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第六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战时保护人民,平时造福人民”的要求,紧紧围绕新时期人民防空应急准备和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需要,加强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工作,夯实人防(民防)工作基础,推动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防空防灾能力,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总体目标
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有效保障,结合社区建设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有序推进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力争2012年底完成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用5年的时间,使全市所有社区达到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要求。形成工作机制健全、人防(民防)组织健全、防护预案完善、场所设施齐全、教育培训扎实、人防(民防)服务优质的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社区人防(民防)建设要坚持为居民群众的安全需求服务,动员和依靠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成果由居民群众共享和评价,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于民。
(二)统一规划,积极兼容。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实行统一规划,与其他相关工作实行积极兼容,做到“三个结合”,即社区人防(民防)建设与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社区安全建设相结合,与社区群防群治建设相结合。
(三)坚持标准,因地制宜。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坚持统一的基本标准,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按照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务求实效,抓好落实。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基层组织,形成工作机制。社区落实人防(民防)管理干部,抓好社区人防(民防)建设工作。社区建立人防(民防)工作站,工作站由站长、联络员、工作人员组成,站长由社区主任或书记兼任,联络员由民兵连长兼任,并根据实际配备相对固定的兼职工作人员,承担社情要素收集、人防(民防)知识宣传、灾害事故预防和人员疏散引导等管理工作,做到基层人防(民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明确工作职能,制定工作制度。依据上级部门要求,明确社区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制定工作制度,如《社区人防(民防)工作站工作职责》、《社区人防(民防)宣传员职责》、《社区人防(民防)疏散引导员职责》、《社区人防(民防)工作责任制》、《社区人防(民防)会议、汇报制度》等,并把主要职能上墙公示。
(三)制定应急预案,适时组织演练。针对人民防空的特点和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协助镇(街道)人防办制(修)定上级部门部署的各类方(预)案,并根据情况,结合社区实际,依据预案,配合镇(街道)人防办适时组织居民群众进行疏散演练,不断提高防空防灾能力。
(四)建立避难场所,完善社区服务。根据战时组织人民防空和平时处置灾害事故的需要,利用民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和绿地、公园、运动场等开阔地域,建立民众避难场所。制定紧急启用民众避难场所的预案,配合上级人防(民防)部门在民众避难场所的工程口部、重要路口等位置,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告知居民进入避难场所的线路使用要求。有条件社区可建立社区应急器材室,在居民区设置民防应急箱,配备必要的呼救、逃生、救生、灭火、防化、医疗救护等器材,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以便及时为居民提供民防服务。
(五)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老年大学等阵地结合消防、综治、应急管理等任务配合上级人防(民防)部门组织居民群众定期开设人防(民防)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人防(民防)知识宣传教育,合理利用社区宣传橱窗、公共活动区域配合人防(民防)部门的宣传图板、画册等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开展人防(民防)宣传资料分发工作;结合各类活动,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的媒体开展人防(民防)知识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居民的民防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建立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形成应急处置能力。社区可依托楼组长、小区物业等建立一支民防志愿者队伍,负责灾时的人员疏散引导、平时宣传和抢险救护工作,协助开展和实施各项民防任务,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民防志愿者开展培训和组织演练。
五、实施步骤
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逐步达标”的总体思路,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法,按三步实施:
第一步:先行试点。2012年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重点选择1个社区开展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试点,对照《市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边开展、边规范、边完善。2012年底前,市办选择一个试点社区,召开全市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现场会,进行总结推广。
第二步:全面推广。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县(市、区)全面开展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建设的达标工作,每年以20%左比例完成达标,到2016年全市所有社区全部达到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第三步:检查验收。2012年的验收工作由市人防办于10月底前组织验收,从2013年起社区的达标验收工作,由各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人防办自行组织验收,并将达标情况上报市人防办备案。
六、基本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市人防办成立以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综合处、工程处、指挥通信处和民防应急救援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应急救援处,具体负责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策划、指导和考评等工作。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人防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积极协调配合,强化工作措施
