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农业创新

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1

据介绍,自2015年正式推出全新E农管家“三农”电商金融平台以来,农行湖北分行打造了E农管家“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在线融资”的全功能服务平台。实现了针对零散批发商、农批市场、企业经销商、县域商贸物流园的四类客户服务模式,产生了较好的集群带动效应。此次该行围绕“三个圈层”,进一步深化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是农行互联网金融与“三农”业务有机结合的新尝试。

据了解,农行湖北分行先后与中国农产品交易公司白沙洲市场、潜江廿佳物流园合作,形成了“三个圈层”金融服务模式。一是信贷融资服务圈层。为市场投资运营方提供融资服务,为市场上游种养殖户、新型农业主体和下游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二是电商金融服务圈层。农行E农管家电商平台具有整合客户资源、推动形成产业链和发掘产业链价值的功能,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客户串联起来,通过POS、MIS、现金管理平台等电子银行产品和结算类产品,为市场连接的各环节提供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三是延伸综合金融服务圈层。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客户及需求进行分类,开展精准营销,提供包括代收付、理财融资、私人银行、农民进城购房等在内的其他综合金融服务。

专业市场三个圈层金融服务模式是农行互联网金融与“三农”业务有机结合的新尝试,实现了专业市场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产品营销的多元化和价值创造的综合化,既适用于农产品市场,又适用于副食、日用、建材、服装、家具、纺织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具有很好的推广、复制价值。

活动当天,农行与中国农产品交易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互联网+三农”的大背景下,农行与中农公司依托E农管家电商平台,在客户拓展、营销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创新了E农管家农商友项目,今年1月在武汉白沙洲市场上线后,不到5个月,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

实践证明,E农管家农商友项目体现了创新驱动理念,是农行电子化业务与“三农”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新亮点,通过交易系统、物流系统、线上线下支付结算对接,实现了农产品交易资金、订单、物流信息的一一对应,实现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有力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未来农行将与中农公司联手,全面推广E农管家农商友项目,带动商品流通市场的线上交易,整合农产品上游的全程供应链资源,利用O2O线上线下一体化无缝衔接模式,实现信息互享,资源共用,抢占“三农”电商的制高点。

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类院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21-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互联网+”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些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科类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有效地服务三农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在互联网+农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把互联网仅仅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发达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基础建设,许多国家都已建成了教育信息网络。此外,国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教育网计划,美国ISW引入教育领域,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等。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开始搭建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网,2000年开始普及并推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其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托现代科技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正在向“一张网、一台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

二、农科类院校的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已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农业”到底是概念还是出路等问题仍在热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虽然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以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此外,还有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电商。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

2.互联网+农科教学。农科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多学科交叉,对实践能力要求强,学生既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又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农科教学受到多方面影响,自然教学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进入21世纪,农业正在转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院校的教学也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技术,解决以往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教”即教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难点、最容易出错的点以及学不到的知识点;“不教”即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点、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点以及教了暂时也不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与互联网平台。其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譬如不同水稻种植区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既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又可以邀请所在不同区域的高校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实时实地的为学生解疑答惑,运用现代手段凸显不同水稻种植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异同点,让学生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还可通过与素未相识的不同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重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例如学习过程与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对其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与教学反思,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水平。由过去教师缺乏数据支撑只顾盲目狂轰乱炸式教育教学方式向通过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转变。这类智慧化学习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

3.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目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学科化、基础性和研究性,农科类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环境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提升,从而造成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推进“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让农科学生清醒认识“三农”特点”:农业具有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农村具有分散、支付困难、基础设施差等特点;农民的特点是意识不到位、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等。“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得以解决或缓和,在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类似“私人医生”的“私人专家”在线咨询;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的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展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学术讲座、论坛、在线咨询、短期培训、与用人企业单位互动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宽松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应本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基于企业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专业知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平台上多人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互联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通过网络订单培养、共建基地等措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需要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原始的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农科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和发展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之.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16,(1).

[2]徐伟,洪彬,彭莹,高志强.高等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7).

[3]李玉想.浅谈信息教育技术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4).

