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1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2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好吗

近几年来,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学硕士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金融类专业是一个较为高端的专业,它的定位比较高端,很多的普通院校对于金融类专业没有一个完善建设,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比较挑,希望找一些有较好学历的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金融类专业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对金融学专业感兴趣的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后,认真学好学精这个专业,将来毕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金融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有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统计学、审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预算会计、投资银行业务、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学、税法概论、中央银行概论、证券投资、财政学、保险学原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国际金融、国民经济核算、经济计量学,经济活动分析、经济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操守)。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体系;创业能力;对策和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96-02

1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1)优化国家助学政策结构。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不再对大学生大量补助,同时,也不再对各个高校实行全额拨款,高等教育成本由国家、高校和学生分别承担。所以,必须保证这三部分资金都能确实到位,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个具体措施,也是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的根本措施,要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和措施系统化、科学化,从实际出发,把“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与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结合起来:同时施行设立奖学金、推行助学贷款、开展勤工助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采取学费减免、开辟“绿色通道”等,切实加强“五金”政策的落实,规定学校从所收的学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等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措施,尤其注重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力度,使之在整个国家助学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国家助学贷款不只是经办银行和学校之间的行为。国家、地方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高校解决在实施此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困难。

(2)加强管理,规避风险。银行要加强助学贷款的管理,加强助学贷款的业务创新,把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性助学贷款有机结合起来,把助学贷款打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一项有利可图的资产业务新品种。目前各商业银行一般都把助学贷款与高校的学杂费代收、教职员工的薪水发放和校内基本建设贷款等捆绑在一起,助学贷款仅仅是一种业务营销的手段,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较为重要的有利可图的资产业务新品种。其实,国家助学贷款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从长远来说应该是收益较高的,而商业性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较为完善,应该把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性助学贷款有机结合起来,让国家助学贷款的无担保性与商业性助学贷款的有效担保有机结合,减少和化解风险,使其有利可图,提高银行从事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以促进助学贷款的发展。同时,为了调动高校管理风险的积极性,银行可建立奖励约束机制,以违约补偿金作为奖励基金,进行专户管理,当贷款违约数额低于补偿金时,对高校予以奖励;当贷款违约数额高于补偿金时,不足部分由银行和高校按约定比例分担,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不对称的矛盾。

(3)助学贷款作为政策性金融贷款,成本高、风险高,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相悖的,商业银行很难办理,应该将国家助学贷款交由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去办理,由政策性银行来承担,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4)改革贷款和还款方式,延长还贷年限。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的不合理既加大了银行的风险,也是困扰学生还贷的主要因素。按规定,学生所借贷款本息必须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并定期定额缴纳。其实,学生毕业后进入收入稳定期需要一定时间,而助学贷款偿还期限短,偿还方式单一,对学生毕业后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况且有些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立即还贷是不可能的。而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学生,政策规定的办法是向其收取罚息。他们连本金都不愿还,哪会在乎这一点点罚息,因此这条规定构不成真正的约束力。为此,要改革贷款方式,在现行由高校所在地银行贷款基础上,积极开办贫困学生生源地贷款,由学生家庭所在地银行提供贷款,学校审核后给予贷款银行贴息,避免了因学生毕业赴异地工作而产生的不还贷现象。同时采取灵活便捷的还款办法,把目前的按月还款改为按季、年还款,或者允许贷款期限内一次性还清。贷款还贷期限应适当延长,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标准,从现在规定的毕业后6年延至10年或者15年还清贷款本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借款学生的还款额及还款年限。同时,银行应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处境,根据地区、院校类别、专业前景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5)建立还款减免制度。在国外,政府往往会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学生还款的压力,按比例甚至全部免除贷款。如美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了五种学生免除还款的条款是:①学生死亡或因病、因伤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偿还能力的;②失业者、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的人士以及破产者;③为国家从事某些急需的工作,如在某些地区公立中小学做教师、服兵役、参加一些慈善机构服务等;④学生成绩突出者;⑤以社会服务替代还款。美国的这些学生还款的减免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也应该尽快建立贷款还款减免制度,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2 建立健全诚信体系

