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67-02
民间工艺美术是人们实际生活的缩影,其作品是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出于审美的视角对生活进行的艺术创作。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气息、风俗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给人一种亲切感。如织染、陶瓷、木器、剪纸、竹编、蜡染等都是在生活实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天然作品,发挥着艺术性和实用性两种功能。然而,民间工艺美术具有传播范围小、家族传承、艺术工艺难保存等缺陷,导致很多的工艺美术技术失传,因此,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发挥中职美术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入民间工艺美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分析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以改善中职美术教学成效。
一、激发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制作流程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工艺美术保护意识
中职美术教学中工艺部分主要涉及剪纸、漆画、蜡染、陶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美与技术的融合,引导学生把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渗透到作品中。民间工艺美术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的优秀作品,教师通过作品的展示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还能在技术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制作经验。然而,有很多的工艺制作流程存在难保存的问题,导致工艺技术的失传,不禁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传承而惋惜,因此,保护工艺美术文化的意识油然而生。据此,教师应激发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制作流程的积极性。
例如,顾绣,其半绣半绘,绘绣结合,以绣带绘的工艺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这种技艺已经失传,尽管后人尽量弥补和修复,也难以与之相媲美。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让学生欣赏精美的作品,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并与创作者进行灵魂上的沟通,从而提升学生审美层次。
又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人物所穿锦裳,都是先上底色,后在底色上进行刺绣,人物的面部的处理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只用画笔着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这种技法的突破性给予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迪,有助于学生形成不拘一格的美术创作思维,从而收获技法上的经验。
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精进工艺美术技法,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型和实用型的人才为目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中职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精进工艺美术技法。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乡土气息,不仅能够丰富学生技艺的操作经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剪纸工艺制作中,教师首先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来展示剪纸工艺的操作和技巧,便于学生模仿并操作。剪纸的技法中有剪、贴、熏、点等,其中熏纸技法已经不多见,视频中展示了点色剪纸、~凿剪纸等的技法,同时也对熏纸技法进行了介绍和演示:首先,用剪刀在纸上剪出需要的图案,并将其附在铺平的宣纸上(宣纸预先被放在木板上,并用喷壶均匀打湿)打湿。然后,手持油灯先从最底部逐渐往上移。在熏纸的过程中,注意木板不能离火太近,否则很容易将宣纸点燃,也不要将木板平放,否则熏出的图案显得不均匀。熏后,用熨斗将其烫干,撕下剪纸,一幅黑白相间的熏纸作品就算完成了。这种制作流程得到的作品在效果上与前人一样,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进行创作,一边创作一边思考,从而在创作中获取实际操作的经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剪纸技艺,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
三、拓宽艺术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美术作品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管理也比较严,在接受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逃课、开小差等现象,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参加各种工艺品大赛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丰富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思维想象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组织陶艺工艺品比赛,就可以邀请民间工艺艺人来课堂传授经验,讲解陶艺制作的要点和技术,并辅助学生进行陶艺作品的制作,为学生常规的课堂学习增添新鲜的元素,帮助学生挖掘艺术创作的潜能。学生采用泥条成型法制作陶艺品时,经常会出现由于泥条之间的粘合不牢固而出现裂胚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在泥条盘筑到一定高度时,急于看到成品,等不到泥条稍干时就继续操作,以致于影响到后面的操作。因此,学生可以选择模具成型法更容易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在制作工艺品的同时,学生还有机会对自己不懂的和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在与大师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另一个层面讲,主动提问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能够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比赛中,学生采用不同的成型方式塑造陶艺品,并在装饰上体现出个性化和新颖性,有的通过刻画来表达主题,有的通过镂空来体现意图等,形成风格迥异的作品。最后,由教师和民间艺人共同来为学生进行点评打分,让学生在点评中明确自己的不足,为学生技法的提升指明方向。
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民间工艺美术源于生活,是实际生活的艺术缩影,其中饱含着多种文化内涵。美术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美的艺术教育,而是从整体教育理念出发融合多种学科的教育。如剪纸工艺中除了艺术的创作外,还有历史知识以及本土化的文化特色在里面,学习剪纸工艺就能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其中的戏曲剪纸,就融合了色彩艺术、剪纸技艺和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等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民间工艺美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授《色彩静物写生》时,教师选择彩绘瓷作为学生静物写生的对象。首先学生要对瓷器进行整体的构图,将瓷器的大致轮廓勾画出来,并确定物体的主要特征。之后通过着色突出物体的明暗关系,最后通过深入刻画突出物体的重点,并结合适当的调整从而完成一副临摹的作品。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对瓷器上的色彩、花纹、线条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每一个阶段的瓷器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意义,瓷器图案演化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历史文化变革的过程,这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历史知识,实现了多种学科交叉学习。
