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1

1.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将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鼓励学生发挥自觉性,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也说明了在对高中生独立性和能动性等主体品质重视的前提下,建构主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2.现代教育技术的成熟使建构主义的引入成为可能。伴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成为了可能。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更多的音频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让历史学习更加的真实。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学习的渠道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仅有渠道,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到多方面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知识储存变得丰富,也使得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合作学习、协作式学习成为可能,并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3.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属性也使得建构主义的运用具有可行性。我们学习的历史知识都是已经发生的,是间接性的知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是历史知识本身并不能够再现,学生也无法体会到全面和真实的历史知识。建构主义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语言教学的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虚拟的历史情境。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的历史教学已经不是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方黑板”可以有效完成的,学生也不再是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正如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样,我们要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可以激发其本身兴趣、唤醒学习者原有记忆中储存的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建构的条件下,对新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有意义的建构,有效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点。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教学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一线教师对建构主义理念不理解或理解得不透彻。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包罗万象、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教学设计。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同其他的理论相联系,使教学设计做到更好,从而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象,高中一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当前的学术动态发展迅速,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及时关注历史教学的学术前沿,掌握历史教学发展的先进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教育教学的前沿动态也进入了我国。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各种理论面前,要坚持与所在学校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盲目照搬,用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将先进的理论与自身环境相结合,促进自我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客观环境本身不能为教学设计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观念与我们某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冲突。教师原本的教学设计,可能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等原因不能完全实施。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的问题。如针对学生长期形成的不愿思考、不愿探究的思维模式,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多讲述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从而增强课堂的真实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

3.现存的社会因素对历史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的阻碍。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高中历史的地位不高,家长和学生并不重视历史,甚至多数家长抱着“历史无用”的观点,造成了学生在学校不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教师在学校地位不高的结果。这不仅降低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还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实施产生了不利因素。针对这些情况,一线历史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并让学生认识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势。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启示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2

关键词 小学 教学管理 探讨

教学管理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高效,是广大教学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浅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树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水平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具有捍卫新的管理理念的勇气与毅力。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作中一定“敢为天下先”,顶住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压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善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将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从强调分数转变为强调能力,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内容。在传统小学管理内容中,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获取,以及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坚持“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转变低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

深入课堂是校长获取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具体检查指导,校长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教育资料,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并将最新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校长要主动关注教师

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关注校内的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体与潜能,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及个人实际情况。要想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而教师是基础,可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师。为了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最新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长应呼吁每一位教师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小学校长,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塑造自我,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检查、激励、评价三个环节。

(一)教学检查要严格、认真

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其前提条件是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检查工作,因为教学检查具有督促和反馈的作用,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明确检查方向,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得奖励更有依据。

(三)教学激励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奖励是评价之后的激励措施,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激励的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重引导解决教学中的落后环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强烈的激励性,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错综繁琐,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实践,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完成预期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峰.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04).

[2]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3

关 键 词:艺术专业 教育管理 思考

近几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高等学校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何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利避害,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艺术专业学生优点

①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较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艺术专业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求知成才愿望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对迎接社会挑战有危机感,因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提高。

②专业情结浓厚,有一技之长

艺术类大学生比较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和社会中完善与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③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高考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声,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考试。相对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直率大方,重感情的优良素质。

2.艺术专业学生缺点

①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②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一定文化底蕴

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思想深度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低,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轻视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只重视专业课。

二、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成因

1.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文化修养、政治思想品质、个人风格、为人处世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相对而言,一些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意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

3.专业特点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能努力塑造个性风格,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学讲究感觉悟性、个性特色、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所以专业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特点。

转贴于 4.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聪明、好强、思想开放,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文化素质较普通文理类大学生普遍偏低,社会活动多,交往面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文明修养不够,从中学到大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

三、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1.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特点,不夸大他们的缺点和劣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发挥特有的专长。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应该适时地抓住热点、焦点问题,适应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充分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其中少数学生有厌世、愤世等不良心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现,已经影响到其个人行为的判断和价值观取向。当前,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转第133页)(接第140页)因而产生了一些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3.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校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4.为艺术生搭建成才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开拓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积极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师生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和享受到服务、奉献的乐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鼓励学生走出去,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创作的执著追求,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院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履平.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4).

