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1
[关键词]经济周期;信贷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53-02
一、经济周期与银行信贷周期的关系
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其收益情况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作为平衡供需的手段,货币政策也是依据市场经济周期制定的,以往的经济计量分析理论也证实信贷规模的大小、收益水平的高低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所以经济周期的变化必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变化,研究二者关系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广义上讲,经济周期又表现为经济的波动,长期来看划分为经济的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其中重要衡量指标为GDP的变化,一般认为GDP两个季度连续下降就被视为经济衰退。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以贷款的形式存在,信贷风险可以看做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时,就必须警惕带来信贷风险的经济周期变动。
(一)经济周期与不良贷款率的关系
商业银行是否能把握经济周期对信贷风险影响的规律性,能否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是其能否提高经营能力,提高经营水平的关键。其中GDP和不良贷款率又是衡量经济周期波动与信贷质量的指标,从表1中1994—2009年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观察到,GDP的增长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当GDP减速增长时则银行不良贷款率就会上升,即经济上行期,不良贷款率减少;而经济下行期,不良贷款率增加,为负相关关系。
由图1可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明显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完整阶段,1994—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和不良贷款率的走势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图1 GDP和不良贷款率
(二)经济周期与信贷规模的关系
当经济处于上升期时,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放低信贷门槛,对企业等相关贷款需求方的信息审核较宽松,容易造成盲目投放贷款,信贷资金往往存在错配的风险;而在经济下行阶段,经济不景气,银行为防范风险会持谨慎态度,提高放贷标准,又因为增加了对不良资产、风险拨备和坏账的资金准备,此时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更趋于保守,导致了银行资本的充足率下降,必将减少放贷,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即使那些有活力、有潜质,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也很难获得贷款,这会间接加剧经济的衰退。由图2可知,经济的周期性变动与信贷投放存在相关关系,两者变化趋势和方向都是一致的,信贷投放的规模是经济周期变动的反应,但经济周期并不与信贷规模完全同步,经济上行阶段,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其不良贷款率也有明显上升;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的呆账坏账有所减少,其不良贷款率也明显下降。
二、商业银行信贷所面临的问题
(一)贷款投放过于集中
商业银行贷款相对集中流入到大企业,而一些真正需要资金,生产效率高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贷款,特别是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融资困难,资金得不到真正高效率运用。政府部门也往往到超额分配,同时更多的资金流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如能源、制造和房地产业等,使得产业结构失衡,加剧了信贷风险。
(二)个人信贷风险日益凸显
随着个人信贷的不断发展,个人信贷风险也日益凸显,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09年以来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都迅猛增长,随着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该类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贷款风险,仅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累计发卡26.74亿张,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99.29亿元,同比增长36%,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7%,个人贷款和信用卡风险已成我国信贷风险防范的主要对象之一。
(三)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逐渐增大
2011年末,我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规模约达到10万亿元,相对2008年初增加了4.6倍,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政府平台将资金主要投放于收益低的民生工程。从偿还方式看,平台贷款采取统贷统还方式,特别是地方政府大部分依赖拍卖土地获得资金来还贷,还债压力大。加上政府在平台贷款上具有强势地位,其信息透明度不高,容易出现政府违规侵占信贷资金、自有资金不足和项目资本金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融资平台的整体负债水平和盈利水平,加大了银行贷款结构性失衡风险。
(四)经济周期和理性预期增加信贷风险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商业银行的预期过于乐观,疏于对融资企业的信息审核,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容易造成呆账坏账,使不良贷款率和坏账拨备增加。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人们投资信心不足,对未来经济形势报悲观态度,会使银行自有资本减少。同时,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出现非对称降息,将逐步使净息差收窄。资本市场资产价格回落,投资者由于避险意识增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存款的快速增长也给商业银行带来高昂的资金成本,继而影响以存贷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利润,信贷增长受限,利率持续走低,将极大地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政策措施
(一)合理控制行业风险,加强对政府平台融资监管
提高商业银行对行业存在的集中风险的科学识别能力,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违约率大小的预测能力,将违约风险大的行业作为监督防范重点。另一方面要对信贷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不同行业内要进行限额管理。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定额策略,有利于信贷结构的改善,避免集中行业信贷风险的出现。应严格控制房地产放贷,提高其放贷门槛;在投放贷款对象上,应该遵循选取优质、收益高和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例如对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应审慎发放贷款,同时要严格监管以避免挪用,确保证其贷款的回笼,以及其房地产的销售速度与贷款回笼速度相一致。
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控政府平台贷款总量,提高平台发放贷款的层次,对重点省市平台的贷款给予支持,而适量减少乡镇级贷款。避免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项目审核权应归商业银行所有,对项目的分析和监管。
(二)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预警机制
