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1

一、整体规划,统一指导,行政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指导。为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能力,我县成立了高台县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具体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县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县教体局先后印发了《高台县中小学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高台县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学校课程教师培训制度》《学校课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目的意义、原则、方式和要求,明确了学校课程开发工作进程。

2.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教体局制定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管理的若干意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效落实了全县统一的中小学作息时间、各年级周课时总量和学生家庭作业总量。各中小学要严格遵守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各年级周课时总量,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授课时数的基础上,留足适当的教学时间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

3.整体规划,行政推进。全县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实施学生培养层面上的“123”工程,将学生的才艺培养、运动健身技能培养、生活自理技能培养和学校课程建设紧密相结合,各校将“123”工程的实施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教体局编写下发了《123活动实施指导意见》,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课程纲要,大力实施活动类学校课程。同时,县教体局开发了《北凉古都骆驼城》课程,作为七年级的必修课在全县实施。

二、注重示范,区域联动,整体推进

1.建立试点校、项目校带动,以点带面。在全县全面启动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后,县教研室教研人员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到全县初中、学区,调研学校课程建设情况,把一些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内开发得好的学校树立为试点校,先期将全县初中、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定为试点校,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同时,2009年县国庆小学和我校等五所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校建设项目试点校,教体局以项目校建设作为全县学校课程整体推进的抓手,加大了对这些试点校和项目校的指导和帮扶力度,对各校定期开展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等问题研究活动,指导这些学校及时纠正开发与实施中出现的偏差,根据不同区域的社区特点、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分别对试点校和项目校进行指导,共同研讨,认真总结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然后在全县推广成功的建设经验。同时,试点校和项目校的课程开发也为其他学校准备好了第一手较规范的学习资料,可以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2.城镇带动农村,区域联动。我县城区学校课程建设起步最早,已经开发和实施了多种学校课程,这些学校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体局多次组织农村学校观摩学习城区学校,并通过送教下乡、召开研讨会、培训会等方式培训农村教师,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同时,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用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克服了农村学校课程建设进展缓慢、层次不高的困难,区域联动。

3.中心小学引领全学区农村小学。全县各学区相继成立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学区课程规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参与培训、进行课程课时的安排和管理,及时组织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反思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课程开发的认识和开发能力,并督促、检查和指导学校执行情况。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辖区内不同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分别对各校进行指导,共同研讨,认真总结出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2

共和街小学魏玉琴

本学期,我校继续实行“青蓝工程”,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发挥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师徒之间相互学习,有效地促进老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我与周晓英老师结为师徒,为使师徒双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现制定师徒结对活动师傅指导计划。

一、具体措施

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在师德、工作态度、教学业务等方面为徒弟做出榜样。

2、向徒弟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推荐学习文章,使其开阔视野,不断充实。

3、每月听徒弟课不少于两节,听课要认真记录,按照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认真评课,评议优缺点,做好评课记录,写出指导意见。

4、精心指导徒弟备好课,认真查教案。不合格教案一律不允许进课堂。每学期重点审阅徒弟备课教案,给予悉心指导。

5、每学期指导徒弟上一堂组内或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

6、写好─篇师徒结对总结。

二、在师徒结对中,我努力做到

1、主动工作,带头引领。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样样做好徒弟的带头作用,做一面会“闪光”的镜子。作为师傅,我总是考虑在先,积极带头,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3

精美的培训师资——以合作凝聚团队心智力

教师培训师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培训师队伍建设,坚持“本土化”、“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发展方向,经历了从“全部外请师资”,到“以外请师资为主、本土师资为辅”,再到“以本土师资为主、外请师资为辅”的发展过程。近年来,该校创新本土培训师队伍建设模式,提高培训师能力,以合作凝聚团队心智力,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

革新培训师队伍结构。专职培训师方面:学校共有专职培训师59名,中、小、幼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全部经过教育教学一线的长期历练,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经过专业的培训师培训。

兼职培训师方面:学校面向全区基层中小学(幼儿园)选聘了近100名优秀教师担任兼职培训师。为了加强对兼职培训师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对具体工作进行登记造册,兼职教师每年承担大量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学员满意度高。

创新培训师队伍建设模式。近年来,学校集中力量,加大培训师选拔、管理和培训力度,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培训师队伍建设模式。

