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1

这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回首即将过去的2011年。院极富有挑战的一年!

人才培养和临医学教育成绩显著开展了彩超、介入治疗两项新业务,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一项;在临床教学方面,全年接受实习生20人,接受基层卫生院医生、护士进修人员4人。为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储备急诊科骨干力量,保持和发扬县级综合性教学医院的优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达56人次;组织院内业务讲课12次,邀请省级医院专家、教授来院查房、讲课、指导手术22次,全年参加学术活动48次;参加学历教育35人。五、硬件建设著有成效为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改善就医环境,经院领导努力争取,我院门诊楼项目顺利实施,并于年终投入使用。对综合楼墙体进行全面维修,使之与新建门诊楼相协调,从整体上让医院外观焕然一新。3号住宅楼工程也于年内交付使用,从而解决了年轻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对医院库房、13间小平房安装了暖气,从而改善了总务科、药械科、防保科的办公环境,也为单身职工提供了住宿条件。投资10余万元修建了25立方米化粪池一个。年内医院先后投资120余万元购置了丹麦产新型高档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一套、心电监护仪两台、心电监护、起搏、除颤仪一台、多功能母婴监护仪一台、创伤治疗仪一台、麻醉机一台、急诊科抢救床10张等,使得医院的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急诊科成立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六、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健全今年,坚持对xx镇各村卫生工作人员开展每月一次的例会,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报;预防接种工作中,四苗接种率达96%,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8%,顺利完成两次全省糖丸强化工作,接种率达98;发现结核病人24例,转诊18例,进行督导治疗10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顺利,xx地区参保率达85.9%。

一体化管理工作中,按六个统一的要求,促使各村卫生组织迈入了规范化轨道,今年全镇卫生室按一体化管理指定医药公司购进药品170万元,确保了药品质量,降低了虚高药价。为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防保科同志与村卫生人员紧密协作,摸底、调查、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筛查孕妇651人,高危孕妇49人,全年住院分娩632人,高危住院分娩率达96%,住院分娩率达95.6%;七、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富有成效继续推行“病人选择医生”、“病人选择医疗小组”的服务模式,让病患者通过医院简介、科室简介、医生护士简介等材料了解医院,了解就诊科室及主治大夫,从而选择自己信赖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坚持医患谈话制度,促进医患沟通,使病人及家属在就诊过程中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有益于病人康复和医护人员工作。建立并完善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使各级质控组织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对医护质量进行指导、监督、改进,激发了医务人员之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保护了患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改善了医患关系和医院形象。八、进一步规范了医疗管理行为和院务公开制度根据卫生部《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规范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医院存在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做了认真的自查自纠,经认真整改,妥善处理,纠正了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各级领导的政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加大了院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涉及职工住房分配、药品采购、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以及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公开的方法,除以职代会为主要载体外,以院周会、交班会、座谈会、公示栏等多种形式互补,同时注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使院务公开逐步走向一个较为完整的运行体系。

以卫生厅关于《开展创建“百姓放心医院”活动方案》为依据,以创建文明科室为目标,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为重点,从教育入手,从患者满意的事情做起,从患者不满意的的地方改起,突出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这一主题,坚持纠建并举,坚持把推行“病人选择医生”与行风建设结合起来,解决行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我院行业作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2

在临床医学工程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医学工程学科的职能加入了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医疗设备

购前论证在选购医疗设备前,需要由临床工程师、医师共同对仪器性能进行论证,确保所购设备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以防盲目引进。

1.2设备运行前操作

针对新购医疗设备,使用前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确保新设备采购、到货安装、检测等一步到位,同时外修仪器使用前需进行质量验收检测,如电气安全测试、仪器功能等。

1.3临床医师培训

为确保医疗设备发挥出最大效能,临床工程师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工作,使其熟悉、掌握设备性能、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临床工程师有责任承担这一任务。

1.4医疗设备的检修

为提高临床工作的高效性,避免设备故障给临床工作、医院及患者造成影响,临床工程师队伍应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预防性检修,及时发现漂移现象,并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时期。