[4]孔德栋,黄冲平.新媒体时代研究型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

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3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建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现达到改造提升农业经济的目的。

 

1“互联网+”对于改造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渐腾飞,从财力、物力、智力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长久沿袭下来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1“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1.2“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

 

“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解决我国农产品销售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我们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1.3“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

 

“互联网+”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达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门类、开发农业功能,为全产业链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1.4“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信息,为消除自然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丰产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协作经营服务平台,将农业研究专家、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

 

对于在农业领域曾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优、公共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此外,“互联网+农业”还能够把城市的公共服务低成本的辐射到广大农村,降价城乡之间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能够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2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2.1“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如果各自为政,大家埋头各干各的,到头来整个“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定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协调的,对整个农业经济的改造和提升也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急需政府出面对整个“互联网+农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从而达到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平稳向前发展的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改造提升国家农业经济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2.2“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亟需加强,至今还没有通宽带的村庄就有5万多个,没有计算机的农户家庭在60%以上,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只有30%左右。另外,在农村,农业数据、农业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低下,即便有些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实验示范阶段,不能做到普及推广,如何把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下面临的挑战。

 

2.3“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挑战

 

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受到整个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农业问题也变得错综复杂。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把农业现代化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

 

3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经济路径研究

 

3.1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

 

基于“互联网+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要尽快实施针对“互联网+农业”的战略性研究。从国家层面,搞好“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互联网+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防止信息孤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制定“互联网+农业”技术研发路线图,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创新;加强“互联网+农业”立法,推动农业数据开放、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优先布局,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在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尽量实现村村通宽带,并且研发出适合在农村退关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开发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开发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面向国内外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3.3传统农民向新农人方向的转型

 

在互联网新的背景下,对于新农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文化基因、自组织基因。

 

3.4在农业生产方面,设计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系统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GPRS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经过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可远程或自动控制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CO2气肥机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同时可以根据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情况,由农业专家给予远程农技指导。农户可以通过手机、Pad、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环境信息和作物长势,同时可以通过信息终端远程控制温室大棚环境调节设备,从而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减少病害发生,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

 

3.5在农产品交易平台方面,开发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未来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出现四种,第一,依托原有互联网优势扩张到农产品领域的电商平台,如京东;第二,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形成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如被誉为农批市场转型电商标杆的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第三,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自主打造垂直农产品电商平台,并逐步扩张品类,如泸州老窖商城;第四,个性化高端产品形成的小而美轻模式。

 

3.6在农产品销售方面,通过互联网推进产品品牌化模式

 

淘宝出现之后,服装等早期触电品类快速涌现了一大批淘品牌,现在,农产品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快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几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积累和宣传推广效果。由于农产品整体的品牌缺位,比其他品类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所以,未来品牌农产品电商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

社会的飞速发展提升了对农业经济的要求,现阶段传统农业发展手段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脚步,所以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互联网技术。相关人员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不但要将农业发展自身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1“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概述

新时期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首要经济发展形式,时代印记较为明显。当下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能够对生活中存在的所有要素进行管理和分类,使其融入各个行业中,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发展模式做出保障,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合理的保障措施,增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的融合,构建新型经济增长点,促使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主要变革环节,应该以互联网创新为基础不断朝着产业化、智能化前进。现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系统性,所以这时进行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出现扩展了农产品销售范围,使经营更加便捷。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使信息交流更加有效,拉近了农业生产方和经营方的交流与沟通,使农业产品在市场占有优势地位。

2“互联网+”时代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其一,“互联网+”时代可以有效调整中国农业生产结构。“互联网+”时展模式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完善农业内部产业类型。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保证农业工作者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查询相关农业数据,从而借助各种数据信息掌握农产品的市场走向,进一步提升农业工作者的种植收益。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了解政府部门对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条例,并顺应政策调整农产品结构,使农业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在互联网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内容,比如服务业、工业、农业等,农业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内容,掌握农业的发展走向,建立较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而互联网的特殊性也能够使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保证新技术产品的灵活有效应用,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大众展示农业新技术产品,使农业工作者能够及时找到与其对应的发展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其二,“互联网+”时代可以使农业经济发展获得多重效益。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进一步节约农业工作者的种植成本,从而提升农业工作者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具有多样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互联网技术使用,引导农业工作者获得市场动态信息,基于市场发展走向使农业工作者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解决相关问题的灵活性。农业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将信息化基础优势发挥出来可以使用信息化网络交易平台,这样能够简化交易程序,提升交易便捷性和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使农业技术能够实现有效发展,提高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三,“互联网+”时代可以有效优化农业生产技术。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可以充分使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进行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把农业发展模式转化成技术型生产模式使其迎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创新能力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标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手段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下,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质量。互联网发展为农业经济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因此有效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将能源资源优化和整合,并扩充农业经济发展范围,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实施优化配置。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与其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方面分析信息化技术,例如对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土、肥料等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并及时掌握市场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销售策略,扩大农业经济发展效益[1]。其次,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完善信息交流渠道。在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需要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农业发展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互联网信息平台,重点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将农业产品与电子商务相融合。“互联网+”时代下能够使信息实时性得到提升,想要增加经济收益就需要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在农业生产中,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用于农业机械,还能够用于产品营销。农业工作者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及时了解行业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扩大农产品宣传、销售范围,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可以实现新型的农业订单营销模式。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制度与政策有效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基本收益,引入电子商务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农产品的精细化管理。完善的农业互联网建设不但能够为电子商务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为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提供支撑。相关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农业具体发展过程,尤其是通讯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还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从而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潮流[2]。最后,对农业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铺垫。农业工作者思想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认识到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接受机械化农业生产。可以采用试验田作业方式进行直观对比,利用机械化在一片试验田内进行生产,而另一片试验田采取人工生产方式,对比两组试验田的生产效率。经过较为直观的对比可以发现,机械化生产的生产效率较高,质量较好,不但能够节约人力支出,还更加高效。这时农业工作者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拍摄农业机械化生产视频扩大农业机械化的思想普及程度。“互联网+”时代下,想要将农业机械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还应该对农业工作者进行机械化管理培训,使机械生产方式更加高效。可以通过扩大农业机械管理宣传使农业工作者了解农业生产中应用机械化的优势,在实际推广培训的时候可以基于农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高具有农业知识的农业工作者,可以开展技术培训,对周边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普及。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培训,使农业工作者能够接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从而实现有效的农业生产。信息平台的建立完毕后还需要对农业工作者进行信息培训,使农业工作者充分了解农业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农业工作者及时了解产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可以提升其互联网意识,使互联网技术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3]。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技术不但能够提升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便捷。农业经济想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创新和改善,就应该在新时代下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云飞."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8,000(003):9-10.

