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创新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总之,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参考文献:
[1]蒋康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2]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现代农业创新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将人和土地紧密地连在一起。然而,随着耕地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农业发展不得不把目光投诸于高效的管理上,寻求多样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科学的农业经营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量,其主要表现为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农业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过渡,依赖先进的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降低劳力、资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本文着眼于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来探讨其创新的可能性。
1 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2个方面,其中经营形式变化属于农业制度变更范畴,经营方式改变则侧重于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业主经营型
家庭业主经营型主要包括家庭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农户承包小型的生产进行经营等几种形态,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初级形态。其将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运用于农业经营管理中,引入“法人”机制,以家庭成员业主为拟制法人,从而确保家庭生产团体间具有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能力。该种经营模式灵活性、自主性比较大,但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1.2 联合协作经营型
联合协作经营型是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形态向中级形态的过渡形态,其协作方式主要有“公司加农户”和“中介组织加农户”2种类型。协作双方以契约、合约为合作纽带,如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技术,或中介组织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销售网络等等,农户则直接作用于土地。该种经营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分工明确,各自获得相应的比较收益。
1.3 股份合作经营型
股份合作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中级形态,被广泛的运用于农村的农业经营中。其采用投资者(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共同生产经营,除资金以外,土地、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入股。该种经营模式真正地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不仅能够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广泛地吸收外来技术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
1.4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高级形态,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如企业法人化、独立经纪人地位等等。该种经营模式更注重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以调整农业结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1.5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
农科工贸现代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的超高级形态,以产权和合约为纽带,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避免衔接环节过多而产生的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其通常是由涉农的“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以“强强联手”的形式垄断市场。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自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经营是深化我国当今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
2.1 加快农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引导农民自发联合,将分散的土地集聚起来,由农业专业大户带领农户经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形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鼓励农民开展生产联合,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生产中来,如向合作社提供一定的生产技术、有效的市场信息等,通过分红利的方式分发农民的既得利益。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还能够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整个乡镇的发展。
在确保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企业化,充分地挖掘其经济效益。以完善市场机制为目标,建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从而拓宽农产信息渠道,实现农业向高度商品化转变。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打破了以家庭为组织单位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益,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科技意识。
2.2 强化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引进现代管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借鉴国外的耕作制度和经营理念,以寻求最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如澳大利亚的轮耕套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美国高度发达的机械化农业等等。以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点,促进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市场化。国家要注重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下农村。要在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业主经营模式到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形态趋向专业化、规模化,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生产要素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箭在弦上,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中之重,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和推动力,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土地经营规模报酬。
参考文献
[1] 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1).
[2] 邓俊锋.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现代农业创新范文3
一、成立专门组织,为服务培训提供保障
在县农委的统一领导下,县农广校作为承担办学机构主抓培训工作,确定县农技中心、畜牧技术中心、渔业渔政中心为协办单位。县农广校负责编制培训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订每期培训班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学员名单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办班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培训方案上报县农委审定确认后,与协办单位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实施分类培训的方式。培训时实施班级管理,配好班主任,建立班委会,引导学员加强相互交流和自我管理,注重资料收集归档。
二、组建“两库一基地”
为解决农广校系统“双师型”教师紧缺和实训基地不完备的问题,学校依托农业部门优势以及作为安徽农业大学函授站的有利条件,着重组建了“两库一基地”。
一是建立由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原芜湖农校老师、市县农业推广部门农技人员及本县农业战线上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伍,目前有近百人加入,并签订了长期聘用协议,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紧缺难题。