1.5医疗设备的管理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力度,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临床工作顺利进行。医疗设备管理:根据设备性能、使用频繁程度等进行分类,完善管理制度,分科建立账目;按要求统计各种数据,生成各种报表,分析其动态;对设备性能进行评估,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

1.6新技术的研发

加强临床工程师理论与实践培训力度,为临床医学工程新技术、新功能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仅有少数医院开展相关工作,且多为教学医院。

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2.1CE质量管理

近年来,医疗设备技术越来越复杂,质量管理及维修工作逐渐走上专业化、规范化之路,临床医学工程职能从单一的维修过渡到以预防性维修、周期性检测、安全监督、校正与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控制模式。CE质量管理是一种循环管理过程,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是其中重要的四个环节,按照正确的管理顺序形成良性循环管理。CE质量管理涉及面广,需要制定出健全的CE质量管理程序,从而提高CE工作质量,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2.2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在临床医学工程中,为确保临床诊断、治疗及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实现医院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即医疗设备选购质量管理、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管理、医学工程保障质量管理。

(1)医疗设备选购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选购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购入适合本医院应用的高质量、高性价比产品。目前,医疗设备原理较为复杂,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较多,加强设备选购质量控制,从临床需求、对比论证、技术谈判和评估、医院入库检测等方面确保所购设备的质量。在设备临床使用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反复测试,确保设备运行参数均符合质量标准。

(2)医疗设备临床应用质量管理

在医疗设备临床运行中,加强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利于降低设备故障率,确保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顺利进行。为充分发挥出医疗设备的性能,临床工程师应加大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熟悉掌握设备操作流程、规范及注意事项,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设备。医疗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临床工程师与相关科室针对操作规程、国家相关标准等,制定出合适医院及科室的操作规范,明确正确的使用方法。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及时反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详细记录设备使用情况,为设备质量管理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医学工程保障质量管理

医疗工程保障质量管理的责任部门为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对设备购入至报废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涉及到的主要工作为计量、检测、预维护和维修等。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及人员应熟悉各个设备的性能、特点等,针对不同设备制定不同的质控措施,定期进行设备维护、检修,并详细记录每次工作数据,以此总结设备运行维护中的规律,为医院领导或管理人员实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提供数据参考。

3总结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3

1工作归纳

医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数理统计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和时间五个部分组成,占据了医院数理统计的绝大部分工作。

1.1人员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首要因素。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

1.2技术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根本,包括医学理论、医疗技能和医院管理技术水平。医学理论的管理有医学专业理论的进展、学科发展趋势、医院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改革及其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医疗技能的管理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改革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旨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医院管理技术是医疗活动不可或缺的因子,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管理理论、观点、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使医院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1.3物资物资是医院存在的基础,也是医疗质量的基础。其中包括设备的购置和设备的管理,药品物资供应的优质、齐全和及时,保障医疗需求,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保证。

1.4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用规章制度规范医院工作,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用规章制度规范质量评价。

1.5时间即时限,实施任何医疗过程,都必须注意及时性、适时性和准时性,医疗质量必须有时间观念,重视时间对基础医疗质量的影响。时间能影响医疗质量,争取时间就是提高质量。工作效率是医疗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方法。

2经验总结

2.1医疗质量的管理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在大量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结构的形成。首先对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素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上述的人员、技术、设备、物资和时间五个方面。其次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再次对环节质量管理还包括从机关到科室,从技术服务到生活服务各部门,从医疗到科研教学、思想政治、后期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质量管理。

2.2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医疗质量的管理的同时,要进行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即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强调各级医务人员的个体质量管理,应对其进行的所有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强调互相监督,形成一种协调的约束机制,它是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基本保证。由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住院老总、护士长组成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的管理,组织本科室各级人员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质量管理工作情况等。形成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医疗质量管理,负责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研究决策、组织协调。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4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强化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行为,健全药品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二、主要工作

(一)开展一次培训。举办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学习《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提高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及药学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开展一次检查。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是否建立健全各项药品管理制度;

是否严格药品购进与验收、储存与养护、调配与使用的日常监管;

废弃药品包装处理情况;

