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

[5]李怡, 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 2004, 6: 25-27.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X效率 SFA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在1966年研究非竞争产生的低效率时提出了一个概念——X效率。虽然金融效率研究先开始,但对银行效率的定义却不明确,也未建立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在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中统一的观点是,银行效率是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配比关系。银行效率研究的进程从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转向X效率研究,X效率测度了银行有效获取和使用其投入的程度。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共有5家大型商业银行,138家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农村商业银行约259家另有多家正在筹建,外加邮政储蓄银行1家。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99家,其中中西部地区481家。由此,可以发现:

(一)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在世界上属于领先地位

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与负债综合皆比上年同时期有所增长,且在《银行家》杂志上公布的全球银行千名排名中,中国的银行已占有84个席位。

(二)银行经营管理逐步稳健,风险性降低

至2012年末,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有所下降。商业银行风险性降低,资产质量进一步增强。

(三)盈利能力增强

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二十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与同期持平,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6%,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收入结构仍较为传统。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我国银行业虽然也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是同时也隐藏着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没有足够的动力,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大挑战,具有一定风险,而商业银行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调控载体的角色,长久来往往承担了很多违背其自身经营目标的政策职能,因此使得银行的经营和政策风险增大。在微观层面上,部分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银行资金支持。而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经济调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商业银行现状和对商业银行效率值进行比较,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升商业银行效率和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SFA方法

参数方法在测度银行效率时,需要规定效率前沿函数的具体形式,并通过样本银行数据对其进行参数估计。随机前沿法是效率前沿分析的一种参数方法,该方法认为由于随机干扰项和X无效率项的存在使得待考察银行与效率前沿银行发生偏离。同时该方法假定无效率项服从半正态分布,随机误差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SFA方法主要用来研究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水平。

Yi=f(xi,β)exp(vi)exp(-ui),i=1,...,N (2-1)

其中,Yi表示产出,vi表示投入,β为模型参数。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将随机扰动εi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表示统计误差,用vi来表示;另一部分用于表示技术的无效率,用ui来表示。

当模型的生产函数选择Cobb-Douglas生产函数时,式(2-1)可写成下面的线性形式:,(2-2)

通过SFA方法,可以有效得出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值。本文针对2006-2010年的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分类比较,结果显示在下表:

图1、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比较

图2、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值比较

图3、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值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间大多银行成本效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增大,各个银行在自身各方面的成本控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分别以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效率值最高,而三类商业银行总比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平均值最高。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了其地方性银行规模小、市场小的优势,进而一步步实现了对其成本的有效控制。再就是地方性银行由于其在海外业务上的限制性,因而比其他全国性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上受到的冲击要小很多。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结构;金融

从当前来看,金融与经济发展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国家在经济的发展上,都必须要有金融的大力支持[1]。短期的资本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资金流动问题,长期的资本使技术的创新能够得以有效地实现,从而使国家经济发展得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从当前来看,虽然商业银行效率比较高,但是投资银行的效率比较低。因此,研究投资银行业务结构的优化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现状

1. 投资银行资产规模

截至 2013 年底,我国的金融资产总规模达到 170 万亿元左右,其中证券公司 115 家,总资产 2 万亿元,仅占有 1.17%的比例,其中很多公司资产的规模都比较小。从 2013 年来看,在我国的总资产中,排前 5 名的证券公司的资产总值达 6 369亿元,行业集中率为 31.5%,而 2013 年高盛总资产的规模已经达到了9 115亿美元。如果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的总规模太小,公司抵抗风险的资金就会不足,就很难扩大经营,不但竞争实力太薄弱,业务多元化也无法实现,而且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弱,长此以往,利用不足实力来开拓国内的新业务,市场业务很难在国际市场进行拓展[2]。