大学生的诚信动机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社会中不讲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如果社会道德规范对不讲诚信现象并无特别的舆论压力,如果法律对不讲诚信现象姑息纵容听之任之;当违约背信行为被社会宽容,而诚实守信反倒成为另类、成为吃亏的对象时,背信弃义就有了生存的社会土壤,背信弃义就会随时随地地发生。因此,要杜绝此类现象,就必须建立健全诚信体系,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2.1 加快社会个人征信法规体系建设

政府要加快制定并出台相关的个人征信法律法规,让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法律支撑。只有逐步改变以借款人的道德准则作为还款保证的现状,将贷款风险防范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上,才能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2.2 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扩展个人信用信息收集范围。将个人与银行信用有关的数据采集入库,增加与扩充贷款学生毕业后续信息,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使申请过助学贷款的学生都有案可查,并能随时对其还贷情况进行跟踪。

2.3 完善个人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个人征信监管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人的家庭地址、毕业学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贷款金额、还款情况等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网络,供银行随时查询贷款人的行踪,用人单位也便于协助维护国家利益。

2.4 加快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可以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现有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运行,解决个人授信的信息查询问题。

3 加强对学校的引导与管理

只有加强对学校的引导与管理,采取切实的措施引发学校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学校不仅是助学贷款的管理者,更是受益者,才能保证这项制度的顺利开展。其实,助

学贷款的违约率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高的,有的学校违约率甚至是零。这就说明只要高校管理到位,完全能化解风险。所以,要明确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认真审核申请贷款学生的情况,对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批复;学生毕业时,学校应组织学生与经办银行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后,方可为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手续,并将其贷款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积极配合经办银行做好贷款催收工作。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违约率低的学校,财政部门可以降低其风险补偿基金的比例,将学校承担的违约风险与还款情况挂钩。教育部门在评价一个学校就业率指标时,应考虑其毕业学生的还贷情况。学生的还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就业的好坏,并定期公布各个高校的还贷情况。银行对还贷好的学校,可以减化贷款程序,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学校对助学贷款管理的积极性。

4 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4.1 部分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有关政策的帮助

当前,我国政府鼓励学生去西部贫困地区工作,鼓励学生到艰苦的行业工作,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创业报国,鼓励学生进行支农支教和其他义务性社会服务行为等,就应该与学生的助学贷款还款减免条件相结合。其实,面临就业困境是毕业生未能如期还贷的主要原因。许多人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好,是预期收入相对稳定的群体,然而,现实与期望相差很远,如今就业形势很严峻,工作难找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高校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努力,成绩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品格优良,学校各部门也积极推荐其就业。但是找到工作的几率仍然较小,找到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作岗位就更难了。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仍然存在不少。就业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包括诸如身高、相貌等的生理指标的竞争。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帮助,国家应该拿出一定的艰苦地区基层工作的岗位安置这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就业,由国家帮助他们还贷。

4.2 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有数百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指导大学生就业观念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创新,乐于创业,不等、靠、要,不单单指望进入各种条件已经成熟的企业或单位,要大胆创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妄想一步登天,扎扎实实从创业开始,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事业规划,做自己的主人。目前,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创业,自谋发展。当然,这以学生本人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否则,他根本就没有承担工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创业了。学校还要开设投资理财、创业指导等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财理念和科学的理财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创业激情,并且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反应能力,真正让他们成为素质好、技能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能具备较高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4

金融专业到底做什么

提起金融,人们常会将它与经济、货币和银行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金融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广义的金融,包括与货币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金融。说句题外话,无论是否选择这个专业,懂点金融知识也是有必要的。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搞不清金融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学比较宏观,它包括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税收、保险、会计、统计等相关学科;相对而言金融学比较微观,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和运作,例如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与外汇的买卖,股票、债券、基金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和国际货币结算等。应该说,金融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学科分支,也可以说,金融学要比经济学更实用些。

学金融可不是容易的事

本科阶段金融学的主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学、投资银行学、国际贸易、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现代货币理论、国际货币制度概论、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

学习金融学的同学们在本科阶段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比如分析、预测股票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掌握时机买卖证券赚取利润的技巧等。金融学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学习金融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为金融分析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思考模式,数学则为金融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工具。比如说,经济学中有关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设决定了金融分析是以主体利益或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而数学中的概率统计理论则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很好的刻画工具。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至少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是学好甚至用好金融学知识的基础所在。

