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整合

一、从CRM的发展过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公司联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变成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客户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渐研发了销售自动化系统(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户服务系统(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销售现场服务等典型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集成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术。从CRM系统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关注核心企业全面外部关系,此后由于企业认识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固化将“客户”简单地理解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然而随着供应链的出现,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终用户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企业的“价值链”之中,核心企业不仅要处理来自最终用户的信息,更要分析来自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信息,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最终成效。

由此可见,传统的CRM(见图1)在提高企业收益,提高所在供应链的效率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这个管理上的伟大成就应用到供应链上呢?这就需要对CRM进行改进,把服务对象由最终消费者进行向前的延伸,结合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图1传统的CRM流程简图

二、CRM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整合的必要性

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使供应链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转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供应链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视客户。也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益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对从原材料供应商、中间生产过程到销售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信息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同时两者的结合实现了企业间相互信任,保证信息高质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业同步协调高效率地为顾客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顾客个性化。SCM集成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配送优势、响应优势、成本优势,通过建立与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安全顺畅流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与CRM的整合实现整体优化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为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提供个性化、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信任与顾客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促进CRM成功,使顾客、企业和股东价值最大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的整合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过程

把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图(见图2)

图2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概念图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与客户管理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营销和供应链的调查。企业要了解他们客户价值的主导者、客户需求、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供应链设施和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连接点和切断点。:

(2)决定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根据企业的财政目标,企业决定一体化管理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要注意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确认差异。这里,企业要分清分析目标和调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然后确认他们的强点和弱点。

(4)确切的阐述整合战略。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决定怎么接近一体化管理,即决定实行方案。企业要决定他们用什么方法来追求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考虑一体化带来的效益。

(5)计划初步一体化和培训。根据一体化管理战略,企业可以确定实行战略的初步计划。初步计划围绕从系统一体化到新库存计划系统,而且为了一体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训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6)决定实施顺序。企业要重视初步一体化,而且要建立逻辑的初步一体化顺序。

(7)设立评估指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影响到整个一体化过程。如果企业实行不合理的评估指标的话,投资将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设立评估指标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善。

(8)跟踪结果和修正目标。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评价计划实施结果。这种标准或者建立在企业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或者是竞争者的绩效水平或者两者皆有。根据实行的结果,企业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标。

四、小结

供应链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实现了供应链以及企业的透明化。单方面来讲,客户关系管理是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方面会更全面、更进一步。同时它的运作可以完善供应链管理流程。CRM正是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从这个角度也是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种提升,并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刚.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03.39-41.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2

[关键词] 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管理 主体 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

由于旨在弥补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局限性、提供满足供应链整体物流需求的优质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这一名词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迄今为止,真正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并不多见,多数的第四方物流服务还只是一种假设。那么,如何将假设变为现实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第四方物流的运作主体,即明确哪类企业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服务的真正提供者。本文将从第四方物流的含义入手,结合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条件,深入分析我国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的发展趋势。

一、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安德逊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提出的,该公司还对该术语进行了商标注册。美国物流经济学家约翰・伽托拿(John Gattorna)最先在其专著――供应链战略联盟中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能进行整合和管理,并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应该说,该概念是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理解第四方物流的含义。

1.第四方物流首先是“物流资源”的整合者。虽然在第四方物流概念的内容中没有提及物流,但是概念本身却含有物流二字,究其原因在于该概念是在第三方物流局限性日渐明显的环境下提出的。换言之,该概念提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第三方物流的局限性,进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物流需求。