2. 投资银行业务种类

我国的投资银行受行政管制的同时,还受金融证券有关法律的限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收入集中来源于传统业务,并购业务和资产管理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外的投资银行相差很远[3]。当前,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非常单一化。对于国外的投资银行收入构成而言,多元化业务结构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种类太少,对风险抵抗的能力也比较差,一旦开展的业务受到了限制,整体公司的收入就会很大程度地受到影响。国内各家公司的业务结构都大同小异,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比较欠缺,业务主要是集中在经纪和承销上。第一,一级市场承销业务具有严重同质化的现象,拥有证券承销资格投资银行的数量也比较多,投资的银行盲目拓展业务,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行业恶性的竞争。第二,二级市场经纪的业务品种太单一。当前,业务是经纪业务中的主要业务,产品主要集中在债券和股票以及基金等传统交易的品种上,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费率也在不断下降。通过有效开展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营销的方式,既能够扩展业务,又能够降低成本。

3. 投资银行人才

当前,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在从业的人才上还比较欠缺。中国证券协会对证券从业的人数进行了统计。从 2013 年整体的从业人员来看,减少了 2.39 万人,与我国发展证券市场的进程非常不相配。证券经纪人增长非常多,增加人数达到 5 285 人,保荐的代表人增加了 202 人。

二、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划分

对投资银行进行业务优化的研究,就是要细分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从业务上而言,相对比较多,主要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包括证券经纪和承销;二级市场包括自营业务、证券经纪、咨询服务、企业收购与兼并业务、金融工程、资产管理以及项目融资等。从当前来看,我国投资银行大多数的业务都只是在一级市场上市以后进行推荐和承销,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自营和经纪,很少开展资产管理、项目融资、公司理财、企业并购和海外证券等相关的业务。最近几年,虽然也涉及了一些少数的大投资银行,但实力上比较差、经验也欠缺、经营上也不规范等,做得很不理想,没有大方面的发展。投资银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本源型和传统业务,主要包括一级市场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二级市场证券的自营和经纪业务。咨询的形式主要是经纪人的角色;第二个层次:创新型和核心型的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的重组、企业的并购、资产证券化以及基金管理。技术服务是以金融工程师的角色;第三个层次:引申型和深层次业务。主要包括风险投资和项目融资以及风险管理。资本投资和技术服务以投资者的角色。

三、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针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投资银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投资银行的业务大部分都是初级层次,无论是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还是我国投资银行的竞争力,都是一个阻碍。因此,我国的投资银行必须要优化业务。在优化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上,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优化受自身状况、金融政策、宏观经济以及行业情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优化投资银行业务结构上,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

1. 调整业务结构,促进业务多元化

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将公司债和普通股以及股债结合等各种融资方式提供给发行,融资的手段也变得更加自由和丰富,同时也要求投资银行提供多元化产品的服务。注册对于股权融资的推动非常有帮助,通过降低上市门槛,有效提升企业直接融资的规模,从而使企业融资多元化得以拓展。

2. 依托互联网的金融,提升经纪业务的服务创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都在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和依托互联网都会产生新的变化和格局。有效利用好微信和微博等相关社交平台,将新的沟通方式更多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也会带给金融市场更多的机会。

3. 发展股权创新和财务顾问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很普遍,不但是重大项目的建设融资平台,在再造行业价值链接和布局产业的规模方面,也是核心财务顾问,最终使优势得以深入巩固。

4. 促进行业整合,提高投资银行国际竞争力

在金融强化和创新管理的前提下,我国监管层应该鼓励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利用重组整合的资源,在市场有限增量的前提下,巩固公司优化结构和市场地位以及效益提升等相关方面,从而提高证券行业的整体实力。在金融行业,投资银行业要想占据竞争力比较强的市场环境,就应该通过良性的竞争提高自身实力。在市场结构上,我国投资银行在向综合性迈进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融资和兼并收购,还是资产管理和咨询服务等相关的多元化业务都要进行发展,行业结构必须要进行规模化地发展。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才能够具有卓越技术能力和强大资本实力。

四、结语

我国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比较单一,同质化的现象也较严重,以及全球化网络布局相对缺乏,这些因素制约投资银行长远的发展。投资银行收入水映市场的竞争力,只有业务结构合理健康,才能够对增加利润和提高收入以及创新进行更好地帮助。

参考文献:

[1] 程媛媛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转型问题研究 [D]. 哈尔滨 :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2] 吕天瑶 . 投资银行业务结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8):96.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资产 财务指标 因子

一、宏观经济分析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至3.8%,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2012年二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0.5%,失业率持续上升,欧债危机仍处于高危阶段;美国经济数据虽有改善,但复苏动力和持续性仍可能不足;新兴经济体受外部需求减少、经济周期性下行、美国“QE4”和“QE3”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增长放缓和通胀的双重压力。国际金融市场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全球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也是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挑战。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GDP同比增长9.2 %。2012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趋于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银行提供良好的资产结构改良的契机。《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表明了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将有利于缓解信贷供求矛盾,扩大银行贷款业务量,提高盈利水平。

(一)银行业发展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总负债持续高速增长,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风控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从股票市场看,2011年大盘持续低迷,但银行业锐气不减。据Wind资讯统计, 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达8750亿元,几乎占全部上市公司的一半,同比增幅达29%。

展望未来,我认为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具体分析如下:

1.机遇。GDP仍保持高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且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将提高;国内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取代,融资需求增大;混业经营逐步取代分业经营,银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税制改革将直接大幅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国内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有利于银行提高存款量。

2.挑战。首先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业利润空间,扩大利率风险;20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这可能导致银行房贷业务量缩减;2007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加上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景气,外资银行很可能加速对国内市场的拓展,从而加剧国内银行业竞争;民间借贷阳光化,各类企业债券的迅速发展,股票市场将渐趋完善等,给银行带来不小竞争压力。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现状与趋势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银监会年报,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的城市商业银行144家,总资产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7.1%;实现税后利润1081亿元,较2010年增长40.4%。其中,到2012年上半年,城商行总资产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从8.6%上升到9.2%,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2009年银监会提出,准许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这对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基础较为薄弱、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但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前景乐观。

二、微观分析

(一)基本情况

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26日,经过16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初具规模、资产质量良好、盈利能力较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前列的具有良好投资价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家》杂志的“20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获全国大型商行竞争力排名第三。

(二)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1.杭州银行外部机会

国外经济正逐渐复苏,国内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趋稳态势;国家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杭州银行相比其他区域性商业银行,更能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其地处中国东部中心,又背靠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有利于其通过上海“落子”全国。此外,浙江省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奠定了银行金融业发展的基础。

2.杭州银行外部挑战

同行业竞争激烈。在同区域内,受国有大型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宁波银行、温州银行等城商行的三面夹击。同时,国家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化的管理,也会对银行业务产生冲击。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将带来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等,也将使得银行盈利减少。

3.杭州银行内部优势

杭州银行将科技金融发展为主要优势业务,荣获“2010年度最佳科技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荣誉。该行于2009年成立科技支行,推出了一系列无需企业提供外在抵押、担保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订单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仅一年时间,该支行累计发放贷款近20 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杭州银行以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大力支持科技产业,符合中国经济的客观走向和国家政策方针。

风控手段创新。一方面,积极与政府部门、各类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科技孵化园合作,推出“风险池基金”、“银投联盟”等多个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走“精品银行卡”发展路线,在经营中实行客户分层策略,严控风险。风控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之一,杭州银行在风控手段上的成功创新对日后经营规模的扩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以“蜜蜂模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截至2010年末,杭州银行已向公益事业捐款近2亿元,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年度最佳社会责任机构”大奖。信用是银行最基本的资本,这对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塑造公信力,开拓业务十分有利。

杭州银行通过“引资”实现“引智”,引进澳洲联邦银行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借鉴和引进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此举将有利于其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其市场战略明晰,坚持做“地方银行、市民银行、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并稳步推进跨区经营,分布于全国的分支机构已近百家。

4.杭州银行内部劣势

小企业客户成本高于大企业客户,经营成本过高。存款基础薄弱,获得资金成本较高,公司经营的市场化程度高速扩张伴随着高投入和高成本。

收入结构中,中间业务收入过低,对资本约束高。在中间业务中,规范操作的同时,应改变经营战略和经营管理模式,对条款分割、管理分散等现象及时改进。

5.财务分析

(1)财务指标分析

①发展性。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继续高速增长。据银监会2011年报数据,2011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为9.98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杭州银行由于贷款、投资业务规模的扩大,总资产在报告期末达到2439.4亿,增幅达到12.19%,虽低于城商行平均增长水平,但相对其资产总额增幅已经很大。

