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1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年我通过各种比赛、评比活动致力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诗歌单元就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学习唐诗、宋词就开展了“唐诗大战”、“决战宋词之巅”两个活动,学习古文单元就举行了“联合对抗”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二、精讲课本范文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对课本范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做好教学中的每一步工作,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教案书写工整详细,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真正做到了有备而上。所以在课堂上我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饱满的热情,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系统地搞好专题练习,如语音题、字词改错题、修改病句题、古诗名句默写题等,有计划地扎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三、阅读教学长抓不放

高中阶段,特别是理科班,语文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而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依托课外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保证每个星期都腾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自费购买了60多本《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课外书在学生中传阅。另外结合作文教学,经常给学生们朗读一些高考满分作文,还把一些学生写得好的周记、作文作为范文朗读。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的阅读面得到了很好地拓展。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2

一、关于对新教材的特点认识

新旧教材相比,除了内容变化外,新教材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其具体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一)教学行为上的学生主动性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活动以及活动任务的灵活、多样、富有情景,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每个单元的主阅读前都安排一个讨论活动,激活学生与该话题有关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阅读以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从对文章细节和深层意义的理解,再拓展到对文章中有关话题的进一步讨论,学生能够独立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目标。单词学习板块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板块更是要求学生通过“做”来获得英语运用能力。

此外,教材还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每个单元主阅读后面的(阅读策略)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从扫读、略读到各种文体的具体阅读特点,涵盖了阅读方法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就如何记笔记,如何分析、选取和利用所获取的资料,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等也作了不少的介绍。

(二)知识包络上的板块科学性设计

新教材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去掉了旧教材的分课设置,进行了板块设计,具有了较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每单元由目标、进入本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阅读(Reading)、词汇(word power)、语法(Grammar and usage)、任务(Task)、探究(project)、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八个部分构成。每一个板块自成独立体系,通过照片、图片等引出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话题引发讨论,既是一种读前热身,也是对本单元话题的一种导入,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和后面的一系列活动做好铺垫。所选择的图片和照片涉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三)组织形式上的手段现代性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能充分利用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实现过程最优化,是新教材的又一个特点。首先,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在制作与使用英语课件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容易和课件相结合,能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把“活化教材,活跃课堂,提高效率”作为英语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宗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视觉信息输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其次,新教材所选语言材料更具时代特征和气息。所选内容一般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符合现代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许多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一些介绍科技的趋势和重要性,适应了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对未知的渴望。如School Life,Looking good,Feeling good,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等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而且原汁原味,既能使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学到地道的英语。

二、三年来的实践总结

(一)个人角色的改变

只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全面领会新教材,并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付诸卓有成效的实践。在《牛津高中英语》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已不只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训练者。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情感认知,提倡主动学习,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为灵魂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遵循语言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让学生在“做中学英语,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广泛接触并消化吸收各种各样原汁原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特色,培养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二)集体备课,资源共创

由于新课标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创造者,这样课程就是开放的,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为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我们参与实验的全体老师采取了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创优质教案的做法。其具体步骤是: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必须仔细研究教材,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相关资料;确定讲授方法,包括创设的情境,那些人物的设置等等,制作一个大体上的课件;划分好单元教学课时,对重难点进行巩固,以及统一课堂作业等。集体备课时,大家根据以下指导思想:1.是否深入挖掘了教材内容,最大化地利用了教材中的材料?2.根据我校学生实际,能合理取舍或改编哪些可能不太合适的活动、练习?3.利用网络、报刊阅读、其它版本的教材等资源对教材能进行哪些适当的补充?对主备人提出的各项加以讨论和补充后,由此最后确定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案。施教以后,大家再对照各自施教的实际,加以完善。

