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发展趋势

商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展示设计;发展;商业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0

一、现代展示设计及其趋势概述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设计的核心在于展示,旨在解决参观者与展品及展示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在特定空间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语言传达特殊的信号和意义,从而扩大影响,标榜理念的作用;在展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往往都是需要解决展示空间以及展示手段和媒体的运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和手段得以不断参与到展示设计中,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一起到来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新的方式,而这势必带来展示设计在概念,思维以及设计方法和趋势方面的转变,因此,新的材料,新的设计概念,新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使得现代展示设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向;但在这些特点和趋势中,给人印象最深刻,影响也许最深远的当属展示空间的生态设计、展示手段上的虚拟实境和即时互动的发展。

二、商业展示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商业空间展示设计要有时代感、创新性、前瞻性等时代赋予的使命。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对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工作环境等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历程:

1、上世纪60年代后,人们的价值观由“物为本源”变为“人为本源”。以人为本,注重自己生活环境的提高。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首先考虑到人的感受,人们在特定空间中心理的感受及精神需求,然后再考虑如何运用物质满足精神需求并以此改善空间环境。

2、在空间设计在,人们日益重视保护原生态的空间环境,包括绿色建材的使用,自然能源的合理利用,提倡重装饰轻装修;对天然采光和通风加以充分利用;为人们营造环保、健康、安全的室内空间环境。

3、密切关注科技的发展动态,甚至是其他领域的,如航天航空、机械制造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动态,大胆尝试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结合运用到设计中去,是每个时间师应用的职责。

4、“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风格左右着室内设计的风格走向,使用对象的不同、功能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和投资标准的不同都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多层次和多风格发展。多元化的室内设计代表着时代的特征,反映出当今世界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

5、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应融合时代精神和历史文脉,发扬民族化、本土化的文化。

发展趋势

商业空间具有展示性、服务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科技性特征。商业空间以商品的陈列展示为主,以促进商品销售为目的的,还包括有关产品本身以及附加信息的传达;空间存在即人为的需要而提供相应服务功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的需要;娱乐性提供各种娱乐场所,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调剂身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人类文明;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加强,展示高科技元素,增强空间环境的时代感和科技感。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商业展示信息交流已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即观看者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远及近地游历于展示空间中,通过角度和位置的变化以及身临其境的感受,全方位地观看展品或接受信息,从而获得更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商业展示设计是一门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诸如市场供求、消费心理、展示空间、美学、视听照明、管理知识、展览计划、成本核算、展览人材配备、现场演示、装饰材料、电脑辅助设计等方面。商业展示设计属于视觉营销的一种方式,独特性就是指在商业展示设计的表现手法上要新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示自己的个性,是消费者被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把其商品作为首选成为忠实的消费者。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商业展示设计所创造的环境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专卖店、饭店、商务休闲酒吧、迪厅、美容美发厅等,是实现商品交换满足人类消费需求体验商品经济的前沿阵地,其五光十色鳞次栉比的特色,以形、色、声、光组成适应人类各感觉机能的愉悦空间。

当今社会的各类混合商业空间、因地制宜的特色空间、创造多样性的综合创意商场、历史背景浓厚的各类店面以及各种主题画明确的商业环境无不在尽量低追求自然化与彰显时代主题。这也反映出商业空间的发展态势,必须要懂得适应群众的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观以及全新的生活理念。

商业展示设计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招徕顾客,就必须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审美形象此同时,商展示设计又必须注重审美创造的真实性,即所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能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这也是现代商展示设计十分关键的问题。同时实践证明,人们对商业展示物的观赏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商业展示主要是诉诸于人的视觉、听觉感受,它与人的活动场所――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也构成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充分强调其环境观念。

三、结语

如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既对展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展示设计提供了先进和多样的手段和技术,为现代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也只有把握住社会和时代的脉搏,了解展示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展示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商业发展趋势范文2

业态的发展趋势:

1、 主角的大型综合超市和购物中心成为其中增长最快速的类型,和国内外资金竞争的热点。发展中面临重新的分离、并购和整合。随着零售业的开放,外资零售业将成为主角占据60%以上的市场。但在中国短期类难以完全取代传统商业形式。

