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我市贫困老年人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老年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1、阜新市是由资源兴起的城市,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煤碳资源的枯竭,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不景气,拖欠职工工资,加上近几年来几个煤矿的相继破产,大量中青年下岗、放假、经济困难。致使一些子女无力支付老人赡养费或不愿意支付老人赡养费,有的还要靠老人的养老金来维持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窘迫。据调查这类现象的贫困老人所占的比重很大。
2、贫困老人中丧偶女性较多,这部分人无工作,没有养老金,仅靠遗属费或低保金生活。
3、贫困老人中70岁以上老人占贫困老人的4496以上。这些老人年高又多数体弱多病,其中一些老年人有的还没有养老金,生活更加困难。
4、由于阜新市连续几年干旱,使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十分拮据。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互相推诿,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农村老人没有低保金。
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采取措施: 各级老龄部门十分重视贫困老年人的问题,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具体措施,常抓不懈。
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养老基地建设,积累养老基金,为困难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我市农村养老基地建设是于1995年开始的。几年来的努力,现在已初现规模,并为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阜新县旧庙镇建立养老基地发放标准是70—79岁每人每年60元,80—89岁每人每年80元,90—99岁每人每年100元。对老复员军人、产党员还多增加20元。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养老基地2万多亩,积累积金100多万元。
二是鼓励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脱贫致富。市老龄委从加强老年思想教育入手,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引导老年人克服干一辈子该享清福的思想,经常组织形势任务报告会,使老年人融于社会,与时俱进。如xx年,阜新经济转型
的开局之年,市老龄委于3月初举办了“阜新经济转型报告会”,让广大老年人了解阜新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6月份,组织各界老年人代表到市国家高科技园区等地实地参观,让老同志亲眼看看经济转型给阜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前景。9月份,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跟踪报道彰武县养成鸡致富老人刘德祥等7位老有所为致富典型,为全市老年人树立了榜样。现在,我市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以为促养之风已经兴起。全市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有37,800多人。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电子商务;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C9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085-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6
当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到来的时候,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已加入到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必将对今后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众多发达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在20世纪初就开始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所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老龄化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发生了巨大的转移,由最初的传统人口学研究向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老年人与经济增长、老龄产业的发展等成为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末,电子商务以其开放性、全球性、地域性、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盛行,并对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还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本文将通过“经济”这一中间因素,将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联系起来,并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
1 概 述
1.1 人口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称为老龄化社会[1]。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化状态的时候,就是指这个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或者是少儿人口比例在下降。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从上个世纪开始,全世界已经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欧美的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在内的众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加入到老龄化的行列。法国在1865年,65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达到7%,是率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英国也加入老龄化的行列;之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也纷纷步入老年社会[2]。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寿命的提高,老龄人口在社会的比重不断上升,老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3]。
1.2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在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它不仅是信息化的助推器,代表着商务发展的方向,在改变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生了极为深刻影响,也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一经出现,就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对中国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自主创新”的进程。发展电子商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4]。
1.3 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
有专家在第十八届国际万维网大会上指出,老年人上网的势头越来越猛。苏格兰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维姬•汉森说:“老年人已经是国际网络人口成长最快速的族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逐渐成为老年人消磨时间的全新方式。
李洪心等: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以及60岁以上网民分别占总网民比例的29.8%、20.7%、9.9%、4.0%和1.7%[5];与2008年底相比,我国目前30-39岁网民所占比重明显增大,半 年来所占比重由17.6%上升到20.7%;此外,40岁以上的网民规模整体有上升趋势,而10-29岁的年轻群体占比例下降明显。由于老年人所处的年龄段不同,上网需求也随之改变。据相关调查显示,浏览新闻、收发邮件和游戏聊天仍然是老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图1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对上网的兴趣逐步减弱,六条需求的曲线(浏览新闻、收发邮件、游戏聊天、网上学习、网上购物以及网上求医)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30年后,如今处于中年的人口将迈入老年,加入到老年人的行列;如今的中年人也将成为老年人、年轻人成为中年人。他们已习惯于这个网络纵横的社会,网上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网络购物等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老年人上网已是大势所趋,所以,6条需求曲线未来的走势不会因为年龄结构的变化发生剧烈的动荡(见图2)。由此不难发现,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未来的老年人对网络更加依赖,同时老年人对网络的需求将逐步提高。为了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迎接老龄化的到来,我们就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的同时,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及相关老龄产业,达到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的目标。
2 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关系模型的建立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得老年人以及家庭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消费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还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6]。如今,电子商务的出现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将政府、企业与个人连成一个网络,在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既然人口老龄化、电子商务与经济增长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就利用经济这座桥梁将二者联系起来,构建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口老龄化、电子商务及消费(见图3)。
