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意经济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意经济报告范文1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按上级行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我行进一步健全了绩效考核制度,各部门狠抓落实,积极开拓,共同努力,各项指标总体运行良好。截止3月末,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存贷比为X%,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X%和X%;实现中间业务收入X万元;实现经营利润X万元,EVA指标值为X。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经营状况分析
通过一季度业务数据分析,我行各项业务发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存贷款总额稳定增长,市场份额明显扩大。一是存款平稳增长。一季度末,我行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完成本年任务X万元的X%,占季度计划的X%。二是贷款投放适度。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净增加X万元,其中存量贷款下降X万元,新增贷款X万。三是市场份额明显扩大。由于我行今年以来进一步牢固树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进一步更新了经营理念,加强了营销管理,我行存贷款市场份额的稳步扩张。存款市场份额达X%,比去年同期增长X个百分点;贷款市场份额达X%,比去年同期增长X个百分点。
(二)业务收入平稳增长,中间业务增势迅猛。一季度,我行共实现各项收入X万元,同比增X万元。一是利润平稳增长。一季度我行共实现收入X万元,总计支出X万元,实现利润X万元,占季度计划X万元的X%,占年度计划X万元的X%。二是中间业务增势迅猛。一季度我行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X万元,同比增长X%,占营业收入的X%,比重增长了X%。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受资本市场的影响;二是我行自身加强了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与管理,促进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声誉。
(三)清收工作积极有效,资产质量水平提高。一是收息目标。一季度实收利息X万元,每季收息按年末存量贷款计算计划为X万元,完成X%。其中,存量贷款收息X万元,新增贷款收息X万元。二是不良清收。一季度实清收不良贷款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万元的X%,完成季度计划X万元的X%。不良资产率为X%,较年初下降X%。
(四)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快,公众形象显著提升。着力完善各营业点的形象,获得了“XX先进单位”、“XX先进集体”等殊荣,我行在本地的公众形象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今后业务的有效扩张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
今年一季度,我行在经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存款中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比例不尽合理,尤其是对公存款上缺乏优质客户。二是清收工作仍需加强,尤其是不良清收需加大力度,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对外形象仍需进一步改善,以提升本行的扩展速度。
四、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下步工作中,应针对存在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扩张规模及有效调配信贷资源,拓展低风险的资产业务,降低资产风险程度。
(二)稳步发展公司业务。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业务的服务范围,改变观念,从服务地方经济做起,促进我行与地方经济共同加快发展。
创意经济报告范文2
创意产业研究主体
从1997年开始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后,英国各界就对英国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的主体来看,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政府部门:主要指的是负责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及其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该报告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吸引海外投资英国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同时,报告还可以帮助衡量创意产业政策的效果。这一报告的优点是数据权威、涉及面广,但缺点是数据更新慢,提供的小类数据不足,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的数据需求。
2.贸易机构与推广机构:主要指的是一些推动、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投资英国创意产业或进行海外投资的贸易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他们的研究报告解决了英国政府部门研究数据滞后、产业细分类别数据不详尽等问题。研究报告的数据大多来自于机构会员。如《印度市场的创意产业报告》。
3.国际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是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类似的机构及其的创意产业出口研究报告。他们的报告针对各个国家的创意产业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据此可以进行国际比对。但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多为创意产品的数据,且“创意”的概念比较宽泛。
4.区域政策制定者与创意产业发展机构:这类机构通常是与创意产业公司合作进行研究,其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数据,详细介绍了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对创意产业活动进行了评估。如英格兰创意组织(Creafive England)、TSB、Nesta、北部电影与媒体的独立发展机构进行的创意产业研究。
《创意产业经济评估》的研究方法
由于使用了国民帐户(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简称国民账户,是测量6DP的基本方法和框架),因此,在众多研究报告中,《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年度报告是在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这一研究报告使用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测算每年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报告为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者、倡导者和从业者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11年12月,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了最新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报告通过4个方面衡量了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创意产业所占的经济增加值总额(GVA)、创意产业出口服务、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创意企业数量。报告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进行测算,所有数据都来自于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ONS)进行的4项调查报告——《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国际服务贸易》《全国人口调查》《跨部门商业调查》。
经济增加值总额(GVA)的测算:测算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额的数据都源于《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在一些数据信息由于不能公布而无法获得时,报告就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或者四位SIC07代码来测算GVA数据。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GVA数据在英国GVA中所占的比例都是通过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蓝皮书》获得的。