创立“海选式”培训师选拔模式。龙岗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师选拔每两年组织一次,在龙岗区教育系统各单位开展选拔工作,并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主要从工作业绩、分享意愿、课程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性和责任感、个人形象等方面考察。首先由基层单位预选推荐,然后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复审,选拔出优秀教师,入围区教师培训师候选人员库。根据龙岗区教师培训任务及需求,不定期在培训师候选人员库中挑选教师,经过系统的培训师专业培训后,聘为学校兼职培训师,并颁发聘书。

构建“晋级式”培训师管理体制。按照培训师的能力、资历与工作情况,我校把培训师分为储备培训师、初级培训师、中级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四个层级进行管理。培训师可提出晋级申请,参加晋级评聘。满足一定标准的,可申请晋级评聘。

精致的培训管理——以机制激励发展内驱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健全的培训管理体系,是激励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息化的培训系统管理。

教师培训的管理网络平台。2008年启用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培训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系统统计等功能。管理系统教师注册人数达到11000人,实现了网上选课、报名、课时认证,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了可供教师学习的“微学习网络系统”,遴选全区基层学校教师和我校教师的优质学习资源,经过系统优化后,上传至“微学习网络系统”。全区教师均可在此平台上学习,并加入讨论,将自己的学习、讨论成果(如微课程、微视频、微策略等)上传分享,在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学习时间进一步灵活机动,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可收集整合大量优质学习资源,使教师从单纯的教育资源消费者变成了创造者、生产者。

教师培训的网络交流平台。学校现有龙岗微课程群、高质量学习研究群、龙岗幼师家园群、龙岗课题群、龙岗科技教育群等QQ群,很多培训班也建立了班级QQ群。利用QQ群的互动,既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也增进了培训师与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能及时了解教师的培训反馈和新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与“学”和“供”与“需”的良性循环。

规范化的培训过程管理。

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协助区教育局制定了《龙岗区教育人才建设五年规划》、《龙岗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等12份教师培训指导意见(方案),分类别、分层次指导全区普通教师、教育干部、新教师、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各类培训;制定《龙岗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指导意见》等3份校本研修指导意见(方案),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制定《龙岗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指导区内教师专业成长方向。

完善培训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编印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管理制度汇编》、《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管理手册》,明确各项目主任、研修员及文员的工作职责。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培训组织严密、服务周全、严格考勤、考核并有记录。培训结束时,所有培训资料如培训课件、培训照片、学员反馈表、总结、反思、学时统计等,必须及时归档,必须由相关人员提出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精细化的培训细节管理。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工作实现了模板化、工具化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细节的完善追求整体的卓越。

培训管理的模板化。对培训的流程进行凝练固化,编制出相应的培训流程模版,如《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管理执行标准与模板》、《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外出培训流程模板》等8个模板化的工作流程,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细节和具体责任人。

培训管理的工具化。学校编制了《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管理执行工具》、《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等级标准评估表》、《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现场表现评估表》等教师培训管理等方面的细节性管理工具,切实提高了教师培训管理的效率。

精进的专业引领——以和谐激发教育生长力

近年来,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实力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对龙岗区教育事业的专业引领作用也逐步显现,充分体现在指导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指引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和特色创建、积极协助政府教育决策、主动服务社会等方面,营造了区域内教育和谐发展的氛围,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为当地教育的发展培育了旺盛的生长力。

引导教师教科研工作。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学校主管领导深入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并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校长、各部门主任、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亲自下校给学校教师做培训,上示范课,组织学校老师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平均每学年达50多节;各部门、各学科专职教师每学年按计划开展各类教学指导活动,如:下校视导、跟踪视导、校本培训调研、观课议课,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另外还针对性地送课下校,帮扶薄弱学校。

加大优秀教师经验推广力度。龙岗区目前有省名师、省市名校长、市科研专家主持人8人,市名师15人。学校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本地教育专家资源,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传播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如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教、名师讲学、名师论坛、名师辅导和课题研究、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举办专题讲座,逐步形成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设讲座的制度;组织名师送课下校,推门听课、评课,执教观摩示范课,开展校本研修等。教研室的“跟踪视导”、名师项目组的“田园式培训”、民办教育研修室的“三级联动模式”更是把优秀教师的经验推广到了课堂。

