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1

【关键词】喀什地区民政局;城乡低保;困难群众

当前,切实做好低保工作,是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城镇涉及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在农村涉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好了,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做好低保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喀什地区城乡低保及发展概况:

喀什地区辖11县1市,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人口403.69万,其中农业人口311.6万,截至目前全地区共有7.6万户21.1万城市困难人群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城市总人口的2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困难群众有16.2万户,50.45万人,占全地区农业人口的16%。

喀什地区低保于1998年在喀什市和泽普县开展试点,1999年在全区全面铺开,城市低保人数范围由1999年的7721人扩大到如今的21.1万人,年需保障金由最初的460.6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95亿元,人均每月补助从最初的49.7元提高到目前的225元。农村低保2007年7月1日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年需保证金由最初的1.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83亿元,人均每月补助标准由最初的22.3元,上涨到目前的107.3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就:

(一)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基础建设。

(1)完善了低保组织体系。地区、县、街办(乡镇)三级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全地区低保工作。地区民政局设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各县(市)民政局普遍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3-5名,通过与地区劳动局沟通,为各乡、街办解决了172名低保公益性岗位,初步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低保工作的城乡低保工作体系,确保了城乡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培训基层低保队伍建设。喀什地区坚持推行低保属地化管理,把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依托社区、村(居委会)开展困难居民家庭状况普查,进行低保初审、动态管理等工作。

(二)不断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水平

(1)加强了低保法规建设。喀什地区结合低保工作实践,不断完善各项低保政策制度,出台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低保量化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低保政策、制度体系,推进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2)规范了低保工作程序。喀什制订了地区、县(市)、街办(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低保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使低保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喀什地区围绕《低保量化考核标准》按照制定科学化、申报审核程序化、审批过程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狠抓了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保证困难群众随时申请,随时审核,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动态管理。喀什地区在低保工作上注重把握动态管理的两个环节:一是全面落实低保对象定期核查制度,对低保对象定期复查。二是在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和每季度一次的全面集中核查中2012年,各县(市)通过认真开展全面集中核查,共核查清理城乡低保对象70069人,占城乡低保人数的9%,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501人,农村低保对象61568人,对在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惩,初步形成了低保对象能进能出,低保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有效维护了喀什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贫困群众切身利益。

(三)积极开展实施了社会救助资金现金发放。

城乡低保资金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高压线,为确保城乡低保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城乡弱势群体手中,切实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喀什地区在民政、财政设立了专门的账户,实施封闭运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摊派、拖欠、搭车收费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了低保对象的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建议

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喀什地区城乡低保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城乡低保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保障员编制、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地、县(市)民政部门管理着全区71.5万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城乡低保对象,民政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与各县(市)、乡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少(乡镇民政干事专职不能专用)、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基层民政工作严重“缺位”,尤其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的民政社会救助资金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

建议:为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在基层真正贯彻落实,改善工作条件,解决人员编制和交通工具,保障工作经费。

(二)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津贴。低保工作人员既要面对面接触大量有传染病的特殊困难群体(如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并且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文件要求,还肩负着处理接待职责。喀什地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仅2012年截至目前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0余人(次)。与此对应的是只有处理接待责任、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和岗位津贴,导致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有传染性的特殊困难群众存在推诿,对事件不积极,不重视。

建议:文件规定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岗位津贴。

参考文献:

[1]李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2

一、低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文化街现下辖3个社区居民委,即:商贸社区、建设社区和实验社区;总人口25675人7798户;共有低保户525户,享受人口为1312人,其中空挂户口的低保户280户,20*年新增低保户64户,残疾人低保户30户;20*年末到现在申请低保未审批的总计119户。

二、低保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低保工作的领导。街道和社区成立了低保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查和审核社区低保对象,并根据国家相关制定及条例制定了低保工作管理制度;对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弱势群体,在办理申请、审查、审核、的过程中,按照要求严格把关,规范管理,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2、规范管理低保对象档案。我们对街道的低保对象情况清、底数明,而且全部建档,日常管理随时归档;档案整理统一规范,资料齐全、统一表格、装订规范,并作为永久性保存资料,以备上级部门审查。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切实将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纳入低保工作内容,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档案工作与低保工作同步布置、检查、验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全面建立和完善。

3、规范管理、良好的运作“阳光超市”。为把阳光超市做好、做实、做成民心工程,我们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3个社区建立了捐助接收点,所在社区登记所需物品(衣物、生活用品等)的品种和数量,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可根据家庭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凭《领取证》及代金券到超市领取捐赠物品。对捐赠和帮扶情况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是树立奉献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坚持软事硬做,坚持每周三学习制度,制定了《阳光超市服务公约》、《阳光超市服务标准》,通过指定学习内容,全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工作能力。

