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信息科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1
院前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在院前急救和救治行为上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应用尚未展开,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新余市急救中心怎样构建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从而标准化统一的和正确的指导现场医疗急救,本文也提出在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和并对优势进行分析。现行国内的院前急救系统由于多种体制并存,严重制约了院前急救工作的发展。以我市为例;新余市是省辖市,全市人口约115万,面积3164平方公里,下辖一县三区。2006年通过市政府文件规定才成立独立型模式、统一的市急救中心,负责全市医疗院前急救。避免了120不统一,多个急救系统并存的局面。成立并完善包括四步:一、通讯网络化。成立一个统一的120指挥、调度、急救中心,一个市级行政区域只有一个急救电话、一个急救通讯调度网络(包括深圳市中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ZXD1000-S型数字程控交换机、中兴GoTa车载卫星定位系统、GIS(电子地图)显示系统和大屏幕投影、车载摄像头、移动通讯终端等)。包括4方面:①市民与120的通讯联络;②急救中心与所属分站、救护车、急救医院的联络;各分站、点必须有较为完备的通讯保障,至少有一部急救专用固定或移动电话,工作人员必须配备移动通讯工具,无线数据通信网络监控系统(GPRS系统)应具有覆盖面广、高效的特点,适合在边远偏僻、不具有常规网络传输条件的地区使用;③急救中心与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④救护车与急救中心、上级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网络医院和其他救灾系统的联络;在救护车移动状态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等网络技术应为急救指挥中心提供快速、实时的清晰的现场医疗图像信息、数据及自动跟踪系统。二、全市成立一个急救中心,城乡多个救援分站,分站全部依附于综合性医院;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上下联动。三、急救车辆必须使用统一规范急救标识,车内全部配有多个实时电子探头、地理信息系统终端、全球定位系统终端、无线数据通信终端等。四、"120"指挥中心还在各分站医院设置了终端,该终端可以接收"120"指挥中心发出的各项指令、尤其是救护车发出的现场信息,使医院的急诊科在患者到院之前,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也使急救中心具备承担日常医疗急救、重大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护任务的基本条件。
现今院前急救都是由出诊小组完成,现场救援人员在现场一般只能凭个人的经验来处理;当遇到疑难病例时,只能依靠身边有限的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监护、检查、治疗。需要支援时,也只能使用简单的通讯工具如对讲机,手机等语音系统和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无法直观的把患者病情反馈给指挥中心或者值班专家,从而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而且接诊医院无法在现场救援人员接触患者的开始就开始跟踪患者病情变化,而只能在接触到患者后才了解患者的病情,这样就耽误了诊疗和抢救的时间。而且院前与院内的衔接主要是通过一部电话和一纸交接单完成。这张交接单一般会放在病历里,随着患者一起走。
现在我市急救中心的构建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目标已经初步建成,也已经有了移动通讯指挥平台,主要传输图像和音频,把调度的座席放到移动车上、放到救护车上。已经建成如下:①呼叫系统可实现急救中心与救护车的语音互通,急救中心可借此获得患者状况及路况信息;②移动终端可传送路线图和实时路况,还能把急救中心的指令以及患者的基本信息传送到救护车;③车载摄像头可以把救护车内的实时图像传送到中心,后者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指导并提前作出相应准备;④通过上述车载设备与120急救调度中心互通;120急救调度网络可与专家顾问系统及救治医院互通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故此我们可以做到:①现场医疗救治信息传递通畅,指挥中心可同步监视现场情况,及时做出增援;②现场救援人员与指挥中心及专家顾问系统能够互通信息,共同分析病情,商榷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③接诊医院能及时、快速、准确的掌握患者的信息,以便提前做好接诊准备。
先进的指挥调度系统为抢救患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把所有医院的位置、信息还有它的特长都标好,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特点,组织转运。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其最大的特点是通讯的应用,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GPS、卫星工具等。但急救中心的信息化水平与综合医院比,相差还很远;在综合医院,电子病历、PACS系统等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结合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使用,可以让系统与患者数据库、移动的电子病历建立互通。
怎样引导院前急救行为向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发展?可以代表现代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方向。解决这一问题,我市急救中心走的是构建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即通过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等多种技术与院前急救医学结合起来,并与急救指挥中心和专家顾问系统及救治医院互通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也可及时同步的反馈至救援现场,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目的。院前急救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的理想目标,就是每一辆救护车都可以与这个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协同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对整个院前急救起到宏观把控的作用[1-5]。
参考文献:
[1]张振新,林长春.中国和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比较及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09,4.
[2]闫,甘贝贝.整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救发展如何破困局[N].健康报,2011.