是否从合法渠道购进药品;

医疗机构其他科室或医务人员是否自行采购药品;

是否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或未经批准向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本单位配制的制剂;

是否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三)建立一套档案。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日常监管档案,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名称,机构地址,机构类别,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证照,法定代表人与药事部门负责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药库药房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等。

三、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3月1日至3月15日)。根据区划调整,加强与卫生部门联系,摸清辖区内医疗机构底数,做好分级分类工作,为下一步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2、宣传发动阶段(3月15日至6月30日)。举办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人员培训班,学习《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详解条款含义,传达文件精神,为贯彻实施夯实基础。同时,各医疗机构应对照《办法》进行自查自纠,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硬件改造,提高管理水平。

3、监督检查阶段(6月1日至10月30日)。组织监管人员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依法严肃查处。

4、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至12月10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日常监管档案;督促医疗机构提交药品质量管理年度自查报告;及时汇总情况,上报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科室所、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工作,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医院评审 PDCA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

PDCA循环法可以被视为一套循环系统,在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使医院质量管理工作进程体现出规范化与标准化等诸多特色。PDCA分别代表管理的4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ek)和改进(Action)。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被视为一个连贯性反馈进程,在反馈的环节中辨识出存在疏漏的方位,对其及时的实施补救对策,从而使医院运行质量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一、医院评审依照PDCA原理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次提出PDCA循环理念,由此归纳出来的科学工作流程,可以应用于各类管理工作中,以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益为宗旨,开展的规划、实行、检查与归纳等工作内容的循环进程。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编制与条例规划都依照PDCA循环原理分别用A、B、C、D四层来体现,逐级递减,借助编制质量管理规划,对其采取整体化实施对策,在此过程中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测评,对合理性缺乏之处做出改善,确保医院管理高质性与安全性处于连贯式优化状态中。A层为优秀,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不仅仅推行与其相匹配的体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督查,确保其处于不断被优化的状态中,调整成效是极为可观的,这便是PDCA循环理念实施的整体性(Plan-Do-Check-Action);B层为良好,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不仅仅推行与其相匹配的体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督查,与PDCA循环体系中的P、D、C(Check)相对应;C层为合格,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不仅仅推行与其相匹配的体制,并将其落到实处,PDCA循环做到了P((Plan)与D(Do);D层为不合格,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只是编制了有关体制或规则程序,却没有将其落实,与PDCA循环体系中的P(Plan)相对应。

二、以PDCA为基准建设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一)遵照两个“符合”,使质量管理标准化(P)

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遵照两个“符合”,这是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化(P)目标实现的依据。两个“符合”的内容可以概述如下:一是符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二是符合医院运行实况。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与《实施细则》规范相匹配,才能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特色彰显出来,为医院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性、连贯性提高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只有在满足医院运行实况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实效性与可靠性,此时形成的管理成绩是极为可观的。所以,为了实现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这一目标,医院管理者应该对《实施细则》规范实施整合对策,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度的探析,分解为了解获知、建设健全、培训考评、应用执行、录入调整改进等5大类别,对其涵盖的5762项考核要素实施分解举措,将其有规划的纳入进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职位上,并实施责任制,以《实施细则》为基准,使结构较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得以建设。

(二)掌握三项准则,促使质量管理工作常态化(D)

首先,组织医院全体职员,借用PDCA循环理念充实职员头脑。上述目标的实现是在《实施细则》的引导下,做好宣教工作是基础,激发职员学习PDCA循环理念的欲望,为其扎实的掌握PDCA循环体系应用机理奠定基础,合理将其渗透进工作实践,这是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被执行的基础条件之一[1]。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医院可以定期的组织全体职员开展培训活动,例如主管院领导对中层干部思想的培训动员;邀约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对PDCA循环理念与原理进行深刻的讲解;医院质管k将评审规范详细解析同时把PDCA循环实际操作要点等知识逐级的传授给全院临床医技科室;

