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1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州农业生产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种植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全州农业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突出“稳粮食、调结构、推绿色”的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上半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夏粮丰产已成定局,大春生产基本实现满栽满插;种植业调整有序推进,籽粒玉米逐步调减;绿色发展逐渐前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取得新成效,实现上半年良好开局。现将上半年的种植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2017年全州全年农作物计划总播面积1245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其中,粮豆作物播种面积计划685万亩,比上年调减5.6万亩,产量计划162000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100万公斤,增长0.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计划500万亩,比上年扩大6.9万亩;其他农作物计划60万亩,比上年减少0.1万亩。截至6月18日,全州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174.8万亩(不含晚秋),占计划的94.4%,其中,粮食作物617.7万亩,占计划的90.2%;经济作物491.4万亩,占计划的98.3%;其他作物65.7万亩,占计划的109.3%。分季节完成情况:

(一)小春粮油生产预计增产

目前,我州小春已全部收割结束,并且小春粮油生产持续增产基本已成定局。据统计,今年全州小春作物播种面积294.6万亩(不包括冬玉米),比上年增1.4万亩。其中,小春粮豆作物播种面积164.8万亩,比上年增0.6万亩,预计产量16000万公斤,比上年增369.8万公斤,增2.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8.5万亩,比上年增0.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6.4万亩,比上年增0.5万亩(商品蔬菜25.5万亩,比上年增0.3万亩);绿肥种植面积4.9万亩,与去年持平。

(二)冬季农业开发项目区农民持续增收

今年全州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38.9万亩,比上年增0.15万亩,占计划的100.7%,总产值281505.4万元,比上年增5681.2万元。其中,冬玉米14.5万亩,产值7663.1万元;冬大豆14.5万亩,产值4861.1万元;冬马铃薯34.3亩,产值102606万元;冬早蔬菜46.1万亩,产值93464.3万元;冬早西瓜、草莓5.3万亩,产值15566.1万元;冬早小椒21.2万亩,产值56018.5万元;冬水田养殖3.0万亩,产值1326.3万元。全州冬季农业开发项目区202万农民人均比上年增加收入78.8元,冬季农业开发仍然是我州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三)大春作物基本实现满栽满插

全州大春作物计划总播面积951万亩(包括晚秋作物),其中,粮豆面积计划52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计划407.5万亩;其他作物面积计划23.5万亩。

据农情统计,截至2016年6月18日,大春作物栽种面积871.2万亩,占计划的98.3%,同比减20.1万亩,其中:粮豆作物443.0万亩,占计划的97.4%,同比减5.6万亩(主要是玉米调减下来)。主要作物水稻完成83.6万亩,占计划的92.9%。玉米完成245.2万亩,占计划的100%;经济作物398.1万亩,占计划的97.7%,同比减4.3万亩(主要是甘蔗缩减下来),主要作物甘蔗完成56.2成亩,占计划的93.7%。三七完成15.9万亩,占计划的79.5%。辣椒完成179.2万亩,占计划的96.9%。商品蔬菜完成25.4万亩,占计划的99.6%;青饲料等作物完成30.1万亩,占计划的127.6%,同比减10.2万亩(主要是其他蔬菜调减下来)。

(四)高原特色经作稳定发展

上半年,除了甘蔗外,各个经济作物得到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品质提升。截至6月18日,完成辣椒种植面积179.2万亩,同比增2.0万亩;甘蔗种植56.2万亩,同比减7.3万亩;商品蔬菜种植50.9万亩(包括小春商品蔬菜),同比增0.8亩,油料种植面积93.4万亩(包括小春油料),同比增0.5万亩,水果在地面积54.9万亩,与去年持平。其中,香蕉种植面积最大,已经达到21.9万亩,已收获产量13.8万吨,产值2.73亿元。

茶叶在地面积48.7万亩(采摘面积31万亩),同比减2.8万亩。春茶总产量5295.1吨,与同比增加935.4吨;