2.1 人口老龄化模块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使得老年人数量与日俱增,同时,老年抚养比也在逐年上 升,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人口老龄化趋势势不可挡,老年人数量的急剧上升,与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不相匹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迫切期待新鲜、贴近生活的服务或产品的出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老年人不再单单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他们将目光投向精神生活领域,同时也开始更加关注身边、中国乃至世界形形的变化。互联网为老年人打开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大门,网络不仅让老人们了解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还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难以相信,坐在家中就可以漫游世界,可以看病就医,可以购买衣服,可以游戏聊天,网上消费顺理成章地成为老人 中时尚的话题[7]。据洛杉矶加州以及和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证实,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经常进行网络搜索有助于大脑功能。消费被称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老年人的 增多,消费额的减少,必然放慢这辆马车前进的速度。而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正巧迎合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减轻了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电子商务模块
如今,跨越时间、空间的电子商务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得更多的公司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搬上网络,他们作为供给方,希望抓住更多的客户,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从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分析,它不但减少了买卖双方的成本,还提高了效率。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5]。然而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加剧,网民年龄结构的老化成为必然趋势。网络将不再是年轻人独断专行的天下,老年网民的增加将给网络注入新的活力。老年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关心的问题。电子商务作为技术因素,被引入到经济发展的浪潮的当中。技术是在经济革命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但提高了生产率,还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电子商务在老年人中的广泛推广及应用,将会加快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脚步,减轻因老年人消费总额的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2.3 消费模块
消费模块的内容包含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数量增加,从而导致老年市场供需失调;同时,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水泥+鼠标”的模式给越来越多的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8]。如图表 3所示,该模块同时受“人口老龄化”和“电子商务”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老年电子商务”与“老龄产业”。“老年电子商务”与“老龄产业”是在消费结构及需求的影响下蓬勃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兴商业模式。“老龄产业”是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老年电子商务”是因消费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形成的。随着两股新的力量的注入,经济增长的步伐又开始加快;同时,也减少了因老年消费额下降而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弊端。图表 3显示,汇集到经济增长的箭头有4个,其中老年人的增多是抑制经济发展的,而其它的3个则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老年电子商务”的加入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活力,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当3股积极的力量大于一股消极的力量,就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抑制经济发展。
总之,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是社会发展中的两股必须面对的热潮,它们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怎样利用好这二者的关系,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如何发展二者结合的新兴产业――老年电子商务,是政府、企业甚至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3 对策及建议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和老龄产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为迎合人口老龄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政府、企业和个人应不断努力。应对人口老龄化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关心老年人,重视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民族、社会及家庭贡献了毕生精力,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包含他们的智慧,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关心老年人,重视人口老龄化需 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对人口老龄化及其趋势进行宣传,使人们了解老龄化,关爱老年人;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发并研制符合老年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对于个人来说,要发扬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
3.2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老龄产业之所以被人们亲切地成为“朝阳产业”,因为它是一个在老年人口增多的趋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新兴的产业。老年电子商务是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形成的新兴领域,为老龄产业的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政府一方面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为老年人上网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及措施,鼓励老年电子商务及相关企业的发展,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
3.3 加大老年教育,为老年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发展起来。同样道理,老年电子商务要发展,有政府和各个企业的支持还不够,老年教育决不能被忽视[9]。要发展老年教育,就要从以下三方面出发:第一,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第二,开办老年大学,开设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培养老年人上网意识;第三,举办上网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养成上网习惯。
3.4 制定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权益
老年电子商务机老龄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一些问题凸显,如老年人隐私泄露、老年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由此看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权益迫在眉睫[10]。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以各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使老年人知法,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References)[1]张倩.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政府在老龄产品和服务提供中的角色[D].北京:北京大学,2007.5-8.[Zhang Qian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the roles government plays in the product for the olds and the service .Beijing:University of Beijing , 2007. 5-8.]
[2]少云.老年电子产品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5.[Shao Yun. Study on electronic product for aged people.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2005.2-5.]
[3]刘观海.世纪之交人口老龄化的状况、特点及对策研究[C].老年学论文集(四),2001.30-40.[Liu Guanhai. The research of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policy about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 Collected Papers about gerontology(four), 2001. 30-40.]
[4]中新社.电子商务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点[EB/OL].(2001-02-18)[2009-6-15].tech.省略/it/e/54005.shtml.[Zhongxinshe.Ecommerce is becoming the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China in the future[EB/OL].(2001-02-18)[2009-6-15].tech.省略/it/e/54005.shtml.]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9-07)[2009-8-21].省略/uploadfiles/doc/2009/7/16/125040.do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he 24th statistical report about survey for Chinese internet development[EB/OL].(2009-07)[2009-8-21].省略/uploadfiles/doc/2009/7/16/125040.doc.]