三是树立超前思维意识创新服务。结合实际,适时开设就业指导等便民服务,为低保户提供再就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为辖区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

三、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在应保尽保、动态管理中存在着薄弱环节。

所谓的低保动态管理也就是随家庭收入变化,让已脱贫的低保户退出保障范围,同时将最需要保障的人群不断纳入低保范围,最大限度发挥低保作用。而我们的民政部门复审和新纳入低保审批一次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我们街道目前申请低保的贫困户就有119户,最早申请的在20*年的12月份,到现在也没得到审批。

建议:一方面应该加大区低保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服务车辆,和增加低保工作人员编制,来充实低保工作力量;

另一方面就是低保工作每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和调整,民政部门每月的审核量相当大,条件也不允许,那么就应该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作用,对纳入保障范围的低保家庭,由街道和社区每月或每季度进行审核,对家庭收入超过补差标准的对象及时调减,对收入低于补差标准的贫困居民及时调高保障标准,使贫困对象能进能出、补差标准能高能低,使动态管理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核定保障对象的准确性。

第三,低保动态管理工作不仅限于人员进出上的动态管理,更重要的是做到了低保资金分配上的动态管理。应该明确月审批、季审批或是年审批,确定审批时效。

2、信息化建设没有到位。

对低保对象的基本情况、审批程序和手续、低保对象的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等实行微机化管理是做好城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强低保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我区城区低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低保工作机构没有专用电脑设备,目前我们做低保登记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是手工记录,工作难度非常大,从而使低保信息化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

3、低保工作不应该实行户籍地管理,应该实行居住地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低保工作实行户籍地管理,其中280户享受低保的人口,也就是属于人户分离的空挂户口,人户分离低保对象管理一直是低保工作难点问题,因人户分离造成民政部门、街道和居委会入户调查难、公示难、隐形收入调查难、公益性劳动组织难以及异地居住管理难的问题。实行居住地管理便于对申请的低保对象或对已享受低保的对象的家庭状况、就业情况、收入情况、家庭住址、住房情况、有无赡(抚、扶)养人及其配偶的收入等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或对家庭收入超过补差标准的能够及时掌握,而且便于对低保户的定期审核。所以应该按照实际居住地、就业地登记户口、人户一致的原则,实行城乡统一的居住地低保工作登记管理制度,来彻底解决因人户分离造成入户、审查、审批和定期审核难的问题。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3

一、基本情况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各股室负责人列席了会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通过发放征求评议表,广泛征求意见,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均如实体现到分析检查报告之中。通过分析检查,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较大的转变,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改革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发动,周密安排部署

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会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召开以后,我局于5月6日下午召开局班子会,研究布置第二阶段工作,7日上午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同志对学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他要求要切实提高对做好分析检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搞好分析检查的积极性,明确做好分析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认真负责地把这一阶段的各项工作组织好、开展好,确保分析检查工作扎实推进。同时,制订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从目标要求、时间安排、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等方面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

(二)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

局领导高度重视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征集工作,广泛征求下属单位和基层群众的意见,班子成员以及干部职工真心交换意见,诚心向兄弟单位和部门问经验、找差距,虚心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为有针对性地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措施打下了基础。一是书面征求意见。以书面形式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县直有关单位、局下属单位对县民政局领导班子、民政政风行风和民政工作的意见建议。二是走出去问计于基层。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在督促检查、指导工作的同时,做好调查研究,与党员干部职工促膝谈心,了解和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确解发展难题。四是开展阳光服务活动。5月24日下午局党组成员*同志带领相关股室负责人,利用大集时间向群众宣传民政法律法规,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三)深刻剖析,认真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是分析检查阶段的重要环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带头查摆问题,重点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党员之间增进了了解、加强了沟通、形成了共识。局班子成员在认真开展交心谈心的基础上,对照群众所提的意见,结合民政工作发展实际和各自工作及思想实际,认真撰写了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5月25日下午,召开了民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列席了会议,同时邀请了学习科学发展观指导检查组组长马恩凤等同志出席并指导。会上,局班子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习调研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检查思想理念、工作思路、落实措施、工作成效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以及廉政自律方面的情况,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整改措施。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形成了共识:一是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上形成了共识;二是在坚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解放思想上形成了共识;三是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上形成了共识;四是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班子建设上形成了共识。经过分析检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领会还不够系统和深刻。二是为民服务宗旨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民政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落实民生等方面关键性工作有待进一步突破。

