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历史 目标 教学 探索
1. 知识与能力。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
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简述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石河子市区小学跆拳道课开设现状与对策的问题。分析了石河子市区小学跆拳道课开设现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石河子 跆拳道 对策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石河子市区7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包括在校小学生和在职小学体育教师,其中小学生200名,在职小学体育教师3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及资料室,搜索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硕士论文、电子文献等,对有关文献进行认真的阅读与筛选,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相关性比较大的文段进行了讨论与整理,为论文的分析与讨论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针对石河子市区小学跆拳道课程的开展现状、场地器材、师资及学生对跆拳道课程的兴趣等,阅读了相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参考了文献资料中的方法、思路、遵循了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设计制定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一)石河子市区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及对跆拳道运动的了解情况
通过对石河子市区7所小学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专项及对他们跆拳道课程的认知程度、教学思想的调查,以及关于小学生对跆拳道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与系统的分析,从而了解石河子市区小学跆拳道课程开展现状。
1.石河子市区小学体育教师对跆拳道运动的了解程度
表1 小学在职体育教师对跆拳道运动的了解程度(N=30)
对跆拳道了解程度 人数 百分比
非常了 3 10%
基本了解 18 60%
不了解 9 30%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石河子市区小学在职体育教师有10%的体育教师对跆拳道运动非常了解,60%的在职体育教师基本了解跆拳道运动,仅有30%的在职体育教不了解跆拳道运动,这说明石河子市区大多数在职体育教师对跆拳道运动比较了解这是跆拳道运动进入小学体育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利于跆拳道运动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开展。
2.石河子市区在职体育教师是否有能力从事跆拳道教学的调查
表2 在职教师是否有能力从事跆拳道教学活动(N=30)
是否有能力从事跆拳道教学 人数 百分比
有能力 3 10%
需要进修但问题不大 20 60.7%
没有足够能力 7 20.3%
根据对石河子市区30名在职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10%的在职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跆拳道教学,60.7%的在职体育教师认为通过进修后从事跆拳道运动问题不大,有20.3%的在职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能力从事跆拳道教学。总体上看只有10%的在职体育教师可以完成跆拳道教学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跆拳道是一项刚刚兴起不久的体育项目,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比较专业的教学能力。同时60.7%的在职教师认为自己通过培训可以胜任跆拳道教学工作,这说明石河子市在职体育教师具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和积极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对跆拳道的认知情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其有兴趣,才能更好学习和掌握知识,只有小学生们对跆拳道有兴趣,才能使她们积极参加到跆拳道课堂中,从而他们更加积的极投入到体育教学中,积极参与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表3 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情况(N=195)
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 人数 百分比
非常感兴趣 12 6.15%
感兴趣 20 10.25%
比较感兴趣 102 52.3%
不感兴趣 61 31.1%
根据对石河子市区195名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调查显示,6.15%的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非常感兴趣,52.3%的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比较感性,36.4%的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不感兴趣。从调查结果可知共63.6%的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比较感兴趣,这对跆拳道运动进入小学课堂创造了较好的前提,但有31.1%的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不感兴趣。
(三)石河子市二小跆拳道课程开展情况
据调查石河子市区只有石河子二小开设了跆拳道课程,且石河子二小开设的跆拳道课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不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的团结合作精神等
表4 石河子市二小学生对跆拳道课程的接受情况(N=49)
对跆拳道课程的接受情况 人数 百分比
能接受 27 55.1%
基本能接受 20 40.81%
不能接受 2 4.08%
根据对石河子市二小49名小学生对跆拳道课程的接受情况的调查可知,55.1%的二小学生能接受所学的跆拳道课程,40.81%的学生基本能接受所学的跆拳道课程,仅有4.08%的学生不能很好接受所学的跆拳道课程。这说明石河子二小跆拳道课程的开设效果比较明显,近96%的学生都基本能接受所学的跆拳道课程。
(四)影响石河子市区小学跆拳道课程开设的因素
跆拳道是从韩国新引进的一项新型体育项目,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对教学环境和师资要求有别于其他体育课项目,如果学校未能及时满足这些要求将不利于跆拳道课程的开展。因此从石河子市区7所小学随机抽取了30名在职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调查,从而得出影响跆拳道运动进入小学课程的因素。
表5 影响石河子市区小学跆拳道课程开设的因素(N=30)
影响因素 人数 百分比
缺乏专业教师 28 93.3%
缺乏场地和器材 23 76.6 %
缺少教材 15 50%
缺少资金 10 33.3%
其它 5 16.6%
通过对石河子市区小学30名在职体育教师的系统调查,从而来了解跆拳道进入石河子市区小学体育课的影响因素,据调查显示,93.3%的在职教师认为影响跆拳道运动进入小学课堂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专业的跆拳道教师,76.6%的在职教师认为缺乏场地和器材,50%的在职教师表示缺乏教材,33.3%的教师认为缺乏资金。在调查中发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虽然表示能够从事跆拳道教学,但不够专业,还需要培训和进修;其次,是缺少场地器材,跆拳道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场地,在资金方面还需要学校的投入;再次,是缺乏教材。
三、结论
(一)石河子市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田径和球类运动为主,内容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二)跆拳道课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且石河子市区大多数在职体育教师对跆拳道运动比较了解,虽然没有专业的跆拳道教师,但通过调查可知石河子市区在职体育教师具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70.7%的体育教师表示通过进修能够从事跆拳道教学。
(三)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对跆拳道运动有着较高的兴趣和认识程度。但可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是通过观看比赛或表演了解跆拳道运动的,他们的认识层次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跆拳道运动的深度了解。
(四)影响跆拳道课程在石河子市区小学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专业的师资和器材。
参考文献:
[1]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5.