如果单从纯粹的文理分科来说,大部分与金融投资有关的专业都应列入文科(财经类专业)。在很多高校里,其他财经专业的数学课程开设的是相对简单的经济数学,而金融类专业开设的则是高等数学。金融学对数学的要求可真不低,报考的时候就要了解这一点。

另外,毕业生进入证券投资、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良好的英语、数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金融专业。需要提醒的是,从事金融工作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就业前景那是没说的

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金融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到75%,是毕业三年内就业最稳定的行业之一,也是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行业。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及金融系统。除了商业银行、股份制商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以外,还有几大主要去向:

中山广场是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一、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些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本科生想进入很难。

二、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这样的公司赚钱相对较易,短期回报较高,如果想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这一行业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该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一般要达到硕士学历,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能力要求更高。

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等。如果有在银行、证券的从业经历,进入到金融租赁、担保行业中应该更有作为。

四、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精算是非常吃香的。

五、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六、上市(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证券事务代表等。在上市公司证券部工作也是不错的,但它对财务、产业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七、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

想找一份好工作还需努力

中国加入WTO后,所有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都面临着外国巨型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这就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加大了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它给予了金融专业强大的发展动力。

就业机会增多并不意味着是对所有毕业生而言,大部分机会更多的赋予了高层次的金融人才。懂外语,有丰富的金融经验的人才,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资知识的高端人才尤其走俏。

事实上,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使得业内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本科生的需求上。

如果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尽量多掌握一些专业相关技能。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

金融专业分数高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共有300多所,专业设置总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的财经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另一种是综合性大学里经济学院或金融学院下设的金融学专业,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另外,一些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如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经济博士点在国内最早培养国际金融方向的博士生。

开设金融类专业的院校尽管在办学层次、培养水平、专业特色、录取批次之间都有差别,但从历年报考的情况来看,金融类专业录取分数一直是居高不下。好的专业院校大都集中在二本以上,名校的金融专业尤其难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吸引了许多“状元”

部分开设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金融学重点学科分布: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找准目标挑学校

除了院校层次和分数以外,在报考时院校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同的院校,在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会带有自身的特点。

北京大学作为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金融专业非常优秀,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都有金融专业。

中央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是全校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就业方面的传统强校,学校非常注意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就业去向多为外资企业。

武汉大学的金融毕业生在申请出国深造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由于地域所在,前往招聘的国际知名企业偏少一些。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5

应当说,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误区。考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上往往都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去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以便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其实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一方面,专业的热度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变化,不会一直热下去或冷下去。另一方面,自己认为“热门”的专业,或许也是其他人认为“热门”的专业,可能会有很多的考生报考,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会加大自己考取的难度。同时,一个专业即使再“热”、再“火”,它对参加工作的员工的需求量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大家都盲目报考,有可能会造成某一专业人员的“供给过剩”,反而会产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有的考生在填报专业时,缺少自己的主见或者为图省事儿,盲目随大流,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报什么专业,便也跟着报什么专业,既不去考虑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也不去认真了解所要报考专业的具体情况和信息。这就有可能造成被相关专业录取后,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根本就没有兴趣,同时该专业也不符合自身特点的情况出现。无疑,这样学下去就会很吃力、很痛苦,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也会处于不利的境地。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约有50%左右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由家长做主选择的。应当说,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非常辛苦,不想让他们在专业选择上再耗费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孩子的社会阅历较浅,考虑问题不成熟,在专业选择上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出于帮助孩子的目的,为他们选择了专业。但是,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自身情况,如学习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更多是根据自身主观的意愿、想法来为孩子选择专业,最后有可能选了一个孩子毫无兴趣的专业。这样做短期内可能会使子女的学习热情受挫,影响最终的考试成绩;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专业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意愿,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意见,正确地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经验和了解到的专业知识、信息,给孩子介绍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前景、就业形势等情况,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家长的观点,最终达成双方意见的一致。