2、 零售商业的经营、管理快速规范,业态驶入了争相引进和学习、创造更能制胜的“技术决定效率”的时代,促使了零售业学习、咨询、培训行业的兴旺。

3、 商品结构调整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的趋势明显。杂货店转变过来的超级超市面临商品调整,店中店的形式加强比如突出“食品区”和“生鲜区”或者是分离出“食品加强店”、“生鲜加强店”等单独实体,服饰类中的 “鞋城”进一步分离和加强。

4、 专业化商品的大型售店铺表现出很强的发展力。有服饰、家电、数码、装潢和家具家居材料等专业性商品会进一步扩张迎合消费需求。

5、 品牌专卖店作为新高商品店,定位高端消费群,会在大中城市得到发展。主要由食品类、高档服饰类为主。同时其他的电器、数码等品牌专售店会向专业类卖场、购物中心转移形成店中店形式。

6、 购物中心会进一步增加,随着家庭轿车的增加和消费体验性的转变,更多的居民会选择在节假日去市郊的购物中心消费和体验。

7、 便利店的发展还处于占地阶段,短期类很难盈利,中国人更喜欢去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消费。便利店会进一步重组,最终只剩下少数有外资和国资等强大资本集团背景的便利店在支撑和布点,最终等到盈利。

8、 连锁超市会进一步扩张到二级和三级城市,并且二、三级城市的门店会成为连锁中比一级城市更赚钱的门店。

商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商业标志设计 商业标志设计特点 扁平化

1 商业标志设计的发展脉络

标志作为一种视觉传播符号,起到了沟通和交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标志已经不仅仅是某种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图形符号,更重要的是在当今社会,标志是整个品牌的核心价值观的视觉体现,是承接品牌和大众之间的桥梁。标志承载了传播企业文化和品牌精神的作用,是品牌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

标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图腾时代,上古时期不同的氏族和部落都有属于自己氏族的图腾,女娲氏族的图腾是以蛇为原型,夏禹则是黄熊,还有以太阳、乌鸦、青蛙等为图腾的部落。最初图腾是刻在岩壁或劳作工具上,后来随着战争的发生,逐渐演变成族徽族旗和国徽国旗。在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就有“认门前白兔为记”的图形和字样商标。到了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在那时设计仅为权贵服务,当时的设计为了迎合上层社会的贵族、教皇、教会以及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喜好,设计风格多为奢华繁琐,当时的标志设计主要是为皇室贵族设计徽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一场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当时的标志设计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反对以往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转而采用自然中植物、动物装饰纹样为中心的设计风格,也都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与装饰风格和浮世绘木刻印刷品的影响。“新艺术”时期的标志设计主要是线条的运用和装饰的处理。

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运动,从思想方式、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从古典文明以来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主义理性的思维方式、简洁的图形、严格的构图和造型设计,反对装饰过度,坚持“少则多”的原则,所以这个时期的标志设计几乎都是几何形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相继出现了许多设计事务所,把标志没计推进了―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在企业形象设计兴起之后,例如,保罗・兰德(PAUL RAND)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设计的LOGO,标志字体是模拟由打字机打出,粗细均等的线条,分解了IBM三个字母,简洁的造型,不仅体现了IBM公司的行业特色,也增添了许多趣味和科技感。现代主义标志设计讲究字体的方正规范,直角无装饰的表现形式,是为了更好的迎合现代社会的机器生产。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人们对设计作品的需求,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功能的完善上,更多的会在功能保障的前提下,追求作品的装饰性。这时期新一代的青年设计师开始厌倦现代主义的过于理性和单调,过分冷漠的几何化以及缺乏人情味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新的探索,标志设计当中出现手绘、自然形态等,这种“回归”的趋势正是对发展到极端垄断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批判,是人们在现代工业文明重压下对传统寻求精神慰藉与治疗的逆反行为,这的确为日渐贫血的现代主义的风格注入了新的生机。