[2] 崔沉义.简述跆拳道运动及在我国的发展[J].山西体育科技.2006.5.
简述社会调查的特征范文3
谢周亮(1974―),男,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封,475004),副教授。研究方向 :人力资本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背景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人收入水平的,一是上代人的竞争结果影响下代人的可观测 能力,例如影响下代人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收入水平较高,就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不至 于因为交不起学费或因为需要子女尽早挣钱补贴家用而辍学;二是家庭背景能通过生活和学 习习惯影响下代人的内在特征,如毅力、勇气、气质等等,这也能影响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 工作效果,但是个人的内在特征往往是难以测量的;三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往往 具有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子女求职或晋升过程中可以被利用。这三种途径都能够强 化收入阶层的代际传递性,前两种途径有其合理合法的一面,每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 一般都会首先保证自己的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督促后代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第三种 途径往往是在就业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用,当子女的人力资本水平一定时,有“ 关系”的父母能够为子女安排较好的工作,获得较多的晋升机会,这种情况既有损于社会公 平,也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根据上述家庭背景影响收入的特点和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在控制了教育水平和父辈有关特征等变量时,不同性别、户籍等人 群中收入差异的特点;与本人教育水平相比较,家庭背景影响收入差异的程度。
二、相关研究简述
英国学者Albert和Wayne[1]在研究中首先提出父母所处的职业、行业和学历将对年 轻人就业 产生重要的影响。Linda Datcher[2]认为利用父母的社会资源可能更直接的获得工 作推荐或 工作机会的信息,他用父母的教育水平、兄弟姐妹个数、家庭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家庭背景。 David和Robert[3]利用巴西的调查数据,发现在工资决定方程中加入父母的教育水 平因素, 会使估计的私人教育收益率下降1/4到1/3,他认为,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代际流动性较低 , 家庭背景在决定个人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Heckman和 James[4]的实证结果也表 明父母的 教育水平每提高一年能使子女的收入增长3%-5%。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和机会并不只是通过劳 动 力市场来流动和传递,相反的,它们更多的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来传递的,家庭社会 关系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息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的 信息和机会。[5]
国内学者也就家庭背景对就业或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岳昌君等[6]利用北京大 学“高等 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回归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年限对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东茅[7]利 用同样的 数据,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 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则拥有的权力越 大,社会关系越多,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更快捷、准确地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信 息,甚至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张世伟等[8]使用的数据来自2005 年吉林省 人口抽样调查,他认为,家庭背景是个人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忽略家庭教育背景会导致个 人教育回报的高估,母亲的教育背景比父亲的教育背景对个人的收入更具正面的影响。
可见,人力资本和家庭背景都可以通过就业机会影响个人收入水平。总体来看,精确比较家 庭背景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程度的成果并不多,本文利用有关调查数据, 借鉴相关研究对家庭背景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以及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异分解方法,就家 庭背景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家庭背景对子女收入的影响 程度以及减少个人收入差异的着力点。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解释
(一)各因素对收入的边际影响比较 本文利用的数据来自于李路路教授和边艳杰教授主持的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解释变量为个人月收入的对数,影响因素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其中,人 力 资本因素包括三个变量,一是个人教育水平,用实际受教育年限表示;二是工作年限,用年 龄减去受教育年限再减去5表示;三是健康程度,用自评健康等级表示。家庭背景因素也包 括四个变量,一是父亲受教育水平;二是母亲受教育水平;三是父母的职业地位等级;四是 户籍类型,城镇赋值为1,农村赋值为0。结合以往学者对于职业地位的研究成果,本文把职 业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等级为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赋值为4;中级干部、中 层领导和军人次之,赋值为3;专业技术人员再次之,赋值为2;各种服务业工作人员再次之 ,赋值为1;一线生产人员、体力劳动者和农民为最低等级,赋值为0。将父亲的职业等级和 母亲的职业等级合并为父母职业等级,取值为父母职业中较高者的等级。由于性别也是影响 收入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加入了性别变量,其中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
首先采用Mincer的半对数收入决定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收入的边际影响,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共 线性问题,但具有异方差现象。以预期残差序列绝对值的倒数为权数,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半对数收入函数估计结果 月收入对数回归系数t检验值Beta值 教育年限01145376076 工作年限00112139028性别02162512023 户籍类型02451215013 健康水平00481645012 父亲受教育水平001587009 母亲受教育水平00131017011 父母职业地位0076472009 常数项4155583调整的R2072 样本数2723
注:所有回归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回归结果的偏回归系数显示,个人教育年限增加1年,平均来说可以使个人收入增加114% 。 以往关于教育收益率的研究结论一般在10%以下,[9][10][11]相比较来看,本 文得到的教育 收益率稍高,这可能是由于本文所利用的收入数据包括工资、各种奖金、补贴、分红、股息 、保险、退休金、经营性纯收入、银行利息、馈赠等,范围较广,差异会明显拉大;也可能 是由于近些年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在同样的家庭背景前提下,教育对收入的解释力度不 断增强,以至于使用的调查数据越新,教育收益率相对越大。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教育是解释收入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健康水平在调查数据中被分为5个等级,每提高一个 等级可使收入提高5%,可见,全面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也有利于减少收入差异。
