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建筑装饰行业 特点 发展趋势

建筑装饰行业是指按照环境要求与用户需求,精心设计、定做和组装成套产品,从而创造建筑良好形象和艺术空间的新兴行业,在确保建筑施工质量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改善,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也饿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因此,分析建筑装饰行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对促进建筑装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特点

1.1 行业发展较快。我国已经成为建筑装饰性材料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型装饰材料的应用愈发普及,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有力的带动了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我国装饰行业已经有20万家企业,总年产值高达2万亿元,并且在建筑行业发展推动下仍处于较快的发展中。

1.2 周期性不明显。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建筑装饰行业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但是变化表现并不明显,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不误关系。同时,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建筑装饰相关产品处于不断更新中,而行业发展形势逐渐趋于平稳,因此,即使发展空间比较大,行业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波动。

1.3 产业关联度高。建筑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业、进出口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且装饰消费提高了服装、家具和日用百货等产品的销售量。同时,建筑装饰产品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建筑品质和科技含量,促使人们的消费结构,以及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结构改善。

1.4 行业分工细化。建筑装修行业对技术要求较高,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有专业装修知识和丰富的装修经验,而且需要有建筑艺术的美学知识与鉴赏能力。随着装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的工种增多,分工更加细化,如空调工、油漆工、沙发工、玻璃工和水电工等,只有各工种间相互协作,才可以实现建筑最佳装饰效果,满足市场及用户需求。

1.5 行业竞争加剧。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建筑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行业竞争情况也日趋激烈,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在我国的建筑装饰市场中,不仅有很多的民营装饰企业存在,而且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形式也已经出现,使得建筑装饰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的局面。

2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挑战和机遇并存。建筑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国家管理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为建筑装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为建筑装饰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可以看到建筑装饰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广阔。同时,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影响仍未过去,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放缓趋势,房地产业的市场也在萎缩,而建筑装饰行业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有调查显示,从2011年起,建筑装饰市场首次出现了下滑趋势,建材生产与销售量均有明显减少,建筑装饰企业的资金链愈发紧张。此外,国际经济贸易的频繁活动,既使很多国际装饰企业已经开始进军我国建筑装饰市场,也给我国的建筑装饰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机遇,使得我国的建筑装饰企业需要同时面对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且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在一定时间内仍将存在。

2.2 工业化与信息化逐步完善。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建筑装饰行业需要逐步完善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方面,如注重采用工厂化加工和现场组装的方式进行装修施工;利用现代化的施工设备,提高装修施工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注重探索新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提高装修施工的效率等。市场化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装饰材料招标标工作,既缩短了装饰材料采购的时间,又可以从多家装饰材料供货单位中选择质优价廉的单位进行合作;借助计算机加快装饰设计和技术的研发速度,寻找最佳的装饰设计方案,从而减少装修施工的消耗,提高装修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2.3 注重装修的节能环保。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不仅注重建筑装饰的质量与功能,而且注重建筑装饰的节能环保,这关系到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因袭,建筑装饰行业需要从装修的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理念。建筑装饰材料需要选用绿色、保温和节能的装饰材料,满足建筑装饰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装修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设计、物质与技术等有机结合,并准确评估装饰装修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建筑装饰的细节处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理念,如空调通风设计、自然光源利用和建筑绿化装饰等。建筑装饰施工中需要多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先进设备,避免施工中出现浪费材料和破坏环境的情况。

2.4 注重装饰施工的一体化。一方面,装饰施工的一体化需要贯穿方案设计、材料检测和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从用户需求与装饰施工的绿色环保理念出发,分析装饰材料功能、空间布置和颜色搭配等多方面因素,为用户营造良好的居住空间,既要保证装饰施工质量及功能需求求,又要体现出节能环保理念,有效控制装饰工程施工成本。另一方面,装饰格调需要突出简洁明快和洒脱美观,例如用羊毛手编或者机织的艺术品装饰建筑住宅房门和过道等位置,可以增添室内的高雅氛围,凸现用户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采用脱卸式的护墙板,减少施工作业的面积,既便于依据需求进行拆卸,又确保装饰流线的大方美观等。

2.5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建筑装修行业涉及到建筑、机械、建材、纺织、化工和轻工等多个领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建筑装饰用品多为轻工产品,可以推动轻工产品生产与销售;建筑装饰在材料、墙面、门窗、家具和厨卫用品等方面需求量比较大,可以促进相关用品行业的发展等。由此可见,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会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筑装饰行业创造了发展的良机,而国际装饰企业进军我国装饰市场,又给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应充分认识到行业环境的变化,充分把握发展的良机,敢于面对挑战,提高装饰装修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立罡.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 辽宁建材,2011,06:38-39.

