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历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的历史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计划生育,强化管理措施

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及企业工作人员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直接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探索新的管理途径和服务模式,优化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及管理手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才能实现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并重,全面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结合企业现状落实科学发展观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中明确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下,社会各个单元,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完成自身生产和经济发展任务的同时,应积极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现阶段企业经济机制的变化、竞争机制的运作,使企业工作人员队伍发生较大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的跟踪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社会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导致试婚、非法同居、未婚先孕等现象屡见不鲜,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内容。传统的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模式注重对已婚群体生育行为的计划管理,忽略了对再婚和未婚生育行为的管理,影响了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党政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有所减弱,管理政策的不断更新,新旧政策和管理观念的摩擦,导致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难度日趋增大。

新形势下强化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应结合企业计生工作现状,分析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探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协调、可持续的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观念,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企业工作人员生育水平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应致力于合理改善企业人口结构,以提高出生人口整体素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下的计划生育工作,增强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统筹发展的先进意识,将企业人口发展纳入整个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国策中进行考虑。

二、转变观念做到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与管理并重

新形势下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紧密结合,由以社会生育计划管理为主要方向转变以社会制约和利益导向结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综合服务。目前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出发,进行依法管理,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但在企业的体制改革中,往往存在计划生育部门从机构设置到人员分布日趋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工作人员认为目前国家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政策较为宽松,可以满足任何生育愿望。针对企业计划生育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复杂局面,企业党政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转变观念,纠正企业人员的错误认识,调整工作内容,实现企业人口发展的科学有序。

企业人口及计划生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转变观念,是新时期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也是企业党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责任。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化管理,应从领导做起,以党政领导班子为首自觉加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人口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计划生育共组的重要性,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党政领导应实时关注本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注重培养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思想好、业务精、素质强的企业计划生育队伍。同时健全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监督机制,有效协调企业各部门职能,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经济效益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建立新机制在新形势下抓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机制需要兼顾国家整体利益和计划生育家庭现实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亲民惠民的基础上,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服务工作。准确把握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正确的舆论导向,从企业职工的现实利益出发,加强企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新时期的生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引导职工群众按照党和国家的人口政策及法律规范规范生育愿望和行为,以促进企业全体人员计划生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帮助企业人员解决计划生育思想认识和现实利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人员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发展对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是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始终能走在社会前列的现实需要,如何推动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应着力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认清形势任务,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将加艰巨。近年来,许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如:底数难摸清、孕情难掌握、工作难落实的问题更加突出,技术服务的质量与职工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更应认清抓好新阶段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宽的眼界,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努力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成为造福职工的“幸福工程”、促进单位和谐的“稳心工程”。

2. 把握特点规律,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计划生育特点规律蕴含于计生工作者实际工作环节和过程之中,当前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工作任务从强调人口过快增长,转变到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为主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抓计划生育,转变到以法行政、利益激励、信息引导、优质服务等多综合措施并用上;工作标准从着重考核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成情况,转变到把为职工服务、提高职工满意度为标准上;工作对象从已婚育龄职工转变到包括男性职工、子女、大龄青年、合同制人员、流动人口等在内的不同人群上。

3. 围绕重点难点,进一步加强问题研究:随着人口计划生育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单位流动人口和临时工不断增加、孕情掌握难度大、计生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大龄职工婚恋难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创新性地抓计划生育工作,就必须以难点重点问题为抓手,以新的思路研究对策,靠法规制度解决问题,把难题转化为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起点和发展的突破口。因此,要围绕育龄职工生育意愿呈现出的新变化,不断改进宣传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围绕婚育管理遇到的新情况,积极探索科学管理的新办法新途径;围绕着职工对服务保障的新需求,把服务领域向大龄职工婚恋、心理咨询疏导、子女教育培养等领域拓展,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益。

4. 紧贴单位实际,进一步抓好典型引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单位重点工作、作为硬性任务来完成。要善于从工作的实际中发现典型、紧贴形势任务树立典型、围绕工作需要宣传典型、组织职工学习典型,如:“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等,结合我们组织的其他大型活动,不失时机地开展“学先进、做模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五、总结:创新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应健全企业人口计生工作的保障制度,解决执行计划生育工作家庭的后顾之忧,不断强化企业基层单位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计划生育工作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计划生育工作格局。在强化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口观念,增强企业整体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紧紧把握稳定我国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和目标,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确保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那孜拉,王菊红. 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体会[J].北方药学, 2012,(09) .