第三方物流由于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使得物流需求方能够专注其主营业务,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不断延伸,特别是企业经营面临的业务内容越来越复杂,活动越来越细,客观上要求物流管理不仅是针对某项或某几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运作和管理,而是能有机地整合各种物流活动和相应的业务以及信息,从事多功能、系统化的物流管理。而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等功能化服务方面,而且服务功能往往较为单一,已经无法较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的要求。因此,第四方物流应首先通过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2.第四方物流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整合资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逐渐被广大企业认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其经营管理的重点由企业内部的一体化转变为企业内、外部的一体化。竞争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供应链间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物流企业不能仅限于为某一企业提供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而应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为供应链上的多个甚至全部节点企业提供多功能、系统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因此,第四方物流也必须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去整合物流及相关资源。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分析,第四方物流也可做如下表述: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物流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者,它的服务对象不是某一企业,而是由若干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它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提供满足供应链整体物流需求的物流服务,进而提高其所服务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二、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第四方物流主体的运作条件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关系。在战略合作关系下,供应链的稳定性明显增加了,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间通过信息共享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提高了最终用户的满意度。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而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是以战略选择合作伙伴为前提的。换言之,只有具备供应链管理基本条件的企业才能在供应链中稳定地存在,进而稳定地发挥作用。因此,第四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物流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者,作为面向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其有效运作的条件应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强大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这是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的根本条件。只有强大的物流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应对整条供应链上多个企业所提出的大范围、大规模、综合化的物流需求。第四方物流服务的提供过程本身就是通过物流资源有效整合获得强大的物流服务能力,进而达到供应链上大范围、大规模、综合化物流需求有效满足的过程。

2.具有战略合作的理念。这是第四方物流为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思想基础。第四方物流应清醒地认识到它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物流服务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战略合作关系。它应该成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3.具有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的策划能力。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物流需求往往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按这种需求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往往不能实现供应链物流系统最优的目的,从而影响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第四方物流除具备整合物流资源,为整条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外,还应具备站在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进行有效的策划的能力,进而确保供应链上物流系统的最优化。

4.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这是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的技术前提。

(1)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有效的信息共享基础之上的。没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第四方物流同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第四方物流是无法成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的。

(2)现代物流就是以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正是诸如自动识别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才有效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水平。

(3)第四方物流要整合物流资源, 需要有各参与者都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 才能高效整合并利用各参与者的物流资源。

三、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发展趋势分析

1.关于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的两种认识。目前业界对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即第四方物流服务的真正提供者有两种基本认识。第一种认识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均可能成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第二种认识认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应是上述三种企业的动态联盟,也就是多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的所组成的动态联盟。然而,本文认为,上述两种认识均存在不足之处,在我国实现的可行性较低。

(1)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条件,但它们往往不能全面地满足条件。而第四方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面向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仅满足部分运作条件的任何组织都不能成为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因为这种组织在为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各类局限性。

(2)虽然第二种认识是基于全面满足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条件的思想提出的。但是由于在我国现代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物流策划能力或信息化水平方面明显高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还非常少见,因此动态联盟很难实现。而且,即使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许多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咨询公司和物流信息技术公司,也还需要对物流资源、管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才能使上述动态联盟有效运作,其难度不言而喻。

2.我国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发展趋势的提出。适合我国现状的第四方物流主体的提出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要具备第四方物流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第二要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基于上述两条基本原则,本文认为:我国第四方物流的主体应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产生,但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应是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这里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是指依据现代物流理念、能够为客户提供如运输、货运、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咨询策划等多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而“大型”是指在企业规模、服务范围、人力资源等方面均占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该类企业往往在某一区域或行业内处于物流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将成为第四方物流运作主体的发展趋势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大的物流实力使得该类企业比管理咨询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更有机会获取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订单。首先,该类企业已经在物流服务提供的过程中积累较多的客户资源,其次该类企业本事具有较为强大的物流实力,很有可能业已具备为某条供应链上多个节点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同时,当自身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供应链上综合物流需求时,该类企业可凭借其对物流供应市场的了解,通过对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来满足需求。目前“转包”、“互用物流资源”、“物流战略联盟”等已经成为该类企业常用的物流资源整合模式。

(2)多数的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战略合作的重要性,它们在提供综合化物流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同供应链的链主及其他节点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关系,加之它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其业已具备了供应链综合服务方案的策划能力。

(3)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实力的具体表现。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都是建立与本企业向适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因此,当其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关系后,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为整条供应链提供高水平的综合物流服务。

(4)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拥有的向供应链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理念,例如安德物流等企业已将自己战略定位为第四方物流企业。与此同时,部分“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四方物流企业。新近在深交所上市的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它们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力地证明了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在实际超作上的可行性。

上述的原因分析充分证明了“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能够较好地满足第四方物流主体运作的基本条件,其理应成为我国第四方物流的运作主体。而每一个“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都应清醒地认识到提供满足供应链整体物流需求的服务不应仅是企业的一种想法,而应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必然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物流市场上,发展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应是每一个“大型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GATTORNA J. Strategic supply chain alignment [M].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Gower Pub Co., 1998.45~60

