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 生理发育 智力发展 特点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生阶段中,人的生理和智力都处在一个快速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其生理和智力都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面对这些变化,很多高中生有时会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惧怕或者自卑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所以说在高中生的教育阶段应该加强对高中生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教育,使高中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特点,从而保证高中生能够以一颗正常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的保障。
1高中生生理发育的特点
1.1高中生的身高体重会迅速的增加
众所周知,在人的一生中主要有两个成长高峰期,一个是在零岁到一岁,而另一个就是在十一二岁至十六七岁,可以说高中生正好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中,人的身体发育较别的阶段来说比较迅速,同时变化也比较明显。在这一阶段中,人的身体发育主要表现在身体迅速增高、体重急剧增加以及骨骼、肌肉迅速增长三个方面。首先,高中生在第二次成长高峰期中身高每年普遍都会增长五到七厘米,有部分人甚至可以增高十厘米以上。其次,高中生在这一阶段中体重也会有明显的上升。一般来讲,男生的体重可以增加三十公斤左右,女生的体重也可以增加二十五公斤左右。最后,高中生的骨骼和肌肉同样也会迅速的增长。并且骨骼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尤其是下肢骨。同时,男生的肩膀会逐渐变宽,女生的骨盆也会增加,脸逐渐变长。除此之外,高中生的肌肉生长同样比较快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的运动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1.2高中生的身体机能会逐步健全
高中生阶段,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步健全,其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呼吸系统三个方面。首先,高中生的心血管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其脉搏的跳动相对少年时期有所降低,心脏的重量、形状以及血压等都会逐步向成人靠拢。其次,高中生的神经系统在发育的过程中大脑的机能明显的增强,身体内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在这个阶段,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脑垂体的兴奋和抑制不稳定,从而导致高中生有时会出现言行过激的现象。最后,高中生的呼吸系统会逐步接近成人水平,其肺活量会明显增加,一般来讲,男生会增加到三千五百毫升左右,女生会增加到二千五百毫升左右。
1.3高中生的三大性征会逐渐出现
在高中生阶段,人的性器官和性机能会逐渐的成熟,第一、第二、第三特征出逐步的出现。所谓的第一特征主要是指人的生殖器官会逐渐的增大,最终接近成人的水平。第二特征是指人的体态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说男生会出现喉结、胡须、夜间梦遗、嗓音变粗等现象,女生会出现隆起、月经等现象。第三特征是指男生和女生会逐渐具备独有的气质,男生一般表现在身体高大、肌肉发达以及肩膀宽厚等,看上去有一种男子汉的壮美。女生主要变现在骨盆变宽、体态丰满,看上去有一种女性的曲线美。
2高中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表现在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同时其思维能力较之前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况且思维最能够表现人的智力发育,所以研究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特点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地了解高中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在这一阶段中,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相对来说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向着理论型发展,学生自己已经逐步具备抽象符号的推导能力。总的来说,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假设性和预计性。高中生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推导时已经逐步的运用假设的能力,在考虑问题时开始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做出假设、检验假设等一系列的步骤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保证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2)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其形式逻辑思维开始处于优势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可以说是青少年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中生阶段,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众多的思维活动可以说是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其辩证逻辑思维也开始迅速发展,思维活动中各种抽象与具体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统一。除此之外,高中生在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加深对一般和特殊、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了解,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够逐步采用全面、统一以及动态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
(3)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会逐渐的走向成熟。高中生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会逐渐的由经验型转变为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逐渐的走向成熟。总的来讲,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成熟主要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抽象逻辑思维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其发展水平已经逐渐的接近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还高于成人。第二,高中生各种思维的成分逐步的进入稳定状态。
3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加强高中生对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高中生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研究,保证高中生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促进自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2
本文主要是在立足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的案例,浅论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形象思维 教学策略 案例 效果分析
一、形象思维的概述
(一)形象思维的概念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先生认为,人类思维可以分为三种: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并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形象思维呢?本文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小学生运用头脑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数理知识的表象进行的数学思维的过程。
(二)形象思维的作用
1、形象思维的发展是进行智力早期开发的基础
脑学科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脑的结构、神经系统发展迅速。3岁儿童大脑重量已可达1011克,到7岁时可达1280克,已接近成人的脑重量,神经纤维在继续增长,髓鞘化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程度。在儿童5—6岁时,脑的结构就基本成熟,但未达到承认水平。[1]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大力发展形象思维,丰富儿童的语言、词汇,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这样才切合幼儿智力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不仅是儿童智力的基础,也同样是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传统教育对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在普通心理学论术的影响下,认为儿童时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由于年龄特点而初步发展起来的形象思维,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就被“过渡”了。传统教育一直没有真正重视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的发展。形数结合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特点,但形的教育远没受到重视,连平面几何这种左右脑并用的课程,也只强调发展逻辑思维的一面,这些都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在评课中,绝大多数公开课的教学过程都突出反映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的水平。但是如果有哪堂课的教学过程突出形象思维了,就容易被评为“过程不够严谨”这样的评价。[3]
在小学教育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抽象、逻辑这些字眼总是出现在数学上,而数学的特点是形与数的结合。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名言: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近几年来,形象思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又没与能力挂钩。人们一再的强调要具有创新力。创新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力,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人的创造力强。那么为什么越大就越没有创造力呢?我认为这与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关,重“抽象”轻“形象”。