[2]李素英.探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新思路[J].技术与市场,2007,(09).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2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2共生思想的内容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联系起来,它不仅是贯穿黑川纪章城市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创作实践中遵循的准则,这在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作品中均得到体现。

3.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理论引入热力学平衡

3.1概念的城市论

黑川纪章将热力学中的平衡概念引入了城市理论。在热力学中,动态稳定取决于平衡增大,所谓平衡增大就是多样化发展膨胀的结果,其极限状态将是走向“热死”。这是由于过度的多样化,而使其整体变得僵直,平衡增大的可能性亦将丧失。其实,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逐渐地增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这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终都将走向“热死”的状态,而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

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着多样化扩展,城市中各种关系的平衡也在增大,而这种多样化扩展的尽头,是无秩序的城市状态,进而是各种各样的城市构成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在逐渐向着“热死”逼近。例如我们国家的几个大型城市——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它们在发展上的投入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产出(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想创造秩序,但结果得到的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建造了高速公路,但在空间环境上却造成了破坏。所以,以空间平衡的概念来衡量,则是负的投入。而所谓的创造性行为,又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打破平衡,是负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迟“热死”状态的到来,减少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建立起动态稳定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成长、变化平衡发展。

4.城市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在地域上是被截然分开的,各种功能用地由道路相连。这种源于CIAM的规划设计理念,已成为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平面功能分色表示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产物。黑川纪章认为这种规划设计理念,是上一个时代“机械原理”的东西。他说:“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柯布西埃则解剖了城市。”

在强调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什么事都会以分离主义和机械构成的零件来加以说明,即容易理解又十分明了。而且这对打破当时社会上的封闭保守性,也是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些口号,被当做现代化的形象为人们普通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但是,在生命原理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和商业区的分离,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而且也使得办公区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便成了一片寂静的死城。更有甚者,那种按照收入划分居住用地,依据政策把收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在郊外的做法,更是严重地违背人情世故。它不但令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市中心被分离,而且还从人际关系上被隔离。

5.基于共生思想的从树形结构向根茎与网状系统转换

黑川纪章受《反俄狄浦斯》一书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根茎、链环和网状系统引进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生命时代的城市结构将从树型结构向根茎或是网状结构转换的预言。

过去的城市空间结构多在中心区设置商业中心、市政厅等设施,在城市的几何中心附近建造市中心,并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开去。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功能便被肢解给外围的副中心。这就是传统的“树形”结构,从树干上分出树枝,再由树枝分出更小的树枝,然后是树叶。这是古典的城市结构,等级严格、主从关系明确。

而黑川纪章提出的“根茎”结构,则是许多异质体相互缠绕、呈交织状态的系统。它们之中没有秩序,也没有中心,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单元社区没有核心,循环系统设在外围,在外侧拥有中心设施。如果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只要添加循环系统就行了。由于中心设施在单元的外侧,所以将添加的部分与原有的设施连接在一起时,也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果新添加部分的人口再次增加的话,还可以适当地在外侧再建造中心设施,添加循环系统的环,如同细胞繁殖一样,不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按照这种革命性的理论建设的城市,是黑川纪章1967年规划的菱野新城。

6.街道空间的意义——中介与活动场所

6.1东方城市街道空间

东西方城市空间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黑川纪章以敏锐的观察力指出:就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而言,“东方的城市没有广场,西方的城市没有街道”。他在对印度、中国和日本古代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得出了东方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主要是在街道上进行,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活功能的结论。古代的印度和中国都是直线型网格状道路结构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没有广场,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和宗教建筑都沿着道路分散布置。印度古想城市的中心是一棵菩提树,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则多是衙署、鼓楼,均不是直接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核心。日本的古代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是城主的住宅,市民都住在城堡四周。在东方城市中街道承担着商业活动、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等多种生活功能。到了节日,游行的人群也巡回在街道上,而“街头说法”、“街头叫卖”、“街头表演”和“街谈巷议”等用语,都说明了是街道把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6.2东西方在城市街道空间的差异

西方欧洲的城市,是靠广场上的聚会,将市民生活与城市联结在一起的,广场是提高城市意识的媒介空间。西方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两方面与东方的城市不同,其一是公共设施多设在城市的中心部,具有公共空间作用的是广场;其二是道路空间结构,即“路”和沿路两侧建筑的空间关系不一样。沿街建筑不像东方那样相互融合,而是被一堵石墙隔开,道路功能单一,只作为交通使用。