创意产业出口服务的测算:《国际服务贸易》报告中的数据主要用于测算创意产业出口的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出口额在英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是通过ITIS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就业人数的测算:就业人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人口调查报告。APS调查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因此可以测算出在创意产业工作,并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在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的是非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以及在非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报告在界定受访者是否从事创意工作和是否在创意产业工作的时候使用了虚拟变量。通过交差排列这些虚拟变量对上述三种情况中每种劳动者的情况进行测算,然后再进一步分成被雇佣或自主经营两种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在英国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APS的数据测算的。
创意企业数量的测算:企业或企业的工厂、商店等小单元的数量都是通过跨部门商业调查来测算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企业数量在英国总企业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IDBR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对我国的启示
近十多来年创意产业的发展让英国从曾经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如今的全球“创意中心”,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国家。这些国家的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转变成为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他们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重视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创意产业是集艺术、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民族的创新能力。事实上,那些重视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事实证明,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
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外,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1998年出版了《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的《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2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开始年度报告《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制定配套政策,健全法律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关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创意经济报告范文3
关键词: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空间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75-05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创意产业作为新经济宠儿登上了历史舞台。Florida(2001)将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意经济四个时代,四个时期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分别是: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创意。随着经济核心推动力的更替,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资源和效率得到优化提高,据世界银行测算:2005―2009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创意产业以年均28%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长①,创意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本文基于诸多学者的研究综述,提出创意产业的新理解,并以微观视角发掘产业价值创造机理,透析产业空间发展与价值机理的关系。
一、创意产业源起及内涵
创意产业源起于文化产业。1947年,德国学者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提出了“文化工业”概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关注到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部分,这种创造性被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描述为创意,随后相关的学术成果为创意产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90年,英国出现传统产业萎缩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政府开始筹备英国文化发展战略;1993年,英国政府以《创造性未来》为题首次颁布了文化政策,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创意问题。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提出了创意国家的目标战略。英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迅速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于1998年《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报告首次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干,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增长极限和资源枯竭的悲观论调下,创意产业脱颖而出,其与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作为核心资源,这种产业特性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并赢得了各国政府的青睐。
要理解创意产业,我们须先区分创意与创新,两者都是对原有进行颠覆,但不同的是创意更具有人情味,它附加了创造者的个性要素。如果把创新比作一件工具,那么创意就是使用工具的人,它们如同潜伏知识与模板知识②的共存关系,即加入了独到个性的创新就成了创意,而只有当这种创意开发出商业价值时才能被称为产业。因此,创意在经济中可以说是消费者瞬息万变的喜好,创意产业顺应成为一个发展的概念,所以我们理解创意产业必须结合时期和空间两个维度。
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产生了诸多理解,从英国学者David Thorsby(1997)强调文化、创意和价值的融合的定义:创意产业是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产业定义: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无形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内容密集型的产业活动。各类经典定义试图逐步使创意产业具象化,而创意作为产业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也成为各类定义的共识,故而,创意产业可理解为以文化、艺术、信息媒体为材料,通过设计、创新对载体③进行个性化创造,最终产生价值的经济活动总和。创意赋予产业融合性,而产业给予创意价值转换功能。文化艺术强大的渗透力更加强了创意的融合作用使之成为资源整合的“剂”;价值转换则桥接活化资本④转向经济价值的通道。总而言之,创意产业带来了经济时代的革新,并展示出全新的价值理念。
二、创意产业价值创造与增值