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人防办是落实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交流配合,争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借势借力,共同推进社区人防(民防)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2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最大投资效益,特制定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第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主体,其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四条 指导意见所称建设项目,是指经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列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除执行本指导意见外,还应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建 设 原 则
第六条 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尽量利用原有基础设施。
第七条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和有关建筑技术规范,从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努力做到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装备适宜、经济合理。
第八条设计、监理、施工等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和方面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第九条应贯彻安全、环保的原则,充分考虑节地、节能、节水、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十条应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避免交叉感染,保障安全。
三、建 设 标 准
第十一条 建设规模依据填平补齐的原则,合理确定。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构成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房屋建筑包括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医技科室用房和管理保障用房等。临床科室用房主要包括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等;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医技科室用房主要包括检验室、B 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消毒间;管理保障用房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室、办公用房等。场地包括道路、绿地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包括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
第十三条 应设置观察床,原则上不设住院治疗功能的病床,可设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功能,压缩住院治疗功能床位,逐步取消手术、产科等专科医疗功能。
第十四条 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床位规模应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每千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设置0.3—0.6 张床位,且原则上不超过50张。相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设置。
第十五条 不设置护理康复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口(指户籍人口)确定建设规模。按人口规模可分为三档,具体为1400O/3-5万人、1700O/5-7万人、2000O/7-10万人。设置护理康复床的,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按每床不超过25O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六条 配置X线机的,按每台不超过60 O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七条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第十八条 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见下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比例表
用房类别比例
临床科室用房53%
医技科室用房13%
预防保健科室用房28%
管理保障6%
第十九条 新建独立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容积率宜为1—1.5。
第二十条 绿化用地应符合当地有关规定。
四、设备配置标准
第二十一条 设备基本配置标准参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除基本配置之外,可根据业务开展情况,相应增加康复理疗、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设备。
五、建 筑 要 求
第二十二条 建设选址应方便群众、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地形比较规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避开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场所。应充分考虑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的特殊性质,按照公共卫生有关要求协调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十三条 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交通、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
第二十四条 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科学合理、节约用地。
(二)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三)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能耗。
(四)根据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为相对独立的建筑,如设在其它建筑内,宜选择相对独立区域的底层或带有底层的连续楼层。
第二十六条 新建独立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为单层、多层建筑,建筑造型宜规整。
第二十七条 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设计,确保建筑安全。
第二十八条 房屋建筑耐久年限不应低于二级。建筑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二十九条 建筑耐火等级应不低于二级,消防设施的配置应遵守国家有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三十条 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应分别独立成区,分设出入口。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用房宜设置在首层。
第三十一条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应设置独立出入口。污物运送出口宜单独设置。
第三十二条 设计、施工和选材等要严格贯彻国家建筑节能、环保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第三十三条 建筑内外装修和院区环境,应符合简朴、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有利于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卫生行业特点和当地人文特点。宜选用经济、耐久、功能性好并符合卫生学要求的材料,严禁奢华装修。
第三十四条 应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应考虑满足对患者救治特殊需要设置无性别卫生间。
第三十五条 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三层及三层以上时应设电梯。
第三十六条 主要建筑的围护结构及屋面,应符合建筑节能和防渗漏要求。外窗应选用气密性和防水性能良好的产品。
