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学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学的意见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医院临床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理论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实践教学对于医学教学更为重要。医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医院临床教学两种形式。

1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实验教学的优势: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最普遍的方式,其成本相对较低,便于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及时开展,在现行教学过程中每一科每一大的章节都对应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学生在试验中通过对标本、动物的接触和对仪器的使用可以对理论的抽象的书本知识有更加深刻直观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整理数据的能力。

1.2 实验教学的劣势:实验室的学习虽然接近实际状况,但其毕竟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且传统的实验一般是老师讲解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幻灯片、动物实验进行实验学习,这样学生对实际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是难以一时掌握和理解。

1.3 实验教学的注意事项: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提高我院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1.3.1 实验前的准备,让学生明确实验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做实验的过程中,避免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1.3.2 实验关键环节的设计,实验老师要设计好每一实验的关键环节,通过演示、检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关键环节的操作。

1.3.3 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等,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实验信息有更全面的理解。

1.3.4 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验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在后期实验教学中及时调整解决。

2 医院临床教学,通过与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临床教学基地,或附属医院对学生进行临床的实践教学

2.1 医院临床教学的优势:在医院临床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病人直接接触,是学生理论学习的综合运用,可以锻炼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及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同时在医院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直观的具体的病例和病人可以迅速提高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对比临床实践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重点和自身的薄弱环节更加明确,这样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点会更加明确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 转贴于  2.2 医院临床教学的劣势:开展难度比较大,由于我院在校学生较多(4000多人),而市区内医院数量有限,且需要和医院进行协调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目前我院在校学生主要利用下午和晚上在附属医院等市区内医院见习为主。且由于学生太多无法达到每次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临床动手实习,这样基本功扎实,积极能干的学生会争取到更多机会其进步就更快,平常基础薄弱的学生相应的机会就要少些,从而造成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状况。

2.3 医院临床教学的注意事项:结合我院以护理为主以及学生多医院少的实际情况,提高我院教学质量,我个人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3.1 教学医院的选择:内、外、妇、儿各科室设置齐全,并有能适应教学需要的医技科室。专科教学医院应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骨干,能保证住院医师以上人员直接指导毕业实习.

2.3.2 实训前的准备:每次实训前要明确实训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实训的科室,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提前准备问题和相关资料达到更好的实训效果同时可以尽量减少实训对医院工作的影响。

2.3.3 闭环检查总结:通过查计划,查课题,并结合教学医院的意见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并在后期实验教学中及时调整。

3 实践教学的提升途径

3.1 通过学习竞赛来带动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通过组织专业竞赛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院每年护士节的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2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师特别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只有每个实践教师对实践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实践做到严格要求不断提高。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2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 任务设计者 做中学

一、 任务型教学法简介

任务型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习者通过活动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让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一般认为是交际教学法的延伸和发展,在世界第二语言教育界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在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最早是引入到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在“做”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国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在二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证明了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法,其教学效果是卓著而明显的。

Willis(1996)在她的著作《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2]一书中把任务型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任务阶段(pre—task)、任务环阶段(task—cycle)、语言聚焦阶段(language focus)。这一模式被广大的学者所认可,已经成为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和框架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自己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历,发现任务型教学法在评价体系上有一些缺漏。任务型教学法把完成任务放在首位,根据任务完成的结果做出评价。这种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完成了任务。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自己不会使用太多当地的语言,但还是能完成诸如买东西、吃饭等简单活动。因为完成这些任务不一定非要用到很多语言,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或肢体动作来帮助完成。比如去学校食堂吃饭,我们不用说话,只用手比划借助点头摇头的动作还是能够顺利打到饭。去商店买东西,我们不必使用过多语言只用“OK”“NO”等一些简单词并借助计算器或纸笔仍能和老板讨价还价买到东西。也就是说在完成诸如这样的一些任务时,完成任务与使用语言之间并不存在十分必然的联系。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完成一个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语言使用的比例以及语言在完成任务这一事件中起到的作用,相关理论并没有明确论述。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用语言做事”,简单地理解,完成任务应该需要使用语言,但现实的经历告诉我们完成任务不一定非要使用很多语言,有些任务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仍能完成。这时教师根据结果如何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就显得有些为难,教师找不到足够合理的理论作为评价依据。