(三)学会对教材的合理取舍,有效整合

《牛津高中英语》共11个模块,1-5模块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6-8模块是适应未来的高考;9-11个模块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为参加高考和以后更高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模块与模块前后照应,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难度上循序渐进,循环递进,模块内部结构合理,从模块到各模块的单元,再到单元内部的板块,形成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根据这一点,我在努力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当前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求学目标是通过高考,所以我们将帮助学生达到高考要求作为我们的目标之一。故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尝试:(1)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适当删减、增补和重组,让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Task 和project这两个模块,我就减少一些让学生动手、耗时多、效益低(相对我校的学生而言)的活动,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增添了一些阅读和听力的教学活动。(2)重组教学板块。通过仔细了解各板块的内容和任务,适当对各板块教学的顺序进行重组,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如:当Welcome to the unit 与 reading关系密切时,可将两者放在一起教学;当 Word power部分呈现较多展开 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所需的词汇时,二者同样可以组合在一起;当Reading里面出现很多Grammar部分的知识点时,又可将它们合二为一。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

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育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从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更好地体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整合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英语学科的特点,始终关注三个要素:时间、效益和体验。时间是前提,效益是关键,体验是保证。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大量的Input(输入),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譬如我在教《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木乃伊的诅咒)时,若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于是,我利用网络下载了有关图坦卡蒙国王陵墓之谜的视频材料,并在讲述课文之前放给学生看,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提高了,这样的整合是十分有效的。其一般做法是:1.尽可能地提供视觉信息输入;2.引入课外语言材料,拓宽视野;3. 活化不同种类的语言点。

(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性

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是新教材的立足点。根据这一特点,我的基本做法是:

1.有效利用课堂

(1)根据构词法和相关话题,系统归纳相关词汇。《牛津高中英语》中的word power板块从两方面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单词,力求快速、高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一是介绍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合成、派生、转化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单词进行归纳、扩充,根据规则让他们了解和识记更多的生词;二是根据本单元话题,归纳和补充一系列生词,使英语词汇网络化、系统化。如讲授奥运会的有关内容时,必然会提到一些其它项目,就列出:running, swimming, jumping, football, basketball, volleyball, badminton etc.

(2)利用教材的“任务型”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常是让学生用刚学的新知识,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项交际任务。其具体步骤是:布置总任务;准备语言;输入完成任务必需的词汇、语法,句型等;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学生汇报结果,展示并说明结果这一过程。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广泛地涉猎,向学生推荐一些难度适宜、题材广泛且使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报纸、书籍。如The 21st Century (21世纪报),China Daily (中国日报)等英文报上短而精辟、难度适中的文章,且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的含义,有意识地去记忆一些感兴趣的单词、词组、句子,达到扩大词汇量、培养阅读速度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学唱英语歌曲,了解最新的英语新闻,学生在自主地接触了一些鲜活、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后,会不自觉地相互交流,从而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要求学生阅读后理解生词,并做适当的整理、归纳、记忆。如果学生课外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广泛阅读,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词汇量会得到很快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影视教育;影视理论;影视产业

由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杭外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影视教育和科研、影视理论和批评,影视产业和媒介传播等重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影视教育和科研

影视教育和科研决定着影视传媒业的未来,代表着影视传媒业的希望,是这次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项仲平的《论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辉煌”背后的教学缺位与对策》,以三个缺位(影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理想目标和现实质量的缺位、影视艺术教学的时代需求与影视人才培养的现实教学条件的缺位、影视教学的后续发展与影视院校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的缺位)表达了忧患意识。黄会林的《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消除了与会者的疑虑。黄会长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直接参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竞争。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影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影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姚国强和曾笑鸣的《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显示了影视科研学术工作对影视教育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北京电影学院“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的教育思想将对全国的影视教育起着示范作用。

培养目标的差异可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叶思诗的《重庆市高校影视本科专业设置类型分析》把重庆市高校影视专业分为三种类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偏向。王国臣的《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化、课程设置立体化、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外辅导人性化等方面展示了影视教育获得的成果。

