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1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校 辅导员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31-01

近年来,我国高校德育体系处于不断的深化改革的中,教育者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其中建构主义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及学习观分析

1.1 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认为有效的学习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学习方法方面,其强调学习者本身的认知主体作用。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者应该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习得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获取知识时应该用主动思考和建构所获信息的意义;第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第三,尽量将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和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建立内在逻辑联系,并使其成为自己更新了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认为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育者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导其形成学习动机;第二,创设符合当前所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来帮助其理解和把握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为加强意义建构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其更积极地思索和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

1.2 师生关系定位方面的变化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是将外部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强调学生已有的社会人文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理解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展开学习过程时是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对当前情境进行分析,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对当前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并形成对问题的积极理解。

(2)教育者在对学习者进行教育时不能强行从外部对其进行知识的灌注而忽略甚至无视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存在。正确的做法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当下来自外部的新信息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适合的部分相结合,形成新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内化和处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双方必须发挥协作作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动良好的,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的角色是学习者进行新的意义建构时的支持者。也就是说其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其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将当前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也就是形成意义新的建构。

(2)教育者应该设法激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当前所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此来帮助其理解和把握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为提高学习效率,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3)学习者的角色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更积极的学习心理模式,进行更积极的学习,也就是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和认知加工策略,来主动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建构所获信息的意义时,必须采用发现法,主动分析所学知识的意义;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涉及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最后还必须尽量将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和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建立内在逻辑联系,并使其成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4)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应该是积极协作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经常针对当前内容展开探讨,交流经验和观点,双方协作,共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大学辅导员如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1 改变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体验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辅导员应该对学生当前道德认知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所了解,在教育过程中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德育内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是对新的道德认知体系的主动建构。当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极端情境和特殊情况下人的反应,这不利于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体验的作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加强真实场景和内容的设置,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其自身体验。

2.2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

当下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过分强调向学习者灌输道德经验和知识,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不够。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知识内化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未来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者的形象而是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话语权,允许学生保留质疑辅导员权威的权力,就疑惑之处与其展开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强调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所以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作用极为重要。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必须自身道德水平十分出色,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而且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已经成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口头的话,极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道德素质也无法提高,所以辅导员的素质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

2.4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课程的配合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实现与其它课程的相配合,最终通过完整的教育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突破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局限,而是实现与其它课程的配合,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而且也可以在其它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 结语

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应该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研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并与当代大学生的情况相结合,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经历过专门的培训,才能胜任这一工作。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对学生的成长之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并不注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辅导员岗位更多地具有临时性特点,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在毕业后能够进入高校工作,往往首先担任辅导员,但是他们仅仅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跳板”岗位对待,且自身缺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素质。实践中,一些辅导员对学生不闻不问,缺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能力,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在笔者看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加强专业化建设,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缺失的后果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缺失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甚至会使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真空化、停滞化的状态。在笔者看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缺失,所产生的后果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纵深开展

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地,人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课堂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的文化课程不同,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承担,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即关心关爱学生,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辅导员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则辅导员无法承担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真空化、沙漠化

由于一些高校辅导员并不具备专业的素质和技术,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师生之间互不过问,辅导员仅仅在形式上成为某班级或年级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而在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校方和学生之间的联络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日常行为、个体需求等一无所知,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辅导员甚至不知道学生的姓名。显然,如果辅导员缺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则出现真空化、沙漠化的趋势。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性的强化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高校辅导员在岗位上的工作较为繁杂,但是在诸多工作事项中应有主次之分。高校辅导员之所以名为“辅导员”,即应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而不能仅仅成为一个学生生活的“管家”。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后,可以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消除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误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还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是无法采用量化的机制来评价教学效果,但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后,使高校辅导员能够更为深入地介入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呈现出常态化机制。辅导员的专业化可以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知道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必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拓展有所不利,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够重视。辅导员也对辅导员岗位抱着临时性的心态,放松了对思想政治工作原理的学习和实务能力的训练与提升。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发展。笔者建议,高校辅导员队伍应加强专业化建设,如下一些策略可以作为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可选措施:

1、定向选拔高校辅导员

高校不应将辅导员岗位看作一种临时性的,具有跳板性质的岗位,而是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价值。在选拔辅导员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察应聘对象的学历层次,而是更多地需要考察应聘对象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抱负。建议高校更多地从思想政治专业中选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道德品质和职业抱负的人员担任高校辅导员。高校在制度改革中应给予高校辅导员以良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能够使辅导员群体心无旁骛地从事辅导员工作。

2、加强对在岗辅导员的培训

除了定向选拔符合条件的高校辅导员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在岗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使在岗辅导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业务能力。在岗位培训中,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实务技巧、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师生沟通技巧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培训。高校尤其应注意对辅导员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的培养,应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使辅导员能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理想。此外,高校还应建立一定的沟通、交流和选拔机制,使辅导员岗位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如派遣辅导员深造学习,将辅导员队伍纳入高校储备人才序列。

总之,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所有职工中向来不受人重视,甚至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临时性、跳板性的工作岗位。高校人事体制改革的推进又使得辅导员合同化,他们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编制和地位,造成辅导员工作被人漠视。但是,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应得到加强,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应正视当前高校辅导员团队专业性缺失的现状及后果,在此基础上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立,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向锋.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队伍建设.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 刘秀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 王树辉.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国西部科技,2011.26.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 压力 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2

1 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身份特殊,责任重大,身兼管理、教学、科研等多项职责。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问题。辅导员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相对繁复,导致许多因素经常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工作,从而形成工作压力。

2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产生原因

2.1 职业性质决定

辅导员扮演着管理者的同时,身兼“保镖”、“保洁”、“保姆”等多重角色,工作负荷量极大,易使辅导员感到精疲力竭。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接受管理的部门多、工作面广、面对的学生也多,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负面情绪的积累容易影响自己更容易影响他人,有关辅导员工作压力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导致了辅导员很难从工作中体会到高成就感,工作保障的不足也可能导致其成就感低落。

2.2 严格的辅导员考核与晋升制度

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国家到地方再到普通高校,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之有效的考核晋级制度。但对于考核,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将辅导员业绩与学生表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然而做过学生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很大程度上学生工作的效果体现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但处于强烈的渴望被认可和重视的心态下,很多辅导员选择的是承受巨大压力,加强工作强度,以增加工作业绩。业绩体现了,可是久而久之,量的积累也可引发其他负面情绪。

2.3 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是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一方面是对亲人子女的亏欠感。身为子女,身为父母,辅导员也有人之常情。但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质,就如同其他甘于奉献的特殊岗位一样,可能有太多本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这份职业。所以当事业和家庭必须兼顾的时候,当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已经融入生活甚至干扰生活的时候,压力也随之而来。

3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调适对策

3.1 高校层面

第一,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明确辅导员工作任务、责任、角色等,将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与各个部门区分,避免重复交叉,避免学校内各部门命令式将本职工作下发交由辅导员完成,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减少其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第二,安排辅导员参加专业地系统地抗压训练或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其保驾护航。定期为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切实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与身心健康。例如,开展团体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设立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提高辅导员面对“高压”的自预能力。

第三,打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幸福感。

各高校应设身处地为广大辅导员着想,在制定公平、合理的辅导员选拔、培养、考评、流动、晋升等激烈的竞争机制下,对辅导员队伍实施人性化关怀式双重管理模式,努力打造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真正增强其工作的幸福感、满意度和工作热情。

3.2 辅导员自身层面

第一,身份认同即职业认同。认同自己的辅导员身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处于特定情景中的辅导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这种认可度的提升对于缓解工作倦怠、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正所谓“职业兴趣化,兴趣职业化”,但在工作中应避免因情感资源过度消耗而导致疲乏不堪。

第二,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辅导员也是普通人,尤其是长期处于压力之下,情绪难免波动。这样就要求辅导员自身要做好情绪管理,首先要体察自己的情绪,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并试图掩盖,但一味的抑制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故以适宜的方式舒解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舒解情绪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常常和圈内的人谈谈工作的艰辛,寻得经验的帮助。

第三,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部门环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仅要求其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而且不同院系的辅导员更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辅导员要想开展工作,首先要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上至校院部门领导,下至同事学生,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处理好工作中的各项人际关系对学生工作的开展,工作压力的分解非常必要。

4 结语

面对工作压力,辅导员应当具有平和、乐观、豁达的心志,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认知方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转变思维方式,善于寻找快乐,寻找积极因素。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试问如果辅导员面对压力都无法合理控制情绪,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又怎能在学生面前坦诚自信的交流,授人以渔。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调适策略可以有效缓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邹群,田铁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2012,28(1).