[2]蒋林军.建筑装饰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89-190.

[3]付晶磊.浅析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J]. 河南科技,2013,15:139.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 生态环境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066-01

近年来,各行业飞速发展对于我国电力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恶化,电力新能源的研究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逐渐成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但就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来看,诸多不完善因素给电力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研究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我国电力新能源重要性和现状,探讨我国电力新能源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在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 电力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是极快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仅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还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因此,发展电力新能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加能源供应意义重大。总体上看,电力新能源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决能源危机。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能源的需求量一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能源结构也是不断的完善。电力新能源作为一种能源,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占据我国主要的能源市场。但是电力新能源所呈现出的巨大优势与潜力,却是有目共睹的,电力新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煤电紧张的状态,进一步解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能源危机。

第二,有利于节能减排。电力新能源的崛起,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石化能源利用率的降低。举例来讲,电力新能源的利用,会使得非法小煤窑的开采量极大的减少,进而对于小煤窑周围的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再举例来讲,电力新能源的利用,火力发电越来越少,使得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低。

第三,满足生态环保。目前,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带来影响的主要是煤炭发电以及冬季北方取暖,这是造成环境污染极为重要的因素。其中,造成大气污染最严重的要数电力生产。通过开发电力新能源不仅可以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环境的质量。因此,发展电力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探讨

电力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能源体系进行重组,促进我国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今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来看,电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

第一,我国的风电数量上看是比较多的,但是从规模上来讲,电网规模偏小,电网的顺利运行需要依靠更高电压的支持,才可以实现远距离运输。但是由于经济成本和电网技术问题,这些都给我国的电力新能源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第二,尽管我国目前在风力发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风力发电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规模的增大又使得系统调峰调频出现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系统调峰主要是依靠煤电,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使得社会对电力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我国在系统调峰调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太阳能发电缺乏社会支持。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太阳能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还没有被广大的社会人士所认识和重视,因此太阳能发电缺乏社会支持。另外,新能源核心被国外垄断,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国外技术的“代工”,仍然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

3 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在新能源开发以及利用方面的构思以及设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几条发展我国电力新能源的战略。

第一,开发燃煤发电技术。今后我国在发展燃煤发电技术方面应该努力做到主要以高效低排为核心,严格的按照我国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规章制度进行,同时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提升本国燃煤发电技术。

第二,大力发展水电。水力发电也是我国发展新能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水电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水电工程建设以及水库移民、周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对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发展水电,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大力发展核电。根据中国现有的核电技术,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核电产业,要求必须达到规模化应用,保证核电的正常持续运行。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核电科技和产业体系,强化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完善科技与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我国核电开发以及利用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现状来看,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尽管我国在开展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中,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注意。为此,我国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为我们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

[2] 连杰,王璐.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1).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3

一、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增长的内生动力缺乏和前景堪忧是造成煤炭消费下滑的根本。

煤炭消费量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了快速增加的态势,但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煤炭的消费量不断减少。造成前些年煤炭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煤炭消费量的增加,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工业的用电量占整个用电量的7成左右,在7成左右中高耗能产业占6成。以前,国家在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往往是增加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采取更加有力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但随着投资的回报率下滑,实际的情况是,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下降。再加上欧美市场经济危机,国内出口受到了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又因为国富民贫及贫富分化等制度的限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二、国内技术创新不足和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政策取向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

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走的是高速度、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之路,发展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钢铁、水泥、煤炭、玻璃、电解铝、多晶硅),没有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发展,没有倒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受资本趋利的本质属性,大面积的资本都集中到了低端产业领域和虚拟经济领域,尤其是20__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投入4万亿投资,据统计2.27万亿到了煤炭行业,其他均跑到了房地产领域。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房地产行业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行业都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理念来不断壮大的产业,几乎没有任何创新可言,最终的结果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房地产行业因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GDP的考核冲动,大面积的发展,泡沫不断壮大。资本迅速向低端暴利行业发展,造成了创新不足,发展不可持续,环境承载压力巨大的发展困境。