引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和特色创建。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和校本培训管理办法校本培训指导方案等,统筹规划区域内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指导全区中小学制定校本研修制度,进一步规范校本研修手册资料。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提出了“联片校本教研”、“研修活动课程化”、“研修活动分层分类多元化”的策略,进一步规范了校本课程审批、修改、反馈的程序,加大了对课程申报者及师训专干定期培训的力度。在全区层面定期组织校本研修的专项检查,做到前期有计划,过程有检查,中期有调研,结束有考核,评估有反馈。

同时,学校还加强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指导。设立“学校特色与文化研究指导中心”,聘请全国知名教授、有经验的校长等为顾问,深入到中小学,诊断学校发展状况,破解发展瓶颈,提炼学校特色。在2010年深圳市首届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资格评审中,龙岗区共有12所学校14个项目获得市级特色学校创建资格,被深圳主流报纸誉为“最大的赢家”。

精彩的培训特色——以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从建校伊始,就把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几年来,通过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大胆创新,对内开创了本区教师培训的新局面,对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凸显了学校的发展优势,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机构发展理论之培训树模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龙岗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理论——培训树模型。在培训树模型的指引下,“光足土肥、根深干壮、枝强叶茂、果硕花香”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光足土肥”。“光足”,指积极主动寻求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以突出的业绩赢得了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土肥”,指充足的资源。

“根深干壮”。只有根深干壮,大树才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作为进修学校,培训能力是发展的核心,“干壮”就是要提升学校的培训能力。“干壮”须“根深”,“根深”就是使培训师资更优秀,培训管理更有效,培训课程更卓越。师资、管理、课程是立校基石,也是拉动学校发展前进的三驾马车。

“枝强叶茂”。“枝强”,就是加强学校四部、八室的建设,实行项目负责制下的扁平化管理。通过赋予四部八室“树枝”级决策权,给予四部八室充分的自主空间,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谋求独立发展,以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又能在“树根”级决策的基础上整合功能、协调发展。

“果硕花香”。“果硕”就是促进全区教师的快速专业成长。“花香”就是要突出特色建设,彰显竞争优势和影响力。“枝强叶茂、果硕花香”,塑造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在“培训树”模型的指引下,全校教师各就其位、各司其责,使每个个体在拥有独立空间的前提下,同时追求团队的默契协作与优势互补,为学校提供了强劲而持续的发展动力。

特色课程之微课程。微课程是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主要包括策略方法类、故事类、现象类、影视类等,目前我校已开发约500门微课程。微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快餐化——单次学习,四五分钟;简单化——语言简洁,易于理解;实用化——提供策略,解决问题;多样化——视角广泛,种类丰富;聚焦化——一课一点,深层剖析;智能化——自动播放,自主学习;娱乐化——音画结合,视听享受。微课程自从推出以来,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好评,目前,微课程培训团队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留下了培训的足迹。

特色培训模式之新教师“田园式”培训。教师生活题材的“穿越”情景剧、小品表演、激情演讲、才艺比拼……从编剧、排练到演出,整整一天的节目全部由新入职的教师自己设计完成,这是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一次新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的情景。这些新教师在迈上工作岗位开始,龙岗区对他们开展了为期3年的课堂“田园”新模式培训。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4

一、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问卷中设置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段”这个问题,旨在统计本校14级新生的留守学生情况,经统计分析,在267份有效问卷中发现有127人为留守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8 %。这些学生中均为从小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上学后仅在寒暑假或者仅有一个假期才能见上父母一面,长时间的不接触,没有父母在身边教育引导,跟父母感情很淡薄。因此针对这些留守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帮扶至关重要。

二、留守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家庭人均年收入”这个问题,旨在统计14级新生留守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参照《广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第六条 根据我区各地实际情况,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分为三档,具体认定标准为(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学生,属于“特别困难”。(二)因家庭遭受重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属于“突发事件特别困难”。(三)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家庭人均月纯收入不高于高等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为限)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界定标准,月人均纯收入低于80元),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的学生,属于“困难”。经分析统计,127名留守学生中能达到家庭经济困难标准的留守贫困学生共计58人,占到总人数的22%。笔者及本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一致认为14级这22%的留守贫困生即为课题组接下来三年内急需经济帮扶的学生。