综上所述,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凝聚了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以及民族情感,我们应该继承好、保护好和发扬好。中职学校应该承担弘扬和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责任,将其引入美术课程教学中,力求从强化工艺美术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美术作品创新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使其成为中职美术课程中的一部分,以培养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佩姬.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教学中的意义[J].学园,2015(7)
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民间艺术;美术设计;引入;措施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08-2
一、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中的特点
(一)鲜明的民族性
众所周知,同一民族的人们在一起长期生活、生产,往往会形成相同的习惯、心理和文化,这些因素实际上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世界上有很多的民族,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情趣与文化状态,正是这些差异的影响,他们会在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所积聚的艺术资源,都体现了该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美的追求。
(二)突出的大众性
民间艺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民间艺术又高于他们的生活。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与形式其实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所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人们对于艺术、对于美的追求,充分地体现了人们淳朴的本性。不仅如此,民间艺术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例如传统制作工艺、手工工艺和民俗等,这些都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三)广泛的地域性
不同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所面对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性格。在民间艺术当中,很多作品都可以体现出这些具有差异的艺术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风格迥异,但是不论是对于何种风格它都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地域渊源。以我国为例,南方民间艺术是精巧、含蓄的,而北方更多的则表现出粗狂、豪放的风格。
二、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措施
(一)研究民间艺术作品风貌与样式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我国农耕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而产生的,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源,通过研究民间艺术作品的风貌与样式,能够有效打开美术教学的创作视野。民间艺术富含美感且充盈着哲学韵味,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从整体来看,民间艺术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玩具类有泥玩具、陶瓷艺术、剪纸艺术等;家具器皿类如日用瓷具、竹器;服饰类如独特的民族服饰、布鞋、刺绣艺术等。如果能够在高校美术设计教学当中对这些民间艺术加以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们学习到我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历史发展沿革,从而也能够使同学们探索和了解到这些源自于广大民众所接受的美术形式、并将原始的创作力传承下去。
(二)深入了解民间艺术造型方式和技巧
一直以来,我国民众对情感都有着一种较为特别的表达方式,即艺术,其风格和形式都比较自然。在我国民间艺术当中,一般采用的是造型艺术和意识相互利用的手段来给人们呈现出其特点,实际上这一点更多的是由其社会及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中国特定的社会风与文化结构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我国地域广袤,民间艺术造型风格也丰富多样,充满变化。因此,在高校美术设计教学当中充分引入民间艺术,例如可以将民间艺术的图案、手法和造型作为基本素材,这对于充实学生们的创作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力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另外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总结和掌握我国民间艺术造型的基本技巧与规则,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三)不断挖掘民间艺术内涵及文化底蕴
不断挖掘民间艺术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增强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深刻内涵。例如我国民间艺术深受“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国特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民间艺术正是人们为了美化自己生活而创造的,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寄托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把握好民间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并在参照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创作手法与造型观念,这无疑会有效提升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毋容置疑,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民间艺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特有的地域特征和差异性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共同造就了我国优秀的文化风格。而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当前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更应该向民族文化艺术中延伸,这样才能够起到民族文化传承、艺术事业发展的良好效果。因此,将民间艺术引入到高校美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并用更加宏观的事业来探索民间艺术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当中用更加宽阔的视野开展教学活动,并彰显出民间艺术活力,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仃.让工艺美术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204.
