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1
论文摘要: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性质置换等方面入手,以四川省三台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提出一种以经济发展为引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使其与城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1 问题与矛盾
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每年的6月7日设立为“世界文化遗产日”,其意义是明确“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或自然风景不仅属于它所在的国家,也属于全人类”。2006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并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随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并在法律地位上予以明确。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曾经被片面地理解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片区成为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曾一度影响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这种状况尤其在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还持续存在。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起飞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从2005--2008年开始酝酿并初步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空问规划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对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不得不面临着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方面的难题。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薄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科学地结合起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中西部地区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科学思路,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从经济、旅游、城市规划等多角度思考,提出一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并以四川省三台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用以分析所述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三台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价值认识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涪江中上游,为绵阳市辖县,距绵阳市中区57km,距成都市153kin,以县西三台山得名。三台县于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台县古为郡县,是古国文化发源地。自公元前201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自古享有“蜀川重镇、剑南名都”之称。境内沿江平川、浅丘绵延,溪流纵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具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历史上李白、杜甫、薛涛等诗词文人均在此汇聚,并留有名篇佳作。
三台县主要有4个历史文化片区,分别是古城墙南门片区、大佛寺片区、琴泉寺及北塔寺片区、东山公园及东山大佛寺片区。该4个片区大多依山就势,坐落在县城的凤凰山、牛头山、三台山、蟠龙山上,构成了县城“山水城”的城市骨架。但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并缺乏及时的保护规划,致使以上历史文化片区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部分山体形态被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建设吞噬,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文人名士的关注。作家舒乙认为,三台古城墙年代久远、质量高,城墙的材质超过北京古城墙,并就三台的保护事宜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提案。本文就其重要的历史街区进行概要说明。
2.1古城墙和南门片区
2.1.1概况与价值
古城墙和南门片区内大量的清代民居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在的古城墙文风厚重,于清乾隆32年至35年(公元l767—1769年)由知县徐世楹在明嘉靖墙楼的基础上培修复建而成,现仍保留下南城门楼和东城门门洞,是目前国内少数保存完整的石砌古城墙之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规划保护区。东门至北门段和南门至老西门段的部份城墙保存完好,城墙总长约2km。南门城墙高6m、厚9.8m;城墙用长1.2m,高、宽0.3—0.35m的条石垒砌,门洞为纵联式券拱。南门城楼为木结构抬梁式,重檐歇山顶,九架梁前后单双步梁分心用9柱、面阔5间、进深8间。南门片区现状为大量成片相联的古民居院落,受北方建筑营造法式影响,形成多进院和几个多进院落并列住宅,以及“四水归堂”,“一颗印”式住宅,其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具有北方明清代建筑风格,富有古城韵味。
2.1.2主要问题
城墙被开有断口10处,搭建若干处,均因经济发展而又缺乏保护规划所至。同时,该片区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差,导致民居院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增加了改造的周期与成本。此外,城墙周边的城市用地性质不合理,大量的工业用地给城墙和民居的保护带来了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
2.2大佛寺片区
2.2.1概况与价值
该片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南河路蟠龙山腰,是县城山水形态的重要构成节点。大佛寺内造像凿建于元大德五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坐东南朝西北,高8.3m,肩宽3.8m,为“说法像”。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发现此佛,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修建大佛寺,其佛教文化影响力大、交通区位好、城市地标功能强。大佛殿的大佛是绵阳市唯一、全省少有的元代佛教造像,在研究元代佛教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佛殿为九脊歇山式木结构,造型独特,气势恢弘。
2.2.2主要问题
周边用地性质复杂,建筑风格不和谐,景区被城区严重屏蔽,缺少“透气”的空间,影响了大佛寺片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3琴泉寺及北塔片区
2.3.1概况与价值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唐初按星象落座建殿,文人荟萃。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等人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石刻碑,阴刻、楷书,文物价值较高。北塔位于琴泉寺北侧的北塔山顶,清嘉庆十八年修建,现保存完好。随着城市的向北拓展,可与琴泉寺片区携手打造城市北部的城市公园。
2.3.2主要问题
该片区位于城市西侧,处于城市发展的外围,受城市发展冲击较少,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2.4东山公园及东山大佛寺片区
2.4.1概况与价值
该片区主要包括东山公园与东山大佛。东山公园始建于唐代,李白、杜甫、薛涛等文人墨客都曾于此驻足作赋,因有“东林晚钟”之景而有“小寒山寺”之称。东山大佛位于东山观音寺,沿涪江东岸山崖而建,面对涪江,自然景观优良。内有坐式佛像高14m,历史悠久,为唐代所造。唐人侯圭《东山观音寺记》对其就有描述。该片区位于城郊涪江东岸,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条件好,为城市的景观骨架节点。
2.4.2主要问题
东塔年久失修,人文历史遗迹保护力度不够,周边建筑不和谐,缺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东山大佛景点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发展空间较小。