(五)农业科技措施完成情况较好

2016年我州努力抓好10项农业科技措施。截至6月28日农情统计:一是“两杂”良种推广计划面积279万亩,完成287.4万亩;二是优质粮油推广计划面积369万亩,完成384.2万亩;三是水稻旱育秧计划8万亩、移植大田面积80万亩,完成7.6万亩;四是水稻、玉米规范化种植面积165万亩,完成168.4万亩;五是地膜覆盖计划面积174万亩,完成175.7万亩;六是测土配方施肥计划面积560万亩,完成517.3万亩;七是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计划面积150万亩次,完成104.1万亩;八是粮食高产创建计划任务54片54万亩(包括整建制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完成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面积54片56.2万亩,占计划的104.6%。分作物,完成水稻高产创建24片24.6万亩,玉米高产创建21片22.0万亩,大豆高产创建1片1.0万亩,完成油菜高产创建5片5.4万亩,冬马铃薯高产创建3片3.1万亩;九是粮食作物间套种计划全州全年粮食作物间套种面积330万亩,共完成大小春粮食作物间套种面积325.8万亩,占计划的98.7%。

二、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情况

2017年,涉及我州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种植类项目有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茶叶3大类。全州种植业项目总资金1960万元,其中,粮食生产1610万元、经济作物生产310万元、茶叶40万元。切块到州级的资金160万元,涉及粮食生产1大类。切块到县级的资金1800万元,涉及粮食生产、经济作物、茶叶发展3大类。

通过州级项目征集,有州农技推广中心3、州种子站1、州植保站1、州农科院3、州土肥站1共5个单位申报子项目9个。其中,经审查实施方案,批复州农技推广中心实施高产创建示范样板面积3万亩,资金60万元;州种子站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6组,资金26万元;州植保站实施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面积5万亩,资金15万元;州土肥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资金15万元;州农科院实施高产创建示范样面积2万亩、小麦区域1组、玉米套大豆辐射带动1万亩,资金44万元。目前,州级项目实施方案已报省厅备案,州级项目资金已下达到州局属各实施单位,并已在抓好落实。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任务下发各县层层分解,确保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按照州委政府确定的各项农业目标任务和省农业厅下达的各项农业指标,结合“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和“三农”发展大规划,我局及时部署各项工作,于3月以(文农[2017]62号)文件下发了《文山州2017年农业生产指导性意见》,使各县(市)尽早明确任务,及时组织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对县级切块资金的指导,明确项目目标任务。今年,省下达县级切块资金1800万元,其中,粮食生产1450万元、经济作物生产310万元、茶叶40万元。3月底,州局及时将省厅下达的计划任务分解到县,并且指导县级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通过指导,使各县要求更明确、更清晰,对春耕生产的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两杂”种子调供储备,满足春耕生产需要。今年,我州计划“两杂”种植面积291万亩(杂交水稻面积86万亩、杂交玉米面积205万亩),计划用种量582万公斤。据农情统计,“两杂”种子备种554万公斤,出库533.6万公斤,占备种数的96.3%。其中,杂交水稻备种150.7万公斤,出库145.3万公斤;杂交玉米备种403.2万公斤,出库388.3公斤。

(四)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种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各项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为确保农作物高产优质,全州及早开展种子市场检查工作。一是从今年开始,在全州实行市场销售主要农作物种子网络备案。截止5月31日,全州共备案经营户902户,备案主要农作物种子527.4万公斤,较去年同期增34.96万公斤,增7.1%;二是截止5月31日,全州共抽取“两杂”种子样品962份,其中:杂交水稻449份,代表数量664632公斤,合格率98.2%,不合格样品8份,代表数量3600公斤;杂交玉米513份,代表数量3077148公斤,合格率99.4%,不合格样品3份,代表数量3016公斤;三是截止5月31日,全州共立案查处种子案件21起,涉案种子数量3345.3公斤,已结案13件,罚款18万元。

(五)加大农业科技措施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水平。为加大科技措施推广力度,组织各县(市)从宣传培训、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抓“两杂”和优良新品种推广、粮经作物间套种、粮食高产创建、测土方施肥、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措施的落实。目前,各县(市)各项科技措施落实工作进展顺利。全州积极开展科技进村、技术下乡活动,到6月18日止,全州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662期375044人次,印发资料264559份,设咨询服务点235个,咨询人数382004人次。  

(六)落实备荒种子储备,防范救灾需要。今年,全州共落实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经费94.59万元,其中:州级安排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资金70万元,资金已到位,文山州种子管理站正在开展储备工作,拟储备红单6号杂交玉米种26900公斤;麻栗坡县使用往年流转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资金17.09万,储备杂交玉米种子文丰8号杂交玉米种子4000公斤;广南县使用往年流转的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资金7.5万元,储备红单6号杂交玉米种子5000公斤;其他县市目前还未安排储备资金。