培养社会需求的艺术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有力支撑。李晋林的《影视传媒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提出创建“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系统科学地进行影视艺术人才的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式、项目化的综合创作实践,使学生从低端的动手能力经过创作实践对理论知识整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

教材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实践的精华。王泽钰的《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分析》在梳理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专业教材的基本格局,阐述了自己对整个影视专业教育体系的独特思考。文仕江的《刍议影视教学中多媒体教材的应用》指出多媒体教材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影视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探索影视教育模式、贴近影视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数字摄影和影像数字化处理技术,拓展了影像表现的空间,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摄影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胡晓阳的《数字摄影技术对摄影教育之影响》论述了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变化,向卫东的《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划分和统一――师范类院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探析》论述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重庆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二、影视理论和批评

纵观国外影视发展的历史,影像理论的创构一直伴随着影视实践的步伐,南野的《对中国影视理论建构缺失的一种分析》指出国内影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在模仿与学习国外,本土理论的系统创建还有待时日,而影像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也充满不可预测的因素。与会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使影像美学被提高到一个特殊位置。周安华的《元视界:电影与戏剧互动中的凝结》指出戏剧与电影存在着诸多相似,而差异是其更本质之处。元电影与元戏剧相互参照、启迪,在置换、通融中丰富自身。金洪申的《电影的意境美》以影片《上学路上》的美学风格为例。深入探讨了影视艺术如何才能达到意境美,从而丰富视听语言的表现力。章旭清的《“景观”――当代电影重要的镜语范式》论述了景观作为重要的镜语范式,应当是所具有“可看性”的影像形态与其所具有的话语言说功能的对应统一,它们有机地嵌构于电影潜层叙事之中,以上探讨深化了与会者对“电影性”这一电影本体问题的思考。

文化研究拓展了影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钟丽茜的《现代都市文明与影视艺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理论》阐述了雷蒙德,威廉斯这位文化批评家的媒介传播、影视理论方面的见解对于中国传媒研究的借鉴之处。金丹元的《关于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的思考》在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系列性反思。曾胜的《愉悦的焦虑:关于电影凝视的研究――从弗洛伊德到齐泽克》从视觉文化心理和精神分析这一角度考察了电影凝视的含义及其重要指导作用。

影视美学形态和批评理论应该多元并存。颜纯均的《二元对比的叙事与镜语――早期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研究之一》侧重考察了中国早期电影独特的二元对比的思维模式和民族风格。林华的《浅析“作者论”对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影响》梳理了“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它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新时期电影的影响。赵建飞的《新媒体平台的电视剧研究初探》通过观察新媒体运作的环境和方式,分析了新媒体电视剧的美学特性和文化影响。

三、影视作品读解和影视现象分析

怎样读解影视作品?怎样分析影视现象?与会者非常关注,对蕴含其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分析和读解。李骏的《当父权从马背上滑落――李安(断臂山)的文本细读》从男性、父亲与家庭的关系上,揭示了李安电影父权社会的历史性变迁。顾倩的《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通过一些中国影评,对中国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进行一次微观考量,体现了民族意识变迁与身份确立。刘智跃的《揭开浸透血痕的历史面具――论影片(东京审判)》从题材、叙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片审视战争的独特视角和文化意义。

一些学者以“一滴水里看世界”的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拓展引申,借“从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对彰视作品进行推理论证。张同道的《当电影遭遇城市――试论(尼斯景象)与城市交响曲电影》以《尼斯景象》为例考察了城市交响曲电影的突出特征是节奏感、形式感和运动感。孙春云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浩劫)》以克劳德・朗兹曼的《浩劫》为代表论述了口述历史类新纪录影 片的基本美学品质。