2 科技进步与媒体革命推动商业设计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进步及制作工艺的提高,电脑制作软件的不断提升,标志设计在设计制作流程、加工工艺等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发展。不仅将设计师从繁重的手工绘制标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设计中的重复劳动,大大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而且电脑软件巨大的素材库,为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资源,为思维的创新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许多商业标志都是从早期的较为复杂的具象图形逐渐演变成简洁的图形。比如壳牌(shell)石油公司,1904年shell最初的标志是一个非常写实的扇贝造型,贝壳上一根根隆起线都描绘的非常精准;1915年,扇贝上的隆起线变得富有规律,又添加了黄色和红色;1925年,在扇贝上添加7shell,增强标志的是识别度;1971年雷蒙德・罗维重新设计了标志,将贝壳的圆齿边简化成一个光滑的半圆,并将贝壳的13隆起线减少到7根,添加了一个粗体红色轮廓。重新设计之后的标志显得更加简洁和醒目,更具传播力和识别性。

伴随现代新媒体技术革命,新的传播媒介的产生,特别是电子媒介与交互式媒介的出现,品牌与消费者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传统的印刷纸制品已不再是传播的主要媒介,数字媒体技术使得消费者可以多方位的体会品牌传递的信息,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都可以成为传播的途径。如今的时代,在标志设计时,已经不能局限在二维视觉上的静态效果,还要综合考虑到在网页、视频、手机APP等媒体条件下的动态效果,充分考虑到标志应用拓展的可能性。

3 现代商业标志设计的特点

3.1 多元化

前面提到由于新媒体的技术革命,现代商业标志设计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播媒介,数码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使标志由二维向多维化发展,使现代商业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保留传统优秀装饰形式的同时,加入许多新的元素,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渐变、立体、写实造型,有的甚至是摄影图片。现代的商业标志设计已经不再受到传统机制技术和传播途径的约束,而是追求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不同品牌的标志体现出不同的特色,追求设计风格的个性化。当今人们记忆品牌标志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在标志这个图形上,由标志延伸出来的特定图形、特定色彩和色块也会让人们联想到该品牌。例如googIe的标志,google会根据不同的节日、纪念日或是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变化标志的形象,出现在google搜索的主页上和手机APP上,如此频繁的变换着标志的延伸形象,不仅没有让人们混淆他的标志,反而是对google标志记忆更加深刻,这种表现形式在传统媒体中是无法想象的。

3.2 立体化

传统的商业标志设计由于受到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限制,通常只能在点、线、面的组合之间做变化设计,随着电脑软件技术的提升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就会加入三维的空间概念,使得标志设计变得立体化,改变了以往标志二维的单一造型,进一步丰富了商业标志设计。比如,索尼爱立信的标志图案就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立体球形,标志充满了时尚气息,科技感未来感实在,深受年轻一族的消费者的喜爱。

3.3 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人们交流的方式越来越便利,发达的网络帮助了世界人们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各国家各名族由于语言的不同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但标志设计中的图形是一门视觉通用语言,图形是不受年龄、性别、文化、民族的限制。当我们身处不懂当地语言的陌生国家,就只能靠图形来分别品牌的行业属性,所以标志作为非语言的第一视觉印象,一定要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准确无误的领悟所要传递的信息,清晰的辨别行业属性。在现代的商业标志设计中,世界通用性都比较强,例如,肯德基(KFC)、麦当劳(M)这些世界连锁快餐行业的标志,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是具有非常高的识别度。

3.4 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已经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在现代商业标志中,许多都已经体现出生态设计的绿色理念。标志是品牌的形象,起到了传播品牌文化和企业理念的作用,标志在传播的途径过程中,可以把生态环保理念传递给大众,呼吁大众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在商业宣传的同时也传递着生态环保的绿色思想。

4 现代商业标志设计的扁平化发展趋势

商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3.康俊.“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互动机制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商业发展趋势范文5

