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内地高校; 香港高校; 台湾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29-02

一、香港、台湾和内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1.香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辅导队伍整齐,专业化程度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香港学生事务工作处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各高校都配有数额不等的专职心理辅导员,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高强度、专业培训,同时获得相关的硕士以上学位。为保障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香港各高校还专门邀请心理分析专家作督导,香港专业辅导协会经常通过多元化的方法为辅导人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使辅导人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与锻炼。

辅导机构健全,辅导领域广泛。在硬件方面,香港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各项服务活动基本上是无偿的,只有少数开支较大的训练计划需要学生承担部分费用。在内容上,辅导主要包括个人辅导、教育辅导、升学与就业辅导、小组专题辅导、联络校外团体等。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有许多心理量表,如心理测量、职业测验等。学生可以通过心理测验和职业测验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在形式上,除了在个人、小组层面上的辅导以外,更重要的还有环境介入策略。[2]香港高校强调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都应有育人意识,同时注重与社会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辅导更具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效果进一步得到强化。各高校已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辅导。

围绕全人发展,提供以学生为本的服务。香港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一种以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学生见识、促成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品德为目的的教育服务。在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紧密围绕着全人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即高校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学业,使其获得发展事业的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德育、体育、情感、艺术、社交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2]

2.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一般辅导,二级预防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级预防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配合学校行政组织的弹性调整,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台湾高校管理模式深受美国影响,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

交互作用,整合发展。近年来,台湾地区整体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造成学生的背景与需求条件落差逐渐扩大。为改善此现象,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友善校园”总体营造计划,希望透过学生辅导体制的主要策略“交互作用,整合发展”来整合资源,聚焦方向,真正落实并推动该计划。“友善校园”基于学校本位管理的观点,强调学校教师及学生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如师如友,止于至善”。

资金投入充足,人员配备齐全。近年来,因为台湾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且日趋低龄化,台湾地区投人近86亿台币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旨在“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大,硬件设施完善,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齐全,藏书量多。咨询中心专职人员的晋用方式大约有两种:以助教职称聘任;以研究员角色聘任。

3.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特点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就。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得到了长足进步。北京、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板报、信箱等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内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全面育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统合学校及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相对于其自身而言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上,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从硬件建设来说,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足。各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大多是兼职,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工作热情难以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多数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及正式训练,普遍存在“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3]

从课程建设来说,目前各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情况比较复杂,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所用教材五花八门。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此外,心理健康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及社会的资源优势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与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预期目标尚有差距。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香港辅导员和辅导机构构建的点、线、面网络结构,台湾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总方针,根据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的不足,内地高校还应着重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主管部门应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基础建设,完善个体团体咨询室、测评室和治疗室的各项设施。参考国内外经验,确定专业人员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可归入“心理学”或“德育教师”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从总体来看,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模拟心理咨询和辅导,定期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调整心理辅导技巧,深化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3.建立高校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通信息,借助于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联系兄弟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聘请名校教授讲座,开展异校咨询活动以及与开设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合作,为有心理疾病发展可能的学生提供医疗干预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注重抓好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理论性、系统性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4]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王义波,张召.中国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借鉴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1):99.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心理障碍 大学生 民族体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ilot Study of Non-drug Intervention of

Mental Barriers of College Students

SU Yusheng, CHEN Lidia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bsidiary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Fuzhou, Fujian 350003)

Abstract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non-drug interv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psychological therap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ional sports we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power interven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and more geared to the need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experi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interventions is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and direc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barrier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sports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新闻层出不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政府与学术界亦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切重要。2003年卫生部调查资料显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占16%~25.4%。①有研究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检出率为18.47%。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在进入校园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医学角度而言,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可从三级预防着手。首先,未病先防的一级预防;其次,是对心理疾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的二级预防;其三,对疾病临床治愈复学者,进行定期回访观察病情变化。一般高校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团体心理与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进行非药物干预与治疗。兹就目前非药物干预措施分述如下:

1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干预心理障碍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1987年浙江大学在国内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之后,国内上百所高校也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③有研究对心理卫生教学班教学效果无记名调查分析表明,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干预是有效的,教学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由“一般”上升为“良好”。④

2 个别心理咨询

当下各种心理问题干预的方式中,个别心理咨询是应用最普遍与主要的一种心理辅导措施,也是最能解决深层次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之一。其关键是设定了干预心理障碍的矫治性目标,这是临床证实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的休学率、退学率以及自杀的死亡率,并可矫正相关行为与解决问题。。Eisenberg,D.⑤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有36%会接受包括心理咨询等任何治疗。主要应用的方法有森田疗法、认知疗法、放松疗法、领悟疗法等。⑥