[2]高俊芳.“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96(04):31+40.

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5

[关键词] 互联网 农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27-01

1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现代农业逐渐谋求着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互联网农业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使得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使我国城镇化建设日益完善。接下来,笔者就互联网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2 当前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信息平台以及物流营销平台

互联网需要通过平台传递信息,信息平台是人们获取与信息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完善的信息平台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领域建立的信息平台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网上呈现出来的农业信息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很多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还不够完善,一些农产品无法找到适合的物流路径,对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给客户制造麻烦,影响客户对于农产品的信任度以及满意度。

2.2 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实际的基础设施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处在水平较低的状态,互联网技术也没有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因为各地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性,一些地区甚至并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对互联网技术不够了解。由于农业信息技术没有较高的水平,相关的智能设备没有被投产使用,整体上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2.3 从事互联网农业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要想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从事互联网农业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办法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普及,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对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事物的接收速度慢,接受能力差,阻碍了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

3 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网络农业相关平台的建设

首先,我国农业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网络农业专业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推动建成完善的农业网络,使得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其次,应注重网络环境的优化,避免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出现障碍性因素,鼓励更多人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平台建设中去。同时,应加大网络体系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信息使用的安全性,提升使用者对于信息平台的信任度。最后,相关人员应该重视经营渠道的建设,通过借助互联网扩大经营范围,扩大生产规模,重视同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追求产品下单、物流配送一体化。

3.2 注重网络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一,要加大建设网络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二,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研究,不断应用和普及新技术、新工艺,扩大智能设备的使用规模,给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3 重视网络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其一,要注重展开学校教育,我国应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网络农业相关专业,培养更多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增加职业教育院校,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重视农业相关的基础原理和知识的讲授,还应为学生展示农业研究的新成果,并积极提升学生对于互联网知识的掌握能力,推动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其二,有关部门要重视对从事农业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将最新的生产理念、经营方式、创新技术等传授给他们,还可以让其向农业技术应用先进的地区或者国家进行学习,将学到的经验技术应用到本地农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其三,可以在网络农业研究的过程中聘用互联网专业的人才,让其通过与农业专业人才的合作与交流,最终推动互联网和农业发展实现融合,使得农业发展与时代潮流相符合,最终实现长远的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互联网技术谋求融合,加强网络农业相关平台的建设,注重网络农业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重视网络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实现长远的发展,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文军. 运用“互联网+”思维 促进黑龙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 北方经贸,2015,06:47-48.