商业的基础逻辑被改变。以前的电商时代是以产品为中心,用户使用线上电商平台是为了购买一个成型的商品而去搜索、比价、打开沟通软件、下单支付完成。而微信电商时代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经营和推广都是围绕人来转,而产品只是将流量实现商业化变现的载体。

2.流量由开放转向信息孤岛

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商平台是相对开放的平台,因而具备“开放”的流量,这些流量可以被购买或变现。主要表现形式有:关键词搜索排行收费、商品展示广告收费、基础服务收费、支付手续费。但移动电商时代因用户需求更加个性化、店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更加个性化,而导致各微电商平立运营、相对封闭。微信电商及移动电商几乎都是流量孤岛:微信世界里一个账号有没有关注度和用户流量要看其本身的魅力和影响力;独立的APP商城除了在APP分发渠道获取流量外,再无一个开放的地方可以被用户大量触及;现有的一些微店平台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3.用户个性化定制

商业发展趋势范文6

一、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一)近年来商业地产投资建设增速较快,存量规模迅速扩大

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商业地产投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尤其是2009年以后,商业地产投资增速远远超过住宅投资增速,存量规模迅速扩大。从开发投资看,2009-2014年,全国办公楼年开发投资额从1377亿元提高至564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6.5%,商业营业用房年开发投资额从4181亿元提高至1434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8%,而同期住宅开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6.6%。从供应规模看,2009-2014年,全国办公楼年施工面积从9985万平方米增长到2992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20.1%;商业营业用房年施工面积从34440万平方米增长到9432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达18.3%,而同期住宅施工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2.7%。商业地产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竞争加剧的状况。

商业地产开发过热源自于三大驱动力: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零售物业、办公楼等商业地产的需求增加,引发商业地产开发热。一些优质商业项目,特别是购物中心兴起,高额的销售带来的高收益回报,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的良好品牌效应,驱使着大量开发企业相继模仿、打造商业地产项目。二是,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的驱动。基于经济发展需求,政府热衷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中包括大量商业用地的规划及推出,希望以此改变城市形象并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三是,商业地产开发、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发和经营经验日渐成熟,对商业品牌的复制和扩张不断加大。尤其是,住宅限购政策的实施以及住宅开发利润空间的逐步收窄,促使许多住宅开发商主动转型商业地产开发。此外,随着金融政策的逐渐放宽,保险机构、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持有商业地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见图1)。

(二)由于缺乏长期资金的支持,加之近几年市场销售形势较好,商业地产运营模式以散售为主

我国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有分散出售、整体出售、租售并举、只租不售四种类型。其中,只租不售,通常称之为持有经营。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出售模式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但丧失了获得物业长期稳定回报和升值收益的权利;租赁模式虽然控制了物业产权,获得了经营收益,但资金压力较大,对运营商资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一直以来,我国商业地产运营模式以散售为主,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商业地产开发周期长、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建成之后,从初始招商到形成稳定租金和80%以上的出租率,至少需要3-5 年时间。商业地产需要有“养”的过程,才能带来稳定的、可持续的租金回报。待到商业地产成熟之后,其收益依赖于持续性的租金收入,所以它更加注重后期的经营管理,必须委托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统一经营才能确保整体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商业地产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对长期资金的高度依赖。但是,我国当前商业地产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且贷款期限往往较短,在商业地产尚未培育成熟之时就需还款,在资金压力下,多数商业地产只能以快速销售(特别是散售)的方式回笼资金。

二是,缺乏富有经验的专业的商业地产运营团队。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发展不成熟,经营比较粗放。多数开发企业不具备包括定位、规划、招商、物业管理、资产运作等在内的专业商业地产运营团队,因此开发以后主要以销售为主。

三是,近些年商业地产售租比较高,出售是较为理性的选择。在住房限购等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措施的实施背景下,商业地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销售形势较好。相对于较高水平的售价,商业地产租金收益率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出售物业的毛租金收益率一般只有5%-5.5%,还不及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较高的售租比之下,开发商自然选择出售。同时,散售模式也迎合了投资者和市场对商业地产急迫的投资需求。

