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集中化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服务集中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迅猛,对于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处于发展最为旺盛、速度最为快的时期,所以我们的很多企业都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一些具体的综合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个人乃至是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例如:包括 IPO、发行信用债券、发行抵质押债券和信托理财产品、引入 PE 投资人、发行担保债券以及含权可转换债券等。然而一个企业往往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对于很多大型的企业来说,他的相关子产业遍布在各个区域,往往企业的负责人都希望通过一家银行的金融服务,统一对于企业的所有区域进行相应的管理,这就需要银行在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同时,向企业提供跨区域发展的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整体数量,帮助客户减轻负担。

但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金融机构具有十分强的组织能力、调配能力,对于各个领域的资源以及人力进行的合理的组合安排,既要做到向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又要保证客户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客户想要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优良调配,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各种渠道都要一一打通,并且确保没有问题,例如:产品、信息、市场和服务等等。调动一切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这里所调动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内部资源,还有外部一些十分必要的资源,也需要金融机构去调动,例如政府或者其他的相关的机构等等。然后金融机构要通过组合各个产品、服务、市场和渠道,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银行业创新发展的趋势性的选择。

随着信息、资金、交通等各方面区域的不断突破,企业也在不断地向着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迈进步伐,我国的金融机构更应该紧随脚步,提供让企业放心,帮助企业跨区域经营的金融服务,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结果。然而面对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一下子向企业提供多个地区的综合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改革的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将较为重要的、客户比较倾向的金融服务进行先改革,先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管理,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慢慢改进,慢慢实现所有金融服务可以跨区域管理的结果,满足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对于商业银行目前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研究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历程中,跨区域运营以及帮助客户跨区域管理已经成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些国家为了防范和托比一些金融风险,曾经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管理进行了阶段的限制。后来相关的学者也对这一现象产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刻的研究,对于跨区域经营管理进行了相关的论证。这样经过大量的事实和研究结果证明,银行业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管理的模式无论是对于银行业本身,还是针对于企业客户来讲,都是可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控风险等一些是实质性好处的,这样也同时有利于银行间的优化资源配置,展开自由的竞争,这样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也同时起着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银行客户的跨区域运营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的趋势,这些限制和管制措施逐步得以取消。

通过跨区域经营,银行可以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获得最合适自己的经营模式,再通过经营模式的优势,完成相关产品以及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相关风险的可控性,以及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上升,从而增加银行的稳定性。

通过纵向对于时间序列的研究,跨区域发展经营更加有利于银行资产规模的提升,同时对于区域发展也起着繁荣发展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判断主要是基于银行的跨区域集成化金融服务的形成对于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也十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的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这样银行也可以通过跨区域分支机构的设立和产品的相关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在帮助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业的业务风险水平。我们同时也希望在各个行业呈现的竞争态势都应该是和平的、平等的,不应该出现各个机构争相耍手段,忽略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跨区域运营的模式,银行间的竞争就可以实现自由化发展,实现良性发展,竞争对手间将通过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等手段来巩固其竞争地位,从而使客户获得更好、更便利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跨区域运营,银行在获得更好的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通过跨区域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提高银行的资产使用率和经营效率,有效降低中介费等经营成本,还有可以明显地降低贷款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和相应额成长空间;跨区域运营也可以促进银行金融业的资源的流通个优化配置,从而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存款集中度的下降也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多地区经营有利于稳定民心,增加地方经济的稳固增长,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起着非常有利的促进作用,并且这样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短期的,而是具有相当长的时效性和相当稳定的作用,对于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对于跨区域的运营模式的作用和效果的研究还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区域的定位和相关的选择机制确是少的可怜,所以对于很多银行企业来说,这样的研究往往没有最根本的指导作用,银行产业的机构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进行改革管理,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改革,这样企业往往很迷惑。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定位,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跨地区运营管理,快速帮助自身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以某一个城市或地区为起点,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的进行扩散,逐步扩展到多个城市、多个地区之中,在这一部中,对于城市的定位和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银行产业的相关负责人对于目标城市系统而科学地进行评估才是保证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必要保证,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对于评估指标的要求也是十分客观的 ,我们要求评估指标既要保证跨区域运营模式的稳定性和重点的体现,还要概括到各个方面,考虑周到,不应该对金融服务行业有所影响,保证金融产业的稳固发展,还要保证各个指标之间不能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阻碍金融银行业跨区域运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估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宏观与围观的因素,也应该结合实际,考虑到银行内部以及银行外部的活动,从实际出发,做到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能够从根本上影响银行业的发展,根据一些较为权威的研究结果,本文选取了经济因素、 金融市场因素、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政策因素 、社会因素、市场竞争因素以及银行自身因素等七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一)经济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济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什么样的经济效益,都是由于区域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的,银行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金融机构,拉动经济的产业,所以对于银行业的发展,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最不可缺失的,在区域评估时,经济因素也应该首先被考虑进来,并且予以重视。