第三十七条 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用房应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室内净面积不宜低于下列规定。
(一)全科诊室10O、中医诊室10O、康复治疗室40O、抢救室13O。
(二)预防接种室65O、儿童保健室10O、妇女与计划生育指导室18O、健康教育室40O。
(三)检验室28O、B 超和心电图室12O、西药房16O、中药房16O、治疗室8O、处置室8O、健康信息管理室16O、消毒间20O。
第三十八条 宜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0m;两侧候诊,净宽应不小于2.70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0m。
第三十九条 一般医疗用房室内净高宜为2.7-3.3m。医技科室用房应根据需要确定。
第四十条 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室和医技科室用房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墙面、顶棚应易于清扫、不起尘、易维修。踢脚板、墙裙应与墙面平。有推车(床)通过的门和墙面应采取防撞措施。
(二)地面应采用防滑、宜清洗的材料。检验用房地面还应耐腐蚀;有防尘、防静电要求的医疗设备,用房地面应选择相应功能材料。
(三)化验台、操作台等台面应采用耐腐蚀、易冲洗、耐燃烧面层。相关洗涤池和排水管应采用耐腐蚀材料。
(四)药房应有防虫、蝇、鸟、鼠等动物侵入的设施和防潮设施。
(五)消毒间、卫生间、污物(洗)间等有蒸汽溢出和结露的房间,应采用牢固、耐用、易清洁的材料装修到顶,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使蒸汽排放顺利、楼地面排水通畅不出现渗漏。
(六)卫生洁具、洗涤池,应采用耐腐蚀、易清洁的建筑配件。卫生间的洗手池和便器应采用非手动开关。
第四十一条 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
第四十二条 供电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电源装配容量应满足现有设备及近期的增容需求。不小于500mA的放射医疗设备的电源,宜由配电室直接供电。
第四十三条 放射、功能检查、检验、消毒等用房以及未设外窗的房间应设置通风设施,有条件的宜设置空调。
第四十四条 有条件的可根据使用特点和需求设置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第四十五条 主要建筑的排水管道应采取防堵塞、防渗漏、防腐蚀措施。应设置管道井,主要管道沟宜便于维修和通风,应采取防水措施。
第四十六条 给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3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镇农业优势,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就加快全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农业改革与发展试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和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园区建设、服务平台打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目标任务
1.高效农业发展。2014年,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29000亩。其中,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00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00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600亩,生猪养殖6.265万头,家禽、特禽养殖达125.85万羽,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99.5%和96%。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达75%以上。新增“三品”认证数10个。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地位。依托农溱线、溱湖大道、娄沈路、沈马路、229省道五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打造优质稻麦种植区、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四大功能区域,建成1个万亩粮食高效增产示范方和4个2000亩以上高效农业特色示范方,完善、提升、打造20个农业项目亮点及5000亩水产养殖区,引进投资额200万元以上的“三资”农业项目1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
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去年4个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新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整体推进村11个,新建连片100亩农场15个,连片300亩农场5个,全镇每个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5%。
4.产销订单农业生产。出台订单农业激励政策,提高订单农业覆盖面,大力发展合作共赢的产销订单农业。2014年力争实现粮食订单生产达70%以上,畜禽、水产订单生产达80%以上,蔬菜等经济作物订单生产达80%。培养农民经纪人20人以上。建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以上。
5.农业服务体系构建。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0家。完成农技服务骨干培训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员200名以上。每个村培育3—5名粮食、蔬菜、瓜果及家禽、水产养殖等“土专家”、“土秀才”。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产品二维码标识。加快推进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规模经营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90%。
三、工作措施
1.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基础,以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土地集中流转、租赁托管、专业合作为模式,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合理把握土地流转价格,原则上控制每亩1000元,做到程序合理、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化解机制,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促进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二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大力推行连片集中种植,稳步发展养殖规模基地,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全程托管服务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园区内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和统一服务;鼓励农民投资入股,实现集约生产、规模经营。
三是加大整体推进力度。在巩固原有河横、冯庄、联盟、万众等4个整体推进村成效、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同时,其它村要建立1个以上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创办、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培植3个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少于100亩或1个300亩以上的小农场(含连片流转的高效规模设施农业项目),确保到2014年底80%的村达到整体推进目标并通过区验收。
