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记账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19-02
1 全市记账机构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南京市已有178家记账机构(在财政部门办理了登记备案,领取《记账许可证》),全市记账机构注册从业人员949人,年度营业总收入8 177万元(其中记账业务收入5 432万元),年度利润总额2 391万元,年度净利润1 593万元,记账服务的企业客户24 230户。
①南京市记账机构分布情况。南京市区划调整后,全市11个区,记账机构注册登记主要在主城区,其中:秦淮区57家、鼓楼区32家、六合区22家、浦口区18家、玄武区16家、江宁区10家、建邺区7家、栖霞区7家、溧水区6家、高淳区3家。
②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全市记账机构从业人员总数949人,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825人,占总人数的86.9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23人,占总人数的2.43%;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233人,占总人数的24.56%;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201人,占总人数的21.18%。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302人,占总人数的31.83%;大专学历527人,占总人数的55.54%;高中及以下学历120人,占总人数的12.65%。
③记账机构注册规模。截至2012年底,全市记账机构总注册资本达到11 232万元。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及以上4家,占2.29%;100~200万元9家,占5.14%;50~99万元19家,占10.86%;30~49万元11家,占6.29%;10~29万元121家,占67.98%;有14家记账机构注册资本在10万及以下,占7.87%。
④记账业务开展情况。2012年底,南京市记账机构提供记账服务的委托单位总数为24230家,约占同期全市工商注册登记总企业户数的5.4%。按行业类型分类:商业(批发、零售)12 381户,占总户数的51.10%;服务业(餐饮、住宿、娱乐、仓储、软件技术开发与服务、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5 130户,占总户数的21.18%;工业(制造业)2 185户,占总户数的9.02%;建筑业1 868户,占总户数的7.71%;其他行业2 666户,占总户数的11.01%。
2 行业发展情况初步分析
①规模增长迅速,发展速度较快。从2006年起,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有178家专业记账机构,平均每年以25.43%的速度增加。记账的客户也呈阶梯式上升,如2012年度记账业务单位由2011年的16 723户增加到24 230户,新增8 079户,减少了572户,净增加7 507户,增长幅度48.31%。
②记账的手段和业务技术更新快。几年来,南京市记账的作业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会计电算化得到了较高普及。截至2012年底,手工记账13.37%,单机记账60.06%,局域网记账20.67%,互联网记账4.89%,其他记账方式为1.01%。现代化的业务处理方式,提高了会计账务核算的规范化和工作效率。
③记账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资金少,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记账起到了降低成本、规范财务管理、提供资金运营建议的作用,因此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从企业纳税类型分类和委托单位的销售收入分类可以看出,记账业务主要服务于众多中小企业。按企业纳税类型分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4 720户,占总户数的19.48%;小规模纳税人12 292户,占总户数的50.73%;其他7 218户,占总户数的29.79%。按委托单位销售收入分类:500万元以下19 322户,占总户数的79.74%;500万元(含)以上的4 908户,占总户数的20.26%。从执行的会计制度看: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7 936户,占总户数的74.03%。
④前景广阔,但行业影响力不足。目前,南京市记账机构受委托服务单位不到2.5万家,仅占全市工商登记企业的5%左右,市场占有率不高,但从全市企业总量看,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存在较大空间。同时,全市记账机构只有178家,其中从业人员超过60人的仅2家,大多数为10人以下的小型记账机构,年度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的仅7家,产业规模较为有限,行业自身未形成较大经济产业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仍属起步阶段,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进一步提高。
3 问题及建议
通过普查,目前南京市记账行业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行业存在无序、恶性竞争。准入门槛低,非法机构和个人的违规介入;收费混乱,恶性低价竞争;无独立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自律管理,违规和无序竞争行为较难遏制。二是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缺乏力度。财政部2005年颁布的《记账管理办法》法律效力及实际约束力较弱,惩罚和退出机制不健全,后续管理难到位。三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中高级职称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7%,职称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人员较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等。四是记账机构执业质量不高。一些记账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甚至少数机构会计凭证填制、装订、保管和存档都不符合要求,只能简单地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未能较好地发挥理财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①上级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记账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通过相关法规与实施细则的制定,对委托方义务与权力予以制定,以合同形式对双方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对记账机构备案管理、审批、业务管理以及设立等相关工作予以完善。
②研究并争取政策扶持,推动记账行业加快发展。适当给予机构一些财税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从事记账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将记账服务归于政府采购范围,对记账服务范围予以扩大,同时为各企业提供相关记账财税服务。
③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促进记账的有序竞争。
④建立透明规范的数据库信息平台,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日常监管,不断规范记账行业管理。