②安全性。从资产质量的角度看:2009-2011年,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资产质量逐年提升。2009年不良贷款率0.59%.远低于全国城商行平均不良贷款率0.8%.比较不良贷款结构发现,杭州银行的结构优于全国城商行平均水平,其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分别为0.34%、0.13%、0.12%,而全国城商行这三类不良贷款率均为0.2%.近十年来,杭州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远离警戒值,近年保持在相对安全范围。2011年末拨备覆盖率356.51%,比2010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安全性稳步提升。

③盈利性。其201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5.13亿元,比2010年增长49.78%;实现利润总额33.76亿元,比2010年增长41.48%,净利润比去年增长40.83%,高于全国城商行平均增长水平40.4%。分析其年报:贷款利息的增长为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的增长作出了主要贡献。所有者权益较上年增长20.86%,主要原因是新提取盈余公积和利润增长的。

考察其盈利能力变化趋势:2009、2010、2011三年,杭州银行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8、16.01和18.65,逐年大幅增长。无论是收益率还是增长幅度都远超全国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从收益增长原因和幅度、银行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几个角度分析,预计收益率还将保持高水平。

另外,成本控制能力是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据温州银行2011年报,报告期末其成本收入比率为34.58%,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笔者通过对成本收入与资产规模的关系的调查,发现:相同条件下,城商行资产规模越大,成本收入比越高。这可以理解为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大,成本控制难度越大。杭州银行的规模在城商行中相对较大,成本收入比却低于资产规模更小的温州银行的41.24%,说明其管理效率高,逐渐实现规模经济。

④流动性

杭州银行在2011年底资产流动性比率为45.42%,存贷比69.71%,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为4.09%、27.77%,远远低于警戒值。与资产规模相近的城商行相比,杭州银行的资金利用率更高,流动性风险可控。

⑤投资价值

考察其盈利能力变化趋势:2009、2010、2011三年,杭州银行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8、16.01和18.65,逐年大幅增长。从收益增长原因和幅度、银行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几个角度分析,预计收益率还将保持高水平,并继续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

2010年末,在基本每股收益上,未上市银行中,杭州银行每股价格最高,达1.14元/股,上市银行中北京、南京、宁波三银行较高,也仅分别为1.09元/股、0.9元/股和0.91元/股。5

(2)建立银行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本文基于八家商业银行2011年年报的财务数据,采用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发展性四个角度,建立财务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模型。从而考察杭州银行的财务状况和趋势。

财务状况评估指标的选取:①安全性: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②盈利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③流动性:存贷款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资产贷款比率。④发展性:净利润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

数据来源:杭州银行、温州银行、成都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大连银行、鞍山银行、北京银行及南京银行八家城商行的2011年年报财务数据。

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对若干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因子,并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因子得分乘积的和构造综合评分函数。

表1 研究样本2011年年报数据的因子提取结果

由SPSS输出知,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达85.61%,可认为其包含全部指标信息,将这四个因子作为公因子分析。

由SPSS输出的因子载荷矩阵知:第一主成分F1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这两个变量上载荷较大,这表示第一主成分主要由它们决定,代表银行安全性。第二主成分F2在存贷款比率、资产贷款比率变量上载荷较大,则第二主成分由这两个指标决定,代表流动性;第三主成分F3在每股收益载荷较大,代表盈利性;第四主成分F4在净利润增长率上的载荷比较大,代表发展性。说明该年各类影响因素对城商行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

由SPSS得分系数矩阵和载荷矩阵可以得到2010年城商行财务状况得分函数:

Z=4.027F1+2.543F2+1.809F3+1.038F4可见2010年安全性指标在城商行财务状况评价中摆在首位,其次是流动性,然后是盈利性和发展性。

三、结论

杭州银行2011年的得分在城商行中位居第四,仅次于重庆银行、成都银行、北京银行,说明其财务状况在规模相近的城商行中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在盈利性和发展性两方面优势尤为显著。