因而黑川纪章便以兼容并蓄的多价共生理念,提出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除了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原理之外,还应该使优秀的东方传统规划思想得到继承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创造富有生气的街道空间。同时,他还认为这种街道空间是典型的中间领域,极具东方魅力,是生命时代应该发扬光大的东西。

7.世界城市与超级城市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交通、信息的不断发展,定义城市的依据也在变化。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相比,信息量、活动量和活动密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领域,在区域城市之间不断地流动,城市群的形成就说明了这一现象。黑川纪章以环状结构来解释日本的城市群———都市圈,环状结构的都市圈没有中心,也没有起点和终点,永久运动。他还进一步地借用希腊城市规划师德库佳迪斯的理论,将大都市圈扩大到世界范围。他认为,如果世界上一些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比其所在国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和各种资源流动更加密切的话,那么这些城市就应该被称作“世界城市”。毫无疑问,“世界城市”成立的时代,就是超越国境活动的“世界人”奠定地球最后文明的时代,当这一文明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之时,现在的大都市中就会出现一种所谓的超级城市群。

超级城市群是与“世界人”的居住模式相适应的城市集群,超级城市群也是最大的世界城市网络。如果说城市群是20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那么世界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就是21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如果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成了世界城市,那么世界城市体系就不再是权利的体系,而是作为“世界人居住的模式”而存在,那时,将会不断地发生超越国境的人口大流动,全球化的时代便会到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3

关键词:会计实训 职业化 渗透

职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及个人的重要竞争力。简单地说,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后必须实现职业化,社会化和成人化等几大转变,其中职业化的转变对于这些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高职院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这样的转变中担负着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让会计实训课中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会计实训课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化能力。

“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而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会计实训课的教学项目单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训资料更新慢,实训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造成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会计实训课作为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化的标准,制定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要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看待,根据不同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这个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的形象设计等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化标准,使学生通过会计实训课程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职业内涵。

二、强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要避免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实训内容上,除了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功能之外,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仿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计软件进行一系列诸如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技能,会计实训课程中可以选用某一企业的典型业务,先让学生以手工模拟的方式完成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业务,然后将手工实训后取得的一系列资料再输入到电脑里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利用会计软件把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三、利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要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好,应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依照“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模块进行,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的操作,通过参与真实的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工作,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会计实训课的教师应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师资力量的职业化。

五、改进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

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在实训期末在学生上交的凭证、账簿、报表上计分,再结合实训期的出勤和表现综合给出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客观,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采用单人现场测试和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单人现场测试就是在学生完成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基础上,将实训考核内容由学生在考核现场进行实际处理。另外,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书后,可以在实训考核成绩中加分。在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过程中,必将引导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而产生对职业的期望,也就是他们职业价值取向的逐步形成过程,可以更好地唤起他们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驱动力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贯穿于会计实训课的各个环节。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才少,而是所谓的人才都不够“专业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与管理工作一线的实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课的教学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我们要在会计实训课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同时,把会计职业资格考证的标准融入教学各环节,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注: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

前言:生态城市是一种时代趋向,它可以降低对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同时降低生活废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相协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城市具有和谐、高效、整体、持续的特性。城市规划应该以建造生态城市为理念,令人们与自然之间能够良好的融合,在自然、健康的条件下享受可利用的资源,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

1.生态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形成经济、人、自然之间的完美融合,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手段,采用最佳的生态位,进行的人与城市的符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方针、计划等,结合城市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将尽可能地满足城市发展以及人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手段。

1.2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结构产生变化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考虑城市生态的特殊性,同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还应该结合实现规划可实现性等因素。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主要有:(1)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2)确保城市发展空间;(3)对区域文化的保护;(4)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该考虑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

1.3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捉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落实,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明确城市规划现状及未来发展,以空间、时间、意识为出发点,设计出一套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使得经济持续化发展的协调性城市优化方案。

2.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

生态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结构上,城市生态化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结构实现生态化,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必须从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入手,控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可以从生态分区规划、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和生态安全控件格局来探讨生态化结构问题。

2.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规划应研究城市形态及规模的演变规律,分析未来城市形态的变化趋势和生态问题,为生态的分区做好规划。生态分区主要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异质性和敏感性。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按照建设性保护与整体协调和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的原则来进行。规划成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重建区、生态控制区,同时以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各生态区进行评价。