(二)金融市场因素

金融市场的发展好坏与发展速度会直接影响我们金融银行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的形成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成化稳固发展,我们首先就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固发展与快速健康的形成,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所以金融市场因素也是在区域评估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三)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所谓的支持与鼓励也就是指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如何,如果一个地方政府都不能保证自己地区的经济稳固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相应区域的银行产业又怎么会发达,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不同程度的反映着相应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所以在进行区域评估时,地方政府的财力是必须要考虑进来的,而且还要作出详细系统的总结性文档,以供相关部门的研究。

(四)政策因素

什么样的企业想要飞速发展,都不能脱离组织、违反政策,银行产业也同样如此,我们进行的任何银行业的发展规划方案都应该是符合国家政策,促进国家经济稳固发展的,这样的方案才能被保证顺利地进行、有效的实施。

(五)社会因素

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什么样的举措都应要做到合乎国情,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自身国家的社会背景,对于跨区域管理的相关规定中,不应该出现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应该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响应社会的号召,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地客户,创造更高的效益。

(六)市场竞争因素

对于区域管理,必要的工作就是了解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不管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还是市场竞争过于温和都不利于银行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银行产业进行业务的创新和拓展都有着阻碍性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健康的形成市场竞争环境,良性发展。

(七)银行的自身因素

在选取区域时,外界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实际因素更有价值,我们一定要考虑银行的自身因素,无论是制定战略目标还是战略方法上,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银行快速发展,稳固提升。银行的资产,业务类型以及客户人群等等都是必要的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银行本身的。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就是实施跨区域经营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实现多地区的资金有效管理,在实施跨区域管理的前提就是结合所有相关因素,制定一个系统科学的方案,确保计划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闫晓莉,徐建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杨一锋.改进贝叶斯算法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欧永生.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路探讨[J].贵州农村金融, 2009(07).

[4]刘长喜,张晖.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模型发展评述[J].生产力研究, 2005(02).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2

一、商务服务业的行业分类和产业特性

(一)行业分类

商务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成长性较好,其外延范围在不断拓展和延伸。

国际统计口径。国际上商务服务业通常采用大商务的概念,不仅包括我国统计意义上的商务服务业,还包括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比如,OECD国家商务服务业(Business Services)又叫产业服务或企业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与技术检验服务,经营组织服务(包括管理咨询与劳动录用服务)与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商务服务业主要包括法律服务业、会计服务业、建筑和工程服务业、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相关服务业、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业、公司企业管理等。

中国统计口径。我国统计口径的商务服务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小商务的概念。按照我国2002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商务服务业(含租赁业)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租赁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 旅行社、会展等其他商务服务。

商务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之间的关系。商务服务业行业门类较多,新产业不断涌现,国内相关文献多使用“中介”、“咨询服务”等概念来指称商务服务业,给产业的界定和使用造成很多混乱。在国外,相当于我们所谓中介概念的是专门职业,或称专业服务,其中大部分职业,由政府指导或行业协会确认执业资格并颁发执照。同时,专业服务在我国现行的商务服务统计范围内,所占比重较高,至少在60%以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本报告的研究重点主要限定在专业服务领域,同时涉及会展和租赁业,专业服务具体又包括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其中咨询服务包括工程咨询、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决策咨询、其他专业咨询五个领域,各部分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二)产业特性

综合发达国家、地区和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其产业特性有四:

一是高成长性。商务服务业作为现代新兴的生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成长性强,尤其是在工业化中后期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发达国家的商务服务业发展迅速,OECD国家的战略性商务服务业,信息与软件服务、研发技术服务、销售服务、企业集团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近年来年均增长达到10%,美国商务服务业的收入和就业2002年比1997年分别增长45.8%和30.2%。商务部研究院金萍的相关研究显示,2005年美国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9.2%,是制造业占GDP比重的1.06倍;商务服务业劳动生产率2005年比1997年增长18.06%,高于制造业1.06个百分点,高于金融业4.9个百分点。可以说,商务服务业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为强劲、最为活跃的生产部门。