[3]刘林成,鄢春梅.浅谈武汉市院前急救现状和对策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2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同学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四)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1.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3.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4.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在备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做成专题网站,在课上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54―0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趋势,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能一直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语文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要认识到课本只是学习的范本。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自己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摄取知识,获得能力。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就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义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2. 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但能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1. 导入阶段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的导入更加精彩。
2. 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印证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知识要展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难为易 阅读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结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又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将之灵活地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优化与改革。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空间,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谈谈几点认识。
一、现代信息技术给予学生学习兴趣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授课开始,针对教学内容,抓住重点,优化教法,精心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散文和诗歌以意境动人,朗诵是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效方法,借助多媒体,名家的朗诵,其激情和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不仅弥补授课教师自身的不足,更能带给学生听觉上美的享受。我们学到的古诗词,充满诗情画意。如果我们只是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则很难描绘诗情画意。多媒体、图片、声音的巧妙组合,使学有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对诗的理解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形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视觉效果差,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利用合适的地点,利用恰当的机会,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
二、信息技术更易于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不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枯燥的概念、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学习起帮助的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有多种方法,然而,实际教学过程是学生还没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的效果。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用电教多媒体,就能形象具体地展现课文的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使学生从繁复的表象联系中更好地理清课文的必定联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转而进入人机交互状态,学生至上,学生的兴趣指向一定是选用相关媒体的重要标准,最后展现给人们的是生生互动――排演、点评、再排演课本剧。
三、视听并用,增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言文字教学,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多媒体技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传播一体化。正是因为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电化教学发生了新的变革,有效地提升了语文课的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不少教师往往不顾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考虑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不自觉地过于强化多媒体,使学生失去亲近、体味、揣摩语言文字的机会,少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和积累。听一位教师上姚鼐的《登泰山》。文中描写日出的一段文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上课老师选用一组美丽的日出照片做成一个色彩艳丽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图片去体会、理解。很美丽、很具体,但总觉得美中不足,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不出来,未能深刻体会到日出时那瞬息万变的鲜艳色彩和日出的动态。因为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让学生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的信息。语文的工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它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然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说,往往是得不偿失。图片直观形象固然是优点,但这种直观形象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怎样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值得广大教师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5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中的运用
现在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方式(如黑板、模型、纸质媒体等)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收集学习资料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在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只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1. 教师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乐、声音、视频等。例如在讲到,湾问题(九年级)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不少从蒋经国、李登辉时期一直到2005年连战、郁慕明等重要政界人物访问大陆开始两岸和平之旅等两岸关系的政治上变化,两岸民间各种交往活动的事例等资料,以及有关两岸统一的各种音乐、文章、视频等,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挑选更合适的资料,使得备课时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2. 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借助网络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知识,并利用计算机对教材内外的资源进行加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如在讲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正值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便在备课时及时加入这一热点话题,并引申出“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及其全球破坏力,以及我国面对危机的政策、信心由来。这样一来,既可增加学生对教材原有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3. 互联网上存储着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和教学软件,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八年级)时,我先从网上下载这一内容的教案、课件,并针对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删补,上完课后跟据情况进行修改,再上传到网上,优化了网上教学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教师通过计算机运用PowerPoint、Premiere、Photoshop等技术对声音、视频、图片以及丰富的网上资源进行再加工,制成教学课件,创设各种形象直观的学习情景,提供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刺激,让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而实效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化整合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图示、表解等方式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九年级),我便使用Flash制作了一个小画面:一艘船在大海中平稳地行进,船体忽然失去导航系统和动力系统时出现了不同情况。让学生思考三者的关系,然后告知学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像这三者的关系。接着根据船在平静的天气和暴风雨的天气中摇晃的程度,告诉学生大海就如同社会,社会稳定了才有利于改革和发展。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串成线,连成网,知识一目了然。例如讲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九年级)时,我便将所学内容中有关创新的知识以及所在的框题、页码、主要内容罗列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密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4. 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将教材资源情景化、生活化,使教学中的知识点进入到情节化、互动式、多重感知的情景中,从而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消化知识。如讲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八年级)这一内容时,我便用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作为音乐背景,播放1999年贵州麻岭风景区缆车因违规设计施工和超载而坠毁的录像及其他消费问题的资料图片,加上声情并茂的图片介绍,许多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流下了眼泪。我又适时启发学生把所遇到听到的消费者权益被侵害事件讲述出来,然后进入教学目标要求,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利,消费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申出国家、社会应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现代信息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角色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自动实现,如果教师“满堂灌”的观念不变,也只是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再好的多媒体课件也只会沦为现在版的“黑板、粉笔”,发挥不少它应有的作用。
2. 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教材为蓝本,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认真备课。同时不可滥用课件,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烦。
3. 要结合政治课教学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收集信息时要注重时代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的气息融入政治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掌握天下大事的平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央电视台“3・15晚会”、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飞船、西南地区旱灾、上海世博会等时事资源都应及时地成为政治课堂上的重要资料。
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形式的教育,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借助网上丰富的资源与计算机技术,引导学生回答、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帅.有效上课――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王力.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现代信息科技范文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根据需要认真选择教学媒体,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点我在“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有深刻的体会。
再现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维多利亚港繁华而又美丽的夜景,配以“东方之珠”优美的旋律,顿时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他们在老师创设的愉悦气氛中,初步感知屏幕上那些五彩缤纷的射灯放出的无数光线都是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的学习,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由一个点向一端无限地延长。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将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同时还感悟到,原来数学知识的源泉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
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我就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闪烁两次后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通过射线的表象,直观地认识到: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射线是无限长的。接着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让学生自主发现直线的特性,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
展现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尝试着在作业纸上画,再比一比谁画的多;然后采用动画、闪亮的方法展示经过一点画直线的方法:向各个方向画出无数条直线,把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这一数学规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局限,能在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为下一个知识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减缓了坡度。
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常常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体地位。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利,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