另外,任务型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和课文。因为目前市面上还找不到一套完全按任务型教学法编撰的成熟系统的对外汉语教材,教师只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水平有选择地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如果是交际功能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文,教师可以考虑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一般来说,任务型教学法比较适合于以交际功能为纲编写的教材,适用于话题性生活性强的课文。比如:订旅馆房间或订票;故事接龙;描述某人的外貌、穿着、兴趣让同学猜;学生互相询问生日、电话号码、性格、爱好等,制作班级同学录;打电话找人,要求根据描述的位置路径找到对方并画路线图;确定一个旅游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信息选择旅游路线、旅行社、出行方式等,看最后谁的性价比最高。而针对话题比较分散、以语法教学为纲编写的教材,教师设计任务时难度较大,不适宜选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把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放在了最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说话,用目的语做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对语言交际很有帮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在没有语言大量输入的前提下就要求产出语言,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通过分析,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课中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阶段和内容。比如,在语法教学阶段任务型教学法就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

不同的学生学习风格有所差异,有些学生属于场依存性,有些学生属于场独立性。一般来说,亚洲学生在课堂上希望教师多讲解一些,自己则勤记笔记,不太爱发言,思维不够活跃。欧美学生,一般思维较敏捷,希望能在课上多发言多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喜欢讨论,倾向于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具有挑战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师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时,不应该一刀切,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实行多样性教学。教师在设计任务和分组时要多加考虑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话可讲。汇报时,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每次都是那几个语言水平好的学生负责汇报,其他学生不愿开口。这时教师在小组代表自愿汇报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简单问题点名让其他没有发言的同学回答。

总之,任务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也有它自身的一些弱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优越性,而回避它的不足。在使用时,要综合考虑教材、教学的具体内容、阶段、学生水平、任务难度、任务的实施步骤等因素。

三、怎样培养任务设计者的设计能力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3

[关键词]质量管理 学生评教 偏差

一、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分析

作为学生评教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心理趋于成熟,但仍不够稳定;认知能力大幅提升,但对评教活动的目的、意义、操作过程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因此在评教过程中,既体现出评教活动和评教结果的客观性、稳定性,也可能因为部分学生评教活动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致使评教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除了受评价客体的教师个性教学特征(能力)影响之外,还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课程性质与考核方式;任教班级的班风、学风;组织者或管理者对学生评教活动的组织引导;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前置课程的衔接;授课地点及授课设施的满足程度;授课教师的阅历和知识面;晕轮效应等认知障碍的影响。从学生评教的最终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修正学生评教结果出现的偏差,更好地利用学生评教这一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手段,服务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二、修正学生评教结果偏差、实现学生评教最终目标的建议

学生评教,既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规则中知识与技能的“供需”双方关系调整的要求。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学生评教不是为评而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以评促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因此,基于教师个体视角,我们提出下列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一)对任课教师的建议

作为学生评教的客体,也是学生评教结果的“利益”攸关方,笔者的建议是:

1.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作为教师,不能仅在口头上讲“教学相长”,而且应该在心里有明确认识。学生评教不仅是学生评老师,也是“教”老师,教的内容是“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哪些是学生想学的”“怎么才能让学生学明白”。教师要消除狭隘的师道尊严,总结学生对自己的评教结果中揭示的问题,分析原因,发现不足,解决“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改进什么”等问题,为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无定法,向同行学习。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授课对象、课程性质等其他方面可能带来的学生评教结果的偏差,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教师不能一概以“教无定法”作为掩盖自己学生评教结果不理想的理由。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向学生评教中得分较高的教师同行学习,摒弃“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的陋习与心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找到自己的短板与不足并加以改进。

