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1
社区遭遇“养老难”
“我退休了。”60岁的李荣华有点失落。
“我们返聘你,你愿意不?”公司领导对他说。
“可是……”老伴身体不好,有胃病,还经常犯晕,没人照料,李荣华只得回家。
“现在我还能照顾她,生活还能自理,可如果遇到生病这些突发状况,谁来管我们呢?”想到这里,老李心里泛起一阵寒意。
跟李荣华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60多岁的李奇玉。
“我患有白内障,几乎失明了。我还有冠心病、肺气肿,走路都困难,子女也不在身边。我担心自己有一天死在家里都没有人知道。书记,你得帮帮我啊!”
在紫园路社区办公室,李奇玉的哭诉,让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钟心头一阵绞痛——不是不想帮啊,可社区仅有十名工作人员,怎么帮得过来?
目前,龙塔街道有十万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了25%,空巢家庭占10%,养老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投资1400万元新建的龙塔梦园老年公寓设置了140多张床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012年3月,紫园路社区办公室来了一个陌生人。“刘书记,我是一家健康管理公司的负责人,我想跟你们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李靖一边自我介绍,一边递上公司的简介。
刘钟的眼睛快速地在简介上扫了一眼。“公司主要从事个人体检、私人医生、陪同看病、保健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看到此处,刘钟眼睛一亮:“我们社区老人多,不少家庭都有养老难题。”
“何不在社区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由社区和健康管理公司共同管理呢?”李靖立马提议。
“可社区这么多老人,怎么管?天天派人上门服务吗?”刘钟皱起了眉。
“我们提供服务,让他们按需消费。”
“具体怎么做?”
“为社区有老年人的家庭安装‘安心通’老年一键求助终端机。它跟普通座机电话一样,可直接使用现有座机电话线路,不改变原号码,不产生额外话费。唯一不同的是,它上面有两个求助键,还有一个便携式呼叫装置。当老人遇到突况,如生病、摔倒时,就可以按这个键求助,服务中心立刻派人前往处理。另外,老人也可以按救助键申请家政服务、陪同就诊、康复护理上门和心理慰藉等服务……”
“好!”听到这里,刘钟忍不住激动地叫起来。
很快,一份由紫园路社区提出的解决街道老人养老问题的方案,上报到龙塔街道办事处。方案建议,由街道出资建立呼叫服务中心,联合民营企业共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社区人员的就业问题。
这个方案得到渝北区民政局和龙塔街道的大力支持,渝北区决定以紫园路社区为试点,组建渝北区第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
2012年7月8日,紫园路社区工作人员薛薇带着“安心通”来到李奇玉家。
“李阿姨,社区给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除了免费安装‘安心通’,让您可以随时向社区服务站求助外,居家养老服务站还提供日间照料。”
“啥子叫日间照料?”李奇玉听得一头雾水。
“日间照料就是您和老伴可以去我们居家养老服务站,管吃管住还管耍。”
“哟,还有这么好的事?”
“不信你去看看。”
李奇玉放下拖把,一把抓住薛薇的手:“走,现在就去!”
当来到500多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时,李奇玉一下子来了精神:呼叫控制中心、活动室、图书角、理疗室、男宾和女宾休息室……李奇玉双手哆嗦,这里摸摸、那里拍拍。
“这里可以提供紧急救助、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健康养生、文化娱乐、陪同就诊、康复护理上门、心理慰藉在内的多项服务。”薛薇搀着李奇玉一边走一边讲,“你们可以在这里玩,玩累了有休息的地方,饿了还可以吃饭,就像一个‘托老所’。”
“那谁来管我们呢?”
“您放心,工作室配备了8位行政工作人员和47位服务人员,专门负责接听电话、提供医疗服务和上门服务。”
李奇玉点点头,又问:“服务站这么好,真的……真的不收钱?”