[2]邹寅.对当前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时空,2010,(08).
[3]李引.中国民间美术的开发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0,(08).
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艺术综合化;美术教学;理论探讨;设想
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常常陷入孤芳自赏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即过分突出美术自身,而忽略了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的有效配合及渗透,其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意识及缺乏必要的包容性,是学生整体审美能力和综合美育素养不能尽快提高的障碍所在。构建艺术综合化的美术课堂,遵循艺术共通的规律,掌握共同的美学原则,引入音乐、文学等艺术“活水”,使课堂自然散发出艺术芬芳,是解放美术课堂教学的极好尝试,或者说是必然的方向和目标。
一、揭开神秘的面纱――古今中外对艺术融合的认识及启示
艺术综合化的美术教学似乎有些陌生,其实只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浏览一下古今中外对艺术融合方面的认识与实践,那么,我们深切感受到的将不是恐慌和畏惧,而应该是对先驱们卓越眼光的赞叹和艺术教育亟待融合的压力。
1.重新认识“美术”概念后给予的启示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它起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直到现在,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连最先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之说的先生,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由此可见,美术和艺术原本的关系就是血肉相连的、密不可分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自然地把艺术融合起来,去观赏、去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并运用综合艺术去挖掘、去创造到处洋溢着美的作品,例如在戏剧、电影、小品等艺术作品。这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艺术间的融合是现实的、可行的甚至是极为需要的,我们肯定可以找到中小学美术课堂融合其他艺术的有效途径。
2.我国古代就注重艺术间的融合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它以鲜明的艺术特色闪耀在世界的东方。纵观国画的发展史,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发现,自从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开始,国画便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国画与诗词配合抒发感情,所以诗情画意成了中国画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而对照一下现行单兵作战的美术教学,我们不得不去反省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美术就追求艺术融合,难道当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还应画地为牢、唯我独尊吗?
3.当代学者对综合艺术教学的阐述
在对综合艺术教学的研究中,当代许多有识之士对此作了深刻精彩的阐述,并为艺术化美术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础。美国学者霍斯曼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大连的孙永惠老师则认为:“音乐与美术都是艺术学科,两种艺术语言在心理时空中有互相渗透、互相交流的作用。运用音乐语言启发联想、感染情绪、幻想意境,在音乐中寻求画意的教学方法,适合于美术教学的各个阶段。”众多艺术家和学者对综合艺术教学富有远见的见解,已经给美术教学指明了方向和出路,值得关注。
二、聆听时代的心声――构建艺术化美术课堂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美术课堂教学不能画地为牢,任何高筑城墙拒优秀的艺术于千里之外而试图搞自我完美的“理想”,最终会演变成偏激、落后与愚昧。
1.课程综合化是时展的趋势所向,美术教育必然要顺应潮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适当地渗透音乐、文学等艺术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更符合时展的趋势。
2.孩子迫切需要各种艺术的共同沐浴,美术教学应当与其他艺术整合
当前的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相互交叉不够,缺乏整合。例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艺术教育的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倾向,课堂教学均为本学科内容,把其他艺术均排挤在外,这是一种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为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当前美术教育教学进行了解剖和反思:“……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以上表述中,大家均可充分体会到深深的忧虑之情,其目标就是想尽快改变这种自我封闭的状况,并对开展综合艺术教学寄以希望。
3.艺术化课堂有助于形成整体性的审美效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
美术、音乐和文学艺术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具有审美的功能,它们都能唤起爱美的天性,激发审美的情感,都能够在审美活动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品行,丰富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拓宽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若能恰到好处地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那么它们会产生整体性的审美效应。例如,优美的音乐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涌现,与美术碰撞在一起会勾起表达的欲望,摩擦出创作灵感的火花;而文学的导入,能引发孩子们翩翩的思绪,唤起丰富的联想,与美丽的画面一道组成意境深远、情趣横生的画卷。艺术的融合会使美术课堂教学增添意料不到的情趣,闪烁出激情四溢的光泽。
4.艺术化课堂强调环境的情感教育,着眼于人的自我长远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美术、音乐与文学之间有共同的审美要素――情感,它们三者都可以深深地打动心灵,都会唤起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三者之间又可以相互沟通、相互迁移,即艺术间具有“移情作用”。俗语说“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三石”激起的该是滔天的情感巨浪,只有建立在强烈情感上的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孩子的后天的、显在的、广义的种种能力,它不追逐短期的效益却在意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艺术化美术课堂教学显然是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和赫伯特・里得都有着相似的看法,“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指非专业美术教学)。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