(七)加强植保服务,做好统防统治工作。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我州将植保工作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上,确保农作物丰产增收。一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出预报,尽量减少危害。截止6月12日,全州共发出病虫情报53期6480份,州站发出病虫情报7期980份,累计发生63.24万亩次,组织防治66.98万亩次。;二是制定《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方案》,明确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等目标任务,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病虫害危害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三是制定《文山州2017年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加强与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依法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违规使用农药行为,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八)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根据去年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今年,一是全州各级植保部门已实施绿色防控试验示范4.8万亩,辐射带动19.13万亩,综合应用黄蓝板(98700块)、杀虫灯(177盏)、性诱剂、食诱剂、生物农药(5%阿维菌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苏云金杆菌、印楝素、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绿色防控技术,重点对早疫病、晚疫病、黑斑病、霜霉病、玉米螟、蚜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等病虫害开展防控工作。二是指导专业化防治队伍积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并给予一定防治药剂补助和技术指导服务。目前,全州在27个乡镇实施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蔬菜、水稻统防统治37.21万亩。三是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肥料新技术。截止6月15日,全州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73.22万亩,占计划560万亩的84.5%,其中:水稻47.16万亩、玉米128.08万亩、辣椒81.72万亩、烤烟27.28万亩、油菜36.17万亩、花生8.63万亩、豆类19.35万亩、蔬菜10.04万亩、甘蔗49.99万亩、小麦44.18万亩、茶叶7.75万亩、薯类9.14万亩、果树2.1万亩、杂粮1.63万亩。项目分布8个县(市)104个乡镇834个村民委,11013个村小组,479154户农户。

(九)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稳定粮食生产。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我局汇同州国土部门完成县市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13.3万亩,保护率为85.08%。

 (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一是落实省下达我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43048万元,州财政、州农业两家已联文下达资金文件,要求制定工作方案,于6月30日前兑现到农户手中。二是为减轻农户发展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积极向上级争取种植业参保面积。今年省下达我州种植业保险任务指标103.38万亩,其中:水稻29.16万亩,玉米56.98亩,油菜0.75万亩,甘蔗16.49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由于我州地形地貌和地方财力所限,尽管通过多年努力,筹集一定的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目前全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靠天吃饭的“雨养型农业”依然突出。

(二)高温高湿气候,病虫害防治严峻。由于当前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条件影响,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各种农作物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将会有进一步加重发生的趋势,全州病虫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部分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增加,给农户购买造成压力,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四)农村劳动力出现季节性短缺。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造成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近年来, 大量青壮年外出力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春耕备耕劳动力缺乏,影响大春栽种进度和质量。

(五)农资市场监管难度大。全州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经营摊点多、分布散,部分经营户守法经营意识淡薄,制假售假现象时有发生,给市场监管增加了难度。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大春作物中耕管理。目前,我州大春作物栽种已基本结束,作物长势较好,现全面进入中耕管理阶段,当前要组织科技人员协助农民抓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工作。一是抓好理墒、培土、薅草等中耕管理工作;二是抓好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查苗补缺,做到稳定一类苗,微补二类苗,整改三类苗,科学合理施肥,注重排水排涝,实现平衡生长。三是抓好病虫测报与指导防治工作,特别是对稻飞虱,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重点预测,重点防治,严控其漫延与危害,减少损失,确保今年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四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及时种植技术、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灾害预警等信息,宣传和引导农户及时掌握农情信息,提高中耕管理水平。五是抓好防汛、排涝工作。当前,我州已进入主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测,全州降雨偏多,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州政府的的防汛抗旱工作部署,结合制定的文山州农业防汛抗旱工作方案,认真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二)加强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管理。针对今年省下达我州种植业类的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严格按照《云南省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和《云南省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做好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三)加强科技增粮措施的督促检查。为确保稳粮增收,下步将切实抓好全州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等主要科技增粮措施实施工作,围绕实施内容加强督促指导。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2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我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7万千瓦,拥有各型拖拉机1010台、配套农具885台套、播种机515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7台、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农机原值的农机大户11个。

(一)农机化工作。全区完成机耕面积1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棉花种植面积1.5万亩,除棉花采摘收获外,播种覆膜、中耕除草、喷施农药等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栽植面积7.5万亩,完成机插7.3万亩、机收7.3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4万亩(含西瓜、小麦复种玉米1.1万亩),机播、机收率94%。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 农机服务组织跨区作业完成机收玉米2600亩、水稻1400亩。