“考虑到社区有一部分特别困难的老人,所以我们先对15户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提供免费服务,然后推出代金券,逐步在社区推广。您就属于被帮扶的家庭之一。”
李奇玉抿着嘴直乐——这下心头踏实了。
“让居家养老服务站成为老人的第二个家”
89岁的刘照清正准备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突然感到胸闷难忍,喘不过气来,瘫倒在地。情急之中,她按下了随身携带的呼叫装置。
不到五分钟,紧急赶来的服务人员把她送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救助及时,刘照清顺利度过危险期。
出院后的刘照清紧紧拉着前来看望她的社区工作人员和李靖的手说:“幸亏有你们,幸亏有这个一键求助,要不然,我记不到号码,就是死了也没人知道。”
社区独居老人文碧秀,在厕所摔倒,也是居家养老服务站第一时间前往救治。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
然而,刘照清的称赞并没有让刘钟轻松起来。
紫园路社区有居民两万多人,但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只有300户家庭。如何让更多的人改变观念,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如何规范企业的服务行为?这些都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刘钟又推开了龙塔街道党工委办公室的门。
“居家养老服务推行有困难。”刘钟开门见山地说。
“让社区工作人员多走访居民,宣传居家养老的好处,动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选择居家养老服务。”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永芳说。
“企业提供的服务怎么管?”
“适度扶持、补贴,加强管理,强调诚信。”
“居家养老服务站怎么丰富活动内容,让老人耍得好?”
“我们街道有40多支老年文艺骨干队伍,每支队伍都有100多人。可以将这些队伍跟居家养老服务结合起来,让养老服务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街道党工委统战委员唐斌接过话头。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2
一、指导想及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在实施“安康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省、市有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文件精神,以“政府指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分类施助、专业服务”为指导想,完善居家养老新模式,有效扩大我区养老覆盖面,为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筑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以老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老人提供人性化服务。
(二)政府主导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以政府主导,鼓励社会民间机构通过评选、招标等方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三)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别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四)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居家养老的主要任务
(一)确定试点社区
为推进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进程,除了四个省级试点社区外,各街道应推选一个社区作为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奠定基础。
(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区、街道、社区与服务主体三级管理、四级运作的方式进行。区政府成立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区民政局,负责对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指导。区安康服务中心在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政策。
各街道办事处应成立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安康服务站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办公室”,并确定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负责选择确定本辖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具体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全街道、社区两级养老服务体系,制订年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计划;同时负责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事务性管理,面向社区开展助老服务,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和老人的需求,协调组织各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社区居委会应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站),负责落实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社区要选派一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站)的职责应列表上墙。省、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由市(或区)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统一挂牌。同时,试点社区要在社区工作站“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窗口,专门承接受理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三)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
1.服务对象
(1)居家养老无偿服务对象:居住地是户籍所在地的区60周岁以上的低保户老人、“三无老人”、重点优抚老人和低收入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确需帮助的老人。
(2)居家养老低偿服务对象:居住地是户籍所在地的区60周岁以上的低收入家庭老人、享受生活费补助且未参保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定补的60年代退职职工40%救济对象、享受定补的革命“五老”人员及其遗孀、享受定补的矽肺病救济对象。
(3)居家养老有偿服务对象:60周岁以上需要社区、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
以上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通过向社区居委会申请,经评估批准程序,享受应给予的服务。试点社区可先对以上不同情况的老年人进行摸底、登记造册,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
2.服务内容
以家政服务为基本服务,以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服务为辅,分为六大类:
(1)家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日常家政服务,如整理家务、代购物品、打扫卫生、洗衣等。
(2)医疗服务类: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上门巡诊、健康体检、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精神慰藉等服务。
以上6类服务中,家政服务和医疗服务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参照我区《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安康计划)实施办法》(政办[]74号)和《区安康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政[]40号)文件规定,开展无偿及低偿服务。其余各类均由各试点社区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辖区内资源参照市政府相关文件和规定执行。
3.服务形式
各街道与家政和医疗服务主体签订《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协议)》,每个服务项目(免费除外)都要标明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并写入服务协议中,把有资质、服务功能齐全、诚信好、管理规范、实力强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专业服务人员确定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和服务人员。通过依托定点单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按其所需的养老服务。同时可推荐社区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拓展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各街道和家政服务主体应根据商务部促进服务业发展“双进工程”的有关文件精神,配合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做好对规范服务标准及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价工作。对于服务质量不达标,不能胜任工作要求等不利于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要及时予以调整清退。
