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方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全国各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小学生健康的人格为他们具有知识、体魄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他们。因此,面对当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近30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广泛认同,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教育方法,给予小学生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我认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如下几种:
1、学科教学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它们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
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学科活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1]
2、活动体验法
活动体验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等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活动辅导的方式,可以激发其兴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运用活动体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得较多。在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保证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角色扮演、猜谜、讨论、诗歌朗诵、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队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对活动体验法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3、认识指导法
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根据艾利斯的观点,他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情绪与不良的行为是与个体的认知有关。而人们的情绪困扰与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2]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由于其经验不足,特别是思维的限制,这将造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可能出现欠缺。由此将会影响儿童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良的行为,进而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认知指导法,能有效改变他们的认知,使他们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与合理。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对讲故事、游戏、课堂讨论等方式非常喜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小学生的班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收集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在他们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时,应多采取这种方法改变他们的认知。
4、 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辅导教师是对部分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骨干力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在中小学一般都设置得有心理咨询室,少数有心理困惑或者心里问题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有:(1)心理谈话和咨询。通过心理谈话和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2)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3)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原,再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疗,如认知疗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等。
小学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中,较为常用的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借助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它信息传递方式,就来询者的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心理咨询形式有面谈、电话、书信、网络[3]
5、环境渲染法
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方法。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4]
环境渲染法主要方式有(1)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题讲座的宣传,还可通过广播解答小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宣传能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2)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决少数小学生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板报宣传。利用黑板报或墙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由于板报宣传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出班刊加以运用。(4)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或网络聊天。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或网络聊天,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除去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讲授法、行为改变法、自我调控法等等。这些方法的使用,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结合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恩武.中小学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 2010.7-8.
[2] 李百珍.青少年心里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3] 黄 猛.浅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邵阳教育学院 [J]科技信息, 2009年第16期.
[4] 关丽霞. 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06月第23卷第3期.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接受过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经历相似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和帮质的服务的过程。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是由学校心理部干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组成,学校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其运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各种途径,主动的与身边的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互助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助过程。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平等性
传统的心理辅导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主导,需要较长的时间与来访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与之相比,朋辈心理辅导的双方既是同龄人又是朋友,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当事人不但可以在辅导的起始阶段很快建立起平等和信任关系,特别是遇到敏感问题,朋辈之间的交流不觉尴尬,也更容易接受对方的建议和意见。
2、自发性
曾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最先想到求助的对象中,同伴占70%,而父母和老师分别只占到10%和8%。这说明同学或者朋友之类的同辈是大学生自发性求助欲望最强烈的群体,朋辈之间的倾诉和辅导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可能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与现实生活,朋辈辅导员与同学们生活在相似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中,对于这些心理困惑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体验感。
3、互
传统的心理辅导大多是单向式的,即助人者主动向求助者提供咨询、辅导等方式的心理帮助,受益者往往是求助者。朋辈心理辅导是互助式的,即辅导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帮助和成长。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被辅导的学生可以获得解决日常心理困惑和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改善身心健康水平,辅导者也可以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功体验,最终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互动和支持,实现辅导双方共同的成长进步。
4、广泛性
传统心理辅导需要有专业的咨询老师、固定的咨询时间、合适的辅导场地等,而且主要辅导对象大多是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朋辈心理辅导受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少,既可以通过心理活动开展辅导,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潜移默化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指导,而且面对的学生群体更加广泛,最大范围的关注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5、时效性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异常表现出来。朋辈辅导员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及时掌握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经过培训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比较准确的分辨心理问题出现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常情况,为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时效性的帮助。而且,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持续保持和同学或朋友持续不断的相处和接触,能对当事人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进一步促进效果的提升。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应用
朋辈心理辅导被很多高校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方式有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大多是以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展出了其他应用的途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其中。
1、心理危机干预
很多高校建构起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干预人员也从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到学院心理专干辅导员,最后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基层的环节,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主要是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联络员,他们以本班级和寝室为阵地,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求助需求,明确问题后及时上报,承担着心理问题的前期防范和后期跟踪反馈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有:在班级和寝室在中宣髌占按笱生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及咨询事项;积极组织各类朋辈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营造良好的氛围;密切关注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情绪和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同学正处在危机事件中,或者出现明显的心理行为异常,首先要做好初步干预和保护措施,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并配合老师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反馈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将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全程引入心理健康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具体的方法有:课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上课的主题,并按照主题内容的不同自由分组,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朋辈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主题查找资料、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制作课件等,让学生在老师指导、小组配合的方式下积极主动吸收心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完整的呈现给同学们,结合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朋辈式的学习实践,倡导自我教育和助人自助;课后增加教育指导环节,引发学生继续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心理社团和活动,使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让学生以最能接受和最自主的方式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给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上,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消极模式,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1.1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诠释