三、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策略
数学形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数学表象、数学直感与数学想像,它们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联系。即数学表象和数学直感是数学想像的基本成分或材料,但数学直感与数学想像互为表里,互相渗透,数学想像是数学直感形成的过程,而数学直感又表现为数学想像的结果。[4]
数学想像
想像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7] 数学形象不仅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成分,不论是数学中的直觉还是灵感,没有想像的展开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数学的想像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照想像的内容特点来分,可分为图形想像和图式想像;根据想像的独立性和它的产物的新颖性的程度来分,可以分为再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两类。在小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像力,着重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训练。
1、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题材大胆展开想像。例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鸡蛋有多少千克吗?”“火车有多少克?”再请学生借助生活题材提问并解决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千克和可之间单位换算的问题,重要的是使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像。
2、在解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想像,由题设条件的语言表述构思出相应的图形,数形结合建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例如,有甲、乙、丙、丁四个数,甲数比乙数大7,甲数比丙数、乙数比丁数都大5,甲、乙两数的积比丙、丁两数的积大140,求甲乙两数的积。这道题要直接求很困难,若用方程解则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超出小学的知识范围。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将“数”化为“形”,画一个长方形,长为甲,宽为乙,把长方形的面积想像为甲、乙两数之积,阴影面积为丙、丁两数的积,空白面积为甲、乙两数的积比丙、丁两数的积比丙、丁两数积大的140。解:由图可知140-5×5=115 115=5×23=5×(丙+丁)所以,丙+丁=23根据已知条件:丙-丁=7 丙=(23+7)÷2=15 丁=15-7=8 这样甲、乙两数的积也就不难求了。
四、问题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了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实践和分析,也掌握了一定的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但是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是两种不同思维的方法,但两者又存在密切的联系,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这样能使人脑左右两半球协调发展,是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聪明才智的很好途径。
(二)注意以直观的活动引入新知,形象思维是唤起直觉整体体验的桥梁,要注意通过直观的演示活动使学生首先产生一种直觉的整体体验。
(三)注意以生动的比喻疏导思路。让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会某种思路方法,这是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的。如果对解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打一些形象的比喻,那就能较快的使学生掌握它,并有意的把它作为一种工具去解其他的题。
(四)注意对学生进行合适的评价。这点非常重要,正确合适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2.
[2]溫寒江,连瑞庆.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8):46.
[3]邓吉先.小学数学教学要发展形象思维[J].基础教育研究,1994,(1):28.
[4]成尚荣.学会数学的思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9.
[5]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64.
[6]溫寒江,连瑞庆.开发右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 想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以学龄初期的小学生作为探究对象,重点阐述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儿童想象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小学教学实践的组织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一种借助语言为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照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的创造性水平更高。
想象与思维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想象的基础,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想象系统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可以为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二、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龄初期的儿童,其想象的发展整体处于过渡状态。即,由学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无意想象、再造想象、脱离现实性的想象,向学龄中后期(初高中)的有意想象、创造想象、趋于现实的想象过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下,须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引产生符合要求的想象。如:在作文课中,儿童要围绕作文的主题进行构思;在绘画中,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构图设计。
2、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仍和学前儿童类似,集中体现在模仿和简单再现,很少有创造性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言语能力及思维水平的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对已经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改造,从而产生相应的创造性成果。
余强等人通过研究小学生在绘画中对物体动态的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年级儿童创造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88﹪的一年级儿童选择“画在纸面上端”来表现“飞机飞得很高”,而86﹪的四年级儿童选择“以云衬托”的表现方式。 转贴于
3、想象的概括性提高。这与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儿童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任务情景就会感到困难。而较高年级的儿童已经较少地利用实物来想象。
尽管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都有所发展,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发展仍是低水平的。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该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即,仍不能完全脱离具体表象进行抽象的符号化思维。因而,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高的。
4、想象的完整、精确性进一步完善。随着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想象的完整性也不断提高。同时,儿童对想象的精确程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仅企图完整地表现客体,而且力图正确地表现。
5、想象更加趋于现实。学前期的儿童由于知觉经验的匮乏,其想象总是脱离现实性,习惯将事物加以夸张或缩小;随着年纪的增长,儿童的想象也逐渐向现实主义发展。如,低年级的儿童,与学前儿童类似,主要喜欢童话故事、神仙故事,但他们逐渐明确这些故事的虚构性;而中高年级的儿童对这些童话故事的喜爱逐渐降低,代之以更富有现实性的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
三、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儿童想象的发展与其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积极引导儿童想象的发展。
1、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想象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观摩种植、饲养等农艺园艺过程,制作模型等手工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积累大量的表象素材,从而激发儿童想象的积极性,有助于其想象活动的进行。
2、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老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扩大儿童表象素材的积累;鼓励儿童阅读科幻故事、探险故事,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写、续写等作文练习强化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丁祖荫:《儿童发展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4
