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计划

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3] 何鹏,王慧.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2013,(20).

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农业问题是我国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与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国情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和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在大力的推进相关的经济项目,颁布惠民利民的经济政策。在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第一产业还是取得了阶段性发展的胜利,农村经济开始复苏,农民的生活水平也相继提高。但是,为了能够使农村经济继续大跨步前进,还要不时的回头看,学会反思。有许多的地方做得还不够成熟,应当得到修正和完善,将农村经济管理建设的更加规范。

一、阻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形成一套利于管理的机制,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致,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集中表现为:首先,农村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是想要发展好和发展长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农村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集体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落伍,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机制来管理经济发展。目前的农村里生活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小孩子,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纷纷走出去打工,农村的地里工作由老年人来做,仅仅只能依靠双手,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更不可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更不能完成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人都跑到城市里打工,农村的大片农田撒手不管,有效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浪费。另外,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企业做支撑,不能与农民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达不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受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企业不愿意让出更多的利给农民,农民看不到客观的收益,自然就不愿意与企业合作。这样很难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其次,农村经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没有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产品销售机制,农村的产业结构不能达到优化。农村缺少经济专业管理人才的确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专业的人管理,经济很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当农村大量的人才奔向城市,农村人才的流失越加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开始转型,农村经济也急需朝着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尽管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惠民的政策,但是资金的缺乏也使得政策难以有效的执行,有的地方还将筹建资金转投到其他方面,造成了农村经济转型的困难局面。另外,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给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了制约,农产品销售机制的不健全使农村生产力得不到进步,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这是因为在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之间达不到应有的默契,没有建立足够的联系,形成了条块状的分化,经济组织没有计划。而且,农民不能去及时的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最后,在巨大的竞争下,农民没有更高的远见,没有跟着发展而创新,而且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些力不足,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国家提倡和支持科学技术走进农村,我国拥有大规模的农产品产业,需要有科技和教育作支撑,可是发展农村经济以来,不是人才吸收不上来就是资金短缺,非常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们没有高科技的技术,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与当下市场经济脱轨,农业领域更需要科技的支持,减少人力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农村经济需要在土地上经营,有限的土地会形成制约的因素。而且在农村经济发展时期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很多,但是资金有限不能一一满足,这样以来资金投入使用的效能就十分低下。

二、农村经济管理得到优化的策略

1.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

农村经济涉及到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土地的问题,还有就是经营模式的问题。土地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的流转制度的执行和创新。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发展,农村里留下的都是劳动能力很弱的老人和孩子。那么,各级各类政府就要做好农村土地的流转登记工作,为创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做好基础工作。这个时候基层政府就要发挥基层的作用,对农村承包经营的档案科学合理的组建和管理,做好农村征地制度的开展工作,对农村用地转给城镇建设用地的流转做好规范性管理。农村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农民接受和自愿的将土地承包权流转向市场,用这种方式来扶持农村当地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可以使收集闲散的投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为了能够增强农民的销售能力,政府可以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请专业的老师来传授指导农民,让大家可以收获收益,走向致富路。

2.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还是比较重视农作物的生长管理,而忽略其他农副产品的经营管理,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不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要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这种靠农作物收成当作纯收入的方式难以实现目标。农村经济管理一定要审时度势,全面考量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争取通过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打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面,推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走向,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视农副产品这方面的经营开发,扩展农村经济的产业链条。若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仅靠单纯的农产品销售是不行的,农村经济也难以带动起来。因此,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积极的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建造农村产品储存仓,引进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开拓多条运输渠道,研发农产品的包装技术,使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管理者还要重点培植有实力的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佼佼者,增强产业链上各个项目的活力。有了政府的扶植和重视,当地企业一定会备受鼓舞,进而积极的开发新项目,进行企业生产科技的升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优化,农村的经济实力会加强,并且逐渐形成强有实力的经济产品链条,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3.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

面对当前农村基础设计建设不够完善的情况,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当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快速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生产效率。农村的基础建设都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比如农田的建设和改造,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让有限的土地得到挖掘利用,创造出无限的收益。还有对农村的建设,道路的修缮、农田防护的搭建、电力的疏通以及相应的输变电建设等等。做好这些工作可以为农村产业机械化生产打好基础,有些地区农田的浇灌系统还需要完善,要逐步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倡导节水节能的生产方式,制定针对遇到洪涝干旱灾害的应对预案,保障农村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面对国家重视和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大环境,农村经济管理者更加要把握住机遇,将农村经济治理和发展的更好。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一定要健全,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合理利用开发资金,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的特色优势资源,转变单一性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机械化的模式发展,引进高科技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04).