3.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学生评教活动在我国实行了二十多年了,从引进、消化、试行,到现在的普遍实施并不断得以完善,必然有其客观合理性。因此,对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评价结果,要理性认识,既要避免因得分较低而牢骚满腹,又要避免因得分较高而目空一切。正确对待因学生评教结果而导致的排名、评优、晋职等相关问题,并可以通过适当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消除因学生评教结果偏差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影响,积极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平民化、民主化趋势,逐步把自己打造成学生的良师益友。

4.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现代信息社会,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师不仅要跟踪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思维特点。部分专业课教师错误地认为这仅仅只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而不加重视,从而让某些教师在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时,出现学生不爱听、不愿听的情景。当教师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求知的特点,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适当地采用课堂游戏、趣味互动教学,“对症下药”,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勤于归纳梳理,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和不足之处,吸取教训,分析学情,改进教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二)对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建议

1.科学设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偏差,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部门对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而不能沿袭使用多年、概念宽泛、理解差异较大的陈旧指标。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应来自于对学生的调查、归纳与提炼,既不能使用与专家测评、同行测评一样的指标,也不能站在教学管理者、教学质量监控者的角度设计指标,而是需要投入精力、时间搜集学生的意见,坚持以“学生”的角度和身份、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易测量及无歧义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避免因指标设计的角度不当引起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评教结果的偏差加大。

2.认真做好学生评教的培训、讲解和组织。现有文献证明,研究者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学生和督导专家以一致的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分数的相关性只有0.177。如果把专家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较为客观的量度,则只能解释学生并不是按照所谓的评价标准(指标)在评,而主要是以自己的就读经验、自己的收获多少及对此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因此,要减少学生评分的主观性、增加客观性,必须要在学生评价前,对评价指标的体系进行讲解,在学生评价时进行组织,降低因其随意性带来的偏差。

3.客观进行学生评价数据采集后的修正处理。对负责学生评教数据采集、处理的部门来讲,应当根据统计学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性要求,对统计样本中数据明显偏差的个体予以剔除,进行科学的筛选、整理。同时,应当合理设置学生评教结果在综合教学质量中的比重,而不是过分强调和重视学生评教数据,否则,容易陷入只看数据、不看客观事实的错误导向中。

4.及时进行评价结果反馈与异议处理。从管理学的控制原理来讲,“过程控制”的效果、付出的成本明显优于“结果控制”,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应通过适当途径及时向教师反馈。只有及时向当事教师反馈,才能让教师回顾、自查教学过程及其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改进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也才能达到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另外,根据向教师反馈以及教师对结果的再反馈情况,发现学生评教中的不完善因素并及时修正。应当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建立教师对评教结果异议的处理机制。如有必要,启动对异议教师教学效果的再调查、再评价、再跟踪,以尽可能地修正偏差,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

(三)对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学生评教,不仅是评价教师,也是评价学校、评价教学管理者。所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也不应只片面强调教师的责任,只把学生评教结果当作教师考核的尺子,应该把学生评教中体现出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尤其是勇于承担其中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让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行为失误的“替罪羊”。

