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环境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环境意见范文1
[关键词]网络环境 交互式 日语翻译教学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全方位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日间的政治、经济、贸易及文化的交流日渐进入多元化、信息化。社会对具有日语专业知识和较好日语翻译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层次翻译人才更是稀缺。因此如何提高日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探讨在网络环境下新的翻译教学理念与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日语翻译教学模式现状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老师来讲解,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日语翻译课堂,往往是老师讲述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学生被动进行模仿,得不到学生主观能动的配合,导致学生翻译知识及技巧“消化不良”,难以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灵活结合,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知识全面性的缺失;3)缺乏“宏^操控”的教学模式。日语翻译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微观”翻译技巧的传授,即过分强调增译、减译、合译、拆译、意译等这些微观翻译技巧,而忽视翻译的整体性、灵活性,导致学生无法将单一的技巧融会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4)翻译教材陈旧。日语翻译课堂上选用的教材大多出版较久、缺乏时效性和趣味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日语翻译教材存在严重脱节,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网路环境下交互式日语翻译模式
1.理论基础
交互活动是指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两人或多人之间合作交换彼此的思想、情感或者观点。因此,交互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接收信息反馈和学习活动适应的方式。”交互式教学最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Palincsar提出,之后Brown的进一步研究得到了推广和发展。它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进行,即教学过程应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各个环节,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重视营造师生互动的协作氛围。概言之,交互式教学是在宏观教学情景下,在多点自由切入的教学平台上,教师的教与学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轻松地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与技巧、养成良好的翻译思维习惯;教师应提供优秀而有意义的翻译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翻译实践活动。从而在翻译教学过程围绕翻译的特定任务展开互动的、有趣的、高质量的日语翻译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日语翻译教学模式探讨
笔者在某高校从事日语翻译教学多年,反省日语翻译教学状况,对网络环境下交互式日语翻译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1)改变教学方式。日语翻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展开交互式活动。具体为:①充分准备。将平行两个班各分成5个组,教师提前把本次翻译课程的主题和翻译内容告诉学生,并要求每位同学课前充分准备这一主题内容及译文。下达任务后,学生利用各种平台搜索整理相关资料,各自将完成的电子稿通过相关电子交流平台(比如平台中的讨论栏目、QQ群、微信等)发至组长;②加深理解。组长将汇总好的主题内容及译文发至平台、QQ群或微信群,确保组内每位同学看到本组最后的汇总资料。阅读后,组员通过平台上的讨论栏目发帖,就翻译资料的深层意思、译文质量及翻译策略等技巧性问题进行再次交互讨论,将意见汇集组长,组长将整合好的译文代表本组最后成文,发到网络平台,同时对其他组的译文进行“挑刺”,留作课堂讨论时提问;③交互讨论。课堂上由组长进行汇报,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每位组员必须发言),教师和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由组长及组内成员进行解答和辩论,最后教师总结翻译知识与技巧,对译文进行点评、归纳与总结,④润色修改。最后由组长牵头,整合大家意见,进行组内再次讨论,并进行译文的修改和定稿,最后将定稿发至网路课程平台,供大家欣赏。
2)更新授课材料。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开发翻译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具体应拓宽学生翻译实践的渠道,重点选取现实生活中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更有趣、更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教师选定好翻译材料后,设置互动问题并提前布置给学生,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3)改革评价方式。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日语翻译教学模式应通过建立制定学生参与程度、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等方面指标,对网络环境下的日语翻译教学进行多元化的动态化在线评价,从而达到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进行跟踪,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学生完成翻译任务后,在课堂上进行自评式汇报,报告自己的整个翻译过程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自己的翻译方式进行解释与说明,其他小组学生和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翻译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翻译任务各个环节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翻译课程的检测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测试方式,考试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和背景知识等,独立完成一份翻译任务作为学生翻译成绩的评定依据。
四、结语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便捷交互的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日语翻译教学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通过对授课材料、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以“以学生为中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教学环境意见范文2
论文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探索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1 提高理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教学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目前,如何实现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华东地区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提高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1 理念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转贴于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4]。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
2.3 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因此,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2.4 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2] 雷鸣,杨仁斌,铁柏清,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3] 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 (2).