4.服务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无偿对象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按照《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安康计划)实施办法》(政办[]74号)和《区安康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政[]40号)文件规定执行;低偿对象按照市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现行“安康计划”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标准执行,实行政府承担70%,个人承担30%的费用标准为老人提供家政及医疗服务。除无偿及低偿对象外,有服务需求、自愿自费购买服务的老人,也可向所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出服务申请,由社区指派助老服务员上门服务。以上服务标准,今后如市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文件有明确规定,我区再另行调整。
5.补助措施
对被列为省试点的4个社区——大同社区、双莲池社区、后江社区及前埔南社区,每个社区给予3万元区级补助;对街道推选的区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每个社区给予3万元补助资金。以上资金通过区安康基金专户划拨,主要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补助和适当的工作经费。
四、工作步骤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法进行。试点工作自年11月起至年12月止,共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年11月-年月)
1.前期准备工作:各试点社区及所在街道已于年2月前成立领导班子,建立组织协调机构,设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窗口;现已确定辖区内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立老人档案,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服务项目和标准;遴选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并将以上基本情况报送区安康服务中心。
2.建立审批、监管、考评机制:试点社区于年2月前完成对辖区内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评估核实,符合无偿(低偿)服务对象的张榜公布后报街道审批后,报区安康服务中心备案。试点社区和所在街道应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无偿(低偿)服务对象的申请、评估、审核、审批和有偿服务对象办理时限的工作规程。街道安康服务站负责对社区申报服务对象的资格确认和补贴标准的审核,并对社区和服务实体机构进行检查与监督,建立信息库,负责服务补贴经费的结算和发放,负责监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项目和质量,试点经费拨付、使用、结算按现行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实行同级监管,并接受上级部门的审计和市、区的抽查,同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社区事务监督小组的监督。
街道安康服务站、社区安康服务网点设立公开电话,并向社会公布,随时受理来自各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二)巩固提高阶段(年月-年9月)
加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机制、服务机制、监管机制、考评机制等,由试点社区进行自评自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进行点评,进行阶段性工作小结,并将材料报区居家养老服务办公室。
各街道应于每月号前,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进展情况(包含数据更新变动、费用列支情况及当月形成的月报表等)上报至区安康服务中心。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3
关键词:社区 居家养老 需求 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而中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只有380万多张,需求多而供应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需要了解社区老人实际需求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调研地概况及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我们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老服务”暑期实践调研团队于2013年7月对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调研。武昌区中华路街共有7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登记在册60岁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汉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街、平安街等。我们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西城壕与楚材两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访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达92%。
二、调研地居家养老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城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现状,我们将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划分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开调研。
1.日间照料需求
(1)个人照顾需求。理论上讲,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的理想人选,但因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务劳动成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调研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频次是最高的(见表1)。
(2)医疗服务需求。从受访老人所选择的医疗服务来看,卫生保健服务(上门打针、输液、量血压等)和健康咨询服务频次最高,家庭医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大。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腿脚不方便等问题,外出存在困难,所以对上门的日常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而家庭医生虽更方便,较高的费用也使需求难以扩大。
(3)老年大学需求。很多受访老人建议社区开办老年大学,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中心和活动室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可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2.生活护理需求
调研显示,受访老人在生活护理方面对送饭上门需求最高,频次达78,说明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此外,开办老人食堂、帮洗澡频次最低,这主要是出于多数老年人对吃“大锅饭”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虑,而陪同购物、送货上门和精神慰藉频次相当(见图1)。
3.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是当今城市社区化的产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又忙于工作,社区家政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图2也显示了受访老人对洗衣服、家居清洁、买菜做饭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维修水电设施等也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务,而请保姆和钟点工所占频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调查显示(见图3),有28%的受访老人对于专设老年活动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动有着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务中占比最高的。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占24%。上门陪同聊天、举办兴趣培训班、法律咨询三项服务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务仅占8%。