创意产业靠什么来创造价值?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过程:在新经济初期,价值创造不再来源于产品加工,而是转向了信息处理;随着电脑的普及,价值在新的层面找到了载体――连接性,电信公司和因特网获得空前的成功;进入21世纪后,创意内容得到商业巨擘的垂青,因为他们意识到人们感兴趣的是思想和知识,而不是信息处理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成了价值决定者,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创意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就成为了创造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意最终要借助载体来实现价值,而创意所创造的这一部分价值,使得载体原有价值得到增幅,因此创意的产生、注入过程也是一次价值增值的过程。
目前多数学者都从产业及社会的视角对创意产业的价值机理进行研究。如胡彬(2007)就创意产业中广义创新因素以及社会感召力作出研究,认为产业价值的核心在于创新;厉无畏等(2007)从消费者与生产者及价值实现的角度得出价值创造不仅需要创意与观念价值,还需要媒体推介;张洁瑶(2012)基于社会网络对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路径进行研究,认为关键是网络化群组带来的差异化特征。本文运用拆分――组合的方法试图发掘出更细微的产业特性,以便从更深层面研究产业的价值创造与增值过程。观察创意产业价值曲线见图1。
创意经济报告范文4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
英国的音乐产业,占全球音乐产业的15%,音乐销售市场位列世界第三,出口的净收益比英国钢铁工业还要高;英国音乐人组成的工会,规模比英国煤矿工人工会还要大;来自英国的优质设计,随处可见。目前全球生产几乎每一辆车的原型中,都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生或毕业生的创意;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德国国会大厦,都出自英国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手笔;伦敦是全球第三大最繁忙的电影摄制中心,在过去的几年里,英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得奥斯卡奖,如《角斗士》《艾里斯》《高斯福大宅谋杀案》和《指环王》;英国视频游戏的销售额占全球的16%,占据了英国和欧盟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和美国10%的市场份额;英国的动画片在托尼奖中占有一席之地,歌剧也在百老汇上演,而且是美国音乐剧目的第二大来源国。
虽然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却走在世界前列。这与政府的重视以及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有关。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英国转型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因为政府的产业政策未能刺激经济发展,某些产业的发展濒临危机。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国内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英国政府派团赴澳大利亚考查,回国后马上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指导小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1997年,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并亲自任主席,他提出要“通过英国引以为豪的高度革命性、创造性和创意性来证明英国的实力”,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把推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
英国政府一方面加强民众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使创意产业的规模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化活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与大多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不同,布莱尔政府1997年提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仅从概念上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区别,同时试图从国家政策的制定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英国工党政府发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多方面好处,不但提升了民众福利的施政纲领,同时有利于工党作为一个创新型政党的形象被重新树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积累财富和扩大就业,此外,对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具有典型特征的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1998年CITF1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活动。”其创意产业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特征。
英国曾经是“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就业问题,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特别工作组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
1998年英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扶持;逐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
至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已获得了一定发展,据英国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nter-Departmental Business Register,IDBR)统计显示,英国创意产业企业已达122,00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其中四分之三集中于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音乐、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
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2001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发表《英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该报告显示,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约为1125亿英镑,占英国当年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
2002年,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注册企业数约有12.2万家,雇佣总人数达190万,成为英国雇佣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此外,英国创意产业实现出口115亿英磅,约占英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2%。
2003年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创意产业进一步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
经过几年的发展,从1997年至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了12万多家创意企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与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
英国财政部2006年财政报告指出,当时英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所有产业总产值的73%,解决了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80%,而20年前的比例分别仅为55%和68%。
此外,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命名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意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在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作为标准,把13个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数字化推动、企业财政扶持等方面。