3 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成员在团体集体的情境下一同参与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透过团体集体内人际交相互动作用,促进个体在互动交往中可以观察、学习、体验,探索与认识自我,进而调整并改善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促进良好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⑦Deckro,G.R.等⑧采用松弛和认知行为的团体咨询技巧对大学生进行进行为期6周心理干预,团体活动结束后,学生的焦虑、悲观和压力水平大大降低。苏雯等⑨采用团体咨询的训练方法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人际关系训练,团体咨询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团体咨询经济高效,可以缓解了高校咨询人员不足。⑩俞少华等 以心理卫生教育、团体辅导及个别咨询相结合,该研究采综合方案的心理辅导方式对大学生入学新生进行一学期心理健康的干预辅导,结果发现干预之后被试的人格结构有所改善、心身症状亦减少、也促进自我和谐与提高社交能力。

4 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West,J.等 研究发现认为,非洲舞蹈和瑜珈都能减少大学生的知觉压力以及负性的情感。Bass,M.A.等 研究认为,像举重这种强度低的训练可以短时间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刘笃涛等 研究认为,太极拳独特的运动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刘洪福等 研究认为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用来练习持久力和耐力,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修心养性,调整心态,促使大学生心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体育锻炼对促进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应对各种精神压力,减少心理问题及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 有研究证实大学生若可以在未病先防的观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对积极开展人际关系、抑郁、消除焦虑等负面情绪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近年我国来在心理健康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过往的研究着重在心理健康检查,目前国际研究重心焦点是对其影响因素强化和施以干预措施的研究为导向。对于进行非药物干预心理健康的临床实验研究中,本研究发现我国在引进外国心理疗法时,应结合我国传统医学与体育运动的民族特色加以探讨与研究,特别是传统功法干预心理健康的研究更需要多学科交叉及多面向的应用与研究,发展传统功法的体育运动干预措施是心理健康干预的未来研究热点与方向。

*陈立典为本文通讯作者。

注释

① 孙晓敏.我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的一些思考[J].中国健康月刊,2012(4).

② 孙影.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研,2004(1):50-52.

③ 余晓波,张静平,唐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5(16):79-81.

④ 马建青,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卫生教学干预实验效果的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1(5):43-45.

⑤ Eisenberg D, Hunt J, Speer N, et 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Nerv Ment Dis,2011.199(5):301-308.

⑥ 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

⑦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⑧ Deckro G R, Ballinger K M, Hoyt M,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a mind/body intervention to redu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perceived stress in college students[J]. J Am Coll Health, 2002,50(6):281-287.

⑨ 苏雯,李建华,张智,等.云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咨询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337-339.

⑩ 周秋红.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134-135.

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219-222.

王朝军.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1):184-185.

West J, Otte C, Geher K, et al. Effects of Hatha yoga and African dance on perceived stress, affect, and salivary cortisol[J]. Ann Behav Med, 2004,28(2):114-118.

Bass M A, Enochs W K, DiBrezzo R. Comparison of two exercise programs on general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J]. Psychol Rep, 2002,91(3 Pt 2):1195-1201.

刘笃涛,马效萍.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15):2252.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对策

作者简介:康健文(1987-),男,汉族,湖南常德人,教育学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

(一)琐碎的日常事务造成心理疲劳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不仅要负责管理班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还需要随时听后学院的调遣。一旦所管理班级学生有事,就必须亲自到现场处理。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找辅导员,辅导员就有责任和以为去解决,如同保姆一般为学生跑腿办事。经常为学生的一些琐碎之事忙碌,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校出于各方压力为了得到社会认可,强化了“不出问题一切都好,出了问题年终评优评先一票否决”的管理制度,这给辅导员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诱发了工作疲劳和厌烦情绪。

(二)发展前景不乐观造成的心理困惑

学生工作细碎繁杂,大多辅导员无暇顾及自身的提升和发展,不像专业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做科研,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造成社会认可度不高,自我满足感低的情况。而在学生工作中,也大多强调的是奉献和责任,忽略了辅导员作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求。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对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科研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辅导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造成了辅导员心理的压力和焦虑。