⑤引导记账机构加强行业自身建设。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所以,在记账行业中,除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外,还要规范记账机构从业行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此谋求长远发展。首先,构建记账行业部门,由行业部门对行业中企业制定管控机制与行为准则,促进行业中各部门的协作、联系和互相监督。其次,记账机构必须遵守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与健全记账业务规范以及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记账职业行为,提高记账行业服务质量。
⑥对记账的作用与重要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保证记账行业能够健康发展。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中,对记账进行大力宣传,使其法律地位充分突出出来,进一步增强个体工商户、小规模企业的记账理念,以此形成记账行业新局面。
⑦进一步扶持记账行业,从根本上对小型经济组织、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中介机构中的会计记账进行引导与支持。作为记账主管部门的财政部,一定要联合地税、国税以及工商等部门将《记账管理措施》的监督落实到位,进一步引导个体工商户与中小企业有效实施记账。
⑧使政府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加强监督与管理记账机构。进一步规范记账的设立、年检、审批以及业务管理等,全面清理从事记账的机构与个人,加强管理基础信息资料,建立健全记账信息库,记录、整理、收集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规模、运营情况以及结构等相关信息。落实年检与定期检查制度,全面整顿从未通过年检或者检查的记账机构。
⑨对会计法规与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对记账负责人的业务管理与培训,同时对记账工作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与教育,以此来提高记账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业务素质。
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2
一、江苏省承接软件外包的发展现状
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由于地缘因素而具有了较为明显的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其中,现有以ITO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城市20个,软件产业总额1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北京、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上海、辽宁7个省市,这几个省市的总和约占全国软件产业总额的83%。
同北京、广东、上海、大连等软件外包省市相比,江苏省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批高校教师开始涉足软件开发业,如东南大学几名教师在1995年创办了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南京大学与富士通合资成立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公司,承接富士通软件外包业务等,成为江苏软件服务外包的先导。除此之外,在人才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基础上,中兴通讯等国内知名公司也在90年代中期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活跃并带动了江苏省的软件行业,使该行业连续多年年均增长超过50%。
在发包市场方面,由于美国和欧洲市场长期被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垄断,江苏省如我国其他软件外包地区一样,离岸外包市场主要以日韩为主,并且广泛拓展在岸市场,业绩不俗。2009年的《2008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07年江苏省软件收入达到833.56亿元,占全国14.34%,居全国第三位。目前,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20.3亿元,其中以项目合作为导向的软件外包(ITO)为15.7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为4.6亿美元。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不断涌现,从业人员数量及素质迅速提升,服务行业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企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行业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嵌入式软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件都在快速发展,软件产业链愈接愈长。众多软件企业开始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将一次性软件买卖延伸到产品运营维护过程中产生的“服务效益”,软件在升级中增值,产业链在服务中延展,其产业内部结构也正在由软件制造业向软件服务外包业转变。
二、江苏省软件外包行业成长因素分析
在其他行业市场严重过剩的整体经济环境下,江苏省软件外包行业能够逆流而上,是学界和企业界值得研究的经济现象,而探究其行业成长的因素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
首先,江苏省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三个国家级外包基地城市的省份(南京、无锡和苏州),其政府支持力度和产业集聚效应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外包基地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以软件园为依托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形成了“内外兼修”的长三角经济圈、服务外包新中心、“四点一带”软件外包新高地。
其次,具有大力度的扶持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如苏州主要的扶持性税收优惠政策有:从2006年7月1日起,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外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暂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工资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当年企业工资总额2.5%以内的部分,可以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等,利用政府的财政杠杆给予了此类软件外包企业强大的政策支持。
另外,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该省高校林立,普通高等学校115所,11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所,另外仅南京市就有两院院士7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每年输出10万余名软件专业毕业生,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是软件外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在当地生根发芽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给予了软件外包行业广阔的市场。江苏省GDP在全国连年名列前茅,开创了以苏锡常经济带为代表的苏南模式,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示范基地。省内众多国内企业为该行业提供稳定市场的同时,30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在江苏设有分支机构,更大程度地扩展了国际业务,也便于软件外包企业更加便捷地与潜在用户取得沟通。