(四)认真分析检查,精心起草报告

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把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当作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破解影响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难题、提升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是严格工作标准。注重突出“两个符合”,即“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本单位实际”;抓住“四个关键”,即“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把解放思想的要求贯穿到分析评议阶段的全过程,重在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做到“四不过关”,即“问题找得不准不过关,对分析检查报告分析不深不透不过关,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没有吸收不过关,整改措施不具体不过关”,确保了分析检查不走过场。二是反复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先后经过局领导班子会议、群众评议等多个环节进行讨论,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研究吸纳,修改完善了分析检查报告,使分析检查报告主题突出,言之有物,问题找得准,原因挖得深,目标定得明,提出了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五)紧密结合实际,组织群众评议按照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要求,在认真查找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6月26日下午,组织召开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会,局机关全体人员、下属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服务对象参加了会议。参加评议人员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问题查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实不实”等七个方面提出评议意见,并填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表》。根据评议意见,对分析检查报告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将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向局机关各股室、下属单位和服务对象进行了公开。

三、主要特点

总结回顾我局第二阶段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教育坚持活动始终

我局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把学习教育与提高思想认识、查找突出问题、搞好分析检查、理清发展思路等各项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边学习、边查找、边整改、边提高。

(二)领导带头,一般党员干部积极参与

分析评议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对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和详细部署。各位局领导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征求意见,带头交心谈心,带头分析检查,带头边学边改。一般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形成了实践环境。

(三)突出部门特色

民政部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作用。一定要找准位置,切实履行部门职能作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民政局始终坚持为民办实事,坚持边学边改的原则,把保障民生、维护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作为整改的重点,注重活动实效,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果。一是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今年以来共争取救灾款60万元,全部下发到各乡镇,对4345户6265人进行了救助,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没有发生一件因救助不到位越级上访和非正常问题。根据农村医疗救助条例,通过调查核实,先后对72户看病难的农村特困户给予了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104600元。二是对孤弃儿童实施了救助。全县共有孤弃儿童220名,全部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和正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每年帮扶不少于两次,帮扶资金或物资不少于500元,上半年共落实帮扶资金46600元,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食用油、大米、文具等物品。按照民政部要求对37名孤儿,落实了每月600元的补助政策,其余183名弃儿全部列入农村五保,确保了孤弃儿童能够正常学习、生活。三是对城乡低保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经过两次清理整顿,对超出保障线标准的城镇低保户317户、802人,农村低保户486户、814人,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停保,拟新增农村低保2000户、3000人。自2009年1月份开始,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年人均720元调整到870元,月人均补差由原来的35元增加到41元,城镇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均收入160元调整到225元,月人均补差由原来的85元增加到132元。四是对全县优抚对象进行了全面普查。从3月份开始,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县优抚对象进行了全面普查,逐人进行了填表建档,重点对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进行了审核取证工作,对不符合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条件的936人进行了清退,从09年1月1日起停发定期定量补助金。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4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一、总评价

__号分项目建设工作效果较好:与企业的合作进入进入实质签约阶段;央财支持项目建设验收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完成省巡视组对我系部巡视;学生实___结工作顺利开展;研究室的研究工作顺利展开。

二、做过的主要工作回顾

1、广泛展开企业调研,了解行业一线状况,及时修正教学计划。本季度,开展了两次较大的企业调研,分别自旅行社和酒店两个行业进行调研。在旅行社主要调研新旅游法颁布后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旅游教育的连带影响;在酒店主要调研八项规定以后的业务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引发的酒店专业教育的连锁变化。通过调研,及时修正专业培养方案。

2、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双师型”效应。本年度,全部专业教师以不同形式都被派往企业挂职。通过挂职,专业教师对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锻炼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及企业空间更新不及时,空间内容单薄。

(二)数化课程没有被通过

(三)学生到课、出勤还存在问题

(四)本期__号分项目建设不够充分。

民政局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工作总结

县委督查室:

镇敬老院、__敬老院建设项目及民房保险工作已列入__年度__县人民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督办建设项目,重要工作主要是:加强城乡低保工作和医疗救助工作,稳妥做好农村、城镇特困群众,弱势群体和“五保户”大病救助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__镇、__敬老院项目建设情况

①、__镇敬老院建设情况:__镇敬老院位于__镇勐哈村委会橡胶种植场,用地面积_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_平方米,项目总投资___万元,建设规模:住宿、餐厅、医务室、娱乐活动场所、绿化等附属工程设施。该建设项目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县政府、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完成了水电的建设,完成工程建设招标程序,主体工程住宿楼__年__月开工建设,完成投资___余万元,完成总投资的80。

②、__镇敬老院建设情况:__镇敬老院位于__新城区农业银行住宿区背后,占地面积_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_平方米,项目总投资___万元,建设规模有:住宿、餐厅、娱乐活动场所、绿化等附属工程。目前完成了土地的征用、测绘、地勘、用地土方的回填,档墙等,现已进入主体工程招投标程序,预计主体工程明年__月份可以开工,该项工程已完成投资___余万元,占总投资的34。

③两个敬老院的资金使用情况:两个敬老院前期工程投资___元,资金主要用于前期工作,征地补偿费、工程勘察费、附属工程、土方回填、工程设计图纸费、办证费、通电通水工程。