高考之前往往会进行几次模拟考试,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以便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填报志愿提供一种帮助。在一些高招咨询会上,我们往往会看到家长和考生拿着模拟考试的分数来咨询,以便使填报志愿更有把握。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还是存在一些考生和家长只凭模拟考试分数来确定报考志愿的问题。这样做有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虽然模拟考试的分数确实在选择专业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毕竟不是最后的高考分数。模拟考试的一两次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考生在模拟考试中发挥超常或失常而认为这就是自身的真实水平,难免会在专业的报考中有不客观的情况出现。因此,考生在参考模拟考试成绩的同时,也应根据高中三年的整体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对自己进行评估,以便更合理地确定专业。

在选择专业过程中,考生和家长还有在不了解专业内容的情况下,只看专业名称来确定报考专业的做法。实际上,有些专业虽然在名称上看起来差不多,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学专业主要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体系运行与管理,以及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践等;金融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编程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的一个专业,相对而言研究数理技术的问题较多,对数学及计算机方面的要求相对也较高。还有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也比较容易混淆,财会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类专业,两者所属的学科门类就有不同。财会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些实践操作技能,接受科学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的思维训练,具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而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下的一个专业,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关制度和管理方法等。综上所述,考生和家长在确定专业之前,尤其是名称上看起来很相似的专业,首先要了解清楚该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的相关内容及未来的就业前景等,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报考的专业。(责任编校周峰)

商业银行就业前景范文6

一、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各类风险的规避措施分析

(一)教育质量风险的规避措施

1.政府应做好信息的披露工作,引导农村家庭理性地选择就读高校。

(1)教育部门应督促高校建立教育质量的机制,定期向公众公布自己的教育质量情况。目前我国已要求公办本科高校定期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鼓励民办高校积极参与。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报告编制与制度,监督和规范教学质量报告的内容,逐步将质量报告编制工作扩展到专科高校。

(2)教育部门应携手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确保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决定于2014年―2018年开展新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需要以评估为契机促使高校调整办学思路,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在评估过程中,逐步建立专门的高等教育质量信息机构,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公平。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应当鼓励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使该类机构能够独立从事评估工作。

(3)教育部门可以考虑逐步建立与高校教学质量关联的财政拨款制度,鼓励和引导高校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高校高校应当改变“唯科研是从”的教师薪酬与考核机制,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学职能的发挥。

政府部门应当与高校一同改变职称评聘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对教学业绩优异的教师和科研业绩优异的教师一视同仁;高校对教师的考评应适度向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师倾斜,在薪酬上给予体现。

(二)专业选择风险的规避措施

1.政府部门应当和高校、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携手建立专业信息的机制,确保农村家庭选择专业时的信息畅通。

(1)高校要践行“阳光招生”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客观、详细介绍本校开设专业的学习内容、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就业现状与前景等,确保招生信息的公开、透明。

(2)政府要监督高校招生信息的,对虚假宣传给予严厉处罚;鼓励社会创办和完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独立评价高校的办学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专业信息。

2.农村家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采取措施减轻专业选择风险的危害。

(1)农村家庭在选择专业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如就读高中、备选高校、政府相关信息机构、社会关系等,认真研究备选专业的办学水平、学习内容、就业前景等信息,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子女辅修第二专业。作为一种风险抑制的手段,取得第二学位固然不能完全规避风险,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就业者的竞争力,分散投资风险。

(三)就业风险的规避措施

1.政府部门应准确披露就业信息,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定期通过社会媒体人才需求计划、薪酬水平、晋升机会等就业信息,邀请企事业单位举办现场或网络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渠道,降低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成本。

(2)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化,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就业市场的分割,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促使农村家庭的子女有更多机会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严厉打击“萝卜招聘”等不良招聘现象。

(3)政府部门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同时,应鼓励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或法律法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国家需要、个人发展前景良好的岗位工作;保证毕业生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缓解环境、政策的波动对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2.高等学校应当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高等学校应当积极谋求校企合作,在有条件的专业同企业合作办学,鼓励相关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建立“订单式”教育模式,实现就业风险的转移。

(2)高校应考虑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开展人―职匹配的个性化指导;整合全校各部门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就业指导工作[2]。

3.农村家庭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实现就业或创业。

(1)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需要准确定位自我,转变就业观念,端正择业态度,确定择业目标,切忌心浮气躁、灰心丧气。