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明显的情况下,以及经济增速较高后遗症较多的不利形势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了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政府选择了不刺激、去杠杆、去产能的,以牺牲短期经济增长速度来换取长期的健康发展。走依靠市场自主调节,优胜劣汰,既可以克服低端产业被动依靠政府救市,行业集中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缺陷。提高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又可以释放改革的红利,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逼迫企业增加产业链条,改变过度依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来促进经济增长。依靠城镇化中产阶级的消费增长、信息技术、服务业、重大创新型和装备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增长。

三、过度依靠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从供给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

从各个途径的统计报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的消费增速最快,几乎占到全世界煤炭消费量的50%,但实际的产出效果极低。而与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煤炭消耗量极低的情况下,而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归根到底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效率高,科技对生产的贡献比率大。我国在产业结构上长期依靠重工业发展,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全要素生产效率偏低。都处在粗放式经营管理阶段。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反馈到能源消费领域就是煤炭的消费量快速增加。但需求呈现出越来越萎缩的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只有从供给端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方面入手,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度过当下的困难期,走向辉煌。煤炭行业也只有利用科技的含量来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煤电联营以体会发展的模式来规避风险),才能为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

四、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的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为企业从国内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出台政策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路,从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来考虑,会极大地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真正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品牌等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全世界大的知名品牌,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贡献价值。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4

“十一五”电力投资使得整个设备行业普遍受益,而由于行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行业机会并不相同,我们认为在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投资方向应该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我们认为,08年新能源和输配电高端化应该是趋势所向,而电站设备则由于成本压力较大,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里主要分析光伏产业、风能设备前景作些探讨。

光伏产业:短期内上游多晶硅最先规模化产出者受益

光伏产业完全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政策推动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全球可再生能源在02-06年基本以年均15-30%的速度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能源技术就是光伏并网发电,在5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0%。过去几年并网光伏装机主要集中于3个国家:日本、德国和美国,主要是上述国家对于光伏发电支持性政策较多,而近几年其他诸如西班牙、韩国、葡萄牙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太阳能光伏应用的发展。

规划巨大空间广阔。我国有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1971-2000年的近30年,太阳年总辐照量平均1050―2450kW.h/m2之间;大于1050kW.h/m2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6%以上。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和美国类似,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5000MJ/m2,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按照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将达到350MW,到2020年将达到1.8GW,到2050年将达600GW。按照中国电力科学院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增长空间巨大。

比较于其他发电能源,优势明显。近几年光伏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在哪里?我们认为,比较于其他发电能源,光伏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正是这些优势使得即便在成本高企的现状下,世界各国政府依然会在政策上给予大量的支持,推动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

比较于传统设备,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有限性与环境保护方面优势明显。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得到广泛应用,相对而言,常规能源价格低廉,因此在过去的年代成为主要发电能源。然而由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过度开发,近年来,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而从化石能源价格走势来看,原油、煤炭价格飞涨,基础能源成本不断提升。

比较于风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优势体现在应用广泛性、免维护性等方面。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两大最具潜力的发电方式,光伏和风电各具优势。相对于风电,光伏发电的优势主要在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免维护性等方面。从适用场合方面,光伏发电适合阳光照射充足的地区,可用于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家庭等各种场合,应用相对广泛。而风力发电适合常年风速较大的地区,且规模较大,一般是采取大规模风场发电模式。

从设备维护方面,光伏发电设备基本免维护,而且使用寿命相对较长,一般在20年左右。而风力发电设备则在维护方面有较高要求,至少一年维护一次,而且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设备使用寿命则在15年左右。

我们对行业的判断:光伏发电完全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结合以上我们对行业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光伏发电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加以大力扶持,行业增速已经在近几年得以明显体现。根据各个国家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光伏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国家支持政策不断落实,光伏发电相对于其他能源发电的优势逐渐明显,光伏发电完全具备大规模高速发展的条件。

多晶硅价格的下降是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前提。成本问题依然是制约光伏发电高速发展的主要问题。相对于其他能源发电成本,光伏发电成本明显偏高。未来只有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和其它能源发电成本相当的时候,大规模开发才可能成为现实。