二、灾民的救助工作情况,灾情发生后,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

下拨救灾救济款___万元,其中:①、用于民房恢复建设资金___万元,②、用于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救济___万元,救济人口___人次;为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发放棉被___床、衣物___余件,救济人数___人次;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民房保险工作情况,完成了全县民房的统一保险工作,签订了《__县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协议》。

目前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共理赔农户___户,其中风雹灾___户,火灾___户,保险公司共向受灾农户支付理赔金___万元,受灾群众得到及时理赔。

四、统一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标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覆盖面

修改完善了《__县城市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和《__县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严格救助范围和救助程序,扩大贫困群众救助面,搞好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___万元,其中:①、救助城市贫困群众___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___万;②、救助农村贫困群众___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___万元;③、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和边民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___万人,每人每年___元,共资助参合金达___万元;④、资助城市贫困低保户,底保边缘户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___人,资助参保金___万元。

五、建立健全城乡“分类施保”和临时救助制度

按照州民政局西民保〔__〕___文件《___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___》要求,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县政府__月__日召开了全县___个乡镇、四个农场、四个社区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低保工作人员参加的城乡低保专题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城乡低保政策的宣传教育,会议要求各乡镇、各农场严格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有关要求,切实做到不漏保、不错保、不乱保。加大城乡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工作,并___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检查工作,纠正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化监督,坚决杜绝低保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实行___审批,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实现了动态(范本)管理,有升降,有进出,基本上做到了应保的一户不漏,不该保的一律不保的原则,使城乡低保工作稳步推进,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低保政策。

六、城市低保救助情况,我县共纳入城市低保救助人员达___户(次),___人(次),发放城市低保救助金___万元,其中:①、发放地方低保金___户(次)___人(次)共计发放低保金___万元;

②、发放农场低保金___户(次)___人(次),发放低保金___万元。③、发放低保户临时生活补助___万元,④、发放低保户燃油补助金___万元,⑤、春节发放生活补贴人均___元,共计发放___万元。

七、农村低保救助情况,农村低保救助覆盖面达到___户___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___万元。

发放农村低保一次性补贴___万人,发放金额___万元。城乡低保全面落实了应保尽保。

八、临时救助情况,__年累计救助城镇贫困居民___人,救助金___元。

农村贫困群众___人次,救助金。中秋、国庆节期间慰问贫困户、低保户___人,慰问金___元。

九、五保户供养生活得到保障

全县共有五保户___人,其中:集中供养___人,分散供养___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___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按时发放到五保户手中。加强了勐仑、易武敬老院的内部管理,规范了卫生、饮食、医疗等服务,使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得到较好的服务。

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个敬老院未按期完成的主要原因:__镇敬老院征用__农场部份橡胶地,__敬老院征用勐哈村委会橡胶地,土地征用手续办理较为困难,补偿费较高,附属工程投资较大,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城乡低保居民收入核定难,督促检查抓落实有待加强。

3、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工作经费不足,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4、部分农户对农村民房保险工作认识不足,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十一、下一步工作安排

1、严格加强两个敬老院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用好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

2、抓紧工程建设,把好质量关,__年__月底完成__敬老院的全部工程,并在__月份投入使用。__月底完成__镇敬老院建设,并投入使用。

3、继续抓紧抓好民房保险工作,加大农村民房保险的力度,扩大覆盖面。

4、加大城乡困难群众低保、医疗救助的覆盖面,使他们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5、履行民政职责,认真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州交通局度开展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工作总结

依据《___州开展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实施方案》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及时组成五个检查组由饶莉副局长带队,于__月__日至__日对景洪市交通局、勐海县交通局、勐腊县交通局__年至通乡油路、通达公路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安全分组由局路政科张昆科长、综合科饶勇助理工程师、以及各县(市)交通局相关人员组成。检点为: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职责;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及方案;劳动保护;安全经费落实情况;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现场安全管理等。

一、检查情况

㈠检查组历时___天分别对景洪市交通局、勐海县交通局、勐腊县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其中抽查景洪市___个项目;勐海县___个项目和石场___处;勐腊县___个项目和石场___处,预制场___处。

㈡三县(市)交通局都分别与所辖的各项目部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安全生产许可合格有效,自__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㈢勐海县交通局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明确,安全___机构健全,建有各种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检查记录、安全简报、安全操作规程等,内业安全台帐基本健全。

二、存在问题

㈠景洪市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框图,内业安全台帐另散不规范,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应急预案未进行演练,安全培训教育记录不全。

㈡勐海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构图,劳动保护、安全经费投入无明细记录。

⒉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石场高空操作平台安全防护不够,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

