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幼儿游戏

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但对于幼儿的健康,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的现象甚为常见。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较晚,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评价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且最初的大多数研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计划和措施。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大健康观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日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幼儿园教育[2]48。同时,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迅速增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丰富。优化学前教育的心理环境、幼儿爱的能力的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的颁布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日渐增多。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幼儿园中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其开展途径是多元化的,开设专门课程和在生活及游戏中渗透都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课程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培养人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合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获得有益发展的全部活动[3]57。幼儿园课程有四个关键点: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以上四点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尊重与适合强调幼儿园课程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与适合的基础上强调快乐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的特殊性,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幼儿心理主题活动课程为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指导要点等都进行了总体说明。根据纲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题。一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四是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幼儿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4]。教师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时,一方面应依据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主题课《愉快来园》紧扣新入园幼儿的焦虑问题,旨在协助幼儿学会识别和宣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我能行》通过鼓励幼儿承担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帮你》意在引导幼儿乐于关心帮助他人,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以上主题的设计兼顾了纲要要求和幼儿需求,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话,即课程设计“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纲要》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涉及到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因此从指导思想上就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渗透与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建立和培养是以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的。因此,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中几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只要学校和教师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愿意利用已有的丰富资源,幼儿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上得到心灵的养分。

(二)以园长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

园长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切感,这使得园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幼儿园中个别让普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园长的亲自辅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园长应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保密原则。首先向幼儿声明自己与幼儿的谈话不会告诉他人,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愿意与园长沟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并非像成人一贯认为的那样缺乏自主自控,他们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园长须花时间去不断启发和诱导幼儿,促使其思考,让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认识、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其三是疏导+教育的原则。“问题幼儿”因其行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负面评价,更易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同时对成人的指责与约束尤为反感。园长辅导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得到疏导,释放压力。在此基础上找到恰当时机提示和点拨幼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统原则。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园长应了解幼儿班级老师、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失当,主动联系老师和家长,促成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善。幼儿心理问题并非一次辅导就能完全解决,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提升过程。因此,对幼儿的表现可进行跟踪访谈,巩固辅导效果[6]216。

(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日基本活动,其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或者重复任意感兴趣的单一动作,不但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舒适状态,而且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游戏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操作问题,对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探究,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这都能够使其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戏中,幼儿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体验爱与关怀,体验自尊与自信,获得尊重与认可[7]36。综上所述,游戏使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儿童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利用园中的真实情境或创设某些虚拟情境,引导幼儿在其中自主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改进[8]。

(五)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组优秀的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组,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迹可寻[9]。例如,一位一线教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组。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纸质材料、彩色铅笔、剪刀、黑色水彩笔,并告诉幼儿,不开心时,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笔“画”出来,再根据心情变化涂上颜色。最后,教师把“心情”一页页装订起来。这样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书,教师根据书中的内容分析、总结不同幼儿调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帮助,最终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缺乏系统性

(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对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视,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偶或从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出发整理出来零星内容以供一时之需的情况较多[10]。与之相对应的,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对这一领域内容认识模糊,无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但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单一,大多以同行评价为主。同时,教师或高层管理者在课程评价中,往往紧扣课程认知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课程知识目标实现了,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评价幼儿的发展,不应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建构情况[11]。

2.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力仍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现象认识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未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机;另一方面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把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扩大化,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师的干预能力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才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采取各种方法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却在制造幼儿的心理问题。比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养成,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人格上出现重大缺陷。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发展出来的各种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延续和巩固,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家庭、社区、教师、幼儿都是这个系统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儿园必须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教育合力,幼儿园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持续性和养成性。

1.幼儿园管理层面

(1)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幼儿园应在课程规划层面遵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渐探索中总结和进步。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紧扣《纲要》中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围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资源课程

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浸入式特点,大多数内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开展,因此对设备、场地等的要求较高,幼儿园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4]。

2.教师层面

(1)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把专家“请进来”开展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同时充实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2)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老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也有直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积极乐观、豁达开放、敬业负责、仁爱友善等心理品质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树立起大健康观,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由此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断及自我把握与感受[8]。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两个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一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二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家园合作层面

(1)幼儿园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庭与园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标明确、一致,幼儿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过家园联系册掌握幼儿心理状况

家园联系册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家园练习册,家长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这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教师也通过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园双方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

(3)幼儿园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家长对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应当承担起向幼儿家长普及正确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责任。比如,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协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长能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幼儿视力的伤害,却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消极影响。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宣传片,让家长在这一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身心都处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科学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唯此,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林宏.关于儿童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6,6(3):7-8.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7-59.

