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管理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管理意见范文1
一、把握功能定位,增强整体联动发展优势
各高中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管理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高中教学管理区建设作为提高小学、初中办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增强高中发展后劲的重要战略。
一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高中教学管理区是创新中小学管理机制,推进“小初高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各高中要科学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认知规律,影响和带动区内中小学的发展。要发挥高中优质师资、资源条件、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共享辐射,形成“龙头带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教育新格局。
二要加强各学段有效衔接。高中教学管理区是创新教研模式,实施“小初高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各高中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在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知识衔接等方面积极向小学初中延伸,为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要积极实施“三段联动”教研新机制,在更多层面更大范围做好衔接,消除学段壁垒,构建教研教学新格局。
三要发挥业务指导作用。高中教学管理区是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小初高管理有效对接”的发展共同体。高中学校负有在教育教学业务上的指导权,要丰富和优化管理区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问题征集、主题研讨、头脑风暴、班主任论坛等活动,降低工作重心,提高研究实效,推动管理区内各学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动教学管理区中小学内涵发展
一是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统筹规划工作要点。各高中要深入区内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倾听不同层面不同的心声与呼声,进一步了解基层学校的发展需求,以解决基层学校最迫切最需要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制定管理区工作计划。本着因时制宜、因地而宜的原则,以工作计划为统领,以基层学校实际为前提,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全面开展各项工作。
二要深入开展“草根论坛”活动,共享集体智慧成果。各高中要牵头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多层面多角度选取论坛内容,经常举办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高质量的“草根论坛”活动,把“草根论坛”打造成为广大干部教师展示教学成果、分享教育思想的重要平台。扎实开展“草根论坛”活动,引发参与者头脑风暴、智慧碰撞、升华思想、共享成果,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是聚焦课堂教学研究,关注师生成长。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同一学段同一年级不同教师的“同课异构”活动,使教者有所悟,听者有所得,评者有所获。要以全市大集体备课等平台为依托,组织管理区内各学校做好前伸与后延,深入细致地落实好学科指导意见。对于管理区内学校的好做法、教师的好教法,可通过学校开放周、课堂开放日等形式在管理区内推介,达到推介一个成熟一批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评优、小课题研究评选、知识树构建评比等活动,促进区域内科研工作有序进行。
四是实施“三段联动”教研,破解学段衔接困惑。各高中要牵头构建高中、初中、小学三段联动的教研新机制,避免“各走各的路,各念各的经”的单打独斗现象,提高学段衔接的有效性。要抓好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为各学段教研组长同时配备前学段高年级和后学段低年级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区域内集体备课、教师培训等机会,有计划地对小六、初一、初三和高一教师进行补充培训;要针对学段间的衔接特点,由高学段学校组织专门力量分别编写衔接教材,内容涵盖高学段低年级部分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利用暑假时间,发放给学生,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新生暑假自主学习材料。同时,倡导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教学,在重点教学内容和重要学习方法方面适当向初一、高一延伸。
五是强化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段均衡发展。各教学管理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拓宽优质资源共享渠道,让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学校的围墙。要建立“区教学研究”网页,依托“校校通”、“班班通”,加强网络虚拟教研、教师培训和空中课堂建设,推进管理沟通、教学研究和成果共享。通过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扩大教研信息交流面,实现区内教师的便捷交流。要加强干部教师的交流,优质学校的优秀干部可以通过交流挂职、交叉任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可以以支教或任教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区域内校际间的均衡发展。要定期开放高中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等功能室,有条件的管理区可以在区内中小学建立流动图书室。管理区内各中小学的特优生可定期到相应学段的功能室做实验看图书等,接受上一学段教师的指导与培养,鼓励特优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促进管理区教育和谐发展。各管理区要以“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年”为契机,以教育局提出的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研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安全文化等九大文化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着力加强区域内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激发区域内教育活力。重点做好学生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文明习惯、心理健康、道德品格、社会责任等为重点,优化育人机制。小学阶段重点突出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教育,初中阶段重点突出学会做人和学习品质教育,高中阶段突出人生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好课程文化,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加强音体美教学,开发区域内艺术课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水平。积极挖掘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文化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管理区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区工作体系,科学开展管理区工作。要成立以高中校长为组长、教管办主任为副组长、区内职级管理学校校长及分管教学管理区工作的高中副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教学管理区工作;成立以分管教学管理区工作的高中副校长为组长,高中一名中层干部、镇(街、区)教研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区内初中小学分管副校长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区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教科院高中教学管理区办公室负责对业务的指导与调度。各高中学校要安排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专职干部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将教学管理区的工作成效与其本人绩效考核挂钩,确保所安排的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创造性地得以贯彻落实。
教学管理意见范文2
【关键词】赏识教育;必要性;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方法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肯定等为原则的教育管理方法,通过鼓励与赞扬,来教会学生与外界互动,形成自信的人格。(1)尊重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尊重与爱是受教育者的需要,也是教育者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者真诚的尊重与爱,能唤起施教对象的尊重与爱,能点燃受教育者的希望。(2)肯定是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赏识就是给予施教对象比较高的肯定。教育者有无赏识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能否成功。“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表扬会使“好”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好。
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很多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而喜欢上一门课程;或者因为老师的一句鼓励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被关心被肯定的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2)赏识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赏识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观念,又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转化后进生有重要作用。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转化。(3)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一、职业学校实际上面对的是同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成绩和家庭社会背景方面具有明显的弱势特征。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教书育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第二、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脆弱,却又趋于成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既要关注其能力提高等外部特质的形成,更要关注其内在的需要、动机、理想或困惑。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到受尊重和被鼓励,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最大的成功。