二是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三高特征。商务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基础,对商业活动的抽象分析和定制化程度高,以知识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表现为人力资本密集型。2007年上海和北京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上海综合性专业服务的从业人员正向高学历、高智商、高收入、年轻化方向发展;商务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北京市,从业人员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海归派自主创业的人员比例逐步提高。

商务服务业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贸易性不断增强,技术含量也得到很大提高,是新技术的密集使用者,是创新的来源,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引导高新技术的领跑者。由于商务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智力密集的特征,所以,其创造的附加值也高于一般产业,专业服务发达的中国香港地区,其平均附加价值占到产业产值的66%,远高于一般工业附加值占产值比重的30%。

三是具有顾客导向型的价值增值效应。商务服务企业通过与顾客的不断交流和合作,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使其自身蕴涵的价值效应得以放大和增强。知识、经验、信息、品牌和信誉是知识密集的专业服务公司赖以创造价值的要素,也是专业服务公司各条价值链的主体部分。

根据Stern 和 Hoedman(1987)的研究,大多数专业服务是需求者定位服务,服务供应商要到客户所在地去提供服务。专业服务价值链是一个不断与顾客沟通、交流,从中了解和发现问题,为顾客解决问题,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控制和评估的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客户的高度参与。通过服务企业的价值链可如图2所示。

四是强集聚性和辐射力。国际经验表明,商务服务业高度聚集于国际大城市,强力辐射相关工业产业。跨国公司以此进行全球统一管理和协调,提高其区域控制力。美国是专业服务最发达的国家,其咨询营业额占全球咨询市场的50%,纽约尤其是曼哈顿地区大量公司总部云集,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服务机构,如技术咨询、会计、法律、市场营销等各类服务性咨询事务所,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全世界的服务管理中心。

二、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驱动机制

商务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强度,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从影响我国商务服务业供需的直接因素看,动因主要有四:

(一)专业化分工深化产生的需求拉动

从上面对商务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分析得知,在工业化中后期,商务服务业成长性较强,不仅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而且其发展过程还伴随着大量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商务服务业中的每一个行业都是一定阶段经济分工深化的产物,特别是在制造业迂回程度和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并呈现服务化的趋势下产生壮大的。随着大规模生产体系的瓦解和灵活性生产组织理念的诞生,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性企业追逐利润和创新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内部分工不断细化,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的意愿和倾向逐渐增强,越来越多地需要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型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这样便派生出制造业对商务服务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对制造业链条上的各种技术咨询和专业服务、品牌管理和营销渠道等关键环节的强烈需求,以满足生产企业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敏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二)体制改革释放的供需动力驱动

企业层面的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使得企业对会计、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从需求层面促进了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的发展。198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家会计事务所。1992年以后国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重视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部分地区开始率先进行律师体制改革,国家统办律师事务所的体制被打破,企业与政府对律师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律师事务所成为市场的专业服务组织。

政府层面的管理体制改革,从供给层面推动了咨询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咨询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相继出现了各类工程咨询、投资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以及信息咨询机构。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明确规定了投资项目申报必须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推动了投资咨询机构的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机构开始进入科技咨询服务领域,由此便产生了大量的科技咨询机构。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咨询机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无限责任、私营、合资咨询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非国有咨询机构数量远远超过国有咨询机构。

(三)国际化程度提高产生的供需拉动

商务服务业是应国际经济对全球市场细分、产业转移和生产型企业应对全球化发展需要而产生壮大的。随着中国商务服务贸易开放步伐的加快,各种形式的中外合资、合作商务服务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增加了国内商务服务领域供给能力和业务品种。同时,国际化程度提高还从三方面增加对中国专业服务的需求: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加速了跨国公司资本、劳动和技术在中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跨国企业业务模式日趋细分,为了提高其对中国的区域控制力,需要对散布于中国的生产基地、原材料基地、销售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需要在中国设立亚太总部和适应性的研发基地、物流基地,由此便产生了对部分国内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市场研究等专业服务方面的需求。二是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向开放,加速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组、重组、境内外融资的步伐,增加了国内企业对国外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相关政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咨询需求。三是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强,对专业服务等外脑咨询的需求增加。