[4]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5]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以苏州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37.

[8]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8):43-45.

[9]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张辉娟.试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刘媛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59-61.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2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际障碍;心理健康

一、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调查及结果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而班级人数太多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生理症状

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幼儿教师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些幼儿园园长,不仅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不良情绪

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

5.工作倦怠

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太多,节奏紧张。76.6%的教师认为,尽管很努力工作,却没有成就感;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均衡,幼儿园的奖励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级、个人问题受挫,使教师身心受到伤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家庭问题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岗失业;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矛盾大,时有吵闹;年轻教师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诱发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都是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改进和建议

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使其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导以平等对话、理解为先,尊重隐私,重在心灵启迪,通过热情的关怀、宽慰、理解和开导,帮助情绪受困扰的教师树立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3.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在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还可以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人员有义务与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应及时干预,使其得到矫治,并进行保密。

4.完善幼儿园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感,尽可能地关心每个教师。要建立宽松的幼儿园心理气氛,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有资料显示,现在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存在着诸如多动、固执、娇气、懒惰、易哭泣、吸吮手指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同时,如果幼儿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与影响,可能会引发发育障碍、行为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鉴于此,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研究,试图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得一定的突破。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适宜情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过于严格,伴着呵斥与恐吓;或过于溺爱,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健康。于是,当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时候,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创设适宜情境,采取有效措施,矫正幼儿不良心理,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在孩子们学习场所的环境布置方面做出努力,如幼儿园里要张贴、绘画各种植物、动物的图片、图像,摆放一些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玩具等,甚至还可以在教室的“娃娃家”活动区域尽张贴孩子们与家长的合影,让教室、幼儿园氤氲着浓郁的家的氛围。此外,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倾尽全部爱心,不时地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孩子,帮助他们系鞋带,脱鞋子,扣扣子等,增进孩子们与自己的信任感与亲近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心理。有一次,我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娃娃家”的游戏活动时,就充当了“妈妈”的角色,和“爸爸”、“孩子”一起游公园,择菜做饭,看动画片……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快乐,在愉悦的活动情境中,有效形成了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热爱生活等良好的心理特点。

二、开展心理辅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对于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但放眼目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幼儿教师对此钻研较少,不具备一定的知识脉络,兼以缺乏专业人士辅导,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与缺陷。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对于个别好动、孤僻、有破坏行为的学生往往直接说服、训斥,甚至恶语相向,存在着医学化教育倾向,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全体幼儿,采取逐渐渗透的方式进行。像游戏,抑或其它形式的一日活动当中,存在着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全面渗透。比如,班里有一名孩子非常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于是我总是积极地邀请他参加同学们进行的“小鱼小鱼哪里游”小游戏,让他和其他小朋友拉手围成一个渔网,在实际的肢体接触中,这名孩子的心理问题逐步得到了改善。

三、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品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孩子们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能够在家里找到根源。如有的孩子敏感、自卑,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就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孩子爱撒谎,也是受到了或父亲,或母亲油嘴滑舌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对于幼儿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园所教育活动中施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要加强家园合作,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譬如,我们班的小凯同学,平时表现出十分胆怯的不良的心理状况,尤其怕火,一见到打火机,食堂里的炉火都会吓得捂住眼睛。后来,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得知,小凯的这种状况可能与在家里时父母总是恐吓他不要接近燃气灶、电磁炉之类的东西有关。于是,我建议他的父母要科学地向孩子解释这些道理,不能随便乱动,但也不能恐惧。而且,我还组织了一次“我也会消防”的亲子活动,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其中包括小凯的父母。活动后,孩子们都纷纷表示了解了灭火器的用法,懂得了怎样有秩序地逃生。家长们也纷纷表示,从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更懂得了如何科学教育孩子。

总之,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关乎孩子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并大胆创新,积极实践,走出一条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4

从以上调查情况显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许多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遭到了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从而生活上、心理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表现:

1.1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在山区跟孩子们接触时,他们大都不会主动跟你讲话,主动跟他们讲话的时候,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惧怕外人而吓得发抖甚至哭起来.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无人管教,学习成绩特别差,甚至有读五年级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的.孩子们的自卑心理大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生活在大山深处,很少与外界接触造成的.