[2]孙希贵.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05).

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3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解决这些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生产率,才能逐步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机械化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2.1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2.1.1农机装备总量保持了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规划”末,全省农业机械化总值达到159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628万千瓦,拥有拖拉机60万台,联合收割机4299台,水稻插秧机400台,配套农机具34万台(套)。农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排灌机械、植保、多功能微耕机、收获和设施农业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大中型拖拉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小型拖拉机,农机具配套比例有所改善,多功能微耕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农机装备总量的增长和结构优化,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得到增加,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2.1.2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随着农机适用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我省农机化技术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末,年度完成机耕面积2850万亩,机播34万亩,机收400万亩,年度同期增长15%以上;机械节水灌溉200多万亩,机械深施化肥60多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40多万亩,机械植保100多万亩,加工农副产品9000多万吨。2.1.3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速度加快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及发展畜牧、马铃薯、蔬菜、甘蔗和茶、劳动力转移五大重点产业,全省农机推广部门积极引进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特别是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烘干机),牧草收获、加工机械,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割铺机械,小型多功能耕整地机械及微型节能冷库等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拓宽了农机的服务领域,提高了我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1.4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农业机械服务向着“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

2.2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存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又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一是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主机多,配套机具少,水稻栽植与收获机械化、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马铃薯种植生产机械化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二是政府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三是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大规模机械作业;四是油料价格上涨,农机作业成本高,农民负担过重。

3抓住机遇,把握重点,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目前云南省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实施“以机代牛”工程,深入贯彻农机化促进法,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3.2加强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是“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的修订,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扶持和加快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的发展。

3.3认真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加快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云南省的水稻机械化起步早,有基础,但发展不平衡;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机具老化严重,能耗高,效率低,有待提高技术水平;收获机械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一五”末全省拥有联合收割机4299台,机收水稻率10%,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近20%的差距。近年来,经过试验示范,探索出了适合云南省水稻机插秧的技术操作规范,但插秧机价格较高,靠农民自己的经济能力还不能承受。稻米的精深加工,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小,无影响力较大的商品品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区域,抓关键环节,努力提高云南省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一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田基本建设,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抗灾救灾等方面的能力。二要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解决好其中的薄弱环节,重点作好耕整地机械的更新换代技术提升,加大联合收割机的推广,扩大水稻插秧机及烘干机的试验、示范区域,扶持稻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三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机装备投入。四要进一步落实好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买、更新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围绕重点产业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做好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和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和机具,只有通过示范推广应用,让农民亲眼看到其增产增收效果,又符合当地农民采用这种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这项新技术才能被农民接受。因此需要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提供公益性的技术服务和培训。目前云南省急需的机械化试验示范技术主要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牧草收获、贮藏、加工技术,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高效低毒的植保技术和蔬菜贮藏、加工、运输技术,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收获机械化技术以及机械深耕、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茶叶种植生产机械化技术,节水灌溉、坡耕地治理改造等。通过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机械技术支持。

3.5培育和发展农机作业市场,加快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他们投资和经营的农业机械的比重越来越大。一大批不同经济成份、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已成为农机作业和市场服务的主力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及时农业机械作业需求,产品供应、维修服务等市场信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信息服务水平,推动农业机械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利用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的联合,探索建立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