对于经济周期波动趋势,银行要对未来经济形势进行适时预测,以规避经济周期变动所带来的信贷风险。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的资金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时也要加强监管,合理投放贷款,全面考虑融资企业的收益性、风险性和效能,严格审核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收益情况的全面信息。抬高放贷的条件和门槛,以实体经济作为主要放贷对象,减少对耗能大、产能过剩和发展慢的企业投资,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增加融资机会;当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应该采取信贷防范措施,保证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防止挤兑的发生;合理调整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重,保障资金的流动性;加强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对外部的宏观经济依赖程度大,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要加快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从内部来减少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将管理体制、经营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切入点,减少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2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社会地位。但目前,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目前,我国开通了身份证信息确认查询系统,个别地区如上海已经尝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这从一定程度上使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风险管理认识、理念、方法、制度和技术方面。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是同等重要的事情,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也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人员的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但是,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最后,在信息技术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二、风险管理方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鱼待改进,下面我们分别简述三种风险的管理方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就是因债务人的原因而造成的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和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两维评级体系。随着客户信用评级法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逐渐由定性为主向定量为主转变,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的显着下降。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指标的选取通常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评级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评级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级指标和权重一旦确定就很少更改,使评级结果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风险状况。其次,评级结果缺乏前瞻性。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企业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级。对于中长期的预测,过去的情况往往与未来趋势的相关性不大,以过去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的评级结果不能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此外,现行的评级方法对企业发展前景重视不够,给予的权重较低,也使评级结果更多的是反映企业过去或现在的信用状况。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因为充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第二,加大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预期状况等评级指标的权重,使评级结果更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状况。第三,定期对评级指标和指标的权重进行考察,根据影响企业信用状况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和修正。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般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纵观国外所采用的市场风险管理,多是采用VAR方法。这种方法是在1994年由J-P摩根提出的。该方法一经推出,就受到国际金融界的普遍欢迎,并迅速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标准,被许多金融机构采用。但该方法用于我国需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其中一个局限性,就是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从目前已有的一些 VAR模型来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而且按照巴塞尔委员的要求,该模型的有效性必须进行返回检验,这个过程要求的数据期限就更长了。VAR模型如果采用99%的置信水平和3个月的持有期,一次检验就需要长达八年多的历史数据。但是我国股市起步较晚,最早上市的股票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许多股票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很难采集到足够的数据。第二个就是数据有效性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不成熟,使一些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缺乏可信性。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不充分的或失败的内部的程序、人员和系统,或者由于外部的事件所引起的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是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从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我们可以将操作风险分为三种类型:可预计损失的风险、不可预计损失的风险、灾难性损失的风险。突如其来的内部或外部对银行的生存产生直接影响的风险。目前,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焦点是不可预计损失风险和灾难性损失风险。因为,可预计损失风险虽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但是,它是银行的正常经营中无法完全避免或者消除的,并且它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影响不大,银行完全有能力在当期以营业利润进行抵补。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安排资本补偿准备。而不可预计损失风险和灾难性损失风险则不同,虽然其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由于其损失后果严重,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以及相应的资本补偿准备。
结语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不对称 成本收益分析
■一、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反洗钱意识淡薄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虽然组织员工进行了学习,但仅限于前期的培训,而没有建立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深入学习,致使部分员工对相关知识浮于表面、理解不透彻,对反洗钱工作缺乏较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组织机构待健全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职的反洗钱机构和队伍,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反洗钱的组织形式建立了领导小组,并笼统地将反洗钱工作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人员,难以把反洗钱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各家银行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由营业部门负责,有的由保卫部门负责,有的由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职能不清情况较为常见。