1.2缺少亲情关爱,心理发展异常

父母亲由于长期在外打工,不能陪同孩子,心理产生愧疚感.许多家长便想从物质上给予补偿,对于孩子想要什么,便满足什么.这种爱的方式,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而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却无法找到亲人诉说;当感到迷惑时,却得不到父母的正确指引,久而久之失落感,无助感逐渐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1.3家庭教育缺失,成长过程脱轨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许多习惯的养成,都与所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留守儿童,一般都没在父母亲的身边.大都是被隔代带养或者寄养.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被过分溺爱便是得不到关爱.很少接受到来自长辈的正确引导.由于无人看管,很容易养成散漫,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导致成长轨迹发生偏转.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调查研究

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2.2呼吁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与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能收到“春风化物,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父母必须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观,对孩子不单单是物质上给予满足,在心理上更为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应该要常与孩子联系,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时刻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的给予帮助.要懂得分担孩子所遇到的烦恼,分享孩子们的快乐,让孩子们最大程度的感受到家的温暖.

2.3学校教育是主导

学校对于“留守儿童”可谓第二个家,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在给予孩子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品格、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为孩子和父母间提供免费的交流平台,学校老师也应与孩子父母经常沟通,通过家庭与学校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完善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孩子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自卑感、孤独感,促使其人格健康发展.

2.4健全机制,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必须要引起广泛的注意.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需齐抓共管,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从政府政策到学校制度,给予留守儿童最大的关怀.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统一机制.

3共青团常宁市委将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作为重点工作

2012年,常宁团市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在常宁团市委的积极组织协调下,衡阳市流动青少年宫走进常宁塔山中、小学,为孩子们带去了一堂堂精彩的心理辅导课、鼓乐课、音乐课、舞蹈课、电子琴课、绘画课、吉他课等.团常宁市委牵手衡阳市教育局实验幼儿园的领导、老师、小朋友、爱心家长及社会爱心人士,在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完小,举行“同在蓝天下,幸福手牵手”情系贫苦留守儿童的爱心助学活动.衡阳市教育局实验幼儿园向狮园完小捐赠了幼儿游乐设施、电子琴及爱心善款20000元.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书包、水彩笔、布娃娃、铅笔等礼物.两地的孩子们一起唱歌、讲故事、做游戏,让孩子们提前过了一个快乐、难忘的儿童节.共青团常宁市委联合市粮食局、珠江村镇银行和衡阳市“备战服务总队”在常宁市江河乡隆重举行“携手关爱留守儿童、情系江河共庆六一”活动.珠江村镇银行向江河中学两名学生发放了慰问金,向“七彩小屋”捐赠爱心图书、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等价值六千多元的物品;市粮食局志愿服务分队向江河完小小学生发放学习用品三十余份;“备战服务总队”给同学们带去了精彩的心理辅导课、舞蹈课和演讲课.

38名志愿者在团常宁市委和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带队老师的率领下,在江河乡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活动以“农村环境卫生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流动课堂”为主题,志愿者当起了小老师,以“行为养成、安全自护、环保科普、垃圾分类”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堂上,向小学生讲解“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的分辨、分类及处置”、“化工废料、农药化肥等特殊垃圾造成的危害”等知识,使孩子们懂得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留守儿童爱心营”是此次活动的亮点,针对受教育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业余特长,向同学们教授了包括健美操、毛笔字、音乐、五子棋等项目.同时,与小学生进行了聊天式的谈心,询问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辅导;大家还开展了跳长绳、羽毛球、丢手绢等一系列的趣味活动.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构建; 不同学业阶段学生; 性教育体系