3.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保护思路与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并非意味着城市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城市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城市经济在内的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居住环境、投资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作者从旅游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进行了多角度综合思考,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以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点,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最终达到科学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思路,为城市的游憩空间、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3.1保护思路提出的研究基础
经济发展战略——支撑作用: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与旅游经济对接、与文化经济对接和与休闲经济对接,并据此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如本次案例中古城墙及南门片区与凯江滨水区的协调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战略——激活作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其与城市的其他资源进行整合,以文化为主线进行挖掘、包装,将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展示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种城市节庆活动引导城市经济发展,真正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使其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2
1、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发展如此快速,每一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这些信息汇聚层档案,加大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并且这些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过去的档案信息管理方式已经负荷不了如此的速度,因此对于曾经的档案管理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是趋势,也是需求。大部分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来快捷的进行实现,并且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传递,这样档案服务工作就会更加的快捷便利。计划生育服务站也是如此,如果沿用曾经的传统管理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现代化信息水平的提升时对传统档案管理提出了挑战,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必须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改革,以增强其适用性,将信息化档案管理作为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快建设步伐,发挥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最大价值。作为人口计划生育正常的记录性资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需要保证其精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这是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资料和依据。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中,其计划生育医疗档案管理也同样需要满足这一调整和完善的需求,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档案是一个单位技术服务的原始依据,它代表着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也容易地反映了其发展历程。
1.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档案为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1.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档案是技术服务事故、纠纷发生后的重要依据。医疗文书是纪录患者就医过程的客观文书,也是解决医疗纠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判断医务人员和医疗活动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
2、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档案管理制度
2.1通过学习,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医疗重要性的认识,落实人员责任,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2.2加强技术服务人员医疗文书书写的培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记录应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文书书写式样》的内容和格式书写工整、清晰,诊断准确,语言通顺,表达规范,标点正确,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2.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加强资料、档案的管理。建立档案接收记录,按立卷标准,及时分类整理、立卷、编目。建立健全医疗文书档案保管,统计、借阅、复印管理制度,防止损毁、丢失、丢弃原始文书。在整理归档前严把医疗文书的质量关,不规范的医疗文书一律不得进入档案室,在整理归档时严格执行病历管理制度。
3、如何改进有关在计生服务站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注重基础建设
企业对于局域网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其可以快速的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源的传递和共享,实现信息化管理。我国的部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拥有这部分的建设,可是数量不多,仍然没有普及,大部分的仍然是没有这种观念和意识,因此档案制度存在漏洞。
3.2加强技术保护政策建设
我国法律对于电子格式的文件并与给予明确和标准的法律定位,其安全性仍然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地方,管理标准不统一,所以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需要加强技术保护政策建设。
3.3不够完整的有关体系
关于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目前档案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在现在看来,虽然关于档案管理,已经有了部分的标准化文件发出,却离使档案现代化的发展更加迅速有一定的距离,这些不完整使得整个的档案建设速度有了约束。
3.4基础的设置等待加强
进行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是开展档案管理的基础设备,这部分我国很多的计划生育服务站比较落后,部分地方甚至都没有这些设备。
3.5档案建设方面缺少人才
计划生育服务站缺乏专业性人才,目前的计划生育服务站人员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或计算机知识,因此不具备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为了能够满足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需求,需要培养和引入这样的人才。
3.6档案安全第一
加强档案安全保护,档案是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依赖,其安全性关乎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工作开展,因此需要加强防范,做好保护措施。
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3