以上四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都极大地促使江苏省软件外包行业迅速起飞并且快速发展,也无疑是众多国内外企业选择其成为“后台办公室”的原因。
三、江苏省承接软件外包的主要经验
1.业务类型多样化。江苏软件产业基础好、发展快,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依托软件产业的基础开展ITO(软件外包业务)是多数软件企业的选择之一,企业数占总数的87.1%,其余软件企业多经营业务流程外包业务(BPO)。江苏省的ITO企业从事的业务类型广泛,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业务。其中,涉及软件开发外包业务的企业最多,占82.8%,涉及软件测试外包业务的企业占43.0%。有些ITO企业从事多项外包业务,但通常有一种或者两种主要外包业务,为多样化经营及提高非主营业务收入增添了新的途径。
2.内外资互动发展。目前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49.5%,在优秀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环境的吸引下,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例超过45%,且规模普遍较大。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主要以中日、中美合资为主。许多日本大型企业,都是先在中国成立一个全资或合资的子公司,再把项目外包给中国的子公司。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将其母国的高端业务也向江苏转移,如松下、佳能、博世、三星等公司纷纷在苏州增设独立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除了服务于其在苏州的制造企业外,还承接母公司或母公司之外的研发外包业务。南京市引进的三星、朗讯、微软、西门子、夏普、明基等多家世界著名企业的外资研发机构,大多也已开展软件外包业务,极大地活跃了软件外包市场。外资企业进入,对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软件园成为产业载体。江苏省软件外包产业大多数分布在沿江的宁、苏、锡、常、通、扬六城市,占总数的98%,产业聚集性较高。拥有南京、苏州工业园区和无锡太湖保护区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密集带。在诸多城市当中,五大产业园区成为软件外包企业的优质孵化器。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苏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常州软件园等外包载体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内引进了国内外有影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中介咨询服务。2007年,五大软件园已聚集软件企业1800多家,汇聚了一批对日韩、欧美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大企业。大多数企业以园区为载体,结成了产业联盟,形成合力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各个园区成为软件外包企业成长的良好平台。
4.内外需求联动及主要发包国家。与其他外向型软件外包基地相比,江苏除了离岸外包接包之外,还具有巨大的内需市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健的动力。2007年,江苏省离岸外包市场规模约为4.8亿美元,在岸外包市场由于包括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需求和国内企业的业务需求,规模巨大,约为15.5亿美元,大致占76.4%。与我国其他软件外包示范地区类似,由于历史文化地缘因素,江苏省的软件离岸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日本的外包占主导地位,欧美外包比例还比较小。这一状况也开始改变,如苏州众多外包企业利用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的欧美外资较为密集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欧美跨国公司总部的业务,一批软件外包重点企业还分别与微软、IBM、西门子、花旗、摩托罗拉等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软件外包业务渠道和市场份额,成为江苏省众多软件外包示范城市中接包附加值较高的地区。
5.软件外包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形式:(1)与国外同行成立合资公司。例如,南京擎天科技与印度的NEWGEN直接的合作。此种方式可以帮助刚刚起步或实力较小的我方外包公司拿到较大的国际订单,并且通过合作双方的技术管理交流,提高我方的外包水平和接包层次,为独立接包培养潜在市场。(2)直接接受外包订单。比如,1999年南京大学与富士通合资成立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公司,承接富士通软件外包业务,相继开发了大型服务器应用软件、Linux、Redhat部分组件、中间件等产品,管理和改善开发过程,不仅具有向国内企业转包项目的能力,还在熟悉和掌握管理流程基础上,自主开发出软件过程集成管理框架和源代码缺陷检查等软件。直接接包不失为一种在压力下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3)设立海外投资机构。如南京联创2003年在日本设立分支机构,由日本市场的前期探索,逐步向欧美市场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该企业由小变大,重视每一个合作客户的每一个项目,通过众多小项目的顺利完成,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逐步与众多知名企业确立合作伙伴关系,承接重要项目的外包。
应该说,作为新兴的国际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亮点,软件服务外包已被打造为众多城市发展地方经济的新型高地,也成为国内众多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和提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在具有自身优势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多种模式进行业务拓展,为我国软件行业发展探寻了一条具有创新性、持续性、稳定性的道路,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汽车 美容 市场
一、汽车美容行业预测
1. 汽车美容总产值和总利润预测
汽车美容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产值的大小一方面受汽车拥有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个消费者认知的过程。根据相关行业和国外汽车美容业的发展经验,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汽车美容业要经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在起步阶段,由于消费者生活水平不高,对汽车美容养护的认知不足,同时在全部汽车拥有量中低档次汽车所占的比例较大,汽车美容业虽然利润率较高,但总产值相对较低。在成长阶段,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开始注意到自己驾乘的汽车如同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样,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文化品味的象征,因此比较爱惜汽车的性能和外表,经常需要进行美容养护。同时在全部汽车拥有量中,轿车的比例上升、商用车比例逐年下降,而且高档次汽车的比例不断增加,汽车美容养护的需求与日俱增。
根据以上分析,以2005年每辆轿车平均每年美容养护支出为3500元、2010年4000元、2015年5000元、2020年6000元,每辆商用车平均每年美容养护支出为2005年3200元、2010年3800元、2015年4500元、2020年5500元,到2010年,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年产值将达3700亿元。
2. 美容行业从业人员预测
