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1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xx市“xx”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实践成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促进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理论成果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的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做到:

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马斯洛指出:“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命之源。”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面对学生我们到底是“奉送”真理,还是教他们“发现”真理呢?毫无疑问,我们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过程中教学生“发现”真理。当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价值时,才能焕发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激发创造行为,使他们真正获得智慧的成长。

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确;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作,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灵活,可使学生把想像变成事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造成果时,就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机会。通过“画画”、“做实验”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获取真知。

(2)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和导向功能。宜在常规教学中发掘创造的生长点,在合作互动中把握创造的衔接点,在潜能开发中激活创造的兴奋点,在促进发展中找准创造的着力点。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制约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性行为训练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关键在于确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和科学的创造理念。为此,我们初步探索出六大理念:一是创造并不神秘,合作技能和创造能力是每一个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二是创造行为是可以通过有效合作学习或训练激发出来的。三是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为路径,训练学生创造行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四是我们必须从合作与创造学层面上重新反思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合作意识与创造能量诱导出来,教师应为创造而教,学生应为创造而学,让我们师生能在享受合作与创造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五是有效合作意识和创造性行为训练研究与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并不矛盾,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它是一种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六是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展示“无处不学,无时不学,无人不学”的理念,践行的是一种大众教育思想。

(4)实施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必须符合:一是方法新颖。即学生从未感知过的但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和自身的努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方法;二是内容具体。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内容不能笼统、不能模糊。内容构建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可望又可及,并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好像游历科学殿堂,从而体会到一种品味精神美餐的乐趣,尝试到“再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三是目标全面。确定目标应从学生的兴趣、参与度、理解力、创造能力等众多因素出发,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溶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能力。

(5)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六个结合:

①教师有情与学生有意的结合。认知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有合作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创造的情感与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创造行为的解释与演绎,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投入,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多给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让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我们教师在观念里也要确定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感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

②教师创造性的教与学生创造性的学的结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它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如何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创造教学策略,简言之,应该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科学的富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学习行为,实现由被动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化,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活动过程。有了教师创造性的教,才有学生创造性的学。

③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创造能力的形成的结合。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获得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同时存在于数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协调发展。由于创造能力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经验,因此,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但是,创造能力不是在掌握知识、技能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也不可能脱离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孤立的获得,这是我们在确定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时所必需了解的。

④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结合。有效合作过程与行为训练结果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训练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ⅱ 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有效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ⅲ 有效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行为,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行为,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行为,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无助于创造能力与创造行为的训练。

⑤创造性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用发展的思想来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用发展的胆识来确认学生已经具有的各种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实质性的进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动要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⑥导向性评价与常规性指标的结合。坚持先进行两种指标与各年级学生年龄差异的综合考虑,保证总体上权重分配基本合理,防止评价指标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的现象,然后对导向性指标采取加分或倒扣分值的办法,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过程中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方法是:“四进”、“四让”和“四多”。

“四进”就是:一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

“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追求执着的激情。

经过不断的努力,数学课堂有了改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好转,学生都说这样的数学课实在是难忘。当然,数学教学任重道远,它的审美性在不断的提高,价值观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人生理想、生命的意义等思想不断的走入数学课堂,丰富深化了数学课的主旨。

现申请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鉴定。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20xx年xx月

课题结题申请报告范文二

课题名称:《农村中学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课题负责人:朱克义 胡多尧

课题主持人:朱克义

所属学校:淮南市毛集区实验中学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19年10月

淮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淮南市毛集区实验中学于2019年4月向淮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申请了《农村中学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课题,2019年11月通过审批立项,正式开题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近1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2019年10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淮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申请结题验收。

一、研究思路、过程、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课题组会同教务处确立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设计研究初步方案,然后在校内发动教师共同参与,广泛征集教师们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方案。申报立项后,建立对参与课题研究者的奖励制度,再课题的研究者。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强化课题的流程管理,定期开会分析研究,及时掌握课题实施进程,以便不断总结,做到经常考核,奖勤罚懒,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效果;

3.将课题组分解,落实分工,人人有责,骨干带动,认真定位,有计划、有考核开展研究;

4.发挥学校教师的群体力量,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9年4月——2019年12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经过研讨,确定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课题研究着力点,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结合点,在学习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新理论。

2019年11月10日,该课题经淮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列为淮南市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

第二阶段:2019.10--2019.10,为课题立项后的论证、研究实施、中鉴阶段。2019年7月邀请专家进行了课题中期成果鉴定。

第三阶段:2019.10--2019.11。课题研究评估、总结及成果推广阶段,

(三)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对比法、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三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品质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认为,研究结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作为策划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传授学科知识的专家”,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组织者、指导调控者以及学生活力和生命力的激发者。