[6]洪国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21(4):44-48.[Hong Guodong .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the policy in China[J].Population Research, 1997, 21(4): 44-48.]
[7]Trocchia Philip J, Janda Swinder.A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net usage among older individuals [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0, 17(7):605-616.
[8]Charness Neil, Parks Denise C, Sabel Bernhard 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Ag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M/OL].New York:Spring Publishing Company, 2001.60-75.
[9]内蒙古党建.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EB/OL].(2006-8-31)[2009-6-15].nmg.省略/nmgdj/2006-08/31/content-7919292.htm.[Party Construction of Neimenggu. Vigorously developing education Journal for Senior Citizens is the aim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society[EB/OL].(2006-8-31)[2009-6-15].nmg.省略/nmgdj/2006-08/31/content-7919292.htm.]
[10]杨俊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18-23. [Yang Junquan .The research about policy for solving the aging problems in China[D]. 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 2004. 18-23.]
Research on Relation Model of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Ecommerce
LI Hongxin LI Wei
(School of Ecommerc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人口;政策;城市化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human congregate living in one place and gradually form, is a symbol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people'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center. Also known as the city of urbaniz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ociety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 style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to city,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the urban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
一、人口政策现状
(一)生育政策。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控制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缓解各方压力,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概括起来核心就是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一个孩子。此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二)人口管理政策。现行的人口管理政策就是户籍属地化管理,就是实施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政策。户籍表明了自然人在本地生活的合法性。目前的户籍制度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来划分人口,把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二、人口政策带来的人口状况变化
(一)人口结构变化
1、老龄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1.78亿,所占比例从1982年的7.62%增至13.26%。
2、出生率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远远低于上一个10年的1.07%,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统计局报告称,截止2011年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同比去年年末增加了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0-14岁人口所占的比重则由33.59%减至16.60%。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这是从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劳动年龄段人口比重的下降,同比去年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二)人口流动受到限制。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下,人们所能得到的利益与他们的户籍性质(城市的或农村的)相联系,并且农村劳动力因不具有城镇户口而难以流入城市,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三、人口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长远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1、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减少加上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普通劳动力的短缺进而引发工资上涨,所谓“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失去,劳动力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由于老龄化,人们将更多的时间和财富用于照料老年人,而不是创新、创造,对城市经济长远发展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2、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难以维系。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退休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及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都不适应老龄社会的需求,故此,人口老龄化与城市长远发展关系的突出矛盾是“城市未发展,却已先衰老”。
(二)人口管理制度延缓了城市化进程。户籍管理制度,带有不平等性,同时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更重要的是原有户口管理制度担负着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重任。城市人口的机械变动是通过人口迁移来实现的,但户口管理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决定了我国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很长时期内对城市化作用较弱,尤其是制约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因此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三)人口结构影响消费,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内需。内需是指内部需求,即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人口老龄化,老人的需求、消费远远不及年轻人,更何况由于养老保障等方面制度安排不完善,老年人往往“存钱养老”,很少提前或超前消费。消费旺盛的年轻人口快速减少,消费必然减少,内需不足,必然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创新能力减弱,城市不可持续发展。过去30年间,中国生育率从2.6下降至显然不能维持人口稳定的1.56。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梁建章在《我国人口政策亟待改变——从国际比较视角探讨人口政策调整问题》一文中说,如此低的生育率,必将导致中国的人口结构在今后30年内发生剧烈变化。2040年最有活力的20到40岁的年轻人口,将从现在的4.5亿降到3亿以下,整整减少将近33%。芝加哥大学教授分析过去一百年近300项最重要发明,发现有72%的发明是在发明家三,四十岁时创造的,其中42%的发明是发明家30来岁时创造的。另外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的研究报告,25到34岁是创业活动最旺盛的年龄段,45岁以后创业活动锐减。年轻人的减少必然导致城市缺乏创业和创新活力,严重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城市化人口政策的对策
(一)调整人口政策。其一,调整人口生育政策。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体系已经滞后于新的人口变动趋势,不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制定允许生“二胎”的规划和政策,尽快提高出生率,以增加年轻人的比例,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其二,对人口管理制度进行修改,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克服“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非公平,正在达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自由迁徙”。
(二)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真正有效途径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现有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其次,以医疗、教育、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一体化为基础,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结语
人口政策过分滞后于人口格局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将会给国家发展带来不利的困难和压力,也会给城市化进程带来重要不利影响。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体系已经滞后于新的人口变动趋势,不适应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求,因此须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分步放开二胎应对老龄化时间紧迫[N].经济参考报,2012-11-2 .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应对这一新兴挑战——实现人口老龄化时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本文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分析推迟退休年龄这一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一定成效的举措在中国的可行性,并就其在我国的推行阻碍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挑战;退休年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41-02