1.改善教学设施,莫让教师背负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因教学设施、场地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导致学生对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产生不满,进而学生会在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中体现出来。比如,在某校一个班级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学生把“任课老师不安排多媒体上课,老师在数据表格、公式列示方面占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时间分配不合理”当作重要问题之一向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反映。而事实是学校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该任课教师虽然每次都提前一周申请多媒体教室,但教学管理部门未能提供。显然,教学管理部门要认识到自己也是学生评教对象之一的责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不仅能够消除因此给任课教师带来的评教结果偏差,而且从根本上也是完善教学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综合分析学生评教结果,善于从中找出管理行为的不足。教学管理者对学生评教结果应综合考虑,防止片面武断地“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除了前面提到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时数等因素之外,我们还听到来自教师对教学管理者的抱怨:“领导以教学需要为由,三年时间里让我教了8门课程,专业方向和课程门类变来变去,上学期让我同时上3门课,包括1门其他教研室教师不愿意接受的课程、1门新专业的新开设课程,哪有时间更多地进行教学研究……”在笔者参加的3个年级8个班次的学生评教座谈会上,某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就提出“专业课程开设太少,唯一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每周只上一次课”。笔者进一步追踪此事,发现该门课程一般建议开设48~64学时,实际因节假日、运动会挤占只开了34学时。在质疑专业课太少的同时,学生对该专业基础课的评价是:“内容多,听不懂,学不会。”对此现象,除了任课教师的因素外,教学计划制订者、审定者应当重新审视课程安排是否得当、课时安排是否合理。

3.审慎使用学生评教结果,不盲目迷信评教数据。教师作为现代高校最核心的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当受到教学管理者的尊重。将教师捆绑在学生评教数据的十字架上,难以避免地会造成对教师创造性的热情束缚。如何在教师聘任、业务考核时更加全面,综合考量教师在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形成公平客观、竞争有序的评教氛围,就需要管理部门不断修正对评教结果的运用。否则,“学生评教”就成了一种被过度阐释的制度,而评价结果的曲解和误用则容易加剧教师的心理压力,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建立教师的学生评教数据库。在运用数据库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诸如因起评分不同造成的明显偏差。然后根据数据库的提示,对出现明显偏差的教师个体进行重点跟踪,进一步从典型调研中发现问题,并在下一轮评教活动中进行修正,比如,可以采用设立修正系数或变更权重的方式调整。

三、小结与讨论

学生评教因其易测量性、易操作性,以及相对的客观稳定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全面推广的价值。而从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出发,学校管理者应分析学生评教结果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且加以修正和不断完善,从机制和体制上保障学生评教活动的开展和评教结果的理性运用。尽管上述分析和思考可能存在不足和片面,但我们仍然期望这样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够引起教师、专家和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激励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4

关键词:科研;教学;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27-03

科研与教学是大学发展的两翼,平衡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但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不仅背离了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也造成了大学人才的浪费。

一、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对科研的经费投入力度远大于教学,高校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精力也是对科研的投入大于教学。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甚至是教师个人,相对于教学而言,对科研更为重视。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从国家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学的文件,例如2001年的“4号文件”[1]、2005年的“1号文件”[2]、2007年的“1号文件”[3]和“2号文件”[4]等。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大学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无疑为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与科研相比,国家对教学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其经费投入在科研上也要远远大于教学。这就造成了国家层面上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2.从学校层面上存在的问题。科研与教学是大学发展的两翼,平衡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但当前,各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购买科研设备、科研奖励等科研方面的投入远远高于教学方面的投入,这是由于学校在行业中排名与影响主要看科研指标、而非教学质量所决定的。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延边大学进行了调查和专访,发现各类、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很多,经费也很充足,项目的科研分数也很高,并设立了相应的科研奖励;但教研项目不仅量少,经费少,附加的科研分数也低,在教学上没有明确的指标和认定,也就谈不上教学方面的奖励。

3.从院系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从学院的角度来看,科研成果可以提升学院在学校的地位,重点学科的申报主要考查的也是科研指标,与地方合作的横向课题可以为院里、为参与的教师谋取一点福利。这些因素促使学院对于科研的投入远大于教学。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各学院在教师科研成果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但鲜有在教学方面的奖励方案。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也多以科研成果为准,教学好坏并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数。尤其是理工科,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科研及科研仪器设备中,对教学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