2、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诊断和反思,对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规划和设计,教师们取得了一致共识,即: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教育创新相结合,把自己的精神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3、教师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践反思铺就了教师的成功之路。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品质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课题被确定为市级课题以后,课题本身就成为了激励全校每一个人的教育资源。课题研究不仅成为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为课题名称地体现了绝大多数教师要求进步的愿望,所以,它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而更为重要的是,课题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内涵。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品质的整体性提升。

三、课题组教师自勉:

课题研究的结题,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我们会继续研究和实践下去,期待着把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在教育工作中。也恳切希望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淮南市毛集区实验中学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2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02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02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04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02年2月——2004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04年2月——2005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03年3月、2004年5月和2005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1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02年为68人、2003年为77人、2004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04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05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领先。

4、2002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04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是由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议的。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学习。

在韩国,朝鲜语文作为国语,被广泛研究。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朝鲜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处在国际领先地位。

在国内,国家级的远程教育传输平台已经建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因此,我国已经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具备了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教育的条件。

可是汉语文和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朝鲜语文,其研究与应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与朝鲜语文、汉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更是如此。研究成果少的可怜。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延边的教育处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前列。但是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朝鲜语文的研究,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朝鲜语文、汉语文的整合研究还没上正规轨道。虽然优秀的学生文学作品、少儿作品很多,作文指导水平也很高,但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还是空白。现在朝鲜语文、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还处在分散打游击的阶段。

初中朝鲜语文、汉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有待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初中朝文、汉语文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传统教学只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差。学生作文往往空洞乏味,缺少生活情趣,缺乏想象力、联想能力,难以正确地表情达意,难以抒发真情实感。

如今的教学,从教师角度上看,教学结构单一、死板,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对于学生来说,朝鲜语文、汉语文知识相对其他知识而言,较枯燥、沉闷,这样就很难对朝汉文知识有深入的研究与学习。学生对一些稍复杂的基础知识缺乏应用能力,更因为受现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视听器官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就行不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更难想象写作能力的提高了。

为此,我校决定改善教学过程,以“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构建以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媒介的,新型的、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在初中朝鲜语文、汉语文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以此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利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信息资源,使学生在朝汉文写作中,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目标

研究目标:

通过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实践、思维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教育的形、声、色等手段,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地感知所学内容,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形成较强的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

1.总结并形成“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2.探索并总结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以学生为本,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3.探索创建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结构.

&Oslash学生层面

F能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提高写作能力的新型的学习模式;

F摸索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统一起来的学习方法,倡导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合作学习模式.

&Oslash教师层面

我们将通过三年的培训和实验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在教师的自身素质方面预计基本到达以下目标:

F要有精深的朝鲜语文、汉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F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教师能熟练运用幻灯片,投影机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创设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情境;

F要有教育预见能力,教师应在微观上能预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志趣,追求和学习,思想状况的变化发展要有所预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案,从而有效地教育学生;

F要有教育指导能力,教师具有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选择生活道路的指导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能力,即教师要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善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F要有教育科研能力,实验教师应在教育教工中研究和探讨,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探索和发现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F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同时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和各种频传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哪怕看来是幼稚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F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 学习,生活,工作和健身习惯;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敢搏击风浪,排除万难的胆识和气魄.

三、实验内容

1.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慧理论,现代传播理论等。

第一、从学生认知规律看,改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锤炼的过程,是“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要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修改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发展认知能力。写作是认知的表现形式,首先取决于认知水平。

第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利的。其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看,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其中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电教媒体正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第三、多元智慧理论认为:每个人(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9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产生出、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9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电脑网络的基本功能看,电教媒体具有表现力(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深奥道理形象化);具有重现力(及时反馈);具有参与性(调动学习兴趣、情感、动机,亲身操作体验)。

2.课题界定

假设(如果):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测的试探性的教学实践,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变量: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化的教育教学及学习。

因变量:有效促进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理论、方法,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态度等。

干扰变量: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条件是影响实验效果的相关变量。

干扰变量的控制:

①保证设备与技术人员到位,提高教学软件质量;

②实验教师相对稳定,实验周期相对稳定;

③不人为创造不公平的竞争,实验班学生不加班加点,不增加课业负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

④其他控制措施。

3.研究内容

①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写作课教与学的理论.

②基于现代信息环境下朝鲜语文、汉语文写作课研究性学习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③网络环境下管理平台,教学平台即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应用.

④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研究性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

⑤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⑥学科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过程中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形成与建立.