其次,组织医院全体职员参与评审,使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演变成约束其日常工作行为的准则。实质上就是将以《实施细则》为指导思想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进院领导、科主任、治疗师、保洁员等全体职员工作进程中,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节点或者是不同职位的人员均会对医院质量管理工作效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把PDCA循环贯穿进日常工作体系的所有程序上,借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约束性去调整与规范每一职员的行为方式,打造出“人人重视PDCA、人人参与PDCA”的院内环境。在医院所有职员的协力配合下与参与中,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将指日可待;

最后,使全过程监督管控的环节,目的在于使患者就医过程受到科学的管控。新时期下的医院评审工作推行追踪核查法,有效监控方法在各个质量环节中的应用,规划出多样化的质量跟踪渠道与跟踪图样,侧重点在于对优先关注程序与高风险程序的监管,此时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行为的运行得到实时的监管。

(三)整合三级考评,推动质量管理与评审的一体化(C)进程

若要将基于PDCA循环构建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落到实处,以及使PDCA循环理念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建立健全“医院―科室―岗位”三级考评体制是极为有效的对策。将三级考评体制为着手点,对质量管理与医院评审实施整合对策,构建一体化运行模式[2]。强化质量管理和医院评审之间的联系性,压缩管理成本的同时,确保质量管理与医院评审工作处于同步运行的模式中。

首先,应该对医院各级做好监管与督查工作。上述目标的实现可以采取两种行径,一种是院内不同职能部门构建联动督查小组,依据追踪方法学理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整合的模式对每一质量环节进行核查;另一种是院内各个职能部门构建联合互审组,使各项质量监管工作运行效率在互检与互评不断提升。若在互查环节中发现漏洞,以《医院评审/质量管理工作联系单》为基准,发行至责任部或责任人,对其修整时间做出规定,及时上交修整报告;

其次,院内各个科室检查与审评工作应该落实。不同科室要构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队伍,队伍成员有科主任、护士长、质量管理员等,其务必要遵照PDCA循环原理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对科室整体质量管理实况进行整体性分析与审评,尤其是对诊断与护理行为方式进行严格的督查、解析与反馈;

最后,做好岗位自查、自评与分析工作。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院内各个级别各个职位上的职员依据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有关岗位提出的标准,对自体诊断、治疗、护理行为方式不定期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优化。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在协助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方面有所帮助,并协助其取得最佳效益。

(四)构建良性循环体系

新时期下,多数三甲医院积极构建以联席例会、管理评审、统计分析、预防及纠正为基准的4类连贯性改进体度,体制之间相互辅佐、相互补充,构建联合体系,确保医院质量管理体系顺延PDCA循环轨道良性运转。

首先,联席例会体制的落实。质量联席例会开展频率为1次/月,参与人员院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临床专家,具体工作内容为对监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度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编制修整规划,使其体现出标准性,整合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推行。并且在例会中,对上一阶段整改的成效进行总结,没有处理的问题规整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

其次,落实管理评审体制。实质上就是联席例会成员定期的组织管理评审工作,针对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运转实况、医疗卫生材料供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明确调整规划,目的在于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环境中的适应性、实效性以及可行性;

再次,落实统计分析体度[3]。这一体制实效性的发挥,对医院信息系统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在这一系统的协助下,质量监管人员对医院运转模式、患者安全性、医疗卫生质量、用药配药科学性、医患对医疗服务内容满意度、出院病案首页信息完整性等资源有了整体性了解,对信息资源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的发现可能引发某类问题出现的提示性信息,将信息资料与可能出现的问题上交于联席例会,对其发展趋向与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编制最有效的处理规划,此时医院医疗事业运行质量处于不断被调整与优化的模式中。

最后,落实纠正与预防体制。在联席例会、管理评审、统计分析等系列性环节的协助下,医院质检部门发现了现存问题与隐性问题,协助各有关处、科室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督查它们积极的施用带有实用价值的纠正与预防手段,从而使质量管理处于连贯性修整状态中,将一些潜在型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三、医院门诊PDCA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编制标准,明确目标(P)是基础

具体是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等相关法律法规,整和医院发展实况,编制专属本院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实施办法》,使其演变成门诊质控的导向性文书,与此同时编制并推行《门诊病历检查评分标准》、《门诊服务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等标准。