对某类影视作品和某种影视思潮进行正确理解和评析,显示了与会者的锐利洞察力。桂青山的《(百家讲坛)与“文化时潮”之我见》支持和认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及同类节目普及古典、张扬“国学”的文化时潮,建议多元文化的健康构成会共荣共存,相得益彰,胡辛的《电视人文谈话节目:大众传媒中的精英文化绿洲》通过分析人文谈话节目产生的背景、成功个案及成功缘由,探讨出了其发展的瓶颈和出路,刘晶晶的《国内电视早间新闻节目的模式》阐述了早间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与服务化倾向。袁立本的《真人秀的狂欢文化性》论述了真人秀游戏规则的设置精神是人性化、狂欢化和伦理底线。孔朝蓬的《当代大陆电影的成长主题探析》梳理了成长主题蕴涵着个人长大成人的生活经历和力求自我完美的生命历程,折射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王伟的《论中国当代战争电影中的人性诉求》通过分析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人性在特殊条件下的发展与变化,赞扬了战争电影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张智华的《破案剧的基本类型特征》把破案剧分为警匪剧、推理剧、纪实性侦破剧、反间谍剧等类型,分析了其看点和卖点。金昌庆的《田园神话:六部草原题材电影的原型故事》通过对深层叙述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田园神话”的转换变形和主题意蕴,展示了草原电影的审美价值和原型叙事的魅力。罗显勇的《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指出中国新生代导演消解了启蒙、理想和崇高等人类的深度价值,冲击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正统语言,打破了男/女二元性e对立,显示出反讽、调侃、怀疑、自嘲等某些后现代特征。

四、影视的生存和发展

影视文化产业能够以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因此,如何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与会者讨论的最激烈的问题。陈尚荣的《透视中国电视剧生产现状》和武新宏的《解析中国电影大片“叫座不叫好”现象》分e对国产影视剧的生产现状、基本特征及其症结所在进行了理性透视和分析,并试着为其指出了发展方向。

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促进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彭吉象的《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之三》强调进一步深化类型电影的理论探讨,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观影欲求,创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来。里景春的《剧本――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认为改造创作队伍,培训剧作家,开拓在题材方面的空白地带比如科幻和灾难就能解决剧本问题。刘媛平的《全球语境下中国电影发展策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还能反抗文化侵略。史可扬的《培养观众是中国电影当务之急》论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群体构成、文化构成、电影观念和需要层次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阐述了培养观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李云凤的《试析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戏仿、反讽与拼贴手法的运用》认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该剧具有独特魅力。何静的《挑战日韩偶像剧的辉煌――兼论24集电视连续剧(聚沙)的创作与制作》从日韩偶像剧构成元素和叙事策略解析人手,探索出了日韩偶像剧辉煌的缘由,揭示了国产偶像剧缺陷所在,并以《聚沙》为例证明国产偶像剧可以借鉴曰韩偶像剧,走出一条民族化的康庄大道。虞吉的《描述与诠释:数字好莱坞的昨日今宵》展示了新好莱坞不仅在常规类型领域实现了叙事更新和新类型体系的打造,而且还使电影与尖端电脑图像技术、数字技术实现了结合,开拓了全新的发展领域。厉震林的《中国电影与奥斯卡哲学》强调应该熟悉奥斯卡游戏规则,以全世界观众为目标群体,向世界提供更加符合世界规则且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影文本,使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国内,面向海外,显示了与会者宏阔的战略眼光。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实践 措施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今教育教学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化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化学教学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呢?