三、留守贫困生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1.学习目的方面

在问卷中我设置了两个问题反映留守学生的入学态度,53%的学生是老师或家长建议来我校读数,43%的学生是自己选择来的,3%的学生是同学劝说;95%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职业技能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这些留守贫困生的入学动机良好,学习目的明确,也为后续的针对性帮扶提供理论依据。

2.学习过程方面

设置这个调查问卷时14级新生已经入学2个多月,在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的时候,做这个调查问卷可以更有效的获得调研材料。在调查中发现有62%的留守贫困生对专业学习的状态回答的仅仅是“可以”,仅有29%的学生是满意目前的学习状态;62%的学生勤于思考,不懂的及时提问老师,也有31%的留守贫困生很少思考,老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认为;当老师提问问题的时候,72%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当然也有28%的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或者懒得回答问题;针对学习中的困扰问题,45%的学生选择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34%的学生对课堂学习感觉不太适应,17%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仅有3%的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贫困学生对本专业适应还是很快的,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值得称赞,可能由于刚入学不久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没有足够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为日后进行专业学习帮扶打下了基础。

3.学校开设课程及教师讲授课程方面

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在14级这些留守贫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64%的认为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3%的学生认为学到的一些专业知识将来用得着;4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技能指导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利;59%的学生希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获得专业技能技巧的指导。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方面,我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只是我们也要更加重视技能操作方面的教授,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操作技能。

4.学习态度方面

考虑到学生的求知欲会决定我课题组教师的帮扶力度,我们在调查问卷设置了几道有关学习态度问题。经调查发现78%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91%的学生喜欢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经过两个月的学习,72%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方法;但是在考察学生是否厌学时,仅有13%的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厌学情绪,有75%的学生觉得认为自己的进步总是被忽视或不满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出现过短时间的厌学。针对这些数据,笔者认为专业帮扶至关重要,心理帮扶也尤为关键。

5.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方面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5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1至2012学年上学期,实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成长计划,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四周秀”,实现教师的华丽蜕变。通过各级名师示范带动、共同探究,青年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得到更深入地领悟;各学科教师通过观摩交流、示范互助,在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教师通过自我加压、帮扶学习,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一、成长第一周――“名师示范周”

名师示范周,旨在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帮助青年教师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学校首先按低、中、高年级组和学科,各选出两名优秀教师围绕某个主题上示范课,并要求其他教师全部参加听课和交流会。示范课后将优秀教师的教案、课例分析与反思、交流信息汇集等材料放入《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名师示范”专栏中,所有参加听课及交流的教师将发言稿内容整理出来跟帖。同时,教研组把本组优秀的课堂教学写成教学案例,优秀的教育教学故事形成文字,上交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印发给全体教师学习。

接着,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录制成课堂实录,形成可重复播放的影像。这一方面,上示范课的教师通过影像可以自我反思和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可以观看课堂实录影像进行学习,甚至还可以模仿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名师示范周”通过案例上传、案例观摩等教研活动,实现个人成长向集体成长的转换。将优秀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的资源,通过课堂录像、教学故事、教学设计方案上传至学校网站,分享给全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通过观摩、模仿和亲身实践等途径寻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的成长蜕变模板。

二、成长第二周 ――“新秀成长周”

新秀成长周,旨在通过新教师自我个性课堂的展示,并在优秀教师的交流指导和连续一周高强度授课压力下,得到快速成长。

所有青年教师(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含5年),学习优秀教师示范课,准备教授一周的新课。这节课是青年教师在大量调阅了成功课例以及与同年级同学科的所有教师研讨后,形成的一堂课,例如师徒结对、同事互助、同课异构、案例研讨等。青年教师的第二堂新授课在听取同科教师意见和建议后,改进设计,再上课。“新秀教师”将其示范课的教案、课例分析反思、交流信息汇集等材料放入《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同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秀成长”专栏,所有参加听课及交流的教师将发言稿内容整理跟帖。

“新秀成长周”通过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实现了学校优秀教师成长示范模板向个体成长的转换。在青年教师对专业成长示范课进行案例分析、评论、研讨等活动中,通过比较、演绎、推敲和内化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让学校示范课引领青年教师个性成长发挥作用。

三、成长第三周――“青蓝共秀周”

青蓝共秀周,旨在通过青蓝教师的互相学习和模仿,通过“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和督促,让青年教师成长更扎实,更稳健。