从回归结果来看,男性比女性的收入平均高24%。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 存在男性工资率高于女性的普遍现象,并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12][13]性别工 资差异并不 完全是人力资本差异造成的,学者们大都认同性别歧视是形成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经济结构调整的今天,与男性相比,女性面临着更高的失业概率、失业女性面临着更低的再 就业概率以及更长的失业持续时间,而再就业女性中,她们还面临着不利的职业选择条件和 相同职业内更低的工资待遇。因此,消除对女性的歧视,是缩小工资性别差异的重要途径。
当受教育水平和父辈特征相同时,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的收入平均高278%。在中 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扩大。如果将城镇居民的实物补贴归 入城镇居民收入的一部分,那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变得更大。[14]事实上, 农村居民 没有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医疗保险、住宅津贴、企业养老金、失业保险、最低工资保障, 以及对学校的财政补贴、教育投资等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后再来测量城 乡差距,则其倍数可能在6倍以上。[15]不断增强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上世纪90年 代以来的 经济增长失去了收入均等化效应,高增长创造出来的经济福利并没有通过收入扩散机制,让 城乡居民平等地分享这个成果。[16]造成城乡收入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一些不平等政 策有关, 如劳动力迁移、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差异。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城市 居民能够使用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认为比农村居民拥有更优越的家庭背景。
父母的教育水平对调查对象收入的边际影响并不大,大约在1%左右,而父母的职业地位对该 调查对象收入的边际影响较大,每提高一个等级,可使收入提高79%。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 即使在欧美等劳动力市场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会依靠家庭的社 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关系,通过这些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和帮助,克服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流动的 障碍,从而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标准回归系数的Beta值是指在假设其他变量不变时,某解释变量变化一个标准差而因变量 变化的幅度。从标准回归系数Beta值来看,教育的边际效应最大,其次是工作年限和性别对 收 入的影响。家庭背景因素对收入的边际影响和健康水平的边际影响比较接近,说明家庭背景 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
(二)各因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程度分解 关于个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尽管各因素之间必然会存在相关性,完全分离各因素的 影响很困难,但学者们也做出了许多较成功的尝试。Graham Pyatt 等[17]在Fei,
Ranis,
Kuo[18]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回归方程对收入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本文利用F-R- K影响因素分解方法,计算每个变量在解释因变量的变异中的相对重要性。
上面的半对数模型容易解释边际效应的经济含义,但半对数模型排除了在劳动年龄内收入为 0的样本。考虑到暂时性失业的情况,上月收入为0 ,年收入也不一定为0。一个人可能临时 失业,一般无法忍受长期失业,会努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关系去找工作。因此,为了分析各 因素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把个人年收入的原始数据作为被解释变量,解 释变量与上同。由于仍存在异方差现象,先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再利用基于 回归模型的分解方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解,回归及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年收入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年收入回归系数t检验值对基尼系数的解释贡献率(%) 教育水平958257290143263 工作年限13362117-0105 -28
性别23402976001629 户籍类型249920180038708 健康水平48115470005101 父亲受教育水平15312390016299 母亲受教育水平14410450014259 父母职业地位1745700006111 常数项-3532-1009 0067125 影响因素合计0223412残差项0251463 总计054100 调整的R2079 样本数5048
注:各解释变量在1%的水平上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收入差异的解释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个人教育年限、户籍类型、父母的 受教育水平、性别、父母的职业地位和健康水平。
个人教育水平能解释个人收入差异的263%,说明教育不平等仍是当前个人收入不平等的最 主要原因,减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提高低收入者的教育水平,是减少收入差异的有效办法 。另外,工作年限指标对收入差异的解释为负值,这是由于样本中工作年限与收入的秩相关 系数为负值,这说明工作年限已不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年龄越大的人越缺乏在市场 经济环境中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和能力,工作年限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弱化。
在家庭背景因素中,父母的教育水平可解释收入差异的558%,说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对收入 的影响具有代际传递现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但影响当代人的收入分配,也会影响下一 代人的收入分配。由于城镇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具有更多的制度特权、更丰富的信息和 广泛的社会关系,户籍类型可解释收入差异的708%,则家庭背景共可以解释收入差异的13 78%。因此,父母特征变量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子女较年轻的时候,在激 烈的就业竞争中,父母利用手中的资源影响着子女的就业和晋升。
四、政策含义
家庭背景能够显著地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市场竞争不充分,就业制度不完善的时 候,招聘或晋升的决策人可以为“熟人”谋取好处,家庭背景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程度就 会更大一些。当一些人感到没有希望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时,或者悲观失望,影响个人劳动积 极性和整体经济效率,或者对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可见家庭背景因 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尽量健全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信息的畅通透明,尽 量减少与市场效率相悖的因素对收入差异的影响。