(四)信息网络技术产生的供给驱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技术竞争逐步加剧,二三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商务服务范畴更加广泛。加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刷新了传统商务服务概念,创新了服务提供的途径以及用户界面的互动方式,创造了商务服务的新途径,大大拓展了服务提供的范围和可交易性,许多新的服务模式、新的商务服务品种和种类由此而不断产生。一些行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商务服务平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的科技服务形式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引起了服务模式的创新,使得这些服务平台能够集成各方资源和信息,整合政府、研究部门、企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为企业、政府提供更为强大、更为专业化的服务。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美国欧盟日本

目前,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开始受到空前重视,2007年3月,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世纪70年代前后,欧美等国均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并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全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地区为代表的国际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域的发展特点和促进政策,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经验借鉴。

一、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的由来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目前,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说法。本研究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等改造和发展起来,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行业的总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过升级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二是随科技和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服务业态,如软件、互联网、IT外包等。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具备五大基本特征,即知识性、高增加值性、高素质性、高技术性和新兴性。

我国最早“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是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时提到“由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后来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也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随后在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二、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1.现代服务经济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首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对提高国家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现代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最优活力的经济体,也主要得力于区域信息服务业、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随着现代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产品结构也呈现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产业组织在经历了工业时代跨国化后,在服务业经济时代正在出现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的新趋势。

2.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国际大都市 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个或多个突出功能,其影响力和辐射功能超越地区、国界,波及全球。就产业发展而言,国际大都市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世界不少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在20世纪70年代或以前就完成了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过程。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在这些区域制造业衰败过程中的快速发展,使国际化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羊”;并且,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区域的辐射半径,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强大。

3.新技术与行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不断提速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得以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新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服务业渗透,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基于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如商务服务、健康、咨询、教育、法律、创意等新兴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发展迅速;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与新技术不断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出更广阔的市场,如与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结合,实现了时空的拓展。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基础计算环境、智能终端等方面,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技术的拓展方向和支撑平台。

4.服务贸易、外包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热点

服务贸易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获取外汇收入、改善本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地位的重要途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另外,全球的服务外包市场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据AMR和Gartner的调查和预测,2003年到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年均8.2%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244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总值将达到1.2万亿美元。从发展趋势看,全球服务业的离岸外包是一个增长趋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的研究预测,到2008年从业人员将达到410万人。毕博的调查和预测也认为,2007年全球连服务收入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2007年将达到500亿美元。

三、美国、欧盟、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1.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美国现代服务业增长快、总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2004年,美国服务业规模9.02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业规模的32.12%。2000年到2005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增长了21.82%,教育和健康产业增长了18.91,均超过了服务业的平均增长率。目前美国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业、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接近服务业总体规模的一半。

形成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链是美国现代服务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纽约服装产业,好莱坞电影业,硅谷电子产业都在区域内形成了良好运转的产业链结构,研发、设计与制造形成一体化运作,保障了产业的稳定发展。纽约服装产业注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服装生产、商业运作等各个环节,服装设计和服装制造紧密协作,形成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好莱坞电影业是集制片、后期制作、院线发行及动漫、游戏、小说、音像制品等周边产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而硅谷区域内的创新环境,形成了高端电子产业环节与以风险投资、软件开发、研发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链结构。

都市区成为美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载体。都市区是美国的产业核心区和人口聚集区。美国现有都市区361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有50个,居住人口1.6亿,占据美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美国都市区贡献了全国GDP的85%,提供了全国就业机会的84%和工作收入的88%。都市区在地区内形成劳动力、资金、信息的集聚,还拥有较好的交通网络系统,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都市中心区中的一些制造业开始向转移,中心城区形成的“空腹地带”吸引了金融、科技中介服务、创意产业等知识型服务业的集中发展。

2.欧盟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目前,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经济区,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服务经济体。2004年,欧盟服务贸易增加值达到6.75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4%。根据WTO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欧盟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46%。从产业构成看,伦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巴黎是国际知名的时尚之都,鹿特丹是欧洲第一大港口城市,法兰克福则是世界著名的航空城市,另外芬兰的基础电信,瑞典的现代旅游,瑞士的金融服务等都十分的具有特色。