(三)制度约束未建立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也未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且部分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目标考核的原因,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迎合客户需要,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审查标准,存款实名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技术手段落后
洗钱犯罪目前已公认为上游犯罪,洗钱手法和犯罪手段日渐更新,洗钱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科技化。而当前,我国的反洗钱由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与商业银行账务核算系统、支付系统和《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相对接的支付交易报告和监测系统,从技术层面看,难以满足高智能化的反洗钱犯罪的需要。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凭感觉、凭经验工作,业务处理随意性大,不能及时识别和防范洗钱活动,而且,受业务水平和工作内容的限制,一些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缺乏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凭借自身水平,更是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上述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反洗钱行为不主动,二是反洗钱工作没效果。下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困境进行分析。
(一)反洗钱工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现实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商业银行按照法规要求采取反洗钱措施而投入的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制度,商业银行反洗钱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第一,制度成本。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如按照“了解你的客户”标准制定对银行客户身份确认和信息保存的制度,建立严格的反洗钱检查和客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都会形成相应的成本。
第二,雇员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成本和培训成本,工资成本是指为了做好反洗钱工作而需要增加雇员的工资支出,如在管理层增加监察人员,在业务层增加专职反洗钱人员等;培训成本是指对员工进行反洗钱培训的支出。另外,我国的反洗钱法规还规定,金融机构需设立反洗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内设机构负责反洗钱工作。
第三,操作成本。商业银行在落实反洗钱法规规定的义务时,必然发生相应的操作成本。例如,在客户尽职调查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审查成本;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信息采集、归纳、分析成本;在交易记录保存方面,商业银行需发生相应的保管场地、管理人员费用;在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反洗钱调查方面,商业银行会发生相应的协查成本;在反洗钱业务培训和宣传方面,商业银行也会发生相应的费用。
间接成本指商业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可能带来的损失,主要是指失去客户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商业银行因为履行反洗钱义务必然加强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并对可疑交易执行上报制度,一些利用银行进行洗钱活动的不法分子,必然远离那些反洗钱工作力度大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范洗钱风险,必然增加业务审查的程序和力度,这样势必降低业务处理的效率。当商业银行采取的反洗钱措施力度不同时,即使是正常客户也会选择程序简便、快捷的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因此,在反洗钱法规推行的初期,无论哪种性质的客户都可能有所减少,并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手续费等各项业务收入减少。
2、收益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反洗钱机制中,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一旦查出洗钱金额,按照我国现有程序先是冻结,后是上缴国库,商业银行根本无利可图,在这种命令式的管制政策下,加大反洗钱力度的边际收益几乎接近于零,因此,商业银行只要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不会为反洗钱工作做更大的努力。
(二)反洗钱主体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1、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及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时必须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但目前我国交易主体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详细的客户身份识别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核对客户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相对容易,但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关联企业、经营范围、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等信息有明显难度;二是客户身份及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识别。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犯罪分子伪造、变造证件资料的手段也愈来愈科技化与智能化,虚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身份证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对客户代办业务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在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的情况下,按规定商业银行需同时对人和被人的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实并登记相关的身份信息。不过,该职责仅当金融机构明知客户由他人代办业务时才被履行,对于客户利用已开立的他人银行账户、银行卡进行交易,银行在发现交易涉嫌可疑之前是无从获知的。
2、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反洗钱法》、《金融机构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但由于商业银行的反洗钱职能的不完整,有时向人民银行传送了一些不合要求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以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为例,《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18种可疑交易报告标准大多为定性标准,需要进行人工的判别分析。实行数据“总对总”报送以后,商业银行依靠总行开发的反洗钱报告系统自动筛选、生成和上报可疑交易。由于系统设置的参数条件宽松,同时当数据返还基层网点进行核对时,为避免发生漏报,工作人员往往全部予以确认,以至于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了大量的防卫性数据。而作为反洗钱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在实施现场检查前是无从知道具体情况的。
■三、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相符现象,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激励约束和信息识别这两个关键点。
(一)以激励机制为载体,提高反洗钱的内在动力
在反洗钱信息传递网络中,商业银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成本收益分析,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的收益与增加违规被查处的成本,是促使其提高反洗钱信息获取与传递质量的关键。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在反洗钱制度设计中充分加以考虑,有效影响商业银行的努力程度,适当补偿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工作的投入。同时,通过加大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检查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此提高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其反洗钱工作第一线的关键作用。