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学生观。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作为教育者,面对一群有朝气、有活力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必须树立人人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要相信学生有转变的可能,有成功的可能。职业学校的学生好比受过伤的小鸟,需要老师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付出加倍的努力;需要教师用爱心启发爱心、用希望点燃希望,用快乐感染快乐。帮助学生用真情实感来体悟自己周围的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从而变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日常教学活动是赏识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日常的教学活动是实施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教学活动,所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1)纠正学生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第一要务。渴望得到知识、学到技能本来是人们很小时就有的愿望,但这愿望在中学时代因为屡遭挫败,屡受打击而慢慢丧失。为此,教师帮助学生恢复教育最初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2)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有不良的听课习惯,一节课很难始终专注于学习,因此任课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要过多,要做到少而精,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是关键。(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用赞许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之后多予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与尊重,能使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需要联系起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3、赏识教育要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1)科学性。第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赏识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第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有耐心,能持之以恒。不少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还蛮有热情,又是表扬又是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第三,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更不能滥用。赏识要在正确客观地分析之后,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表扬、鼓励。并且,赏识不能过度,需要因人的性格不同而适当操作。(2)艺术性。第一,语言上的艺术性。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多用肯定与表扬的语言,诸如“你做得很好”“下次一定会更好”等语言,虽简单,但效果却很好。第二,行动上的艺术性。赏识教育仅仅停留在语言上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行动让学生感受到。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学习、讨论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观点,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适时点拨,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肯定。第三,体态语言上的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语言的作用反而显得乏力,比如,当学生成功了一件事时,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学生遇到痛苦或烦恼时,老师用手拍学生的肩膀、抚摸学生额头就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安慰。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走向成功,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合理实施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申艳红.探讨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J].情商,2010(3)
教学管理意见范文3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必要性
对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继承式教育转型为创新教育,职前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正在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计划性、监控式的管理,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比较重视统一性,不论学生间的差别有多大,学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学模式整齐划一,忽略了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忽视并限制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终目的,故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就必须时刻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创造不断改革创新[1]。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应当具有自主选择权,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正是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3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发挥潜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管理人员只埋头做那些做过的事情,那么这所学校的管理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发挥管理人员的创新潜力,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学校也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意识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4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全体师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学校的主人。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服务意识,承认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务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位师生员工自觉地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使整个校园达到和谐与统一。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2.1把关注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2.2让学生参与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如何,内心的体验有无,态度的肯定与否,教师都应感悟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在讲授目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课;复习提问时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等等。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完美境界[2]。
2.3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力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3]。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这其中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可等多个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学制度与管理建设中,应坚持“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重视能力、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弹性教学,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样才真正得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人们把教学管理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和权利意识指挥教学,教师只能被动地教,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没有发言权[4]。坚持“以教师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自觉、自主地参与教学管理过程[5]。因此,高校应构建一种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围,给教师提供心情舒畅、自由发展的平台,能够让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当成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将学校利益、教师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教学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方式应该是激励,激发教师的动机,诱导教师的行为,发挥教师的内在潜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培养人才建设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激励的过程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物质形态的激励,而且有精神形态的激励,单纯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不能解决学校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点的物质激励机制,又要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立起符合国情和本高校实际的精神激励机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培养教育也应该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都是这个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各部分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工作计划、完善的管理办法,才能保障教师培养工作的系统化。目前,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还是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定期举办多样的活动,不够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3.结语
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当前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齐心协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学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2]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10,(9).