教育水平是当前影响收入差异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回报正在逐渐提高,受教育 水平越高越有机会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通过加强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能有效地减少个人收入差异 。让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发挥决定性作用,不但能减少总体收入差距,还能提高经济效 率,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般认为,人力资本差异通过劳动效率必然引起收入差异,符合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和激励 机制,因此,对于人力资本因素造成的收入差异,过程和结果都不需人为干涉,通过人力资 本调节收入差异只能从起点上做文章,尽量缩小人力资本本身的差异,让愿意接受教育的人 都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提高全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水平也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和减小收入差异的方法。在一定的人力资本差异条件下,所引起的竞争过程和竞争结果的差 异,只能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而家庭背景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方式是复杂的。家庭背景是上代 人竞争的结果,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难受到国家政策的调节,因此,通过家庭背景调节 收入差异的方式一般要在影响过程中做文章,健全有关法律政策,使人们在就业和晋升中尽 量少受家庭背景的影响,人人都依赖自己的劳动能力公平竞争,这样也会提高人力资源配置 的有效性。父母特征和户籍等先赋性因素是后天努力很难改变的,他们对收入差异的解释程 度越高,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越不完善。随着市场转型过程的推进,对收入分配起决定作用 的应该是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等后致性因素,而当转型过程中出现制度衔接漏洞时,可使家 庭背景具有更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当然,家庭背景对信息传递和信任关系的建立也会起到 正 面作用,因此完全消除家庭背景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但是,尽量减少家庭背景因素对收入差 异的影响,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有意义的努力方向。主要参考文献:
[1]Albert R and Wayne G Family effects in youth employment[J]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79, No 0396
[2]Linda Datcher Effects of Community and Family Background on Achiev ement[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2,(1)
[3]David Lam and Robert FSchoeni 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Ea rnings and Returns to Schooling: Evidence from Brazil[J] The Journal of Poli tical Economy, 1993,(4)
[4]Heckman, James J, and Hotz, V. Josep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b or Market
Earning of Panamanian Males:Evaluating the Sources of Inequality[J]. The Jour nal of Human Resources , 1986,(21).
[5]Granovetter, 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
[6]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 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J].管理世界,2004(11).
[7]文东茅. 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 育评论,2005(3).
[8]张世伟,吕世斌. 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人教育回报和收入的影响[J]. 人口学刊,2008 (3).
[9]Parish, William, Xiaoye Zhe and Fang Li. Non-farm work and marketiza tion of the Chinesecountryside[J]. 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143).
[10]李 实,丁 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 2003(6).
[11]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6(12).
[12]古斯塔夫森,李 实. 中国变得更加不均等吗[A].赵人伟,李实,李思勤.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3]奈 特,宋丽娜. 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改革和收入差距的扩大[A].赵人 伟,李 实,李思勤.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4]魏 众.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必须注意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中国党政 干部论坛,2005(10).
[15] 薛进军.我国的失业、贫困与收入分配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05(5).
[16] 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能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吗[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4).
[17]Graham Pyatt, Chau-nan Chen, John Fei.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 y Factor Component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 (3).
[18]Fei J. C. H., G. Ranis, and S. W. Y. Kuo. Growth and the Family Dis tribut ion of Income by Factor Component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 8, (1).
Family Background,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parity Xie ZhouliangAbstract: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ecomposing Gini index based on regression equation ,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factors causing
indifference of individual income and its affecting extent on account of the CGSS dataset of 200 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amily background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 ifference of income, in addition to educational level. The perfect employment sy stem would reduce the operating scope of family background, so as to narrow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