4.从教师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这二者本应同等重要,互为促进,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教师因受到职称评定机制、课题申报机制、各类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科研上,造成了科研与教学的严重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冲突。科研与教学时间上的冲突,是当前大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笔者通过对自己所在大学的调查得知,教师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抽出时间进行科研活动,使得时间和精力都难以兼顾。笔者在调查时,大多数老师都表示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够用。笔者对一位金姓老师采访时得知,他平均每天要上4节本科生课,还要完成研究生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教学任务,每天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写论文,无暇进行科研活动,而评职称对科研的硬性要求,又迫使其不得不进行科研,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只好对教学活动偷工减料,节省下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这就造成了被动地进行科研与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内容上的冲突。大学教师的晋职、考核,主要依靠科研成果来评价,因此,很多教师选择重科研而轻教学。笔者通过对自己所在大学的调查发现,很多老师并不是因对学术的不懈追求而进行科研,大多数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其讲授的课程内容相差甚远,甚至是毫无关系,科研与教学基本上是背离的。一位朴姓老师告诉笔者,教学活动投入大、见效慢,且对评职、名誉等方面帮助远不如科研,这是造成大学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主要原因。笔者对延边大学的部分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认为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仅占受访者的39%。由此可见,大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矛盾。[5]

二、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自己所在大学的调查发现,造成大学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和社会需要造成的。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凸显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研经费,鼓励和引导大学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而相应地,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经费远远少于科研经费,这就造成了从国家层面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而促使大学整体上转向科研,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地位。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一些重点项目、重点学科获得的国家经费很多,而普通本科教学的地位则远远落后。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大学为社会服务思想的引导下,科研已不再是科研者的兴趣与爱好的体现,在应用与效益的前提下,科研被地方政府所左右,造成了科研的功利性,教学的地位被进一步弱化。

2.大学本身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大学主要分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但目前,很多非研究型大学为了短期效益,也把学校定位为研究型大学,这种工作重心的偏差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因把时间用于科研而严重不足,科研队伍中因教学一线教师的加入而造成了科学研究的效益低下,甚至是滥竽充数,出现了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学校定位为教学科研型大学,把教学与科研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形成了明确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而教学无论是在评价体系上,还是在考核指标上,都很模糊;经费的投入上,教学也远远落后于科研,造成了现实中的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

3.教师注重个人利益造成的。目前,许多大学对于教师的考核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考核评价的标准偏向于科研业绩,在对教师的奖惩、选拔、聘任、晋升、薪金分配等方面都以此为标准。[6]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教师在职称评审时,主要看科研成果,包括项目、著作、论文、奖项、科研经费的层次与数量,而被学校定为与科研并重的教学,仅看能否完成基本教学时数,教学评价基本达标即可。教师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出版著作、获得项目及奖项等,还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在这种科研能为教师带来更大利益的分配制度下,教师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热衷于科学研究,而对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却不高。

三、促进大学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对策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协调关系不是自动形成的,关键是切实把教学与科研看作一个问题来研究,确保这种联系要求从个体水平、课程组、院系水平等全方位采取措施。笔者通过对自己所在大学调查分析后以为,促进大学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国家层面加大对教学的投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而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从而出现了从社会到大学,再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教学的经费投入,开展各种级别的教学奖励,对长期从事教学一线、且广受师生好评的教师应给予特殊奖励。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对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二者相互联系的机制,不应厚此薄彼,避免一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疲于奔命,而应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专长选择进行科研与教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大学进行合理的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保证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第一要务,但很多高校很难完成这一目标。这主要是大学的不合理定位造成的。这就需要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任务进行合理定位,把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认为,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大学;仅有科研成果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是好的教师。好的大学和好的教师,都是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落实到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的教师。[7]

3.优化教师考核体制,加大教学业绩的权重。教师热衷于科研,主要是为了谋求福利、职称评定等。因此,大学应设立对一线教师的各种激励机制,对于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奖,提高教师的课时津贴,在各种奖励中把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并成立针对教学工作的奖励,例如教学优秀奖、师德标兵、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等。[8]此外,学校要优化教师考核体制,加大教学业绩的权重。例如,学校提高教学成果奖、特色教材、教研课题及论文、精品一课、教学优秀奖、师德标兵等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定、选拔、聘任、晋升、薪金分配等方面的权重,使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劳有所得,安心于教学工作。

总之,我们要解决当前我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两者之间进行融合,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4.