学校在“校级名师”中确定“蓝”教师名单,并与青年教师形成“青蓝结对”。为了使“青蓝共秀”的效果更好,通过两种形式来达到。一是课堂指导,指定“青蓝教师”同上一节示范课(同课或同一单元内容异构),“蓝”教师为课堂指导教师。“蓝”教师听一节青年教师的课后,根据此堂课的实际效果提出指导意见,帮助青年教师完善课程教案,并再次由青年教师上课展示。同时,所有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听课,并参加交流会。二是课后指导,青蓝教师在平日教学工作中相互听课不少于10节,“蓝”教师在其他业务能力方面对青年教师都要加以指导和帮助。青蓝共秀的所有活动材料统一汇集至《青蓝共秀手册》,同时上传至校园网“教师专业成长”的“青蓝共秀”专栏中。学期结束后,对青蓝教师进行捆绑式考核。

“青蓝共秀周”通过青蓝互助、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在与“蓝”教师的比较、选择、模拟和实践的过程中,再一次完善升级为成熟的教师。

四、成长第四周――“风采展示周”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上级提出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从长远出发、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9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1所,所占比例为32.3%;民办幼儿园65所,所占比例为67.7%;其中普惠性民办园46所,占民办幼儿园比例为70.7%;规范化幼儿园72所,所占比例为75%;省一级幼儿园3所,市一级幼儿园9所,市示范性幼儿园3所,区一级幼儿园9所;在园教职工3266人,专任教师1540人,其中学历达标率占98%,大专(含在读)及以上学历占86.5%;在园幼儿28498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保持在100%以上。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明确政府职责,推进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

 

第一,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确保政策保障到位。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和计划,我区结合区情,制定了《花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花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路线图、时间表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并将镇(街)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作为区政府2011年十件惠民实事之一高标准严要求加以落实。

 

区委、区政府多次进行专题调研,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成立了由副区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任组员的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形成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合力。

 

第二,加大投入,扶持资助,确保经费保障到位。为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我区依法不断完善学前教育投入增长机制,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法加大区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近三年,我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51648万元,占教育经费8.54%;我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24532万元,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4.90%。落实了公办性质幼儿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按照每生每年300元的标准进行财政拨款, 近三年拨款440.76万元用于补充幼儿园办园公用经费;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近三年安排市、区财政资助资金298.61万元对7114名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本区户籍3~6岁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及其他优抚对象进行资助,覆盖率达到10%以上。

 

第三,加强防范,部门联动,科学保障幼儿园安全。近三来,我区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执行、职能部门落实、全民参与”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保障机制,为广大幼儿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大力开展幼儿园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二是加强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工作。三是加大“校巴”专项整治力度。

 

(二)多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初步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高标准大投入,积极推进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第二,重创新多探索,积极推进办园体制改革工程。

 

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

 

第四,加强督导评估,积极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工程。

 

第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工程。

 

第六,加强早教指导,积极推进家长科学育儿能力提高工程。

 

第七,加强小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推进小区幼儿园建设工程。

 

(三)完善规范管理措施,全力促进办园行为科学规范

 

第一,重视科学保教与动态监管,确保规范办园。

 

第二,加强示范引领及结对帮扶,提高保教质量。

 

第三,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奖励机制。

 

第四,加强收费行为的督查工作,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第五,加强无证办园治理整顿工作,杜绝无证办园行为。

 

(四)加强队伍建设,多渠道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第一,实施名园名师培养工程。根据《花都区实施名教师、名校(园)长工程方案和花都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试行办法》,坚持“外引内培”原则,大力推进名园名师培养工程,全面开展名园名师的培养和评选活动,促使我区幼儿园一批名园长、名教师脱颖而出。

 

第二,大力实施教师普训工程。一是强化园长在职培训。二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三是加大岗位培训工作。

 

第三,大力实施教师权益维护工程。一是落实编制。根据《印发广东省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粤机编办〔2012〕232号),我区编制部门核定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数。二是明确最低工资标准。我区出台了《花都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按不同等级园工资结构的要求及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不断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努力方向

 

近几年,花都学前教育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公办、民办幼儿园发展不平衡

 

区域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我区城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学前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办优质学位资源仍未能满足广大家长对子女入读公办优质幼儿园的要求。部分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从资金投入、办园条件、办学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

 

(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发展不均衡,流动性大,优秀师资和持证教师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民办幼儿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