由于汽车美容业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业,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较高,因此,汽车美容养护业的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当然不同规模的汽车美容养护店所需的专业人才数量是不相同的,一般规模较小的店至少应配备2名美容技师、1名管理人员,中等规模的汽车美容店应配备5~10名美容技师、3~5名管理人员,大型的汽车美容店应配备30名左右的美容技师、15名左右的管理人员。按照每个美容店平均配备5名美容技师、3名管理者计算,到2010年,我国汽车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240万人,其中汽车美容技师170万人,管理人员62.5万人。到2020年,汽车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将达到366.4万人,其中汽车美容技师265.5万人,管理人员99.9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汽车美容业长期滞后于发达国家,传统的单一手工养护方法在我国延续了数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汽车美容业才在我国出现,此时的汽车美容也只不过洗洗刷刷、涂涂抹抹而己,服务项目、内容、质量及标准等都很不规范。市场上“无专业正规培训”、“无专业品牌产品”、“无专业机械设备”、“无服务质量保证”的“四无”汽车美容场所不是在进行汽车美容而是“毁容”。进入90年代中期,国外一些汽车美容公司纷纷登场,在全国范围内办起了连锁店,各种品牌的汽车美容用品也像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并造就了一支汽车美容大军,从业人数逐年增加,汽车美容业呈一片繁荣的景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汽车美容行业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1)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目前,汽车美容店申请开业是按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来申请,三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指专门从事汽车专项修理(或维护)生产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国标GB/16739.3-1997《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规定了专项修理项目、设备、设施、人员和流动资金条件,汽车维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申请从事一项或数项专项修理作业。从该标准中可以看出,对汽车美容店开业的要求不高,汽车美容的详细项目并没有明;确列于其中,与之相应的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流动方面的要求也就无从谈起了。没有专门针对汽车美容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这个行业就无法得到规范。
(2)行业管理方面。从国外的汽车服务市场来看,汽车美容服务已经完全从汽车维修行业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行业。而我国目前的行业划分,汽车美容依然附属于汽车维修,而且经营项目也并未与汽车维修有所区分。
(3)服务标准方面。一个健全的行业应有相应的技术及服务标准。汽车维修业相对汽车美容业是一个发展比较完善的行业,汽车维修在技术上有《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在质量上有“ 等级检验”制度;设备和人员等方面在《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中也有说明;在收费方面还有各省制定的《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工时定额和收费管理规定》。然而,汽车美容行业在技术、设备、人员和收费等各方面都没有标准可以去参照执行,技术操作不规范和收费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
2. 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化人才不足
据调查显示,汽车美容市场上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学徒工,不少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文化程度,这些人对于汽车美容技术的学习都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汽车美容技术的传授和更新速度极慢,知识和技能十分有限,他们对汽车美容产品的使用基本上是按说明书操作,极少研究其工作原理。
3. 汽车美容用品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上的汽车美容用品以国外品牌居多,其中有符合国际质量认证的优质产品,但也不乏假冒伪劣甚至国外的垃圾产品,质量很难保证。以汽车清洗剂为例,不少汽车美容企业都没有使用汽车专用清洗剂,而是使用一般的洗涤剂,甚至还有个别小店使用洗衣粉洗车。汽车美容产品质量低劣,美容用品损害汽车的消费纠纷屡见不鲜,妨碍了我国汽车美容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 规模经济不明显,品牌优势不突出
我国汽车美容市场最显著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小、持续经营能力差及品牌优势不突出。国内的汽车美容企业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投资者在货品渠道、操作技能、日常管理与经营发展等方面经验不足。不论连锁经营企业还是独立经营企业,可以称得上规模化又能树立起品牌的汽车美容企业却寥寥无几。国际上的知名汽车美容品牌驰耐普、3M、尼尔森及美丽狮等在近几年都进入了中国汽车美容市场,并开始建立连锁经营网络。相比之下,本土汽车美容企业规模经济不明显,品牌优势不突出,影响了企业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问题的解决方向
1. 加强汽车美容行业管理,健全制度
国家应对汽车美容行业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和收费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标准和规范加强对汽车美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汽车美容业应参考汽车维修业的做法,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将那些在经营规模、技术、人员、设备等方面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拒之门外,维持行业内的秩序,使之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中。
2. 加强人员培训,推进汽车美容职业证书认证,提供专业化人才
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校应加强汽车美容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汽车美容企业应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工人方能开业,不同的汽车美容服务项目对技术工人的水平要求也不同,因此可根据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划分出不同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技术证书,只有拥有相应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才能从事汽车美容服务行业。这样既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提高了服务的技术水平。