[2]周源源.辅导员工作压力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3]钟慧珍,周生江.职业认同、工作压力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10(29).

[4]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79-02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用来描述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所导致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与新浪网教育频道组织了一次8699名教师参与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教师有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2]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需求日趋复杂化,这对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生理上的低效能感、心理上的疲惫感和人格上的缺失性以及行动中的冷漠性,鲜明地体现出非人性化、自我实现感丧失和情感枯竭等表征是“职业倦怠”的三个基本维度。[3]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1.工作绩效非显性,成就需要受挫。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引导、日常管理、党建团建等具体事务,还要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就业指导、资困助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等。[4]工作内容非常繁琐,工作量也很大并且需要随时在岗。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繁重。在做好本职工作外,一些非职责范围但与学生事务相关的工作也必须去做,有的院系甚至把一些行政事务也让辅导员分摊。辅导员长期处于工作应激状态,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导致了他们“职业倦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绩效非显性等特点。辅导员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成就需要受挫,再加上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科研成果偏少,所以更难以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在高校中辅导员与教师、科研人员等在薪酬、发展机会等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而导致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失落感。

2.工作“非专业化”,对个人的发展前途担忧。

发展是高校教师最为关心的主题,也是决定辅导员这个岗位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核心因素。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问题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员由于履行职责的需要,需要涉足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知识领域,也要对学生所在专业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使辅导员的涉猎多而杂,却不能做到专而精,从而难以获得学生的学术尊重。

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两种“非专业化”倾向:一种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却对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一种是熟悉所在院系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把握不够。部分辅导员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较为繁琐的日常事务,疏于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从而产生智能枯竭感。同时,有些专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是没有专业含量的过渡性岗位,是类似于勤务员的工作。因此,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往往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有职场错位感,从而导致职业忠诚淡漠化、工作热情减退。

二、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措施和建议

为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预防和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高校应积极建立支持系统,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激励机制,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总的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发展保障,减少工作压力。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岗位职责,做到学生工作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量大、面广、压力大”超负荷状态,把工作量和薪酬待遇结合起来,体现劳动价值,改善生活条件;建立培训提高制度,使用和培养统筹结合,提高业务技能,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层次;制订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和职业前景,为辅导员工作注入持久推动力。

2.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辅导员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难以得到认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一时很难见到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很难得到肯定,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与心理问题。因此,应努力完善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使他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并获得鼓励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

3.建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制度

由于工作繁重,加上没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遍待遇偏低等因素,使得辅导员与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持久下去容易导致情绪衰竭,且性急易躁,导致对学生的同情心减低等一些负面行为。这些行为反过来又影响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引发头痛、失眠、乏力等躯体化症状,烦躁、紧张、坐立不安的焦虑症状,以及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所以,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或者心理疏导,有可能的话应建立辅导员的心理档案,进行追踪干预等。 4.改善辅导员的职业认知

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应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教育,通过进修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对能力,并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适当掌握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获得职业的胜任感、归属感和满足感,提高职业认同。对于工作中的消极体验,应在减少不可控因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通过个体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主动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4]使他们在努力建构职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完满的进步和理想的人格。

总的来说,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政府、学校共同努力,建立支持体系以促进教师的健康发展。教师自己也应该改善心态,提高工作满意度,激发激情,让自己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974. 30(1): 159~165

2 李雪峰、王志洁.改进教师评价,解决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16(4):80~84

3 Maslach, C. &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 1(2): 99~113

辅导员工作的建议范文6

一、职业化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分类与设置的必要性

按照社会分工理论和职业发展规律,职业化、专业化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工作细分并进行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普遍法则,辅导员岗位的分类设置恰恰是顺应这种社会职业发展规律。

1.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目前,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生在思想、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和创新观念,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知识结构,根据形势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和帮助,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有利于辅导员专家化水平提升