(二)以岗位职责为基本,加强反洗钱的基础工作
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反洗钱工作岗位,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一线临柜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使之熟练掌握和运用。同时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的发展制定与《反洗钱法》相结合的操作规程,规范反洗钱工作的现场检查、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的工作程序和手续,建立健全可疑交易台账,完善反洗钱相关信息数据、报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报告和报送制度,严格控制反洗钱档案资料的保密和管理,严防泄密,不断提高反洗钱的工作质量。
(三)以风险分析为重点,建设反洗钱的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依法经营的应有内容,也是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改变制度建设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不仅应将反洗钱要求纳入业务工作程序和管理系统,保证本机构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等基本制度有效发现、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协助反洗钱监管机关和司法部门发现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更为重要的,应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客户特点和风险特点相适应,并能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变化和经营环境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和创新。为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应按照《反洗钱法》的要求,明确相关负责人对本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在反洗钱方面体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则。
(四)以客户身份为关键,实施针对性的识别措施
客户身份识别是减少客户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关键。虽然《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如何区别不同客户、不同业务采取识别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商业银行的执行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具体业务中,商业银行要针对目前普遍认为很难做到识别账户所有人之外的实际控制人或最终享有账户利益人的情况,对法人和实体采取合理措施了解该客户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重点关注与特定洗钱高风险国家有关的客户,尤其是多头开户、频繁划转资金、法人结构复杂、现金偏好高的客户。按照反洗钱国际标准,逐步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高风险的业务和客户,实行加强型的客户身份识别;对中等风险的客户采取标准或加强型客户身份识别;对低风险客户则可以采取简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五)以可疑交易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监测体系
商业银行要针对总对总报送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报告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交易监控系统,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交易特点进行分析,掌握合理的交易曲线,对不符合交易曲线的客户进行重点监控或上报可疑交易,适时根据可疑交易特点和洗钱案例调整交易监控系统的参数,以追求对可疑交易抓取的最优化;建立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在人工分析上的分工与合作,如现金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一些不合理的大额取现,通过客户提供的现金付款依据、用途,判断大额现金提取的合理性,账户管理部门重点应关注短期内频繁开销户或多头开户情况,国际业务部门应关注跨境资金流动的合理性等。
(六)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高员工的信息鉴别力
商业银行要从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技能出发,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实际效果。要选拔一批既懂金融、外汇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反洗钱队伍,着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反洗钱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有较高反洗钱水平的人员队伍。要提高高管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促使他们对当前洗钱的严峻形势及反洗钱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反洗钱在工作中形成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反洗钱的工作义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尽快培养一批反洗钱具有专业技能的业务骨干,能够对可疑支付交易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快速判断。
参考文献:
[1]黎和贵.中国式的洗钱手法及治理对策[J].深圳金融.2003(5)
[2]芦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激励机制[J].审计与金融研究.2007(11)
[3]师永彦.对我国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增长过快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7 (19)
[4]孙玉刚.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J].武汉金融.2007(3)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活动 金融企业 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历史最久远、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影响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也是居民个人、企业团体、政府机关等最常用的银行,它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由最初的货币经营业逐渐发展演变为现代商业银行。那么什么是商业银行?概括地说,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其经营目标为运用社会公众资金以获得利润,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并在经济生活中起多方面作用的金融服务企业。
1 商业银行的产生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国商人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各自所携带的不同形状、成色、重量的铸币进行货币兑换,因此,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并从中赚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就应运而生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地商人越来越觉得随身携带货币的不便和风险,因此,为了避免不便和风险,这些商人便选择了专业货币商管理自己的货币。随着不断的演变,商开始为商人办理货币收付、结算以及汇兑等业务,这便是早期银行产生的基础。
货币经营者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接受存款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商人们存款人不会同时提取存款,于是他们将这些暂时的闲置资金贷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赚取利息,这样,在货币经营业务基础上生成的货币存贷业务,标志着银行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发展到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被赋予更加广泛、更深刻的内涵,这与当时因发放自偿性贷款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已经相差甚远。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2 商业银行的性质