散售虽然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但造成了租户品质不一、经营管理难度大、经营水平难以提升、租金回报率低等问题。然而,无论是部分持有还是整体持有商业地产,对持有企业的资金规模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没有长期资金的支持,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经营水平。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商业地产散售模式带来的挑战,还需要积极探索长期资金对商业地产的注入方式。目前,一些资金实力较雄厚、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已经开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经营模式。比如,万达、龙湖采取的租售并举模式,华润、恒隆采取的只租不售模式(见表1)。

(三)房地产私募基金不断发展,对商业地产培育发展、改造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海外房地产市场,私募基金经常与REITs相结合,应用于商业地产。基本模式是,商业地产建成后的培育期,由于风险高、资产升值的潜在回报空间大,引入私募基金介入。到了商业地产的成熟期,由于风险小,收益稳定,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私募基金退出。在房地产私募基金和REITs支持下,商业地产实现持有经营。根据INREV对欧洲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监测,截至2014年1季度,近60%的房地产私募基金投向零售物业、写字楼以及酒店等商业地产。由此可见,房地产私募基金对商业地产的重要作用(见图2)。

我国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2010年通常被称为人民币房地产基金元年。根据诺承投资统计,2008年到2010年之间,国内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仅有20多支,市场规模100亿元左右。2010年以后迅速发展,在2013年,新募集基金达113支,总募集规模超过1300亿元。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市场拥有206家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437支房地产私募基金,总管理资金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在我国房地产私募基金中,有近一半基金投资商业地产。根据诺承投资统计,有48%的房地产基金管理机构及43%的管理资金量关注于住宅地产;有28%的机构和27%的管理资金量关注结合了商业性质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有近1/5的房地产基金关注商业地产领域;还有少部分市场机构关注诸如工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一级土地开发等专业的地产投资主题(见图3)。

商业地产房地产私募基金对商业地产的培育发展、更新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专注于存量写字楼改造,尤其是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核心区写字楼收购的高和资本,通过基金收购写字楼进行“资产精装修”后进行销售,销售时与购房人签订资产管理协议,包括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物业等,通过整体运营,提高租金回报和资产增值水平。还有瞄准白领公寓这个细分市场进行收购改造持有的赛富不动产“新派公寓”基金、倾向于资产包收购再转向大型机构整体出售的嘉实资本等。经过几年发展,先行的资产管理机构积累了对于商业地产行业的理解、资源网络和投资管理经验,对今后商业地产发展大为有益。但由于国内真正的REITs尚未建立,商业地产私募基金的退出渠道仍然有限。

(四)提供长期运营资金、形成专业资产管理平台的REITs尚处萌芽阶段

如果说私募基金在商业地产价值提升时期起到了桥梁作用,而REITs则真正满足了商业地产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并且通过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保持了商业地产物业经营权的完整性,从而实现了持有经营。

REITs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推出,最近十几年,其在欧洲、亚洲也有较快发展。它是一种通过公司、信托等形式募集资金并投资持有,在多数情况下经营具有稳定收入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公寓、仓库等房地产,并将大部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的金融工具。通过发行REITs,原本流动性差的房地产被份额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股票、信托受益凭证。当前,全球的REITs市值规模约1.3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约占60%。

REITs有独特的制度安排。一是,要求收入主要来源于不动产。二是,从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和获益的考虑,要求股权多样化以及绝大部分收入要分配。如美国要求REITs在每一个纳税年度至少将其收入的95%向股东或者受益人分配。三是,设有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不仅在投资者分红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之间进行平衡,避免双重征税,还在投资者分红所得、REITs设立、交易环节也有一定优惠。REITs以租金回报为核心、以收益分红为基础,成为一种介于股和债之间的金融产品,其具备了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好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者(见图4)。