四、研究方法

1.资料积累法。每一位研究人员,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和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2.跟踪调查法。凡有可能进行教学循环的教师,都将对学生进行3年的跟踪研究,建立好作文档案,看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3.经验总结法。结合课题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总结自己的一些做法、体会,并撰写总结文章。

4.实验试点法。创造一切条件,力求争得研究人员所在学校的支持,确定循环的实验班和对照班。

5.对比研究法。

①我们把信息技术与朝鲜语文,汉语文学科紧密联系,确定我们的实验班和对比班。

②实验班制定出实验方案,计划,并对学生进行朝鲜语文、汉语文学科相融合的尝试性教学和情境教学。

③建立实验假设,确定变量关系,并定期进行交流。

五、实验的步骤与时间及主要内容

1)准备阶段(20__.9–20__.12)

配备业务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师,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为实验的成功打下基础。选好实验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朝汉语文学科研究的课题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开发补充课程资源,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深入探究,协作、交流,互补兼容,引导他们向学习的纵深发展,拓展教育教学空间。

2)实验阶段(20__.3–20__.12)

初中朝鲜语文、汉语文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传统教学只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较差。而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视听器官得到充分调动,思维灵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积累一些朝鲜语文、汉语文实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发展形成较强的应用能力,创造性得到尊重与发展,能增强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写作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后学习了输入法、文字编辑、绘画、网页制作、上网、下载、搜索、发送邮件等内容,个别能力强的学生还掌握了Aouthware,Flash的运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迅速提高,为网上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设计活动专题,引导学生网上自主探究学习。

各科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开设了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网上探索、收集、整理、归纳、处理相关资料,分组合作,交流互补,完成活动要求。

主题活动:春、秋天的色彩等

3、活动主题的确立

〈1〉注意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适时引导和整理收集学生自己学习中自读自悟产生的探究问题,归纳成主题活动。

〈2〉教师注意把学生生活、当今社会现况与教材内容相联系,有机地挖掘出教材中那些内涵深、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3〉开通“六中科研专页”论坛,设置一个开放平等的交流环境,积极鼓励和接受学生依据个性需求、兴趣爱好,自发地提出的探究问题,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确立的主题。

一系列主题活动的设立与研究,顺应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需求,满足了不同的兴趣爱好,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个性化的学习落到实处。通过网络上搜集筛选整理归纳相关信息,学生们处理运用信息能力大大提高。由于探究结果需要采用网页或文本、电子幻灯等形式提交,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得以巩固加强。最后交流展示活动中,更加促进了学生们相互学习、民主、平等、尊重的精神的发展。探究中的相互询问、协商、帮助、交流、共享等,使学生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

3)总结阶段(20__.3–20__.7)

做好实验的检测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数据进行汇 总自行测试。聘请专家前来参与指导,共同研讨,进一步完善网络课,并制成课例光盘,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做好文字资料,教学软件,CAI课件(素材包),信息资料记录整理工作。写出有实验价值的论文。聘请专家组前来验收评估,最后,报送研究资料至电教馆,迎接总课题组的评估工作。

4)推广阶段(20__.9–20__.3)

每位实验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和电教手段进行日常教学,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实验教师的知当引导和激励下,自主、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

积极组织各项各级教研活动、开放日活动。进一步验证、推广教学模式和成果。

六、实验成果

(一)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课题教学分析

1.课堂教学各环节时间对比

时间

学科

课题

课前

自学

导入

学生

自学

学生

讨论

质疑

析疑

巩固

训练

评价

反馈

汉语

(尹贤淑)

赵州桥

5′

1′

5′

12′

5′

10′

7′

朝文

(金鹤哲)

网络环境下朝文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

3′

2′

5′

13′

8′

12′

2′

2.问题的类型统计

管理型

记忆型

发现型

创新型

总计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汉语

6

27

13

59

2

9

1

5

22

朝文

5

24

8

38

6

29

2

9

21

3.课堂利弊分析

特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交流非常融洽

课前搜集大量资料,指导学生实地参观获得第一手的材料,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拓宽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课外及时把课内学习情况总结,并拓展课内知识,发挥想象力,使知识得以延伸

全员参与,但部分同学动脑思维方面不够积极,有爱看热闹现象,今后要有适当的分层教学;学生提出的高质量问题较少,教师备课时要全方位

(二)对比表

学校实施课题实验的前后纵向对比表

荣誉

年度

获市以上荣誉

科研

成果

继续

教育

教师

公开课

教师

荣誉

学生

获奖

论文

交流

论文

发表

实验前

(99-99)

76人

1项

98

31次

360人次

485人次

165篇

6篇

实验开始

(00-04)

87人

5项

100

75次

418人次

539人次

227篇

26篇

实验班和对比班横向对比表

项目

班级

三年来

班平均

标准差

优秀率

班级获奖

次数

学生获奖

实验班

(3-5)

83.2分

4.73

35.7

对比班

(3-4)

