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教学改革;实践平台

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 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来临标志,供应链管理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为了适应这一全新管理思想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国内高校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开设较晚,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基础条件有限,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该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模式,阐述了在本专业开设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一、信管专业供应链及物流管理课程的任务及要求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研究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与运作,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活动,通过反馈的信息流、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物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具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视点对供应链管理进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探析

1.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策略采用“认识运用评价构建”的技术路线,从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化,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水平。

(1)认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了解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构成,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对企业经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供应链管理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订单与客户关系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方式与控制策略。进一步了解一体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以及构建供应链管理的艰巨性。

(3)供应链管理评价。分析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供应链环境下的多赢机制与价格策略,供应链绩效报告等。

(4)构建企业供应链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探讨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实地调查、企业供应链调研与策划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社会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交互式、讨论式、启发式、案例讨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逐步建立及完善校内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包括课程资源、在线实训、在线交流和在线测试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三、信管专业的教学深化

该课程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除了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特色,继续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类高等工科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把培养学生掌握企业信息化知识,掌握企业信息系统构建与开发作为计算机技术、数据优化与融合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融合的方法之一。为此,2007年秋,在校教改基金的扶持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研发”的项目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教研室老师及信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教学实践平台,系统使用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 2000和Borland公司的JBuilder 2006 Enter-prise等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系统实现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仓储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等系统功能。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有效地丰富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精讲、演示、提问、提示、研讨、评析”相衔接的新课堂教学体系。精讲就是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演示是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剖析系统实现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还要向学生演示关键步骤和环节;提问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接近、发现、解决问题;提示是结合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要给予同学必要的提示;研讨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及时收集共同性的问题并讨论,以达到总结和强化的目的;评析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恰当的、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补充分析。紧密结合以上6个环节,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按图索骥,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模式。通过系统的有序组织,规范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素质的转化。

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项目管理 供应链管理 作用 竞争力

1.引言

在短短的几年中,全球经济发生大巨大变化,如:关税的降低、世界经济区域的划分、市场竞争的全球化等。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企业可以将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运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以“组”为单位的顾客服务模式,建立起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新的组织结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有的潜在的客户随时都可能被别的企业夺走,企业的生存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且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此时,企业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只是由一个企业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产品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来决定的,产品之间的竞争也就演变成了供应链的竞争。

2.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含义

供应链是围绕着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直至最后将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销售到广大消费者手中,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具有独特功能的网链结构的模式。供应链管理主要就是针对整个供应链关系的管理。

3.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根据项目工程的特点,再结合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将项目供应链理解为: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现金流、物流的控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周期的网链结构模式。而项目管理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就是在整个项目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它的系统化、协调化、集成化、同步化,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寻找互补的外部优势,将所有参与的主体构建成供应链网链中的组织,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整体优势。这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更能提高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需双方的交流,降低了供需双方的市场风险。

4.项目管理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供应链的管理是企业姑那里企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多个企业的合作起管理模式已经与原来单个企业的管理有所区别。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企业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像从前的一个企业的管理一样采取一种规范的、固定的部门建制。

5.项目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中的工作流程主要现有顾客开始,再经过零售商、经销商、制造商、供应商,通过一级一级的传递,将顾客的需求传递过来,再一级一级的将顾客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传递回顾客那里。由此可见,顾客在供应链中不仅是起点还是终点。由于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不同的顾客层次,各层次剪得顾客需求不同,就迫使项目管理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即:围绕顾客的项目。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整合出一条合适的供应链,将供应链的运营看作是一个项目来实施管理,并充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经营理念来管理供应链。

5.1对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

在传统的企业组织机构中基本都属于垂直式的、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将类似的资源进行集中使用,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奠定了基础。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在于:当涉及多个项目时,每个项目在资源的优先使用权上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由于存在着权力集中的弊端,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不确定性,会导致项目决策经营状况与原来的预期不符,有的还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

5.2充分利用企业项目组织结构中的人力资源

在企业的项目组织结构中,企业的项目经理可以从企业的租赁给吃了个或基层管理则中进行选择,他们的权利将是企业组织机构赋予的最大权利,有权利调动企业内部、外部所有资源,可以对项目小组内的大小事务进行决策,而不必通过企业的最高领导层。项目经理可以直接领导来自企业各部门的参与项目的人员。