构建核心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是欧盟各大都市的主要发展策略。伦敦金融城在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积聚了云集了5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目前,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场外金融交易市场,基金管理中心和外汇交易市场;另外,在金融城周边的内伦敦地区,形成了英国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拥有商业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仅零售销售额就达到年均50.5亿英镑。巴黎形成了 “一主两辅”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巴黎市区是城市主中心,集聚了巴黎70%的金融机构,60%以上的企业服务业,15%的商业中心;拉德芳斯是巴黎重要的企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积聚了1600多家企业,包括法国最大的20个财团和20%的世界100强企业;马尔纳-拉瓦莱地区是研发服务及商业服务企业的集聚区,同时也是休闲产业的集聚区,世界知名的迪斯尼就位于该区域的欧洲谷内。

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服务,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区域产业转型,城市化与信息化不断发展。许多区域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服务,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引领地方产业走向高端,并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已成为整个欧洲的立体交通枢纽,拥有全球领先的航运设施,并建成了欧洲最大的现代化的机场,法兰克福机场一直位居全球前十名。另外,法兰克福的金融业、会展业等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德国的重要的金融中心,国际著名的“会展之都”。与之类似的还有荷兰鹿特丹的港口物流业、瑞士的旅游业等。

3.日本现代服务业研究

目前第三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3%以上。从第三产业的贡献度看,批发零售、租赁与汽车服务、信息与通信业占据前三位。根据2005年日本《第三产业发展指数》,批发零售业在日本第三产业比重中占到了25.77%,位于各行业之首;个人与商业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0.32%,位居第二;排在第三和第四的是情报通信与金融保险业,分别占到9.06%和8.90%。

东京现代服务业“一核”独大格局。2004年,东京服务业的总收入达到41.22万亿日元,不但在日本城市服务业中排名第一,并且比排名第二的大阪高出18个百分点。大阪、神奈川和爱知三大地区的服务业收入总和仍然比东京少9.37万亿日元。东京服务业的企业平均规模为17051万日元,是日本服务企业平均规模的2.1倍。另外,东京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日本全国的16.87%,劳动力报酬总额为日本全国的22.13%,薪资水平达到了全国服务业平均值的1.31倍。

高端要素的高度积聚造就东京现代服务业强势地位。东京GDP一直占日本GDP的30%左右,全日本资产超过10亿日元的大公司有近一半在东京,45%以上的上市企业也集聚于此;信息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网络服务的集中度高达80%;银行在东京所发放的贷款占到其融资总额的41%,证券交易更是占了86%,是日本的金融和管理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第三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四、国外现代服务业促进政策借鉴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成为各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涉及推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减免、优化基础环境、开放服务业市场等各个方面,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产业发展政策

美国芝加哥政府于1989年提出“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大力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企业集聚。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芝加哥吸引了摩托罗拉、朗讯等一批IT企业落户,区域高技术产业得以飞速发展。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于2006年提出以巩固服务经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加速战略,大力推动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产业适宜的发展环境,并努力协助企业培育人才。日本政府2006年颁布“新经济成长战略(New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带动日本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提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内容产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并将提高生活质量和商业运营效率作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2.税收优惠减免

通过税收减免扶持产业发展是各国政府采用较多的措施。911之后,纽约为振兴曼哈顿下城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项包括商业振兴项目和下曼哈顿能源项目两部分的经济振兴计划。提出对下曼哈顿地区符合条件的商务楼宇,给予房地产税和商业租税的减免优惠,并且为下曼哈顿地区的商业企业和高技术企业,提供最长达12年的电力成本折扣优惠,最多可为业主节省约40%的电力费用。韩国政府也制定了强化服务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措施,并通过税收减免支持服务业发展。规定尤其对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扩大减免税种,并增加特别税额扣除。另外,为支持服务业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对服务业企业的财产税和综合土地税给予减免50%等。

3.优化基础环境

在推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着力解决住房、公共运输、土地供应等直接影响服务业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积极促进经济与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在“新经济成长战略”中提出,建立服务业研究中心,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协助拓展服务业领域和国际市场,扩大服务业需求,制定政策措施推动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技术利用等,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4.开放服务业市场