运用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模式,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资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效能。
1)培养积极品质,强化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把目标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复和治疗,而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通过重建学生的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内心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能力,消解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2)重建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鼓励和赞扬,强调积极向上的一面,建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3)扩展目标设定,关注大众幸福。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所有学生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拥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优化配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所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完善学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让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1.2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倡导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系统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关注积极层次,释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践行积极生活,树立学生榜样。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寻找和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自信、乐观和阳光的态度感受生活、面对工作,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热情、谦和的形象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消解学生内心疑虑,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学习积极理论,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对先进心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需要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核心思想,尝试运用其指导下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方法设计并举行相关活动,构建学生成长积极环境,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3)建立积极信任,贴近学生实际。建立与问题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询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辅导员在层层递进的交谈中,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优点,并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彼此敞开心扉,深入交谈,促使学生主动地描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最本质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
2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示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一切从积极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途径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
2.1积极测量,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用于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员在获取学生基础信息之后,能够充分地就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培养,比如在言谈中夸赞学生在演讲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等,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
2.2积极干预,培养积极人格
实施有效地积极心理干预,客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用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较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化解问题心理引发的危险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应立刻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包括以往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定期约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并扩展至校园广播、报刊等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在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中,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生活的本质,用自身的积极潜能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2.3积极引导,构建积极系统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5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37-0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E.P.Seligman发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以往沿袭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各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导理念,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途径。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人的众多心理现象,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充实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中心。
二是个体层面,以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主要研究内容,对积极人格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界定。
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组织系统,并提出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
2 积极心理学对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和积极行为上,摒弃了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消极模式,营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能力。
积极心理学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再次诠释 运用积极心理学核心理念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模式,丰富和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优化并配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和资源,改善及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效能。
1)培养积极品质,强化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把目标定位在心理疾病的修复和治疗,而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通过重建学生的积极力量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内心对各类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能力,消解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2)重建师生关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应当建立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提出鼓励和赞扬,强调积极向上的一面,建立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3)扩展目标设定,关注大众幸福。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所有学生都具备积极品质的潜力,都拥有主观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优化配置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所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完善学生自我完整人格塑造,让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积极地面对未来。
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积极心理学核心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普及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其所倡导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及积极系统对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辅导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高校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方法策略,重塑自身形象,关注积极层次,释放正向能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践行积极生活,树立学生榜样。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寻找和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自信、乐观和阳光的态度感受生活、面对工作,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饱满、热情、谦和的形象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消解学生内心疑虑,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学习积极理论,更新教育方法。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对先进心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辅导员需要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核心思想,尝试运用其指导下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方法设计并举行相关活动,构建学生成长积极环境,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3)建立积极信任,贴近学生实际。建立与问题学生之间的信任和平等的咨询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项环节。辅导员在层层递进的交谈中,从积极正面的方向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肯定学生优点,并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彼此敞开心扉,深入交谈,促使学生主动地描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掌握最本质的信息,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继续进行。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启示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是一切从积极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言行影响学生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途径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
积极测量,增强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利用现有成熟的心理测量技术,结合积极正面指标,形成用于测量快乐感、幸福感等多方面的测量体系。辅导员通过积极心理测量问卷评估学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辅导员在获取学生基础信息之后,能够充分地就学生性格的积极因素进行挖掘和培养,比如在言谈中夸赞学生在演讲方面的突出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等,增强学生的愉悦体验。
积极干预,培养积极人格 实施有效地积极心理干预,客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用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能够较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化解问题心理引发的危险行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应立刻采取积极心理干预,包括以往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诸如定期约谈、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并扩展至校园广播、报刊等校园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获益。在积极心理干预工作中,培养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生活的本质,用自身的积极潜能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积极引导,构建积极系统 积极体验的形成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因此,辅导员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组织系统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不仅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存在感,还能使其得到最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例如,为所有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自信、幸福、乐观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关注出现重大变故或者遭遇重大灾难的个体,帮助其尽快调整心理不适。构建积极的校园组织系统,保证大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有力保障在辅导员角色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彼得森.积极心理学:构建快乐幸福的人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8.