2.1 商业银行是企业 商业银行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并具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由资本并达到法定的最低资本要求;按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及自我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
2.2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经营对象、活动范围、社会责任及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它是金融企业,以货币收付、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业务对象,业务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也不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远较一般工商企业大,正因为此,各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
2.3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业务更具有综合性且功能更加全面,通过经营一切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专业银行仅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如:央行作为一国金融业务的监管机构,所从事的业务与商业银行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保险、证券以及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只能从事某些方面的金融服务,相对而言,业务范围较窄,虽然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而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旧相差甚远。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其业务经营范围更广,提供的服务更全面。
3 商业银行的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现代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能够直接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是其最基本的职能。通过办理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将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办理资产业务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即在信用活动中充当中介人,在不改变货币资本所有权的前提下,克服资金闲置者和资金短缺者间直接融资的局限性,将闲散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得到充分利用,将小额资本变成大额资本,把短期资本变成长期资本,将闲置资本变成流动资本以为社会的再生产提供金融支持,提高社会总资本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对经济过程的多层次调节。因此,信用中介职能不仅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更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的特征。
3.2 支付中介 在经营货币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支付、兑换以及转移存款等多种业务活动。各经济主体在商品交易、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各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都需要通过货币的支付清偿加以结算,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的功能,成为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居民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人以及支付人,并通过为收付款双方提供资金转账服务而大大减少了先进使用从而达到了节约社会流通费用、缩短结算过程、加速货币周转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支付中介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与其信用中介职能密切相联,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推进以促进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发展。
3.3 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特殊职能,为了达到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并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主要靠吸收活期存款的优势通过发放贷款而从事投资业务并衍生出新的存款。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职能创造的货币是存款货币,不是现金货币,是一种账面上的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因此,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一特性,可以节约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
3.4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到现代银行阶段的产物,是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以及在业务运作中发挥的职能时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和工具进行加工提炼后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信托租赁、融资以及计算机等服务。通过这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一方面扩大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服务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取得不少佣金收入,同时也加快了信息传播,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面向城乡居民个人的服务项目,使金融能够真正为经济和社会乃至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并向“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的方向发展,使银行服务更趋全面、优质。
3.5 调节经济 通过中介活动,商业银行能够对社会各部门之间资金短缺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为了最终实现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投资消费比例的调整,可以通过实施信贷政策调节利率、规模以及资金投向来实现。此外,通过商业银行在国际商场上的融资活动,还能够有效的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节。
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同,因其职能的广泛性,使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林艳.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相关问题初探[J].中国外资,2011(20).
[2]李清华,王吉.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13).
[3]李国莉.商业银行信用证结算风险及防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4]龚,孙涛.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2).
[5]金酉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6]葛兆强,王晓天.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J].海南金融,2007(06).
[7]苏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现代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青海金融,2006(03).