㈢勐腊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图,内业安全管理台帐不全,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预制场现场施工管理混乱,制砖机无操作规程,电线另乱裸露无配电箱,工作人员穿拖鞋,不戴安全帽,无安全警示标志。

三、下步建议

㈠建议各县(市)交通局认真做好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完善内业安全管理台帐,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即:思想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经费保障体系。

㈡继续督促监理单位和项目部加强对现场安全的监督和落实。

由于这次检查时间较短,大多数项目已完工,因此看到的工作现场不多,提出的检查意见不是很全面,希望各县(市)交通局、项目部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完善各项安全制度,规定、完善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并相应进行演练,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减少和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章操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创造条件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5

一、医疗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救助资金大量闲置与困难群众得不到救助矛盾突出。一方面,大量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在财政、民政部门沉淀形成闲置。另一方面,大量困难群众因未得到民政部门救助,丧失了正常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权利。造成上述怪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救助渠道不通畅,民政部门主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宣传医疗救助政策,而困难群众大多文化程度较低,长年不看报纸不上网,不了解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甚至有了困难还不知道找谁解决。二是有的基层民政部门官僚思想严重,不是深入街道乡村讲解政策,为民排忧解难,而是在办公室坐等困难群众上门求助,造成大量行动不便困难群众求助无门。三是城乡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条件过高,需要救助的城乡贫困家庭难以达到认定条件。

(二)随意改变救助标准,擅自扩大或缩小救助范围,有失公平。

1.随意改变救助标准。有的擅自提高对低保对象的救助标准;有的对低保边缘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执行比率低于规定标准;有的对同类患者执行的救助标准不一致,救助金额弹性较大,造成个人自付医疗费用高,享受救助标准反而低的现象,影响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公信力。

2.擅自扩大或缩小救助范围。有的为了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实施医疗救助,临时将患者定为低保户,实施低保户医疗救助后即取消低保资格;有的违规将医疗救助资金拨到福利院,以弥补经费的不足;有的对不属于救助病种范围的患者实施了医疗救助;有的又缩小了救助范围,仅对城镇低保边缘户实施医疗救助,而农村低保边缘户未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3.救助程序执行不严格,救助档案资料不全。在医疗救助的审批、审核中,工作人员很少按规定入户核查,仅凭一些证明和药费单据就直接进行审批。基层民政部门虽然建立了医疗救助档案,但档案登记内容残缺不全,不能完整地反映受助人参加医保情况、住院医疗费用总额、医保报销情况、个人自付情况等。有的未按规定公示医疗救助人员名单;还有的大病患者评议在前申请在后,更有甚者存在患病在后,申请医疗救助在前的怪现象。

4.资助参保参合不规范。有的未按规定资助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等困难群体参保参合,有的地区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70周岁以上老人参加医疗保险。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管理部门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加上部分地区医疗救助基层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国家用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的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医疗救助管理使用的改进建议

针对医疗救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管理流程及加强专项审核等方面下大力气,确保救助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一)加大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医疗救助管理的透明度。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要执行到位,必须先宣传到位。要让民众特别是与政策相关的群体(包括政策受益者及政策执行者)知晓、理解政策。只有充分了解政策,执行者才不会随意改变执行标准和执行范围;受益者在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申请、去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细化城乡医疗救助办法。针对医疗救助发放标准不统一,随意救助等现象,相关部门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医疗救助政策制定及实施细则的执行上,重点是救助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医疗救助政策规定是否落到实处,各城乡是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另外,要加强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制定救助档案管理办法,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齐全真实,经得起检验。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关注和发现由于制度缺陷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严厉查处违规操作和现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真正发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补充作用。

(三)发挥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大量医疗救助资金沉淀闲置而困难群众又未得到及时救助的怪现象,相关部门要重点关注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比如,应适当降低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准入标准,让更多患者家庭不因病致困。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可以与当地登记的城乡低保户,与居民、农民医保等信息进行比对,看低保人员是否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还要关注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弱势群体参保参合情况,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医疗权利。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建立监督制度和接受群众举报制度,查处民政救助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

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政策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3)02-0046-08