三、穿越艺术的栅栏――综合化美术课堂的“五化”策略
近年来,笔者对综合艺术教育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表明,推行“五化”并举的践行策略,是有效实施和推进艺术化美术课堂的关键所在,是其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
1.教育目标综合化
艺术化美术课堂致力于:以美术教育为主体,全方位渗透音乐、文学艺术,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氛围,以情感人,以境育人,引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使音乐、文学艺术融合到美术教育的情境中,从而使艺术之间相互支持并强化,让多种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中自然融洽地得以沟通并吸收,促进个人的最大限度发展。
2.教学内容校本化
以浙教版中小学美术教材为主,人美版、苏美版为辅助教材,适时融入音乐、文学等艺术,增加比较容易融合的本土文化内容,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适应艺术化课堂教学的需要。
3.教学过程艺术化
美术课堂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绘画与创造,在美丽的文学诗篇中想象其中诱人的画面,诗中有画,乐下生境,思中构画,情境交融,最终美不胜收。
4.教学手段现代化
尽可能地采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甚至电脑示例教学,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融合各种艺术的一座宽阔的桥梁,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更为出色的“享受”。
5.教学思想多元化
在教学中,要主动关注当前美术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关怀每个儿童的生命,让学生在“听”“赏”“议”中发现美、体验美,然后创造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
“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所以,只要找出艺术间共同的美学原则,遵循共通的内在规律,用深邃的智慧目光去找寻艺术融合点,推崇艺术的整体熏陶,着眼人的持续发展,那么构建艺术化美术课堂就不会停留在闲余之际泛泛而谈的设想,而会成为需要付出努力且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工学结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6-068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的医疗美容保健服务需求迅猛增加,然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的缺口甚大。
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它的历史与发展,要面向就业市场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历史与发展:1993年国内开始开展医学美容教育,2005年美容专业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为了规范国家美容医疗市场,2006年卫生部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不能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导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又不能从事相应护理工作,就业的职业领域有医疗美容服务、生活美容服务两大职业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就要随之做出相应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校内学生主要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校外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相应各项实训,即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容专业可以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方向面向各级医院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射美容、激光美容、美容皮肤治疗、化妆品营销、物理美容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
1.2 人才培养目标: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模式
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具体方法是以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校内学习面向实际工作需求,校内成绩考核结合企业工作考核,课堂与实习地点融为一体(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就业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化和社会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校园教育和直接获取从业经验的社会化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之中。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医疗美容技术相应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突出的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具有专业毕业证书又具有中级美容师证书;邀请美容机构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使原来纯粹的实训室改造成工学结合的模拟实训室或虚拟美容机构。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用人”,企业与学校成为紧密的合作体,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1 课程建设-凸显专业特点:有关医学基础、临床课程可以分别整合成《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凸显专业特点、职业化鲜明的理论课程体系。面向就业依托专业特色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国际前沿接轨开设一些具有学科前沿的课程,如《美容礼仪》、《服饰美学》、《美容新技术》等课程。
2.2 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首先根据专业定位和行业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理论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时,教学设计融入“工学交替”方法,教学内容体现双证书需要。由相关课程教师和美容机构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发掘专业设置内涵,强化技能培训。