心理健康辅导方法范文6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并不断完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状态,并逐渐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体系。201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高校的第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基本模式为在院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当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多重身份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方面,和其他日常工作存在共性,同时存在着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实践性、可塑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更为关注学生身、心、灵的平衡发展,且以人性的丰满、内心的丰实以及灵魂的丰盈为依归。这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这对心理辅导员提出了严格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技术等。一项全国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只占34.8%,这一统计数据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内。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心理辅导员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兼任,而大多数辅导员又是在从工作后开始学习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从业证书,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缺乏系统性与体系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这对兼任心理辅导员的个体本身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同时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难屏蔽管理和教育的成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合理的主客体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阶段盲区
从内涵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为全体在读学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两端轻中间的现象,也就是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都在大一阶段,大一新生从入学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适应性团体活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相对其他年级阶段内容丰富充实,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除了个别学生的心理访谈和就业指导类教育之外,却鲜有全局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教育要素的严重缺失,从根本上会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现。
3.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难有突破,缺乏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工作需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开展,而对大学生而言,在整体心理发展阶段一致的前提下,各院系学生又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这就要求各院系结合在学校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本院系学生发展特点开展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承担着最直接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院系层面很难有独立的人员或者是部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多为辅导员兼任。因此,院系在日常管理中除了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之外,很难有精力开展特色鲜明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缺乏特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配合学校工作,依托学校资源平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1.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工作,关注筛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每年新生入学开学之初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众多研究表明心理普查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对今后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预测作用。心理辅导员要充分重视心理普查工作,严格心理普测程序,规范实测组织安排,重视普测结果,将心理普测工作当做系统工作关注安排。对心理普测所筛选出的具有阳性症状学生进行回访,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给予积极关注与跟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另一方面预防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倾向。
2.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各院系心理辅导员承担着本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这为心理辅导员开展大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有效的比例达到40%,通过课程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辅导员应增强对本课程的认识,从备课、课程目标、课程开展形式、课程评价与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进行心理调节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遇到小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遇到复杂问题懂得寻求帮助,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存在课时数少,课堂人数多等诸多问题,心理辅导员则需要根据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调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
3.增强对重点个体学生的关注,引导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有专业的队伍,开展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指导中心的功能是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需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和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后心理里辅导员应学会引导学生寻求学校咨询师的帮助,进而能在关键的时间段内实现问题的良好干预与解决。在学生评奖评优、竞选、考试等关键时期,需加强对涉及学生的心理辅导。
三、强化自我,调动学生,改进方法,推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心理辅导员发展专业化
教育者队伍建设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在当下心理辅导员岗前知识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培训再学习。从心理辅导员自身来讲,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类的培训与工作坊,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同时增强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课题深入探索研究;与其他院系甚至其他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沟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交流中促进个人成长。学校和院系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保障和发展平台,可适当增加对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从培训经费、工作开展等各个方面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这些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本院系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认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及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切实提高全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并且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与监控,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做好预警与危机干预的应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业与就业、人际关系与恋爱、适应与发展等问题等引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环节培养的同时,需分年级对适应、发展和创造等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朋辈辅导的平台,建立院系学院--班级--宿舍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院级的心理社团,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构筑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但是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课程教育、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拓展训练等方法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员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种甚至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心理辅导员还要占领网络的高地,利用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院系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院系文化中,在院系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打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