三、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34.6%的受访老人不知道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或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包括准入条件、服务内容和收费),这说明调研地对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不够。早在2013年,武汉市已选择江岸区和武昌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试点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热线,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对接,为老人提供瘫痪照料、膳食服务、室内保洁、代购代领、健康保健、外出陪护等服务。但调研地情况不容乐观,“一键通”手机的比例仅为5.8%,这是武昌区民政局智慧养老项目,专门提供老年人热线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32.7%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不好。从提高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健全服务设施的比例占受访老人35.7%,完善服务项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占29.3%。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这三方面都存在不满。
3.社区互助主动参与意愿不够
社区互助是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这就需要老年人也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百步亭社区拥有2.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岁的志愿者,同为老年人,他们更懂得照顾老年人。但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社区推广情况并不乐观。调研显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互助的义工活动,余者都表示自己年老体迈,不能为他人服务。但要扩大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加强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区、社会的救助。
四、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改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的单一做法。鼓励政府提供相关的福利补贴,或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即由政府出资向NGO购买此类公共产品,改扩建养老服务中心,以提高养老援助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补贴、贷款、减免税收等,或者实行“公办民营”,使政府这一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以吸收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2.“问诊”需求差异,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求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对老年人需求影响显著。我们通过差异化分析把老年人分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贫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体弱富裕(V-R)型”、“体弱贫困(V-P)型"、“体弱文化(V-C)型”和“体弱文盲(V-I)型”八种类型。各类型呈现出需求差异,需要分类帮扶。调研显示,“H-R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迫切,随后依次为“V-P型”、“H-C型”、“V-R型”。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体需求的明显差异:“H-I型”"需要沟通交流、“H-R型”需要学习新知和运动养生,而“V-I型”和“V-P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3.宣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加快养老“双化”实施进程
所谓“双化”即社会化和市场化。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等。但是,由于已往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居民自身对此缺乏深度理解,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存在误解。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居民宣传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顺利实现居家养老的“双化”。
4.改变单一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
社区居家养老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区的协调配合。政府难以独自维系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和社区的辅助调节。社区居家养老如果只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则很难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物业公司对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有专门的场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养老机构则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员培训、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日前珠海市为其设定的“9064格局”养老,打破了原先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字.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
[2]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2009(5)
[3]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4]成伟,刘海鹰,张宇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3(1)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主要目标
通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医养结合试点、智慧社区创建相促进,具有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为符合条件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服务率达到100%、农村达到60%以上,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0%以上、农村6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全县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90%以上,逐步构建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1.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措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行政企事业单位及社区闲置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采取回购、租赁、置换等方式,加快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养老设施配套。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规范社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建设医养服务机构,推动医疗机构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上门服务,建立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促进医疗服务向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延伸。2020年力争建成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不少于3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将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