(三)辅导员岗位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心理不满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辅导员管理学生付出了很多心血却无法将具体的展示出具体的业绩,得不到学校管理部门及其他专职教师的认可和理解。且实际上,辅导员往往是身兼多个岗位,因为学生状况、人数、工作环境等不同,辅导员的劳动强度和难度也不同,所以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有事会因学生的一两件事情而否定辅导员,使得辅导员产生焦虑和不满心理。

(四)不被学生理解及工作效果不佳导致心理挫败

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对于学生对自身的认可度通常很在意,但实际上,辅导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同,他们对辅导员的评价不乏偏颇之处,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度并不高。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难免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典型学生,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付出的努力更多,可一般工作的效果普遍不高,最终难免心理产生挫败感。

二、改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是学校需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要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培训,让辅导员能够了解自我个性和自我心理特点,并掌握一些调控心理的方法,找到恰当的心理宣泄方式,提高辅导员的自我调适能力。二是辅导员自身要注重自我意识培养和自我价值观的正确评价。擅长应用自我意识来调控自我,根据环境的不同调整自身的心态。三是辅导员需要重视人际关系的融洽和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及个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四是辅导员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二)优化工作环境,创新运行机制

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及支持,改善学院工作环境氛围,让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能够更加的顺利,提升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的、规范的、科学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当前,需要着力健全及完善以下几大机制:第一:管理机制,各部门领导需要明确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责任,建立岗位目标的责任体系,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辅导员管理聘用体系;第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奖、惩措施的力度,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行,尤其需要去关注辅导员的发展问题,并从根本上关心辅导员团队,着力解决好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提高辅导员心理素质;第三:动力机制,通过教育的引导、环境舆论氛围的感染,先进人物的影响,及榜样力量的带动,让青年辅导员们能够将提高自身的向理论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种内在追求,并将这种内在追求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增强辅导员的成就动机。

(三)建立辅导员心理保障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心理健康最应收到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需要、同时也渴望能够叨叨专业的咨询,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是自己的同事,很多辅导员碍于情面不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协助。这就导致辅导员有了心理问题之后没有合适的宣泄途径,这样就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失衡。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帮助辅导员解除心理上的困惑,促进辅导员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的帮助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心理危机,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发展和工作成长。只有真正的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4

1.1社会营销理念的提出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会营销的理念,他们试图将成功的商业营销策略用于推广对社会和公众有益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将这种理念称为“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社会营销通过使用市场营销的原理与技术影响目标受众,让他们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放弃某种行为,从而促进个人、集体或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营销将健康行为、健康服务理念看做“产品”,要想让目标受众接受这些产品,就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开展营销策略。社会营销通过行为改变策略、营销组合的运用等,影响受众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受众细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众群体对资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近几十年来,社会营销被社会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成功地运用于一系列社会运动和公共健康活动,如促进母乳喂养,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费,控制吸烟,减少酒后驾车,预防艾滋病等。这些成功案例说明社会营销是一种改变目标受众行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们思考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心理健康服务。这里我们将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个大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促进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条件为学生提供最有帮助的服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1.2社会营销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共通性社会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营销的价值导向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非营销者的利益。所有社会营销策略都是为了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种有益的观念或行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天然的联系为社会营销理念应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机。首先,前者的立足点是目标受众的利益,而后者以学生的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和工作导向,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获得个人成长,达到心理健康。其次,两者都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心理健康服务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每个个体独特的需要。同样,社会营销要求服务提供者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的需要、价值观、能力、兴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受众接受和保持期望行为的兴趣,最终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和行为。最后,两者都遵循自愿原则。一般而言,学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接受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完全出于自愿。对于有必要接受咨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学生,不适于采用强制手段(除按照《精神卫生法》需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会营销利用行为改变的原理和技术,通过转变观念,提升动机,最终改变行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强制手段,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人性化的行为改变方式。社会营销理念与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上述共通性,为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础。