[2]黄亦:浅谈第四方物流及其在我国发展[J].商业研究,2006 (5):177~179

[3]梁文宾,卢丽,程航东.基于供应链整合服务的第四方物流[J].中国农机化, 2007 (3):13~15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3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理论 SOA 服务供应链 模型构建 流程整合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传统供应链管理已经突破了制造业的边界,向下游服务业延伸。2000年以来,一些学者认识到在制造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供应链理论,如果借鉴到服务业中,或会取得成功。与此同时,服务供应链逐渐形成了供应链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服务供应链是指在专业服务的生产供应中从最早的供应商到最后的客户中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从结构上看,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是功能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客户(群)的模式,其中服务集成商集成了众多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然后将服务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客户。

供应链设计在服务供应链运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等都将影响到后续的服务供应链运营绩效。然而,传统的供应链设计大都面向制造业产品供应链,针对基于服务产品的服务供应链设计却鲜有研究。

鉴于面向服务架构理论SOA与服务供应链价值取向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动态、敏捷和重用,本研究拟借鉴服务科学的理论工具与方法,来探讨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构建问题,尝试提出基于SOA的服务供应链通用框架以及构建整个服务供应链的完整流程,并拟以集装箱出口服务供应链为例来验证上述理论框架与构建流程的科学性。 本研究借鉴服务科学的理论工具与方法来研究服务供应链,将突破传统供应链理论认识的局限性,有助于拓宽供应链研究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完善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质量评价以及服务组件选择和服务流程组合的方法体系,这对于服务供应链在多行业的应用推广以及服务运作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关于服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传统的供应链设计与构建大都面向制造业产品供应链,针对基于服务产品的服务供应链设计却鲜有研究。2000年以来,供应链理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在服务业中逐渐得到应用,服务供应链成为了供应链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目前服务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供应链的定义、服务供应链模型、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具体行业的服务供应链应用领域等方面。

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虽然在产生背景、管理思想、主要管理内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可以借鉴到服务供应链中,但是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在供应链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管理目标、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却有显著区,两者的区别主要来源于服务产品与制造产品的本质上的区。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服务供应链模型构建的研究出现两种趋势。其一就是充分考虑到服务供应链自身的特性,从服务科学的角度,借鉴服务管理理论来探讨服务供应链模型的科学设计和分析问题。其二就是从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两者所具有的应对不确定性、协调供应链成员能力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共性出发,来拓展已有的实物产品供应链模型,将其应用于服务供应链。其中比较典型的成果主要是SCOR模型、Hewlett-Packard模型、GSCF模型以及Steve五步模型。这四种模型虽有其优越,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SCOR模型把业务流程重组、标杆比较和流程测评等著名的理念集成到一个跨功能框架之中,包括计划、资源、制造、交付与退货等五个基本的管理业务流程,分属于绩效衡量指标层、配置层和流程元素层。SCOR模型最初是基于实物产品的生产供应流程提出的,虽然自2005年的SCOR第六版将其应用延伸到了服务供应链,但它侧重于实物产品订单的完成,而认为服务供应只不过是实物产品服务化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辅活动,其本质思想依然是基于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供应角度来定义服务的。

Hewlett-Packard模型是Lee和Billingtong(1995)在梳理HP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后,提出的一种供应链模型,它强调在不确定环境中设立多品种库存来缓解不确定性,以平衡顾客等待与服务时间和供应生产能力的平衡。Hewlett-Packard模型虽然抓住了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最大的相似之处:不确定性管理,但服务运作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通过安全库存缓的,它必须强调服务供应商的不同服务能力的动态敏捷组合。

GSCF模型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定义了服务供应链的三个基本要素:服务流程、管理组件和供应结构。它虽然突出了服务流程跨越多个企业成员或同一企业的多个职能部门,但它忽视了专业服务通常并非集中获取,忽略了运输、通信、金融等专业服务之间的异质性。

Steve五步模型在定义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基础上,强调通过服务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回收、分解和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该模型类似于最初版本的SCOR模型,带有浓重的产品供应链模型痕迹,其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实物产品的制造和配送通常是两个具有明显分界的完整流程,而服务产品的提供和消费通常包含于配送流程中,另外在咨询和金融等专业服务中,服务产品也是不可能回收的。