2.推进老年人住宅环境适老化改造。在无障碍改造方案充分征得受助家庭和相关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统筹推进社区配备助行设备和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加快居住小区道路、园林绿地、建筑物等已建公共区域无障碍改造,新建公共设施和涉老设施无障碍率达到100%。对现有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农村敬老院等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3.全面摸清老年人需求和服务供给底数。对县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信息采集,掌握老年人数量、分布及其养老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对60周岁以上散居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失智、残疾、独居老人和80周岁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重点筛查,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县内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增、改造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依据。
4.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采购护理床和轮椅等物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设立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维护(租赁)服务站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基本治疗性康复辅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阵地,用好老年大学等资源,推进老年教育进社区。支持社区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实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统一登记管理。
5.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进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由政府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购买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6.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管机制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准入、竞争和监管机制,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财政资金资助项目适时开展综合评估,确保资金执行进度、绩效符合试点工作要求。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三)搭建“智慧养老”平台。
7.探索“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将各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商和机构接入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查询、定制个性化养老等服务。推广智能养老产品,做好高龄老人及体弱多病等特殊老年人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
(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8.探索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巩固家庭基础养老功能,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整合行政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依据“就地就近、小型多样、文体结合”的原则开展养老服务活动;加大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地方老年协会作用,积极拓展老年志愿服务,探索推广“时间银行”、邻里互助等有效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农村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切实解决困难老人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农村敬老院要在发展定位、运营管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形式上实现转变。
(五)拓展养老消费市场。
9.支持本土企业开发适老用品用具,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需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全面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提高老年人及家庭抗风险能力,建立安全、便利、诚信的老年人风险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失能的老年人的生活基本照料以及和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此类老年人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1月)。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工作清单,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二)自评总结阶段(2021年2月)。对照验收评分表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管理、资料台账和开展情况进行自评,查漏补缺。
(三)验收评估阶段(2021年3月)。民政部、财政部将适时组织开展试点成果评估验收。
(四)巩固推广阶段(2021年4月—2021年9月)。归纳总结试点成功做法和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巩固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和协调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5
健康养老:养老服务的基础
社区养老与医养结合
家住成都石人北路的熊爷爷今年80多岁,在老伴去世了1年后,他来到石人北路100号的晚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天早上7点多,家人护送他来到中心,晚上6点过再来接他。虽然熊爷爷可以自理,但是家人觉得在这里有人照顾,熊爷爷也有伴儿不孤独。晚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提供上门服务,包括送饭、家务以及聊天等。照料的老人年纪大的达90多岁。
在汪家拐街道为老服务中心,签协议的日间照料老人有3名。“我们的收费个性化处理。”该中心的院长说。日间照料的老人收费一般每个月为600元到900元,中午管一顿午饭,晚上就接老人回家。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晚霞居家养老中心和汪家拐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就属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政策还重点支持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体系建设,规划到2015年,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市社区覆盖。
2012年,由成都市锦江区政府主导,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医疗管理集团参与成立了长者通呼援中心,通过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及社区志愿者和社工、义工队伍等力量,为居家老人提供24小时的紧急救助和非紧急救助。长者通专门为居家老人配备了座机和遥控器,遥控器可以随身携带,当需要援助时,只需轻轻一按便可以向服务中心发出呼叫。
呼援中心还在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上进行了探索,将专业医疗机构引入社区养老服务,在医疗紧急救助时,呼援中心同步将老人的健康资料传送到收治的医院,并将救治信息及时通知病人家属。
全国养老养生管理中心主任刘红尘认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其实是一体的,关联性很大。但目前这一块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现状尚不成熟,一直由政府主导。未来将会以企业为主,政府更多的是政策引导、规范行业、扶持企业、监督市场以及购买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安心