引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2000年伴随着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6.96%,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口年龄结构,还将通过消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及家庭养老保障对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1]。近几年来,主张效仿发达国家推迟退休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激起各阶层民众褒贬不一的激烈讨论,因此立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分析推迟退休年龄在我国的可行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
(一)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号称世界老年人口大国。据世界银行统计和预测,19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161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3.40%;1990年为993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1%;预计2030年将增加到32845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6%[2]。形象的说,现在世界上每5个老年人中有1个是中国老年人;2030年将是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中国老年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的特点不言而喻。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
虽然中国比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都晚了许多,但却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发展势头不可小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高达3.03%,大大超过世界总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1.68%。
(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前提下进入老龄社会的,或者说其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属于先富后老或是富老同步,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准备和适应。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虽然也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的,但是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仍然处于经济欠发达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780美元,远低于人口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口比重相近国家的水平,造成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面,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如此脆弱的物质基础难以应对我国当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平衡
我国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社会人口流入量相对较大,人口总量的增加使得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显著特点,并呈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步递减的特征。事实上,东南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早已超过国际标准规定的7%,2000年已高达11.46%;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仅停留在5%以下[3]。
(五)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态势并存
显著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我国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5–59岁人口数为93961641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0.14%,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了3.36个百分点,其中劳动人口数量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于缓解日益庞大的养老金压力
推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通过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即从“多收少支”两条渠道来改善养老金的收支均衡。据辽宁大学人口所课题组预测:社会统筹资金在2001–2008年实现基金积累3.3万亿元,若依然维持现期退休年龄不变,将从2019年开始出现年度赤字,2019–2050年净债务将达到15.3亿元,占2050年GDP的17%,经济压力巨大[4]。同时,普遍化的提前退休问题更是加剧了养老金负担,形成隐形负债,据统计:1999–2002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提前退休人数分别为:26.2万人、34.2万人、47.5万人和55.9万人,提前退休人员占当年退休总人数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分别为:15%、16%、21%和23%[5]。
因此,选择合适的推迟退休年龄方案,使得推迟退休前的养老金积累与推迟退休后的总债务逐步实现相互抵消,并且此后一直保持年度盈余,才能缓解日益庞大的养老金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二)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低龄退休是对经验丰富和尚有劳动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无谓浪费,尤其是对受教育年限较长的高学历脑力工作者来讲,五六十岁正当年富力强,既有工作经验,又没有家庭拖累,更有利于为社会发挥才智;而且退休者腾出的空缺岗位时常面临着年轻人因缺乏工作经验或较长时间技能训练顶不上去的局面,从而影响经济产出,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以及需要劳动力接受特殊训练或是经验优先的领域尤为如此。从现实情况看,低龄退休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退而不“休”,在领取退休金的同时又重新就业,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面对这种状况,国家理应建立新的机制让日益增多的有能力并乐于工作的退休者参与经济建设[6]。当然,对于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作者来讲,现阶段法定退休年龄还是合理的,可以实现劳动人员的及时更替,有效保证工作队伍的活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劳动者自身身体健康状况。
因此,对智力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者应当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一方面,维持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不变,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适当推迟智力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的退休年龄,或只是规定一个合理的范围(比如:男性:65±5岁;女性:60±5岁),鼓励他们依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工作需要,自行选择退休年龄,尽可能为社会发挥才智,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三)维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推迟退休年龄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可以扩大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力成本,保持我国劳动力的规模优势。虽然当前我国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上述分析的:全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据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2022年以后,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递减的趋势,2022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递减为占总人口比重的64.5%、59.2%、57.0%和55.1%,若不加以调整和扭转,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当然,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还不是劳动力稀缺问题,而是劳动力过剩和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期进程中来看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具体情况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应当适时推迟退休年龄(比如:从2020年开始试行推迟退休年龄,既能弥补上述第一点中2019年预计出现的社会统筹资金年度赤字,缓解2022年预计会出现的劳动年龄人口递减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当前的就业形势)。当然,具体实施年份应当通过科学的预测和精算得出,以保证政策的合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虽然现行的退休政策在短期内或许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对一部分社会群体来说是有利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将对未来的养老金制度改革、鼓励退休者和老年人参与经济活动等方面起到负面作用,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弊端的。所以,不管是从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中国都必须适当适时的推迟退休年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何时推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到多大;怎样制定合理的推迟退休年龄整体策略,又怎样分步骤具体实施。
就现阶段我国具体情况来说,即刻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显然是不合适宜的,既不能立刻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同时又会进一步恶化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目前只是研究部门策划、制定合理推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准备阶段,同时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宣传工作以减少政策施行的社会阻力,为今后推迟退休年龄道路做好前期的铺垫。
在制定政策方面,既要做长远的考虑统筹全局,又要分步骤、分阶段具体策划,以保证政策的秩序性。在设计具体推迟退休年龄方案时,也应重点考虑上述分析的“养老金压力”和“未来劳动年龄人口递减”两个因素,例如:2021—2040年男、女同时每5年推迟1岁,2041—2050年男女同时推迟1岁使得2050年达到男性工作者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0岁;或者2016—2025年女性工作者每2年推迟1岁,2026—2050年男、女同时每5年推迟1岁使得2050年达到男性和女性工作者退休年龄均为65岁。总之,推迟退休年龄幅度不宜过大,稳步推行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王海燚(1992— ),甘肃省定西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武汉大学,2010.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60.