5.3努力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是企业实施供应链项目管理的主要核心。顾客可以划分为:关键顾客、合适顾客、一般顾客三种。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为顾客整合出一条适合顾客的供应链。再由企业的项目部成立一个小组专门对顾客这条供应链进行管理,项目小组的权力很大,可以有权负责特定顾客的业务,如:顾客需求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生产计划的制定、产品的营销、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信息反馈。这个顾客项目小组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资源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

总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管理总是一个难点,而将项目管理运用到供应链的管理中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是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的关系,是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共同利益决定的。企业的项目管理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生产控制

1引言

对企业来说,生产计划和控制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之重,传统的企业生产计划在供应商协调与库存控制策略方面缺乏决策制定。虽然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很多,但以往研究的对象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适用性、Q策等方面的问题,并未对企业生产计划方面和控制活动方面的内在问题过多研究。

2当前生产计划和控制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差异

供应链管理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相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计划与库存优化控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还要着重于供应链的整体,进行全面周密的优化和改善,挣脱以某个企业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全面了解当下社会用户的需求并与供应商在经营方面互相协调。

当今社会生产计划和控制形式与供应链管理思想不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决策信息来源的差距

在以往的生产计划决策模式中,用户的需求和信息资源是计划决策的基本来源,在供应商环境下,资源信息不仅可以从企业内部获取,还可以从供应商、分销商、用户那里获取,获取来源增广,资源的扩充大大地增加了生产的范围。

2.2决策模式的差距

传统的生产计划决策形式主要是在集中方面进行决策,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决策模式则是以分散决策、群体决策为主。

2.3计划运行环境的差距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灵活的运作管理模式,目的就是能够使企业的活动范围从仅仅最佳的物流活动增扩到所有的企业职能。供应链环境下的市场大多是订单化的生产运作,在生产计划和控制方面要更全面的考虑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因素,从而让生产计划拥有更高的柔性和敏捷性,以便企业对外界需求做出灵敏的反应。

3供应链管理下的生产计划模式

供应链是一个多元化、跨越不同企业的网络化组织,由紧密型的联合体成员、协作性的企业伙伴及动态战略联盟伙伴组成。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整体中,通过将各个参与供应链的企业联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快速生产最好的产品,最快地满足用户的要求,来改进供应链的资源问题,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标,这是对供应链计划模式的目的和要求。

3.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在供应链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计划,供应链各个企业逐渐都可以相互转化,把需求信息转化为供应信息,接着有效地调节生产与供应关系,扩展企业资源,以便企业的更好发展。

3.2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为了使企业之间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在原有的生产计划基础上应有所改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计划要全面扩展,把各个企业的资源都容纳在内,在原有的生产计划模式上要增添创新的观点,制定新的计划方案。

3.2.1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信息集成过程

纵向是指供应链由旗下企业向总企业的发展方向,横向则是指在与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中间达到信息资源同享的发展方向。

3.2.2协同合作

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企业围绕用户的需求共同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各个企业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通过共享平台来实现生产计划的模式实施。

4供应链管理中生产计划控制的特征

在供应链的管理环境下,当今企业生产控制与传统的生产控制存在很大不同,当今企业则需要更多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制度,着重体现供应链合作联盟伙伴的关系原则。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4.1生产进度

为了上游企业能够尽快地了解对方的生产进度,企业应及时将生产计划与上游企业达到共享,必须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反馈。

4.2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

供应链之间的一致性要实现,只有供应链企业与各单位企业之间协调一致,才能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部门企业在单位企业有需求时,提供所需物品,如果超出交货期限,则会导致供应链终止,从而造成严重影响。

4.3提前期管理

时间就是金钱,可想而知,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提前期管理是实现QCR、ECR策略的重要内容,在生产控制中,提前期管理是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有效渠道。

4.4库存与在制品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要使用多元化的库存控制管理,这样在库存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给企业带来盈利。另外还有其他的管理方法,例如联合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等也是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方法。库存的控制和管理与运作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水平,是供应链企业生产计划控制的重要措施。