因此对已存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我们亟需采用新的视角和工具针对不同行业的服务供应链共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通用模型。

2、关于服务科学的研究

IBM在2004年提出了服务科学的概念,服务科学的发展对于服务以及服务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面向服务架构SOA作为一种技术架构,在技术领域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服务科学的理念认为,SOA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架构,同时也应上升到流程管理的方面。服务科学的目标是要建立企业层面的SOA架构,将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通过构件建模的方式,把业务拆分成不同的服务组件。通过流程梳理和服务筛选后,根据需求,将企业已有的服务组装成新的服务,即将服务变成组件和服务流程模块,把企业的设计和分析能力迅速的应用到客户身上,这些服务可以通过服务集成平台,集成企业自身服务组件,也可以集成其他伙伴企业的服务组件。

目前国外Sanjeev Kumar和vijay Dakshinamoorthy(2007)

以及Lim和Wen(2003)分以电子商务服务和汽车租赁服务为例,对面向服务架构理论在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两者认为,基于SOA开发供应链管理系统,以服务组件的形式来协调与调配网络信息集成商、广告商以及物流配送商和订单处理商的各种服务,可以有效地满足顾客网络委托购物服务的需求,获得满意的供应链绩效。但对于面向顾客的委托购物服务请求,如何评价供应链可能成员提供的服务组件的优劣从而组合成完整的服务流程服务顾客,该文献却鲜有涉及。而Lim和Wen通过分析顾客的车辆租赁需求,通过规则算法来筛选最优服务组件,并根据服务流程定义文件来将其组合成优化的服务流程。但对构成租车服务的各候选服务组件的描述与接口定义、服务分配与规约等问题却缺乏深入研究。

国内同济大学张大陆教授所指导的团队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张大陆、徐健等人从用户发出服务请求开始,讨论了整个服务供应链建立的一个完整过程,并且就提出的建模过程中每个步骤用的算法进行了复杂性分析。他们在网状服务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抽象出简单眼务供应链和树状服务供应链两种类型,但在服务供应链建立过程中,服务评价过于倚重服务主体对其服务组件的原语描述,而服务发现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服务关系的语义推理,忽略了服务的实际情景。杨哲运用服务关系网刻画服务实体间服务关系的耦合情况,并论述了计算服务链数量的定理,提出在赋权服务关系网中的服务供应链深度优先扩散构建算法。但对服务的定义与分类以及描述与,作者并未过多涉及。当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研究导人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理论,定义了服务供应链中服务组件的逻辑关系,这对服务供应链建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充分考虑到服务供应链自身的特,从服务科学的角度出发,借鉴SOA理论来探讨服务供应链模型的科学设计和构建间--题,是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是服务供应链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4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应用链

电子商务通过建立起一个信息交易的平台,并且能够在企业之间传输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拉动客户消费,来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来解决信息滞后和失真的问题。产业链管理通过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的方式,来按照准确的时间将正确数量生产的产品配送到正确的地方,以满足利用最小成本实现供应链各层需要的情况。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需要加入到电子商务平台中,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子商务化供应链。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劳动效率分工和资源最优化配置所实现的管理思维和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矛盾,并且能够通过内部的配置来实现互惠互利,让上下游的产业能够形成一个战略合作,通过对内部流程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整合来实现整体协作,这也是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新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推广为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并且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的战略部分,并且以此展开了关于业务和流程的匹配调整,更好地让成员之间进行整体写作,并且在企业内部促进了供应链和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程度,让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管理优势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高客户服务水平和系统成本间实现的谋求平衡,目的是通过优化相关过程的速度,提高准确性,让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能够实现最大化,并且能够有组织、有效率地提高生产效益。供应链的管理是将供应链、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有组织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基于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组织和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并通过这个战略目标来实现系统管理的思想。