2.3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医疗美容技术教师到美容机构深化培训,聘请美容机构经验丰富的技师授课示教。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校内教师的轮流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独具特色并有开创新的教改和科研,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科研交流活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课教师同时具有美容技师职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4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突出实践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把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和学校作为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管理,营造美容机构和学校两种学习环境和考评体系。
2.5 实训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与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联合,组建全新的实际工作需要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并对外开放。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在学校两年期间学习基本美容操作技能,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第三年在医疗美容机构或大型美容机构进行顶岗实习,深化培训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专业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5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理论的转变
首先 有关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a、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突破;
b、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编排学习内容、知识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c、在学习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开展方面有所突破;
d、在评价方法上有更有效的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感兴趣的、能带来一些对于美术学习有着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让他们学会快乐地学习、合作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 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相比较
(二)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具有导向性和选择性
从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一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之一。如今的美术课程标准并没有采取展现具体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一些具有有效概括性和正确导向性的核心内容标准,并细致提供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及有效建议。
我经过细致分析,提出以下教学活动建议:
1、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用心观赏校园景观和所在地区的外部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各类美术作品并提出评价意见。
3、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体会造型和色彩的各类特点。
4、带领学生通过观摩视频录像、美术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造诣以及美好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5、让学生学会欣赏并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研究的浓厚兴趣。
6、带领学生到美术教室翻阅画册、研究学生美术作品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找出最喜爱的一类作品,并说明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后教师引导大家积极探讨,表达不同观点。
7、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器具造型与色彩的方法,积极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民间玩具。
8、引导学生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视频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谈出感受。
9、欣赏世界级的画家描绘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美术作品,让他们深刻体会美术带来的崇高魅力,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体会这些画家的绘画灵感。
10、指导学生在电视及电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以及展示动、植物的清晰图片,让学生发表观点,增强认识,提升对美术学习的灵感。
课程标准的设立既然标明是建议性的,那么就不具备该有的强制性,教材的编写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只有这样,“课标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美术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地发挥空间。
(三)以美术的学习方式清晰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综合性。
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建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理论知识来划分学习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我国课程全面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及探索”这一较为新颖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较为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积极研究美术相关内容,创造性的研究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的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各科学习、现实社会之间的切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
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
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美术教学意见和建议范文6