Construction of sexual education systems based on students’ different schooling stages

WEI Hanbing, WANG Yongjie

Baotou College of Medicine, Innermongolia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Sex is the basic need for human being and is essential for social development. Human being is both the product of sex and the practitioner of sex. As a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sex accompanies every individual, and greatly influenced his happiness, health and personality. Sex education quality is a sign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sex education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it contributes to social and people’s welfare, and ensures the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family and society. Sex education is a life-long education process while school education is one important stage for sex education. From kindergarden to college, school education has run through the whole human growth process and has lifelong influence on any human bei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schooling stages,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age, may hav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Sex education content should be accordingly prescribed based on these changes so as to achieve satisfactory effects with half the effor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tudents in different schooling stage; Sex education system

引言

性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性,人既是性的产物,也是性的实践者。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它既要受到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人类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制约。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人格。近几年国内关于性教育、性心理及性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国内关于性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教育现状和我国目前性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关于性教育模式的研究非常少,大多数关于性教育的研究是针对某一阶段的学生性教育进行探讨,这些研究中对青春期学生性生理与心理间的差异的研究居多,本文把人受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探讨如何把性教育贯穿于不同的学业阶段,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性教育体系。

1 目前我国各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

1.1 学前儿童的性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教育开始引起社会关注,关于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也开始多了起来,但是,学前儿童的性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研究和意识层面。《我国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幼儿家长能“经常”对子女进行性方面教育的约占1/10(9.3%),而“没有”进行过性教育的约占2/5(40.2%),多半的家长只是“偶尔”进行一点性教育,表明家庭性教育的严重不足,从侧面反映出家庭性教育中,父母缺乏应有的主动性。而且,即使那些能“经常”和“偶尔”进行性教育的家庭,也是一种被动教育,幼儿家长一般在孩子出现的时候才给予劝戒或指导。除了家庭性教育的缺乏,在各幼儿园还没有开设性教育课程,或者对幼儿园学生进行性教育干预等措施。 因此,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处在严重缺失状态中。我国学前儿童性教育严重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1.1.1 作为学前儿童性教育主要来源的家庭性教育的缺失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教师,在学前儿童性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每对父母性观念不同对性教育认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每位家长教育能力不同,因此,每个家庭对于学前儿童的性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很多学前儿童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顾和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学前儿童的性教育。

1.1.2 作为幼儿性教育第一课堂的幼儿园性教育的缺失 幼儿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儿童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开始,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讲,还没有在幼儿园开设性教育课程或者制定性教育计划,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更不要说掌握幼儿性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了。

1.2 小学阶段的性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性教育的重视,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法律制定到相关科普读物的出版,从课程的制定到课时的安排,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从家长到教师,成人群体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对小学生性教育问题处理的不当 由于文化习俗和民族习惯的原因,在中国,“性”向来为人们所忌讳,羞于启齿。我国性教育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导致人们性观念上的偏差,许多家长和教师在面对性教育的问题上,采取回避或含糊不清的态度,即使一些家长和教师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不知如何开展。

1.2.2 小学生性教育读物缺乏,教材成为目前小学性教育的困难环节 目前,我国小学生性教育读物主要是来源于《小学健康教育》,在这本教材中只有个别章节有性教育内容。王志强的《小学生性教育问题归因分析》一文指出:36%的家长和20%的教师,认为教材是当前性教育的主要困难环节。同时,家长明显高于教师的比例及访谈中家长普遍反映“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反映出可供选择的小学生性教育读本相对匮乏。

1.2.3 从家长到学校对于开展小学生性教育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实施质量低下 王志强的《小学生性教育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中数据显示:“56%受调查家长和32%的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小学开展性教育,仅有16%的家长和44%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师对小学生性教育的认可程度高于家长。在不支持小学生性教育的家长中有42.9%认为性教育是大人的事情,不应该向小学生宣传;57.1%的家长认为宣传会起到反作用,不宜宣传。”家长和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学生性教育重要性,是小学性教育课程实施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性教育方式单一、落后,导致小学生对性教育失去兴趣。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性教育主要是课堂讲授,课时量少,授课形式单一、枯燥,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性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1.3 中学阶段的性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学性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崔彬彬的《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分析,70.59%的中学生是通过“课外书籍、电视网络和同学间的交流”获取性方面知识的,只有20.8%的中学生从学校获取性知识,通过父母获取性知识的中学生所占比例更少(8.6%)。这说明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自己,学校与家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中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没有尽到该尽的职责。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小学阶段性教育缺失,导致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性生理变化的好奇、恐惧,这种好奇和恐惧在缺少正确渠道的引导下,促使他们开始自己探索解决的途径,而现代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发达,为孩子们的这种探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