一、引言

作为一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社会救助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以一种针对性更强的救济方式纳入政府治理视域。尤其是2007年以来,随着全国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普遍实施,截止2012年10月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已经惠及5300多万农民,在保障农村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权、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实现城乡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政策效果仍不容乐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低保覆盖面窄,城乡保障不平衡,保障水平不高,贫困户脱贫能力低,返贫问题较突出,“错保、漏保”与“关系保、人情保”等突出困难与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又违背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不利于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及政策的成败。正如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所说的:“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厘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多侧面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提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力与实现政策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政策科学是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学科。而公共政策的执行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政策科学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就比较重视政策执行在政策研究中的地位,他认为“政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学问的科学”。但此后的十几年中,美国的政策研究中更强调政策咨询对政策制定的价值与意义,政策执行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1973)针对奥克兰计划(Okaland Proiect)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后,发现奥克兰计划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当引起的。此后,公共政策的执行研究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并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政策执行”运动。纵观西方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政策执行研究,可以将其研究的文献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二是政策执行的模型分析。早期的政策执行研究比较关注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而且积极借鉴行政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学者盖恩(Gunn)在总结与融合胡德、普雷斯曼与韦达夫斯基等学者政策执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政策最优执行的因素或前提条件有:执行外部环境、时间与资源保障、因果关系的论证、执行机构、对政策目标的理解及分解、执行中的沟通与合作与执行机构人员的认同等十大因素。学者Daniel A Mazmanian和Paul A Sabatier则更系统地提出了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政策执行过程与良好政策执行的前提条件等三个组成部分。根据他们的研究观点,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政策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技术难度、目标群体的差异性与要求改变行为的程度等。二是法令控制政策执行过程的能力,如政策目标的清晰性与准确性、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与执行官员对法令的认同等。三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非法令因素,如社会与经济环境、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与认同与执行人员的管理技能与公共精神等。通过以上对西方已有的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本身、政策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及政策机制等都是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些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不仅体现了政策执行的特质,更构成了西方学界政策执行模型的基本分析单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作为一项农村公共政策,自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陆续推广实施以来,已经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归纳起来,国内学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研究观点集中以下几方面:(1)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描述。蔡昉、都阳、邓大松、刘昌平等学者普遍认为农村低保政策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两极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等。(2)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邓大松、王增文等学者指出,农村低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认识偏差、覆盖面狭窄及低保标准低等方面的问题。张时飞、唐钧则指出低保对象的识别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低保政策能否发挥政策效果的首要因素。李春根基于对江西农村低保的调研,认为目前农村低保政策在社会投入与支持、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等方面明显不足。陈治东认为,农村低保政策运行中的资金缺乏保障问题与管理运行工作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强化管理等。(3)对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提出建议与对策。针对问题,学界从认识低保政策的价值意义、低保对象的准确识别、资金筹集、管理运行工作、配套政策及政策未来走向等多个层面与角度进行分析。(4)对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绩效进行总体分析。例如,关信平比较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取得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效益。王增文引入生活救助系数和农村低保救助力度系数对中国农村低保政策的济贫绩效进行了评析。谢东梅以福建省为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分配效果与瞄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上,学界关于农村低保政策的已有文献主要从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完善的对策与建议、政策实施的总体绩效等方面进行探讨。但是,学者们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来深入分析农村低保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不仅涉及得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农村低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本文借鉴西方公共政策执行分析的理论成果以及国内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现实场域,从政策本身、政策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机制与政策环境等多角度与多层面探究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并推进农村低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

(一)政策本身方面的因素

1 政策目标的设计问题。政策的目标设计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诉求与政策目的,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西方众多学者的政策执行模式也研究表明,政策目标设计的清晰与否成为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首要因素。根据2007年国务院的《通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里明确提出了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政策目标即包含了既要维持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又要体现出其他较高的政策目标追求。但是这些较高的政策目标追求是原则性,如何具体化,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建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有待于理论上的探究与实践中的探索,这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如何在实践中具体执行带来了一定的模糊性与困难。与此同时,从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其政策的目标定位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其对象一般限于出现生存危机的贫困农民,是典型的吃饭、穿衣、用水与用电所必须费用的生存保障,有的地区还仅是保障吃饭的问题,并未涵盖医疗、教育、技能与社会交往等当今社会生存的最基本内容,政策目标层次明显偏低。这种过低的保障标准难以保障贫困人群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权利主体的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任何一项政策的目标设计都应有其针对性,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群体的利益诉求。

2 政策规定的操作性问题。政策目标转变成具体的政府计划,涉及到政策规定的操作性问题,政策的操作方案的有效落实要求执行组织及人员拥有公共性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精神面貌及前瞻性的分析能力等。中央在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之前,涉及到农业、民政、财政等多个政策相关部门,需要对这些部门进行协调与均衡,结果导致低保政策的文本往往采取较为宏观的指导性表达,给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再规划与再细化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2007年的国务院《通知》为农村低保的对象框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实行属地管理。这虽然赋予了地方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中较大的行政弹性,但是,过多的行政弹性容易使基层民政人员根据自身的特殊性与地区性利益随性提供公共服务,这样不仅损害公平性原则,还会扭曲政策原意。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地方政府到村级场域的执行过程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与此同时,在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计量化的遴选标准由于遭遇了难以计量化的村庄生活,即农村的收入不具备货币化、信息化与稳定性等特征,使得农村低保对象的选择显得困难重重,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中“错保、漏保及关系保”等现象留下较大的空间。