(二)农机补贴工作。今年我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于二次调整比较晚,资金规模70万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1.1万元,报废更新补贴18.8万元,拉动购机户投资348.7万元,下达指标确认书20份,受益9户,购置各类农机具20台,其中,180马力四轮驱动拖拉机3台、水稻收割机3台、50马力以上80马力以下拖拉机9台、旋耕机3台、深松机1台,共补贴资金69.9万元。

(三)监理工作。新增驾驶员26人、注册登记拖拉机预计14台、联合收割机1台,三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组织进行了“安全生产月”和“三秋”安全生产专项活动,收效颇丰,效果彰显,出动执法车辆13车次,执法人员52人次,检查作业机具110多台,保障了安全生产有效进行,全年实现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

(四)服务组织建设情况:完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大户的年度核实登记。我区现拥有农机大户11户、农机专业合作社8家,其中新增省级农机合作社1家、市级农机合作社1家,已成为功能齐全、力量强大的农机服务队伍。

(五)深松项目实施工作。今年深松任务2万亩,其中常规深松1.5万亩,示范带动0.5万亩。目前作业已全部完成,已通过第三方质检、区及验收,待公示期满后拨付资金。

(六)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工作。经过上级领导部门连续几年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我区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农机服务组织,其中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农机合作社于2***年**月注册成立。主要开展生产劳动合作和农机具规模作业、配套作业,农机租赁服务,引进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等业务。原合作社注册成员5人,现有社员31户,长期雇佣农机手8名,修理工4名,管理人员4名。近几年承担***土地深松项目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年作业面积5万亩以上。在承担深松、深耕、植保、秸秆回收利用等业务过程中,未发生过农机事故,保质保量准时完成作业,在周边农户中信誉良好,未发生过因作业造成的纠纷和投诉。合作社所有动力机械均已上牌,按时年检,驾驶员、修理工持证上岗。2017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市级示范社”,2019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示范社”。今年被市农业农村局定为市级“双控”机制建设示范单位并成功申报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项目。

(七)“平安农机”全国示范县创建工作。根据创建方案我区已通过省级验收,获得省级示范县称号,下一步力争成功创建全国示范县称号。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扎实做好补贴工作。为落实好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我站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认真抓好落实。一是健全组织。成立了由党工委委员**为组长,纪工委、农牧局、财政局、公安局、工商局为成员单位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为落实农机补贴明确提出了规范原则、适用条件、资金分配等内容要求。三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公示等方式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宣传,张贴公示25份,送达广播材料25份,有线电视屏幕配音播出一周,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热情服务。对前来办理购机手续的购机者,工作人员做到耐心、热心、尽心。不论是正常工作日还是双休日都坚守岗位,有时甚至推迟下班时间,解答各种问题,及时办理手续,以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好评。接待来访机手110次,解答电话咨询140次。五是加强监管。无论是申请初审、指标确认、购机审核,都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做好每个环节的规定“动作”,见人见机,规避风险。

(二)积极协调用户需求。深入镇村(社区)全面调查农机具需求量,利用行业信息资源,协调销售企业购进农机具、配件货源,以满足购机户机具需求。

(三)认真督查维修质量。以维护农民机手切身利益为出发点,进维修点督导检查零配件及机具维修质量,随机查询农机具维修后技术状态恢复情况及有机户对维修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技术人员主动交流维修常识,共同协商修配方案,帮助解决疑难问题4个。全区完成修理小中大型拖拉机115台,检修保养各种配套作业机具320台套,机具综合技术水平达到90%以上,保障农机具以最优的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

(四)助推合作规范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扎实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进程。我站组织掌握政策全面、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积极深入区内农机合作社,帮助完善建章立制3项;详细了解合作社经营情况及来年生产计划、作业项目规模;利用管理服务职能,协调我区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家农业服务公司,1家种植合作社参加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认真宣传现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了解社员所需所盼,运用政策按时给予解决、答复。同时,虚心听取社员对改进农机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我区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8家,入社会员180户,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服务农户590多户,完成机械化作业24万余亩,为社员及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监管安全生产。我站把深入田间、场院等作业场所实施安全检查看做是“必修课”,确保全区农机生产无事故。一是结合农时作业,按照《农机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下地检查作业机具110台次,排除隐患12台次,严肃纠正了机手“带病”作业行为。二是无偿发放《安全技术生产知识》、《驾驶证问题解答》等明白纸1000份,为机手提供学习资料,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三是随机检查作业质量130余次,按照深松、耕地、耥地的作业标准,检查深度、平整度、土块粉碎度等指标均达标,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深入玉米、水稻机收作业现场,检查损失率、剥净率、破损率、脱净率、完好率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查看机收效果,帮助调整作业技术状态,有效减少粮食损失。