综上,杭州银行具有较优越的外部条件、独有的内部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并且正在一步步克服作为城商行的先天不足。其发展态势喜人,前景乐观。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银行业的投资价值已为投资者所认可。而杭州银行作为一家初具规模,盈利能力强,公司治理结构较完善,风险控制得当,综合实力强的城市商业银行,理应随经济复苏的潮流而继续高速发展。从本文对杭州银行今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财务指标分析中看出其资产质量好,发展趋势迅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是一家能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银行。

参考文献

[1]王静玉.商业银行类股票的投资价值分析.中国证券期货,2010(02):16.

[2]音提扎尔·托合塔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及业务发展现状分析.时代金融,2012(08):139.

[3]李艳.交通银行投资价值分析[J].金融市场,2007(06):73.

[4]方萍.试论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分析.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47.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5

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并购史,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不断开放,呈现出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两大特点。同时,由于各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自9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不断掀起并购浪潮。

一、外资并购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体制转轨、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已经全方位展开。1999年12月和2001年12月,国际金融公司、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分别注资参股上海银行,合计占其总股份的18%,使上海银行成为中国加入WTO后第一家由多家海外金融机构参股投资的国内商业银行。2002年12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花旗集团正式签署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花旗银行首期出资6700万美元取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权,成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第四大股东,同时承诺在个人金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IT系统改造、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对浦发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2004年,外资银行并购浪潮有增无减,且突出呈现出股权比例高、交易金额大的特点(见下表)。

二、外资并购中国商业银行的效应分析

2003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和10国集团共同发表了关于银行并购的模式、动因和效应的研究报告――《Report on consolidation in the finan?鄄cial sector》,报告认为银行并购后使得金融资源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从而实现整个银行业效率的改进。外资并购除了具有积极效应,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外资并购中国商业银行的正效应分析

首先,外资参股能补充资本金,提高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金不足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广为诟病的一个问题,也是宏观金融秩序保持稳定的隐患。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不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国有商业银行,都希望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为进一步发展营造条件。而并购则有可能成为这些商业银行摆脱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欧美市场的并购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可能性。2004年民生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吸引外资参股并购,其主要目标就是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扩张业务奠定资金基础,因此在选择并购投资人时,其看中的就是对方的出价和资金实力。

其次,并购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真正高效灵活且有弹性的经营机制。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解决委托――效率问题,并购作为一种外部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提高现有经理层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效率更高的团队,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金融改革,但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的体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一直没得到根本的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通过外资并购入股,无形中对中资商业银行施加压力和影响,这种压力与其自身的动力相结合,会形成促使中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变革的“催化剂”,从而加速其股权结构的优化,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上海银行1999年底吸收国际金融公司入股的首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改善股权结构,更新经营理念。

再次,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为中资银行注入活力,优化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实现正的溢出效应。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大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并在长期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它们的进入,其成熟的经营方式、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必将给中资银行带来新的思考,从而使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整个市场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整个银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沉寂多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必将产生“鲶鱼效应”,并重新焕发活力。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并购往往能够实现技术互补,大大降低自身对软硬件的投资。

最后,着眼于未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远眼光,吸引外资参股并购是中国银行业突破国别市场壁垒,拓展银行经营边界的重要手段。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是世界银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银行业不可能置身事外,但限于规模和水平的制约,目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银行仅局限在少数资本雄厚,具有政府背景的大银行,而广大中小银行对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往往有心无力。而且,当一国的商业银行试图进入另一国金融市场时,往往会受到目标国金融市场和法规的严格限制,这些限制通常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有些甚至是无法解决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借助并购能够顺利地绕过目标市场的壁垒,既有效地规避了市场国的金融法规,又较快地融入了当地的金融市场。