[3]郭晖艳,韩俊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应对措施[J].劳动保障世界,2012,02:35.
[4]王利军.中国养老金缺口财政支付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80.
[5]邓大松,刘昌平.2006–2007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R].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日本;人口转变;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C924.3
2011年6月30日,日本产业结构委员会基本政策部会了主题为“在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寻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 2011 年度《中期报告》,试图通过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来应对日本正在经历的人口转变过程。
一、日本人口结构出现较为显著的转变
近几年,日本正从“第一次人口转换”(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转换)进入“第二次人口转换”(由于过低的生育率和较低的死亡率,进入人口减少时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相关核算数据,2010 年,日本老年抚养比已经超过了 40%,比美国高了超过一倍,比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高了近 30%;2030 年,日本老年抚养比将达到 60%,2050 年将达到 80%,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日本老年和少年总体抚养比也已经达到了 60%左右,综合相关预测结果,2050 年前该比值将升至 90%以上,相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一倍多,现在日本已经开始接近于劳动人群对人口抚养的负担极限。
可以看到,多种因素正在加剧日本的人口老龄化,这一方面增加了社会保障的负担,另一方面使日本劳动力出现减少,由此将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人口转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
日本人口转变首先直接导致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日本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不平衡,从 1990 年到 2007 年,日本政府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从 31.5%增长至 35.9%,其中社会保障支出从 11.3%增长至 18.7%,但是宏观税收负担率却从 29%下降至 28.3%,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部分基本上由政府发行中长期债券来弥补,社会保障的负担通过政府发行弥补赤字的债券转嫁给了未来一代,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运转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人口转变将带来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相关核算数据,日本 15 岁到 64 岁的劳动力人口早在 1995 年就从 8717 人的高峰开始下降。2011 年初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日本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正在加速,而从 2035 年起日本人口每年将减少100 万人,到 2050 年将下减至 4471 万人,仅为 2005 年的 2/3。
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互支撑关系,因此人口转变使社保可持续和经济增长可持续之间出现了恶性循环的趋势。首先,日本人口的结构变动直接引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需,难以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充裕劳动力,而经济增长乏力又将减少政府收入,从而导致社会保障资金补充不足,在抚养比上升的条件下,使得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为继。与此同时,日本社会保障能力的下降,使劳动人群增强了对失去劳动能力后个人经济状况的担忧,从而增加了预防性的储蓄,减少现时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压缩了国内需求,在当下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不利于未来日本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三、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的良性循环
从上述描述和分析可见,在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之下,日本的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都出现了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而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产生负面效应的趋势。因此,要保持未来日本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寻求人口转变条件下经济增长可持续和社会保障可持续之间的良性循环。为此,日本产业结构委员会基本政策部的 2011 年度《中期报告》系统分析了日本面临的人口问题,并从确保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实施“长寿社会”经济增长策略两个方面入手,设计了实现日本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
在确保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层面,《中期报告》明确提出要从正确使用社会保障资金和合理分担社保负担来源两个方面来操作。首先,社会保障支出应该首先考虑为那些确实陷入财务危机的个人提供公共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社保互助和公共资助,并加快私人部门进入社会保障事业领域,同时加快健康、退休和儿童等多个层面社保体系的改革与调整。此外,在社保负担方面,所有社会公众原则上都应向社会保障基金缴纳社保资金,但国家必须根据个人财务状况合理确定缴纳比例,同时可以适时增加消费税作为社会保障基金新的来源,但是要注意个税开征时间以及税制设计等问题,以免造成经济增长波动和社会分配不公等负面影响。
在确保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层面,《中期报告》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刺激国内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到 2020 年,日本老龄人口消费总额要达到 17 万亿日元;二是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到 2020 年,要创造出 230 万的新增劳动人口。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中期报告》认为,要实施以下三个战略措施:首先,要实施“全民就业战略”,通过延长工作年限、提高中小企业老龄员工数量、立法改善老年人工作环境以及促使老年人在教育和社保领域就业等措施促进老龄人口重新成为新生劳动力,通过完善幼儿社会看护体系和鼓励采取 “弹性就业”等措施增加妇女就业,通过建立产学联合教育体系和吸纳全球优秀人才等措施增加青年劳动力数量;其次,要实施“生命科学创新战略”,为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有力的支撑,提升医疗器械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建立国际医疗健康合作网络;最后,要实施 “银色产业创新战略”,通过设计新的老龄产品和服务增加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创建适宜老年人居住的现代老龄社区。
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启示