(六)规范推进牌证管理。依照农机监理业务规范,切实加强牌证管理与农机补贴工作对接,将“政策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全部办理牌证手续,协调区财政局、88联合保险给予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保费补贴,并加大力度对无牌无照拖拉机及机手进行整治,杜绝了“脱牌”、“脱检”现象发生。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3

短期内,各项优惠政策的取消,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将会令企业经营压力倍增,不少抗压性较弱的企业受到沉重打击,举步维艰。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阵痛之后,市场化浪潮中的化肥产业的整合力度将不断加快,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2016年化肥产业

重大政策变动盘点与解读

取消电价优惠政策

2016年4月20日起,全国不再保留实施了53年的化肥生产优惠电价政策,化肥生产用电执行相同用电类别的工商业用电价格。

该政策源于2015年4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通知要求逐步取消化肥电价优惠,化肥生产用电执行相同用电类别的工商业用电价格。接下来,取消化肥生产优惠电价的进程在全国各省份陆续启动。目前,化肥生产优惠电价已全部取消。

解读:过往化肥用电采取的是“小步慢调”的节奏,而且每次价格上调幅度不大,目的是让企业逐步适应。本次全部取消优惠电价,短期来说对部分高成本化肥企业不利,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国内化肥企业(尤其是尿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面临严峻考验。但总体来看,取消优惠电价将倒逼化肥企业转型升级,加速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更有利于净化市场。

增值税过渡期结束

2016年7月1日,为期一年的增值税征收过渡期结束,正式恢复征收13%的增值税。自2015年9月1日起至2016年6月30日,化肥增值税进入过渡期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的库存化肥,允许选择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征收增值税。2016年7月1日起,化肥增值税过渡期政策到期,各品类肥料统一征收13%的增值税。

解读:恢复增值税征收,短期内企业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化肥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向下传导,推动包括终端消费在内的化肥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再分配。而中长期看,该政策有利于化肥产业竞争格局优化。目前,我国化肥产业产能过剩(除钾肥)局面仍较为明显。增值税的征收将通过适度提高化肥企业成本,加速淘汰规模小、设备落后、盈利能力差的中小化肥生产企业,同时对企业起到更强的约束监管,总体有利于提升化肥产业运行的规范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格局。

铁运陆运费用提升

铁路方面,运费调整力度加大。不同于往年针对化肥运输不提价或微提价,2016年以来,乌鲁木齐铁路局、太原铁路局等陆续下发《铁路局关于落实铁路货运价格市场化定价机制调整货运价格的通知》,将化肥F路运费优惠取消,执行基准运价,铁路运费较前期上涨10%~20%,且运力紧张。

公路方面,“治超”行动刺激肥料行情动荡。2016年9月21日起,堪称“史上最严治超措施”――《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方案旨在统一货车总重限值认定标准、严格实施“一超四罚”、打击过去公路运输超限超载的乱象,但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汽车运力,制约化肥企业的发运,提高了运输成本。

解读:铁路公路运费价格的上涨,对当前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低迷的化肥市场来说,无疑对整体市场的行情将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全面放开化肥用气价格

一直以来,化肥生产使用天然气的价格都是国家定价,享受优惠政策。但从2016年11月10日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化肥用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下发,调整了过往的优惠政策,全面放开化肥用气价格。

解读:当前我国化肥产业产能整体过剩,全国尿素产能8200万吨左右,煤制尿素产能已达6000多万吨,而2015年国内尿素消费量仅为5500万吨左右。因此,虽然在气价全面放开后,部分气头尿素企业为了应对政策落地可能带来的成本增加,调低了2016年的化肥生产计划,但不会对化肥市场产生大的影响。反而,一些气头化肥生产企业正可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研发个性化、差异化的新产品。

“土十条”出台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

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在农业生产上,污水灌溉、畜禽养殖以及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则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民以食为天,土以质为先,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解读:《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对化肥产业意义重大。化肥产业产能过剩日益加剧,经济下行导致农资市场一片惨淡,企业与经销商利润微薄。《土十条》所强调的“耕地土壤的修护与改良”为肥料企业乃至经销商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的方向和领域――农田土壤修护。