美国大力促进《服务贸易总协定》、《金融服务协议》、《基础电信协议》等文件的签署。不仅积极推进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和亚太经合组织贸易自由化进程,还与加拿大、墨西哥、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为服务业出口市场提供支持。另外,美国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全球共享信息通信网络,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市场,有力支撑了本国通信产业的发展。日本为推进本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消除服务业相关的行业进入壁垒,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努力接轨国际市场。2005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新的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减少了对公司经营活动的限制,提高了并购对价形式的灵活性。另外,日本政府还对民营企业开放了学校、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并且在出入境和居住制度方面,延长技术人员居留期限,扩大国际相互承认信息处理技术人员资格等。

五、结语

我国已经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发展时期,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借鉴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我国在产业战略方面应以比较优势区域为中心,促进区域现代服务业的梯次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内的“专业化空间”建设和产业集聚。而且,我国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已经率先崛起,为我国打造如硅谷、华尔街、伦敦金融城、日本银座等世界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我国应该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市场拓展和发展环境建设,大力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支持我国中小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有效的财税支持措施,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洁高汝熹:东京的知识服务业[J].上海综合经济,2001(6)

[2]赵彦云王仁曾: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2)

[3]松本一幸洪丹萍:日本服务业的未来[J].经济资料译丛,1993(4)

[4]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5]边疆:美国服务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1(9)

[6]赵彦云王仁曾: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2)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4

一、石家庄发展生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石家庄生产业存在的不足需要我们加快发展。首先是经济总量低。从石家庄的情况来看,2007年石家庄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2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5%。其中,生产业实现产值392,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产值的42,7%。其次是结构层次低。2007年石家庄的交通运输实现产值将近230亿元,占服务业产值的24,98%~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实现的产值为28亿元,只占服务业产值的3,03%;金融业,实现产值72亿元,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则分别为48,4亿元和42,3亿元。从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第二,发展生产业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外迁后的产业续接和产业替代问题。按照市政[2008]14号文件《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石家庄将利用3~5年时间把主城区中的大多数工业企业逐步搬出,其中就包括石钢、石药、华药、常山纺织等这些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那么,这些外迁后留下的地怎么办?我们不可能都把它搞成商品房,也不可能都建成大型商业区等这些消费性的服务业,应该发展生产业,这样有助于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提高产业结构中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

第三,五大基地建设也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目前,石家庄的五大基地建设中有的项目已经完工,(比如循环化工示范基地,东华5万吨氯基乙酸和旭隆20万吨硫酸等2个项目已经竣工)有的项目正在建设中。怎么来提升五大基地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其附加值和创新能力呢?就要依靠生产业来支撑配套。生产业能够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其他产业形成良好的融合与互动,对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产业产生渗透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发展总部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好生产业。石家庄2008年出台的《关于优化省会产业布局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来石家庄设立大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等职能型总部,大力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石设立总部。那么,最能吸引“总部”落户的,并不是富丽堂皇的楼宇和宽阔气派的广场大道,而是信息、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聚优势,这些对石家庄来说优势并不突出,需要加快发展。

二、石家庄发展生产业的若干建议

目前,石家庄已具有发展生产业的资源禀赋,大型物流园区正在建成,省际城市交通圈的打造、金融规划区的谋划等等,这些都为发展生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依托这样的优势,抓住机遇,以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环节为重点,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为路径,大力发展生产业。

第一,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动力。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等。在产业融合与升级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信息服务业的支撑。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增值、创新增效、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纽带和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使信息服务业持续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技术推动力。石家庄出台了《关于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并提出到2011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提高到3%,成为全省信息服务业基地。这是提升石家庄信息服务业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进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发达国家发展信息服务业的经验表明,信息服务业的成长主要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扶植、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的科学规划和国际化的人才。因此,我们要继续完善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构建信息服务业良好市场环境,加强信息服务业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信息商品的知识产权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培育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规范信息服务企业竞争行为,打破行业垄断以及行政垄断,实现公平竞争,适当放开市场准入,统一规划、多元投资、开放经营,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人才。

第二,把培育商务、研发设计服务业作为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业的中心任务。商务服务业是建立完善的投资环境、推动生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看,石家庄提出“三年大变样”,投资规模大,建设项目多,现阶段确确实实是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特别是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的最好时期。要对会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签证类服务以规范提升为主,加快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注重培育知名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对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等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通过大力发展会计、咨询、设计、创意、律师、知识产权、信用管理等商务服务业,发挥商务中介在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笫三,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业发展。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生产业是制造业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有利于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石家庄提出要建立五大基地,其中之一就是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生产业应以服务于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立足点。为其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培训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另外,也要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生产业延伸。比如,制造业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等,从而使制造业本身的投入比重相对降低。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5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电子商务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帮助中小企业拓展新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小、灵、快的优势,完成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定销”向信息时代的大规模定制、柔性化生产、个性化营销的升级。