[8]徐加胜.关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07).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因子分析;主成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一、简介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我国已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按照我方承诺逐步进入我国境内,到2006年,银行业的开放将取消所有现有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范围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措施。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做好全方位竞争的准备,如何能保留住国内市场并向国际市场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国际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了我国银行能否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4]。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要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银行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工夫。
二、因子分析模型介绍
这一节简单介绍因子分析模型,更全面的介绍见[5]。研究变量相互关系的因子分析成为R因子分析。设有n个样本,p个变量为可观测随机变量,公共因子为:则因子模型为:
矩阵表示简记为:X= AF+ε。矩阵A=(aij)为因子载荷阵,ε为特殊因子,对所得各因子,首先观察他们在哪些变量上的载荷较大,根据载荷的变量本身的内容来说明因子的含义。
为了便于对因子分析结果作解释,这里说明模型中的两个变量的统计意义。因子载荷阵A中第i行元素的平方和,即
它刻画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Xi的总方差所做的贡献,hi2越接近1,说明该变量的几乎全部原始信息都被所取的公因子说明了。将因子载荷矩阵A中各列元素的平方和记为
称Sj为公共因子Fj对X的贡献,即Sj表示同一公共因子Fj对各个变量所提供的方差贡献率的总和,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
如果求出主因子解后,各个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因子,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因子模型建立以后,设公共因子F由变量X表示的线性组合为Fj=βj1X1+…+βjpXp,j=1,…,m。上式称为因子得分函数,由它计算每个样本的公共因子得分。因子分析的应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寻求基本结构和简化观察系统;二是用于分类。
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研究
表1列出了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接下来我们分析花旗银行集团,美洲银行,汇丰控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这九个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潜在因素。(见表1)
用分别用X1, X2, X3来表示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总额,税前利润,Y1表示2001年到2002年的银行规模。下面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估计Y1。运用SAS软件[6]进行主成分分析,主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5%。因此,我们用主因子F1的标准因子得分来来估计Y1。
F1的标准因子得分函数为:FACTOR1=0.34896x1+0.34086x2+0.33599x3
由上式可估计九个银行所对应的Y1值,x1, x2, x3为X1, X2, X3的标准化值。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估计了2001年到2002年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用Y4表示),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用Y6表示),商业银行的生产力(用Y7表示)。由于反映商业银行规模(安全性)的指标资本充足率(用Y2表示)和自有资本率(用Y3表示)的相关性(只有0.54)较小,将它们单独考虑。同时用Y5来表示营业费用率。
应用主因子分解法,并经过因子旋转得到如表2结果:
两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0.8613,因此,我们认为两个因子已较好的解释了原来变量的相关结构。接下来我们对这两个因子进行解释:
因子1在变量Y1, Y2, Y4, Y6, Y7 (即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上都有较大载荷。
银行规模大而不能倒闭,从而增强存款人的信心;新银行进入壁垒效应大,从而降低竞争压力;规模大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有利于拓展其他业务,特别是目前急需要拓展的中间业务;从而银行规模不但反映了各家银行的规模和实力,而且对于银行稳健经营有重要意义。资本充足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他反映了银行承担坏帐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目前衡量银行资产安全性的最常用指标,同时,它也反映了资本规模。而资本规模是商业银行安全性经营的重要保证,从而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经营管理中通货防御和降低经营分险,减少资金损害,努力保全资产和负债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资产流动性反映银行以合理价格获得可用资金的能力,流动性是指在资产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提款和正常贷款的需要。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经营成果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因素。生产力是反映银行员工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营效率的指标。
因此,因子1可看作对商业银行整体规模效应(包括银行规模和资本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效应(包括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的衡量,称其为综合效应因子。
