.混凝土超声波法检测新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