3.6继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化工作的品牌工程。由于跨区作业延长农业机械作业时间,整合了农业机械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增加经营机户收入,缩短了机具回收期,促进农机化水平提高,深受经营机户和农民的欢迎。组织跨区作业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扩大作业规模和范围。在推进机械深耕、稻麦机械化收获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机插秧、机植保、机械烘干等。二是努力培育和完善跨区作业市场。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以及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产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保护经营机户的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农业机械作业市场。三是做好跨作业信息服务工作,引导农机具进行有序流动。四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相关法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五是努力做好跨区作业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3.7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维护广大农机户的合法权益

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4

××沟村位于市区西南侧,沿303国道与××市交界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富,属于山区地带,距市中心8公里,全村辖13个行政组,725户,总人口2369人,其中职工户23户,75口人,共有劳动力500人。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44.6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7%,水域面积2.6公顷,耕地面积243.2公顷。全村有线电视安装率达到98%,程控电话入户率达95%,自来水普及率100%,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生态环境良好。2005年夹皮村村本级纯收入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53元。

二、夹皮新村建设的重点

1、农民增收致富方面

目前,全村现有70%以上的农民有自己的致富项目,从事种植业村民约200户,主要以栽培贝母、林下版权所有!参、草莓为主;从事养殖业的农民150户,主要项目有饲养本地鸡、鸭、鹅、獭兔、养牛、猪等。夹皮村将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通过以下几个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种植业项目

(1)2006年通过引导农民发展贝亩和林下参种植项目,使贝亩面积达到280多亩,林下参面积达到300亩,年可收入60万元。

(2)2006年扶持村民娄景凤发展种花项目,年可收入2万元。

(3)继续发展草莓种植,使草莓面积达120亩,年可收入12万元。

(二)养殖项目

(1)养殖獭兔:2005年××村已建成獭兔养殖基地,当年存栏1500只,2006年计划发展到2500只,年收入10万元。

(2)养猪项目:2006年通过重点扶持邵芝朋、杨再久等养猪大户的发展,使全村猪出版权所有!栏达900头,年收入54万元。

(3)养殖黄牛:2006年继续鼓励农民养殖黄牛,使年出栏130头,收入13万元。

(4)养殖家禽:2006年,通过扶持李造林等养鸡大户,带动零散饲养户共同发展,使夹皮片各户养鸡、鸭、鹅达300户,5000只,年收入15万元;使江沿片养鸡达200户,约4300只,年收入12.7万元。

2、基础设施方面

一是水泥路建设:××村已建水泥路24公里,巷路4公里,边沟硬化1500延长米,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屯屯通水泥路,水泥路硬化率达到95%。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计划继续修建乡路:

(1)2006年计划修水泥路7.5公里,总投资205万元。江沿六组:从五组板桥至六组李忠义房下叉道口,路总长4.5公里,宽4.5米,建4个桥涵,1个桥梁,需向上争取130万元。

江沿一组:从董全满门前至岭上和303国道相接,路总长1公里,宽4.5米,总投资2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0万元。

夹皮一组:从村南头桥至一组屯内,路长1公里,宽4.5米,总投资2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0万元。

夹皮七组:从王凤文房后于303国道相接,路总长1公里,宽4.5米,总投资2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0万元。

(2)2007年计划修路2.5公里,总投资60万元,其中:自筹35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25万元。

江沿二组,从屯内张宝福门前修路,全长1.5公里,宽3.5米,总投资35万元,其中:自筹20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15万元。

江沿四组,屯内路,从四组桥头至大园套东河沟,路全长0.5公里,宽4米,总投资12.5万元,其中:自筹7.5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5万元。

江沿五组,屯内学校后,修路0.5公里,宽4米,总投资12.5万元,其中:自筹7.5万元(用林木),上级补助5万元。

2、村部、文化室和计生室建设:2006年计划在夹皮学校与临道处新建二层楼村部,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村部内新建文化活动室80平方米,室内安装电视、购买各种图书、完善文体设施;村部内新建计生室15平方米,总投资55万元。

3、校舍改善:夹皮希望小学已实现楼房化,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学条件,2006年计划投资1万元,为学校购买30台微机。