(二)外资并购中国商业银行的负效应分析

事实上,银行间的并购可以看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可以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演变成危机重重的“炸药筒”。外资并购对中国银行业潜在的负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外资并购会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带来负面影响。并购重组后银行业务的分散化和专业化程度更高,虽然单个银行机构自身风险下降,但是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性却增强了,一旦出现破产便会给整个银行业带来更严重的风险。而且,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在增强中资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的同时,也增加了中资银行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

其次,外资并购对银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合并后的银行广泛涉足多个金融领域,在当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就会形成同一银行被多个机构监管的局面,由此产生多个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问题。我国《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条例》规定,外资超过25%的银行为合资银行,适用于该条例;外资不足25%的应按中资银行管理。从目前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看,外资均避免突破25%的持股上限,从而其复杂的跨国交易很难受到当局的监管,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最后,外资并购会带来成本和整合上的压力。Robert Lensink和Niels Hermes(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下,外资银行的并购参股同国内商业银行提高的费用支出相关。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外资凭借其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在谈判中要价过高,在合作过程中打压中资银行;二是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由于中资银行需要投资于先进的银行技术手段,从而导致成本增加。但影响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并购后的两家或多家银行的整合问题。其在管理模式、财务系统、企业文化等诸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在改造过程中有可能形成冲突,反而带来效率上的损失。

三、结论和建议

外资参股并购对国内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看,并不是所有的银行在并购后都能实现正效应。因此,不管是监管当局还是中资银行,都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看待外资参股并购,做足“内功”,在规范市场环境的同时实现引资的最终目的。

(一)明确自身目标,理性实行并购

中资银行在选择并购投资人时,应该明确自身目标。虽然当前几乎所有的中资银行都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但银行的发展并不是仅仅依靠补充资本金就能实现的。况且,除了吸收外资入股外,发行股票、债券等也是快速融资的手段。因此,中资银行在选择并购投资人时,应该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把并购重组看成自身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仅盯着价格。实现经营和管理上的进步和争取未来的合作机会才是中资银行在选择外资投资人时最应引起重视的。

(二)借鉴国际经验,少走弯路

在金融业并购重组愈演愈烈的今天,不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正处于转轨经济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并购重组都已经成为扩大规模、化解危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和巨大损失的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对银行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和改革,积极引进外资,以外资并购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逐步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近年来外资参与的比例也不断攀升,统计数据表明,中东欧转型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在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都比较高,截至2002年底,绝大多数国家都在70%以上。这些国家在外资参股并购本国银行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银行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争取在引资的路上少走弯路。

(三)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体系

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银行保险银行业保险业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从而进入保险领域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现实意义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出现的银保合作热,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为下一步迎接激烈竞争所作出的必要准备。大力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对于我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起着双重促进作用。

银行保险可以有力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有利于节约保险的经营成本,提高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由于银行发展较早,比较完善,具有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银行保险正是利用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销售保险产品,使得银行保险的经营者可以凭其信息优势接触数量巨大的潜在客户,而不需要在社会上随机寻找潜在客户和准客户,主动联系进行保险展业,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保险产品的营销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了潜在客户群,提高保单的销售效率。

促使我国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一是保险经营理念的变革。银保合作可加深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降低客户的信息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二是保险经营手段的变革。保险业利用银行网点作为销售渠道,可以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解决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足的问题;并可借助客户对银行的信赖,有效缩短保险产品与广大客户之间的距离。