志在成为全球“创意文化中心”
2005年6月16日,英国政府提出要把英国建设成为全球“创意中心”,为此,英国政府有步骤地推进整个计划。2005年11月4日,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了创意经济计划(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me),意在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发展及提高生产力方面建立一个更好的框架。该计划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七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将有一名专家领衔,这是英国完成“全球创意中心”要走的第一步; 2006年2月7日,英国DCMS成立专家组,让七名专家负责创意产业的七个发展方向。并主要从四方面的工作入手。
进行大量基础科研工作
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份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还分别于1998年出版了《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问题;2000年出版了《The Next 10 Years》,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等三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公民创意生活意识及享受创意生活;2004年的《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公布了文化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定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数据资料,保证了政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注重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意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推动创意产业数字化发展:1998年对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所提出的“多媒体革命”做出响应,开始积极计划应对数字化潮流;2000年,研究数字化对音乐消费的影响及知识产权保障的重要性;2002年,研究了数字科技对电影生产及销售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的电影产业政策。数字化技术不但大大缩短了创意产业的创作过程,降低了创作成本,提高了创意产品的创作质量,而且也促成了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此外,政府利用数字化技术丰富民众生活,开发多家博物馆并将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支持民众的创意发展,提供公民与创意接触的机会,使人们享受创意生活。
提供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英国政府的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非常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Mapping Document),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建议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创意经济报告范文5
我们处在一个创意力与竞争力紧密相连的时代。全球创意力指数(Global Creativity Index,GCI)是衡量世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根据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人才和耐受力测算其创意性竞争能力的。从创意产业诞生之日起,广告业就与之结下不解之缘,而在当下的中国,创意产业与广告的结合显得尤为密切、迫切。
一、创意产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教育的作用
创意产业的概念源自澳大利亚,1994年澳大利亚公布了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提出了“创意国家”的概念,而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文献中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 年11 月的“创意产业图录报告”,对“创意产业”定性为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把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行业列到创意产业里[1]。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经济》一书中认为:“创意经济发展的3T原则: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2]在2006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将创意产业列入其中,而广告业被列为重点发展产业;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广告被列入第一梯队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高校不仅承担着广告创意人才的培养,而且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和输送人才的重任。随着“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引入和应用,我国创意产业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告教育来说,意义非凡。
(一)促进广告教育跨越式发展。
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教育发展不起来无外乎教育资源贫乏、教育人才缺乏、教育技术落后等原因。广告业被纳入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告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使广告教育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首先,为解决办学经费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告教育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上级拨款不足,一方面是学科发展边缘化。这使得广告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中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广告业纳入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在影视推广、映象旅游推广等方面显示威力后,一些地方企业、政府等开始与高校广告学取得联系,希望进行合作,寻找发展突破口。这种现象得到了高校的重视,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提供了契机,为高校提高智力支持找到了渠道,为办学经费短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其次,为教师提供了锻炼机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校园到校园,从课堂到课堂,缺乏专业实战经验,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教师必然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知识找到文化与创意的结合点,找到广告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使得文化与广告相结合,创意与经济相交融,从而提高教师在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解决教学中的空对空难题。
再次,为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方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师资学历普遍不高,如江西高校广告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以学士学历居多,占63.5%,博士只有4名,而职称层次主要分布在讲师和助教层面,分别占34.9%和43.1%,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教师或者是非主干课程的教师 [3]。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性,而广告学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为高校广告学外聘相关专业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提供依据,也为教师外出进修扩展学科门类,进一步开阔教师的广告视野。