二是建立了种植(含水稻、果蔬、食用菌)、养殖、农机等专业的“教学模块与资料库”(含课件、教学资料、试题),根据南陵县产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采购和编写了农业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产品储运与初加工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等系列培训教材和讲义,免费发给学员学习。
三是依托南陵大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芜湖有贤龟鳖养殖基地、惠民养殖生产合作社、兴农优质稻生产合作社、蓝莓种植基地、金诚蔬菜基地、雨田科技苗木基地等七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省市示范农民合作社来建立种植、养殖、果蔬苗木等实训基地。
“两库一基地”的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一流的师资,极大地改善了实训条件,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多方联合,分阶段、分类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全程培训采取渗入型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行集中学习、场景模拟、外出培训、实践考察、研讨交流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一是分类型培训。200名学员分为种植业班、养殖业两个大班,每个大班又分为两个小班。
二是分阶段培训。针对农事农时,每个类型分四个阶段来开展培训。
第一阶段为农民创业能力培训,分激发农民创业激情、选择农民创业项目、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编制创业计划书四个模块,参照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业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与高校联合进行先进技术理念及能力提升培训。分两批次,组织学员到安徽农业大学集中学习并到省农业示范园区参观学习,接受先进理念、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提升能力。
第三阶段是参观学习实践交流,在上两个阶段培训基础上,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结合自己生产实践学习,有条件时进行跟班见习和顶岗实习。学员在实习考察过程中要针对性地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
第四阶段编写创业计划书并开始创业实践。通过集中研讨交流,在创业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编写好自身的创业计划书,回家开始创业实践。同时,对全体培训学员上一堂职业道德及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科技素养课,努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以学历教育与系统性经常性培训相结合创新培育方式
南陵县农广校以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200名培训学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5岁以下的免费参加中专职业学历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五、强化措施,保障培训成效
一是管理保障。县农广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和推进措施,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协办单位强化培训管理,并建立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帐制。学员培训台帐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和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同时,做好对农民培训实施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县里出台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持扶持政策,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在土地流转、项目安排、技术服务、科技示范户培养等方面上予以倾斜,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充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是质量保障。为提高培训质量,县农广校会同各协办单位在实训基地创办“田间学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建立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导师团成员为主的导师队伍,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及省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工作,采用“帮扶指导式”的培育模式。在会同各专家组综合研究后,确定培育导师对培育对象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全程培育。针对不同的产业,指导学员选择合理的种养植模式,在生产全程给予指导,尤其在关键环节强化帮扶指导。加强导师团成员管理与考核,实行挂牌服务,向农民发放联系监督卡,全程接受农民的监督,建立一套师资水平考核体系。对受训农民反映不满意的将及时撤换,并进行通报。将农民满意度和跟踪服务作为考核导师团成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对导师团成员的补贴要预留20%左右待年终考核通过后支付。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现代农业创新范文4
省农科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强院为目标,着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成果推广,促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丰硕成果,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技术创新,硕果累累。2006年,省农科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门红。科研立项形势喜人,全院承担国家、部、省和横向课题475项,其中新上课题351项,主持国家级课题46项;有28个品种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获得国家和省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316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的论文显著增加,出版专著、译著16部。在一系列科研领域取得新突破:探明了小麦慢条锈病抗性的遗传特点,标记了慢条锈性基因和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建的棉花枯萎病抗性诱导筛选方法,有效地保持和提高了棉花枯萎病抗性种质“52―128”和“57―681”的抗性水平。我国用其培育的抗枯萎病品种多达128个,占全国育成抗枯萎病品种的63%,有效控制了国内棉花枯萎病危害。建立了甘薯分子标记育种新体系,研制出甘薯高淀粉新材料。在国内首次将黄色茧基因导入家蚕,并大大提高了生丝质量。引进优良早熟和无核葡萄品种资源,创造性地获得无病毒葡萄新材料160余份,建立了省内第一个葡萄脱毒核心材料资源保存圃。
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香型不育系“花香1A”,用其配制的新组合“花香7号”已通过省(区)试,这是我省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培育成功的第一个杂交稻新组合。水稻“川香858”省(区)试平均亩产543.2公斤,是去年审定的增产最突出的水稻新品种。玉米“隆单8号”和“圣玉6号”区试平均亩产533.7公斤和530.5公斤,增产12.1%和10.6%,达到突破性品种标准。小麦“川麦43”的产量连续两年在国家区试(长江上游组)中名列第一。甘蓝型油菜“03杂―14”在国家区试中平均亩产159.7公斤,比对照增产11.7%。“川棉优2号”是我省第一个高强力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纤维品质达到特优级。
选育的辣椒新品种“川腾2号”熟性极早,耐热、耐旱,抗病能力与对照“湘研11号”相当,增产12.9%。培育的强健、优质、高产新蚕品种“川蚕22号”,万蚕产茧量较对照种提高7.4%。“蜀果1号”成为我省第一个果叶兼用桑品种。“天府茶1号”优质、早熟,天然兰花香味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模式创新,构建平台。优化集成了“工程分段集水补灌、生物农艺集水用水、农化保水节水、信息管理节水”的丘陵高效集水、用水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效果突出。研制的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在去年特大干旱之年取得了突出的抗旱增产效果,在资阳和全省引起了极大反响,本刊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省农科院在省内首次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土壤硝态氮临界值指标的概念,明确了潮土和黄壤的硝态氮临界值指标。深入研究了影响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水稻螟虫等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并提出了防治新技术。
为了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省农科院发起组建了“四川农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网络”,举办了“四川新农村建设与农技推广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了“专家+协会+农民”推广模式,在简阳等地试点并推广“专家大院”助农增收新模式,在彭州市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专家创业园”。启动实施了川东北贫困县科技致富工程,狠抓了对通江和仪陇的科技扶贫。