关键词:高校;计划生育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担负着记载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重任。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它复杂烦琐,受基础条件、观念制度、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新形势下的高校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生育档案的作用,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推动和实施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一)可以提高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高校档案工作不仅记录了该校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服务水平。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顺应了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后能够清晰地掌握育龄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后,相较于传统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例如,手写纸质的计划生育档案在搬运、存放的过程中极易破损和遗失,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会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使用信息化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二)可以推动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使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更加标准、规范,它充分提高了计划生育档案的利用率。传统的计划生育档案保存方式存在局限性,很难做到全面清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相似或无参考价值的文件。信息化管理后,首先可以高效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避免出现重复的情况[1]。还可以根据档案的价值、利用率及其重要性进行排序,以便确定加工整理次序。其次,可以尽可能地将一些存在某种联系的案卷组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清晰地体现档案的主题和特征,而且可以减少录入的条目,既节省了时间、人力和财力,又提高了效率。再次,统一档案分类号。对保存完好的、内容全面的档案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分类标引,而那些内容不完整、缺失的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时间、人名、地址等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既可减少著录环节,又可提高著录速度[2]。最后,规范档案题名,提高检索查准率。在规范档案题名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准确,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否则将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检索查准率[3]。
二、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档案收集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计划生育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记录。二是档案保管方面。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要经常变更档案信息,但因保管制度不完善,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坏。三是档案利用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部分档案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极大地降低了档案利用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工作人员缺乏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不积极,不能及时、准确地整理高校计划生育相关数据资料,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仍以兼职为主,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及档案开发建设的基本知识;同时,其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但由于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工作效率和质量就难以提高。档案专业知识不足、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影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进。
(三)管理方式有待更新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工作虽然引入了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设备,但由于人员信息化能力不够,很多工作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分析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也就难以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三、推进高校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标准
高校要想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就要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始。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入手,制定一套完整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使具体工作责任到人,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的保密工作。为保证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要明确具体步骤和流程,因此制定规范的管理标准必不可少。规范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可以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高校计划生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信息时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着新的要求,一般的业务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既了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又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对计划生育档案工作新的要求,也是档案人员努力的方向。档案管理信息化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不管是数据的录入、汇集、统计,还是文件的编著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保障,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速度和质量。这就要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以此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对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在职教育,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同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三)采用先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设备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涉及教职工、学生及流动人口,人员类别较多,档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记录各项信息,将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高校有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将计划生育档案原有的纸质信息转变为利用率更高的电子档案。而完善计算机设备这一硬件条件,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前提。因此,高校应采购先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促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四)注重资源共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无纸化办公正在成为重要的办公方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促进档案信息高速传递,而且能够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高校要注重资源共享,以提高各种计划生育的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处理计划生育档案的工作效率。
结语
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繁杂的工作,它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是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管理是新时期高校计划生育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是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大势,更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口。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潘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兰台世界,2013(增刊1):153.
[2]所英芳.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6-67.