2014年8月10日到14日,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赵幼斌先生、第六代传人赵亮先生在四川老年大学举办了“传统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培训班”。老年大学太极拳学员以及其他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100余人参加了此次为期5天的培训班,老人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目前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老年大学以及各类老年协会,由政府主导,是推动老年文体活动的重要力量。
《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安心工程”,即依托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室)、城乡基层社区组织,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到“十二五”期末,各县(市、区)建有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
而另一方面,自发的老年群众组织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者走访了位于成都市南二环的武侯生活广场,每天傍晚和节假日,老年活动就自发地组织了起来,包括广场舞、合唱团、象棋围棋社等。记者随机参访了一位广场舞的组织者黄女士,她认为“这样的文娱活动将老年人们组织起来,让他们乐在其中”,“很多成员年轻时候还是文艺骨干,他们在退休之后又仿佛找到了年轻时的梦想”。而对于“广场舞扰民”的问题,黄女士表示“会尽量把音量控制在一定范围,时间控制在早上10点之后,晚上10点之前”。据四川省老龄委数据,截止2011年底,四川省共有县(市、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老年协会22061个,会员超过418.09万人,其他老年群众组织1454个,参加人员58.57万人。
四川省老龄委专家认为,应推广基层老年组织,使其成为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支撑。比如,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让实际存在的基层老年协会合法化;通过财政扶持、增强发展力度;通过培训指导、学习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动基层老年协会有序发展、规范建设。
环境养老: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候鸟”老人群体的兴起
刚参加工作的刘小姐在朋友圈里看见姥爷新发的在邛海边散步的照片后,迅速地点了个赞。“我姥爷他们这几年冬天都去西昌住,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天天晒太阳,安逸得很。”
冬春两季攀西地区气候温暖宜人,吸引了大量四川及重庆等地的老人前来过冬。据当地旅游局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攀西地区过冬的“候鸟”老人群体,在2~3万人之间,其中选择西昌过冬的超过1万人。
类似刘小姐姥爷这种,老人们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方去,在游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老年生活,集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就是“候鸟式”养老。
2014年初,凉山州首家候鸟式国际化老年社区开建,预计8月底入住,由旅行社打造。背靠邛海泸山风景区,提供600余床位,目前首批预订入住已有300余名老人,预计一名老人每月花费2500~3000元。
与凉山州同处攀西地区的攀枝花市,也以“宜人的气候环境”和“周到的养老服务”为卖点,积极推出“养老地产”项目,其中由四川宏义实业集团投资建设的红山国际项目更是获得2013年中国房地产新格局论坛的“国际最佳生态养老地产项目大奖”。该项目把旅游、地产、养老结合,走高端化路线。包括了各种休闲、保健、娱乐等设施,也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端体检、基本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的项目。
环境良好的米易县则吸引了一批康养保健的大项目。先后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海一投资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米易分院,全面启动了城南核心度假区、得石山水休闲度假区等重点项目。2013年,四川省人民医院在米易投资约3.5亿元建设攀西阳光康养保健中心项目,计划2015年投入运营,将形成集医疗复建、保健、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康健保健中心。这也将进一步带动周边养老地产的发展。
而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部分人群也开始关注国外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尝试在当地购买房产,在国外养老。
养老地产:是否雷声大雨点小?
正是基于养老需求的巨大潜力以及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地产商和投资机构纷纷投身养老地产,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也吸引了保利、泰康人寿、中石化等众多企业。
虽然业界普遍认同养老地产为未来的利益增长点,也在探索合适的参与模式与机会,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进行投资后随即搁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认为,在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用服务撬动地产。如今我国城市老人的房屋自有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他们不缺房子而缺服务,如果强行用地产绑架服务就会面临很大风险。
另外,投资规模过大、盈利模式不清、规划运营能力有待提高也是制约养老地产发展的问题。但成熟、明确的商业模式尚在探索中,据估计,我国养老产业进入成熟期大约需要20年。
养老地产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要转变观念。地产是一次性买断,而养老是永久性消费;地产是创造居所,养老却是创造生活方式,两者截然不同。
以房养老: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
成都“以房养老”第一人?
今年81岁的钟大爷曾被媒体称为成都“以房养老”第一人。2012年10月,钟大爷与当地社区管理机构签订协议,由社区帮钟大爷养老,钟大爷百年之后,将房子赠送给社区。
据了解,钟大爷原有一套20多平的老房子,由于成都“北改”拆迁,钟大爷获得一套60平米的新房以及60000元拆迁补偿安置费和20000元奖金。社区管理者用这笔钱设立了“钟大爷专帐”,各种日常开销从中支出。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金融中介机构,房屋价值也未进行评估,只是钟大爷和社区协议,由公证机构予以公证。而在该社区管理者的概念中,也没有把此当作“以房养老”的尝试。“新房建成后计划租出去,每个月1000多元的租金会给他补贴费用,”至于老人去世后房子如何处理,社区管理者还没有明确的答复。
如今,由“钟大爷转账”支付了10000多元为其购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钟大爷每个月可拿到1000多的“退休工资”;购买了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机构每周来照顾钟大爷两次,每次半天时间。
“以房养老”的尝试和质疑
“以房养老”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被称为“倒按揭”,是将金融产品与个人住房、养老问题相结合的一种新思路,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补充措施。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以房养老”开始大规模进入人们视野;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6月,中国保监会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宣布自7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止,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城市开展试点。
此前全国各地的“以房养老”相关探索和实践也并不鲜见。如2005年4月,南京率先尝试“租售换养”模式:凡在南京市拥有60平及以上住房且满六旬及以上的孤寡老人,可申请将现有住房进行抵押,经公证机关公证后即可入住南京市老年公寓,终生免交一切费用,孤寡老人去世时,该住房产权归养老院所有。上海、北京、杭州也先后尝试了“以房自助养老”、“养老房屋银行”、“多项选择”等模式,四川则启动了首个“以房养老”试点社区――德阳市旌阳街办北光社区。社区与老人商议并征得同意和授权后,将房屋以低于市场价格进行拍卖,购买者必须是老人的亲友邻居。还必须与社区及老人签订承诺书,承诺对老人履行“孝道”,房子产权归买方,而老人仍可居住使用,直到终老。
目前,各省市的探索多停留在地方层面的“先行先试”,未能真正形成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因此,今年6月保监会公布的《指导意见》也可以被认为是在全国层面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但民间也普遍存在着对这项政策和金融机构的疑虑。政府是不是在甩包袱?保险公司是不是会霸占老年人一生的心血?房子抵押出去会不会收不回来?