促进我国保险核心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银行保险的推广,可以增加保险市场的主体,有力地加快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扩张速度,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力度,培养健康、竞争、有效的保险市场。银行与保险开展深层次合作,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行业也会在银行保险业务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使巨大的销售网络获得根国利用利润银行的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银行通过现有的销售渠道、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了成本节约。节约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销售渠道成本、客户信息收集成本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协商降低保费的形式,把节约的费用向顾客转移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法国,在寿险市场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在成本上明显要比传统的保险公司占据优势,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可以把佣金和成本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的保险公司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10%,有的甚至达到22%。其次,银行可以通过销售保险产品得到手续费,参与其销售的保险产品部分的资产管理将获得资金的投资收益;多项收益将产生“收入的协同效应”,即银行保险可以通过产品开发、销售、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稳定银行的资金来源金融市场近年来逐渐显现银行的资金逐渐分流到保险公司,银行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恶化,采用了两种方式保险业务的经营:一是与保险公司签定分销协议并参与资金的管理,二是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保证资金保留在集团内。这样既避免了资金分流,还使得银行自身的资金来源更加稳定,更多的短期投资转化成中长期投资。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逐步深化,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观念转变滞后于市场。目前银行已充分认识到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是今后稳定客户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在基层网点,大多数员工对这项业务认识不足,认为是增加额外负担、不务正业。同时推销保险业务简单依靠信贷手段、柜台销售,全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险公司则习惯于沿用行业代办的模式,对银行保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上热下冷。甚至一些基层公司有畏难情绪,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启动这块市场,还不如建一个保险站业务来得快,没有从营销机制创新角度来重视银行保险,更没有像引进个人营销机制一样开拓银行保险市场。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都是金融企业,其在产品、管理、风险防范、营销对象等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具备广泛、深入合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处于初期,合作内容以保险、保费结算、资金存款为主,而在产品互补、客户共享、电子网络等方面仍未开展有效合作,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简单化影响了双方资源的共享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为此,银行与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合作,努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化解经营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目标,为迎接全球化金融竞争的挑战奠定基础。产品单一,同质化程度高,且产品存在较高的风险。各家保险公司在银行柜台上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产品,保障功能设计不足,无法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单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容易偏向价格恶性竞争。目前占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为趸缴的分红保险,2002年占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3.6%。分红型产品占比过高,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是很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势必造成过高的资本运用和分红压力。当然,银行保险主推分红保险与我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有关系,因为相对于保险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储蓄方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力量、精算水平的制约,加之对银保合作的渠道与机理认识不清,不能结合双方优势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以致出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价格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电子化管理水平低,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人向投保人详细解释,而我国目前这种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电子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机型和软件的规格不统一,双方网点无法实现全面联网;保险公司系统内尚没有开发和建立银行保险售后服务网络系统,始终存在保单流传速度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影响了客户到银行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使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金融业一个具有巨大赢利潜力的领域。能否很好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影响我国银行与保险业合作的未来前景。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银保合作的经营理念。对银行来讲,保险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夕阳式的短期行为,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增加银行储蓄存款的低层次认识水平上。这个观念要灌输到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思想里,使其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保险公司来讲,则要树立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除在产品、管理、服务、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前期投入,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宣传等配套服务。

进行服务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之融入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渠道,发挥整体联动优势。银保合作的核心是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并提供多元化服务,保证客户的长期满意度,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为此,保险公司应与银行组成市场拓展专家小组,充分开发与利用客户资源,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准客户和潜在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和营销策略。一是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二是服务创新,提升服务内涵价值。目前可尝试开展诸如信函账单、电话服务和信用卡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作为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保险能否取得最大利益成为银行保险工作能否突破的关键。业务发展初期,利润少,银行的积极性不大。保险公司应和银行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采取奖励基金与销售业绩、产品组合、业务增长量以及目标实现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在利益分配上要克服短期行为,要有前瞻性、连续性,将手续费或佣金足额分配给经办人员,以充分调动员工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激活银行保险市场。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市场营销力度。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险种的开发、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已成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和银行应该积极引入欧洲的银行保险业务经验,并结合国内银行的特点,加强对专门负责保险业务人员的培训,使之有能力应付各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使客户在银行买保险也能享受专业化服务。

加快技术开发,推广“银保通”。实现银行保险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解决保单流转缓慢、承保质量低、管理有漏洞等问题。银保双方要舍得增加必要的投入,添置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网络系统。尤其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自动核保系统、投保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与银行的合作,开发出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在承保、核保、理赔和其他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为客户提供方便、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双方应建立共同客户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随时了解共同客户的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银保保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能促进保险公司进行销售渠道和产品创新,也能丰富银行的经营结构和服务层次。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混业经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银行保险。

参考资料:

1.施建祥,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J],保险研究,2002年4月

2.袁宜,银行保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2年10月

3.刘晓宇,银保融通与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前景[J],上海保险,2002年4月

4.沈琳,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