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增速持续下降。联合国相关研究预计,从 2013 年开始,我国老龄抚养比将开始逐步上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劳动力无限使用的时代即将结束。与此相对应,我国劳动人口存量在 2015 年左右达到高点,随后劳动力的供给将开始出现下降。应该说,虽然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但是某种程度上,中国面临着与日本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劳动力可能出现相对短缺,由此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中期报告》是未来日本应对劳动力下降带来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战略论纲,其政策思路对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条件下更加科学地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要实施较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转变带来的影响。人口转变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变化,它将导致我国现有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参与全球专业化分工的经济贸易模式难以为继,从而对现有经济模式提出挑战。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少资本和技术,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要素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但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可能会增加“人口”因素。因此,我国必须从人口转变角度重新审视现有战略。建议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转变的专项经济社会规划,从更高层次的战略层面对人口要素变化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和探讨。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芰Γ?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果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抚养其?骋谖闯赡耆丝诩虻R虼耍疾炷炅浣峁沟谋浠肷缁峋梅⒄怪涞墓叵凳且恢指畈愦蔚难芯浚崾刮颐悄芨既返匕盐杖丝诒涠蜕缁峋梅⒄怪涞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
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4%以下4%~7%7%以上
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如下:
年龄结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0~14岁人口40%以上30%~40%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5%以下5%~10%10%以上
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
年龄中位数20岁以下20~30岁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5%以下5-10%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三、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
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汀H嗣嵌阅壳白芎蜕实乃街谒捣诅。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
表1各种中国人口预测方案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单位或个人平均出生预期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合国(中方案)1990~1995=70.0
2010~2015=73.5
2020~2025=75.0
(2)世界银行1980~2005=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3)宋健等1980~1985=68.9
2030~2035=76.3
(4)七一0所1982=68.0
2100=81.0
男70.5(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6)王慧炯等2000=80.0
男69.0(7)杜鹏(高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8)于学军(中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1)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1950~2025",version1990.
(2)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4)《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
(5)曾毅,1994年。
(6)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
(7)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8)于学军,1995年,《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1973~1975年“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3.6岁,女性为66.3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3)。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4岁,女性为69.4岁,男女合计为67.9岁(姚新武,尹华1994)。198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则表明,当时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为68.9岁,其中男性为67.0岁,女性为71.0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1993)。1998年,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其中男性为69岁,女性为73岁。目前,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尚有一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岁,其中男性为64岁,女性为68岁。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1岁,其中男性为59岁,女性为62岁;而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5岁,其中男性为71岁,女性为79岁(PRB1994)。
从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近3岁,平均每年提高近0.5岁。从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1岁,平均每年提高0.33岁左右。而从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2岁多,平均每年提高近0.16岁。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卫生和营养保健状况的不断改善,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还会有所提高。但是,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速度是“边际递减”的,即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低时,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会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高时,相似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相对较小幅度的提高,在达到一定阶段后,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甚至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人口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高的历程证明了这一点:从每年提高0.5岁下降到每年提高0.33岁,进而又下降到每年提高0.16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人口的人均出生预期寿命会逐渐提高,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会逐渐提高,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绝对数会逐渐增多。目前,中国每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数为550万左右,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1130万左右(世界银行1993)。
表2是中外单位或个人对中国下一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
表2中外单位或个人对中国下一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规模的预测单位:亿
预测单位或个人2000年2025年205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65+60+65+60+65+
(1)联合国(中方案)1.270.852.701.85----
(2)世界银行1.370.953.202.103.612.91
(3)中国老龄委员会1.320.922.731.883.3~4.22.84
(4)宋健等--0.94--2.21--4.05
(5)杜鹏(方案一)1.280.872.801.834.123.07
(6)于学军1.290.882.731.883.842.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来源:(1)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1950-2025",version1990.
