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学建议范文1
有效教学是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永恒追求。在西方,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焦点逐步从有效教学的品质转向教学行为。然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却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受到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客观环境、心理条件、教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其独特之处,幼儿教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评价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1 幼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的原因
对教学活动实施评价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幼儿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形式较单一,重视他评忽视自评。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是幼儿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数幼儿园未以制度的形式统一进行规定,幼儿教师也缺乏自评的意识。而公开课、示范课的评价中,评价主体更多站在教学是否规范、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否多样等角度进行评价。即使被评价教师有自评机会,也可能因缺乏自评训练而难以找到问题的根本。二是评价的内容较片面,注重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情况。显然以幼儿是否掌握某一项技能或知识来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方便操作,但却有失妥当的。急功近利的评价观会使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有失偏颇,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三是评价标准重形式,简单地以活动是否“热闹”,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幼儿的真实状态、情感的表达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内在属性。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很活泼的,参与的幼儿是开心快乐的。但是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获得发展,不能仅关注其参与程度,更应关注其在参与中的各种表现是否发自内心,是否获得身心愉悦,是否展现自我。
要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教师需要从评价意识上和方法上进行改变和学习。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有效教学评价思想的确立有利于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这对于优化和转变现有的模式化课堂教学评估,更好地解决当前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指导作用。
2 幼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的作用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树立有效教学的评价理念对于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应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把师生的相互联系的活动预先指向争取达到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而且要遵守规定的时间消费标准,即不能使教师负担过重”。与巴班斯基观点类似,有效教学评价的组织与实施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指向“最优化”。
首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活动有效性进行评价是教师提高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该过程中逐步树立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积累有效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能感等。其次,有利于改进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幼儿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跳出固有的教学评价标准本身,不过多受模式要求的限制,从班级幼儿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条件和所处客观环境出发,优先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以之为依据促进教学。
3 对幼儿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评价的建议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有效教学评价要体现这种合理性,在评价时需要关注主体性、注重过程性、坚持发展性、强调和谐性的原则。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评价,就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是否遵循教学规律,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效益,是否有效率。幼儿园有效教学评价要基于幼儿的特殊性和幼儿园教学的特殊性,幼儿教师在对自己和其他教师组织的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要跳出活动本身,将更容易做到客观公正。
3.1 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是否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面对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极强的幼儿,教师是否了解每位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设计的目标能否让幼儿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并且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我们所提倡的让幼儿“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虞永平教授也曾指出“教学过程应该让幼儿感受挑战”。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是否注意科学性和灵活性,只有在保证内容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谈有效教学,而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多样化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参与。另外,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否体现出层次性,以保证各个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和动机。同时,教师是否注意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很有可能就隐藏在其周围同伴身上,教师是否能细心观察并创设更多的幼幼互动与合作机会。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有所关注。
3.2 注重发问的启发性
在教学上,教师有效地教才能使幼儿有意义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提高自己对幼儿的了解,并注重师幼互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是否考虑到发问的有效性。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面对幼儿和变幻无常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发问是否能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感受,并引导幼儿将其表达出来,以不断完善旧的知识系统,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如何去应对和调控这些不确定因素,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每位幼儿教师都要努力去做的。以上这些也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和反思,从而促使自身的教学不断优化成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与幼儿的对话与交流中,教师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幼儿及其所需,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启示。
3.3 坚持教学的延展性
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不应只是局限于本次教学的实施情况。毕竟在短短的三十来分钟内,教师能做的有限,而且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一节课的内涵要远远大于教学目标的规定。这就需要思考本次教学是否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否让幼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探索的欲望,是否引起了幼儿对相关话题的好奇与兴趣等等。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幼儿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得到更大提高。此外,教师本着“授之以渔”的原则,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幼儿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个体发展才得以持续,活动才算获得高效益。而教师是否做到了这些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并有一定的预见性。
3.4 强调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教学要追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发展。教师是否能够依据突出的主题来综合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需要评价者的细心观察和体会的。
首先,从物质条件方面来说,幼儿园的活动材料是否丰富,是否含有教育意义非常关键。幼儿园的环境既有室内外较固定的布置,还有教师为每次教学活动精心准备的教具,更广意义上还包括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是否围绕确定的主题来选择或创造需要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利用各种物质与材料,尤其是在专门制作教具前,教师是否结合主题考虑该如何用和是否必须用等问题。如果提供的材料未能物尽其用,那就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就与有效性背道而驰了。其次,从情感资源上来看,幼儿的好奇心、兴趣以及情感体验,还有师幼关系和幼儿的同伴关系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为教师所用。比如教师能否在尊重与保护幼儿好奇心的基础上,利用他们的好奇与兴趣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来开展教学。因为教学只有在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时才更富有成效,才能挖掘出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唤起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幼儿情感的萌发为契机推进自己的教学,帮助自己完成教学目标。以情促教的方式更易于提高活动的效率。
4 思考
作为幼儿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评价时,不能仅以眼睛所见为评判依据,更要耐心等待,用心发现,将幼儿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去寻找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以“活动”为主的幼儿园教育中又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教师在其中的角色还具有多样性。这些都对幼儿园有效教学评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评价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幼儿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评价时,需要由注重自身的状态转向多观察幼儿的状态,由过去注重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转为同时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状态和方法能力的获得。在评价时不仅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更要思考对幼儿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对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不像其它(如中小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那样可以借助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的难度系数。并且,效果并不仅仅表现在结果上,许多有效性是隐藏的、短时间看不出来的,也是无法完全预知的。那么面临复杂的、信息量大的动态教学过程,幼儿教师该如何把握,评价指标与标准如何建立,评价如何实现质化与量化的结合,如何使有效教学评价真正做到真实、有效、客观等等都是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新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2).