新形势下,环保、高效、生态、优质的新型肥料必将迎来爆发式的需求市场和发展机遇,同时倒逼肥料、农药、种植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产品、技术、质量的结构性调整和改进。

2017年化肥出口关税出炉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4

关键词:农林类专业;实训课;有效性;懂技术;新型农民

早在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上,国务院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方面是促进农民转产,加大城镇化;另一方面是培养新型农民。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好农林类专业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加强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教学,确保其有效、高效则是办好农林类专业、实现培育新型农民总目标的关键。

中职学生普遍对抽象的文字、数据不感兴趣,对其背后的事和物接受能力差,而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和物兴趣较大、接受能力强,且大多表现为动手能力很强。现在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包括来自农村的,原先大多是“不事稼穑”的,对农业生产及其对象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确实有“韭菜、小麦分不清”的情况。所以,脱离了实践的“教室里说庄稼”、“黑板上种田”、“书本中收获”的教学都是无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着重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因而,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的有效开展则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经常表现为阶段性的劳动课、劳动周,或者是一些零碎的、孤立的劳动任务,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突出农林类专业的项目课程意识,不利于学生对某项农业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并且学生的学习也是盲目被动的、无乐趣的、甚至于会消极抵抗,更谈不上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民”这一总体目标展开,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实训课的有效性。

农林类实训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保证实训课完整的周期性和连续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生物体都是具有个体生命周期的,所以,农业生产也就具有了周期性,其周期性可能是“从种到收”的一个生长季节,也可能是“从越冬结束到第二年越冬结束”的一整年。农业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期性的产业。学生要真正成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要充分认识某一类种植植物或养殖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栽培特性或养殖特点,要扎实掌握某一项农业技术,必须让学生连贯性地参与一个完整周期的生产过程,而不应该只是零碎地农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利于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所以,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教学就要做好计划安排,确保课程实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在实训课的实施中,采取开展小组项目承包的形式展开,是确保课程实施完整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策略。要孩子学游泳,让孩子下水是硬道理。原溧水县白马中学农科教基地,就采取了小组项目承包的形式开展实训课教学。按实训项目课程,由组长牵头小组承包,如大棚番茄栽培,组长牵头,四名学生共同承包一个大棚进行番茄栽培。从种子、秧苗、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的准备到土壤耕作、播种、秧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最后的收获销售,全由他们自己安排,明确分工,团队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包括设施、机械的折旧耗损,要进行产量、利润的预测和核算,还要进行各项农事安排、利润分成,根据最终结果,每个人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同学们就把实训任务变成了自己的生产经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极大地提高,不仅能在节假日主动加班,有时还在半夜去进行检查,充分体现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此外,他们还能有意识地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有序地组织生产,努力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积极组织进行多种渠道销售,形成利润并努力将利润最大化,享受成功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模式,溧水县白马中学的农业专业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型人才。有很多毕业学生现在已经成了村官、企业老板、农村经济人、种养大户等。

对于初涉经营的学生而言,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老师要能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认识成功的内涵,陪同学生体味并享受成功,让这种经历成为学生一辈子的财富。在学生的承包经营中,学校需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如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农资补助,协调生产和销售等。教师需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各类制度的制定与修改、生产技术的改进、项目资金补助的争取、保险避险策略等。活动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必不可少,着重表扬成绩,享受丰收成果。确保学生经营成功,不仅树立了学生信心,保护了学生创业热情,而且这种成功还往往被学生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学生全面进步。

此外,这种学生小组承包经营的方式,还有利于提高生产实训基地的“自养”能力,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训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

农林类实训课的有效实施既要注重计划性,

更要注重灵活性

计划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而其灵活性则是由农业项目的多样性、农事活动的阶段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产状况的不可预知性决定的, 所以实训课教学要灵活确定课程项目,合理控制课时,使实训教学、农业生产以及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三者相同步,及时完成农事操作、观察记录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实施实训课的灵活性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可以先做后教,如食用菌培养基质的配制,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配制,然后再让学生回忆配制的原料种类和比例,操作步骤及关键技术,写出小结,最后设疑并解释原理,再让学生提出改进或更改的方案。可以边做边教,如设施栽培中通风量的控制,让学生在每天的操作中体会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气温下通风的时间、通风量的大小,还可以先教后做,如黑莓物候期观察,这就要先让学生知道黑莓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育过程,然后才能设计观察记录表,进行每阶段的观察记录,最后形成报告。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该充分体现出“做中学、做中教”和“理实一体化”。