上游多晶硅技术壁垒较高,其价格决定整个产业成本。根据06年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成本构成来看,太阳能光伏电池占总成本的66%。而根据06年太阳能光伏电池各个生产环节成本的比例构成来看,多晶硅材料占总成本的56%。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多晶硅材料是整个光伏发电中成本最高的部分,约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成本的37%。

近几年由于各国政府推进政策的支持,下游光伏产业增长迅速,而上游由于扩产的大规模投入及时间问题,多晶硅供应量明显不足,因此供需不平衡导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太阳能多晶硅现货价格自05年始从55美元/公斤开始不断攀升,在06年到达200美元以上,至2007年底市场现货价格一度升至至400美元/公斤,至今市场价格维持在300美元左右。多晶硅的价格高位不下使得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也难以下降。

上游产能扩张使成本下降成为可能,最先规模化产出的厂商受益。巨大的供需缺口以及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所带来的行业暴利使得全球多晶硅厂商纷纷设定扩产计划,而我国在这几年也有大批多晶硅新上项目投产。日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2007》显示,目前中国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计划产能高达63560吨,2008年大约可以形成1.8万吨多晶硅年生产能力。产能的不断扩张将能够有效缓解多晶硅供需不平衡的现状,进而使得多晶硅价格下降成为可能。但是我们认为,短期内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一般而言,多晶硅的生产线建设期在两年左右,经过后期的不断调试,完全达产则需要4-5年时间。那么就国内目前新建的大批多晶硅生产线而言,短期内产能根本不可能大规模释放。

根据我国目前新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建设情况来看,除了已经有产出的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和乐山硅材料(峨半厂原有生产线)外,其余生产线基本都计划在08年开始有产出,相对较快的有通威永祥多晶硅、大全集团。从量产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新光硅业优势明显。新光硅业07年产出多晶硅220吨,08年预计产出800吨左右。而其他有产出的生产商目前都还是小规模生产,07年基本都不超过100吨,08年大规模产出的可能性较小。从生产规模来看,几乎各厂都可以分为一期建设规模和最终计划建设规模。我们认为一期建设规模的比较相对于最终规划建设规模的比较更有现实意义。

而从目前全球的经验来看,单厂建设规模要在1000吨以上才有规模效应。目前我国目前的一期建设单厂规模在1500吨以上的企业有深圳南玻、乐山硅材料、特变电工、江苏阳光、江苏中能。

从后续厂商产出的可能性角度而言,因为国内厂商的技术实力差距性不大,基本都为改良西门子法和全球采购的设备,我们认为基于此判断产出的可能性意义不大。但是基于我们对国际各大多晶硅厂商的生产线建设情况来看,基本建设期在两年左右,新光硅业则在1年半的时间完成。目前由于多晶硅暴利的驱使下,国内厂商的生产线建设纷纷提前至1年内完成,我们有理由怀疑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的生产线存在质量、工艺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所以从稳健角度而言,我们倾向于选择规划较早,计划充分的企业。选择深圳南玻。

基于行业的判断,2010年以前多晶硅的供应依然不足。因此短期内最先产出并能够尽快达到规模化的生产厂商必将获取超额收益。综合前面分析,我们认为短期内多晶硅行业优势最明确的生产厂商是新光硅业,最受益的上市公司是天威保变。

风电设备:设备制造逐步国产化,高速增长趋势确定

行业高速增长必将持续,2010年之前是高峰。根据规划,全球及中国风电行业的未来增速依然延续近几年的高增长趋势在过去的20多年里,风电一直是世界增长最快的能源。尤其是近十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均增长率接近30%。据全球风能委员会(GWEC)2008年1月底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球新增风能发电能力20GW。这一数字比2006年同比高出30%。而到2007年底世界总的风能发电能力增长27%达到94GW。

据《风力十二》的规划和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风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2.31亿千瓦,这一水平是2005年的21倍,年平均增速高达20%,届时风电将占世界电力供应的12%。

我国自1986年开始探索并网风电项目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推广,1996年后开始扩大建设规模。截至2007年底,我国新增装机340万千瓦,排在世界第3 位。总装机达到600万千瓦,2007年的增速更高达156%。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风电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风电发展大国,2001-2007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57%。