2.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示范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加快推进省级河横园区建设。结合市北部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设规划要求,进一步细化省级河横园区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园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开放。高起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落实用地指标,启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园区5000亩核心区的项目建设,利用河横品牌优势,放大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优势,建好国家和省级展示方,提升园区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档次,促进传统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
二是规划实施四个产业园区发展。
(1)优质稻麦种植区建设。沿沈马路东延(姜溱河向东)至新229省道北延线交汇,区域范围包括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夹河村、沈高村、华扬村、超幸村、官庄村、后堡村,规划面积1.5万亩。不在规划范围内的村必须要建好1个以家庭小农场为载体、面积不小于200亩的示范方。年内实现水稻单产700公斤/亩,小麦单产500公斤/亩。
(2)特色农业产业区建设。重点围绕沈马路、娄沈路、农溱线、229省道、溱湖大道等“三横两纵”交通沿线规划打造优质果蔬种植和特禽特水养殖两大特色产业。西侧突出沿娄沈路、星马路向北至沈马线东延与229省道交界处,向南至农溱线东延的交汇处。东侧突出沿娄沈线向南打造一条南北通道至229省道。区域范围包括沈马路河横千亩葡萄园、双星村、夏北村、沈高村、夏朱村、联盟村、冯庄村、单塘村、天民村及万众村、官庄村、后堡村229省道两侧,规划建设面积1.5万亩。
着力打造20个种养亮点。在设施种植上重点打造河横葡萄、双禾果蔬,沈高果蔬、单塘果蔬、苏腾绿野、夏朱蔬菜;在特水养殖上重点打造大洋观赏鱼、阿林水产、溱湖龙虾、玉龙河蟹、夹河罗氏虾、官庄长鱼、黄鳝;在畜禽规模养殖上,重点打造河横绿壳草鸡蛋、河横灰天鹅、夹河禽蛋养殖销售、双星野鸭、天民奶牛、联盟猪场;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打造河横省级稻麦油展示基地、联盟农场。在花卉苗木生产上,重点打造沈高、万众、冯庄3个高档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通过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设施化、标准化水平,打造成省内有名次、全国有影响的高效设施种养基地。双星、沈高两村2014年新增大棚设施蔬菜种植400亩,其他相关村要根据规划,找准项目定位,新建不低于200亩的高效农业或100亩的设施农业项目。全面推广科技型生态栽培技术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亩平均纯收达8000元以上。
(3)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溱湖大道两侧,区域范围包括冯庄村、单塘村和联盟村。利用现有的养殖基地,规划发展0.5万亩以特水养殖、优质果蔬、花卉苗木等项目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区。利用毗连溱湖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水产养殖基地设施,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与华侨城、溱湖湿地公园相互衬托、互为辉映的旅游风景线。
(4)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北起沈马路(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南侧),南至娄沈路(沈高镇政府北边),东起229省道,西至星马路,规划面积0.3万亩。力争一年拉框架、两年上规模、三年出形象。年内重点做好农产品加工区详细规划,一期工程配套建设好电力、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项目早引进、早投产、早见效。年内引进2—3个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3.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示范区农业现代化保障水平
一是健全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省级河横园区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技骨干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程专业化服务的“田保姆”培养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扩大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
二是提升服务层次。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搞好产销衔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加强“一村一品”基地建设与管理,推进标准化生产、订单式收购、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保障规避规模经营主体的各类风险,保障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三是突出服务重点。注重挖掘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机手、农资经营户、种田能手、农技人员的潜力,大力鼓励以病虫害防治、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机条播等为重点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创办和发展。年内,各村要尤其突出农机合作组织的建设,统筹安排农机生产,大力提高机具利用率,切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4.大力实施品牌质量监管,增强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放大河横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河横村“全球500佳”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河横”品牌,在现有“河横”牌大米、牛奶、酱菜等系列农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注册自主品牌,错位发展,放大“河横”效应,形成品牌合力。
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加强农副产品认证。加快制定本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标准,在切实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注重引导农业企业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优质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组织推进
1.强化组织,增强行政推动力。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推广双星、河横、沈高模式,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思想合力。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照目标要求,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工资报酬挂钩,促进各村、农口部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争先、领先、率先。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4
关键词:移动增值;全渠道营销;渠道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移动增值发展现状
传统语音增势不断放缓,增值业务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促发展的重点,但增值业务具有产品繁多、价格低、用户分散等特点,通过短信、语音营销都过于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业务发展。所以,尽快改善用户对增值业务的感知,消除使用防备心理,拓宽营销空间,才能使得用户和业务量更上规模。
1.产品类型多用户难了解。移动增值产品形式有语音、文本、视频,内容包括娱乐、功能、服务等,运营商主推的手机报、音乐、视频、阅读、游戏涵盖的服务和内容颇为广泛。随着3G/4G高数据传输时代的深入推进,手机应用已跨入一个以应用和服务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用户个性化需求强烈。如此多的产品如何让用户了解?