3.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应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汽车美容消费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消费,汽车美容企业应提高服务意识,运用多种服务方式,提高其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美容服务的更高要求,并且在服务价格上实行透明政策,不仅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能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其后续消费;同时,还应加强营销服务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的适时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构建高质量的服务网络以获取更多顾客,以此在行业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持续性发展。
4. 品牌化、专业化经营
随着欧美知名汽车服务企业进入中国,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内一些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品牌化和专业化水平低的企业难以生存,只有具备专业技术和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国内汽车美容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力求“专而精”的经营理念,服务项目应具有特色显明性和服务规范性,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服务质量来吸引消费者,并以连锁经营为依托,加快服务网络建设,降低服务成本,强化竞争力。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汽车美容市场的潜力将被逐步挖掘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治理,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汽车美容行业将走上一条健康、繁荣的发展道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液晶面板配套行业 现状 机遇
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液晶面板产业每年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而主要液晶面板配套产业巨头近期纷纷决定在我国投资建厂,如日本电气硝子决定在厦门投资建设8.5代液晶玻璃基板项目、奇美材料决定在昆山投资建设偏光片项目、盛波光电与日东电工在我国就偏光片产品生产进行技术合作等。
以32寸液晶电视面板为例,关键零组件及材料成本占面板总生产成本约70%。具体来看,面板的材料成本构成分别为:背光模组约占23%、彩色滤光片约占19%、偏光片约占10%、玻璃基板约占10%、液晶约占6%、IC驱动器约占5%,其他材料约占30%。以下就液晶面板配套产业中背光模组行业、彩色滤光片行业、偏光片行业作重点介绍(同时,以上配套部件中也是液晶面板行业中的三大关键部件,其成本占比亦在50%以上)。
一、背光模组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随着LED技术的不断发展,LED背光源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原来以荧光灯管作为光源的液晶显示器正逐步被LED液晶显示器所取代。背光模组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LED和导光板。
(一)全球背光模组市场及格局
目前全球主要背光模组厂商集结于台湾地区、韩国,我国厂商近两年亦逐渐崛起。背光模组厂区分为集团相关背光模组厂以及非集团相关专业背光模组厂。
全球前二大面板厂韩国三星电子及??,分别在南京、苏州及广州设面板组装厂,台湾的面板厂商亦集中在华东及华南一带设厂,各大面板厂商皆有其集团相关背光模组厂供应其所需,是面板产业供应链特色之一,但在风险分散及成本考量下,亦对外进采购,使得专业背光模块厂得以其产品质量与成本优势,成为主要面板厂可或缺的供货商。
(二)我国背光模组市场及发展机遇
如前所述,背光模组生产主要以集团产业链配套为主,我国相关生产厂商主要是锦富新材、瑞丰光电、聚飞光电等,但在我国生产背光模组企业主要为台韩企业在我国设立的企业。同时,也给我国相关技术成熟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彩色滤光片(CF)
彩色滤光片作为液晶显示器中的三大关键件之一,是TFT-LCD产业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其利用滤光的原理由红、绿、蓝三原色混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色彩,实现液晶器件的彩色显示。目前,市场上彩色滤光片主要分为大尺寸(六代及以上)和中小尺寸(五代及以下)两大类。其中,大尺寸CF由于所用玻璃基板很薄(0.4~0.6毫米)、面积大,导致产品运输和包装成本极高,所以普遍采取内置化方式生产。而中小尺寸CF,若生产商也通过内置化生产CF,则会面临较大的管理与成本控制难题,所以中小尺寸CF主要由专业CF制造商供应。
(一)全球CF市场及格局
据Displaybank报告,2008年~2013年随着全球TFT-LCD投资额增长及产能释放,彩色滤光片从1亿多平方米增长到2.2亿平方米,2013年全球产值约98亿美元。虽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年均增速仍达20%。
目前,全球前三大彩色滤光片供应商分别为凸版印刷(Toppan)、大日本印刷(DNP)与韩国STI,占全球彩色滤光片产量的75%以上。
(二)中国CF市场及发展机遇
目前,伴随着全球特别是以中国为制造基地的智能终端(PC、平板设备、智能手机三大类产品)出货量的增长,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包括PC、平板设备、智能手机三大类产品)的出货量近3.9亿台,增长33.1%,由于存在显著的切割经济性及效率,五代TFT-LCD面板的产能及出货量递增,国内以京东方、龙腾光电等为代表的五代线面板企业基本满产满销。由此,形成对主要配套原材料五代彩色滤光片的强劲稳定需求,并造成供应紧张的局面。
目前,国内能够批量生产中小尺寸彩色滤光片厂家有限。总体来看,国内现有彩色滤光片产能仅能满足国内CSTN-LCD面板生产线需求的40%左右,满足TFT-LCD面板生产线需求不到10%。并且随着CSTN/TFT-LCD面板产量的稳步扩大,作为CSTN/TFT-LCD面板的关键原材料,彩色滤光片市场需求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
我国TFT-LCD用彩色滤光片,主要依靠日本和台湾地区进口。五代面板企业所需五代彩色滤光片生产企业仅依靠引进日本富士技术实现本土化生产的上海仪电(原上广电富士)和少量的厦门天马内置配套,其余需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三、偏光片
偏光片全称偏振光片,所有的液晶显示器都有前后两片偏光片紧贴在液晶玻璃,组成总厚度1毫米左右的液晶片,如果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片就不能显示图像。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决定液晶显示器产品的好坏。
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的主要组成膜层技术壁垒很高,导致进入该领域难度很大。
(一)全球偏光片市场及格局
根据Displaybank的“偏光板市场及产业动向分析”最新报告分析,到2016年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40亿美元,其中TV、MNT、笔记本等大型LCD用偏光片市场规模为99亿美元。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供应商集中在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
(二)中国偏光片市场及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面板产能逐渐转移到我国,国内偏光片需求也将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在偏光片领域生产规模仍偏小。