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4
一、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充分认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需求
从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来看,人口计生工作经历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三个发展阶段。由“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但拓展了工作职能,更需要职业化的转型。30多年锻炼出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人口计生队伍,已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口计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决定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黑龙江省在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转型提升”过程中,已经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依据国家的要求拓展职能、创新创优,按照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懂业务、善宣传、 会管理、爱群众的干部队伍。
(二)加强职业化建设是提升人口计生队伍综合素质的保证
各级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人员长期工作在基层,我们感到,他们虽然有着熟练的基层工作经验,但缺乏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人口计生队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队伍的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二是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三是队伍综合能力不高。四是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五是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贫乏。省人口计生委通过与党校、南京人口学院、哈医大等院校以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历学识教育虽然给予了各级人口计生服务部门知识补充,但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广泛开展队伍职业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队伍知识结构,弥补专业的缺失。
(三)加强职业化建设是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推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队伍职业化建设,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履职能力,我们认真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要求,认真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按照申报和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在穆棱市、宁安市、东宁县、富裕县4个工作基础较好的市县,作为国家级试点市县;确定尚志市、桦川县为省级试点市县。各地认真组织,分级负责,积极组织试点市县开展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加快队伍职业化建设进程,实现黑龙江省人口计生工作提质提速,为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我们必需自觉地把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摆上战略位置,立足当前,面向长远,突出重点难点,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地扎实推进。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切实保证队伍职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机构
省人口计生委成立职业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人口计生委主任贾玉梅任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等日常工作。积极争取党委与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着力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要注重机制创新
按照推进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向全社会招聘急需人才;二是创新职业保障制度。形成关心、爱护人口计生干部的长效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三是创新绩效评估机制。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和完善考核、评审制度,实行执业资格、资质准入制,逐步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付酬、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
(三)要强化考核评估
省人口计生委将队伍职业化建设实行指标量化,省人口计生委将加大对全省职业化建设的组织力度、经费扶持力度和奖励力度,加强对试点市县的指导,总结经验,整体推进,力争到2012年全省职业化建设能取得明显成效。
三、把握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化人口计生队伍
队伍职业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当前,我省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职业化建设的总体布置,以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为机遇,以入职认证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稳定机构和拓展职能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三定”方案的要求,在保持机构队伍稳定基础上,严格职业准入制度。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法规,进一步规范人口计生工作者准入程序,统一县、乡、村三级人口计生工作者选任标准,从学历和任职资格等方面提高职业准入“门槛”。主动指导各市、县抓住 “三定”机遇,千方百计做好三件事。一是要拓展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规范纳入本级“三定”文件。二是增加内设机构、保证人员编制。省设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指导各市县在机构改革的 “三定”中,确保单独设立行政编制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要抓住计划生育协会“入序参公”的契机,尽快解决市、县(市、区)计生协会列入群团序列管理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问题。今年,全省各级事业单位将进一步深化以全员聘用、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各地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要科学设置岗位,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强化事业单位职能,支持、推进和保障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二)以“增强服务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公共服务网络的网底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基层。要进一步实现“稳定机构队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群众需要、推动事业发展”目标,加强村(居)计生服务员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要组织开展村(居)计划生育专干工作的专题调查。研究制定加强村(居)计划生育专干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总结推广计生专干“四制”的聘任制、职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以资格认证为突破,进一步提升职业化水平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省全面落实人才培训计划,开办多种培训班、进修班,今年培训了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3000多人,有96人参加了国家级的培训,送医疗单位培训900多人,通过培训增强了一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家人口计生委经劳动保障部批准设立了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推进队伍职业化的总体要求,组织试点市、县人口计生专干认真学习国家人口计生委统编教材,作好生殖健康咨询师(助理咨询员、咨询员)职业资格考前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发证等前期准备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探索建立资格认证体系,每年实施系列培训计划,今年我省四个国家级试点县计划参加考试人员为494人,今后还将按比例递增。以人口计生系统职业培训体系为主渠道,建立生殖健康咨询师职业认证体系。我们按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一要求,积极做好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考试的试点工作。今后,随着国家人口计生系统相关职业逐渐成熟,主渠道的职业认证体系将从生殖健康咨询师资格逐步扩展。为我省人口计生专干培养更多的职业准入类别。