(二)政策执行主体方面的因素

1 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首先是思想认知上的缺陷,思想态度作为一种理念,是确立一项政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农村长期的反贫困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即政府权利本位和公民义务本位。某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将政府提供的农村低保救助视为对贫困者的“福利和恩赐”,同时,由于受助者的权利意识尚未觉醒,农村贫困者只能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施舍和怜悯”。由于受这种救助意识和理念的影响,各级管理人员很难正确地认识到享受低保是低收入者的权利,对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未能从以人为本、社会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仪导致各级民政管理人员在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批与发放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而且还会造成政策的被动与消极执行。其次是对政策认知水平上的缺陷,表现为政策执行主体对低保政策的实质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其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很容易造成低保政策执行中的扭曲与变形。

2 执行主体的“经济人”本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自利的倾向,政策执行者也不例外。由于政策执行主体具有多重身份,他们在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时,不仅本着社会整体利益、地区利益与部门利益的考量,甚至追逐与谋求个人的利益。布坎南认为,政府部门的官员和政治家与其他人一样,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满足个人需要的“经济人”本质。在做出一项决策或决定时,他们也将更加趋向于选择那种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收益和好处的方法。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践中,其“经济人”本性的突出表现为村干部把低保政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即税费改革后,村庄社会在缺乏资源与权威的背景下,村干部把一些与其关系较好的农户列为低保对象,变通式的将一些自上而下的资源转化为一种治理手段,从而获得受惠一方的支持。农村基层干部这种变通式的治理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我所用,最大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盟友,以将个人意志或村委决定贯彻下去。

3 执行主体的工作力量明显不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是一项政策性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否具有专业化的低保工作人员参与到政策实践中,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因为,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的合理确定及其家计调查的标准方法选择都需要专业化人员。然而,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具有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极为缺乏。而且,现阶段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人员数量有限,大部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低保工作的配套管理资金不足,工作队伍不够稳定。但是,低保工作冗繁复杂,程序较多,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在县级以上低保工作一般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分担,但在乡村一级一般都是由乡村干部兼任或承担相应工作。低保工作人员匮乏,直接影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

4 执行主体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农村基层政府中还缺乏一套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尚未建立起农民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干和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与薪酬待遇影响较小,基层政府组织内部“吃大锅饭”的分配机制还普遍存在。但是,农村低保工作冗繁复杂,程序较多,工作量大。如果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其低保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因为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在办理繁琐的低保事务时,既不能得到现时的物质激励,又没有任何手续费或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其绩效津贴也不会因为是否落实了农村低保工作而增减,更不会因为应开展而未开展的政策执行活动而受到责任追究或惩罚。在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方面,也是很欠缺的。农村低保工作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面广,涉及农户多。现阶段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如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法律监督不够健全,审计监督难以到位,财政监督方式落后,社会监督渠道较少等方面。由于监督机制存在这些缺陷,很容易导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偏差的扩大,从而影响了农村低保资金的效用。

(三)政策目标群体方面的因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目标群体是贫困农户。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有效执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支持、接受与认可程度。如果农户能积极参与农村低保政策,可以及时发现并矫正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政策执行的廉洁及政策目标的实现。相反,如果农户对低保政策的实施采取冷漠或不合作的态度,甚至对政策进行消极抵制。那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就大打折扣。当前,农户与低保政策执行者的相互作用中,对政策有效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低保政策的认知度不高。由于信息不对称、政策的宣传流于形式及沟通存在障碍等方面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对低保政策的内容与意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同,经常会出现对政策理解的片面与偏差。(2)对低保政策执行的参与能力欠缺。现在的农村地区仅剩下老人、妇女与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已外出务工。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社会远未形成“公民社会”,呈现出“碎片化”。低组织化的现状使得大部分农户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政策观点,也无法形成对政策的判断,从而难以有效地参与低保政策实施中的各项工作。(3)对低保政策的政治负向心理。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了一些农户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与不支持的政治负面心理,有的甚至采取抵触手段,制约与阻碍了政策的顺利实施。(4)对低保政策的“趋利”心理。由于享受低保可以带来一定的实惠,一部分农户呈现出较强的“经济人”特征,通过瞒报等虚假手段骗取低保资格,这给政策的执行增加难度。

(四)政策环境方面的因素

政策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执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不利的政策环境则阻碍政策的执行。因此,环境因素对政策的执行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政策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1)宏观环境。就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的宏观环境而言,主要是指农村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落后、观念陈旧与政策资源的有限等问题与困难,再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如“人治”传统、“臣民”文化等等,都会使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发生相应的变异。而且,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涉及面大,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而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在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利益诉求等方面差异性很大,同样也会影响政策的顺利执行。(2)微观环境。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微观环境而言,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必要的资源准备缺乏,如低保资金、人力、信息及权威等。没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保障,缺乏必要的权威资源,信息资源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四、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农民的政策需求表达机制,提升政策的公平性与可操作性