79.4分

8.16

31.3

(三)成果

1、构建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面对21世纪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学校提出"以信息技术带动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想,加快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步伐。

2、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次研究中学生成为了最大的收益群体,他们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对网络与信息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应用、计算机操作、信息采编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读、写、说诸方面的能力。

3、有效地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探究意识强

由于实验班的学生有了网络这个便利的条件,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丰富多彩。

4、有效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新型的教师骨干队伍

〈1〉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的知识渠道越来越多,教材内容、教师板书及口头讲述已不在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信息来源。教师的使命不在是单纯地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需求和学习兴趣,指导组织学生主动去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满足他们学习欲望与发展需要。从而,客观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发生根本的变革,需要教师必备一定信息素养。一是教师自身迅速准确有效地网上获取信息能力;二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象动画与一体,开发制作一系列教学多媒体课件,服务与教学。三是指导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教会学生必备诸如Word、网页制作、绘画、制表等信息技术。四是掌握一些电脑软硬件知识,对他们的一般原理、故障排除、防毒手段等都有所了解,并能娴熟操作。

〈2〉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网络环境下,教师已不在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因此,打破了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尊重、理解并互为沟通、补充与互为影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3〉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作为现代新型教师,正朝着科研专家型方向发展,我们课题研究开发,正集中了我校一批富有朝气、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开拓创新、有奉献精神的中青年教师,成立了课题小组。他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探讨,外出观摩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反思,由此实验工作一步步深入。研究实践中,所有的环节课题组教师都必须亲力亲为,一个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都是大家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只有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方可获得成效。从而更加强了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在课题组内已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良好氛围。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至找到大家满意的答案。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 业的发展。正由于课题组这种科学严谨、合作探索的良好氛围,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他们人品正,业务精,善合作,会交往,信息技术能力强,成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有效地带动全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全面成长。全校教师的研究论文、教学设计、研讨课、竞赛课等分别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5、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丰富强大,分门别类,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为开拓发展课程资源,提供了强大资源库。教师们利用网络备课、收集、整理、归纳相关信息,有计划、有目的地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们学习空间。朝汉语文学习活动中,由于开展了课后拓展学习,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探究需求,文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讲解要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影象、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创设了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为此,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并成为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实验教师的学科整合公开课、评优课,省、州、市的年会、研讨会上出的公开课、研讨课以及各种教科研成绩显著。崔善福、金鹤哲老师在省朝文16届年会上出的“信息技术与朝鲜语文学科整合研究”实验课,得到了省专家的高度评价。李香花、金星淑、金美兰、齐丽、崔将恩、张月春、朴花子、洪玉粉老师的课得到州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我校洪玉粉、金星淑、金美兰、李香花、朴花子等老师制作的课件在全市第五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我校李香花老师的课件《地毯下的尘土》和金美兰老师的课件《话题作文》、洪玉粉老师的课件《生命生命》在延边州第4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朝汉语组老师们撰写的论文荣获一、二等奖。我校齐丽、金星淑、朴花子老师的信息技术论文已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我校学生李明勋同学的word电脑作品在珲春市20__年中小学电脑作品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我校学生全智荣同学的网页作品在珲春市20__年中小学电脑作品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1、加强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的培养

从家长和实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孩子个性比较强,表现为独立学习能力、自信心、与人交流能力、主动探究意识、信息技术都强于同年级的其他孩子。这也使得他们比同龄人更加自负,再加上网上学习功能强大,使得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有所欠缺。这点我们虽然在中期评估时就已了解,经过一年的教育修正,注重引导了他们在学习中合作探究、感悟交流,自评与互评,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等,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完善的人格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更加关注。

2、合理安排,全面发展

通过我们的观察和访谈,孩子们在其他的课和体育活动中,对以前喜欢的课和体育技能的训练兴趣不强,坚持性不够,缺乏运动热情。可能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中,由于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加之网上学习无限魅力,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占用了活动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注意科学合理的安排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地全面健康成长。

3、积极消除开放的网络环境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的时候,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因特网,虽说它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可是,网上有相当一部分鱼龙混杂的内容,同时还有近50万个黄色站点。因此,任何事情都有好与坏的两面,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家长也希望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尽量避免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实验中,我们为学生构建了半开放的信息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每次网上学习,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教师及时查阅讲评,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将通过建立校园资源库,完善自主互动的网上学习平台,让孩子们在相对安全的局域网内自主学习,达到消除网络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4