教学环境意见范文3
论文摘要:对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以“碳的几种单质”为例,采用“她锚式教学”思路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意义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伴随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开发,要求化学教学设计的观念及技术亦相应地与之配合。而目前,我国多数的化学教学设计仍沿用行为主义的模式,未充分重视化学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协作学习和意义的建构等环节。为此,有必要研究探索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由此可见,人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的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茨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同时还深人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建构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而,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资料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间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和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即充分利用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针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化学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化学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化学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在形成新一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式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和化学教学设计思想。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强调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对化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化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化学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化学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人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包括: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化学间题;②能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人的后继化学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间来引导讨论;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强化练习设计: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化学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课例
以下是《碳的几种单质》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方案,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碳的几种不同单质的单元教学内容。学习重点侧重于元素、原子、单质、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侧重于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木炭的性质和用途等。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独立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单元课程的若干主题:了解金刚石和石墨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碳单质,由于二者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木炭等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学习建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意义。
(2)创设情境:创设与碳及其几种单质有关的多样化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包括对自然界中不同物质的观察探索、矿物标本、生产生活实际、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投影、录像、资料、演示实验、验证实验、边学边实验等等。
(3)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兴趣可选择从下列不同的主题进人学习。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查阅、试验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资料、标本、实验,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主题1阅读有关碳的几种常见单质的课文,观看矿物标本、自然界中碳的多种单质实物,观看有关的投影、录像、计算机软件。
学习主题2阅读有关石墨和金刚石物理性质的区别和不同用途的课文,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录像(动态演示),独立完成验证性实验(石墨的异电性)。
学习主题3阅读有关木炭和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的课文,观看相应的生产、生活实际录像,独立完成探索性实验,(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学习主题4阅读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的有关课文,观看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示意图的录像,相应的学习投影片,查阅有关本主题的资料,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4)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主题的专题讨论:为什么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元素除能组成金刚石、石墨以外,还可组成什么物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教学环境意见范文4
建筑装饰构造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然而,由于三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艺术类考生,因此学生们习惯的去关注作品造型的艺术性,对于建筑装饰构造、装饰材料、施工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这种“重艺术、轻技术”的观念从学习过程带入到工作中,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准确地将好的设计意图表达在施工图纸上,从而使得图纸上的设计与工程现场的效果差距较大。因此,针对目前三本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构造这门课程存在的此类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的相关改革。
1 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研究、轻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研究的状况。这种发展态势不仅仅影响到学生,也影响到教师和企业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这个问题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迫切需要去创新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及课程建设教学系统来支撑其人才的培养,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因此,需要改变三本院校艺术专业以艺术设计为重点,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传统观念,也不应完全借鉴高职院校以培养施工图设计人员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为目标,而是要适当地引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上的一些成功,使得三本院校的学生能够既重艺术也通技术,艺术技术两头并进。
2 师资队伍的优化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校都面临着专业教师不足问题,并且在短期内这个问题还不一定能解决。除此之外,还有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设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等等问题,比如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设计师还是培养管理人才或是培养技术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急需解决的。只有把握好了人才培养定位,才能尽快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调整师资结构, 加强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所以要培养适应与创新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传统的三本艺术院校的建筑装饰构造老师基本由本系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只有尽快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比如通过选派有事业心的青年教师到建筑装饰设计部门锻炼,然后再回到高校来进行教学工作等方式来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教好这门融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设计教育中艺术与技术两者的兼容。