[3]张信群.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4]肖养蕊.关于对艺术类学生加强两课教育的若干思考[J].艺术探索,2003(05).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4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措施

1 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加快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今后我国高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总结来看,加快建设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加快建设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全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2)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要求必须要加快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当前,我国也正在进行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力求不断推动我国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在高等教育这一块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加快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就十分有必要了。

(3)我国教育自身发展要求高校要加快建设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加快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因此,加快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无疑会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必须要加快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

2 进一步建立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学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由于种种因素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依然相当滞后,距离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今后有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着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科学性。

(1)转变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立创新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着力扭转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树立"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将统一管理和照顾师生个性差异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为高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工作等提供优质服务。

(2)切实优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结构。首先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学历水平,学历水平代表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工作能力的直接反应,国外一些国家的大学中的教学管理队伍普遍具有硕士和博士以上的学历水平,而我国大部分大学的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基本以本科为主,少数大学甚至有不少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为专科,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其次,要加快优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不同年龄人员的比重和性别上的比重,在年龄比重上要注意不同年龄阶层的工作人员的合理搭配,在性别上要注意男女工作人员的不同的性别比例,这些都对建设高校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具有直接的影响。

(3)着力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着力提高其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就是要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其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再次就是要不断提高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组织协调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等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自身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培训的力度、方式方法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不断优化培训形式、创新培训内容等,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4)完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其他方面。例如要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职务晋升以及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福利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着力完善与建设创新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努力为加快建设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提供保障。

3 总结

进一步加快建设高校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未来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方向,有关部门和高校要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起建设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着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邹瑶.基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周莲芳.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6:37-38.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心血管介入;依从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1]。而焦虑抑郁等情绪又会反射性的引起生理上的改变,中度以上的焦虑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加快,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得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2],可见这种情绪对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探讨了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进行干预,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诊治的依从性。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来我科就诊进行心血管介入性检查的患者共90例,经临床检查全部病例均有进行介入性检查的适应症,无严重禁忌症。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21~68岁,平均49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上均衡可比。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内科对症支持治疗,要求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填写Hamiton焦虑量表和我科自制问卷,以了解患者的焦虑情况和其对于接受治疗和介入性检查的依从性,和不愿接受治疗的主客观原因。然后针对收集得到资料为患者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并应用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对照组只行常规内科治疗。具体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计划包括:(1)举办心血管健康知识讲座,并介绍介入性诊治的方法和优缺点和风险,每周1-2次,每次1个小时;(2)在病房和科室内外设立宣传橱窗,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进行介绍,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科普教学录像,增加知晓率,减少焦虑情绪;(3)由主治医师、外科手术医生和主管护士组成护理指导小组,定期对患者进行访视,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惑,观察分析患者的思维和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安慰、教育、鼓励患者,承认并愿意接受疾病事实和采取介入性治疗的必要性。又主管护士定期为他们讲解术前和术后护理的方法。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焦虑量表测试结果的比较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焦虑量表测试结果比较

注:* P

2.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的比较 经过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后,干预组对于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性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表2 两组对介入性诊治接受程度比较(例,%)

注:χ2=42.78,P < 0.01.

3讨论

在对本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时,笔者发现,患者对于心血管介入诊治的依从性低,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通常是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示过分忧虑和担心,过高地估计了疾病的危险性,绝大多数人对于介入性治疗比较陌生,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因此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和担忧。客观方面则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而选择不接受介入治疗。本次结果显示,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可以明显改善心血管介入诊治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的心情,从而提高他们接受介入性治疗的依从性。这与文献报道结果相同[3-4]。说明恰当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对于疾病风险和并发症有客观科学的认识,减少无端的恐惧心理。而医生护士的有效护理指导,又能够让患者产生被尊重、被关心的认同感,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建立应对疾病的积极的心态。这项举措大大展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顺娣, 仲玉琴, 陈静.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2) : 11-3.

[2]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2版.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2( 增订版): 235-38.

[3] 吴立新. 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对心血管介入诊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10): 1743.