互联网农业创新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金融;现状及对策;发展路径

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是我国农业金融在互联网背景下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农业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对于农业经济飞速上涨的需求,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应积极将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相关要素引入农业金融的发展中,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可大大缩短农业金融的创新周期,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进步为农业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农业金融市场的规模较易形成与扩大[1]。

一、我国农业金融的背景与现状

(一)农业金融起源与发展

在农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均离不开农业金融发挥的资金融通作用。农业金融是建立于信用之上,以货币流通的形式实现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在历史的发展中,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引起了农业资金的借贷显现,并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农业金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在清朝中期得到迅速发展,票号、典当等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促进了农业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一直是国家发展重点关注的方面,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成立四联总处、农村信用社、农业合作社以及实行等方式来推动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农业金融的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现状

农业金融的规模由最早的农民之间发展到现在的农民、银行与政府的多方合作规模,已经具备多样化的农业经济支持功能。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正处于不断改革、完善的发展阶段,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不高、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使得农村对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率较低,也使得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认知不足,无法良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金融依旧处于缓慢的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不具备一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使得农业金融机构依然只能具体到乡镇一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市场的规模,不利于农业金融的深入发展。各行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发展关系,每一行业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信息时代下,农业金融与互联网的联系不够紧密也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稳定。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农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向农业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2]。

二、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优越性与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优越性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金融在互联网技术下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但其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很大,有很高的潜在价值。农村人口较多,农业金融的市场需求大。如果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为农业金融提供足够资金支持,扩大农业金融规模,集中市场,将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社会其他行业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互联网农业金融相比于传统农业金融,在时间以及区域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线上的农业金融机构使得营业时间更加弹性化,有效缩小了农民与农业金融机构双方时间差别的影响,营业网点的虚拟化网络建设,降低了金融机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互联网环境下农业金融机构的扩建,会带动农村当地基站、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网络信号的稳定与增强[3]。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发展的挑战

1.金融发展资本空间有限在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下,一些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上升,对线下农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金融的发展原本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的收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会严重损坏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农业的收益周期较长,因此很容易造成无法及时归还涉农贷款。无法预估的风险,导致农业金融的发展资本空间有限,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很难扩大规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下,京东、淘宝等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帮助农村扩大农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风控水平,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不容乐观,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2.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现如今,仍有很多农村地区没有达到网络的全覆盖,存在基站少、信号不稳定、村民无法承担过高的网费等问题。尽管在政府的扶植下,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数量增多,互联网使用流畅,但是金融人才与互联网人才的缺少依旧阻碍着农业金融的发展。大量的青年和知识分子都涌向城市,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都是小孩和老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知识技能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业金融。互联网技术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基础,如果农民对互联网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能力不足,势必会导致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缓慢[4]。

三、我国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政府积极发挥资金扶持作用,增加贫困地区农村网络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农业金融优惠政策,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为打造“宽带中国”的前景不懈努力,建立并健全农村网络系统,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在软件方面,一方面需要让农民认识到互联网技术能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可举办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讲堂,宣传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各项先进理念,使其产生积极接受并学习的心理,通过知识培训,提升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农业金融理念。另一方面,解决信息时代互联网人才与金融人才的需求,提供创业机会和高标准薪资待遇,吸引有创业思想和城市发展经验的青年人才回乡就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回报给家乡,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

(二)加强与互联网农业平台的合作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都呈现个体户或者小规模的零售,在农产品的生产上缺乏产业化效应,销售上缺乏品牌化效应,没有形成集中化生产规模,无法建立农民自己的品牌,导致农业经济收益偏低、发展缓慢。政府应集中个体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资源,促进二者的合作,共同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更容易再和涉农电商平台建立经济联系,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帮助农民宣传农产品,提高销量,发展互联网农业金融。例如,与京东、淘宝等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合作,向全中国的顾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还促成了交易,在电商平台的支付、物流、配送等技术的支持下,帮助农民完成一系列的线上销售过程,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一个正确、科学的金融组织体系可为农业金融提供发展方向与保障。首先,作为在农业金融中占据较高地位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强网点的互联网经营,增加线下机构的建设,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农村级别,使得农户金融贷款的过程更加便利。其次,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对农业金融进行帮助,进行农业金融的融资和贷款,分散经营的风险,为农户农业贷款提供更多渠道,减小农户解决资金支持的难度,促进互联网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对农业金融的需求加大,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等要顺应潮流加强金融体系的工作效率。另外,政府以及农业市场要积极寻求新的经营模式,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路径。

(四)促进农业网络金融理财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业的发展下,兴起了网络融资和理财。通过网络金融理财,让投入资金增值,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将改变单一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金融理财路径,丰富了农户进行农业融资理财的选择,扩大了农业金融发展空间。例如,P2P平台、大数据金融、网上银行等网络融资模式,还有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为农户提供多种贷款服务和理财模式,最大化发挥资金的流通、运用效率,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发展。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对农业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优化农业市场资源配置、改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模式等。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金融仍面临着风险大、发展空间有限等众多挑战与阻碍。通过积极增强农村的网络建设、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建立经济合作、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等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亮.“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业金融发展方向研究[J].商讯,2020(07):79.

[2]苟延杰.产业互联网视角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2):33-52.

[3]张琳.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发展路径[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