根据中国综合资源综合资源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与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风力资源的测算结果推测,我国陆地可以安装14亿千瓦的风力发电装备,如果考虑海上,总资源量将达到20亿千瓦以上。这一储量是印度的30倍,德国的5倍,但目前的装机仅为印度的1/2.5,德国的1/8,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截止2007底,按公开数据测算,我国风电装机容量600万千瓦,仅占陆地可利用风能的的0.44%左右,发展潜力巨大。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相当大。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政策趋势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政府扶持风电行业发展的力度明显增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以鼓励,尤其是关于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义务的措施,为行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到,“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挥其经济优势,在“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发挥其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在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小型风电场,充分利用各地的风能资源。

另外,风电特许权招标政策也不断朝着鼓励国产化以及稳定电价方向发展。一方面,对风电机组本地化率的要求提高到70%;另一方面,电价不再是对投标人排序的唯一依据,而是综合考察投标人的综合实力、技术方案、上网电价和经济效益等,按照不同的权重评分。其中,上网电价的比例在第三期占40%,在第四期占25%。

风电的成本优势明显。相对于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风电是最具优势的清洁能源。风电产品的资源比较丰富、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在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尤其是成本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风力发电的成本下降了约20%,其中风电机组销售价格的下降是是风力发电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风力12在中国》的预测,2020年前后,我国的风力发电成本将与煤电相当。

我们的观点:行业高速增长必将持续,2010年之前是高峰结合以上我们对行业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行业增长空间巨大、国家支持政策不断落实、风电大规模开发利用优势明显的条件下,风电大规模高速度发展是必然。

我们对行业的判断是:2010年之前是国内风电行业的高速发展阶段,新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在50%以上,风机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而2010年后行业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增速显著放缓,竞争趋于激烈。

国内风电制造商的技术不断提升是国内风电发展的条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风电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同时强调,要高度重视风电设备制造的国产化。政策优势给国外风电设备商进入我国风电设备市场设置了一个较高的壁垒,未来随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国内企业风电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将会逐步取代外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国内绝大部分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厂商均处于发展初期,集中度较高。06年由于国内风机主要以600kW、750kW机型为主,而金风科技在兆瓦级以下风机制造领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优势明显。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我国未来的风电新增装机将以1.5MW、2MW机型为主,1MW以下机型所占比重将逐渐降低,因此具备1.5MW以上机型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国内企业中只有新疆金风、东方汽轮和大连华锐具备1.5MW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并都在研制2MW以上机型。我们预测,08年东方汽轮、大连华锐可能会与金风科技的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5

(一)产业资源重新配置,市场竟争模式逐步转变。

1、梯度转移初见端倪,省内流动仍是主流。

我国主要服装产区仍然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近年来,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水电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和企业的梯度转移已见端倪。然而目前的梯度转移主流仍然是“省内流动”。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企业对于生产转移通常持审慎态度,“异乡”办厂的前期通常会“水土不服”,地方的政策和观念意识往往成为转移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转移的过程中承担着较难预测的风险成本,企业势必权衡投资成本与投资风险来进行目标地的选择。

2、集群专业化发展,区域交叉合作广泛。

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大多是以单一品种或专业服装生产为特点,各区域有自身特有的优势。目前,企业已不再盲目扩张,而是力求将区域和企业优势作强,在优势较弱或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领域理智地寻求合作。区域交叉合作应运而生。例如,温州企业为泉州企业加工西服,泉州企业为温州企业加工茄克。

专业化激发了区域交叉合作,区域交叉合作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和区域交叉合作把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网络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恰恰是“专业”和“合作”。区域的网络化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的一大加速器,也为跨区域企业乃至跨国企业的诞生打下基础。

区域内已形成联动关系,小企业最终放弃创品牌的混战,为大品牌贴牌加工,区域内品牌集中度逐步提高。

3、市场竞争模式从数量、价格向技术、品牌转变。

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增幅明显回落,预示着数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大企业已经蓄积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以产品创新和渠道掌控能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力大大提升。“数量”和“价格”竞争模式逐渐远去,“科技创新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服装行业日益盛行。在产量平稳增长甚至维持原状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目前,企业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已经从生产规模转向设计研发投入比重、设计研发人员比重、高学历职工比重、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营销网络规模质量、品牌覆盖率、单位面积销售收入等。协会也已将“销售利润率”作为“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之后对企业进行考评的又一重要指标。

(二)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行业发展负重前行。

2006年,受到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波动、土地资源成本飙升、人力资源持续匮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服装行业可谓负担累累。