二、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模式是突破传统的计划、生产和分销等模式,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节点看作是一个整体,通过有效的协调对供应链中的信息、物流和自己进行有机集成,以不断适应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生产和管理。首先,电子商务为供应链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通过内部协调合作关系来实现信息共享,建设不必要的波动,并且能够保证各个阶段的决策基础实现等量一致。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一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业务实现有效集成,同时还改变了传统的影响范围,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上游供应网。其次,电子商务还促进了供应链模式从推式转变为拉式,消费者可以对所需商品提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要求,按照组成成的虚拟联合体来依据消费者的要求,共同设计产品,并进行组织生产,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电子商务还消除了供应链上的不必要环节,生产商可以通过分销商或零售商来直接进行交易,将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并且节约了运输和销售的费用,同时还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库存和营业费用。电子商务还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内部网络,使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形成了一个整体,各种电子技术的交换技术也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三、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管理目前已经受到了我国企业的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覆盖领域也越来越大,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的电子商务供应链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的。首先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讲缺乏严格的审视和关注,也没有确定为企业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巩固,难以长时间维持资源的投入,并且以此为基础的其他相关领域的支持改造系统也没有实质性的发展,从横向对比来看还是远低于国外同期水平的。电子商务对于企业其他基本流程的整合力度也不够,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法及有效手段,导致企业内部核心的共享程度低,成本高。同时,企业电子商务对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不够,企业明显缺乏对市场变化需求的敏捷程度和反应应对能力,并且根据不同成员的的调查状况,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链管理对于企业业务流程价值创造能力不强,难以真正发挥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作用,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就新时期我国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首先,企业需要从长远角度进行出发,关注企业电子商务供应管理平台,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依据企业的业务流程来重新定义企业的职能和权责关系,在匹配度支持的基础上来实现整体运作的协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客观上要求将其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能够从体制上保证将其作为长效发展的推动力,避免短期利益而出现有损实际实施的行为。其次,企业应当从内部对基本供应链流程进行改造和整合,并且通过核心的机制和运转来促进供应链的整体实施和运用,让企业的主要职能和活动能让能够不断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并且不断打破传统职能领域,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相互链接关系。同时企业要在内部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上对八个核心供应流程进行细分,以不断实现对市场需求的低成本反应,不断赢得现代市场竞争的优势,并且对市场作出准确快速的反应,与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无缝融合。五、总结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对电子商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对供应链进行管理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的重点,企业应当以高度的战略发展角度去关注这个问题,寻求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整合的最好途径。企业需要对供应链主体间加强产品需求和供应链业务的覆盖范围,帮助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者:井晖 李格格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辛钢,陈义辉.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1,(35):159.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5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横向绿色供应链

传统的工业生产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全球生态的破坏,资源、能源的浪费和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 ”项目组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研究如何从供应链自身的角度来提高环境绩效,具体说是通过上下游纵向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营销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经济绩效、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强调供应链内部的绿色化,但它没有解决供应链外部废弃物与自然界进行交换的问题。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以横向的视角,通过供应链链与链间的协作来进一步解决供应链外部绿色化问题;在供应链纵向内部绿色化的基础上,通过供应链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来达到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向自然界排放的目的,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进一步实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绩效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除主产品以外的产出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共生品以及残余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见图1。

如图1所示,在供应链1中,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甲的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或燃料等被供应链2再利用,围绕这样的供应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横向绿色供应链。其本质在于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再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

例如,燃煤火电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过程产生的巨量工业废渣粉煤灰,如果将其收集,作简单的工艺处理可用作生产水泥、空心砖的混合材料,也可应用于混凝土,获得良好的环保、经济绩效。又如,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对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在于造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度高、毒性强的废水(黑液占90%,中段水、白水占10%),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其实造纸仅取用芦苇40%的纤维素,而其它约占25%的木质素与约占28%的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则随黑液废弃;如果通过对黑液做一定处理,其所含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以及木糖、钾、氮、磷等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是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其他废水可用作水泥厂的生产用水。这样既为中小造纸企业节约污水治理费和运行费用,又可大量节约水资源。

(二)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综合优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强调的是链之间的横向合作,通过组建供应链联盟,化废物为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系统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链与链之间的互惠互利、协调优化。在图1中,供应链1涉及到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而供应链2则面临原材料或燃料的采购,在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解决了这一矛盾,体现了系统观的思想。

集成性。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横向绿色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问题,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是信息、过程和效益的集成化。