成果推广,助农增收。上世纪90年代,省农科院按生态区域类型布局,建立了三大农业科技示范片区,示范推广科技成果:以广汉、什邡为核心的川西平原现代农业优质高产示范区;以资阳、简阳为核心、以节水保土为主攻目标的川中丘陵“三高”农业示范区;以攀枝花、西昌为核心的以优质反季果、蔬、茶、桑为目标的立体农业示范区。2006年,省农科院进一步加强了与泸州、巴中、南充、广元、德阳、资阳和遂宁等市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加强了与成都市的科技合作,使院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向前跨了一大步。省农科院承担的成都市“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将新品种和新技术集成起来,在邛崃的仁寿村实施后,实现了粮食集中生产、企业盈利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该项目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要求有关部门和区(县)在2007年推广邛崃的“仁寿经验”。在彭州市实施的“优质高产水稻科技示范工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袁隆平院士现场考察以后赞叹:“不虚此行!”。经现场验收,示范的超级稻品种“川香优9838”亩产788公斤,创造了成都平原水稻高产新记录,彭州市的水稻亩产也由过去全市排名第6位上升到第2位。省农科院承担了22个中央、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的技术依托工作,结合实施川东北贫困县科技致富工程,重点抓了对通江和仪陇的科技扶贫,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现代农业创新范文5
【关键词】岱岳区;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
岱岳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位于享有“五岳独尊”盛誉的泰山脚下,全区辖15个乡镇、3个街道、711个行政村,总人口97.5万人,总面积1750km2,耕地面积达66667hm2,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蚕茧、花卉、中药材等十几类一百余种农产品。为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开创农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的新局面,我区积极采取以下举措:
1 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实行功能分区
严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科学编制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五大体系、建立六类园区、实现建制提升”的总体思路。从空间布局上把盛产粮食、蔬菜、林果、茶叶、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的良庄、房村、徂徕、角峪、化马湾5个乡镇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从产业格局上划分了粮食产能聚集区、高效蔬菜先导区、特色林果示范区、农业功能拓展区功能分区,深入实施科技引领、产业融合、集成投入、生态发展战略,示范带动3次产业融合发展。
2 优化发展模式,创新实行园场带动
主推“功能分区、园场带动”发展模式,以精品园场为载体,集成转化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放大优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走精品精致、集聚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植入“设施装备、绿色控害、集约育苗、微管灌溉、精准施肥”等现代农业要素,全区重点建立了“五大基地、六类园场”,即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特色林果、有机茶叶和设施葡萄五大基地,培育粮食、蔬菜、畜禽等六大类精品园场50个,初步搭起了“以点带面,以园促区,建制提升,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3 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坚持把培育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首要任务,全力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全区共发展粮、菜、果、畜、茶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6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0家,家庭农场30家,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形成。
4 统筹涉农资金,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遵循“资金整合,投入统筹,强化基础,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创新建立示范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并以指挥部的形式整合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类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聚,集中财力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精品工程。
5 实行区乡一体,创新农技服务体系
全区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7个农民科技培训联系点和32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9万余人,建立了农村户用沼气池服务网点80个、测土配方示范村100个、植保专业防治队伍46支,构建起了“区、乡、村、户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其中,岳洋农作物合作社荣获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称号。
现代农业创新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48-1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农业经济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上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为整体思路,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手段。因此,了解目前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现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 农业科技创新获取的成就
目前,我国诸多农业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科研项目获得突破,在国际创新技术领域中我国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已占一席之地,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
1.2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推广领域、开发生产领域、科研领域这三个方面。
1.2.1 推广领域方面 一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在推广设备上存在设备陈旧、硬件设施差这一问题,这将导致推广渠道狭窄,推广手段单一,推广群体单元化。在农村,推广农技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报纸、杂志、黑板报、开办学习班等方式,但这些推广方式与网络农技推广相比显得信息传播时间长,信息获得不及时等问题。二是,由于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缺乏,导致推广力度不够。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发展。据统计,部分地区推广人员工资发放也较为困难,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农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及农业科技的地域性、时效性、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户既期望能无偿获得最新科学技术,又不愿自己去承担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1.2.2 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一是,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环节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二是,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2.3 科研领域方面 一是,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二是,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三是,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对农业发展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 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 完善推广领域
3.1.1 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 结合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及时更新科技信息,使科技信息及时得到推广。
3.1.2 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 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撑,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2 加强开发生产力度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 重视科研投入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业科研项目机制,制定适当的鼓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