[3]殷兴东.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学研究,2008,(6).
教学管理意见范文4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和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高职院校应切实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以保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出高职特色。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仅有优秀的指导教师、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宽敞的实践场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面对越来越高的要求和监控能力减弱的状态,探索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全程实时控制和制度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一个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的途径。
高职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是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保持和改进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也是高职实践教学实现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高职实践教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既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包括实践指导教师,即包括校内专任教师,也包括校外兼职教师。为使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建立相应的监控程序和必要的考核制度,实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职责清晰的局面。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是绩效管理,即根据既定的目标对员工的工作结果做出评价,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包括制定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考核以及实施绩效沟通等活动;二是薪酬管理,即确定薪酬的结构和水平,实施工作评价,制定福利和其他待遇的标准以及进行薪酬的测算和发放等;三是关系管理,即协调劳动关系、进行文化建设以及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根据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激励加约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进行人本管理也需要从基础和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入手,加强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数据管理和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以法治校。另一方面,在强化对人的行为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建立健全各类高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内在潜能。常用的激励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 目标激励
就是让职工把个人目标、学校目标和国家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目标锁链,从而激发职工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实践证明,大多数人都有成就需要,希望不断获得成功,成功的标志就是达成预定的目标。有目标,人才有奔头,才能产生动力,因此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2. 关怀激励
就是指管理者对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把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里,从而激发职工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其积极性。管理者应采取处处关心职工的态度,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使职工深感学校和集体的温暖,从而激发起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
3.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多数人都不甘落后,但往往不知应怎么干,或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和领导者的宣传示范,可以使职工找到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和一根鞭子,使职工增添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决心及信心。
4. 竞争激励
竞争意识来自市场经济,也必将反映到人际关系中,随着学校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竞争可以激发起一种争夺目标的精神,然后产生相应的积极行为,而行为的结果,无论胜负都可能激发起不断迎接新挑战的信心、决心和勇气。我们可以正确运用积极的竞争,发挥其激励作用。
5. 校园文化激励
校园文化源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已在我国学校中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热潮,并赋予了人本管理思想中最新的内容。校园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可以使职工统一意志,提高向心力,自觉实现教学目标。
高职实践教学的环境设备管理
1. 高职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管理
高职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实践教学用房,如各类实验室、实训室等;实践教学辅助用房,如各种工具库、材料库、作品库、展示厅等;服务用房,如实验员办公室、教师休息室等;以及生产型实训中心等各种建筑物。要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疏散便利,适合实践教学的特点,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成为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协调的统一整体。实践教学环境管理要求安静、整洁、舒适、优美。实践教学环境管理规章制度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环境管理工作分为“动”和“静”两个方面。“动”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静”是指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应遵循以下管理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加强实践教学场所内的环境管理,使其有利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加强教育作用。
(2) 艺术性原则
每一个局部的环境,都应做到与学校的整体环境相配合;用来布置环境的形式与内容要注意协调、美观,富有艺术的意味;布置的物品要整齐中富有变化,色彩须调和而适宜;各种标语应尽可能适应学生兴趣,附加适宜的图画。
(3) 经济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要尽量利用现有设备;实践教学的环境布置应由师生共同设计、搜集、制作,并尽量由学生去完成;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所配备各种设施要便于管理。
(4) 安全性原则
实践教学环境应有严格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将责任下达到人;化学药品应注明名称,含毒性的应特别注明。
2. 高职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管理
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的任务,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为实践教学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使实践教学建立在最佳的物质基础之上。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范围很广,有教学设施设备;辅助教学设施设备;研究实验设施设备和管理用设施设备等。其中主要部分是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和辅助教学设施设备。
对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应用系统的观点是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把影响设施设备运动效果的各种因素,严格的控制起来。在设施设备运动的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设施设备的物质运动形态,包括从设施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等;二是设施设备的价值运动形态,包括设施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积累、支出等。设施设备管理应当包括对设施设备这两种运动形态的管理,前者即为设施设备的技术管理,后者称为设施设备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管理的具体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正确选购设施设备。