2. 2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依据生态敏感性差异,生态服务功能分级、行政区划等来进行单元建设规划。制定生态单元的建设规划,以城市功能指标为导向,结合不同生态单元的特点来进行生态建设方案编制。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主,从资源、环境、开发强度等来确定生态单元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生态控制为原则,以生态建设为导向。

2. 3生态妥全空间格局

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之间的平衡是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核心部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是指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特征在以生态单元为划分基础,以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为简写,通过生态廊道形成辐射网,从景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以不通过空间结构分以特征进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

3.生态城市规划的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环境区划为前提,分析区域环境空间分异规律,了解各生态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从而做出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分区应以区域经济开展、生态环境、生态管理为基础,实现不同功能的生态系统。功能区一般有生活区、交通区、园林绿化、游乐区、工业区等。

3.1生态功能区划作用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建设规划,将服务功能、经济功能合理地进行分区,使得每个区域能够利用好资源、环境满足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和需求。各个区域和部门的生态优势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分,将生态优势、限制性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区域的因地制宜,为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

3. 2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包括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等。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是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两种不同的区划方法。从上到下法是结合生态环境区域异分因素进行分析,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来进行从大到小的地域划分。从下到下则是根据地域单位的相对性,以区域相似性组合将基层较为简单的区域合并成较为复杂区域的方法。类型制图法是根据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类型图,通过不同类型来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分布图式进行生态区划的划分。

4.生态城市规化的设计方法

4.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理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协调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运用设计将各种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

( 1)高效。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网,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共生关系发达,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系统能量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就高。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原理、开拓边缘原理、共生原理都是生态原理的组成部分。

(2)最优协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基础。城市的人类活动的强度是否能够与城市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因素的平衡。生态城市的平衡最核心的是应进行自我调节,运用最适功能、最低限制因子原理来进行协调。

4.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从意识、时间、空间三个方面来开展。在规划城市时,应该从意识、时间、空间上进行动态思维把握,并且准确的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划中对时间序列、时间定位以及时间限度进行统一规划,准确把握时间轴;而规划空间则应落实到具体的规划中,主要以土地功能区分;是规划方案中意识是以超前创新的思维来预测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及形态。在城市规划中,把握意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有效协调性,并结合三者考虑,以确定现实的可行性。

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城市,将自然与城市相融合,可以优化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增强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理念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5

关键词: 汉语声调 历史发展 调类分化

汉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表现为一种连续的、渐变式的过程。在这一历史变化过程中,随着浊音声母的消失,很可能经历一个阴去和阳去、阴入和阳入合并的阶段。

一、上古汉语的声调

汉语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连续的、渐变式的过程。汉语声调的发展与汉语的历史演变紧密联系。

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上古汉语时期、中古汉语时期、近代汉语时期、现代汉语时期。从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考查汉语声调的发展变化,自然可以勾勒出汉语声调演变的历史过程。上古汉语的声调是汉语书面语反映出的最古老的声调形态,通过分析上古韵文和谐声字会发现上古汉语声调的演变情况。例如,《诗经》、《楚辞》等诗歌的韵文,从它们的押韵中既可以考察上古语音的韵部,又可以考察上古声调的调类。因为许多入韵的字,除了韵部相同外,声调也往往相同,所以,从不同押韵里除了可看到不同韵部的分合情况外,还可以看到声调调类的分合情况。

清代古音学家比较注重研究《诗经》的韵读,如江有浩的《诗经韵读》、顾炎武的《诗本音》。他们在无法断定上古韵读究竟可分为几种调类的情形下,常常采用一种反证方法,即从中古的调类观察《诗经》的押韵,从历史的联系中,由后代推测前代,认识上古的声调调类。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拿中古的调类看《诗经》的押韵,大体是平上去入同调类的字相押。这类韵至少要占半数以上,其他混押的不及半数。这很可以看出来《诗经》的用韵大体是分调类的。”这些都说明上古汉语是有声调的。

史存直先生根据江有浩的《诗经韵读》、顾炎武的《诗本音》,对《诗经》的调类做了一次全面统计:共有1679个押韵单位,把这些押韵单位按四声分押、四声通押分类统计发现:

1.《诗经》四声分押的押韵单位:平声714,上声284,去声135,入声三种韵尾合计为247,总共是1380,占全部押韵单位的82.2%。

2.三声通押和舒入通押的仅占16%。

史存直先生得出结论:“汉语在上古不但有声调,而且调类大约也是平上去入四类,实在和《广韵》的声调系统没有什么不同。”