摘 要:我园每年都分配或更换新老师,“如何带领新老师迈入教研之门”成为我园亟须解决的问题。几年来,我校以“带着角色听课、仿着观摩开课”作为新教师教研入门的第一步,让新老师学习如何听课、评课、开课,借助二次观摩扩大听课面,加快新教师内化所学知识的速度与成效,促进新教师听课、评课能力和反思、展示水平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教师;学习;观摩
一、带着角色听课,提高新教师学习和参与的能力
听课、评课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艺术展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教师在听评课互动中获取经验、自我提高。我要求新教师听课时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带着三个角色介入:
1.带着“教师”角色介入,将心比心
听课时,要求新教师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是我,该怎样上?”林老师观摩《大班音乐:盆碗碟杯在哪里》后写道“魔术环节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力,引起兴趣,但由于幼儿猜测不出盆碗碟杯发出的声音而变得冷场,如果是我来上,会先让幼儿在家中进行尝试,听听感受发出的不同声音,再以魔术引入,幼儿兴趣很快就能被调动起来。”新老师将执教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既避免不理解执教者的良苦用心,看不到长处和闪光点;又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
2.带着“幼儿”角色介入,换位思考
要使自己处于“幼儿学”的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从幼儿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怎样组织,孩子才能听懂、愿探究、会应用、好延伸。陈老师在《大班语言:风在哪里》听课中记录“如果我是孩子,我也不知道要怎么仿编儿歌,因为不懂儿歌句式。仿编前,教师就应引导幼儿观察儿歌句式‘风?说,当,那是风在吹过’幼儿理解了句式结构,仿编时就能根据句式进行仿编,效果一定会更好。”站在幼儿的角度回望教师,我们也许就能为幼儿搭建支持的平台,为幼儿获得更新更好的经验提供有利的条件。
3.带着“学习”角色介入,取长补短
新教师在听课中要更多地去发现执教者的长处,发现教学闪光点和启迪,做到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第一学期,新教师听课记录点:一是听课内容,按先后顺序提纲挈领地记录活动环节;二是各环节所用的起始时间;三是创设的情境、过渡的语言、组织活动的方式;四是幼儿操作的内容和形式、幼儿说的话以及活动完成状况;五是在旁边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意见或建议。第二学期要求新教师进一步记录:一是教师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二是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灵活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三是自己的点滴感悟。《中班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帽子》执教者通过五个环节“参观帽子商场―观察感知帽子特征与用途―魔术认识特殊帽子―帮小动物选帽子―添画帽子”组织了活动,王老师记录“材料丰富齐全,时间分配合理,情境创设、魔术和游戏的形式椭幼儿理解帽子的特征和用途,教师语言富有激励性,可将‘添画帽子’环节移至第二课时或区角活动中进行;活动中将‘添画帽子’改成‘自选喜欢的帽子随音乐自由表演’,将本次活动推向又一个,幼儿也能在认识帽子特征和用途的基础上,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仿着观摩开课,提高新教师反思与展示的能力
新教师尝试把观摩课结合实际在本园或本班组织二次观摩,一来借助观摩扩大听课面,二来加快新教师内化所学知识的速度与成效,提高新教师反思和展示的能力。
1.积极分析追问,碰撞反思火花
听课后应及时进行反思与分析,引发教师发现问题,并从对解决问题的不同看法、观点的冲突中学会思考,找出课的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方面。李老师观摩《大班体育:投球进篮》认为“将近50%的投中率偏低,大部分幼儿成功体验不足,影响幼儿投球进篮动作的持续兴趣。”而林老师认为“失败是正常的,并不是人人都能一下子成功的,没有必要让全部幼儿都体验成功。”经过碰撞达成共识:一是可将篮球架放低,让更多幼儿体验成功;二是加倍激励和指导没有拿奖的幼儿,让孩子勇敢面对失败,接受挫折考验,并能以失败为动力,不断努力向成功迈进。针对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者或其他听课者进行交流切磋,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2.大胆调整设计,拓宽专业内涵
专业引领的力量除了来自理论工作者,也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业务尖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都是园本教研的“本土专家”,我们目的就是要把新老师逐步培养成这样的群体。每观摩完一个活动,我让新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大胆进行调整设计,拓宽专业内涵。王老师观摩了《大班美术:画味道》,此活动融合了科学知识、美术技能、语言表达、数学统计,先以“演播厅”情景:红、蓝、橙队竞赛的形式引入;再通过“尝味道、说味道、猜味道”环节,统计三队得分情况;接着,幼儿品尝食物并运用表情、线、形、颜色、食物等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最后展示幼儿的作品,相互交流评价。王老师在听课时发现活动“时间过长、容量过大,目标过泛”应该调整,认为可分解为两个活动:《科学活动:尝味道、说味道》,目标确定为“通过尝味、说味,大胆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美术活动:画味道》目标确定为“通过画味活动,大胆应用不同的线、形、色大胆构图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勇于开课研讨,丰富资源渠道
我园地处农村,学习、观摩与培训受时间、空间、财力等的限制,二次开课研讨成为我们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渠道。让新教师尝试把观摩过的课结合实际在本园或本班组织二次观摩,除了借助观摩扩大听课面外,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陈老师在二次观摩《美术活动:画味道》中照用“红、蓝、橙队竞赛”引入形式,第一环节说味道,哪一队说得多得分多;第二环节画味道,幼儿仍分成三队;第三环节展示评价作品,哪队画得好画得多就给哪队加分;第四环节活动延伸到美术区角画各种各样的味道,版面设计成红、蓝、橙三大块,哪队寻找得多、画的味道多哪队就得分。一来调动了幼儿积极性,激起挑战欲望;二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竞赛意识,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如,黄老师在二次观摩《大班仿编儿歌:我想……》中,增加了“看见,我想有,可以”句式图谱,帮助幼儿明确要仿编的句式结构特点,从而仿编出更多儿歌。
带着角色听课,仿着观摩开课,对于新老师来说难度不小、压力也很大,但如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对于新老师的听课能力、评课能力、反思水平、展示水平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不一定每一次观摩回来的活动都适合在本地本班开展,领导者一定不能太过于强求,应尊重新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给新教师灵活、健康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