2.营销方式单一营销能力低。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各类手机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时随地用手机查公交线路、打折信息、现场办公、购物等,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手机应用来丰富和方便生活。用户需求越多,推出的产品越多,直接营销能力不够,如何知晓用户对产品的反应?
3.用户的抵触态度。固有的营销方式,多是让用户被动接受,再加上一些商家的不良营销行为,不会用、忘记用、资费模糊、功能不清等都导致用户抵触情绪增大,长久以往形成营销的恶性循环。
4.服务方式过于分散。产品应用服务提供方式各异,门户多,平台多,各扫门前雪。信息泛滥、信息分散,用户无所适从,不便记忆,不便口碑相传。
5.营销缺乏支撑。渠道竞争越来越重要,因增值业务在运营商自有渠道上的发展比较受限,社会渠道的利用更是零,丰富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移动增值业务渠道营销体系建设思路
建设和完善全渠道营销体系,重点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延伸,实现增值业务营销在全渠道和各个触点的全过程覆盖。线上营销以增值业务营销门户为主,创建一个集各种应用资源、服务和数据的窗口。线下营销以社会渠道、体验营销为主,组成全渠道营销体系。
线上营销建设依托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手机应用统一专业门户网站。汇聚了手机电视、手机音乐、阅读资讯、应用软件等网站资源,整合客户受理、计费、鉴权、终端、网关等多个业务系统,开办个人空间,创建体验区、套餐区、活动区,实现体验、订购、分享等一站式服务,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
线下营销建设则以渠道营销、体验营销为主。渠道营销平台以规范佣金激励政策为基础,与统一门户、分析平台、辅助营销平台、数据系统等建立接口,整合用户分析、业务展示、促销活动、体验等功能,体现便利、全面、透明。体验营销平台建设重点实现二维码识别、应用下载服务站等在各营业网点和渠道的全覆盖,高效订购手段,协助体验,引导培养使用习惯。
三、建设效果分析
(一)线上营销平台
实现了手机业务门户的统一,支持多类型智能机型适配,做到了统一品牌、统一数据、统一编排、统一营销,用户一点登录获取一站式服务,用户活跃度提高,手机流量增加。因为实现了产品从宣传、体验、定制、分享到退订的全过程网上操作,有效简化了业务订购流程、降低了用户体验门槛,用户感知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积分、推荐、好友管理等服务,全面承载手机视频、音乐、铃音等基础产品和精品应用,创建活动专区,逐步将营销方式扩大到网站营销、传播营销、热点营销和推送营销。自助服务区,开办手机个人空间产品、资费、活动查询,透明界面降低用户抵触情绪,可为时尚达人、商务人士、青年学生等不同用户群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试运行一年注册用户数可达到60余万,PV值超过1000万,随着访问手机用户的增加,影响力逐渐扩大,线上营销可进入良性运转。
(二)线下营销平台
增值业务渠道营销平台重点实现了智能营销、佣金核算、渠道管理等功能,覆盖到所有社会渠道,充分发挥触点营销优势,实现了增值业务在社会渠道的全面落地。结合完善的佣金激励政策,有效提高了营销队伍的积极性。同时,积分管理、佣金结算等功能也便于分析管理并实现多渠道资源共享,结合互动式产品体验、智能化精准营销、规范化佣金管理,线下营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除完备的平台搭建,线下营销还需针对不同客户群不同产品,提高产品使用频率,在连锁门店、大卖场、专营店面向用户推广应用下载,在合作厅、校园、点面向用户推广流量、短信、铃音等包月产品。渠道营销平台月服务客户数量已达到几十万户。
线下营销另外一个重点是体验营销。用户层面的业务体验通常需要诱发,但诱发不意味着用户被动,需要营销人员/队伍通过媒介主动引导用户进行。目前被广泛利用的媒介是应用下载服务站和二维码应用。应用下载服务站聚合了各类热门手机应用(软件)、游戏、视频、音乐、阅读、主题、图片及实用增值业务的共享平台,可充分满足了用户多类型终端进行实时手机下载,同时通过短彩信、邮箱、SNS等工具进行分享,实现用户间的传播营销,方便用户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单个或者批量的应用下载。二维码记载图片、网络链接、视频、游戏等复杂数据,制作成海报、二维码墙及手册,在营业点和社会渠道推广,既帮助用户轻松下载安装应用软件,又大大节省了查找时间。
目前应用服务站和二维码应用在自有厅、商场的覆盖率已很高,安装应用超百万,用户流量得到辅助提升。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建设社区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深入落实到社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面,探究创新更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途径,为社区居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坚固提供良好文化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社区,促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层面的落实需要依赖社区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增强凝聚力,使社区文化更加全面、系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二)推动社区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由血缘和业缘等关系联系的社区居民是社区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贫富差距、老龄化的加剧等显著社区生活矛盾的激化愈来愈威胁到社区的稳定。社区建设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符合当今社区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培育“四有”公民提供良好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稳步前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价值主体一致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享受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人。