[2] (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 肖成全等.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5.
[5] 虞永平.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J].早期教育,2005(3).
幼儿教学建议范文2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
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幼儿教学建议范文3
活动目标:
1.喜欢艺术活动,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通过剪、贴、涂色等方式制作不同的花朵。
2.知道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工艺装饰品。
3.感受创意美工作品的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用鸡蛋盘、纸杯、吸管、毛根等材料创造出自己喜爱的花朵。
活动难点:
能将不同的材料良好搭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简单接触过纸杯花、毛根,有过涂色经验。
2.物质准备:立体花瓶图、水粉颜料,鸡蛋盘、纸杯等材料做成的花朵半成品、各色纽扣、吸管、双面胶,棒棒胶,花朵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立体花瓶图,请求幼儿帮助。
师:老师今天收到了一个寄给中二班小朋友的神秘包裹,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从包裹拿出一封信)
读完信之后出示没有插入花朵的立体花瓶图。
小结:小松鼠要给好朋友小熊送一瓶花,但是,由于现在是冬天,花儿都谢了,小松鼠采不到漂亮的花朵,所以想请我们中二班小朋友帮它把花瓶插上满满的花朵。它还告诉了我们它想要的花朵,连做花朵的材料都为小朋友准备好了。
二、基本部分
1.欣赏花朵图片,说说这些花朵的特点。
师:哇,好想知道小松鼠想要的花朵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花朵图片请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花?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它像什么?(幼儿回答)
2.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师:小松鼠想要的花朵我们都了解了,想不想知道小松鼠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做花的材料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带幼儿认识材料,强调小松鼠说的废旧材料,请幼儿说说你想用这些材料做什么花?)
教师小结:小松鼠真是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想要我们班小朋友用废旧材料来做花。接下来就交给小朋友们了,请大家用这些废旧材料,来帮助小松鼠为它的花瓶插上满满的花朵吧!但在制作花朵之前,老师有几个小要求:①仔细观察材料,想好自己想做的花朵再动手;②颜料不能涂到其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上,也不能涂到桌子上;③一种颜色用完了要把笔洗干净,在抹布上擦一擦,再蘸下一种颜色;④小心使用剪刀,注意安全。
3.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老师已经迫不及待了,大家一起开动吧!
幼儿听音乐有序上桌,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将幼儿完成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三、结束部分。
1.展示幼儿小组合作作品,幼儿互相欣赏。
请幼儿说说自己都用什么材料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你觉得哪一幅更好看?为什么?