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的偏光片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相对落后,但在全球面板产能逐渐转移到我国的大背景下,偏光片产业的大规模国产化即将到来。在良好的市场背景下,为控制成本、获得更好的利润,下游客户普遍有强烈意愿配套使用国产偏光片。高档偏光片国产化也将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国内生产商如盛波光电、三利谱等企业都在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力求实现高档偏光片产品的量化生产;另一方面,国内知名的高档偏光片生产商也看中我国国内市场、希望将其生产重心转移至我国。通过我国国内企业的不懈努力和国外企业的技术、产能转移,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高档偏光片产品将逐步实现国产化。
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5
(1中国移动汉阳分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50
2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母机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产业关联度的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新常态;产业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5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度招标重点项目“武汉城市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收稿日期:2015-01-15
1 转型升级新常态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档,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与效率型转变,产业链逐步迈向高端,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现象同步发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并成为稳定内需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诸多理念、观念、方法、模式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新常态”下必须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三项关键任务,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升级是重中之重。正如洪银兴提出,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提高附加值,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好顺应了当前国际国内转型升级和“新常态”的宏观环境,其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突出特征,符合“新常态”发展态势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来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被中央和许多地方列入重点发展领域,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与“新常态”发展要求的契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必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倚重发展的领域。
2 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从宏观上说,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要求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以SWOT分析方法,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特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宏观政策背景和经济发展战略形势,正是这两者为其提供了当前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首先,国民经济发展投资刺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尽管我国已经在“新常态”的大形势下,投资规模受到一定抑制,但出于对抗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需求疲软和国内需求不振的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继续刺激经济,提升内部需求尤其是投资力度并未减弱,加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不断更新和扩大,都给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工业化不断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标志,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这一轮发展重要的装备提供者和重要参与者。如2012年9月, 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预计超过8 000亿元,而2014年12月,发改委再次批复近2 100亿元的地铁建设项目,地铁建设所需要的相关装备,均涉及我国所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发展领域——轨道交通装备,此外也直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在巨大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拉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其次,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发展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不仅是指自在装备制造业及整个制造业中所处的产业地位之高端,更代表其所包含和应用的技术之高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中,先进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在最为先进的技术支撑下,才可能产生和发展真正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我国正处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战略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强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科技成果涌现和应用周期日益缩短,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现阶段较为热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为现代机器人、3D打印和新能源企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源。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和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将会不断突破和延伸。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设计与政策转向,制定和修改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信部制定颁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各子领域的政策出台,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战略意义,明确了发展方向,并配套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人才、投融资、税收等。此外,国家大力发展航空工业、高铁以及加快太空和海洋资源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更为其提供了相应保障。可以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在当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