(二)构建团队,执行目标(D)是关键

门诊质量管理组是由院领导统领,门诊部和质检办协同构建的,组员有质检办、医务部、门诊部、药剂科等科室负责人与临床专家。门诊质量管理组职责为对全院门诊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对其施以表彰或惩罚,监察其在质量修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4]。委派专员对各临床科室的门诊质量进行管理,确保门诊质控工作落实到相关科室人员,此时质量有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三)参照指标,检查落实(C)是重点

依据《门诊病历检查评分标准》、《门诊服务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处方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等考评规范,门诊质量管理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检查工作开展的频率务必要保证1次/月,对各类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类,确保等级的详实性以及统计的精确性,评分的科学性,对检查实况和规划目标实施对照策略,解析门诊医疗服务质量运行状况,针对检查结果,对门诊工作者的工作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反馈处理,评价总结(A)是保障

把门诊质量检查结果规整进科室总目标考核体系中,同时参照总目标考核有关规范对其实施奖惩体制。门诊部负责人参照门诊质量管理组提出的建议,利用院内局域网、HIS系统、反馈单等多样化渠道,精确的将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至各临床科室,与临床科室专家、当事医生共同探究门诊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归纳经验,使质量检查结果体现出标准性与规范性。经验总结的外在体现形式是相关体制的建设与实施,旨在最大限度的规避门诊医疗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相似的质量问题。

(五)成效总结

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推进了医院门诊质控体制的完善进程。新时期下在门诊医疗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均处于较高的层次上,在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协助下,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处于不断被修整与优化的模式中[5]。大幅度的降低了重大医疗安全、医疗差错事故出现的概率,同时各类医疗文书达标率、处方合格率均有所提升。

由此可见,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提升医院门诊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PDCA循环不存在终止点,K止点承担着起始点的角色,为大循环囊括小循环、环环紧扣,不断提升的进程。另外,PDCA循环规划环节中需要相关科室人员的辅助配合,从而确保质量管理规划的实效性,并得到广大职员的肯定。

检查反馈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强化质检人员与有关科室、人员互动性的关键,从而使质量问题成因得到深度分析,有效的处理。当然,为了维护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价值,应该积极将PDCA循环检查结果和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晋升等多样化体制关联在一起,参照质量问题,对职员知识、技能水平进行有目的性培训,为行为规范、素质优良的职员提供进修、出国深造等机会,旨在调动院内各级各岗位人员参与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思与总结,使院领导以及质检办深刻认识到若要使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全员参与是保障,调动各科室个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踊跃参与进质量考评规划的制定环节中,从而使考评规划得到全员的肯定,使其演变成工作行为规范;同时对质量考评标准采取量化举措也是极为必要的,用数字说话,实现规范医疗服务人员工作行为方式,激发其为患者服务热情的目标;此外,在构建与推行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确保质量考评的精确性与实效性,同时也达到大幅度压缩质量管理成本这一目标。

四、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意义

首选,其有助于医院机制的完善,以及院内培训工作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参照《评审标准》的规范,在全院有关科室的协助下院职能部门对各类医疗体制、质量控制指标、服务程序、岗位职责实施增补、修整、整理分类举措,完善医疗业务体系。其次,其推动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进程。具体体现在在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协助下,院、科、岗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体现出完善性与规整性特征,质检办有规划、有目的性的对全院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监管与控制,使综合治疗检查、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单病种质量管理检查等多项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并将发现的问题以修整通知书的形式下发至科室与个人,做出时间限制。再者,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最大限度的激发了院内职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绩效考核与工作量、工作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各个科室职员密切合作,共同优化工作质量,强化科室人力资源聚合力,为医院事业的发展与最大效益的取得贡献力量。最后,PDCA循环理念的推行,对医院文化体系建设起到了辅助作用。医院文化作可以被视为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整合体,其性质为文化管理,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久发展的动源。PDCA循环下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的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管理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展现了医院质量管理与服务观念的现代化l展趋向,这是其文化素养的外在体现形式。

五、结束语

总之,PDCA循环理念在医院管理进程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的优化质量管理工作绩效,PDCA循环的4个时期处于对立的模式中,每一时期优涵盖了数个PDCA子循环,环环相扣,使PDCA循环质量管理水平初步不断上升的状态中,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完善医院审评工作模式这一目标,质量管理工作不是阶段性的,体现出常态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傅桂芬,梁惠娟,莫云,李大兴,黄悦昌,全键,李恒,黄蔷薇,覃婷婷,林华.免责直报系统结合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01:10-12.