其次,中学阶段是对性最为敏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对异性充满好奇,开始出现早恋等现象,而家长和教师对早恋等现象一般是深恶痛绝,很多教师和家长害怕性教育会对孩子的早恋行为起到推促作用,因此,对性、恋爱、婚姻避而不谈。再次,中学阶段的孩子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升学上,不希望、甚至不允许性教育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1.4 职业院校(包括职高和高职类院校)性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性教育状况非常堪忧,蒋芳的《高职院校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一文指出:通过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性教育上存在盲点, 93.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学生发生婚前、性过错等均比其他学业阶段的学生比例高。这是因为我国中小学性教育不完善,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性教育基础;更是因为这些基本没有性教育基础的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不仅没有补上性教育这一课,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等类似课程都没有开设。

1.5 大学阶段的性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性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性教育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已趋于成熟,这一阶段恋爱不再是,老师和家长对于大学生恋爱给予了更多的宽容,甚至是鼓励;但对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缺乏使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爱与性、爱与婚姻、性与婚姻的关系,导致大学生婚前发生率、性疾病的传播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性犯罪等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大学生性教育现状警示我们性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完善的体系,任何一个阶段的缺失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2 构建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早已纳入国家教育大纲,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88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国家教委、计生委、卫生部先后了相关文件,规定要在普通中小学、普通高校、中专、技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然而,近20年来国家规定的性健康教育究竟实施得如何?从对大学生的性知识调查结果就能窥其一斑。作者于2009年对包头市三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性知识获取渠道率最高的分别为网络、书报和同伴,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性教育有帮助,有34%的学生认为不知道有学校性教育,有31%的学生认为学校性教育没有帮助,23%的学生认为学校性教育无所谓,从此项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受正规性教育的缺失。与此同时,近年来未婚先孕、低龄化、性失误和性罪错等不良的性意识和不同程度的出现,这都为中国的性教育敲响了警钟。

对性的认识和性教育的开展,直接影响人的社会化程度,而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完善与否又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一个性愚昧的社会必然是性无节、、性疾病等充斥的社会;一个性无知的民族必然是精神文明失落的民族。因此可以认为,性教育的程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对性教育的普及是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伟大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保证。

性教育是终生教育,而学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性教育的重要阶段,从学前的幼儿园阶段到大学阶段,可以说学校教育贯穿了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而处在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由于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因此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性教育内容,必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构建不同学业阶段学生性教育体系的措施

3.1 建立家庭和幼儿园相辅相成的学前性教育模式

学前性教育是一个人性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性教育主要以性别的分辨、性角色的确立和性观念的培养为主。家庭是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因此,性教育的第一步是家庭性教育,即家庭成员都来学习与性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树立健康进步的性观念,才能科学、有效的对孩子开展性教育。主要措施有:(1)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向家庭成员普及性科学知识和健康性观念。(2)以科普文化为契机,以文艺手段为载体宣传科学性知识和健康性观念。(3)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传媒手段,多渠道、正面宣传和普及性科学知识和健康性观念。(4)以各医院为资源,定时举行专家讲座和免费咨询活动,普及性科学知识和健康性观念。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单元,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步。因此,幼儿园性教育是幼儿性教育社会化的起点。主要措施有:(1)在幼教教师课程中加入幼儿性教育内容。(2)对没有正规幼教教育经历的幼教教师做幼儿性教育培训。(3)加强对幼儿园全体工作者进行性观念及性道德教育。