(2)采取与设施设备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技术管好设施设备,保证设施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技术状态。
(3)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设施设备的经济、组织管理,降低设施设备管理各环节的费用,达到设施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提高设施、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和设施设备的磨损程度,适时的对设施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
(5)加强对引进设施设备的学习、研究、消化,尽快掌握其使用和维修技术,充分发挥引进设施设备的效能。
高职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管理
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高职实践教学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实施。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1. 做好实践教学前的管理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前应采取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管理,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设计具有“四化”特征,即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实践教学结构的有序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 做好实践教学中的管理
对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监督与管理,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实施实践教学方案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程序的自我管理。(2)学生干部在班级日志上如实记载实践教学的效果。(3)学校领导对不同时上课的教师进行听课抽查。同时,实践教学过程应符合“八性”要求:(1)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性。(2)实践教学内容导入的新颖性。(3)实践教学环节衔接的自然性。(4)实践教学过程的应变性。(5)实践教学手段运用的适时性。(6)实践教学结构的合理性。(7)师生活动的协调性。(8)实践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3. 实践教学结束后的管理
实践教学评估是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效果的评定管理办法包括,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让他们谈学生体会和对实践教学的意见;组织教师谈实践教学感想;其他教师和领导谈听课的感受;分析得失,进行归纳总结。
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督导,努力实现对实践教学质量督导工作实现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系统,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就是根据预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最终结果,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结 语
高职实践教学应树立新的质量观,建立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保证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一个集人力资源、环境设备和教学过程“三位一体”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对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教学管理意见范文5
关键词:艺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当前,各高校都在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正在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来说,实践教学是影响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最直接的环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受到了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重视,各艺术类高校都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能体现自己专业特性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适用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将高等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相结合,从理念系统、标准系统、内容系统、技术系统、改进系统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补充外部监控系统,确立一个艺术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一、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各个学科门类都有自身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而艺术学学科门类在独立之后,更是在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艺术教育本质就体现在实践性上,抓好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一个不同于理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的,符合艺术教育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的实践教学管理标准和体系,以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出作品、出人才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个科学性的、发展性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督促和保障教师和教学单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去强化学生个性的培养,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质,施展学生的特长,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现训练。高等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传统理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同,在于其目标直指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策划管理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从实践教学的标准开始,就将目标分解到相应的各个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学生承担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任务中,用各种制度、措施手段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内容
(一)理念系统的构建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是基于高校教学实际和艺术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要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艺术专业的特性,弥补当前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不足,力求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成效,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理念,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真实反映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特性;第二,目标明确,能反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与精神、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第三,客观性,以数据和记录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对实践教学的各关键环节进行多元的评价管理;第四,注重可操作性,在时间上、人力物力上、程序上、标准上都应具备可行性,做到全过程管理的同时又能抓住关键要点,提高管理效率;第五,把握激励性原则,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始终注意管理是服务、评价是手段的原则,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好激发教师实施教学和推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二)标准系统的构建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系统,需要结合高等艺术院校人才的目标定位,通过制定分类的实践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标准。