[2]常虹,袭燕.软体类管理工具在我国新一轮医院评审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5,17:303-304.

[3]史树银,郭祥萍,丁欣.PDCA循环促进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J].新疆医学,2015,07:989-991.

[4]王道雄,邹佩琳,涂宣成,肖万超.德国KTQ质量认证体系在医院后勤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06:74-77.

医疗质量管理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构建 持续 改进 医疗 管理 体系

目前我国的医院,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体制的逐步健全,如何构建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医院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是否有效,对医院工作能否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院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步总结,尝试建立了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基础是全程病例管理

全程病例管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在医疗服务与医疗质量基础上,通过明确医疗工作中的服务流程,对患者自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实施动态、有责任人、有沟通、有反馈、有评价、高质量、全过程的服务[1]。全程病例管理涵盖门诊的各个流程,以及住院护士及医生的服务流程,重点有查房流程、会诊流程、手术流程、抢救流程、检查检验流程、信息沟通流程、出入院流程等,它是整个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所有的工作将以此为平台,逐步开展并深入。

2 基本医疗质量管理是关键的技术保证

基本医疗质量管理涵盖医疗质量建设的制度保证和技术保证,包括对医生的基础质量培训与考核,各种操作常规的熟练程度、疾病诊治的理论基础、病历书写质量等。通过基础质量把关,对医疗质量的风险做到技术保证,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3 病例分型

通过运用病例分型管理,可有效的加强环节质量管理。病例分型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数字化考核,它根据疾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的变化,将疾病分为A(单纯普通型)、B(单纯急症型)、C(复杂疑难型)、D(复杂危重型)四型,通过对病种治疗效果的评价,确定科室、管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效果。主要评价指标有:危重率、P值、优良率、综合值、平均住院日、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药品比例、人均医疗费、日均医疗费、人均药费、日均药费等。病例分型改进了管理方法,对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4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针对特定的一组患者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治疗要依据事先制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2]。本院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不是单纯机械的执行,而是与病例分型结合进行。针对病例分型的A、B、C、D四型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诊治方案,实现了对同种疾病诊治过程的分层管理,满足了更多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转贴于 5 病种质量费用管理

对住院病种进行分类统计,明确了各科收治病种范围。在结合诊疗常规及医疗市场的需求下,确定了259种疾病,进行单病种质量费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作为单病种的质量保证,对259种单病种逐一进行了临床路径的设定,明确了单病种的准入范围、治愈标准、每日治疗内容、每日费用、住院天数、总费用等[3]。让广大患者用较低的费用,使常见病、多发病得到高效、优质的治疗。单病种并不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覆盖范围广、费用低,实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让群众对医院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加强了医务人员对于基础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强化了基础质量建设。通过单病种质量费用控制,增强了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1]。

6 临床审计

临床审计由医疗、护理、经管专业组承担,以临床工作为主导,按照预定计划,对所有指标体系依据时间、医院工作重点,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方位审计,涉及医疗、护理、行风、经济运营等多方面,突出对医疗质量、工作流程、治疗效果、经济运营的检查,评价与持续改进医疗工作,实现对临床工作的动态监控,从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临床审计将医疗、经济监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临床科室,引起管理者和医院员工对科室运营的高度关注,形成全院上下对医疗运营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患者满意度提高与医院文化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患者满意,患者满意度提高才是评判管理体系有效与否的关键指标。从医院文化来讲,只有把医院文化作为最终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各项工作融入到医务人员的日常行动与思想中,才会在工作中形成合力,使医院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奉刚,张卫富.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实践.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2):103~106.

2 朱士俊.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9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