一、以探究性为主题的化学教学

为了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这使得探究性实验化学教学模式迅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学生充当探寻者。在探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操作、决定每一个化学实验。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总结出化学的规律,进而将这种规律又应用于生活,这样使得学生既容易接受又得以学以致用。

化学课堂是化学知识传递的最好途径,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课后习题为补充,这是传统的最行之有效的化学教学模式。在经历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尝试了以演示实验为主题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开放的实验性探究的改革性教学模式后,化学教学的认知水平有了提升,化学教学认识得到了升华。化学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和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在高中实验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实验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当考虑到高中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教师务必对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及演示,并且在演示的基础上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实际操作与理论讲解的差距,同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并且注重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以及总结。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思以及思与行的有效结合,更好地促进实验的有效进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改革为主体的化学教学

化学这门科学,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初中化学是趣味化学,高中化学是推理性化学,大学化学才是深究性化学。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对化学有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终会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化学的特点。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创设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够深刻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这相对传统意义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大大的提高。改革就是应当摒弃旧有的缺点,全面地革新教学模式,全面地将高中化学推上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基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力求生动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枯燥乏味的知识通俗化、形象化,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有效地借助诸如多媒体之类的工具来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例如,在讲授“酸雨的危害”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不良影响的视频或者图片,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酸雨,了解酸雨,并且教师应当进行相关的知识总结,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地认识以及尊重每一位学生,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提升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完善实验设备

高中化学教学中对教学资源有着特别的要求,尤其是在实验设备以及教学资源方面。实验设备对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往往无法获得想要的资源,无法真正体会进行高中化学实验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校完善自身的实验设备,并且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实验设备是一个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时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自主科研的能力,让学生自行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案,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以及思维广度。

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实验设备都有待改善,以上谈到的三个方面是在实践中的浅显总结,希望所有高中化学教育者都落实新课程要求,为高中化学课堂的改进贡献自己的力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樊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 数理化学习,2010(12).

[2]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45).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内涵与意义;有效策略

教师教学工作是一个逐渐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之中,笔者认为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随时进行教学反思,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反思对教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师始终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通过不断地回顾、调整等,来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个人素质,并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对于反思教学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方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业已成为当前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知识的掌握应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规律,为我的教学找到了突破口。

一、数学反思的内涵和意义

1.教学反思的内涵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以及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所谓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与研究,在分析优点与不足的同时,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通过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的改进,来不断地拓展业务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反思的价值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学反思尤其是以课例为基础的教学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其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回顾、思考,对教学经验的一种自我总结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反思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技能,对于实现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意义重大而深远。

(1)通过教学反思,可促进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实现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反思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对不同的教学现象进行反思,追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

(2)教学反思可促使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转换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往“学者型”方向发展。要想成为一名“学者型”的高中教师,教师除应具备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修养、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等,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不断从中找到不利影响因素的所在,做到使教育教学与教学反思有效结合,并促进研究成果不断地转化成教育教学行动。长此以往,教师便也不通过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等,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

(3)教学反思可有效增强师德感

所谓师德感,实际上就是教学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者皆以教师的教学反思为基础。实践证明,教师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的呆板、僵化或机械式的教学姿态,以更加审慎的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效率、更富有内涵,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数学反思教学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反思之内涵、意义的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将高中数学反思教学活动有效地落到实处。

1.加强日常教学观察

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多提一些疑问。例如,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状况进行质疑:该堂课上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是否有待考究,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设疑,通过针对性地观察与自我质疑,可以使反思教学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2.及时评析交流

教师在课下也可针对课堂上的提问,互相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最佳方案,可以使彼此相互促进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将一些较为典型的教学现象有效地集中在一起,向其他教师或者教育专家进行咨询,在他们的指导下对上述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以及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来探寻更多适合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3.坚持做好教学日志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把当天的见闻及时记录下来,十分重要,可以及时回忆、分析与总结。对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想到的一些好方法、好主意,均应当及时记录下来,做好教学日志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从外界直接听到的意见或建议,应当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触相分离开来。在日志的正中靠左右两边,均留出一定的空白部分,一方面,可以写下教学感想、印象以及相关评论;另一方面,则对未来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分析材料。

4.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

教学反思的真谛在于自我评估,教师应当对其知识理论、教学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不懈地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旦教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则会为此而感到骄傲与幸福;同时,科学的、批判性的教学反思,可以给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更为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应当包括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教学实践中有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这些都是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重要内容。

总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改进,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不同观察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以及自我质疑与反思总结的过程。尤其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或者独立思考,或者与他人一起讨论、相互点评、集思广益,使不同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观点能够相互碰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和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力.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思”与“悟”[J].新课程:教师版,2010(12).

