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1

【关键词】城乡 计划生育 政策 比较

【中图分类号】R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1-01

前言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城乡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增长上还是居民素质的提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些不同都是建立在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以及控制人口基数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可为我国将来城乡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导向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几个方面进行一番研究。

一 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时代的更替,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了不同于前的发展。从开始的以严惩严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手段到慢慢缓和的计划生育措施,发展到现如今的以惩罚多生超生和奖励晚育少生。这些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随着人们观念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在部分发达城市,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使用了,新时代提倡的晚孕晚育晚生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了,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城市老龄化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解决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问题开始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我国计划生育的重大改变和发展就在不远的将来。

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上来说:首先,在处罚政策上,虽然都有进行金钱上的处罚,但是其金钱的处罚力度却是有所区分的。处罚金的多少和个人的收入多少有关,这也就直接导致城市违反计划生育的居民接受的处罚比农村的重,其次由于城市的居民大多是有单位的,超生也直接影响其发展前途,特别是那些吃公饭的人们,多生可能直接导致其丢掉直接的铁饭碗。其次,由于在许多农村地方的传统,生男孩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不可改变的人生大事,为此,国家在政策上做出了些许的特殊对待,对于农村的人们,在第一胎生的是女儿的情况下,允许其再生第二胎,而这在城市却是不可的。在社会效果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也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文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农村的,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支持度、执行力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其达到的长远社会效果也更好。这给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但是还是有许多违反乱纪的实例。甚至造成了许多没有户口的孩子这样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还体现在文化背景,人口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

三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以及计划生育取得的积极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人口基数虽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量庞大,但是根据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调整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已然势在必行。在控制我国人口基数的基础上,鼓励晚育晚生的政策是几十年不变的基本计划生育政策,其次,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会进入到人口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很有必要进行调整,适当的鼓励政策是十分的必要的。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所需的劳动力,保障社会秩序和安全。而对于农村地区,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基本还处于增长阶段,但是相对于上个世纪来说,计划生育的效果已不言而喻了。因此坚持坚定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当然,更为缓和的计划生育和奖惩并存的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我国的人口基数控制工作带来极大的积极效果。

结语

通过上文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三个方面对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我们对我国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措施以及影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相适应的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将我国的人口数量控制在可调的范围内,为社会的秩序、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莲莲.从罚到奖――试述农村计划生育的“调整”[J].改革开放 2012(8),

[2]王红晓.构建和谐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2),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2

【关键词】计划生育 新人口政策

一、文献综述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介绍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背景:

(1)国际背景

玛格丽特桑格出于优生学和种族主义的角度宣传计划生育,成为计划生育的首场者;1912年,第一届国际优生优学大会在伦敦召开;1936年,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了人口研究所;二战后,控制人口的全球思潮开始兴起,出现诸如:《人炸》、《增长的极限》等控制人口书籍;1946年1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成立人口委员会,自此之后,联合国人口委员会督促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对坚持控制人口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

(2)国内背景

张京生首先引进计划生育这一理念,但在当时并不被受重;建国后响应的“新人口论”,第一个提出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理论,率先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被当时的思想理念驳的体无完肤;1981年,中国人口学会成立,力崇宋健、陈道等人思想,接受联合国基金援助,严格控制人口;近年,以牛文元、胡鞍钢等人提出“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认为中国最大挑战就是人口问题,呼吁控制中国人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2、学术分歧

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学术界并不没有一边倒,计划生育政策在饱含争议中出台,至今也分为两种不同观点。

(1)赞成计划生育学者观点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学者,以胡鞍钢为代表人物。胡鞍钢对中国人口的研究始于1985年。1989年,胡鞍钢在《人口与发展》明确提出中国会相继迎来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反对人口红利说。

(2)反对计划生育学者观点

与近30年宣传的中国人发理论相反,易富贤认为从中国几千年的发展来看,根本无法界定中国人口的上限,中国人太多的说法只是危言耸听。并且否定人口比例与资源失调这一问题。具体分析了在客观条件上中国是矿资源大国,而水资源不够用只是技术还不够先进,没有将雨水利用起来,近年很多国家开始开发海水转变为淡水技术,所以水资源并不缺乏。他认为人是资源的消耗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创造者,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国家的优势,从人口来看待世界经济,印度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

二、未来人口政策的前景

那么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如何发展呢?