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绩效的评估首要应该考虑的是政策对象即农户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对政策的需求状况,从而为全面、客观评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绩效奠定重要基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农户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起主导性作用。因此,建立农民对低保政策的需求表达机制,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基本前提。建立农民的政策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入农村社会,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相关部门的资料统计分析等方式展开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尤其是贫困人群等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特殊问题,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盼,了解他们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认知度、认可度与满意度。另一方面,应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各个环节召开专门的听证会或者利用村民大会、恳谈会等形式,让农民把对低保政策执行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基层政府也应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农民的想法、意见与建议,并汇报上级政府,尤其是贫困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应做出及时的回应与解决。

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运行过程来看,其低保政策以基本生存维持为保障目标,农村低保的对象一般限于出现生存危机的贫困农民。事实上,仍有大量的处于低保标准贫困线边缘的贫困群体未被纳入农村低保的范畴。救助标准显然只能满足贫困低保户基本生存需要的维持,对有的家庭来说,最低保障资金还很难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那就更莫奢谈精神抚慰等心理需求满足了。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导致的贫困的代际传递性,在制度设计上,除了保障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保障子女的教育机会和促进就业,并根据低保对象的不同情况因户制宜的救助。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目标定位的层次较低问题,我们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进行目标设计应体现人性,应当能保证个人价值与尊严的实现,整个政策设计应基于以人权保障为出发点,以责任政府为保障,以保障公民权为目标,而非仅仅限于维持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政策的公平性。

针对政策实践过程出现的行政弹性问题,我们认为,上级政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进行顶层设计时,重在制定好政策与监管好政策。制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就是对关键性的政策细节做出明确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对象、资金、标准、受益水平等做出详尽的规定,避免留下政策“盲点”。监管好政策就是通过备案、审查等方式监督其下辖各级政府不得变更这些关键性细节,确保政策目标上下一致,从而真正提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二)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素质,加强基层民政干部的队伍建设

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及其队伍建设,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针对农村低保工作中人员匮乏,素质偏低等问题,以下工作亟待落实与强化:(1)加大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经常性地对他们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法规、管理服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政策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政策解读能力、专业技能与工作效率,从而为农村低保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组织保障。(2)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首先,各级政府民政部门需要自上而下设立对应的农村低保工作机构,实行定员定岗定编。现阶段尤其需要在基层民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农村低保管理机构,并对管理机构的职能、权利、责任、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其次,在加快调整充实市、县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尽量扩充乡镇村低保工作人员队伍,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我们可以借鉴城镇低保工作在社区设立事业性编制的做法,吸收社会保障等专业性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基层力量。并切实解决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保证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完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机制,通过搜集和听取农村群众评估,将有能力、办实事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

(三)强化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的初始环节,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准确理解与认同支持,能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政策目标的完整实现。鉴于农民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认知度不高以及存在的政治负向心理与趋利心理等问题。同时,目前农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与村干部,而广播、报纸与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普及率与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如何有效开展政策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透彻了解政策,对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层政府民政工作人员自身要树立新型的社会救助理念,从传统的“施恩”理念向“义务与责任”理念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其次,要重视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积极宣传,在保证政策宣传的影响面及客观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低保政策宣传的渠道,注意发挥不同传播媒介的优势与作用。如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开会、张贴标语、村委公开栏、印发相关宣传资料、手机短信等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宣传并深化农民对政策的了解。同时,加强村委会基层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互动,使农民的政策意愿与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能有效地向上传递,并转化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再次,要注意发动农民参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农村低保工作中的农民参与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最常见的是群众评议制度。低保工作中群众评议的内容主要是农民对低保申请者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比较选择更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广大群众对贫困户的日常生活知根知底,能较客观地进行评议和选择。

(四)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提高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效果

健全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是农村低保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政策执行缺乏监督与激励,政策执行很容易流于形式。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低保工作监督机制。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应及时地跟踪评估与监督,当前尤其应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从而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农村低保工作监督网络。如执纪执法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落实检查,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惩处。而社会各种媒体要通过真实及时地报道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低保工作的公平公开性进行指正。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低保工作的监督,可以通过开展村民代表评议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实行农村低保工作信息公开等方式,以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民政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热情。二要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把农村低保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及其社会影响与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绩效津贴挂钩,并作为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为此,必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考核绩效目标,包括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中各申请、审查、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科学合理的时间限制设置,各工作岗位的执行效率指标,各申请审批程序上的申请者满意率,以及审批过程中的平均单位成本等。注重采用普查、受惠群体调查、书面反馈、网络反馈、抱怨监测、独立机构评估、媒体监测、标杆比较等方法加强申请者满意度监测。

(五)加强政策资源的投入,优化政策执行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