【关键词】“原生态”习作教学 探究习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10-02

“‘原生态’习作教学方法研究”课题源于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辨、提炼后而确定的选题,2010年5月向“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三明市教育学会”提出立项申请,于2010年9月获批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市级课题(见“明教科〔2010〕38号” 《关于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市级课题评审、立项结果的通知》),立项编号JYKT―1068。两年多来,课题组各成员团结协作,围绕该课题积极有序开展研究与实践,至今各阶段的研究目标基本达成。根据明教科[2012]33号《关于做好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市级立项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精神,同时为了更好地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在向课题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结题申请之际,本课题组本着认真求实的态度,对该课题研究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了本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习作教学的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但习作教学的天空并不湛蓝,学生紧锁的眉头并未舒展,习作对于师生仍处“两难”境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扭曲的行为在悄悄地扼杀着孩子本能的习作天性。所以确定 “‘原生态’习作教学方法研究”为课题研究选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改变了教师“出格”的习作教学行为,打破了现实习作教学中对学生的种种禁锢,确立了在习作教学中去关注、去唤醒、去应用孩子的“原生态”资源,尊重、解放人的天性的理念――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这本“书”中承载着孩子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与感悟,新奇与陌生,积极与等待……作为教师如何去翻动这本承载着孩子认知世界密码的大“书”,让孩子这与生俱有的“原生态”资源成为注入“习作园地”的涓涓细流,使纯真的认知得到自然的表达,如火的情感得到自然的释放,沉睡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唤醒……如此,让孩子的习作像一颗野草的种子,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得到孕育,在自然的环境下生根、吐绿,在“风雨”中摇曳生长,彰显生命的本真与活力。

二、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原生态’习作教学方法”研究,即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将“原生态”这一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行为,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尽情体验习作过程的千滋百味。通过本课题研究更加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唤醒”“应用”孩子以身具有的“原生态”资源――感官资源,让学生“沉睡”的感官得到唤醒,彰显与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习作)的主人”的理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作文潜质。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2)如何营造良好的习作环境,有效关注与满足孩子的习作需求―― a、习作的情感需求 b、习作的素材需求c、习作的言语需求d、习作的表达需求e、习作的评改需求等,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学生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体验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通过尝试实践,目标基本达成。

三、本课题研究阶段计划实施情况

1.精心做好准备,打好研究基础

(1)认真做好课题开题准备工作。2010年10月,认真做好课题开题准备工作。拟发课题开题活动通知,邀请专家参加开题活动,认真准备开题报告,制定本年度课题研究计划等,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准备。

(2)认真做好课题开题工作。2010年11月22日下午,在市教师进修学校五楼多功能教室召开课题开题会,课题组相关成员准时参加。会上课题组组长刘元乐做开题报告,教师进修学校办公室主任、课题管理负责人、中学高级教师朱光坤,教师进修学校小幼室主任、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谢安平等应邀专家到场评议指导发言,本课题的拟题研究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形成了共识并表示参与课题研究的信心。

在开题活动中,也对本年度该课题研究的计划进行了学习讨论,明确了研究的目标与任务,为有效开展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3)认真做好问卷调查工作。2010年12月中旬,本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参与实验的班级认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好调查情况统计分析。问卷内容涉及学生习作的目的,对习作的情感,对习作表达的实际状况的评价等。

2.加强理论学习,丰实课题理念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所以本课题开题之后,课题组各有关成员积极寻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著作与文章进行学习,丰实课题的理念。一年来学习相关文章100多篇,如张祖庆《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王栋生《老老实实地去写》,管建刚著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作文无话可写怎么办》《“哑巴会说话”作文不用怕》《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什么》,薛法根《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徐卫清的《生活,习作之源》,钟晨晟的《让习作展现生命的原生态》,靳庆华《呼唤习作和评价的原生态》等。管建刚著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关于作文教学的阐述给“‘原生态’习作”教学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值得细细咀嚼与深思――“传统作文教学下的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它充其量是一种虚拟的写作训练。这种写作训练,是以应试的标准、教师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这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学生的写作动机在训练中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其次,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切肤刻骨的写作生命体验,教学着力的是写作外在的‘术’,而不是写作生命的焕发与张扬,在此背景下,教师‘指导’得卖力、‘纠正’得热心,学生的写作意识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出现了强烈的写作上的对抗情绪。”“传统作文教学总是处于封闭的不自由状态,写作内容的规定性,命题方式的单调性、权威性,写作方式的训练性和机械性,写作时间的紧迫、缺少舒展性,阅读对象只有教师的单一性,阅读评价上教师的霸权性,等等。封闭的不自由的写作,将作文的本质属性和神秘的幸福色彩消失殆尽。” “可以这么武断地说,在不可抗拒的应试教育的今天,已经鲜有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这不是学生之过。已经很少有教师把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看成写作教学上的一件最重要、最迫切的事。……写作教学就这样沦丧在方向的迷失里,盲目地走啊走,走得很累,也很糊涂,……” “一个人真正的写作,第一要紧的能力是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对写作素材进行筛选、组织。写文章,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 “如果说,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那么,没有读者的写作教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教学。”……