二、从中古到现代的声调演变

上古语音声调到中古语音声调的变化,明显是由少到多,它由上古的四个声调变为中古的八个声调。这种由少到多的演变与声母清浊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1.四声分化为阴、阳两类

上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到了中古汉语时期,由于声母清浊的影响,各个声调发生分化。清音声母分化出阴声调类,浊音声母分化出阳声调类。这种阴阳分化,使上古的四声变为中古的八声。如下表:

唐代孙《唐韵》序云:“切韵者,本乎四声,引字调音,各自有清浊。”其指的就是阴阳的声调分化。

另外,汉语中有大量方言材料可证明中古语音的八种声调,如闽方言是在晋“永嘉之乱”后及唐代开元年间,大批北方移民进入福建地区之后才形成的,它保留许多中古语音的特点和词汇,至今,它的声调仍有七种调类,基本保留原有特点,这可证明中古确实存在八种声调。

2.阳上归入去声

中古语音的八种声调保持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久,尤其在北方地区。首先是阳上调与去声相混,史存直先生以为,这变化发生得相当早,“至迟当在盛唐时期”,如杜甫《悲陈陶》的韵脚:子、水、死、市、至。白居易《琵琶行》的韵脚:住、部、妒、数、污、度。这都反映当时确实已有全浊上声字与去声相押转化成去声字的现象。

现代汉语方言中,吴方言的绍兴、温州等地,以及粤方言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有浊上声――阳上声调。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数方言区的阳上调都归入去声,古阳上调消失。

3.入声的消失

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北方普通话大部分地区的入声调类消失。罗常培、周祖谟的《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一文认为:早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入声三类和韵的现象。入声的消失在宋代已有许多表现,宋人的词大多是三类入声分押,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词已经是三类入声混押,甚至出现“入声作平声”、“入声作去声”、“入声作上声”的现象。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6

关键词:班级管理;话语权;回归

话语权,是每一个公民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看法的言论自由权,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任何人也不能、也没有权力剥夺。新课改下的教育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而只有回归学生的话语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就班主任工作而言,只有回归学生的话语权,才能尽量听取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成为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的班级。下面就此做点探讨。

一、在班级管理内容与形式上回归学生话语权

班级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可以分为班级组织纪律管理(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请假制度、座位安排、值日等)、班级环境卫生管理(主要包括教室布置、图书角设置、公物放置等)、班级主题活动管理(主要包括班会、黑板报、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

好的班级管理,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所以在班级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上就要做到回归学生的话语权。比如,班会是班级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学生对于班会比较重视。但由于很多时候班会的内容空泛和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下降,学生对班会就会丧失兴趣。所以班会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班会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确定班会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预先确定几个主题,然后让学生选择并讨论采用的形式;有些时候,还可以完全放手让班干部或其他同学确定班会的内容。这样,他们由被动参加变成主动参与,激发了兴趣,既可以表现组织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身份主持班会,又能受到锻炼。每个同学在班会上都可以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班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师生关系上回归学生话语权

师生关系融洽是教育和谐的重要体现,教育民主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之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上,回归学生的话语权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长期以来,在制度、传统文化和知识权威的多重影响下,班主任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方面,很多班主任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唯我独尊,不允许学生争辩,禁止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对老师避而远之甚至是对立。只有在班主任和学生关系上回归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敢于并且有机会表达内心,与学生坦诚交流,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理解体谅学生,真诚地给学生以信任、鼓励,才能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敢于和乐于参与班级管理。

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能否获得话语权和获得多大的话语权,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二是学生本身。就第一种因素而言,有的班主任会因为自己对不同学生的好恶,有选择性地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话语权。第二个因素,和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好坏、学生本身的性格等有比较大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所以,班主任一方面要克服本身的好恶,平等看待全体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同时,教师要使一些活动或管理形式多样化,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三、在学生评价上回归学生话语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转变以往的传统观念,在评价主体上,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形式上,要从单纯注重成绩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

1.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在传统的班级评价中,评价一般由教师进行,学生是被评价者,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难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每个学生个体都不同,都是不断成长的,这就有必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家长等参与评价。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班级管理应该给予学生话语权,让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学生自评,可以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学生互评,能激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给予学生话语权,促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