1、增加人口

无论二胎政策是否软着陆还是突然全部开放,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中国必须开始发展人口,发展青壮年劳动力。中国在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果不发展青壮年劳动力,就无法再继续提高经济,更加无法应对沉重的老年负担。中国应当并且尤其发展有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因为单纯靠以往人口优势产生的人口红利不是一种长远发展的方法,依靠简单劳动力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还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按照全球发展趋势,这种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2、加大教育投资

中国大学扩招以提高高校就学率,十几年下来,就学率看似升高但是隐藏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大学盲目扩招,最终结果是太多的本科生没有在大学学到很多知识并且出来仍然找不到工作。加大教育投资应当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水平,如今大学里,尤其是重点高校,来自农村孩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教育不公平导致农村孩子上大学困难,不利于改变当前的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当今大学也应当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不要一味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盲目扩招,这种才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

3、改变现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中国人口不可能增加到从前的数量,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如果我们还想保持经济大国的实力,必须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再以手工业制造为主要经济来源。而且改变经济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牺牲环境带来的GDP是不可取的。适应中国人口的发展就必须改变经济产业结构。

4、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比城市低很多,农村低收入老年人收入基本上来源于农业,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提高农村老年人整体收入水平的必须完善农村养老保障。而对城市老人而言,重要的是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发展,让老人们能够有个安静愉快的晚年。

5、平衡人口结构

如上文所述,计划生育在一定方面恶化了重男轻女的现象,因此未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坚持控制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基础上,还应当兼顾男女比例平衡的问题,以缓解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问题。从思想上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制度上杜绝产前性别鉴定等非法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富贤.大国空巢.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3

一、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一)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年,全市总人口为25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3.4万人,占总人口的78.9%。农村人口一孩家庭80273户,截止年末,已有36661户农村人口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村人口一孩家庭户的45.7%,农村人口双女户42663户。年6月至年12月止,在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36661户农村人口中,有24169户享受一次性奖励,共兑现奖励资金1969.2805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1659.665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09.6155万元);20889人(次)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其中独男户10051人(次)、独女户8425人(次)、无子女户2413人(次),共兑现补助资金1446.57万元;19347人(次)独生子女享受了教育奖学金,其中小学生14135人(次)、中学生4723人(次)、考取高中的436名、考取大专的31名、考取本科的22名,共兑现奖学金1194.313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资金投入1001.47万元,市级资金投入192.8436万元)。

(二)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特别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

年,农村49岁以上应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1392人(次),其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90人(次)、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302人(次),发放资金164.88万元。

(三)农村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及时兑现

年6月至年12月止,各县(区)按时兑现了农村人口独生子女保健费982.1215万元。

(四)农村人口“少生快富”工程推进顺利

年,我市西盟、孟连、澜沧、江城四县被列为我省“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县,有双女户161户享受到有关政策,年将有双女户家庭11121户、独生子女8556户享受到有关优惠政策。

(五)各县利用“三结合”帮扶资金给予双女户在生产生活上的帮扶

各县(区)利用“三结合”帮扶资金给予双女户在种养殖产业上的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关爱女孩的活动中给予关怀。思茅区每年给予贫困双女户每户1000-3000元不等的资金,累计帮扶104户双女户种养殖业发展生产;县积极参加由县妇联发起的“城乡姐妹共建新农村”活动,看望慰问独生户92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36户;景谷县财政设立5万元计划生育帮扶资金与省帮扶资金5万元相配套,以每户1000-3000元不等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滚动式发展经济;澜沧县筹集10万元,帮助166户计生贫困户脱贫。

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初见成效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广大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得到了实惠,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加深了对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改善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对于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好政策。

(二)促进了计划生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计划生育管理理念实现了由忽视农民基本权利,以工作目标为本向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和以人为本转变;使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实现了由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优质服务方向转变,由以“处罚多生”为主向以“奖励少生”为主转变。