由于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都有较为正确的预期,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已经在签订外贸合同过程中能够与海外客户共同分担升值的时间差损失。人民币升值6%,将挤占到普通的外贸加工型企业30%-50%的利润,对于议价能力较差的企业,几乎无利润可言。2007年,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通过客户分担升值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人民币升值对行业发展也有一定正面作用,企业正在适应开放的汇率制度,尽管行业总体国际价格竞争力下降,但升值也无情地淘汰了一些不规范和抗风险能力低下的小企业,使国内竞争相对趋于公平。同时,人民币升值刺激了我国服装行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6年上半年的配额分配机制不配套,导致配额市场混乱、配额价格大起大落,大量配额的浪费,严重影响了配额的使用效率和企业利益。下半年,政府调整政策,协议招标替代公开招标等措施较为有效地避免了浪费和投机,配额市场逐步规范,配额使用情况有所好转。但一年多的动荡也导致了一部份订单的流失。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2006年服装行业的发展步伐。

(三)服装价格指数回升,服装市场全面提升

根据对代表高档、中高档服装消费的大型零售商业统计显示,近两年的服装销售单价一直呈上升趋势。城市消费都在向高一层次消费模式挺进,以产品现货交易为核心的批发市场已现颓势。目前各级服装市场均呈现品牌更迭加速、新品牌层出不穷、营销模式分化、注重渠道建设终端管理等态势。新一轮“洗牌”已开始,服装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品牌循环期。

(四)外贸增长方式正在转变

2005-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面临贸易摩擦、配额制度、人民币升值、竞争国崛起等多方面外部环境的压力,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我国服装加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削弱,普通产品出口价格透明等内部因素,出口贴牌的大路产品已经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利润空间。多年外贸贴牌经验的积累,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OEM向ODM转变。

目前,世界各服装出口竞争国的外贸加工价格都已经相当透明,加上我国服装生产受到人力、土地、能源等因素影响,加工成本一再升高,继续走单纯贴牌加工路线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多年来外贸加工经验的积累和设计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我国一部分服装企业具备了由OEM向ODM转变的实力。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加入到ODM队伍中来。2006年CHIC展中ODM参展商明显增多就可见一斑。ODM与OEM最根本的区别是ODM是加入了“自主研发”过程的产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中,科技创新不仅仅创造了利润还牢牢掌握住资源,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核心技术和超值服务,有效避免了客户流失。从“E”到“D”改变了我国服装行业的竞争力构成,“技术”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竞争核心。目前,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服装产业大省中ODM已经十分普遍,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改变了我国乃至国际服装贸易竞争格局。

2、“品牌走出去”步伐加快。

2005-2006年,我国服装“品牌走出去”步伐正在加速,越来越多的品牌在海外寻求市场。在中东、东南亚、俄罗斯、澳新开设专卖店的品牌个数不断增多。一些品牌已经初步打开了通往欧、美、日等服装发达地区市场的通路。

二、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深度发展

2007年,中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将为我国服装产业格局、竞争力格局变化奠定基础。

水电行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精细化工;电子化学品;专用化学品

0.引言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己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一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精细化工率(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总产值的比例)的高低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学工业发达程度和化工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国内产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1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现状

精细化工,即为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总称。国际上精细化工已有40~50个门类,10万多个品种。精细化工生产过程是由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中分离、提取)、制剂加工和商品化等3个部分组成。大多是灵活性强、功能性全的生产装置和在间歇或半间歇方式进行小批量生产。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细化工发展现状。目前,国外化学工业结构中精细化工的比重(精细化率)上升的速度非常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末精细化工在发达国家中的比重已达55%~60%。美国20世纪70年代是40%,20世纪加世纪80年代上升为45%,20世纪90年代已达55%左右;日本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3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德国由20世纪70年代39%上升到目前65%左右。我国的精细化工发展现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化学工业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吃穿问题,大力发化肥、农药、农膜、灌溉用橡塑管带原材料合成和橡胶加工;大力发展合成纤维(单体)和合成橡胶以及合成树脂,其数量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石油化工产品仍有近50%的缺口。我国的精细化工就总量而言,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国之一:染料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农药居第二位,涂料居第四位,总体的化工精细化工率约为35%,左右。截至1999年底止,我国有精细化工企业5000余家,可生产2万多种产品,年产值逾1000亿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长,我国的精细化工将处于和石油化工及其他重化工同步发展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精细化工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科技所占比例很低,在许多领域如信息化学品磁记录材料、功能树脂等方面还有很大空白,在许多有相对优势的领域也未能形成经济优热(如某些高科技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急待产业化或迅速扩大生产),大部分传统产品也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阻碍精细化工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较突出;三是环境污染已成为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