3.及时发现问题,搭建交研平台。

(1)搭建研讨平台,开展Q群研讨活动。由于课题组各成员分布在各相关学校,受时空限制给研讨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给课题组成员提供便捷的交流研讨平台,于2011年4月中旬特建立课题组“QQ群”(“原生态习作”课题组群Q号148858380),开展“Q群聊天”研讨活动。

(2)进行集中研讨,明确方向反思交流。在与课题组成员交流中,发现对课题研究的目标不够清晰,所以在4月中旬召开了课题组研讨交流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调整了研究目标――a、解决学生“习作内驱力”(习作兴趣)问题,如何让学生对习作有兴趣,而且长久不衰。b、“记实作文”如何做到“实”――记(写)实事,抒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如何让“真”字成为习作的“魂”,生活成为习作的有机土壤。C、学生习作自改的研究――让学生参与习作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等。课题组成员在会上交流各自课题研讨的心得体会,互相唤醒、彼此点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彼此进行了智慧的碰撞。

4.开展主题活动,提升研究实效

(1)开展主题活动,提升研究实效。2011年5月下旬,课题组在北门小学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主题是关于“习作讲评”。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吴金珠老师开设了《人物描写习作讲评》观摩研讨课。课后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上好习作讲评课”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形成了共识,并针对各自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与反思研讨。2011年10月中旬,课题组在北门小学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主题是 “习作选材指导”。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罗锦霞老师开设了《人物描写习作选材指导》观摩研讨课。课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解决学生习作素材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并针对各自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经验交流与反思研讨。

确定主题通过Q群开展研讨活动。如:2011年5月8日晚,课题组Q群研讨 “关于学生习作自改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2011年5月11日晚课题组Q群研讨“如何体现习作指导课的‘原生态’”。 2011年9月21日,课题组Q群研讨“关于本学期课题组研讨内容”。2011年10月19日,课题组Q群研讨“如何解决学生习作素材问题”等。

(2)应用课例研究,落实课题理念

2011年5月下旬,为了将“‘原生态’习作教学”的理念有效地落实在习作教学的全过程,本课题组特进行了课例研究。要求课题组相关成员,确定所教年级教材中的某个单元组的习作练笔为课例研究内容,并针对该内容关注习作“导前”的教学行为,习作“导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导后”习作的评改情况等。通过习作“导前”“导中”“导后”的“导”与“写”,“写”与“评”等环节有意识的关注,将“‘原生态’习作教学”的理念渗透在习作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并通过该案例教学过程的全程反思,有效地促进课题组教师课题研究的进程。

5.各显身手研究,彰显个体智慧

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阶段研究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各显身手寻找课题研究的突破口,感受“原生态”习作的千滋百味。如李海星老师从“百字日记”入手,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在学生写“百字日记”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表达、积累等习惯与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原生态”资源在日记练笔中被悄悄地唤醒。如陈美清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生活,让习作这棵“野草”在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吐绿,抓住生活做足文章―――从游戏中作文章,在活动中作文章,在聊天中作文章,在小事中作文章,在阅读中作文章……罗锦霞老师紧扣住“原生态”引导学生“作文章”:写自己想说的――寻找丢失的童真,无拘无束的说――保护质朴的童趣,拥抱生活寻找话题――放飞禁锢的童心,徜徉书海积累语言――述说多彩的童话……如林一泉老师的练笔策略――“有感而发,随机而作”“说真话,写真事”等等。

四、本课题研究实施成效

本课题组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更新了习作教学理念,增强了习作教学的意识,有效改变了自身的习作教学行为,积极探寻“原生态习作教学”的原则。

(1)“唤醒”孩子“原生态”资源的原则――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彰显与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习作)的主人”的理念,尊重、解放人的天性,须努力去唤醒孩子与身具有的“原生态”资源――感官资源。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采用“在阅读赏析中唤醒,在观察体验中唤醒,在练笔表达中唤醒,在评改反思中唤醒”等策略,让童耳逐渐变灵,能听!让童眼逐渐被擦亮,能看!让童心逐渐被唤醒,能想!让童言逐渐被激活,能说!渐渐地让小学生也有作家那犀利的眼睛,也有细腻敏锐的心智,生活中的耳闻目睹再也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记实作文”从“实”字入手的原则――“记实作文”做到从“实”字入手,练笔素材远离“难忘”的记忆,远离凭空想象的胡编滥造。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生活,经历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努力做到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紧密相连。这样,让学生习作练笔素材走出胡编滥造的胡同,告别“遥远的记忆”,真正走进“今天的生活”,笔尖下自然也有了诉说不完的人和事,描绘不完的景和物,真正达到记实作文能记(写)实事,说真话,抒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有机土壤,让“真”字成为习作的“魂”,努力做到“习作的素材‘实’,表达的内容(情感)‘实’,练笔的过程(空间)‘实’,评价的标准‘实’。