(三)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育观念,为稳定低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执行以来,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得到的待遇和实惠,对其他群众产生了政策示范效应,“生男生女一样好”、“多养儿不如听党的话得实惠”的观念逐步形成,广大农民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日益增强。我市人口出生率由年15.8‰下降到年的12.43‰,下降了3.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年的8.9‰下降到年的5.86‰,下降了3.0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惠政策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弱。与其他惠农政策相比,计生家庭奖励经费投入较少,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发展后劲不强,对广大群众吸引力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少生的好处。

二是政策覆盖人群少。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年满60周岁”才能领取国家规定的奖励扶助金,而且受益人群在农村计生家庭所占比例太低。与即时兑现的农村低保等普惠政策相比,一些育龄群众感到奖励扶助政策是遥远的“期货”,对政策的长期性和预期效益心存疑虑。

三是政策设定标准低。无论是“奖优免补”政策、奖学金政策、死亡扶助金还是独生子女保健费,都存在制定标准较低,与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现象。调研中基层普遍反映,在惠民政策广泛实施的背景下,计生奖励政策由于没有在标准上做到“水涨船高”,原有的政策激励效应日益弱化。

四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如:根据《省农村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独生子女16岁前,免除其父母所承担的农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但是由于村民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其执行的一些制度,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调整,省以下的规章和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在少数乡(镇)、村(组)存在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减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现象。

(二)普惠政策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形成冲击

一是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激励作用不明显和普惠政策的一视同仁,甚至有的政策还存在相抵触的现象,挫伤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目前推行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以及各项惠农政策,无论在资格条件还是在享受标准上,均没有体现对计生家庭的优先优惠和区别对待,违法生育的家庭照样可以享受政策待遇。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因人口少、负担轻反而不符合扶助条件享受不到优惠政策,使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相对弱化。另一方面,这些惠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抚养子女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成本,使得多生孩子的负担更轻、顾虑更小了。由此让群众感到“多生孩子不用愁,少生孩子不沾光”,在部分地区群众中甚至出现了“种田不缴税了,读书不收费了,看病也不贵了,超生无所谓了”的观念。

二是按“人头”计算的分配方式刺激了群众的生育愿望。《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农村独生子女困难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社会救济以及划分宅基地、介绍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但是,过来执行的很多惠民政策大多按照家庭人口数进行减免、补助或救助,不仅没有体现对计生家庭的倾斜,相反多子女家庭实际上得到了更多的“优惠”。因此,“超生获利”的现实不仅是对违法生育的姑息纵容,客观上也起到了鼓励生育的作用,这与现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人口政策导向相矛盾。调研中基层反映,过去不少超生的家庭现在劳动力多,得到的政策实惠也多,现在多为当地的强势人群和大户,而实行计划生育的守法群众非但难以“少生快富”,反而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三是社会管理改革中相关政策的调整弱化了对生育行为的综合调控机制。如原来登记、办证、审批等环节中涉及计划生育的前置条件被取消,兼顾育龄人群生育管理方面的政策功能基本丧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违法生育的社会制约能力,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无论在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在微观管理层面都没有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调研反映,一些违法生育的个体私营企业主照样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扶持,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政治荣誉,对周边群众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计生工作带来了尴尬和被动。

(三)政策运行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地方政府在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上资金配套有较大困难。根据《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农村人口的奖励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乡财政共同安排解决。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到位,给政策落实带来很大难度。

二是计生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各项优惠政策的引导逐步成为国家指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段,对计生工作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也存在农村计生服务站设施不健全、农村计生工作人员待遇较低等问题,

四、几点建议

深化改革,推动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1、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争取提高省级以上财政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以法定奖励优惠政策为重点,以地方性配套政策为补充,与普惠政策协调衔接,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和保障多策并举的新型计划生育导向制度,确保奖励扶助制度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扩大政策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4

印度独立时,印度育龄妇女平均生育6名子女。为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印度政府1952年推出国家人口政策,开始宣传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大,在绝育手术方面,仅限于在一些边远地区和低种姓“贱民”中进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计划生育开始步入强制阶段。1975年7月,为应对世界石油危机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印度全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国会和反对党的地位被削弱,总理的权力空前强大。在这一背景下,英吉拉・甘地总理的儿子桑吉・甘地作为其母亲的政治继承人,充当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急先锋。