3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基于本校的教学具体情况,建筑装饰材料与建筑装饰构造作为两门单独课程进行讲授,且在一学期内几乎同时进行,两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多,弱化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教学组织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甚良好。因此,我系将这两门课程整合为新的课程“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这样不仅在教学当中避免了重复的产生,而且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也有了系统的理解,相比之间的课程设置,提高了学时的使用效率。同时针对传统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中教学主要围绕室内空间的三大面楼地面、墙柱面和顶棚平面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室外部分物体的结构与材料的讲解,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利用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教室,将多媒体课件、幻灯、录像、CAI课件等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装饰材料和装饰工程部位得到直观的展示,同时利用装修工程的视频录像,可以更好地展示装修工程的全过程,从而把材料与构造直观地结合起来。此外,可建立相关资料室,在资料室应存储大量专业图书,包括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各工种规范、通则、通用图集等,以及各类专业图纸供学生查阅。同时建立起视频资源库,学校出资购买网上优秀的施工视频和动画作为学习资源。例如,对学生难以理解的花岗岩幕墙干挂法的装饰构造,通过视频和动画就能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得讲授起来很生动、清晰。并可与企业建立其良好的合作关系,带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校内及校外建筑装饰材料调查,了解各类材料的种类、用处和价格等。并组织学生结合视频参观已经建成的实际工程或正在装修工程,通过在场指导教师讲解或向专业人士请教,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施工现场环节录制成视频作为教学资源。
此外,还可参考相关院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如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所建立的“材料超市”,在学校内建立装饰材料展厅,展示各种装饰材料样品,可以按装饰部位进行分类展示,如地面材料、墙面材料、吊顶材料、装饰五金等。可以展示材料外观,也可展示材料按设计组合后的内部构造。可供学生观摩,适用于学生对材料的初步了解。同时建立模拟施工场地和相关工具室。在工具室里可以看到各种装饰施工工具,并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工具,在模拟施工场地完成一项施工任务,如裱糊壁纸、加工门窗套、石材铺贴、家具制作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实用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人才。
5 结语
在建筑装饰构造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尊照会用、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总结好的经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根据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调整、完善教学体系与内容,采用密切联系实际的考查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等。从而达到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及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这些尝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技能性引导,激发学生的对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峰,孙韬.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课程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辛艺峰.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
[3]曹子昂.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教学初探.创意与设计,2011.2.
教学环境意见范文5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84-01
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发表了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对于这种新的教育模式,Brian Gonzalez表示:“未来有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颠倒的教室。”这一观点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结合学校目前正在探索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笔者也深刻地感到我们的教育在发生着快速的变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优势。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学习终端,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学习的不足,在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优势。那一对一数字化课堂与常规课堂相比,它究竟能够改变什么?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又有哪些有效变革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学校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数学教学模式来进行具体说明。这是学校初步探索出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数学教学模式框图。
基于网络环境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数学教学模式框图
这种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字化学习的创新与发展,它是从网络信息技术带给人类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入手,实现了网络信息化教育模式建构的新突破。它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数字化社会的需要。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变“单向灌输”为“多维互动” 。二是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三是由“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四是由注重“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解析一下这个教学模式的几个构成环节。
环节一:课前网络自学。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提出自学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自学,并在微博上进行交流。教师及时浏览回复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课前网络自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了交流互动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则通过对学生微博的浏览回复整理,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深度备课。
环节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交流展示课前自学的内容、收获,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通过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整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环节三:问题讨论。可以是对学生在微博或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以是教师有目的地提出一些挑战性、拓展性的问题,师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一方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环节四:分层训练。教师给学生发送练习题或让学生直接进入专题网站进行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远程监控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当堂进行评价、分析、指导。通过分层训练,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环节五:应用拓展。这个环节主要是补充数学在生活、社会中的应用事例或知识延伸、拓展的题目。通过知识的应用拓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环节六:总结交流,微博互动。可以是教师发起课后拓展话题,师生互动交流。也可以是学生发起话题,师生互动交流。在课后微博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环境意见范文6
关键词:生态茶场;环境艺术;实践
1生态茶场的相关论述
生态茶场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通过对茶树的生物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立体符合栽培的方式,确保茶叶的原生态,并且采用泉水进行灌溉,茶场在管理中采用的是人工除草的方式,采用有机肥料。生产茶场的生长环境、空气和土壤必须是自然的,而且茶场的布置应该符合生态学的相关规律,采用农家肥,达到保水和保肥的生态效应。