4、卫生室:夹皮村医疗卫生站现有床位5个,基本满足村民求医问药的需求。

5、河坝、堤防:2006年计划在夹皮5组修河坝200延长米,该项目2005年已上报水利局,总投资18.5万元。2006年计划在夹皮村屯内修堤防100延长米,投资1.5万元。

2007年计划在夹皮村后修河堤400延长米,投资10万元,其中:自筹1万元,缺口9万元。2007年计划在江沿河口四组修河坝200延长米(07年末完成),投资7万元。

3、农村环境方面

1、杖墙和边沟:2005年已完成杖墙统一1000延长米,2006年将在××六组进行板杖统一150延长米,板杖墙总投资1万元,其中:自筹1000元,资金缺口9000元;将在六组石砌围墙150延长米、在村屯内石砌围墙300延长米,石砌墙总投资2.8万元。

2、美化、绿化、亮化、洁化工程:2006年计划在文化活动小广场和沿街花池中种花,投资4500元;绿化村屯主路1.5公里,投资6000元;沿村屯主路安装路灯13个,投资5万元;对村屯内卫生实行专人清洁、管理,投资4000元。以上工程计6.45万元。

3、改水改厕:

(1)为解决夹皮5、6组、江沿2、3、5组自来水管道老化问题,2006年需新建水井2座,维修管道700延长米,加长管道300延长米,总投资13万元。

(2)2006年新建标准化厕所30座,总投资1.5万元。

4、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

总计45万元,其中:

1、(2005年新增企业纳森木业、金恺威药业、双鑫原料基地,年产值4000万元,利税300万元。

2、夹皮村两个参场,年收入15万元。

3、卖林木木材收入25万元。

4、租赁房屋、红松果林、林下参、山场费用收入5万元。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集体经济实力不强,乡村投入不足,发展缺少资金。

2、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各自单独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后续力量不足。

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居住建筑设计;新农村建设

中国拥有很大的房屋总建筑面积,而一半以上是农村房屋建筑面积,不过从农村房屋建设角度来说,国内并没有完整的管理模式以及规划设计,按照传统的理念和模式,房屋的结构和样式都比较相似,这是不利于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的,比如房屋的使用寿命、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是否满足生活起居的需要、样式的美观程度以及建设是否环保节能等。

1建筑功能和形式

大部分的农村民居建筑缺乏对装修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不具备相关的装修知识,在建房时会简单的模仿城市建筑,认为那是一种潮流,甚至安装了城市店铺当中常见的大玻璃窗和门,实际上不但不美观,也没有发挥功能。还有某些东西已经被城市所淘汰,在农村还是得到了普及,比如外墙瓷砖等,个别乡村政府甚至强制性规定,建造新房时必须在外墙贴瓷砖,这样不仅过时,而且也耗费财力,某些农村居住建筑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模仿,会安装庙宇方面的标志物,结果也是适得其反。农村建筑继承了传统的建筑经验,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形式,这就导致在建房时,大部分农民缺少自己的想法,也不具备相应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追赶社会潮流,而没有意识到居住建筑的功能更加重要,只注重房屋的布局是否宽敞,而不注重实用性,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反而失去了农村建筑的特点。比如为了追赶潮流,人们忽略了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布局的不同之处,简单的进行模仿,结果不但不美观,而且也不实用。还有某些农村居民为了使主要空间结构显得更加气派,而给有给其他结构留足空间,比如楼梯缺乏合理的结构,就会又陡又窄,很难保证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所以在制定建筑方案时,首先要意识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农村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宽敞的大院,这样才能进行生产或者是存放机具。农村住宅建设会涉及到沼气池,所以在进行平面布置时,要将沼气池、猪圈、厕所以及厨房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合理的布置管线,方便使用。其次是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之上,在增强美观程度。

2建筑的耐久度

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居民建筑在对地基进行基础处理时,通常是由农民本人或者是当地的泥瓦匠结合本身的经验而建造,这很容易留下较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地基不牢固,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建造时,农村民居建筑缺乏科学的抗震设计,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到。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比如梁的跨度很大,而截面却很小。在楼板配筋方面,只重视主要钢筋的质量,而忽视了构造配筋。农民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在这种情形之下,就会降低农村民居建筑的安全性,缩短使用寿命。尤其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民不再满足于平房,而开始建造多层小楼,这样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方式会给房屋的使用寿命带来影响。