事实上,“以房养老”属于个性化的自愿选择,是一种市场行为,与政府的养老保险公共服务政策没有任何替代关系。保监会的《指导意见》其实就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研发并销售“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养老选择。
保险版“以房养老”将如何开展?
保险版“以房养老”启动之后,幸福人寿已经向保监会上报了“以房养老”方案,正在等待审批,而前期参与讨论的多家保险公司对试点尚处在研究论证的阶段。一些险企认为此业务风险大,预计参与人员也不会太多,成本也相对较高。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范文6
1养老体系建设的途径
养老体系的建设需要确保老年人财富消耗和赡养服务两个层面的供应。首先,养老过程需要财富消耗,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提倡个体必须为自己准备好养老过程中发生的财富消耗,但无法保证个体在有劳动能力时准备好的财富,恰好能够与养老财富消耗等同;其次,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个体机能的退化,养老过程需要他人来提供持续的赡养服务,提供赡养服务的人与老人之间可以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没有血缘关系。围绕这两个层面,养老体系必须考虑两种建设:一是基于财富消耗的体系建设。这种养老体系意味着一个人有劳动能力时,不仅要为自己准备好养老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财富消耗,而且要为所需要的赡养服务做好购买准备。这种养老体系必须在财富宽裕的条件下实施。它既可以个人产权财富为基础,也可以社会共同财富为基础。二是基于赡养服务的体系建设。其运作机制是:在一个由人际关系构建的财富生产单位中,劳动成员所创造的全部财富,足以支撑这个生产单位中全部成员包括老人养老的消耗。可见,这种养老机制必须在财富为生产单位所共有的条件下实施,并且需要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构建,来确保这个生产单位中有劳动能力的人自主承担老人所需的赡养服务。产权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在产权基础上构建的生产方式,必然经历所创造的财富由匮乏走向宽裕的过程。生产方式的演变及发展决定了可供老人消耗的财富总量。可以推测,在财富总量由匮乏到富裕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赡养服务的提供,才能妥善解决养老问题。
2农业生产方式下东西方社会的养老体系建设
2.1东西方社会在赡养服务提供问题上的对比繁衍是生物延续自身的本能行为、物种进化的必然过程、自然演化的内在规律。与生俱来的延续种族的本能驱使生物繁衍后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驱使生物将后代抚养成独立个体而自身却随着机体的逐渐衰老最终被自然淘汰。对大多数生物来说,亲代对子代的抚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之无条件付出、不求回报的行为,而子代对亲代并不一定要承担赡养义务。子代对亲代的反哺,只有人类社会才有(姚远,2000)。人类凭借有意识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了人类社会与文明。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宗教、法律等意识形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行为。人类繁衍行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则是科学与价值的相互渗透,可以用意识形态来解释缺乏足够理论和经验依据的各种理论的产生与传播(R.C.Richardson,1987)。纵观人类社会,西方文明下,父母几乎从来不会要求子女来赡养自己,子女也不必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而东方文明下,“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父母的养育之恩重于泰山,父母能力不及时,子女应该反过来无私帮助和照顾父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还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保障,成为人们思想中的一个共识,如果子女不赡养父母,将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在农业经济时期,所创造的财富尚不宽裕。农业生产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生产单位,劳动生产的财富为家庭所有。在这个生产单位中,如果要求子女对父母承担起赡养义务,从行为角度来说,仅凭血缘之亲难以保证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到赡养义务;从社会角度来说,血缘之亲难以规范、管理。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东西方社会构建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养老体系。