[3]教育部,财政部.1号文件[Z].2007.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7.

[5]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230.

[6]韩明.高校本科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制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93.

[7][美]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

[8]韩明.高校本科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制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94.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60-01

2015年11月27日-29日,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在湖南株洲举行,本次大赛共有130余名选手参加,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中职语文教学精英。本人有幸代表广东省和汕头市参赛,最后荣获全国一等奖,同时代表所有一等奖选手在全国颁奖大会上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语文研究会主任、中国职业教育教材主编,江苏淮安语文工作委员会何忠主任充分肯定了本人在此次"创新杯"上的表现,笔者的《室内设计说明书》一课更成为何忠主任在大会总结时引述的典型案例。参加这次比赛获益良多,藉此谈谈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正确理解课程意义,更好地加强学科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知识与文化的更替,这也对我们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我们的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参加"创新杯"比赛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顾名思义,"创新杯"就是要选题新颖,立意鲜明,因此本人选择了《室内设计说明书》作为参赛的课题,因为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引中明确指出,在"职业模块"这个方面可以淡化"学科本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彰显职教特色。在比赛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份与专业相结合的作品。这是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有一些老师过分强调"结合",走入了误区,因为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用于结合,如何结合才不会显得牵强,结合之后更不能丢失本学科的课程意义,这才是关键。学科间的融合,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换言之,可以理解为融入学生专业特色,藉此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本人《设计说明书》这一课中"妙用修辞"这个环节,我就利用学生对室内设计美图的关注和兴趣,达到了本课训练写作和修辞的目的。

教学大纲中对于语文的定义,它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我们在进行学科间融合的过程中,能把课做到实践大纲定义,体现语文课改精神,那么也就是更接近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注重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实践;二是要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既要语文课实用,又要语文课有审美,有情感传递。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生成,那么这就更趋向完美。

2.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比于传统的教学,它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静止的状态,带来的是一个多彩的、流动的世界。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律,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枯燥的变成趣味的,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更能接受,并能够突出要点,为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需要智慧,更需要注重"适度原则"。

列举一个比赛的事例:某旅游职业学校的李老师,她上的是《胡同文化》,负责说课的李老师容颜姣好,体态优雅,比赛当天的穿着和礼仪都像一个美丽的空姐,普通话标准,连笑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他们的课件用的是flash制作,还邀请了电台主持人来制作《胡同文化》的视频录制,在短短三个课时中他们展现了非常高超的信息化设计,包括微型课堂,课堂网站交流,甚至开发了一个语文学习软件 APP。其他参赛的老师都被震惊了,如此大成本的投入,很多人都猜测他们会获得一等奖,但最后李老师只得了二等奖。过后评委点评:"这节课的信息化技术之强大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但课堂为了出彩,强加了很多与文本无关的内容,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没有抓住核心,语文说到底还是要重在文本研究,信息化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

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这更需要老师结合课堂需求,适度运用,使其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学更好地服务,但切忌喧宾夺主。

3.应该更重视古代诗文的教学

古代诗文的教学旨在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民族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立身之本,必须融入课程和教材,进行系统传授。于黔勋老师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应有之义。他认为语文负载文化、传承文化,语文就是文化。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质,在承载、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比其他课程更具直接性、具体性和可感性。那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地讲授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我们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古代"诗文的意识。古代诗文较之现代文章,文字更显简洁、凝练、典雅,含义更为丰富。举个例子,现在媒体经常把年轻英俊的男艺人称为"小鲜肉",本来美丽的文字都应该有想像的空间,那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小鲜肉"美在何处。而我们古人则是如何描写每人的呢?大家可以看《诗经》中的描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寥寥数字,一工笔摹写之美人跃然纸上。