上述几个方面的机遇,有的是多个产业共同拥有的,有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所独有的,都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时代机会,相关地区和部门应认真审视,充分抓住和把握机遇,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2.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尽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机遇较好,但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威胁或障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和抑制作用。这些威胁主要包括:
(1)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内需不足,增速下降,不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稳定持续扩张。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和建设,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平稳推进阶段,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告别大规模扩张阶段,这使得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市场需求遇到瓶颈,无法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成长空间。近年来,一些省市开始出现债务高企、财政风险急剧上升的苗头,已经为过去举债建设、大规模扩张的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稳健发展成为地方发展和建设的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空间。
(2)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受制于人,限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尽管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但在相当一部分行业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然为国外所掌控,受制于人。这种现象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也比较典型,例如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我国仍然不具备核心技术,受到国外的封锁和压制,因此在该领域仍属于第三阵营。甚至,今年来,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新成立的独资企业有增多的趋势,如德国的企业不断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等方式,实现其对经营管理权的控制,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巨头西门子、博世、马勒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国内不同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规划和发展的趋同化,导致产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为产业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制定,各地区也都抓紧时机,奋勇争先,纷纷出台自己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重点领域和目标。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许多地区之间存在重点领域趋同、重复规划建设的问题。客观的说,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存在差异,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遴选自己具有能力和优势的产业领域,而不应赶时髦、一哄而上。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为例,全国几乎各大城市都将其作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但根据当前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具有发展的条件。所以,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地区趋同化、产业空心化、竞争恶性化问题较为突出,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隐患,必须通过中央的调控与地方规划修编,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思路,优化发展布局。
总而言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威胁,可谓机遇与威胁并存,这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全面正确分析利弊,权衡优势劣势,才能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
3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从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工信部颁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也日趋提升,竞争力逐步增强。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达到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在2010年就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已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尤其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初步完成,产业链日趋完善;在各领域均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且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如卫星导航领域的中国卫星、火箭股份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民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迅猛,产业活力日益释放。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在国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趋势:一是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领域遴选、区域布局都将区域理性化和科学化,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日趋高端化,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当前高端装备制造业跟世界相比其“高端性”仍然不够,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其必将逐步走向高端,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三是国际化日益显著,随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完善和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进步,其必将融入全球产业体系,成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也会大幅提升。