其次,实训课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场地和时间上。有的小项目只需要在教室或实训室在课堂上就能完成,有的就必须在生产基地上安排在课后;有的是日常性,有的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有的因为农业生产中的突发事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阶段性,还常常需要进行课时的大幅度调整,这就需要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做出必要的“让路”。

第三,实训课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项目内容的分组选择上。学生选择实践的项目内容既可按照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也可按照自身需要进行——就业方向的需要或家庭产业的需要,学生可选择本项目也可以选择相近项目,既可选择一个项目,也可选择几个项目。

农林类实训课的有效实施必须突出某几个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的确定,首先立足于农业生产严格的地域性。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也有差异。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选择适合的类型、品种及相应的生产技术,才能获得高产优质。所以,农林类专业的实训课项目只能是适合当地的种养项目。

其次,实训课项目的实施应立足于地方重点产业项目,如粮食产区的稻、麦,棉花产区的棉花,经济林果产区的果树,丘陵山区的多种经营等。毕竟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学生学习其他项目是非必需的,也是精力不允许的。当然,学生学有余而进行的知识拓展、为今后产业开发做准备则是应该大大鼓励的。

第三,实训课项目的实施应立足于教师专长和实训基地的成熟项目。农林类专业教师往往只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专家,学校实训基地的成熟项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铺开。所以,为了实训课的有效、高效,实训课程只能落实在某几个重点项目上。

第四,实训课程也可立足于正开发的项目上。如新的种养类型的引进、培养,或种养技术的革新试验项目,这可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集中地方产业优势、教师精力和特长将实训课程“做实、做深、做透”,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农业技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 水稻生产技术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33-03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参与面和受益面,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引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以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的二元割裂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是学校各项教学建设核心工作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开发、建设和实施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农业生活体验,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生子女主动性较差,独立完成事情的经历较少,对农业知识、田间生产劳动也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原因是学生注重考试而忽视了生产劳动,导致动手能力较差。

水稻生产技术作为传统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的一个教学模块,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先讲授理论后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细致全面,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教学体系,学生对水稻田间的生长情况、环境小气候、田间管理、栽培技能等过程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难以锻炼学生田间实践的能力,以及生产实际中的解决问题能力,难以胜任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二、课程调研

(一)岗位群分析。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粮食生产所需劳动力缺乏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直接障碍因素,农业生产现代化是唯一解决途径,工业化的发展,必将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增。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水稻生产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对水稻生产行业进行调研和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

(二)职业能力分析。对上述水稻生产技术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水稻生产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确定水稻播种期和播种量能力;独立地完成水稻育秧的各技术环节能力;根据秧苗表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技能;正确确定水稻移栽期和密度技能;正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的施肥量和合理安排施肥时期技能;能独立地完成水稻高产栽培的各技术环节能力;能根据水稻田间表现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技能;能正确进行水稻测产、水稻收获、稻谷贮藏、稻米品质评定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计。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基于现代农艺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水稻塑盘旱育播种技术播前准备、水稻塑盘旱育播种技术、水稻塑盘旱育秧田管理和大田间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引入学习任务,合理地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情景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做到“做中教、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教学考核形式多样化,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指导老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多元化,实际操作能力、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效果)三者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70%),即教学效果分别从职业素养养成、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多方面,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训,学生初步具备农业生产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水稻生产能力。

(二)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化”处理的结果,是学习领域中的一个主题教学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这一宏观计划的具体化。学习情境的载体是一个“学习与工作任务”,即“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简称“学习任务”或“学习性任务”。水稻生产技术课程重点是对培养学生水稻生产和技术指导的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水稻生产的实践水平,故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2。

课堂教学通过学习情境开展,共有5大教学情境和15个子情境,每一个大情境均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中每一个大情境又分若干个子情境,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基本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对水稻田间的生长情况、环境小气候、田间管理、栽培技能等过程了解得不够深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田间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课改理念,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只有激情澎湃地上课,才能让课堂生动起来;只有充满情感交流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现以学习情境1为例(见表3),展示项目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设计。水稻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水稻生长过程系统地将水稻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水稻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任务进行情景设计,进行真实性的水稻生产实训活动,增加对水稻生产的直观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项目式教学法。将水稻生产技术进行整体设计,分成水稻育秧、抛栽、大田管理、收获与贮藏四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工作项目,参与水稻生产计划的制定、播前准备、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作物生产与管理的能力。