1.2精细化产业分析

(1)吡啶、氯代吡啶和吡啶硫酮(PT)、吡啶硫酮钠(NPT)、吡啶硫酮铜(CuPT)和吡啶硫酮锌(ZPT)。是重要的医药和农药中间体,主要原料是甲醛、液氨、液氯和乙醛等,与临港工业区石化产业紧密相连。

(2)塑料加工产品。泡沫塑料、EPS。主要原料为聚苯乙烯,国内外市场采购。

(3)酚醛树脂、呋喃树脂、聚氨酯树脂、PS、ABS、SM、丙烯酸乳液。主要原料是甲醛、苯酚、聚醚多元醇、丙烯酸及酯、苯、乙烯、丁二烯、异氰酸酯等。甲醛、苯、乙烯、丁二烯和聚醚多元醇等原料可由临港工业区和大港工业区提供,其他原料可市场采购。

(4)碳黑。主要原料是乙烯焦油和煤焦油。乙烯焦油可由大港工业区的乙烯项目提供,煤焦油外购。

(5)聚合物添加剂,包括抗氧剂、增塑剂等。主要原料来源于大港石化工业区、临港工业区和外购。

(6)农药、染料和有机中间体。主要原料可由临港工业区和大港工业区提供,部分原料需外购[2]。

(7)其他产品。

1.3 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特点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精细化工不仅仅是作为传统化工的精细化,要依托重化工才能发展,而已经成为引领整个化学工业向前发展的火车头,左右着化学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化工的地位在重化工市场相对饱和以后,精细化工已经成为化学工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和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传统化工、美国、西欧多数发达国精细化率已达55%左右,日本,德国等在60%左右,在瑞士,甚至高达95%以上。国际跨国公司的实力日益壮大,单一产品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意味着随着精细化工业的垄斯性不断增强,未来国内精细化工企业面临的竞争除了在技术上,还将体现在资金实力上[3]。国内中有精细化工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环境,只有精用更加灵活的发展策略才能占有一席之地。精细化工正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方向深化,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尖端科细化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构建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且精细化工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科学家预言,21世纪最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的3个领域是:纳米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能源的发现。精细化工特有的技术前沿性决定了其对尖上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纳米技术的发展将对精细化工的工艺产品性能及新产品、新领域的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环保的要求及昂贵的劳动力将迫使一些发达国家将现有生产能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精细化工业面临着又一次重新布局。随着全世界对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一些的化工(精细化工)跨国公司纷纷将生产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国际大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中方共同开发新技术及开发新市场本地化,这对国内精细化工业将是一个严峻的竞争[3]。

2.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的因素

2.1 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2.1.1产业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精细化工新材料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而专用精细化工新材料生产也属于国家鼓励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国务院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文件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包括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聚羧酸减水剂能极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不仅自身绿色环保,同时可以使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煤灰等废弃物的使用,对推动建材行业加快绿色环保步伐具有重要的作用[3]。此外,工信部《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高性能外加剂列入重点发展的产品。现阶段,铁路、核电站、水电站、海工工程、输水工程等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制定混凝土技术标准的方式强制要求在其混凝土工程中使用聚羧酸减水剂,而公路建设、桥梁、机场等涉及大量混凝土工程的项目也在积极推广使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3]。

《国务院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时将太阳能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的组成部分,提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晶硅切割液行业作为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1.2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快于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4]。目前,精细螺旋钢带保护套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6%,高于化学工业2-3个百分点;精细化学品生产能力接近1,350万吨/年,每年总产量将近970万吨,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目前我国精细化工率已达到45%左右,国外化工企业纷纷在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投资,涉及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等诸多领域,虽然会对国内相关的化工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一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新材料生产也将会随之转移。

我国,有助于国内精细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聚羧酸减水剂作为第三代减水剂,目前呈现出逐步取代萘系等第二代减水剂的发展趋势[4]。我国现阶段处于基础设施及城市化建设高峰期,巨大的混凝土产量及需求量为聚羧酸减水剂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出于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的考虑,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各国政策倾斜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太阳能晶硅电池产量屡创新高,大大扩大了光伏产业链上游行业太阳能晶硅切割液的市场容量。