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单个供应链复杂,优化以及协调的难度增加。

企业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涉及的是环境问题严重的生产能源或生产资料企业,如燃煤火电厂、水泥厂、冶金厂、造纸厂等。成功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能使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但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企业层、供应链层、横向绿色供应链层,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脆弱性

横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的目标是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核心生产企业的协作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内部的协调问题,因而,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而且,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因此,如何平衡横向绿色供应链中各生产企业的收益与损失,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问题

由于多协作的复杂性,横向绿色供应链内部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信息的获取是横向绿色供应链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所以,信息共享激励机制的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是横向绿色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区域性和时间性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具有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因而决定了横向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横向绿色供应链中核心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尽量靠近,在生产上必须趋于同步进行。例如蒸汽和余热、余气的再利用便要求在地域上邻近。

(四)废弃物输送问题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残余物、副产品以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储存和运输,例如蒸汽和余热。而且废弃物如粉煤灰在输送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会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环境副效应。因而实施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必须协调好输送方式、输送成本、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资源递享关系,因而可以建立横向绿色供应链。通过优化横向绿色供应链系统,可以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绩效。

(一)重视废弃物在横向绿色供应链中的作用

废弃物既作为上游供应链的环境负荷物存在,又作为下游供应链中的资源存在,因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作具有特殊性。且横向绿色供应链体系比传统供应链复杂,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设计激励机制,实现合作总收益的分配和行动激励,使得供应链核心企业成员密切合作,保证废弃物的充分供给和再利用。

(二)加强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开发

要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就要求有经济可行的分离再生技术。而开发新技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投资大,技术储备要求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凭借横向绿色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利用以及降低废弃物再利用成本。目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受到全球企业的关注,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废弃物再利用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关系到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废弃物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一定的输送策略,选择恰当的输送方式,在提高废弃物输送技术,完善输送体系的同时协调好输送成本、 废弃物价值以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在集团公司内部构建横向关系

对于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环境问题突出,而某一子公司废弃物可为另一子公司循环利用的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构建具有横向关系的企业集团。所谓企业集团,是指以居于控制地位的法人企业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把众多的企业联结在一起的多层次的法人联合体。所有产生或者利用废弃物的企业都属于同一个集团公司 ,有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协作,降低信息和通讯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平衡各个公司的收益与损失。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复合肥,以及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回收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链。此外,还形成了制糖滤泥-制水泥,造纸中段废水-锅炉除尘、脱硫、冲灰,酒精发酝产生的一氧化碳-制轻质碳酸钙等副线工业生态链。这些工业生态链相互利用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使废弃物消除在工艺过程中,不但有效治理了工业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设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指在园区内,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使企业之间形成代谢与共生关系,形成一条产业的生态网络链条,不仅能够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态园中,企业内清洁生产与企业间废物交换相结合,从整体上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向外界排放的废弃物趋于零,实现环境、经济效益最大化。

火电厂是工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对热能进行厂际多级利用,及通过市政当局为居民提供供暖服务,为制药厂、炼油厂提供所需工艺蒸汽,发电部分冷却水供给养鱼场养适合在温度较高的水中生长的鲑鱼;发电厂的脱硫装置每年产生20万吨石膏,卖给园内的石膏材料厂。

炼油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通过管道向发电厂输送,作为发电机组的冷却水,炼油厂多余的可燃气体,通过管道输送到发电厂、石膏板厂生产使用。用土豆皮、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制药厂发酵生产所产生的废渣、废水,经杀菌消毒后被农场用作肥料。整个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已经得到公认,尤其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废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结论

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已不再局限于由原料加工成产品,并送达客户的纵向过程。论文提出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旨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的协作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从而减小环境副效应,获取经济效益。横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供应链、关联供应链三个层次的多协作关系,体现的不仅是本企业、本供应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考虑到了整个系统的环境效益。因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采用重视废弃物、加强合作研究开发、在集团公司构建横向关系、建设生态工业园等多方面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巨钦.现代企业组织设计[M].上海三联书店,2006

供应链管理的局限性范文6

关键词: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多重反馈

中图分类号:F25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

供应链中包括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等一系列节点,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各节点的有效集成,使生产出来的商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送往恰当的地点,从而实现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供应链管理中会涉及到配送网络配置、库存控制、生产采购、配送策略、顾客价值和智能定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1)配送网络配置。考虑几个生产厂向一群地理上分散的零售商提品的情况。目前的库存布置被认为是不合理的,管理者希望重新组织或重新设计配送网络。这是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需要现金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