2生态课程教学的理念
生态课程教学是有生态学家Odum提出,生态学是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的,可以对生物、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类独立的学科。其研究了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并且实现了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协调,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在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并且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中,要对学生进行生态学的教育,特别是针对景观生态学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可以让学生对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得非常牢固,也能帮助学生在设计的环节中养成生态意识,采用各类智能化的生态技术,在生态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环境设计的方式,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态茶场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3.1国内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对我国各大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调查分析,发现在国内的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教学内容仅讲述生态方面的问题,但不能对生态茶场设计的理念进行分析。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生态茶场设计的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大体的了解,但不能亲自实践。在课程设置环节中,生态茶场设计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不能进行系统化的教学。针对上述的问题,学者针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理论。3.2国外现状调查分析在德国首先对景观生态学进行分析,涉及了大量的生态茶场设计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层面,德国会针对这门学科的特征,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融入到这门课程中,从而可以突出其实践性效果。在教学方法层面,德国的生态茶场设计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野外实践的内容,而且可以针对时间长短的不同,分成国内短途实习和国外长途实习两种形式。国内的短途实习主要是围绕一些生态专题进行,一般是三天左右的实践,国外长途实习的实践更长,可以使学生亲自体现生态茶场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置层面上,德国生态茶场设计课程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比例,结合应用系统生态学、土壤学等内容,从而可以使学生对生态茶场设计这门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实践能力。3.3国内外调研分析比较综述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生态茶场设计课程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外的生态茶场设计课程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并且增加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验,可以完善对生态茶场生态结构的分析,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个技术。这种教学方法非常科学,也非常的先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可以在生态调研的基础上,对生态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在国内的生态茶场设计课程,仅仅是在专业理论上进行的延伸,不能对这门课程进行体系化的研究。
4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茶场设计教学的作用
4.1生态茶场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意识层面上,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意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分析各类生态问题。在知识层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方面的知识,增长经验。在技能层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技能。在参与度角度,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调研工作中,通过论证的方式,可以解决更多的生态问题。4.2生态茶场设计的教学内容生态茶场设计这门课程具有跨学科型特征,而且非常的复杂,所以,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一,要对生态茶场设计的导论进行讲解,而且让学生通过野外生态调查的方法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二,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地质、水系和植物进行了解。三,要对生态茶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景观进行了解。四,学生应该通过试验的方式对当地的土壤、植物和水质进行鉴定。五,老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生态景观系统和景观的保护工作。六,应该通过练习的方式,对环境生态进行优化。七,通过生态建模的方式,建立环境生态保护机制。八,老师与学生进行课程的总结。4.3生态茶场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在生态茶场设计教学的环节中,应该让学生对生态茶场设计的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可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生态茶场设计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4.3.1户外教学法在生态茶场设计教学中采用户外教学法,其主要是通过环境资源的引入,使得学生获得与自然环境相接触的机会,在环境当中去了解,去感受,去习得生态茶场设计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令学生走进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通过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可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4.3.2实验法实验法结合了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采用科学的仪器,从而可以掌握生态茶场设计的过程,通过对自然现象模拟的方式,学生可以有效的解决各类生态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到各类知识,通过试验的方法进行观点的验证,采用研究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结合的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环节上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4.3.3隐形教学法这种教学的方法指的是学校应该通过设计情境的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获取相关的经验。
5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原则
5.1坚持尊重科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科学,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在教学中完善生态保护的理念,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发散思维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中集思广益,将各类逻辑设计的方式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设计阶段,应该不断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并且让学生总结经验,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实现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5.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性特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在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完善的创新精神中可以提高创新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多元性特征,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5.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其次还要注重审美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审美特征,按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完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能力,可以主动的进行学习。5.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环节中,老师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方法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结语在进行环境艺术教育的环节中,应该结合生态茶场设计的内容,体现出生态的主旋律,从而可以完善生态的知识理论,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