2.教师评价幼儿作品并做出小结。
教师总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你们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做的花朵都漂亮极了,老师要全都寄给小松鼠。
3.观看图片,欣赏废物利用再创造的作品图片。教师小结,活动自然结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用废旧材料做的漂亮手工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结: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既环保,又漂亮,可以用来做装饰品,希望我们班小朋友也可以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美丽的手工作品。
活动反思:
概述:
此次活动基本能按照教案流程进行,教师教态较好,有激情。但活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本节课选取了“纸杯、纽扣、吸管、毛根、鸡蛋盘”作为操作材料,旨在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和形式制作花朵,通过观察各种花朵的图片,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操作材料有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让幼儿亲身体验废旧物品也可以
制作出好看的装饰品,懂得废物利用的道理。
优点:
1.活动目标制定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
2.在材料准备上,能做到丰富性、层次性,充足的数量使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
3.在活动过程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花朵的图片,用启发性提问,调动幼儿观察、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幼儿想象力;再通过观察材料使幼儿有创作的欲望,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法、操作法、情境导入法、讲解法等。
不足:
1.语言不够精炼;
2.幼儿的互动交流还不够;
3.对个别能力很弱的幼儿关注不够;
4.没有突破重难点。
幼儿教学建议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3-0123-02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人们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丽,了解人生哲理。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基础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发展方向,只是通过枯燥的教学讲解的话很难让年龄较小的幼儿园学生理解,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寓教于乐。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渗透措施,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民间艺术文化简述
1、概念
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或文化的集合。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民族的不同的民俗、民风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民间文化艺术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能够让更多普通的人理解、喜爱并产生共鸣,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更适合于用在对低龄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合于幼儿园教育的民间文化内容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而是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比较适合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第一,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了一些民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第二,民间音乐,主要是一些民间的童谣、歌谣、民族歌曲等内容;第三,民间戏剧,包括一些民间戏剧、舞蹈、皮影戏等;第四,民间美术,主要包括泥塑、画画、折纸、剪纸、刺绣、编制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选取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适合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意义
1、增强教学趣味性
由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年龄较小、知识面狭窄的刚刚进入学习生涯的幼儿,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不可能像初高中教育一般更多地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趣味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有了最直接的一种意义,即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一些民间技艺如折纸、画画、泥塑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幼儿园学生来说比一般的识字课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升华教学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对幼儿园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塑造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就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升华,将这种教学行为上升到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民族艺术文化熏陶。只有从小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学生才能够被培养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起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这种教育与文化的渗透能够让教学不仅意味着教授知识,更意味着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教学的最崇高理想。
3、促进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许多艺术文化形式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这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就接触并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就更有可能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工作,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未来某一种民间文化的继承人。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下已经有所体现,例如,我国的戏曲文化目前就有许多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加入到戏曲学校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更有许多学生在国家举行的戏曲文化比赛项目中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与文化的结合,可以让祖国的下一代充分了解国家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文化继承者,避免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失去继承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继续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素质训练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都依靠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首先就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训练。由于许多幼儿园教师是刚刚毕业或者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不是十分丰富,因此首先可以安排教师到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地或者教学地点进行学习,让教师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让教师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改变关于民间艺术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民间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较为灵活,因此可以有效地在课程中进行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例如,教师在引入课程时,可以通过一小段的民间文化艺术引入,比如说在认识数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剪纸形式将这些数字制作成漂亮的剪纸形式展示给学生,既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很好地利用了民间文化艺术方法;或者是在学习某一个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皮影戏形式向学生还原故事情节,再让学生观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不仅新颖有趣,更能够通过一种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专门教授学生一些不同内容的民间艺术文化,例如专门开设剪纸课程,从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讲起,逐步教学生学习剪纸艺术,最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剪纸等需要使用工具的课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3、创造民间艺术文化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开朗的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也离不开一个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可以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一些比较有名的民间艺术代表作品,通过合理的环境结构创造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民间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创造一块学生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展示区,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也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文化环境。
4、在交流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为频繁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关心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开导,教师在这些丰富的交流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内容,让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争抢东西而吵架,老师必须要进行调解,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严厉的批评或者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塑造一个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向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孔融,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61-63.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35-35.
幼儿教学建议范文5
[关键词] 建构主义;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我们知道,幼儿学习阶段是小学学习的铺垫与启蒙阶段,这个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于孩子们的人格品行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看待生活,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多地在强调教师对于幼儿的引领与潜移默化,更加强调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探究与主动参与,这为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准确而科学的工作方针与主旨思想。
一、建构区域活动的大体框架
教师按照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阶段投放适当的材料,并提出层层递进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而幼儿在不断的游戏及探索中又会发现新的感兴趣的事情。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又通过细心观察,关注到幼儿的新发现,从而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在这样的你来我往当中,幼儿的认知得到充分的满足,教师也逐渐探索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主、客体的角色不断转换,相互作用,使得双方都得到发展。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的作用是重要的。我们既要放手让幼儿独立的操作,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干预。在此,应注意树立教师的角色意识,运用适宜的教育机智。比如,在小班幼儿玩娃娃家遇到问题时,教师化身成娃娃家中的人物帮助幼儿就远比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干预好的多。
二、为幼儿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传统的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形势较为单一,常常是司空见惯的学习歌曲演唱,或者律动舞蹈,还有什么音乐游戏之类,这些教学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很难从整体上对学生产生一个音乐素养的熏陶及音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教学目标中的审美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引之下,我们的课堂不要刻意去追求我们教学的具体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把这些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融化在一定的自然活动与生活游戏当中,在润物无声的环境里让幼儿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创新精神与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升。譬如笔者曾上过一节《粤剧“丑角”》的音乐课,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进而自发地模仿粤剧行当“丑角”诙谐幽默的表情、动作,很好地激发孩子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对于戏剧知识,行当了解的了解。
三、基于日常生活情境的数学知识内容应用到社会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概念的建构,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对于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儿童最初的理解和建构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书本,圆形的盆,三角形的积木等。如何使儿童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儿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几何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和关系,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以及好奇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并加深逻辑思考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师呈现的各种图案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拼的主题小人儿也是在各种书本、玩具、电视中可见的形象,且这些形象的特点都是多样的,能激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在此,数学知识不再被看成是静态的、确定性的客观的知识,而是生成的知识经验。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生活活动中的运用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并纠正,那就是,由于老师有时嫌麻烦,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由于教起来很麻烦,需要劳心费神,而且见效不明显,老师们为了省事有些事情就变成了能省就省,生怕幼儿操作不好增加麻烦,学习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是教育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刚刚入园的小孩子能具体学到什么并不要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已有的能力水平,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具体的学习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照着自己刚才的做法重复一遍。我们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并动手操作,面对具体的任务我们该怎么办,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孩子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就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使得我们的幼儿教育在科学教学,有效培养的目标征程中又大大地迈出了一部,加速了我们幼儿教育的理论体系。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合理定位幼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认知,以促进幼儿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思.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适用性[J].文学教育,2011,(3):78-79.