最后,提升学科地位。由于创意产业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强劲动力,使得高校领导注意到由此可能带来的就业、高校品牌提升、学科整合等机会,从而使广告学学科地位得到重视,资源得到倾斜,学科得以加快发展。
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广告教育跨越式发展就成为可能,就可以拉近与经济发达地区广告教育的距离,缩短广告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
(二)促进广告学科教学方案的转变。
广告学在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使得广告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订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积极的、主动的,因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迎头赶上发达地区的广告教育,也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在学校的学科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提高学科在学校中的竞争力。
包豪斯(Bauhaus)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理念: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4]。包豪斯创立的教学、研究、创造(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性,这一教育模式也是符合广告科学规则的,是一种典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5]。在广告学边缘化的情况下,只有从广告教育自身出发,结合时展的趋势,把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告学科的竞争力,才能从人才培养角度解决对广告的认知偏差。广告学教学培养方案的转变,正是对广告学自身发展和市场做出的积极响应。
一方面,在保留广告专业主干课的同时,加大地方文化课程、创意思维训练等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这样既可以把地方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文化因子纳入广告学教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又可以就地取材,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实践的机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广告学专业普遍加大选修课的力度,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扩大。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广告教育早就增加了选修课程,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受到师资、经费、区域外智等因素的影响,选修课的设置显得力不从心,最早开设的选修课多是为了应付外界的压力,真正开设的少之又少。但随着形式的发展、师资的改善,选修课程成为广告学专业学生拓展视野的有力补充,相当一部分选课不仅能够与时俱进,而且能够针对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及时开设和调整。
(三)强化创意在广告教育中的地位。
“创意——已经成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创意将是本世纪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6]、“哪里有创意,哪里就必定会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7]等相关理念与认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从广告行业在国内发展的趋势看,创意似乎正在渐渐从广告行业的核心走向边缘。
广告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三密集型产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但作为立身之本的创意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方面是市场(包括广告主、广告人)对创意的漠视,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广告教育对广告创意理论研究的不足,从而导致人们对创意的本质不能全面理解。
作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把广告业认定为重要门类之一,加之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推动广告学教育的转变,同时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创意在广告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告由主要传播物质信息转变为传播物质信息与精神信息并重,在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冲击下,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赶上发展的快车道,就要在一开始就走上正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对广告教育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人才才是竞争的根本,人才才是创意的源泉,而大学是创意经济的知识中心。
二、创意经济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教育改革
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改变单一培养模式,打造互动型、立体化社会培养教育方式。
英国是世界创意经济的发源地,目前也是创意经济最大的受惠国。但英国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并不强调速成,认为必须有高度发展的教育基础,才能有创意经济的健康运行,因为创意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群体创造力的激励发扬。为此,1988年英国国会的一个报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科技改良、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社群与更安稳的社会。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与技术更加多彩,而不会取代它。整个社会的兴旺繁荣也因此应运而生。”因此,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被看做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8]。
高等院校作为广告教育的培养主体,已经成为我们广告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培养了大量的广告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社会培养,引进外力的培养方式已经形成,改变已经发生,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变化显得力不从心,但不得不做出改变。
日本的广告人才主要是通过社会培养的,加上大学广告讲座、社会培训、广告公司职业培训、终身培训等,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广告人才培养体系,成就了今日日本广告业。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但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所以把社会资源引进学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本以社会为主的培养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电通广告公司与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广告人才培养研讨会”也强化了这种培养方式,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方式的建立显得异常艰难。一是互动建立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整体环境广告素养不高;二是立体化机制形式大于内容,主要原因在于学科的边缘化,缺乏学科带头人,导致建设过程中缺乏话语权,流于形式。尽管如此,但步伐已经迈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展壮大。
(二)努力提升学科地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告学地位亟待提升,否则发展恐怕是镜花水月。