3.2 以学校为主、以主家庭为辅的小学性教育模式

孩子在小学阶段受父母的影响相对减少,教师和同学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在这一时期学校开设相关生理和心理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期学生还没有或者刚刚进入到生理变化期,因此这一时期的性教育更多是生殖健康教育和性道德教育。(1)政府保障。制定强制性教育法规和条例是性教育得以顺利和长期开展的体制性保证。目前的教育大纲虽然把性教育列入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各个学校执行的情况并不好,只有制定强制性教育法规和条例,性教育的实施才能得以保证。(2)制定合理、正规、系统的教材,提倡发行科学、正规的科普类性教育读物,这是性教育的前提保证。(3)配备合格、专业的教师,使性教育得以保质保量完成。要在师范类院校中开设性教育课程,对于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教师进行性教育培训,保证教师教学质量。(4)转变性教育观念,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采取生动、丰富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图片教学、卡通教学、提问式教学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3.3 构筑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中学性教育模式

中学阶段正值学生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容易引发对自身变化的困惑,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性教育内容应该更为丰富,包括生殖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性道德教育、性价值观教育、性伦理教育、性心理干预和辅导以及恋爱和婚姻观的教育等。主要措施包括:(1)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构筑健康、绿色的社会性教育通道。通过加强对网络、电视、报刊传媒等手段的管理,形成健康的社会氛围,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

(2)学校依然是性教育的主渠道。除了强制性教育法规和系统教材的制定外,这一时期不仅要增设学生的性教育课程,而且各学校要配备专业的教师进行免费的性生理和性心理辅导。在进行性生理教育的同时,加强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和教育。除此以外,在这一时期,还要充分做好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性防卫教育、性心理疏导,包括:避孕知识、性病知识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犯及其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出现意外后果后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等。在课堂教育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同伴教育”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群体抵制社会和传媒的消极影响,以及课外活动形式,例如举办艾滋病活动日等。(3)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永恒的课堂。家庭的和睦,父母的表率对孩子健康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行动楷模。家长和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在观念和心理上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采取正确的解决途径并给予心理关爱。

3.4 以关爱为基调,以引导为手段,构建融合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职业院校(包括职高和高职类院校)性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的学生就其特点而言,大多是不能正常升入高中和大学进行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更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关爱。近几年职高学生受到犯、等事件不断在网上被披露,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性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前面性教育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教育主要延续了中学时期的性教育,但更强调社会、家庭的关爱在性教育中的作用,同时突出性安全、性价值观和性道德的教育以及恋爱观和婚姻观的教育。主要措施有:

(1)把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性价值观、性道德贯穿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结合人生观和世界观展开。

(2)注重“同伴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生中个体的教育,再去影响其身边的其它同学。

(3)增加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家庭与子女的沟通方式。

(4)学校设立免费性问题咨询机构和配备心理辅导教师。

3.5 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大学性教育模式

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的青春后期和性心理发展的恋爱期,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都趋于成熟,处在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都更加的成熟,因此这一阶段的性教育应该以科学性为基础,强调内容的综合性、有序性和完整性。秉着以引导为主,坦诚而尊重、细致而深入、科学而实用的原则,这一阶段的性教育主要以学校为主。主要措施有:(1)根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性教育课程。(2)各院校设立性咨询和性心理辅导机构。(3)开展主题讲座。(4)根据各院校具体情况开展组织活动,例如性健康日、艾滋病日等。(5)在教师参与和引导下组建各种社团。

参考文献

1 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9:210-276.

2 张明.性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56-170.

3 尹恒.我国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研究[D].CNKI:2009,7.

4 王志强.小学生性教育问题归因分析[D].CNKI:2008,9.

5 崔彬彬.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CNKI:2007,4.

6 蒋芳,刘松青.高职院校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J].中国性科学,2010,19(4):40-42.

7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134-240.

8 刘文利.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发展概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30-32.

8 朱广荣,季成叶,易伟,马丽.中国性教育政策回顾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5,14(3):1-3.

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成长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3.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心理维护。人们在对挫折、焦虑、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应对既与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关,更与自身的人格特征及主动调整、改善的能力有关。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主义人格之所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主要是由于乐观主义者应对问题的策略是采用了主动解决问题和恰当的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因此,在教师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应对问题,形成健全人格,加强自我心理维护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