(2)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3)中国老龄委,《中国老年人口发展预测》,1986年全国老年学术讨论会参考材料之二。
(4)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5)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6)于学军,1995年,《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单位或学者对中国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规模的发展预测是非常接近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下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数量的规模的发展取决于现存人口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而与今后出生的人口数量没有关系。在上述的各种预测中,联合国的预测略低一些,而在宋健等人的《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中,对下世纪老年人的预测又相对较高,但无论如何,从以上的各种预测结果中,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即到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0.9亿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预测毕竟是预测,任何自认为是以合情合理的假设条件为依据的预测都难以断言其所预测的内容会成为现实。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动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我们不能肯定中国政府在某个时刻不会改变其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倘若如此,结果会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尚缺乏权威、精确的人口和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这为我们的预测在一开始就造成了障碍。因此,我们的预测大致只能说明一般的趋势,而不能将其视为对未来的客观描述。(二)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主要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认为,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看,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并非名列世界前茅。中国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转变快,但人口增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甚大。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邬沧萍提出的最新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老年人口的数量问题,而非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高低,因为无论比例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对的,而数量是绝对的。据此,他指出,人们要从新的视角审视计划生育在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认为老年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老年人口变动,而老年人口变动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紧紧连在一起。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过程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二是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阶段和累进的性质;三是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北京大学袁方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徐勤认为人口转变速度将决定人口老龄化强度。人口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任何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只是由于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速度不同,导致人口转变的速度不同,从而人口老龄化的强度也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人口转变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转变的后期将出现老年人口比重急剧增长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乔晓春通过对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认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响因素时不能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现实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从现实看,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还要大(虽然历史上年龄结构最终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过去往往只重视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老化的影响,而忽视了现实存在着的年龄结构的作用。
史菁的研究认为,运用稳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人口处于急剧转变之中。以往根据稳定人口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过对9个方案人口动态模似的结果分析,史菁却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死亡率下降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与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样重要。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国的人口老化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国1964年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运用人口预测方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并没有使中国人口老龄化,反而使其年轻化。他还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发展的惯性也是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原因。
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认为,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在:(1)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重新加以认识,这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以及制定今后的人口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们分析过去4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数据为基础所作的人口预测也使我们得以对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重新进行估计。(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但是这些因素在过去40年的人口发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还没有从数量上加以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是否一样?差异有多大?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们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用比较预测方法对过去40年和未来4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3)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替,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逐渐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两个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并未改变,甚至老年人口数也一样的情况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于这种更替的存在?丝诶狭浠讨欣夏耆丝诘奶氐慵坝纱瞬亩陨缁峋玫挠跋於蓟嵊兴浠馐侨丝诶狭浠讨幸酝幢还惴喝鲜兜牧硪桓鲋匾矫妗U饫锝擞玫谌⑺拇稳丝谄詹槭荻灾泄夏耆丝诘母婀婺:透媛式蟹治觥#?)人口老龄化过程并不只是总人口的老龄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断老龄化。对这一特点的了解是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出现的,但还未被广泛认识(杜鹏1994)。
于学军认为,无论采取那种方案对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在下个世纪将面临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面对下一世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视而不见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凡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总抚养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我们又要认真研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宏观上看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组的人口群体是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过程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时,要全面系统地考察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是整个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龄组人口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体,必须与未成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组人口群体的不同需求和作用(于学军,1995年)。
以上列举了部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献,这些研究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都有重要的发现和建议,为以后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过程及影响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此外,人口发展往往并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预测的方式变化,随着新的人口数据的取得和人口老龄化分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特点重新进行认识,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三)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始于6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人口老化过程,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上所述,人们之所以关心中国人口老化的过程,是因为会产生所谓的人口老化问题,而人口老化是会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及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口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马赢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乔晓春之间的交流。
马赢通(1987)指出,多年来,人口老化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来论述,研究的重点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对策。这无论对认识未来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对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都是不利的。他认为,从各方面的相关分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决不是坏事。人口老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经阶段,主观上抗拒是无济于事的,人们在其面前的选择,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脱。只有按规律办事,促进其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马赢通指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必然形成少儿人口远大于现时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时上升的“两头沉”的现象,而人口老化过程起到了减轻一头负担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计划生育降低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有利于中国四化建设的全局。