辅导员工作细化分类,才能为其提供“像高校中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具有培育专家、成长为专家的环境和条件”。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因繁杂的事务工作,练就了“万金油”般的本领,一旦辅导员离职,其所经办的各项工作均会出现断层。而通过专门岗位的设置,可以实现某一项专门性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的可持续传递,使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同时也可使辅导员术业有专攻,准确把握某一类学生工作的规律,成为辅导员该职业领域的专家,在职称晋升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3.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在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辅导员自我压力、工作认同与职业化意愿调查中,年龄在2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43%,年龄在25-30岁的占49%;从事辅导员工作不到2年的占51%,工作5-10年的仅占19%。辅导员队伍整体结构过于年轻、从业时间较短、工作经验缺失,使得辅导员队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调查显示,36%的被调查者希望个人职业发展有更明确的通道。辅导员岗位的分类与设置可以对每位辅导员有清晰的定位,帮助其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方面找到发展轨迹,以职业化的内部调整让辅导员充满信心地、踏实地在岗位中得到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加辅导员的职业魅力和吸引力,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逐步改变“辅导员岗位成为一个暂缓就业压力和更换工作岗位的跳板”的现状

二、职业化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分类的建议

1.辅导员岗位分类依据

国内相关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划分标准可以有两种取向:工作取向和学理取向。如有人建议“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生思想政治辅导等方面配备专业化的辅导员”。“学理取向是根据学理上所认定的专业的生存条件来决定辅导员专业的划分标准。专业生存的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套系统的专业理论,专业理论是职业进一步被认可为专业的理论依据。”由于目前国内并没有真正的辅导员专业,且辅导员工作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交叉较多,故本文不采用学理取向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分类。

2.辅导员岗位分类建议

(1)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工作”。《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主体,需要所有辅导员必须熟练掌握和拥有工作技巧的一项核心工作。所以进行辅导员岗位分类与设置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单独作为“基本工作”,是每个岗位的辅导员都需承担的工作,具体包括学生走访谈心、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各类活动的学生组织、新生军训、学生公寓管理等。

(2)按工作内容进行“专门工作”的分类。“专门工作”即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辅导员需承担的专业性强、工作内容整体度高的工作,如学生就业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团学工作、学生事务管理等,这些都是能够给予辅导员专业发展空间的专门性工作。辅导员在承担“基本工作”的同时,根据个人能力和专业方向选择承担一项“专门工作”,为全学院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专门工作”可根据学校对应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设置,如学生就业工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等。岗位划分得越细致,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将越高。

三、职业化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岗位设置的建议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岗位分类只解决了专业方向的问题,如果要畅通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路径,还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确保辅导员有发展空间。

下面以一个大型学院(4000人以上)为例,构建设计方案,中、小型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删减部分岗位。

1.机构设置

根据前文的岗位分类,现设院级办公室:党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就业指导办公室、心理指导中心和分团委,均隶属于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可为虚设机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小组组长。

2.岗位设置

党务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1名,副主任1名。

学生工作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1名,副主任1名。

就业指导办公室:设中心主任1名,就业指导教师岗位按照学生人数1200:1核定。

心理指导中心:设中心主任1名,可配备兼职心理辅导老师。

分团委:设分团委书记1名,兼职副书记1-3名。

3.配套政策

所设机构为正科级机构,由学院、学校共同核定科级岗位职数,需设定严格的考核条例,在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聘为正科职、副科职。专兼职人员依旧由学院管理,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为业务指导单位。

因为岗位设置与学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对应,所以作为专门性人才的辅导员应具有优先应聘和提拔为校级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条件,这样才能畅通辅导员从副科职、正科职直至副处职、正处职的干部晋升渠道。在“专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一定学术能力的辅导员可担任学校相应课程的授课老师,并通过考核、评定进入专职教师序列,或与专职教师同等享受职称评定权利。

四、辅导员岗位分类与设置所需的相关保障

1.从改革学生工作体制着手推动学院机构设置改革

国内学者赵厚均、李政、刘一飞认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的。”所以,学生工作要根据新形势、新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从校级层面看,必须实行与岗位设置相应的学生工作体制,激发学院活力,激励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学生工作实现科学化发展。

2.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和激励机制

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划分势必会因工作内容的不同造成工作量不同,这就要学院和学校充分重视考评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制定科学的考评办法,以信度、效度为基准,设计全面、科学、动态性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