3建筑的美观程度

对于建筑如何装修,大部分农民是缺少正确认识的,只是简单的追赶潮流,认为城市的东西就代表流行因素,在自己的房屋上安装大玻璃天窗等,实际上并不实用,也不美观,还会耗费资金,某些东西已经被城市所淘汰,还会在农村普及开来,比如贴在外墙上的马赛克等,在外墙上贴马赛克价格很高,而且比较容易脱落,影响到美观程度。农村个别居住建筑还会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模仿,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美观的效果的。

4建筑的节能环保

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大部分农民看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也是用不尽的,因此并不会过多的关注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尤其是农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民不再简单的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当然这也包括居住条件,建造宽敞气派的大房子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有的农民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裕程度,会占用耕地来建造别墅,实际上这是一种奢侈之风,导致了浪费的结果,这是不利于人们未来的生存发展的。中国土地辽阔,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中国人口很多,人口数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而资源不具有可再生性,换句话来讲,土地也是不能再生的,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人均所占土地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了,因此在建造房屋时,我们不但要重视建筑格局是否实用,还要注意土地的节约问题,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土地,建造出更加实用的房屋。同时,农村建筑可以合理的应用当地材料以及废旧的建筑材料,采取更加便捷、具有效果的施工技术等。在保证了功能性,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还要使所有的功能空间都可以实现通风和采光。尽量的节省能源和材料,降低成本,努力建造低成本而又体现出农村特色的居民建筑。(1)缺乏节能理念。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大部分农民都认为中国是不缺少资源的,而且用不尽,取不完,他们并不了解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首要难题,因此也就不会很关注农村建筑的节能问题。(2)没有节能技术。实际上,农民并不了解从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节能措施。例如和城市的多层建筑比较起来,平房建筑的体形系数更大一些,按照同样的保温条件,平房的能耗要比城市的多层建筑多10%至30%,同时由于单薄的围护结构,外墙相当部分是240mm厚砖墙,屋顶是完全没有保温隔热装置的。某些农民为了使房屋显得更加宽敞和气派,会安装大玻璃门和窗,窗墙面积比通常超过0.5,这会影响到保温和隔热效果,某些农民出于经济的考虑,所选择的门窗材料质量不高,更会给居住建筑的保温隔热带来不良影响。

5如何解决农村居住建筑设计问题

总之,中国的农村建筑规模是很大的,相关居住建筑的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进程,同时也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部门,还是有关的专业人士,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居住建筑的建设事业当中。第一,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农村实现小康的系统工作当中,全面的进行考虑以及管理,推动农村居住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使装修常识、结构常识、建筑节能环保常识以及抗震常识得到普及,这样有利于农民合理的建造房屋,自觉的遵守安全实用、节能环保和朴素美观等原则,打造小康居住环境,从物质层面上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6结束语

概括来讲,在进行新农村建筑建设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具体条件,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的统筹规划,开展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机制,重视实际效果,平衡好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两者的关系,政府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如何才能建造出美观实用、环保节能而又使用寿命较长的房屋建筑,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作者:包婷婷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计划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作用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1覆盖地域广阔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传统的农村生产以及农作物处理运输环节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以覆盖地域广阔性为主,由于农村地区无论是农民居住面积还是土地种植面积都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能够覆盖在农村地区的各个土地区域内。不仅如此,各个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地形位置和土壤结构也存在区别,这就给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特点来进行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全面覆盖。

1.2涉及内容复杂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为广泛,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也是对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改变。首先,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直接受众方,村民对待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与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是对农村居民思想体系和社会认知的信息化调整。其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点都各不相同,各个农村之间种植物和经济发展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对多的建设模式,而是一对一的实现。需要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内容更加复杂和多变。最后,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环节不仅仅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阶段,还涉及了农作物的加工处理以及市场销售运输。农业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更具复杂性。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拓宽