在我国,由于缺乏税收优惠等相关鼓励政策,内地证券市场上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REITs,但类REITs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形式实现的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如:2014年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北京中信证券大厦第2-22层和深圳中信证券大厦第4-22层房产及对应的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资产,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该资管计划在深证交易所系统挂牌交易,在流动性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二是,以商业地产或商业地产租金收益为信托标的的财产受益型信托产品。如,2008年华侨城租赁收益权直接融资项目。华侨城地产通过以其深圳本部的部分收益型物业,包括商铺、写字楼、厂房和国际公寓等物业的未来 5 年租金收益委托中信信托发行财产信托产品。三是,一些商业地产的销售模式也在向类资产证券化靠拢。比如龙湖的“金苹果计划”。龙湖将旗下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资产进行组合,购买者可以自由选择现有销售型的商铺、写字楼及分时度假产品的任意组合。龙湖还将提供生活服务和资产管理两大系统,整合商业招商资源和物业租售资源,为购买商业物业的业主实现保值增值。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商业地产将逐步进入存量房时代,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率先进入

商业地产的规模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当商业地产供不应求时,开发商主要以供应产品为主;当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时,开发销售的规模萎缩,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房时代。随着我国商业地产存量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新增土地供应日益减少,城市商业地产将逐步步入存量房时代。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商业地产新增供应量更加有限,已率先步入存量房时代。比如,在北京,五环外的写字楼土地供应比例从2010年的40%上涨到2012年的68%左右,而三环内写字楼土地供应比例从2010年29%降到2012年的15%;在上海,未来几年,核心区域如静安区写字楼新增供应量基本为零。

2014年,国家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可以预见,基于国家对城市发展规模及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将进一步加速商业地产步入存量房时代的步伐。

(二)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更加多元,进入开发销售、租售并举、持有经营并重时代

随着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房时代,地产本身开始体现出较强的资产属性,持有经营显现出优势,尤其是持有核心地段优质物业,能为经营主体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美国,当城市化率小于5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50%左右时,房地产以开发为主;城市化率在50%-60%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时,房地产开发和持有并重;当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时,持有经营比重迅速提高并最终超过开发比例。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50%。从2013年开始,万科、中海、保利等房企都开始积极投入商业地产并增加持有经营物业所占比重,就连SOHO中国也要转型持有经营。可以预见,商业地产以散售为主的时代即将过去,即将步入开发销售、租售并举、持有经营并重的时代。

(三)商业地产运营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

在商业地产后期运营中,是否具备高水平的资产运营管理能力,能否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服务,成为地产租金收益和价值提升的关键。一直以来,商业地产基本都是在传统房地产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大家更多的把商业地产和传统房地产等而视之,没有专业的商业地产资产管理观念,更没有专业的资产管理运营商。未来,随着商业地产持有经营大幅增加,商业地产资产运营管理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专业运营商作为独立的角色也将出现在商业地产领域。专业的资产管理包括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规划管理、招商资源渠道管理、租户品牌管理、客户服务和卖场管理、物业管理、资产硬件改造、金融服务以及与互联网的结合等。

以写字楼为例,早期销售为主的写字楼,较多的注重物业管理。随着写字楼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持有经营成为主流,物业管理逐渐转向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一整套的集成服务,包括物业及设施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租户管理及金融服务。如果说顶级建筑、核心位置是优秀商业地产的硬件基础,那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就是商业地产的软性价值。

(四)商业地产金融化特征更加突出,资本运作水平将显著提升

商业地产是一个具有地产、商业与金融三重特性的综合型产业,它的三重特性既区别于单纯的投资或商业,又区别于单纯的住宅房地产,商业地产更加注重金融创新,更加注重资本运作。相比国外的金融创新,我国的REITs、房地产私募基金的发展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有利条件逐步促进其发展:

一是,随着国家政策、税收等制度环境的改变,REITs等金融创新将大有发展。2014年,央行、银监会的文件中再次强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MBS以及积极稳妥开展REITs试点。随着REITs的应用,商业地产持有经营的能力将迅速提升。

二是,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保险资金参与商业地产持有经营的政策条件越来越成熟。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养老等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允许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探索保险机构投资、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未来一个时期,基于保险资金政策开放,保险资金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参与程度上升,保险资金可能直接持有、也可以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参与房地产私募基金、REITs等证券化产品持有商业地产,为商业地产带来长期稳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