首先,学校要结合培养艺术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明确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各院(系)再结合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从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制定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分类目标,再细化到具体的专业实践课程上,同时包括各类实践项目的目标。在制定分类目标的时候,要明确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关系,探索双创教育、外出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创作、就业创业梯级递进的关系,明确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上的层次与水平。鉴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尤其要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如何服务于行业、企业与岗位,目标要定位在与行业企业需求对应的核心能力上。其次,在分类目标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找出影响实践教学的关键点,进而在关键点上设立相应的质量监控点,并结合学校各级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硬件、软件情况,进而对每个质量监控点制定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指标。这些指标的质量标准定义有的可以根据国家审核评估提到的标准设立,有的可以通过调研自定义设立,有的可以参照专业评估和国际认证等有关标准设立,指标体系涵盖层次应面多而广,可以包括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毕业设计(创作)标准、外出实践教学(写生、考察)标准、课内实践教学标准、实验教学标准、创新创业实践标准,以及项目制、工作室、工作营教学标准等等,能够完整反映实践教学基本状态,突出专业特色,真实的反映实践教学工作状况和教学质量,为学校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内容系统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质量标准系统,设计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系统,对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由于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个性的、自主的多样发展,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也更加开放多样,对成果的评价考核也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对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实行全面的过程管理,以此来适应新时期开放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就要遵循实践教学过程的流程,从教师准备、条件准备、实施环节、考核环节等阶段,确定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目标理念,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实践教学条件(设施设备、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关键实施环节、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教材、学生成果与综合能力等等,重点覆盖课堂教学阶段性创作、项目创作与研究实践、实习(写生、采风)、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板块,每个板块均应设计相应的管理制度文件、管理流程和评价方式,形成程序性文件、操作性文件与记录性文件,并通过教学委员会从学术方面,校、院(系)、教研室从管理方面,教学督导组织从督导方面配套相应的管理系统,负责管理、运行、维护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各项监控活动,收集反馈信息,使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四、技术系统的构建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信息数字化、自动化管理,将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和控制点纳入可控状态。一方面,以管理平台为基础,实时更新与日常实践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各二级院(系)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实践教学质量年报、自评报告等,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同时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网络专业实践教学评估,开展质量综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另外一方面,利用平台中的各种数据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实时常态检测,利用平台进行数据横向、纵向、趋势分析,一是发挥管理平台数据库的日常自我诊断功能,可以有效及时的发现各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异常,给予提醒并提供数据分析,使运行状态实现可视化与准确化;二是对有关实践教学状态数据进一步深度的整理与分析,对反馈结果实施持续改进并全程记录,为管理决策提供辅助依据,及时解决实践教学问题,逐步形成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常态化管理,促进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
五、改进系统的构建
建立信息准确、可操作性、闭合完整的信息反馈改进系统。首先是要在复杂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重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定期的有组织的调研,包括走访走访企业、实地考察、问卷座谈等方式,定期针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学生满意程度、毕业生就业情况、服务地方经济等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分析,用多种形式收集社会对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评价信息。其次是及时、准确地归纳和整理来自于不同渠道的反馈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发挥数据的倒逼作用,从数据中找到推进工作的路径,将发现的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到学校相关部门,让管理系统能够及时调整、改进实践教学活动,建立起实践教学质量的预警机制,并总结和推广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从采集的信息经研究形成决策,再通过相关的管理部门来实施,实施后对出现的新的信息再进行采集、反馈与处理,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特征的、闭合完整的信息反馈改进系统。
六、补充外部监控系统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开放性,需要学校主动引入实践教学外部监控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与企业、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学生家长、大众传媒、毕业生代表等,积极发挥各方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具体的监控方式,可以通过一方面学校主动向社会公布实践教学基本状态,同时通过在实践实习基地设立教学质量监督信箱、毕业生追踪、用人单位调研、第三方评价等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本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并利用实践教学信息的采集和公布,让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实践教学情况,主动拓宽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家长的沟通,可以形成学校外部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主动邀请地方行政机关、企事业代表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制定、实习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尤其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应用开发,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共同研究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切实实现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社会化评价。
作者:李霞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英俊.对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04-106.
[2]陈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失控与监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44-150.
[3]李淑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42-247.