(2)库存控制。由于顾客需求随时间的不断变化,零售商只能用历史数据来预测需求。零售商的目标是确定订货点和订货量,以使订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实现最小化。

(3)生产采购。在许多行业,需要均衡运输和制造成本。尤其是降低生产成本通常意味着每个制造厂只负责少量品种的产品,因此能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然而这可能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4)配送策略。许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应该多大程度上集中化他们的配送系统。每种策略对库存水平和运输成本的影响是什么?对服务水平的影响是什么?最后,产品何时应该由集中仓库运送的各个需求点?这些问题不仅对于需要决定配送策略的单个企业非常重要,对于在做有关合作程度有多大的决定的相互竞争的零售商也同样重要。

(5)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对顾客所做贡献的测量指标,它基于企业提供的所有产品,服务和无形影响。

(6)智能定价。收益管理策略成功的运用于诸如航空、酒店和汽车租赁等行业。今年来,许多制造商、零售商和层云上都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来提高供应链绩效。

二、多层供应链的特征

多层供应链是由多条单供应链组成的供应链网络系统,每条供应链内部实施正常的上下级库存补充,链与链之间发生紧急的库存互补。国内学者黎继子等提出了将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进行耦合形成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集群式供应链[1]。其实就是本文所讲的多层供应链。多层供应链不仅有传统供应链动态性、复杂性、面向用户需求和交叉性等特点,同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与多层供应链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供应链与多层供应链的对比分析

三、多层供应链跨链库存协作分析

1.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特征

多层供应链的库存协作呈现系统节点多、多重反馈和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特点。

(l)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系统节点多

多层供应链系统中,每条供应链均包含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等多个供应链环节。多条供应链组成的多层供应链协作系统当中,对比单条供应链更复杂,包含的节点数更多,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多节点协作系统。

(2)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系统为多重反馈系统

但条供应链本身存在较为复杂的反馈关系,供应商为生产商、生产商为零售商,零售商为顾客,同时供应商、生产商和零售商本身等都有反馈关系。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系统在单链反馈的基础上增加了链条之间的反馈,构成了多重反馈系统。

(3)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系统呈现非线性动态的特点

多层供应链是在产业地域中多个单供应链相互竞合协作组成的系统,每条单链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调,链与链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合作,所以,在多层供应链系统中,影响各环节库存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2.多层供应链跨链间库存协作的方式

多层供应链的库存协作方式与传统供应链库存协作方式区别较大,在保留了传统供应链自身上下游库存补充的协作关系基础上,增加了链与链之间的库存应急补充协作关系,以双层供应链跨链库存协作为例,多层供应链库存协作有以下四种方式:

(1)双层供应链单向同级库存协作方式

双层供应链中,供应链1的一个节点企业(如零售商1)给供应链2的同级节点企业(如零售商2)提供应急库存补充的协作方式。

(2)双层供应链单向非同级库存协作方式

双层供应链中,供应链1的一个节点企业(如批发商1)给供应链2的非同级节点企业(如零售商2)提供应急库存补充的协作方式。

(3)双层供应链双向同级库存协作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第一种协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部分情况下,在双层供应链中,供应链1的节点企业单方面的给供应链2的节点企业提供库存补充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较难维持。供应链1为供应链2提供同级库存补充的基础上,为维持较长的合作关系,供应链2也同时为供应链1提供同级库存补充,即为双层供应链双向同级库存协作。

4.双层供应链双向非同级库存协调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第二种协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部分情况下,在双层供应链中,供应链1的节点企业单方面的给供应链2的节点企业提供库存补充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较难维持。供应链1为供应链2提供非同级库存补充的基础上,为维持较长的合作关系,供应链2也同时为供应链1提供非同级库存补充,如批发商2为零售商1提供应急库存补充,即为双层供应链双向非同级库存协作。

多层供应链系统中,不同链条的同级接点一般为竞争关系,因此同级节点的库存互补在实践中较难实现。因此,双层供应链非同级库存补充,相比于同级节点的库存补充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