[2]段永亮.反思数学教学及其改进方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2).

[3]雷红艳.反思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0(12).

[4]赵素芳.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界,2011(25).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07-02

“新课改”,就是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它涉及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和准备,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已于2012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之前,广大的高中教师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已进行了高中新课程培训,许多教师在学习中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初步建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育人观念。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在全广西开展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每一个老师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太复杂,操作困难太多,难以推行,因此消极等待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工作布置;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最终还会回到原来的教学老路上来。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心声,本人尝试从高中政治的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即将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简单改变并不是新课程改革

不可否认,“改变”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门名词,没有改变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我们有些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很简单,只要简单地改变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课改。比如有的教师上课时,由以前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现在学生的“满堂练”,由以前教师个人的“满堂讲”变为现在对学生的“满堂问”,实际上这些改变都是没有真正领会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表现,只改变了教学的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育人观念,没有触及到教学实质的内容,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主,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高中新课程改革早在外省陆续推行,但是无论对已进行课改的省份,还是对我们广西而言,高中新课程改革仍然属于新事物。一是它符合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让我们的课堂回归于人本,回归自然;二是通过其他省份几年来的探索,已充分表明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真正具备时代需要的人才;三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虽说已在许多省份推行了多年,但真正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不少。 要想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以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扎扎实实地开展。那种仅改变形式,不改变实质的做法,那种只会应付检查,不做深入工作的做法, 那种“穿新鞋,走旧路”的做法,是不可能取得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

二、高中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纵深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未来发展而去。同样,当前要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依然无法割裂与传统教育教学的联系。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之上的,可以说,没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就没有现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因为正是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弊病,才引出了课程改革的话题。同样,在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之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一些优秀的传统做法。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也并没有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先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样重视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培养;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为风向标,高中新课程改革也不能轻视考试的重要性,因为在目前,依然以高考成绩为主来选拔高校人才。所以说,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全盘否定,它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优秀成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病进行的一次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老师用批判的眼光来辩证地对待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审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全面总结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教学特点,不可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教育教学风格和做法。对于以前的教育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发扬光大,违背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坚决地摒弃。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是不可简单复制的

早几年,我国有些省份已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一些地方已收获了丰硕果实,总结出符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35+10”/“三步六段”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课堂法则”特色课堂模式、枝江一中423模式等。但是,我们广西能够照搬那些地区和学校的做法吗?笔者认为不行,因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矛盾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特点,学校的制度、教师的构成、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文化底蕴不同,致使我们不能复制某一学校的新课改经验。有的学校为了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外出学习名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些学校的出发点没错,错在不加思考地把自以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照搬回来,忽视了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是否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做法,对自己的学校而言,也只是具有借鉴的作用。

在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但前提是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以笔者的教学体验为例,在我校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我看了不少别人的上课录像,觉得别人上的课很精彩,于是,便想搬进自己的课堂。但是,当我把别人的方法搬到课堂后,却发现出现了不少问题:课时内容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无法自主探究,课堂效率低下。为此,我认真反思,意识到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 大多数人没有预习习惯,在课前大多数都没有看过书,他们连一个简单的概念,如货币、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都没有办法理解,怎么会去自主探究?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本人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把一节课划分三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知识运用。上课时,本人的主要精力是组织课堂,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把每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分解成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本里寻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师生共同探讨的环节,笔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先做学生的朋友,再以一个高中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敢于跟我争论一些问题,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良好课堂氛围。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比如,设置生活情节或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难题。通过实践检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不仅让教师本身感觉良好,而且学生认为学有所用,喜欢上了高中政治课,真正体现了高中政治知识的价值。

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