乔晓春(1988)不同意马赢通的上述观点。他指出,人口老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与近年来的计划生育没有关系,但人口老化系数的变化与计划生育确实有关系。这一点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认为,人口老化、计划生育、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会导致人口老化;由于作为人口老化系数分子的老年人口数量是相对确定值,而出生人口为未定值,控制人口增长只能使出生人口减少,从而加速人口老化;计划生育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人口老化也是由于计划生育引起的,但从逻辑关系上看,不能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乔晓春进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减少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化,但由此并不能引出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直接关系,人口老化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没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
马赢通和乔晓春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的讨论,既交流了学术思想,也深化了学术研究。笔者认为,马赢通和乔晓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老年人口问题和人口老化问题。他们之间的辩论没有使用同一个概念和标准,讨论的结果自然不会达成共识。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学者没有间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田雪原(1987)认为,中国人口从属年龄比的大幅度降低,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未来二、三十年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人口老化又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相应的影响。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于学军在《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1995)一书中认为,伴随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化是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口问题要看它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区分不同的阶段来看。从长期的趋势上看,中国的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分阶段看这一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下世纪20年代为过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有利的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之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许多“利”将逐渐转化为“弊”,这一阶段是弊大于利。需要说明的是,利与弊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利与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要我们能利用这二、三十年的有利时机,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注意人口老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就可能将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四、未来中国人口老化的研究
我们对中国人口老化原因和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了。过去,我们的研究主要以宏观为主,视野主要局限于人口学和社会学领域;今后,我们应进行一些微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我们的视野放远于更多的交叉学科之中。我们应将人口老化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多角度审视人口老化问题。我们都预感到人口老化会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人们想知道这些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如何引导积极的影响而减缓消极的影响?只有把这些问题说清楚,让人们意识到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是老年人口问题,而是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关注和重视人口老化问题。
在进行人口老化问题研究时,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和经验会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很多时间。但遗憾的是,对他们成熟的理论和经验,我们知道的还很少。
参考文献
北京市老龄委编.1990.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陈卫.1994.城市化、国内迁移和人口老化.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杜亚军.1988.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就业问题.人口研究,(3)
.1985.社会学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
韩良诚.1992.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8)
黑田俊.1993.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学刊,(3)
胡逢云.1994.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上海市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经济日报,(8.2)
胡伟略.1990.关于中国老年人口经济收入问题的城乡比较分析.中国老年人口文选.经济管理出版社
胡伟略.1993.中国家庭的社会保障和人口控制.家庭经济与生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胡伟略.1994.论家庭保障的社会化.人民日报,(10.5)
黄勇.1992.中国人口老化的若干思考.益阳师专学报,(2)
李荣时.1993.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大思路-90年代中国人口形势与对策.科学普及出版社
李澍卿.1987.中国社会养老的现状与趋势.人口与经济,(3)
刘铮.1984.人口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吕荣侃.1991.中国老龄人口再就业问题.人口研究,(2)杜鹏.1994.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赢通.1987.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
穆光宗.1994.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与对策研究组咨询报告第四号胡立群.1994.大力改革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老龄论坛,(1)日本社会发展研究所.1991.日本社会保障成本1990(英文版)曲海波.1988.论老年人口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理论框架.中国人口科学,(1)
乔晓春.1988.对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文的几点看法.中国人口科学,(2)
乔晓春.1994.对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的认识.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
曲海波.1990.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田雪原,胡伟略.1991.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田雪原等.1992.独生子女与父母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
王树新.1991.论开发利用轻龄老年人口资源.中国人口科学,(4)
王文英.1987.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人口与经济,(2)
王芸.1993.退休制度与退化年龄.老龄问题研究,(7)
邬沧萍.1987.调整人口年龄结构是计划生育的社会职能.中国人口科学,(2)
邬沧萍.1986.以战略眼光对待老龄问题.北京市老龄问题委员会编.首都老龄战略问题研究
邬沧萍,徐勤.1990.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
香玲.1993.西方部分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措施考察.中国国情研究,($$$$
肖振禹,郭平.1994.人口流动与老龄化.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熊必俊.1986.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影响与对策初探.北京市老龄问题委员会编.首都老龄战略问题研究
熊必俊.1987.国外的老年社会保障与退休制度.老龄问题研究资料,(78)
熊必俊.1987.老年经济学初探..老龄问题研究资料,(83)
徐勤.1994.中青年在家照料老人的调查与研究.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于学军.1994.老龄化·祖父子·四二一.中国青年报,(9.3)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口研究,(4)。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与代际交换.人口学刊,(6)
于学军.1996.中国人口老化对消费需求的宏观影响.人口学刊,(5)
于学军.1996.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人口与经济,(3)
于学军.1999.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4)
袁方.1987.中国老年人与家庭赡养.家庭结构与人口老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袁方.1988.论人口老化对策.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曾毅.1994.从海南的实践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
曾毅.1994.关于中、长期人口预测的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长期人口预测课题组内部报告
张纯元.1987.中国农村的养老事业.人口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纯元,1990年,“论人口消费结构”,载于《人口情报与研究》,1990年第1-2期,天津。
张纯元.1991.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曾毅.1993.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势在必行.人口与计划生育,(6)
张翠珍.199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与人口学术研讨会论文
张东辉.1987.西方国家的人口老化与退休金危机.山东人口,(2)
张宜霖.1992.试析推迟退休年龄.人口,(2)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83.老龄问题研究--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周弘.1989.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
朱传一.1990.从国外趋势看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国人口科学,(2)
ArnoldS.Brown.1990.TheSocialProcessesofAging&OldAge.Prentice-Hall.Inc.
DavidA.Wise.1989.TheEconomicsofAging.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Modigliani.1975.TheLifeCycleHypothesisofSavingTwentyYearsLater.inM.Parkined.ContemporaryIssuesinEconomics.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
PRB,.1994.WorldPopulationDataSh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