在市场机遇和政府的规划引导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重要和良好的发展阶段,然而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困难的阶段,正确识别产业发展环境,寻求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方能保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5)
经济行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风险
虚拟经营,就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这样就可以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自身劣势进行整合弥补,从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功能上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最大效率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的现状
虚拟经营不仅为大企业开创一种全新的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更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筑就一个全新平台,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限制的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正成为其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温州的美斯特哼・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1994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导产品的企业,目前已拥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而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企业走的却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在销售上,它主要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公司收取特许费。而公司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以便于集中精力去创造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的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主业上,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非主业、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虚拟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业务外包
企业按扬长避短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单位去经营。也就是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2.战略联盟
若干企业为实现一定时期内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国内外市场的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
3.特许连锁
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和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它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它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
二、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中小型企业开始借鉴虚拟经营的模式进行企业的改造。但也应看到,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1.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是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自己没有优势的职能进行虚拟化来进行的。中小型企业在虚拟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并能在企业运营中加以发展和强化。中小型企业若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失误,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以致错误地选择了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最终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
2.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风险
虚拟经营牵涉到产品设计者、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营销商、商等各环节及众多资源的管理。为了把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管理就成为中小型企业能否顺利进行虚拟经营的关键问题。在虚拟经营中,中小型企业和外界的联盟企业不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应承担起更大地责任,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和建设支付更高的管理成本,承担更大的管理风险。
3.对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后,一方面能引入外部优势资源。带来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输入外来文化,势必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很难构建起统一持久的企业文化。企业所谓的团队也势必各自为政,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很少会顾忌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企业不注重文化整合,相互缺乏信任,各自为阵,摩察不断,虚拟经营的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三、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型企业通过实行虚拟经营有许多成功案例,但也不乏失败者,通过对实行虚拟经营的成功和失败企业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实行虚拟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培育创造出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最关键的竞争能力与优势、这种竞争能力与优势是本企业独创的,也是企业最根本、最关键的经营能力、核心竞争力对实施虚拟经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实施虚拟经营的基础、中小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势必难以成为其他企业的合作对象。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