当时印度的人口为5.4亿,人口增长率约为20%。印度政府希望通过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到2030年能够实现人口的零增长率。印度卫生与家庭福利部及其各地机构,在桑吉・甘地的率领下展开大规模宣传攻势,推出激励措施,并将许多福利措施与计划生育挂钩。比如规定,接受绝育手术的人可优先获得饮用水、电力供应、农田灌溉等,甚至把三轮出租车执照和低保证明等和绝育证明挂钩――“不绝育,无执照”。

桑占・甘地将计划生育指标纳入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把完成指标情况与晋级晋职、福利分房、带薪休假等挂钩,并在各地区之间展开竞赛,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予以奖励,并威胁对未能完成指标的公务人员采取惩罚。在这种激励措施的鼓动下,有些地方的基层公务人员和警察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开始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并愈演愈烈。

据统计,1975~1976两年间共有800多万人被动实施绝育手术,其中仅1976年就有620万人进行手术,绝大多数是男性,而在此期间由于医疗条件落后,有数千人死于绝育手术事故。

西方曾给予大力支持

这段历史常被西方所诟病。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印度计划生育的实施曾得到西方的支持。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经济低迷并陷入粮食危机。时任总理的英吉拉・甘地亲赴美国请求援助,她带回美国援助粮食的同时,也带回获得援助的代价――印度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的承诺。当时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给美国国会请求批准对印度援助的信中提到:“印度政府相信,控制人口膨胀是解决自身粮食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后,印度在每个邦都设立实施汁划生育手术的诊所,实施对男性的绝育手术和为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

桑吉・甘地的计划生育运动轰轰烈烈开展21个月后, 在印度执政30年的国大党于1977年的大选中落败,印度上台,强制绝育的做法也被终止。这是国大党历史上首次大选失败,舆论普遍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桑吉・甘地推行的强制绝育运动。

自那以后,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计划生育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强制绝育更是成为无人敢碰的“雷区”,没有一个政党在竞选或执政中高调提倡计划生育,因为那样无疑是把选票推给竞争对手的“自杀”行为。

计划生育执行难的根源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5

【关键词】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传统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侧重管理, 服务观念比较淡薄, 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 再加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给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挑战。面对规模日益增大的流动人口, 淡化管理, 增强服务, 完善机制, 采取属地化管理、服务型管理、参与式等管理服务模式, 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1]。本文重在研究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新途径, 以期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施行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 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虽然在优化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也给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 面临着很多问题[2]。

首先, 在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宣教工作力度不够。很多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在宣教过程中, 宣传覆盖面小, 往往会忽略流动人口。由于宣教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 很难激发流动人口参与其中的兴趣。再加上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计划生育等倾向性导致宣教工作资金不足和咨询渠道的不畅通, 导致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在客观上, 流动人口大部分是农民工, 流动性大, 生活封闭性强, 文化素质偏低, 法制意识淡薄, 这也为宣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理念错位。许多计划生育工作者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还没有转变观念, 以管理为主, 服务为辅, 管理手段强硬, 夫妇意识淡薄, 没有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提上重要日程。计划生育工作者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 基本上不开展随访工作, 基本上缺少一对一的服务工作, 难以满足当代人的计划生育需要。有的地区把主要目标放在做好常驻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 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而忽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最后,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存在漏洞。由于流动人口的户籍地和居住地不同, 加上两地的政策可能不一样, 导致两不管和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流动人口成为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盲区, 使得对流动人口的生殖关注较少, 他们很难享受到基本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于外来的人口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 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 互相扯皮现象严重。