3.专题研讨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研讨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讨论水稻安全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专题研讨,相互交流知识、发表意见,共同解决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作物生产全方面认识。(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

4.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生产劳动,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作物种子加工车间、农产品营销企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三农”的现状和种植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同时,邀请校外与水稻生产有关的农业教育家、农业企业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5.案例教学法。在进行本课程授课时,若田间生长情况和授课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时,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田间稻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如某一学生在进行水稻播种,出苗率差,出现大量缺苗的现象。教师以此为教学案例,出一道题目,并不断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这一案例,进行思考、讨论、查阅资料。这样师生合作,“教”与“学”互动,找出水稻缺苗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各地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水肥因子,以及田间生长情况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2]文武,马文姝,白凤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8)

农业生产计划方案范文6

1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源,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因此,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阶段,其基础作用都要不断加强,且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在提高农业现代化基础之上实现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迈出了农业现代化最关键的一步。这一群体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新型职业农民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希望在市场环境中,用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发挥农业新技术的最大力量。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农民的看法总夹带着“贫穷落后”思想,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没有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在生产、深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技能,重视农业生产过程,忽视了对农产品加工、营销技能的培训。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理论,但缺乏支撑理论的实践操作。培训老师和新型农民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民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并且目前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较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得不到根本保障。最后,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意识普遍还比较淡薄,对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导致农产品销售面狭窄,经济利益缩水。

2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构成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社会化农业方式。传统的人畜劳动被现代技术性能优良的农业机器所取代,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紧密联系,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放眼于市场大环境,拥有一定的农产品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由战略规划、战略决策、资源整合能力、研发设计能力等组合而成。应用于现代农业则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2.1战略规划———了解市场、学会分析市场

新型职业农民在以市场为主体的大环境下,明确农业未来发展走向。了解农产品从产到销全过程中市场所起的作用,熟悉流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多渠道收集信息,调查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分析市场上某一农产品目前的供给状况,合理判断,进行正确的预测,降低农产品上市后出现的各种销售风险。

2.2战略决策——摆脱传统观念,做出正确决策

市场多变环境下,规律的发现与自身的决策能力密不可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要通过不断比较、研究才能发现其本质,从而指导自身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做出正确决策。

2.3资源整合能力———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将生产及人力管理资源不断整合发展

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对于掌握金融方面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对生产成本没有一个合理的控制且农业生产计划不明确。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系统学习了解金融知识,学会控制成本。在农业发展规律下,协调生产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从种植、培育、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4研发设计能力——农产品创新培育模式,向高品质、高产量、低风险方向发展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让农产品市场对产品检验更加严格。农产品的质量从种植到营销中要有全面的质量监控。网络时代,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境实行精准监控。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培育模式,为农产品的高品质创造条件。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策略

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针对其培训要讲究策略。地方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培训对象、培训要求、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合理开展培训活动。培训计划要事先拟好,内容的选取要根据培训主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在调查中,了解农民对于经营管理培训方面的期望和需求,总结新兴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状况,提出新形势下培训的需求与期望。从实际出发,在符合农民的期望下,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培训中。培训形式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变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出一些新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负责在课后收集培训主体对培训内容的反馈。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想达到一个新高度,需要集经验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综合素质强的教师团队,除了具备深厚的经营管理能力外,还需要对农业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最后,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与意识,国家要同步制定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案,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给农民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创新。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地方相关部门整合各种农业培训资源,定期检查农业培训机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策略选择的保障因素

4.1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指导方针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型农业体系的发展,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规划中,提出利于农民培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农民培训教育条件,鼓励农民根据本地区的发展进行自主创业。

4.2法律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保障

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区域农业经济出台相关法规,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有法可依,用法律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使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职业逐步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4.3资金投入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会导致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难以开展。资金除了可以运用在农民培训学校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可以对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评比出学习突出,并具有一定创新技术的先进分子进行奖励,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4.4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的标准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邀请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定时进行讲座,同时将考核放入农业部门年度总结工作中,让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成果,用制度的力量提升双方的效率。

5结语

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讲解,并引入竞争机制,构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平台,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理解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姜安心 周桃英 查虹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黄冈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王乐杰,沈蕾.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J].西北人口,2014(3)

2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