再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用实词,无一闲字。六个名词即勾勒出一幅山村早行的写意山水:残月、茅舍、荒山 、晓鸡、霜桥清晰在目,羁旅愁思、尽在言外。

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更要培养他们有古代诗文"经典"的意识。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代诗文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其中熔铸了我们古老民族的精魂,是民族的瑰宝。

对教学的意见范文6

【关键词】音乐鉴赏能力;结构;教学对策

一、音乐鉴赏的含义

音乐鉴赏是人类在接触音乐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和审美活动。音乐作品是艺术家在大量感性生活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形象思维加工,融入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再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方式表现出来,成为鉴赏对象。因此,音乐鉴赏是鉴赏者通过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感性形象产生联想,同时调动艺术思维和审美情绪,具体认知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和本质,体会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感情上的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的活动。

二、音乐鉴赏的性质

1.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在音乐实践的整体活动中,音乐鉴赏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鉴赏是作曲家、演奏(唱)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音乐鉴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除了接受环节还以反馈的方式影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2.音乐鉴赏是一种主体性与创作性的活动。随着对音乐审美实践研究的深入,现代音乐美学特别把目光转向音乐的接受环节,从崭新的角度把音乐的接受提高到与音乐创作、表演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加以审视。音乐鉴赏是鉴赏者意象活动的产物。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透到鉴赏的对象中,从而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音乐作品本身,使得同一部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鉴赏者那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

3.音乐鉴赏是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音乐鉴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而音乐鉴赏的综合效应,是指伴随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人们可以通过对具有高品位的音乐的鉴赏,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的鉴赏,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音乐鉴赏能力的结构

1.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为知觉和其他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同样,音乐听觉也是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的基础。所谓知觉,则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应,即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所谓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它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音乐的形式包括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节拍、音色、曲式、调式与调性、和声与复调、配器等音乐要素,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及整齐划一,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作品的形式美。

2.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能力。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绪情感。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是一种外显的体验活动。情感则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青少年个性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它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态度、需要、信念、兴趣、价值观等,是一种内隐的体验反映。情绪、情感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它与一般听觉的认知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审美的聆听”,它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主体是指欣赏者,客体指的是被欣赏的音乐作品。

3.想象音乐形象、意境的能力。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人脑不仅能形成关于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还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人脑中的新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大量丰富的知觉与记忆表象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作为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想象能力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像任何艺术形象一样,音乐形象也是以典型化的、概括的,同时又是具有感性的形式反映着现实的规律性。音乐形象创造的道路是从完整的意识走向个别的、独特的、具有具体感性的表现形式。

四、音乐鉴赏教学的对策

1.树立鼓励赏识的教育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重视赏识,成为学生的赏识者。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表现,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而且要善待学生的意见,千万不要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就音乐的特点而言,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

2.教师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曲目积累,能从人文层次把握作品内蕴的含义,有较高的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南于音乐艺术与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层面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正确、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表现和评价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该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网络来进行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找到连接民族音乐的纽带。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是借用民歌起步的,于是它们也就有了很多共同之处:首先,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于民歌。其次民歌是在劳动人民中广为传唱的歌曲,有人说流行歌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当代的城市民歌;民歌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爱情的,而流行音乐中绝大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发挥其主动性,学生会越来越认识到音乐不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不可被改变甚至被仰慕和崇拜的艺术品。当学生有了这种意识,领会到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流行音乐只是冰山一角,他们会主动接近高雅音乐,这时再引进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华,进行更高层次的熏陶与审美感受,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音乐是最擅长抒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音乐中表现的通常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哀”,它也完全能表达各种情感之间难以名状的微妙关系,而这些情感,往往来自于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因此,通过音乐体验情感,是涉世不深的学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

参考文献:

[1]李曦微:新音乐的思索,中国音乐学,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