幼儿教学建议范文6
关键词:布艺教学;实践研究;幼儿园
布艺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完善。将布艺教学引入幼儿园的教学中,是教学的一大突破,并且能够让孩子在布艺的学习中,感受到来自中国古老文化的熏陶,得到最大限度的启迪。由于现在的孩子普遍认为古老的文化没有用,而是玩电子游戏、在室内看电视的居多,传统文化在现在孩子身上的影子越来越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将布艺引入幼儿园的教学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幼儿园教师立足于本幼儿园的特色,将布艺课程合理地引入幼儿园的教学中,基本上已经确立了合理的教学结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布艺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园孩子的全面发展
1.让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充分感受中国的古老文化
布艺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布艺的制作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能力培养。在布艺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布艺的制作步骤,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制作不同的布艺的时候,孩子可以了解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世间更多的事物,将眼光放得更加广阔。幼儿园的孩子通过制作布艺,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布艺的制作也可以更加有效的体验布艺制作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孩子完成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找到布艺制作的乐趣,然后再进行更为深入的布艺教学。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提升布艺的教学效果。查找资料发现: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幼儿园教材中布艺术教育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虽然一些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会穿插一些关于优秀的民族故事、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仅仅是教师为了一时之需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的内容欠丰富,途径和方法也比较单一,忽视了环境教育和园外教育,与现在提倡的新的课程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们只能从与之相近领域中搜索,发现目前幼儿园对布艺等手工制作的研究还是有一些特点的,相关的文章和素材也是比较多的,虽然布艺制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同属于艺术制作领域,相通的东西还是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2.培养孩子专心、细心、耐心的品质
布艺的制作是需要细心和耐心才能够完成的。现在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差,自然孩子就无法细心与耐心地完成布艺的制作。但是,布艺制作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品质,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变得更强。例如,在进行缝合布艺的时候,针线的缝合是非常需要细心与耐心的,孩子就可以通过针线缝合得到最大限度的细心与耐心的培养。一旦让孩子养成了细心与耐心的习惯,那么,布艺的课程要求也就完成了一大半。例如,孩子通过布艺的制作,可以活跃自己的手指,然后来完善自己的动手能力,之后可以培养自己专心,细心的品质,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品质。
二、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1.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幼儿园的教师可以通过布艺的制作,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且与孩子保持融洽的关系。在幼儿园的课程中,虽然布艺教学没有占有很大的课程比例,但是也受到了教育局的关注,并且教育局不断地鼓励教师将课程开设下去。由此看来,布艺教学在幼儿园阶段的实行是非常合适的,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让布艺教学不断地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动力,让孩子从心底认同布艺教学。教师通过布艺教学的备课,可以主动探索什么课程是最受孩子欢迎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由于这样的探索,促进了教师刻苦钻研,努力教学的品质,让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得到完善。
2.提升了教师制作布艺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教导孩子进行布艺制作,首先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布艺制作能力。只有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制作能力,才能够对布艺的制作有效地进行教学中的指导。教师需要花费时间来研究各种布艺的制作方法,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孩子可以通过教师的制作,看到教师的制作水平,从而促进孩子布艺制作的积极性,让孩子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来制作布艺。布艺课程的开设,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在布艺的课程中,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布艺课程的开设本来就是一项课程开发,教师可以通过布艺制作课程,合理地开设多种关于动手能力的课程。教师在这样的课程开设中,会不自觉地得到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幼儿园的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大胆开发课程的教学园地,教师一旦提升了课程的开发能力,就会有更多更有趣的课程等着孩子们来学习。
总之,布艺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完善,为孩子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可以通过布艺课程得到多方面的提升,开阔自己的眼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