一、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

调查数据显示:

1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对GDP做出贡献。2009年,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创造的新增价值占我国GDP的1.5%。拉动我国GDP增长0.13%。

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对内外贸贡献突出。2009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99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0.3%。内、外贸交易规模分别为1.13万亿元和0.8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国内商品销售总额和出口总值的6%和8.9%。

3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拉动就业明显。2009年,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创造的新增就业超过130万,相当于我国200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1.7%。全国中小企业每增加1%使用电子商务,将带来4万个新增就业机会。此外,电子商务还带动了大量创业机会和间接就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电子商务服务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的营销、采购、支付、储运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服务商在这些环节的收入也有相当大的规模。以应用最广泛的营销推广环节为例,中小企业在营销及推广的投入(即为中小企业提供营销及推广服务的服务商收入,包括平台类和搜索类等)超过100亿,年均增速接近20%。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带动了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支付、信用体系的建立,对优化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增加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提升经营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1 电子商务加速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2009年总营业额同比增速平均为7%,其中电子商务带来的年销售额同比增速为20.3%,是不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总营业额增速的1.35倍。

2 电子商务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人均产能。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人均产能比不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高出10.9%。

3 电子商务明显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在小订单利润率、产品多样化程度、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高于不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9~15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一)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环节集中并保持高速增长

1 集中在采购和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多个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应用最多的是采购和销售环节。通过互联网寻找过供应商的中小企业达31%,通过互联网从事营销推广的中小企业达24%。

2 各环节应用水平差异较大。在采购和营销等环节中,能熟练使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15%,能熟练使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推广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13%,在物流等其他环节中能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低于10%。说明中小企业在各环节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差异较大,同时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各环节应用均高速增长。在营销环节,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到15.2%;在采购环节,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14%;在物流仓储环节,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到10%。

4 不同类型应用水平差异大。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营销环节为例:

从规模看,中型和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高于微型企业。通过互联网从事营销推广的中小企业中,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型企业占全部中型企业的16%,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小型企业占全部小型企业的15%,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微型企业占全部微型企业的6%。

从贸易类型看,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高于内贸企业。通过互联网从事营销推广的内、外贸企业中,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比例较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内贸企业高8个百分点。

从产业链位置看,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生产型企业比例较熟练使用电子商务的批发零售型企业比例高4个百分点。

(二)电子商务在营销、采购环节作用明显,在物流仓储等环节作用有待提升

1 营销环节。营销是电子商务投入最多的环节,有10.3%的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营销环节投入资金,投入金额平均占企业总营销费用的13.4%。而在营销环节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带来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17%,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小企业非常高效的营销手段。

2 采购环节。在采购环节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中,通过电子商务的采购额已占到中小企业总采购额的17.3%。

3 投入产出比。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每投入1元钱的营销费用,能带来40元的订单生意(即销售额)。

4 在各个环节的作用。

(1)营销环节。应用电子商务时间越长,中小企业在订单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就越低。在“订单来源上的困难”和“因诚信问题难以获取订单”两个问题上,使用5年以上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存在这两个问题的比例较使用1年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分别低14和10个百分点。此外,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展现企业信誉方面的作用突出。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中,67%的中小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扩大了企业的信誉传播,比不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比高出27个百分点。

(2)融资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形成的网络联保、信用贷款等方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上的效果明显。使用5年以上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在融资

环节中面临担保困难的占比比使用1年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低17个百分点。

(3)企业信息化管理。对比不使用与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中,认为电子商务能明显帮助解决信息化管理(包括营销管理等)问题的中小企业占比为49%,比不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说明电子商务在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管理问题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

(4)物流、仓储、技术等环节。电子商务的作用尚不突出。如何提供更贴近中小企业的物流、技术等电子商务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是电子商务未来在这些环节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 发展环境尚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将越来越有利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危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认知的提升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样也面临着扶持政策缺乏、诚信体系不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物流、认证等支撑体系不能满足电子商务需求等阻碍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将陆续推出,新技术将在电子商务供应商中得到广泛应用,支撑环境与电子商务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表明发展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应用水平不断增加,使用效果逐渐显现,将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但中小企业还需要提升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各环节的作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加深已成为必然趋势。