2.2农业生产方式下东西方的养老体系建设西方在生产方式演变及发展进程中,其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促使其推进各类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即基于财富消耗构建的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等涉及经济合同的、以个人产权财富为基础的社会养老体系。西方老年史和家庭史的研究表明:首先,老年人是通过转移私有产权或将遗产留给子女,换取子女签署的退休合同和有限的退休保障。这类合同通常极为详尽,规定子女应提供的食物数量、其它物品及居住空间。由于西方社会老年人权力的逐渐减弱,尤其是伴随着私有产权和遗产的正式转移,使其对年轻人的控制力非常微弱,经常出现拒绝赡养老人的现象。西方文明曾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龌龊的态度对待老年人(林义,2000);其次,欧洲大陆及美国工业化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家庭结构是核心家庭而不是扩展的家庭形式,由此而出现了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状况(林义,1999)。东方在生产方式演变及发展进程中,则首先构建了“百善孝为先”意识形态,并以此为前提构建了家庭养老模式,即基于赡养服务的家庭养老体系。首先,为了促成子女对父母承担赡养义务,整个社会倡导“父母在,不远游”的血缘意识形态,把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整合到一起,建立了一个颇具地域特色的概念———孝;其次,为了解决财富上的不宽裕,提倡“大家庭”生产方式,确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所创造的财富,足以支撑家庭全部成员包括老人养老的消耗。由此建设了在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下稳定的、长盛不衰的家庭养老体系。
2.3对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启示总体来说,虽然同在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下,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在养老体系的建设路径上有着天壤之别:西方社会首先强调的是养老过程中的财富消耗保障,忽视了养老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构建;东方社会则首先强调意识形态构建,保障养老体系在赡养服务层面得以实施,其次以“大家庭”的方式保障财富消耗层面。由此产生东西方社会与文明在对待赡养服务上的差异,以及家庭这个生产单位在组织规模上的差异。由此可见,被赋予一定价值的意识形态对养老体系具有极大影响。试图解决养老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养老体系与生产组织关系相适应,更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建构。家庭养老体系先是围绕赡养服务进行建设,再以家庭组织形式保障财富消耗,在生产方式发生转型时,继承并延续以赡养服务为基础建设社会养老体系的思路,对政策制定、体系完善能够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3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研究新思路
3.1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现状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养老体系,是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凝结了前人的智慧,是璀璨文明的闪光点。工业经济出现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分崩离析,这也意味着养老体系由家庭养老为主导逐渐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同支撑转变。我国四种社会养老模式的现状可归纳为表1。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重点在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机构养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王瑞华,2010)。以安徽省为例,到2015年机构养老模式构建的目标为: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①。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机构养老为最佳选择,但从老人心理慰藉来说,机构养老劣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内容。而日间托老所、老年餐桌、送餐服务等既是社区服务的内容,也是机构养老服务的一种延伸,对居家养老形成支撑,从而也可视作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陈友华,2012)。
3.2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新思路在生产单位由家庭向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权的依然存在,导致目前的社会养老模式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机构与居家养老,产权概念在这种养老模式中非常明晰———以财富来购买赡养服务;一种是义工养老,实质上无需任何产权概念———用社会成员的劳动来支撑赡养服务。义工养老继承并延续了家庭养老模式的特点(见表2),当把社会视为一个生产单位,这时宽裕的财富生产能够促使“劳动成员所创造的全部财富,足以支撑这个生产单位中全部成员包括老人养老的消耗”状况的出现。如果能够借鉴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孝”这一意识形态的构建路径来构建以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敬老”意识形态,确保生产单位中的成员自主承担老人所需的赡养服务,那么这种养老体系是具备稳定和长久不衰的潜质的。基于财富消耗构建的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等涉及经济合同的、以个人产权财富为基础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社会,构建出完善的机构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来说,义工养老模式在提高养老能力、减少养老成本、甚至国民道德修养等方面更胜一筹,诚然现阶段还无法实现,但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