首先,要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地区学科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这样的带头人。为此,我们应该:(1)形成科研特色和集群,摒弃散兵游勇式的单打独斗,提升综合竞争力;(2)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承担有分量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科科研能力;(3)积极开拓创新,主动出击,用创意武装相关企业,提升自身及企业的竞争力;(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探索一条特色之路。
其次,我们要改变信息闭塞的状态。信息的闭塞导致观念的落后和发展方向的失误,导致闭门造车、自以为是,这只能进一步地禁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告教育。所以我们应该:(1)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告联系,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结成对子,促进广告教育的发展;(2)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广告论坛及会议,加强交流,提高认识,正视差距;(3)要借鉴发达地区广告教育的经验,少走弯路;(4)要主动出击,增加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
(三)注重打造广告人才的育成环境。
2001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举办的广告教育峰会(Advertising Education Summit) 上,与会的学者明确提出对美国高校广告本科教育的两项目标要求。
一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加以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四项具体的内容:(1)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写作技能( Solid writing skills);(2)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演讲技巧( speaking and presentation skills);(3)要让学生毕业时具备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Broad ba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4)要教会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 Teach skills to last a lifetime) 。二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work in teams);(2)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自我实现( self- actualization);(3)向学生教授广告的原理,策略和理论知识( principles, strategies,and theory) 的同时,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abstract thinking)[9]。
无论是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个人修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在培养学生各方面都不占优,但正是这种不占优,笔者认为反而可以激发师生的潜力,共同开创良好的育人环境。因为没有历史、没有模式,所以可以轻装前进,可以兼收并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在起步的过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创意企业的主体空间不是郊外的大工厂和研发基地,而是城市的老城区,并且多是在旧的工厂大楼、院落里生长起来的,它在引领产业升级、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还使本来废弃的城市空间焕发了生机[10]。笔者相信这种奇迹能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告教育中上演,早就最具有竞争力的广告创意人才。
(四)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综合性学科背景广告人才。
教学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走出就广告学广告的传统模式,用“大广告”理念培养广告专业人才。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专业研究范式,科学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厚实专业基础。
综合性学科背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更要体现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之中。一方面,要在选修课上下工夫,引导学生扩大专业视野,广博学生知识架构。另一方面,要在实习实训上做文章,把课上课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在广告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具有综合性学科背景的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它关切到广告产业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关切到广告本身发展的科学性、前沿性和竞争性,关切到广告人的生存质量和对行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三、结语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意产业已经起步,广告教育变革已经开始,我们要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探寻一条培养创意人才的特色道路,使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我们的人才脱颖而出。
创意经济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时尚产业 管理类课程体系 优化方案
“时尚产业”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兴产业,在这个不断发展、富有活力的领域,相关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充满挑战。同时,我们面临的管理现实是国内时尚消费增长迅猛,时尚经管人才短缺严重,因此面向时尚创意产业的管理类课程体系研究必要而迫切。
研究时尚产业对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探讨适用时尚创意产业要求的管理人才培养及相应教学与实践的体系,体现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前瞻性和常识性要求。
一、时尚产业内涵
由于时尚产业并非界定清晰的单一产业部门,而是涵盖时尚产品的多个部门(如服装、饰品、鞋帽、化妆品等)及涵盖各时尚产品的价值链,时尚产业体系比较复杂,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角度多从企业入手,在Dickerson,K.G的“Inside the Fashion Business”中,fashion与时装意义相近,主要就时装经营及商务各业务环节进行讨论。在Frings, G. S.的“Fashion:From Concept to Consumer”中,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线,讨论服装产品从创意到消费者的全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着装现象和着装行为的,如《时装的面貌》等。但是对时尚产业的关键术语和理论探讨相对贫乏,为正统经济学家所忽视。
2008年,首部研究中国时尚产业的报告《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08)》出版,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主笔,其中对时尚产业有界定,“时尚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时尚产品和时尚服务的设计、采购、制造、推广、销售、使用、消费等一系列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报告对于时尚产业的体系结构并未涉及,对于体系内涵还不清晰。2010年,高骞的《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为研究对象,以时尚产业作为整体,探讨了上海在建设国际时尚之都的各种政策措施。