2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

社会营销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在一个新领域里的运用。在商业领域里所采用的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运用于社会营销。概括地说,社会营销的工作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行为目标(behavioralgoals):社会营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行为改变。为了使营销计划切实有效,营销者要始终关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响目标受众,以及怎样影响。对受众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是通往切实的行为改变的手段之一,因此社会营销可以和教育、宣传工作相结合,以便发挥长期作用,使某种观念、态度深入人心,但社会营销更关注如何将观念、态度转化成行为。为了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营销者可以将最终目标划分成一些易于实现的行为步骤,并根据不同的行为目标发展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受众细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会营销不提倡“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据受众细分原则实施目标行动,来达到营销目的,让社会营销者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众细分的过程是将庞大的异质性群体划分成同质性相对较强的亚群体,划分依据就是那些会影响他们对营销策略的反应的特质,如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而更常用的划分标准是受众目前的行为、未来的计划、改变的意愿、产品忠诚度,以及心理统计学特征,如生活方式、价值观、人格特征等。这种将服务对象细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据不同亚群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将资源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群体。竞争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碍受众群体产生目标行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竞争,具体通常指能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其他行为选择或产品。社会营销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面临哪些竞争,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产品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竞争通常是其他解决心理障碍的途径,比如就心理咨询而言,其面临的竞争有求助于亲友、自我心理调节等,每种途径都能满足大学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对解决问题也有一定帮助,营销的关键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备的心理咨询的特有优势。虽然在直接提供行为指导方面,心理咨询不如求助亲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风险上,心理咨询不如自我调节,但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让求助者获得人格的成长,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营销组合(themarketingmix)的运用:营销组合是指营销策略实施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推广(promotion),因而又被称为4P营销理论。从心理健康服务代价与获益的角度理解4P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获益(产品策略),降低代价(价格策略),确保服务可以方便的获得(地点策略),并以有说服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上信息(推广策略)。

3社会营销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3.1现状和需求调查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社会营销者认为,“不要急于向受众强调意识、接受程度和知识,而是应该先搞清楚人们需要什么服务,想从服务中获得什么益处,以及我们面对什么样的障碍[16]。”细致全面的调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宣传和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状况如何?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状况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碍或促进了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帮助我们了解心理服务的潜在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侧重点,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便于针对学生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形式和措施,对第三个问题则能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提供依据。现阶段国内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了解主要是凭主观经验,实证数据大部分来自已经接受咨询的学生,样本缺乏代表性,难以了解学生总体情况。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应尽量使调查对象能够代表某范围内的学生总体。如果大范围的调查难以实施,则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抽样方法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推测总体。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所包括的内容有: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纳和认可程度;希望从心理健康服务中获得的益处,需要的心理服务方式,如个别咨询,心理健康课程,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等。以上调查内容需要结合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心理障碍的特点等展开。综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将工作范围内的学生总体拆分成同质性较高的亚群体,然后针对每个群体的特点进行宣传和干预。

3.2有针对性的宣传有时候,心理服务的潜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服务,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还可能拒绝帮助,这使得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社会营销理念下的宣传不仅包括告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以及获得途径,更应该告诉学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务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基于现状和需求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据亚群体的特点制定宣传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而言,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咨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识别心理障碍,这时要重点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判别,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学生对咨询有基本了解,但因为对咨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选择不求助,这时强调咨询的专业性和咨询效果是宣传的重点。有些学生本身已经有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建构积极的求助网络,强调平等人文的咨询关系,尝试提高他们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们对咨询风险的预期,来促进专业求助行为。

3.3层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预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的调查将学生细分为不同的亚群体后,层次化干预即针对这些亚群体的特点,给予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干预。国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划分标准实施分级干预,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分级制度,将学生的心理障碍划分为不同级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日本大学的心理辅导由三级不同的心理援助构成,一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性的,其目的是促进发展和适应环境;二级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心理、社会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援助的特征是预防和早期发现;三级援助服务的对象是有特别援助需求的学生,如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并非每个学校都要开展相同的活动。鉴于国内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资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和知识普及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用团体辅导、朋辈辅导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要适时开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循证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克服当前普遍存在的干预实务工作的随意性。循证心理咨询会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获得有关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时长等方面更多、更确切的信息,这将促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从而有效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改变动机,同时降低阻抗发生的概率。循证心理咨询也能帮助初级心理咨询师更清晰咨询目标与干预策略间的关系,即使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咨询师,也能通过循证心理咨询提供跨流派的、更为灵活的专业技术支持。

3.4层次化的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性质和特点的层次化干预,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备相应水平的专业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不同的工作内容之间应该形成层次明确的分工体系。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学科整合,形成了专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朋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网络。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询师兼任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兼任心理辅导老师的现象。工作内容的杂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难发展精深的专业技能,因此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首先有必要厘清各个岗位主要针对哪个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后针对该层次心理健康问题所需的专业技能,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不同的培训。例如,专职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识别各种心理障碍的能力,心理咨询,包括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根据服务对象和形式的不同,团体咨询师和个体咨询师,发展性咨询和障碍性咨询的技能培训也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而对于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本身即存在专业能力薄弱、针对性减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适于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重点可以放在有能力识别心理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及时转介。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5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及措施范文6