对教学管理的意见范文6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1872年起源于哈佛大学,主要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要求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学分制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是教学制度的一项改革与创新。我国虽然很早就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其发展中却问题众多、进展缓慢,因此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出现。同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也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探讨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必然性

1.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要求

高校在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应当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既是教育的受体,也是参与者,还是教育者的价值所在。教学管理应当重视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获取知识、选择专业和教师、安全保障等权利,并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学分制的教育环境中,若学生不能自由选择其感兴趣的课程,学校未能充分满足其学习课程的要求,那么这种学分制就失去了该制度本身的意义,进而不能体现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在学分制改革中,学生应当通过参与教学管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

2.教学管理根本目标的要求

教学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在校师生提供合乎情理的管理环境,使得师生能够根据其真实的需求,判断教学管理是否能真正确保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后,师生才发现不能很好的适应,那么很有可能会错过教育的最好阶段,这显然不符合教学管理最初的目标。但如果从学分制建立之初就允许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师生就能从一开始就清楚明白的确认这种教学管理是否适用于自身。教学管理者应当根据其管理素养,充分考虑师生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确定何种教学管理是适用于他们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又切实满足了师生的需求,从而提升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教学管理根本目标要求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二、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学校都会在学期末,为学生提供对教学内容和教师进行评价的环节,这是高校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提供的重要机会。但这种教学评价常常记录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被评价的教师可以清晰地调阅全部学生对自身的评价。许多学生为讨好老师,基本上都会给予老师全部好评的反馈。甚至有些老师还会暗示学生在后续对老师的评价中给一个好评,以换取在考试中的好分数和成绩。显然,这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可能让学生行使正当权利的意愿得到很好的维护。因此,在学分制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管理者难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恰当方式与渠道,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其积极作用不能得到发挥。

2.教学管理者忽视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反馈

课程选修人数的多众少寡最能直接反映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好坏,但在许多高校,课程选修人数跟课程的开设及其规模并没有太大的关联。高校学生如果选修某门课程,这至少能表明该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感兴趣,希望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是其参与教学管理的间接体现。但是,学生的这些教学反馈常常得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教学管理者管理思维僵化,不愿按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做出改进。他们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反馈的意见采取忽视的态度,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目标的实现难以得到切实保障,进而造成高校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的浪费。

3.学生很少被给予参与教学管理的恰当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较少,且过于简单,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例如,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会顾虑老师的想法,可能在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起来,不通过教学评价告诉给教学管理者,但他们其实希望将改革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意愿透露给教学管理者,希望其做出改正,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中的矛盾心理会影响到其发展和教育权利的实现。虽然不能确保学生选择某门课程是基于兴趣或有用,而不是简单的是因为课程容易而选择的,但既然学生通过教学评价透露了他们对教学管理的意见,高校就不应该视而不见,应当改进教学管理方式与方法。

三、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对学分制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分制观

要解决当前高校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及其教学管理者和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常的学分制观念,既完全学分制意识,应逐渐将人才培养考核转变为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依据,并据此制定教学及其管理的相关环节与方案。在以往以教学时数为计量单位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被赋予的自主选课的灵活性要少很多,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这种模式也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以改进教学形式与内容,推动教育的发展。而完全学分制则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能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2.重视学生的需求与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管理

高校对学生意见反馈的及时回复,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意见反馈方式,通过优化流程,确保意见反馈方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为教学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其通过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教学管理问题的办法。此外,高校还应当从学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上,满足多数学生的正当诉求,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更多的自,并通过选课等方式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

3.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给予指导,提高管理效果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能因为个人情绪和喜好,存在不够客观冷静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对其参与过程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便在激发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积极性的同时,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高校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在实施具体的教学前对课程设置进行评估,在教学后对课程考核实施监督,以便帮助学生合理地参与教学管理。第三方组织参与教学管理,可以很好促进高校建设与学生发展。尤其是在学分制下,专家委员会可以对课程的要求及其评价给予明确、清晰的标准,以确保教学管理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综上所述,高校在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提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既有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也有学生作为教学管理主体参与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高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需要根据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和特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制度与模式,探索既符合高校学生需要,又适用于高校实践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爱红.浅析学分制下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现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6):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