作为都市产业的典型表现形式,时尚产业内涵非常广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而是通过各种高科技、创意、媒体的因素,对各类传统产业资源要素进行整合、提升、组合后形成的一种较独特的产品、商品运作模式。在产业形式上,是跨越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界限的多产业组合;在产品表现上,主要体现流行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的中高档消费品或消费服务;在产品特点上,突出表现为引领时尚,包容多元价值观,随着社会生活潮流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时尚产业是时尚产业和创意产业的一种高度融合,主要表现在通过创意增强时尚产业的活力,通过创意引领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构成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对人体进行装饰与美化,包括时装与服饰、鞋帽、箱包、美容美发,以及珠宝首饰、眼镜表具等;扩展层是对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处的小环境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家纺用品、家饰装潢、家居用具等;延伸层是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事物和情况进行装饰和美化,包括手机、MP3/MP4、数码相机、动漫、电玩等。
二、时尚产业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意义
1.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北京“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将于近日公布,其中核心内容为:“十二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的12.3%。
2.时尚创意产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经济战略引擎
北京投资300亿于宋庄建设国家级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时尚产业的发展。北京要成为世界级城市,除了尽快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和增强实力外,还必须大大提升自己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竞争力,而时尚创意产业就是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体现之一,这就延伸出“时尚城市”的概念。时尚创意产业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并通过工业制造、产业转型融合、服务业、金融体系等配套体系,把时尚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基于创造力的时尚创意产业是国际大都市真正拥有的优势,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三、培养时尚创意管理人才必要而迫切
1.满足教育的前瞻性与社会服务功能
时尚创意产业的急速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时尚管理人才需求的增长,客观上刺激了时尚创意同经济、管理、信息、贸易、人文等学科的结合,时尚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及其自身的发展,也强劲吸引了其他学科向时尚领域的渗透,因此许多以时尚为特色的专业和与服装相交叉的学科在服装教育体系内不断涌现。如今,几乎所有服装类院校都设有商学院(系)、服装管理学院(系)或服装经管学院(系),而许多服装经管类课程,如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国际贸易、服装产业运营等也成为包括服装艺术、服装工程专业在内,所有专业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服装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服装教育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也是服装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服装院校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时尚创意+管理+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经管专业也会因此成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核心之一。
2.秉承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战略指导思想
北京服装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办学工作融入到首都建设和纺织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纺织服装高校。”
管理现实的变革对经管人才的培养提出严峻考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适用经管人才需要对目前的经管教学与实践进行改进。以本项目为核心,依托北京服装学院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依靠商学院的师资力量,以时尚创意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整合优化现有专业方向和课程,强化“艺工融合、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
·打造彰显北服特色的优质专业课群,完善北服特色学科体系。
·“时尚创意管理”成为北服的又一鲜明特色。
·培养时尚创意产业急需的管理人才。
·实现服装品牌管理研究的阶跃,为时尚产业服务,探索品牌高端化有效路径。
·为北京建成世界城市,建设现代都市时尚产业服务。
四、优化和开创符合时尚产业发展要求的管理类课程体系
在教学环节,适应时尚创意产业要求,融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体系进行完善,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教育。
1.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上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制订了理论教学计划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如下:
·确定每门理论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和充实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实践需要,及时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理论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改革和探索理论教学方法,推广普及启发式、参与式及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教学效果检测机制。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推广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2.开创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通过对时尚创意产业的研究,归纳出时尚创意产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内涵,构建出适合我国时尚创意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时尚管理人才新的课程体系。以经济管理通用课程为基础,依托服装产业与企业管理的实践,优化服装产业与市场课群;将服装产业与时尚创意相结合,适应时尚产业发展新趋势,开创了三个新课群:时尚管理课群、文化创意产业课群、奢侈品管理课群。
时尚管理课群:时尚美学、时尚文化创意与设计、时尚买手、时尚传媒与整合传播、时尚产业体验、时尚品销售体验。
文化创意管理课群:文化产业概论、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资源学、现当代艺术理论、服饰产业研究。
奢侈品管理课群:奢侈品管理导论、奢侈品品牌管理、奢侈品产业分析、奢侈品经典品牌纪实、奢侈品零售、奢侈品消费行为、奢侈品顾客关系管理。
优化服装教育体系、创新服装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值得我国服装教育领域不断探讨和实践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前途,而且关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以时尚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服装院校经管专业的时尚创意教育体系结构的研究不多,我们力图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我国时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适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庆良.时尚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时尚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时尚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R].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