2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对策研究

在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兼职委员会上强调统筹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切实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针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新形势下的解决措施, 切实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 改变传统的宣传方式。时代在进步, 经济在发展, 传统的很多宣传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当前的计划生育新形势。通过网络、电视、工艺广告、手机短信等手段代替原来的宣传单页, 树立广告牌的形式, 扩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覆盖范围和宣传时间。成立信息管理部门, 做好流动人口的宣教工作并及时了解他们的计划生育服务需求状况, 与流动人口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沟通, 使城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鼓舞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最大程度的减少流动人口宣传盲区, 增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国策意识唤起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其次,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计划生育工作中, 特别是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可能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更新工作方法, 转变工作观念, 顺应时展, 更加人性对对待流动人口, 充分认识到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的把计划生育的工作定位到服务上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法律法规, 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最后,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施行“一块为主、单位负责、条条保证、条块配合”的属地化管理机制。“属地管理”是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核心。加强流动人口户籍地与居住地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施行“人住哪里, 哪里负责”的管理方法。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 各司其职, 减少互相推诿的现象。明确街道、社区委员会和辖区内单位职责, 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良好局面。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要实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的科学管理与良好服务, 使管理服务工作走上科学化、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需要各部门长期的合作共治。

参考文献

[1] 高明.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研究-以南通市为例.苏州大学, 2011.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6

摘 要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生工作开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在全新的形式背景之下,如何提高企业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对此企业要基于新形势背景,对企业中的计生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不断的探究创新与企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相符的企业计生服务与管理,有针对的提高对各种重点以及难点工作的重视,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与策略,保障企业计生服务与管理稳定发展。本文基于此种背景,对现阶段的企业计生服务与管理的开展进行了探究分析,对其具体的管理与服务内容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 计生服务与管理 意义探索

现阶段的企业计生优质工作的开展与探究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要提升对相关计生服务的重视,要不断的深化探究,对其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进行改革与完善,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此,在企业的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开展中,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策略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力,为社会与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简单的探究与分析。

一、企业计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措施

在企I的计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保障其工作质量有效性,提升其整体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健全组织结构,践行责任制考核。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要设立专门的岗位以及责任人对企业的计划生育进行负责,对各种日常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与服务,在开展相关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党政领导亲自负责,分级落实开展,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与责任的方式。同时相关企业领导班子要把企业的人口与相关计生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融合起来,与其他相关工作共同开展,共同布置,共同考核。其次,在年初的工作布置的过程中,要与计生相关工作的责任人签署相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国家的相关计生政策与法规全面践行,在年末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考核,要保障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要对相关计生工作内容与目标进行记录,通过各种表彰、奖励以及晋级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审核,在制度审核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票否决”的制度管理。最后,根据企业的相关人员变动状况,及时对企业相关人口计生办成员进行调整;在企业的基层中要设置专门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通过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关计生政策进行宣传,构建一个立体的企业计生管理模式。

第二,人本管理,创新制度。企业的相关计生办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构建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对于各项基础工作进行细化处理,在宏观上对其进行掌控,通过这种动态的管理模式,对于新形势下的企业计生工作进行全面的掌控。企业要针对企业的相关家庭状况,有针对的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各种具有人性化管理方法,全面践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具体如下:首先,构建企业计划生育信息库以及相关网络通报制度。要通过建立系统的“育龄妇女花名册”“已婚男员工花名册”“基础信息登记卡”以及“新入职员工婚育状况登记卡”等相关信息台账,对企业符合计生标准的相关信息在计生专用系统中录入,通过对企业具体的并结婚信息、生育信息、节育信息等状况的全面的了解,构建系统的信息库,进而保障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要保障计生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其次,构建系统的用工准入制度。在企业进行人才录用以及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要根据录用人员实际填写的《计划生育情况声明书》,对新入职员工的实际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等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将其录入计划生育管理系统之中。再次,践行已婚男员工计划生育情况调查制度。企业要对企业的已婚男员工的计生情况进行了解,要通过对其配偶工作单位或其配偶户口所在街道计生部门进行计生调函,对其具体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进而增强企业员工对各项计生工作的认知与配合,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完善离职员工计生管理方式。在职工离职的状况中,要将其计生情况移交给相关计生管理机构,要通过企业《员工离职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开展各项工作,对于离职员工户籍所在地发放其《计划生育管理移交通知书》,对其具体的婚育状况、子女状况以及其他相关计生问题与相关计生部门进行移交,进而保障相关计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加强宣传,深入开展。首先,加强宣传。基于现阶段的背景来说,企业要不断的增强对相关计生服务与政策的宣传,通过对全新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认知了解,深入践行各种工作,基于实际的状况与员工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种计生宣传工作,要增强员工自身的生殖健康以及法律维权意识,在开展相关计生工作的时候,要保障执行的透明度,进而为今后相关计生工作的开展与践行构建一个优质的舆论环境,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创新内容。在企业中的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基于实际的人口工作内容与发展,不断的对其进行拓展与衍生,进而保障工作的明确性,通过对相关职工的计生法律、优生优育以及各种计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保障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是宣传工作与员工的实际生活更为贴近;最后,深入开展。依法开展各项计生工作内容的宣传,是企业工作的重点。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宣传教育要避免表面化,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开展,要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次。其中依法宣传相关计生教育工作要基于强化政务公开的角度开展,要在员工日常集中的场所设置各种橱窗以及宣传栏,深入开展各种宣传工作。同时要相关计生工作的流程、政府法规以及各种计生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要保障企业员工对于各种人口计生工作内容与政策的知情权,要保障其具有一定的参与权与监督权。通过相关职工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民主人士作为企业计生工作的监督员,通过起监督管理,保障工作的质量。