(2)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应该在努力提高自身就业素质的基础上,调动一切有利的经济和社会资本,谋求合理的就业岗位。

(3)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可以考虑利用农村的生活背景和条件,在养殖、种植、食品加工等领域实现灵活就业或创业。

(四)教育过度风险的规避措施

我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相对被动的提供者,没有动力也没有可能会考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合理年限;普通农村家庭往往凭直觉或者迫于就业形势而投资高等教育或持续投资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因此,解决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过度风险问题的关键仍在政府。

1.政府应逐步改善二元经济结构,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政府部门应当兼顾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革户籍制度,改变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局面,发挥教育的信号作用,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

2.政府要做好人才供给计划,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政府部门应当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调节高等教育科类、层次结构,促进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方面的均衡;引导用人单位根据岗位性质和要求,理性“消费”人才,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五)个性风险的规避措施

农村家庭应认真评估子女的特质,在尊重子女意愿的同时帮助子女做出理性选择。政府和高校应引导家庭在选择专业时充分考虑子女个性特征;优化转专业制度,使误选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重新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专业。

(六)主体风险的规避措施

1.政府和高校应协同做好预防和事故处理工作。

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受教育者尽可能避免遭遇意外事故或身心健康问题;完善并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力争排除安全隐患;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积极应对,将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2.农村家庭可以考虑将主体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上都已经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且高校一般都要求学生在入校时就购买了基本的意外伤害保险。但是仅有基本的居民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不足以应对可能的风险事故。受经济条件所限,农村家庭不可能购买较多价格相对昂贵的商业保险,但仍可以考虑购买保费相对较低、保障性相对较强的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七)预期收益风险的规避措施

1.政府部门应采取综合措施减轻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压力。

(1)确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首先,制定高等教育学费的差别定价策略。学费定价至少还应当考虑生源所在地的居民收入状况这一因素,可以考虑对不同省份、经济状况不同的生源采取差异化的收费标准。例如:对生源所在地的居民收入状况因素而言,可以先将生源划分为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两大类,其中,农村生源的家庭根据生源所在省的人均纯收入的不同划分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五组,城市生源的家庭根据生源所在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划分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等七组。据此可以分别确定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3]。

其次,确定高等教育学费的合理的定价周期。可以设想以一般本科生的培养周期为单位,也就是4年作为学费的定价周期,这样既能保持学费的相对稳定性,又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2)建立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

第一,扩大助学贷款的资助范围,提高助学贷款的资助标准。

第二,建议中央政府从政策上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家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考虑划拨专项资金对其进行财政贴息的补贴[4]。

第三,国家不妨考虑组建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教育发展银行,专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分散商业银行房贷风险;政府应该督促银行积极回收贷款,对违约金额超过一定比例的银行,需向政府缴纳罚金,以此作为监督银行追缴欠款的监督手段[5]。

第四,政府可以考虑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若毕业生毕业后按照约定回到资助单位工作,则学生所借贷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由用人单位全额承担,否则则由其本人清偿。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村家庭子女的经济压力[6]。

第五,实行助学贷款的浮动利率制,即在学生毕业后,银行可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和还款意愿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7]。当然国家需要制定基准利率,并规定浮动的上下限。

第六,考虑设计弹性还款期限,学生可根据毕业后的经济实力自主选择,4~10年均可;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可考虑采用渐增还款法或按收入比例还款法,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

(3)政府需要拓宽其他助学渠道,积极支持建立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基金会,出台优惠政策,完善监管法律,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捐赠。

2.高校应当做出一些制度调整,帮助农村家庭降低预期收益风险。

(1)推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制为代表的弹性学制下,农村家庭的优秀学生有望提前毕业,通过缩短教育时间而减少教育成本,从而降低高等教育投资风险[8]。

(2)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联络校友积极捐赠,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基金,为优秀学生提供资助。

(3)在校内各部门设立助学、助研、助管岗位,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给予学生合理的报酬,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3.农村家庭应当培养投资风险意识,建立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合理预期。

农村家庭必须在认识到投资风险的同时,做好较长时间回收教育成本或取得教育收益的准备,既不要对毕业生未来的薪酬、晋升机会、社会地位等盲目乐观,又不要对毕业生暂时可能不良的就业状态心灰意冷。

二、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