教学管理意见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87-0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操作性与人本性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这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与上述特征内涵相适应,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与未来的职场要求相适应?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
2009年10月刘燕华教授通过51job网和中华英才网,在北京的100家企业里进行了关于招聘人力资源主管条件的抽样调查,其中51job网50家,中华英才网50家,所属的行业是IT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家电业、服务业。调查发现人力资源主管任职条件由高到底主要有学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工作背景,人力资源相关知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水平,团队合作意识,形象气质。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中写到“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聘成功及顺利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良好实践经历和工作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就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探索培养适应学生就业和工作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条件下,能够分析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应用。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操练机会,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对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能加以灵活运用,常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各院校多数是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多数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教学互动不充分,学生不能学活,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到创新和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根本无法接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有时候还可能引起某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厌恶与放弃。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目前中国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自己找单位,而实习单位与学生并无利害关系,因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指导不够,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找不到实习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瓶颈之一。
4.高校教师实践经验普遍缺乏。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践经验缺乏是中国高校教师的“硬伤”。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来源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多从事理论教学,教师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难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5.过分注重考试的结果,追求答案的一致性。人力资源管理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权变的思想出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在当前的教学管理中,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考试的需要,常会苛求教学内容与答案的统一性,要求教师在出题、考试、判卷的过程中要标准化,试卷必须有标准答案,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精选教材,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知识转化为素质与能力的桥梁。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应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并举,既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简明性又具有实践的例证性和参照性的教材。传统的高等教育几乎每门课程都有固定的教材,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了某一本教材就学好了这门课程,平时很少阅读其他相关资料,甚至当教师授课的内容超出教材时,学生还会有意见。但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一门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来源于人力资源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存在教材老化、内容不全面、缺乏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认真地进行比较研究,选择知识更新快、内容较全面、案例丰富、条理性好的新书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融入一些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课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类的有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熟悉市场、融资、营销、商务等企业运营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站在整体角度,在讲课中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将多门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大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1.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吸收了研究法与讨论法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结合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首先列出专题讨论的题目;再由学生准备一段时间,通过读书阅报,网上查找资料,学习研究基础上写出发言提纲;然后安排课堂讨论,师生一起评议,教师作阶段综述;最后学生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如学习“职业生涯管理”一章,通过学生前期准备资料及进行相关调查学习,组织同学们讨论和做案例分析,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讲评,从而明确了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掌握了职业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的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与学生一起研讨,专业课程教学更加贴近了生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增强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果;研究讨论法变教师单向灌输的“我灌你听”为师生双向交流,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强调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案例教学适应它的教学特点。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推出案例、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五个步骤来进行。由于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精选案例。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课程的整体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将要消化的知识点等内容,还应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与时效性两个特性。另一方面要组织、控制好案例的讨论过程。教师不要急于交待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讲完案例就完成任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案例分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最好分组讨论,得出学生自己的判断和观点。鼓励持有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辩论,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3.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指根据讲授的管理内容,指导学生人为地创设一种仿真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习“员工招聘”一章时,笔者根据课程学习和大学生求职应聘的需要,模拟了一场现场招聘会。首先指导学生组成模拟招聘小组,请了三位讲授人力资源课的老师与六位学生代表担任主考,事先准备好一系列切合学生生活、专业与应聘职位,能考核学生学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问题,然后在课堂现场模拟招聘,选一些学生上场充当应聘者,每个学生回答三四个问题。通过现场面试,锻炼了应聘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强化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考察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素质。通过模拟,参与人员的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等一一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供大家评说,观看者与参与者一样也有所收获。这种训练很受学生欢迎。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有裨益。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扮演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角色扮演使得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增强,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的操作步骤:设定主题及提供素材,对扮演的管理角色详解、选定扮演者、分配角色,有限卷入并把握主题,准备道具并进行表演,实施观察、评估及反馈。实施角色扮演的注意事项:教师要为角色扮演准备好材料以及一些必要的场景工具;扮演目的明确;扮演前的角色描述应该详细;及时阻止向错误方向发展的扮演;扮演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讨论;对每一个扮演角色要做“事后汇报总结”。
5.社会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传授的有效补充,对于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都缺乏了解和毫无实际经验的本科学生而言尤为重要,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1)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到企业实地考察,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增加社会实践经验。(2)建立人力资源实习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者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和研究项目的方式来建立人力资源实习基地,这样的好处一方面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有了稳定的人才资源库。(3)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一方面把在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对流等方式“送出去”锻炼,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其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把企事业单位一些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请进来”当学生导师,指导其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资源,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促进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定,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平时表现,其次,这种考试的客观效果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还有,期末考试占的比重太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期末考试出现作弊行为。“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为了消除这些弊端,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根本的变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到考核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应该成为考核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考试中,应该注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在期末总评中所占的比重。如,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左右,平时表现占50%左右。平时表现成绩根据学生在下列教学行为中的表现来评定: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讨论发言、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可单独计分。经过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全面,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参与教学的过程,又考察了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应用性与操作性,从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手段三方面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燕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0,(6).
[2] 汪克亮,杨力.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42).
[3] 王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7).
[4] 陈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众科技,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