第四,构建崭新企业的人口文化形式。企业的人口文化是基于增强人口素质为基础核心,通过对人自身的生产以及生存环境的重视,不断的增强其生活品质,是一种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能力。人口文化形式的构建对于企业的计生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传播与宣传作用,是企业开展计生宣传的重要载体,对此在进构建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着“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以及发挥实效”的基本构建原则,要充分的融合企业的具体状况,构建系统的人口文化宣传阵地。对此企业要通过构建符合企业形式的人口文化模式,通过企业党政班子的领导,在观念、理念以及相关行为方式等方式不断的探究人口问题解决的新方式与途径,进而增强我国的人口素质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口文化形式,对此企业要掌握正确的文化思维模式,在战略以及长远的角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而将企业的发展与人口文化充分的融合起来,全面促进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对此,企业要将人口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起来,通过提高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强化计生部门自身的责任意识,利用各种舆论导向以及传播方式,制定正确的传播计划,对相关计生政策法规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的宣传,进而构建符合企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稳定人口环境。

二、企业计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措施

企业计生服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员工对于计生工作的认知与理解。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全面践行各种国家政策与法律,就要做好以下计生服务工作:

第一,拓宽计生服务,加强职工生殖健康教育。

在企业开展计生服务的过程中,其服务模式主要分为公共模式、倡导型服务模式以及特需型服务模式。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首先,公共性的服务模式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流动人员开展避孕节育的相关教育,通过定期回访与随访的形式,不断完善工作内容;通过对各种避孕节育以及计生法律等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职工对于相关计生工作的认知与理解,进而使其自觉践行相关政策;其次,倡导型的服务模式就是对新生儿的出生缺陷以及生殖道感染等干预工程。其重点内容就是通过企业的相关计生部门与相关医疗卫生以及妇幼保健机构等部门的配合,针对企业员工的各种计生服务问题起到导向的作用;最后,特需型服务主要就是针对相关青年职工以及不孕不育等人群开展的相关计生服务工作。主要就是开展各种具有针对的人口计生服务工作,进而保障计生服务的整体效果。通过各种有青春期培训专场、男生健康培训班开展相关工作热荩煌时要对各种已经不再育龄期的妇女开展免费取环、查病等相关服务;同时要对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构建相关计生服务档案,为其提供各种计生服务项目。

第二,全面开展,推动企业计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构建企业计生利益导向制度。要根据现阶段的各种计生精神,全面践行各种计生制度将其与奖惩制度融合起来,通过对配合计生家庭的奖励措施,对一些具有困难的家庭进行关心与帮助,进而提升企业计生政策的整体执行力与整体号召力度,保障企业职工的践行计生生育的整体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全面践行国家与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将各种计生奖励费用与计划生育扶持资金等融入企业的财务预算之中,全面践行计生法规奖励。最后,综合企业具体状况,制定相关奖励政策与法规。要综合国家的相关要求与职工的具体需求,基于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种优质的计生政策,要全面的满足职工的各种计生需求。

三、结语

计生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在坚持计生工作的基本过程的同时完善相关生育政策。对此企业要全面践行各种政策与法规,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与系统的服务开展,提高企业自身的计生服务与管理质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