“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模式,那么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助人自助”。按照字义来解释,“助人”就是协助或帮助他人。而“助人自助”就是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许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弄不清教育与教导的异同。教导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而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者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另一方面,按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方面和心理人格都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之中,他们有“自助”的愿望,也有“自助”的能力。因此,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助人自助”这一理念,而且要贯彻始终。

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我们提出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就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性质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学生成才。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具有普遍性质的教育。另一类是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它主要是保护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适应社会,使学生正常地成长发展。它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部分或个别学生的具有矫正性质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由于班级工作性质旨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全班学生全面负责,包括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及重点应立足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兼顾补救性心理教育。当然,全体性原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敢于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独特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二)辩证统一原则

辩证统一原则是指进行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没有学生的“自助”,便谈不上其他教育。

贯彻辩证统一原则,应着眼于全体同学,在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参谋者的角色,通过教育者指导或集体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助”能力。

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

国外大学心理辅导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是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在校内形成辅导主任、专业辅导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增设了班级心理委员,广西大学也是其中之一。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辅导,班级心理委员正式上岗后也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那么目前有效地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支队伍就包括了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大学生心理活动特点与规律的立项研究工作;提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工作,探索心理疾病的成因和心理卫生策略;负责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部门开展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大学生自身维护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转交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关注本学院、本班心理弱势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负责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强大的支持系统;配合学院、班级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班级心理委员是新兴起的一支队伍,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做好班级心理委员这支队伍的培训与辅导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重点。必须指出的是,这三支队伍是层次分明、互相衔接,不能掉链和断层的。只有三支队伍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班级心理辅导推向更高的层面。

四、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误区

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但在人们观念和实际行动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德育化倾向。由于当前许多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匮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担自然就落在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而他们对德育工作片面的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损害学生的利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误区之二:夸大化倾向。现代人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前所未有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人不堪重负。对于大学生来说,情况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夸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话语屡见报端。但在心理健康评定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多方面的误差,从而导致了对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在数量上估计偏高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而且也误导了人们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造成大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阻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误区之三:学科化或完全游戏化倾向。一种现象就是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甚至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考试,完全忽视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实践性、实效性。还有的教育途径是采用游戏活动的方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误区之四:简单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从我国的情况看,尽管不少高校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杂拼从业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很显然,如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不通晓心理学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用简单、粗暴的、违背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法对待学生的现象,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很不利。

五、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五条途径

在探讨了理念、原则、队伍以及四个误区后,我们尝试来探讨一下开展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条有效的途径。

(一)合理组建队伍

前文中我们探讨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专兼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这三支队伍的有力支撑。这三支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是否高质有效。因此合理组建这三支队伍就成了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高效的保证。如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下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呢?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长期培养。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矛盾,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人手。为此,在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心理学系、教育系可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进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二是短期培训。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为主要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间,培训不能以取得结业证为目的,应注意理论和技术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见习、实习)的内容,让学员真正领会、运用知识和技能。三是全员参与。利用全校教师教育学生,亦即强调对学生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靠少数专业工作者参与,而应投入全校的力量,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改善学生的整体行为,在高校形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局面。

(二)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里所说的班级教学,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来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模式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心理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课程,即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计划,为完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的专门的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的课程,它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另一种是渗透课程,即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方式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实现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此种课程由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所有班级任课教师实施。

(三)优化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和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群体,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体现在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必须充分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用集体的方式实现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优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的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学生“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以集体生活不断的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学生,就成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要求,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管理方法,对班级组织、成员及各项工作进行规划、指挥、调控、督察的综合性、教育性活动。班级管理是学校的基层管理,它具有两重性:一是对班级组织和成员的协调性;二是对班级学生的教育性,而教育性正是班级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本质属性。班级管理的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和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正是以生活为媒介,通过个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综上所述,优化班级环境是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已被认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来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在同一层面上。他们在智力、人格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来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那么有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提高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要有效地开展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先“动”起来,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任何学习都应从情景开始,那么班级辅导活动也是这样,活动为辅导主题提供了模拟的生活场景,而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又是所有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是如此,那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做决定。在辅导活动中还要注意操作的科学性。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在操作上,注重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动。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不要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极力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