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 牛鞭效应 双重边际化 协调测流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33-02

一、引言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等组成的网络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管理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面对着这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供应链在空间、时间等方面变得越来越难以协调。如何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升,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这已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供应链协同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地解决方案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与运营机制

1.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和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供应链管理强调三个思想:“合作”、“双赢”、“集成”,这三个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

2.供应链管理运营机制。供应链管理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实际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式企业集成和分布式作业协调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实际是就是通过合作机制(Cooperation Mechanism)、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激励机制(Encourage Mechanism)、自律反馈机制(Benchmarking)来实现最终目标,达到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合一。

三、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1.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合作、双赢、集成”思想,这就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从而使供应链整体的收益得到改善。然而,传统的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是各自独立运转的,这些组织有其各自的目标,很明显,需要建立一种协调机制把不同的企业集成起来。

供应链协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实现由传统的“赢/损”型企业合作关系向双赢型合作关系的转变,促使每个企业个体决策的结果接近系统最优的水平。

2.供应链协调的类型。从现有的国内外有关的文献来看,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调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⑴根据协调的职能不同可以分为:生产-供应协调、生产-销售协调和库存-销售协调。

⑵根据协调的方式,可分为信息协调和非信息协调。信息协调是指整个供应链对内外部信息的掌握以指导供应关系,只有企业之间获得了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信息的同步化,才能实现运作的同步化。非信息协调主要是完善整个供应链的一些实物供应条件,如地理位置、运输、仓储等。

⑶根据协调的对象可划分为两类: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所谓横向协调是指对供应链同一层次上的不同企业进行协调,如对一级供应商企业之间的协调。纵向协调是对供应链不同层次上的企业进行协调,如对供应商和制造商或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协调。

⑷根据协调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主要是指各个企业内部的相关决策、信息、运作等方面协调。外部协调是指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为了达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供应链企业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协调,同时,为了满足供应链整体运作的要求,供应链企业内部也必须进行协调,从而使之符合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标准。

四、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与协调策略

供应链协调是以信息的自由交流、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相互信任、协同决策、无缝连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从供应链协调的定义可知,供应链不协调的瓶颈,即有哪些因素使供应链配合不够好,从而导致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畅。企业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关键是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商及客户的协同,这也是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精髓所在。因此,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为两种“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和“双重边际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问题。

需求的变动如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不确定性、需求量波动大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整个供应链需求波动的源泉,这要求要有相应的信息传递系统来使各成员准确及时的知道这些信息,同时精细安排自己的流程以及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紧密合作以应对各种变动,否则就会产生发生“牛鞭效应”,出现各种使供应链不协调的问题,如库存过多来缓冲需求波动、出现产品滞销;供应链内部的冲突表现在,各供应链成员由于有各自的利益,每个成员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供应链成员的边际效益和供应链总体的边际效益不一致,即为通常所说的“双重边际化”问题,这就使得各成员作用的“合力”小于集中控制时供应链的总体利润,出现供应链不协调。因为牛鞭效应是由需求变动引起的,所以本文分别从外部需求变动和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供应链不协调的因素。

1.由需求变动引起的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

(1)由需求不确定引起存货和提前期增多。需求市场的变动带动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变动,从源头的设计、采购到制造企业的规划、配送及需求端的配销预测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客户对产品的样式、种类、功能等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使得企业必须预测准确,控制好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以免造成产品积压,使整条供应链效益下降。

“牛鞭效应”是把供应链看作一条鞭子,需求端在鞭柄,供应端在鞭梢,当需求有些许的变动时,鞭梢就会产生巨幅的波动。在供应链里的牛鞭效应是说,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变动,每一级供应链节点都准备出比上一级需求更多的库存来应变,而距离真实的消费者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一级节点的库存都会很多,造成供应链中无用库存增多,而非真正需求。如果消费需求突然变少,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都将无法流动,就会造成占用资金、产品贬值等损失。所以消费者需求很难预测、不断变动、大规模的客制化定制使得更加加剧了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上每一级库存量更多,生产、交货的提前期更大。