(3)习作教学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亲历习作的全过程,是让学生健康习作的有效途径。所以课题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特别关注传统习作教学所忽视的“两个过程”,尽可能引导学生“亲历习作素材获取的过程”,“亲历习作修改评价的过程”。如在习作修改评价方面,教师努力改变批改学生习作的一些“常态”行为,尽力做到:①遵循学生实际的原则。②因生而异原则。③关注习作过程的原则。④鼓励主体参与原则 。⑤重批轻改原则。⑥少定性多建议原则。⑦少批评多激励原则。⑧形式多样评价原则。

如“鼓励主体参与原则”――坚持让学生动笔批改习作。因为学生在习作自改的过程中,不仅是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欣赏自己肯定自我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发现不足修正自己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所以,课题组教师形成共识,在学生批改习作方面:①要明确习作自改的要求,让自改成为一种可能。②要坚持习作自改的训练,让自改成为一种习惯。③要针对习作自改进行有效的批注,让自改成为一种行为。④要善用评价激励学生自改,让自改成为一种乐趣。

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学生自改习作的尝试已经在各实验校展开,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与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4)习作指导“有法”与“无法”原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练笔“有法”。通过“有法”练笔,在夯实学生习作表达基本功的同时,学生观察、练笔、积累应用语言的意识得到唤醒,习惯得到培养。在学生习作行文表达时“无法”,给学生自由表达任意驰骋的“天空”。

五、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办法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客观与主观因素给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客观因素:

(1)课题组人员“少而散”的问题。本课题组人员偏少,人员分散。人员“少而散”是搞基础性课题研究一个不利的因素,不管是研究数据采集的科学性,还是研究主客体现象分析的客观性等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人员“少而散”造成人气不足,在各自的学校范围内难以形成互相点燃互相促进的氛围。因此,针对人员散的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挥课题组Q群研讨的作用,并适时适当进行集中研讨,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实验班级缺少稳定性问题。由于学校工作的需求,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学年换带一个班级(或重新编班),造成课题研究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影响了研究的进程。在今后工作中,课题组要与学校做好沟通工作,获得相关学校支持,保证实验班级的稳定。

(3)学校不利于教师专心搞教研的其它因素问题。教师在学校频于应付各种检查,整理各类材料,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干扰,教师身心疲惫,搞课题研究有心无力,或无力无心。

2.主观因素: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9-2

一、研究背景(略)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外阅读指导,虽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立足课内的指导,做好示范作用,提倡学校创设书香校园氛围,利用集体的影响,来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过去常用的“语文能力”换成“语文素养”,通过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来促进把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认为要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根本,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我读书,我快乐”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关注孩子人格的完善,关注孩子精神的陶冶,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以用讲故事、师生共读、榜样示范等,来引导学生走向阅读。

2.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有写摘抄的,有写提纲的,有写感想的,有写想象的……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建立激励学生阅读的机制。阅读激励机制的建立既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开展一些展示交流、读书交流、竞赛、专题创作等活动,如:“新闻会”、“即兴演讲”、“编手抄报”、“故事会”等等,对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可采用当堂朗读、帮助投稿、编印班级作文集等,这样既延续了学生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6.创建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举办校园阅读节等时机,带动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发挥集体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工作抓实抓好。

四、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全方位地加以引导,学生必然引起重视,经过耳濡目染,学生在课内指导,课外自主阅读之下,阅读的兴趣也逐渐深厚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其中,语文老师的引导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用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用历史人物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用科学家爱读书的事迹感化学生。同时,利用语文活动,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诵古诗,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进行讲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形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路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师对课外阅读也应该立足于课堂进行指导,如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低年级教学了童话故事后,学生十分喜欢这类故事,教师就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童话》等等,并专门开设阅读课,加以指导。高年级每学期都有课外阅读指导,如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爱的教育》、读《鲁滨逊漂流记》等。有了教师的阅读指导,那么学生读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效延伸。

3.构建了卓有成效的阅读机制。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阅读节活动,开展“书香校园”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学生们的阅读成果让大家欣喜,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朋友们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进行阅读知识竞赛,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五六年级进行现场作文比赛,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把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表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另外,我校还在阅读节活动中,要求各班出好一期以阅读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各班还组织各自的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等,把全校阅读活动推向新的,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并且,还就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摘记本评比,还评选“阅读之星”、“书香之班”、“书香家庭”等。这些阅读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学生们的阅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阅读有老师的指导,课外阅读也应该从老师的指导出发,养成良好习惯。为此,我们专门组织课外阅读课研讨活动,研究阅读指导的模式。一是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二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各年级的情况,要求学生读书做圈划、做笔记。三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要求班级、年级协同组织活动。为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阅读指导课,从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5.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内指导策略:每周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指导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外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结论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抓好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起课外阅读的保障措施,才能更有成效。