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5
摘要:介绍本校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和专业结构调整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结构;市场需求;对策
安康卫生学校位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陕西南部,经过4O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专业结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3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3个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专业结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鉴于对专业结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1专业设置与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建校初期到1984年,学校主要开办医士和护士2个长线专业,间断开办过中医、放射、药剂、妇幼等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一般为3个左右,招生规模维持在600人以内。从1985年起,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了专业调整和创办新专业的力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两部一院(大专部、中专部和附属医院)的基本办学格局,学校大专部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定向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8个专业;中专部设有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计划生育技术、眼视光技术、IZ:l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医学生物技术、中医康复保健、药剂、中药制药、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信息管理15个专业。专业结构的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学校2006年与1984年同期规模相比,在校学生由600余人发展到2600余人,增加了3.3倍;校舍建筑面积由3000m扩大到58246m,固定资产由138万元增加到6000余万元,实验室资产由40余万元增长到近1600万元。1993年我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调整专业设置的基本做法
2.1保持优势专业,创建自身品牌
对于就业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自身优势明显的长线专业,如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树立了自身形象。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新专业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医学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我们在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开办新专业。如针对本地区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方面人才缺乏的情况,及时开办了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针对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计划生育技术专业;根据一些制药企业、医疗单位和药品市场的需要,开办了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并从师资、设备、管理等诸方面予以倾斜,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2.3增强趋前意识,避免盲目开馥
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不同的领域也有其周期性变化,因此开办新专业不能盲目追求“热门”,要注意其专业特点与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衔接,尽可能缩短培养周期,快出人才,争取“短平快”效应。我校挑选部分医学相关学科开设了高中起点的两年制高中专(包括医学文秘、卫生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短线专业,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则采取隔年招生和轮流开办的方式,对一些已不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渐趋疲软的专业,则逐步压缩招生规模,适时淘汰或停招,这样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没有造成培养过剩,避免了资源浪费。
3加强协作.纵向联合.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中等医学教育的专业结构已趋于完善,要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还应在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上下工夫。我校从1986年开始,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延安大学联合开办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由原来单一的临床医学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定向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药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9个专业,并开办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已占在校生总数的75%以上。这种依托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全方位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与上述学校以及省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协作,开展了专升本的成人教育、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与相关行业和部门联合开展了所需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拓宽了办学渠道。扩大了学校的生存空间。
4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4.1开办新专业.6论证与决策问题
新专业的开办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在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决策,不失时机,抢抓机遇。
4.2锞程馥置与散学计划制订
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搞好课程的优化组合,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开办新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对于国家尚无指导性计划的专业,先组织人力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制订出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4.3妥善解决师费问题