(2)由需求不确定引起的生产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因为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生产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困难、产销协调困难、生产排程困难等问题。由于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大规模的客制化,产品的组合就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对成品型号进行预测,即便对半成品预测,面对吃紧和采购期长的关键物料,必须提前采购,但同时跌价极快,一旦预测不准,就会造成库存跌价的损失。同时不断变动的交期、数量、规格也会使早已安排好的生产计划重新调整,整个生产排程都要改变,对制造端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一旦客户需求无法满足,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可替代选择增多,极有可能流失客户。快速变动的需求会导致生产陷入混乱,现行状况都很难掌握的情况下,很难做出未来的仿真决策来确定未来战略。生产计划排定非常耗时,所以生产部门希望一旦拟定生产排程就不要有变动,业务部门希望用各种弹性化的方法争取客户,当然会满足客户不断变动的需求。业务的追求多变和生产的寻求稳定使得它们的协调很困难。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动,生产排程一定要随之变动。面对每一次变动,都要调整主生产计划,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非常浪费时间,如果每一次变动都按此流程调整一遍,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实际的生产了。

(3)由需求不确定引起的供应链企业间的配合障碍。供应商交货期难以控制,由于你可能不是这个供应商的重点客户,当供应商资源紧缺时,你的利益可能被牺牲掉,不能及时得到原材料。所以一般的做法就是采购提前和增加库存,来应付意外。总的来说,需求的变动会引起预测的困难、交货期提前、拖后,从而引起生产排程困难、存货过多、成本过高等问题。

总结以上由需求变动引起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如下:客户善变引起的交货时间、数量、价格、甚至规格的不确定;毁约;存货过多引起的占用资金;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引起的产品贬值等。

2.由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引起的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分析。由供应链各成员利益不同引起的问题被称为“双重边际化”问题。所谓双重边际化指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谋求各自收益最大化,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确定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其生产边际成本,如果下游企业定价过高,必然会造成市场需求的萎缩,带来供应链总体收益下降。因为集中控制时和分散控制时供应链成员的边际利润不一致,所以叫做双重边际化。

供应链成员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供应链管理难点就是每个供应链节点企业有自己各自的利益。如果供应链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则不同阶段的目标有可能发生冲突。因此每个阶段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这样就会导致失调,从而使整体供应链绩效降低。在这里,需要解决的是采购、库存、生产、运输和分销之间的协调,因为每个阶段的最优化目的都有可能相冲突。比如,管理者希望通过过量采购或超前采购而从制造商获得数量折扣,但是这种采购却引起库存的增加;而对于运输与分销环节,供应商总希望通过运输的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输成本,但由此却引起了库存成本的上升和顾客服务水平的下降。但是如果各个阶段在最优化自身的计划时,并未与其他阶段进行必要协商,则供应链会失调。

3.供应链协调策略。

(1)使激励与目标保持一致。设置良好的激励并使其与目标保持一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其一,根据契约理论与博弈论来构建一个恰当的契约或博弈机制,即是本文所讨论的契约问题。这个契约既应能保证供应链的运营最优,又能保证供需双方的自身利益方向一致,使供需双方都没有偏离供应链最优轨迹的意图。其二,在契约里难以涉及(某些条款达成成本过高)或难以操作,或难以处理的意外事件时,按某种“默契”或行动准则等进行运营,从而使供应链整体最优。

(2)提高信息精确度和信息共享程度。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供应链各阶段可获得的信息的精确度以及信息共享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在这方面除了建立信息共享的硬件环境外,在管理途径方面主要表现在库存管理上,主要有直销模式、连续补货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3)改善供应链运营绩效。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善供应链运营绩效或设计产品短缺情况下合适的产品分配方案,来抑制牛鞭效应。这种管理途径可以通过如下管理方式来实现:缩短补货提前期,根据我们前面对需求不确定性的讨论可知,补货提前期的缩短有利于降低需求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牛鞭效应。减小订货批量,即供应链管理者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中减小订货批量的方法减小在供应链上任何一对阶段之间累积起来的订货量的波动程度,从而抑制供应链内存在的牛鞭效应。基于销售历史记录进行分配,限制投机,便是如何设计一套产品短缺情况下的分配方案,使得零售商或批发商不会在产品短缺情况下人为地夸大其订货量,从而抑制了牛鞭效应。