2.1.3上游环氧乙烷竞争格局日渐形成

由于大量企业涉足环氧乙烷生产领域,传统两大石化企业垄断国内环氧乙烷市场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环氧乙烷的价格在进一步稳定的同时,由于产能大量释放,上游环氧乙烷的竞争格局已经日渐形成[5]。

2.2 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2.2.1总体技术处于较低水平

与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无锡30crMO圆钢新材料行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产品种类尤其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种类偏少,科研和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较差。本公司及其他一些企业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和持续努力,虽已在部分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对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6]。

2.2.2国外企业本土化使得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国高速发展的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也引起了国际知名厂商的关注。近年来,包括德国巴斯夫公司在内的部分国际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生产企业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国内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厂商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威胁。

2.2.3原材料供应限制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

受环氧乙烷供应产地限制,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由于环氧乙烷运输费用较高、风险较大,无法满足较远地区的大量生产,影响了我国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3.未来我国精细化工应重点主攻的行业染颜料

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高档染料如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金属络台染料等的比例。重点发展含重金属的媒介染料与金属络台染料;活性染料低盐工艺;大力开发天然染料等。医药。需要发展的医药及中间体有,半合成抗生素与全合成抗菌剂及喹诺酮类药物,维生素类,非甾体抗炎药,心血管用药及手性药物生产与提纯工艺等。[6]饲料添加剂。目前我国配合饲料产量已达5600万t,饲料添加刺的总产量已超过100万t/a。生产品种约160多个,除极少数品种外,我国均能生产,但许多品种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规格还不能适应饲料工业发展的需求,现需进一步开发与生产的品种有,氨基酸类,尽快引进第二套蛋氨酸。食品添加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大力发展的品种有:防腐抗氧剂类,大力发旋富马酸甲酯、山梨酸、异维生素C钠、丙酸钠、丙酸钙等,营养强化剂类。水处理剂。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1/4,加上降雨量在季节和地域的分布不均,水源污染,更加剧了供水的尖锐矛盾,因此我国节水任务相当严重,水处理剂的发展潜力巨大。水处理剂生产与发展关键是生产水处理剂的原料及中间体,目前国内尚未生产或少量生产,工艺落后,不能满足国内需求[7]。农药。今后我国农药工业主要任务是,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新产品,提高除草剂的比例,重点发展拟虫菊酯类杀虫剂、三唑类和麦角甾醇类杀菌剂、磺酰脲类和咪唑类除草剂。塑料助剂。随着近几年中国塑料上业发展较快,加之今后几年化学建造工业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塑料助剂的消费量将会育较大的增长发展重点是在抗冲击改性剂和加工改良剂方面,主要发展ACR、CPE、MBS等。造纸化学品。但由于我国造纸用木浆短缺。而草浆造纸和废纸回用纸的质量不高,三废污染极其严重,急需配套发展造纸专用精细化学品。其中,用于补强、助留、助滤、脱墨、施胶、涂布、消泡等领域的各类造纸专用化学品的年需求量将达16万t以上。表面活性剂。21世纪,我国表面活性剂的年需求量预计会超过160万t。荆沙市和抚顺市等表面活性荆生产基地将与表面活性剂原料生产企业紧密结合。按分子设计的思路加强起始剂、活性物和复配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使阴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和特种表面活性荆按市场需求的比例协调发展,以体现其“工业味精”的作用。

4.结论

精细化工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深加工产业,技术与资金密集,同时对人才、技术、资金和配套下游产品市场等要求较高,已成为石化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石油化工和基础化工利润空间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及大型石化公司将其核心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进行转移,并打算以领先的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占领未来制高点。

【参考文献】

[1]孙昌民.李育佳试论21世纪我国精细化工发展趋势[J].化工时刊,2001.

[2]刘炎.在福建省精细化工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J].福建化工,2001.

[3]汪新华,邝生鲁.对“十五”期间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的思考[J].化工技术经济,2001.

[4]梁诚.浅析氯碱工业的精细化工发展对策:几种氯系化工中间体的生产与发展[J].化工科技市场,2000.

[5]加入WTO对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的影响[J].试剂与精细化学品,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