因子2在变量Y1, Y2, Y3, Y4, Y6, Y7上有正的载荷,而在变量Y5上有负的载荷。这说明变量Y1, Y2, Y3, Y4, Y6, Y7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正向关系,而变量Y5与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成反向关系。特别地因子2在变量Y3上有较大的正载荷,而在变量Y5上有较小的负载荷。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Y3代表自有由资本率。自有资本率是自有资本与加权分险资产总额的比率,其中分险资产主要是指存在信用分险和市场分险的资产。因此,自有资本率越大,银行承担坏帐分险的能力就越强。由于银行的自有资本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要提高自有资本率,就必须降低加权分险资产。而降低加权分险资产的核心途径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因此自有自有率高,本质上要求运营管理水平高。Y5代表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被定义为银行为取得收入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利息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员工工资,坏帐损失准备,业务的营销和宣传广告开支等费用。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率反映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商业银行一定的业务活动或一定雇员的经营成本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越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越低,效率越高,银行在竞争中的优势越大。Y3和Y5从相反的两个方向衡量了银行的运营管理水平,它们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因子2可看作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称其为对比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变量Y1, Y2, Y3, Y4, Y5, Y6, Y7的标准化值y1, y2, y3, y4, y5, y6, y7得到公式:
z1=0.78617y1+0.91331y2+0.34311y3+0.88565y4-0.07847y5+0.88262y6 + 0.92612y7
z2=0.47753y1+0.30044y2+0.88836y3+0.22565y4-0.92159y5+0.12751y6 + 0.09048y7
计算主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公式Z=Σdi zi,i=1,2。计算综合因子得分,di为第i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zi为第i个主因子得分。(见表3)
四、分析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主因子即综合因子是对商业银行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包括银行规模和资本规模)和运营管理水平效应(包括资产流动性,经营成果,生产力)的衡量,称其为综合效应因子。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三大银行的第一主因子得分都很高,而国内的中国银行居中,其它国内银行的依次排序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这说明国外三大银行整体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水平效应都很高,中国银行居中。同时,我们发现与中国银行规模相差不多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排名靠后,排在规模较小的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后。
第二主因子即对比因子是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水平的衡量。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三大银行排名靠前,中国银行有较好表现,以微弱优势排在汇丰银行和美洲银行之前。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与国外三大银行差距较大,但排在规模较小的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前。
通过对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分析,不难发现,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对一个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是辨证的统一。如果经营管理水平低,整体规模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例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论规模它们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规模排名中,都进入了前50名。然而,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与国外三大银行差距大,所以,整体规模也难以发挥效应,综合排名靠后。同时,整体规模较大,也造成了经营管理困难。整体规模和经营管理共同作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银行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陈雨露,甄峰.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1(02).
[2]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
[3]陈雷.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4]王进军,孔德刚,唐弼.论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来源[J].金融论坛,2001(9).
[5]方开泰.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
一、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商业银行现有阶段的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
境内商业银行现阶段经营的主要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基本上是通过利用境内外市场上利率差别、汇率差别来进行套利操作,赚取合理收益。目前,跨境人民币基础产品主要有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融资、人民币代付业务、人民币NRA业务、跨境购汇业务以及将这些基础产品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组合。
1.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融资
该业务的基本流程是,境内企业与境外贸易伙伴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以后,境内企业向境内商业银行申请开立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并存入人民币保证金,境内商业银行承兑到期向境外企业支付该笔款项,境外银行则将这笔承兑后的应收款项作为担保,向境外企业发放相应期限的外币贷款,贷款到期后,境外企业向境外银行还款交割。当境外外币贷款利率要小于境内人民币存款利率时,境内外企业可以从中赚取境内外利率差额产生的收益,还可以获得远期人民币升水带来的收益。并且人民币信用证不纳入外债管理,境内商业银行不受该指标的限制。
2.人民币代付业务
海外代付是近年来贸易融资项下,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产品。它是境外外资银行凭借其拥有的外币头寸的优势,代替境内商业银行向境外企业支付外币款项,其业务的实质是境外银行向境内企业进行融资。人民币代付,恰恰与之相反,它是指境内商业银行凭借充足雄厚的人民币资金头寸,以境外银行的信用为支持,代替境外银行向境外企业支付人民币,为境外客户提供人民币的贸易融资服务。该项业务发展较快,风险较低,在跨境人民币业务融资产品中,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3.人民币NRA业务