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由社区成员创造同时不断实践传承的,社区文化的价值主体同样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的价值主体的一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提,能更好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有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的价值取向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区文化以和谐互助、团结友爱、以人为本等社区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积极发挥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凝聚、辐射与推动功能,引导成员的行为心理,使成员团结合作,共同进取,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面向全社会,包含社区发展要求,与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交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性一致,为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符合社区文化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要求符合社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社区只有建立在法治范围内的民主、平等、公正的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创造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办公、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提高每个社区成员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修养,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创新,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符合社区发展需要,促使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创新发展,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发展方式。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确立主导地位 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整合社区各方面的力量以及各类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穿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既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又自觉抵制腐败落后思想;积极吸取精华,祛除糟粕,加强交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爱国、友善的社区文化环境。
(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丰富活动形式
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文化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倡导与企业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理念,鼓励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3]。完善社区人才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再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经费支持,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4]。以系统观念和创新意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了解居民真实需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抢占社区文化阵地,打造社区品牌,如读书会、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品味,使居民自觉树立平等、友爱理念,强化对社会公德的自觉认同,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
(三)创新宣传载体 强化舆论氛围
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范文6
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经过紧张有序地筹备,今天在此举行道路建设开工典礼。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和150万阜南人民,向参加今天开工庆典的各位来宾和同志们,表示热烈地欢迎!向所有参与园区建设以及为园区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界人士,表示亲切地慰问和诚挚地敬意!
县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现“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大开放”四大战略。工业化战略是基础和前提。实现工业化,必须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力以赴抓工业,万众一心谋发展,不断加大招商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先后迎来金光集团、远成毛纺、洁具工业城等一批超亿元大项目入驻园区。尤其是近两个月,入园企业就达18家之多。[文章来源于ˇ文秘站 -解决您的燃眉之需注:]这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投资1.2亿元,建成11条长达18公里的混凝土道路。这一工程的实施,将对于拉开园区框架,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加快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道路建设工程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县直各单位要明确分工,强化责任,通力协作,大力支持;园区管委会一定要以满腔的热情,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鼎力为施工企业创造一流的施工环境。总之,要在全县上下形成人人关心园区、[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文秘站 外部链接!注:]个个支持园区的良好局面,力争早日把园区建成引领经济发展的龙头、展示文明形象的窗口、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开展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力争早日建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富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努力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园区、效益园区、和谐园区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