研究表明:

1.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带动了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开展的“象棋娃快乐阅读节”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从低年级起,就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结合各年级实际,进行各类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读寓言、童话,中高年级学生读名著、历史书,阅读活动蔚然成风。

3.广泛的阅读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的同时,好词佳句自然积累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必然“水涨船高”,语文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4.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书读多了,学生会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校园文明之风更盛。学生受书本的浸润,品德修养也会潜移默化得到培养。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6

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结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它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最主要的依据,其基本结构包括:

题目部分——标题、署名。

正文部分——

(1)序言(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动机)。

(2)理论依据。

(3)研究目标。

(4)研究方法(采用哪些教育科研方法)。

(5)研究的主要内容。

(6)研究过程概述。

(7)研究成果(概括性描述、列出图表、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结论与建议。

(8)存在的问题或研究的局限性。

结尾部分——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结题报告要注意基本格式的规范化。根据具体情况,在体例上可作适当调整,我们反对格式呆板化,但也不能违反基本格式。接下来着重谈谈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题报告题目的表述要有明确性

结题报告的题目一般格式为:《……》课题结题报告。

关键是该课题题目应具体明确,准确地概括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且有新颖性。具体要求是:①应有价值、有新意。②范围既不会过于宽泛,也不会过于狭窄。③最好能囊括研究范围、对象、内容、方法。④题目内容最好涉及两个变量。⑤题目不要用疑问句形式。⑥题目要避免价值判断。⑦不宜用过分修饰、文学化的题目。⑧用词规范,切忌杜撰。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发现题目不当或该研究没有价值,就得终止研究,重新调整研究课题,并呈报立项审批单位。在结题报告中应写新的课题,并附上说明。

三、理论依据的选取、运用要准确

理论依据即本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是选题论证的依据,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某种假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依据。

选取理论依据要防止三种情况:①无“论”可依;②有“论”难依;③大“论”小“依”;④有论不依。所选取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理解的深刻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

教育理论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有的还存在其局限性,运用时不能拈来便用。

四、教育科研过程要作客观、清晰的概述

对研究过程的概述必须符合研究类型特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多种划分标准,因而教育科研有多种类型,诸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追因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等。对于各种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应明确界定。

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大多数是应用研究。

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过程。教育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推广性实验(当前我国进行的有学校整体改革实验、引进国外教育理论的验证实验、教育政策决策的实验、课程教材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这里有必要讲讲教育行动研究,它与教育实验是有区别的。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决策者、校长、教师主动利用有关理论、知识、方法解决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合作,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对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在研究中也常有二者交融渗透而以一为主另一为辅的情况。不同研究类型,其研究过程是有不同的。教育实验研究与一般性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的表述上是不同的。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1、教育实验研究过程的表述应体现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形成实验假设、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量、下操作定义、制定控制无关变量的措施、选择被试、分配实验组或对照组、选定测量方法工具、形成方案和工作计划。

②实施阶段。执行实验程序、方案,观察实验对象,记录所需资料、数据并加工整理。在执行实验程序、方案过程中,有前测和后测设计(即对被试进行的测量),前测有时会给实验带来麻烦,所以并非所有实验都要前测,但后测却是不可缺少的。

③总结阶段。对资料数据的分析,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包括判断有否充分的实验控制、实验结果可否实际运用、可否与非实验班组比较、所得数据资料能否确保检验假设、能否充分反映实验效应、是否有相关变量的干扰、实验结果有否代表性、可否大范围推广)。

2、一般研究过程的概述内容应包括:

①简介研究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参与研究的人员。

②对问题、设计和行动步骤、过程措施的回顾;对观察到、感受到的有关现象的描述、整理。

③对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根据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论证(只有研究过程而没有分析论证,因而得不出有价值结论的研究是无效的研究)。

概述时应强调态度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事实的描述要明确,遣词用句以中性为原则。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五、研究成果与结论的陈述要简洁、符合科学性

研究成果需作概括性描述,诸如解决什么问题、认识有何提高、师生得到哪些发展。

对于所撰写的一些文章(著作)的观点、要点应归纳说明,所发表的文章(论文、教学案例、资料选辑)列出图表。

主要研究成果如果是巨篇宏论,则应列出该文的纲目结构。

在成果的表述中一般有讨论与分析,即讨论该研究的局限性、尚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的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