(4)制定能稳定订货量的定价策略。如果制造商能制定出鼓励零售商小批量进货并减少预购的定价策略,那么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也可以得到抑制。这种定价策略包括:价格折扣从基于单次定购量向基于累计定购量转变、平稳价格定价策略。数量折扣从基于单次订购转为总量折扣,在以批量为基础的数量折扣策略下,零售商通过扩大其批量规模,以充分利用折扣的优惠;而以累积订购量-总量为基础的数量折扣消除了零售商扩大批量规模订货的动机,导致小批量订货,从而降低了供应链订单的变异程度。平稳价格定价策略,供应链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减少促销活动并奉行“天天低价定价法”来抑制牛鞭效应。供应链内促销的减少,可减少零售商的超前采购,从而使订货量与需求趋于一致。若制造商出于实现营销目标之目的,必须进行促销活动,那么还可以采用一种变通的做法,即限购。限购应当针对具体的零售商限定可以订购的产品数量,并将之与各零售商的销售历史记录相联系。

五、结束语

以上供应链协调策略能使供应链各成员的预测信息更接近实际需求信息,从而抑制牛鞭效应;供应链各成员的决策激励平衡,使得个体理性(优化)行为与供应链整体优化决策相一致。

四种协调途径,在技术层面上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当然,其中某些途径可能对某些供应链未必合适,因为上述的管理途径都必须建立于一种供应链内部的相关关系基础上,这种关系基础就是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与诚信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基础存在,才能保证上述管理途径的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崔献霞.基于竞争合作关系的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5

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5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流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符合时代要求,但实际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从各高职院校开设情况来看,一般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定位为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或职业技能课。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却不是很明确,是出于时代要求,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知识面侧重于介绍电子商务知识,还是把物流管理作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介绍物流的系统功能或运作流程,亦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介绍供应链物流的整体运作等等。究竟适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什么,认识不一。

1.2教学内容设计不规范

目前,由于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设定,再加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各高职院校或各任课教师会任意设定或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任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专长以及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内容,导致讲授该课程时,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教学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把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几乎演变成了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侧重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内容、物流运作流程及特点,多是企业物流的问题;有的则侧重于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几乎又演变成了供应链管理;再有的就是侧重研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于“最后一公里配送”。

1.3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从当前出版的教材来看,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内容体系是按照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来编制,非常不适合物流管理专业使用。从现有教材内容来看与物流基础内容重复率很高,物流基础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课时设置一般也较多,此课程中对物流的基础知识会有详细介绍。如果再使用这种类型的教材,任课教师要按照教材来进行,重复学习相应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明显降低。若任课教师完全脱离教材,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身基础,学生会感觉无所依,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是多样化、立体化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已非常厌倦,有些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组织不够灵活、案例选用不够完备、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并未达到应有效果。教学手段多是利用多媒体教室、配以课件或一定的视频教学,与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相比,这种手段略显不足,与课程稍有些不称。

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则应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素质要求,该课程教学内容总体可设计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是重点。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不求深,只求实用,此部分内容可设置四个基础模块: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

模块一:电子商务概论。此模块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电子支付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熟悉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过程。因物流管理专业前期不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所以在此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详细介绍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但知识内容不可过于偏向技术,只需设置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即可。

模块二: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此模块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要结合物流基础课程中阐述的相关物流理论知识,重点领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问题。

模块三: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供应链基本认知、供应链管理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相关策略等内容,设计此模块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具有哪些特点,应采取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以应对市场竞争。若前期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不必介绍,只需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分析即可。

模块四: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管理。此模块内容涉及物流成本基本概念、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此模块不必详细阐述物流成本的深奥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要具备成本意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三个层次:认知层、操作层、综合应用层。

第一层次:认知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涉及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前述有多门物流专业课程,物流知识已相对丰富,但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很弱,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可设置的实验有: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消费者网上购物体验、电子支付等。