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由于受到地域偏僻以及交通运输闭塞的影响,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基础农作物种植,以及猪、鸡等家禽喂养为主线。这种经济结构只能保证农民的基础生活稳定,但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仅如此,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问题的影响,农作物的收成量就无法保障。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后可以对市场供求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的市场预估,帮助农民在下一年种植中实现农作物收益率的最大化。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区域信息传播的速度,进而帮助农民获取到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一体化运用可以实现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与培育,还能丰富家禽养殖的种类,进而有效拓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

2.2有利于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业生产种植环节涉及到资源要素不仅包括土地、水源以及阳光等自然存在的资源,还涉及人力劳动以及资金投入等不可估算的现实成本。在传统的农村生产劳动环节,主要形式是各家各户负责各自土地区域内的农作物种植以及基础劳动生产。由于土地面积的区域差别,以及家庭可劳动人口数量的不同,村民之间的经济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村内贫富差距明显。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旨在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将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分块利用,既避免了出现不同工种做同样工作的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出现,又保证了有效面积区域内的可监管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效率进展,还可以减轻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以及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2.3有利于农村经济市场占有的加大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集市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农副产品的流通只能在本地区域内进行,一旦对外跨省甚至出国就会变得更加闭塞。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对外宣传不足,后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存在断层的现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整个农副产品在种植、包装以及销售出口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对于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村落,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比如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将特色的农副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销售和运输。这种生产模式下,不但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盈利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占有份额。

2.4有利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升级

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是针对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专项服务体系,其中不但规定了上级政府应该负责的行为和对农村的关注力度,也明确指出了农村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上级政府对农村发展实施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调控。上级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农村的信息反馈调整行动策略,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高效率的服务体验,避免了农民多次往返城乡上报问题的困境,农民的生产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上一级,并能够快速得到处理和解决。这既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也是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升级构建。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3.1建设观念落后,信息化认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呈现出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建设进展缓慢的特点。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村民的信息化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以及劳动人口的资源,这就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敢于尝试的心理。但受到长期贫困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绝大部分村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逃避的。一方面,部分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少,可支配资金有限,同时也片面化地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投钱买设备,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自家经济收入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农民对信息化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渠道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也间接地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

3.2农民水平有限,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覆盖地域面积广、涉及内容复杂的特点,需要大量高水平高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完成信息化设备和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一方面,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也很低,这就导致了农民自身不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以及学校科研机关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教育程度不足,优秀的技术人才思想不到位,不愿意投身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农业科研力度高于实践效果,很多对于农业种植生产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实际应用在农村地区,只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环节中理论成果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和不匹配性出现。3.3经济支撑薄弱,信息化设备陈旧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建设,还需要上级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广泛支撑。但受困于农村多、占地广的影响,政府的总投入力度被平均分配到下级农村后就会显得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都较为先进,不仅对计算机的硬件读取速度有较高要求,对互联网的质量和网速也有严格的限制。但目前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现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互联网覆盖面积较小,信息一体化平台没有实现对家家户户的贯穿联系。不仅如此,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在家的农村家庭连基础的计算机设备都没有,或者是计算机设备过于老化,难以使用。计算机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对于计算机的熟悉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覆盖深度和建设成效。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推广宣传范围,提高思想认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宣传,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知,帮助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帮助作用。首先,上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出主导作用,鼓励农村开展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下基层和主题动员大会的形式深入农民群众队伍,了解并解决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顾虑和问题。其次,要借助手机互联网的微信平台,通过文章分享和群内讨论的形式向农民渗透和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提高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同时,获得农民对于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4.2拓宽培训途径,引进优秀人才

技术人才作为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上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要加大向农村地区输送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村民们则需要向这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学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要领,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其次,拓宽农民信息化建设的培训途径。可以通过在村内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也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对外考察和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形式,相互借鉴经验,以提高本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4.3加大扶持力度,更新技术设备

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倡议发出者,也是对农村进行直接扶持和管理的部门,要突出自身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和资金资源上的投入比例,鼓励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要引导社会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并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小组,对偏远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帮助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技术。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