通常,境内的人民币利率要远远高于境外,因此,境外客户可以通过开立人民币NRA账户,来赚取境内外的利率差。此外,境外企业还可以将在境内开立的NRA账户存入保证金,通过向境外银行以人民币存单质押的形式获得美元贷款,从而获得人民币存款和美元贷款的利率差收益。
4.跨境购汇业务
跨境购汇业务是指,境内企业需要人民币购汇向境外企业支付外币,境内商业银行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将企业购汇所需的人民币支付至境外银行,由境外银行进行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币种转换后,将兑换好的外币直接支付给境外企业。该业务形成的两个条件是:境外购汇的价格低于境内购汇;境外市场对人民币有较为旺盛的需求。
除了上述四种基础产品外,还有人民币同业拆借、人民币境外融资、人民币境外理财产品、人民币对外担保产品等。
二、加快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一)全球范围内建立增加分支机构
商业银行选择在和我国的贸易往来较多、且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家和重点发展区域,或者已经存在的人民币发展较为蓬勃的、有着潜在发展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如香港、新加坡、伦敦等离岸金融中心,积极建立增加分支机构,增加人力、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投入,可以直接建立,也可以以间接的形式和其他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并购或者参股境外金融机构,积极成为在这些境外金融市场中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导银行,得到海外客户的普遍认可。
(二)加大全球支付结算系统的建设
1.扩大全球行网络范围
目前,跨境人民币清算方式分为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清算行模式应用的范围较窄,只有香港、澳门这些少数地区适用,因此要加强跨境人民业务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行模式。行模式是境外商业银行通过与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商业银行签订清算协议,境内商业银行借助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境外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的跨境结算和清算,那么有多少境外商业银行与我国签订清算协议,这些境外商业银行又在全球范围内覆盖了多少地区,直接决定了跨境人民币在境外的渠道范围和发达程度。
2.延长清算和结算时间
延长跨境人民支付结算系统的运行时间,学习国际先进支付结算系统如CHIPS、SWIFT等的先进经验,改变当下现代支付结算系统中大额支付系统只有早9点到下午17点运行的现状,将跨境人民币清算时间延长到全天24小时不间断,全年365天不间断,随时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时区的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
3.增加NRA账户的开立
另外还可以增加NRA账户的开立,拓宽清算渠道。一方面,NRA 账户不受短期外债指标的限制,并且便于开立账户的境外企业对跨境人民币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动,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为商业银行增加了存款数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监测这些NRA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监测授信企业的经营情况,规避风险。
三、积极宣传,维护并拓展境内外优质客户
(一)拓展境外的企业客户资源
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一部分国家和区域对人民币有着较高的认可程度, 比如,香港、澳门、俄罗斯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将跨境人民币业务在这些区域和国家做稳、做实、做大、做强后,商业银行还可以借鉴先前成功的经验教训,利用境内分行和海外分行之间的联动机制,为境内外有需求的企业、个人提供全球化的跨境人民币国际金融服务,包括贸易、旅游、投资、理财、留学等各个方面,积极开发境内外联动产品。
(二)拓展境外同业银行的客户资源
对于一些资信较好、合作较多的境外银行,还可以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合理的融资额度和利益分配。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这些开立了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的境外参加行提供优质的人民币服务,再去吸引新的境外客户,将这种服务再进一步向境外企业、个人延伸;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境外商业银行合作,扩大跨境人民币行网络的覆盖范围,在一些商业银行暂时没有、或者条件不允许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国家和地区,就可以借助这些境外参加行和行,来吸引更多的境外客户,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影响力。
四、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在跨境人民币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注意完善风险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规避风险暴露。
(一)要加强境外分支机构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外部评级公司、中国政府驻外机构、境外咨询公司、华人商会等外部力量来收集当地信息,了解境外市场和境外企业的资信和运营情况,识别境外风险,与境内共享境内外客户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与一些境外银行开展合作,参与诸如银团贷款、资产转让等项目,并在合作中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而提高自己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理解并配合实施跨境人民币金融监管政策
跨境人民币业务形成发展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政策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政策的变化和更新,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对于新下发的政策文件,及时传达到各级分支机构以及业务操作人员,加强组织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文件的学习,有不明确的地方及时与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进行沟通,不断地学习、消化、准确理解,并且将这些政策联系到日常工作中客户的实际需求中来。
(三)加强内审和自查力度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和稽核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对业务操作部门进行常规检查和抽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