随着新专业的开办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师资问题。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第二专业的教学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学历,拓宽知识面,加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其他大中专学校、科研、医疗单位和工厂的优势,实行校院联合、校企联合,进行联合办学,聘请兼职教师,满足教学需要。
4.4实验、实习问题
随着新专业开办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验、实习问题。这既有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不足的问题,也有带教师资匮乏的问题。除学校自身应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应走校院联合、校企联合的协作办学道路,实行联合办学,挖掘教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效益分享的办学模式,扩充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如我校开办的部分短线专业(包括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除学校先期进行基础投资外,都是采取走出校门、寻求协作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又避免了学校大量财力的重复投入。
计划生育发展历程范文6
关键词: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寿险
人寿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以生存和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人寿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保险保障,但是随着寿险业的发展,人寿保险又增加了储蓄性。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和人们的需求变化,消费者对人寿保险投资性的要求逐渐产生并且愈来愈高。伴随着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逐渐被开发出来,寿险在这十几年中一直在蓬勃发展。
从寿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寿险产品的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在不同时期占据着不同的重要程度,因而,可以将寿险产品分为:传统保障性产品、储蓄性产品和新型投资性产品。下文将结合寿险产品的发展对其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进行分析。
一、保障性分析
总所周知,保险最根本的就是其保障性。人寿保险最初产生的原因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人身风险保障。因此,最初的寿险产品就是传统保障性的产品。传统保障型寿险,又称定期死亡保险,是最早出现的人寿保险,它是以被保险人在约定期限内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约定期限为保险期限。传统保障型寿险保费比较低廉,因此,对于处于偿还贷款期和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人来说,购买传统保障型寿险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又可以减轻家庭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虽然,传统保障型寿险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寿险产品,但其并没有被时代所淘汰,且个人认为人们对寿险产品保障性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这对保障性寿险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养老、医疗制度的改革,人们如果想获得全面的保障,就必须通过商业寿险来实现。如果想好好抓住这次机遇,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保障型产品的开发,不能减弱保险产品的保障性。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导致家庭承受风险的能力减弱,这也会促使人们倾向于购买商业保障型寿险。
二、储蓄性分析
但是随着人寿保险的发展,仅仅是保障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此,在人寿保险中引进了储蓄的成分,开发出了储蓄型寿险产品,储蓄型寿险又称为生存保险,对在保险期满仍然生存的人,保险公司到期会给付约定的保险金,就好像逐年零存保费,到期后进行整取,与银行的零存整取相类似。储蓄型寿险主要包括单纯生存保险和年金保险,而年金保险中又包括养老年金和子女教育金保险。养老和教育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储蓄型寿险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储蓄型保险的基础上,还产生了两全保险,它是将定期死亡保险和生存保险结合到一起,同时强调了保障性和储蓄性的险种。相比银行存款,被保险人在获得利息和分红这种储蓄性的同时,还获得了保障性,这体现在对被保险人的身故赔付保险金。被保险人若不幸于合同生效之日起一年期满后身故,保险公司将按保单约定,给付身故保险金和累积红利。
结合当前的形势,人寿保险产品的储蓄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股票市场起伏波动较大,居民非常没有安全感,对预期收入缺乏信心。因此人们倾向于用购买储蓄型保险来减少所要面临的风险。
三、投资性分析
新型投资型寿险产品是结合消费者需求在储蓄型产品上的升华。当保险预定利率不断降低,通胀压力不断出现时,传统寿险定额给付、抵御通胀能力低的特点逐渐凸显,此时投资型产品应运而生。投资型产品是国内保险市场出现的新型险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投资型险种主要有投资连结保险、分红型寿险、万能寿险三类,其收益和风险各不相同。
我国如今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都需要考虑自我的保障问题,因为政府不可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每个人安排一切。因此,子女教育费、治病费、退休后的保障等都需要自己早做计划。过去,多数人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能获得利息。可如今,银行利率相对较低,存了几年后账户上的金额基本不变,更糟糕的是我国目前面临高通胀的压力,货币购买力在快速下降。因此,人们不再选择储蓄,而是希望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但众多的股票、债券等选择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其实新型寿险产品是一种很值得投资的产品,在获得保险保障的同时还能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寿险产品的投资性是逐渐被开发出的,其基本动因是抵御通货膨胀。从寿险的发展看, 最初是传统的人寿保险,其投资功能较弱。在这基础上,许多国家的保险业对传统的人寿保险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如变额人寿保险、万能人寿保险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保险的保障功能,最重要的是其同时具有较强的投资功能。比如变额人寿保险设有专门的分立帐户,或者由保险公司,或者由保单持有人自己在股票、债券或其它投资品中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风险将由保单持有人自己承担。
不过,目前我国寿险产品的投资性还是比较弱的。当然,从保险业发展进程来分析,随着寿险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寿险产品的投资性会逐渐加强。不过,我们在追求投资性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其度,毕竟寿险不论怎样发展其始终是保险,保险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分散风险,而不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风险。
四、结束语
在寿险的发展历程中,产品的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一一产生,针对不同的产品侧重不同,但始终万变不离其中。目前,我国寿险市场上,新型寿险产品在不断发展,寿险的投资性在不断开发中,不过在对投资性的挖掘中一定要适度,不能过度强调其投资性,而忽略了保险的核心――保障性。保险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发展到何时,我相信其初衷是最重要的,即引用先生的那段话: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
参考文献:
[1]应建彬.保障型险种为何受冷落[J].中国保险,1999,(3).
[2]杜舟.浅谈人寿保险在家庭理财规划中的重要性[J].山西财税,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