一、细化概念教学,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运用正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推理中,就会不仅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方体这一概念的教学时,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这个几何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它的特点一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它是一个四棱柱,它是一个直四棱柱等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它是一个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这个结果,然后定义出凡是底面是矩形的直四棱柱叫做长方体。然后让学生举几个长方体的例子,这样就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长方体的概念。另外,在长方体的教学时,还要指明它是棱柱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棱柱的特点,这样可以把棱柱的特点过渡到长方体上,从而使学生在掌握长方体概念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夯实基础知识,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因此,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励学生思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中极为重要的是所谓思维的志向水平,即思维的兴趣、动机、意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动机,使学生获得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学生们想一想,最简单的多边形是几边形,学生自然会想到三角形,那么,能不能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构想”,通过构想,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学生作了详尽的考虑和安排,如哪些概念易混淆,哪些公式在运用中可能出现问题,在问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盘托出,包办代替,势必剥夺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只能事倍功半。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思维错误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师怕学生犯这样的思维错误,或是学生思维方法不符合自己原来设定的方向,就立即加以“引导”,这样做只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多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比教师直接或提前告诉他们将更为有效。同时这样做也使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探索思考的艰辛,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
四、强化解题训练,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尽无休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重视复习课,有效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5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6
一、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培养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近年,很多体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体育教学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贯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本研究从实证角度支持了这些观点。实验过程中,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实验班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和思考的机会、自己设计的机会、自我练习和自我检查的机会,师生互议,相互观摩改进。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开动脑筋、分析评判,在思考中练习动作技能。教师应采用延迟判断和鼓励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倡互相尊重和支持。从一学期的训练结果看,将开放性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研究,笔者得到下面两点启示:
1、不同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进行。
虽然不同学科的创造教育都应遵循一般的创造教育原则如开放性原则、支持性原则等,但学科不同,教学特点和问题解决特点不同,在某一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另一学科。客观上就需要采用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动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各方面都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关,还受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理念影响。
何谓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如何,体育教学可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如何,怎样通过改进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怎样的,体育教学中创造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又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对待创造性学生等,教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等。实验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忽视甚至否认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停滞于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实验的中后期,实验教师体育教学的创新意识加强,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目前,一些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创新意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影响。我们发现,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对挖掘体育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如何。什么样的小学体育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可促进儿童创造性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本文除探讨了不同教学法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外,还考察了创造性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智力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创造性倾向对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显著,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亦接近显著程度,说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这是目前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也应遵循系统的观点,与创造性人格有机结合。一位学者曾总结许多著名的创造教育模式,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于认知方面,忽视了创造性人格的训练。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对创造性人格训练的忽视,影响了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稳定性,使儿童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创造性个体,这是体育教学实践要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体育教学中儿童智力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应摆脱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智力理论和传统的测量工具的局限把智力、创造性思维与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体育领域中智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这也提示我们,不能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或标准评价儿童在不同领域或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表现是不同的。本文不支持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相关的看法,这与我们采用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测量方法有关,传统的创造性思维测量工具多注重儿童的空间表征和分析理解能力,智力量表如《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也主要用于测量儿童的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表征,反映儿童的分析能力,这样,测量工具本身的相关必然会导致创造性思维和智力测量结果的相关。这样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数学、语文等学科。但不适用于体育教学,因为这样的测量工具与儿童的身体活动联系甚微。本次研究采用主观评判法测量儿童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更多地反映了儿童的动作思维、直觉思维,与儿童身体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相联系更贴近体育教学实际,反映体育领域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而本研究所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不充分反映体育领域中的智力水平,所以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智力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察。在体育领域,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与我国学者的观点一致。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可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是系统的发展过程,应与创造性人格训练相结合,同时考虑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创造观、学校的创新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思维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应与体育的学科特点相结合,训练才更有效,评价才更真实。
参考文献:
[1]蒋守铭.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体育教学,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