第二层次:操作层。此层面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实际运作过程,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B2C/C2C平台管理、仓储和运输管理、物流企业和供应商协作模拟等,此部分实训需结合相关模拟软件进行。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此层面实践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置实训内容有:B2B或B2C或C2C平台的构建和运营、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等。

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使本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电子商务的时代感,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1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该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内容设定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以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来模拟电子商务物流业务中的各种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以活生生的鲜明事例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案例的选择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授课老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同时,案例设置的思考题应属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可争辩性,能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和争辩。第二,讨论方法的选择问题。案例讨论是选择分组讨论,还是分角色讨论的方式应结合实际案例而定。比如,在前述第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实践内容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此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进行讨论,如分别扮演电子商务企业、供应商、物流企业等等。第三,案例的总结问题。案例讨论之后,教师应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要做出积极的肯定,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做出中肯的评价。

3.3分组讨论法

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范文6

一、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

(一)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网络信息广泛覆盖的影响下,食品区域电商取得了良好发展,大众的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目标逐渐从数量需求转变为种类需求,想要待在家中就能够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这种现代化消费理念为我国食品区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对于食品区域的安全保鲜、物流运输而言又将面临一大挑战,因此,构建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对现代食品行业长效发展十分重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是一种极具功能性且特色鲜明的产品供应链,包括采购原料、安全加工、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一系列过程,其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上述过程以及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规划,便于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保障物流供应链的顺利运行。物流是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内的核心要素,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物流的有效作用,物流配送的高效发展不仅有助于维系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稳定性,还能够为企业收获极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物流行业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发展。

(二)特点分析

处于食品区域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特点较为鲜明,既要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提高其资源系统效率,还需要保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各类因素导致的成本消耗,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物流供应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食品区域产业结构简单,各项产业之间都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性,相互可以达成友好合作,从而构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流供应链生态模式,以增强区域物流供应链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食品区域产业并不是一个短期发展项目,它具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也为物流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提供了较为宽裕的发展时间,由此可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与食品区域产业实现、稳定发展。第二,食品区域产业的特征较为突出。食品区域产业大部分是基于当地的美食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诞生与发展的,因此,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在构建中往往会融入地方特色,也更多地服务于地方企业,从而对其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成本、物流配送渠道造成一定影响。例如生鲜水果等食品资源将会对物流供应链的运输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可能决定物流供应链选择哪种运输渠道,所以不同地区的食品区域产业将形成独具区域特征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三)现实意义

首先,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具有突出的成本意识,强调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主体的物流信息及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物流供应链体系模型,由此对区域产业相关数据、物流供应链成本变化趋势、食品区域产业市场环境等展开深入分析与评估,从而能够完成对物流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以提高物流供应链资源的利用率,最终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持,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共享物流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有助于平衡食品区域资源结构不均衡问题,并且现代技术的融入让物流供应链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对物流信息传递的限制,逐渐朝着智慧型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创新。最后,物流信息错漏或不对等都将严重影响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也是触发经济风险的关键性成因,而在信息科技支持下所构建的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在物流供应链内部实现物流信息和资源信息的动态共享,以组织协调物流供应链的实际需求,强化供应链上下组分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物流产业经济生态圈,合力维持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发展。

二、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贸易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其中饮食类消费在大众消费中占比较高,由此促进了大批食品企业的产业规模扩张,部分食品零食个体也越来越多,食品区域产业的这一发展形势对我国的物流行业及相关物流供应链提出了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交通道路基础建设得以进一步完善,为物流供应链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物理供应链规模在近年内实现了飞速提高,并且根据大数据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分析,物流供应链发展与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人民群众在食品区域中购买力的提高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推动我国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有效扩增,所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物流供应链规模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推动作用下,我国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状态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因此,物流供应链体系需要加快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且应根据食品区域产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与其相匹配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以促进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这样有利于弥补传统物流供应链的不足之处,并降低物流供应链的风险。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比较依赖相关资源的支持,使得资源配置安排对物流供应链发展存在较大的影响作用,只有确保每种资源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才能有效控制物流供应链中资源要素的成本。而在现展中,信息科技、网络设备与共享经济模式都为物流供应链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其中物流供应链组网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还有助于降低物流供应链资源要素的建设成本,从而推动食品区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