3 电子商务服务业将呈现出社会化、集成化、生态化的趋势。电子商务服务业正在走出启蒙期,保持高速增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将呈现出社会化、集成化、生态化的特征,构建和服务基于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服务的重要功能。

4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正推动着新商业文明的产生。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完善,整个商业环境将呈现出按需驱动、先销后产的大规模定制乃至个性化定制,并体现出诚信、分享、平等、责任的特性,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受惠于这个环境。

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建议及展望

(一)对中小企业

1 坚持“小而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小、灵、快的优势,走个性化、定制化的“小而美”成长之路,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深化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为营销服务,还能在物流仓储、管理、融资、技术等环节提供增值服务。中小企业需加深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同时结合自身的需求,拓宽应用范围,深化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各环节的作用。

(二)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商

1 了解中小企业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是电子商务服务的基本原则。

2 扩大服务内容。服务商一方面要继续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在线销售与采购,达到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管理、物流仓储、技术创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 通过平台来扮演公共服务的角色。构建一个由更多中小企业、服务商、配套服务商组成的开放、协同、优势互补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方向。

(三)应对政策

1 把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提升到战略高度。将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着力解决当前情况下中小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就业环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中小企业和电子商务的认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服务商等社会资源,加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资源,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拓展与深化。

2 明确电子商务服务业定义。制定扶持政策。明确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定位与分类,出台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如落实《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扶持物流、支付、信用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发生质的飞跃。

3 推动示范和试点。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要瓶颈问题,通过典型示范和试点,有针对性地逐步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路径。如在信用体系构建方面,在政府的支持之下,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商主导,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如海关、税务等)、银行、认证机构、保险等多方机构参与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说明:

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范文6

进入20__年,我国利用外资政策中新增了一个高频词汇“服务外包”。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加快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要求,这是基于我国正面临新一轮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深刻认识服务业外包的本质,对服务业外包的发展趋势予以合理判断,是我们应对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迫切任务,也是我街道经济发展的一种机遇,一种挑战。

我认为,我街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狠抓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1、明确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服务业。

__街道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要把服务外包作为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今年重点是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载体建设和服务业招商引资三篇大文章。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的规划布局,做好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指导,使规划合理衔接;要尽快完成以特色商业街和主题商业为重点的综合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设计。在载体建设上,要打造服务业发展平台,以平台引项目。要加快启动__、__、__等社区的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的建设,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坚定基础。

2、确定招商引资目标,吸纳服务业外资。

近年来,__街道的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向服务业转移,已初步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发展辐射型服务经济,为跨国公司或境外政府机构等提供配套的商务流程服务,也不失为一个切合实际的方向。因此,在寻求吸引外资过程中,要结合街道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确定招商引资的目标,重点吸纳服务业外资。

在招商引资上,要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人才,聘请招商顾问,宣传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无地招商,突出品牌商业、优势商业、特色商业、功能商业的招商。要召开专题招商会、推介会,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在引进服务业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

3、延长产业链条,让制造业外资落地生根。

服务业可以被分为“为生活的服务”和“为生产的服务”。因此,承接外包服务,既可以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归核化”战略中获得商机,也可以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条,向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延长产业链条,让现有的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高起点承接服务业外包的切入点。

要通过三个“一”,对现存的外商投资企业予以应有的“呵护”:剥离一批企业,促使现有制造企业把生产环节中相关业务剥离出来,形成新的服务企业;培育一批企业,大力扶持知识型、成长型外包企业;做大一批企业,做大现有服务外包企业。这样,既可以稳定现有投资者,又可以获得这些跨国公司总部的外包服务,进一步延长跨国公司的业务链。

4、加快管理制度创新,促进服务外包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企业分工的专业化,企业的专业化促进了生产服务的外包化,也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规避经营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要实现无限发展,只有自己做最重要的、最擅长的。把非核心的部分外包出去,轻装上阵,企业才能走得更好、更远。因此我们应引导我们的企业,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推行服务外包的先进经验,确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抢抓利用服务外包的机遇。企业要适应全新的经营方式,就必须加快管理创新,从注重内部管理转到内外管理并重上来,就要全面掌握服务外包的操作手段,建立相应的外包管理控制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业务外包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安全发展。

5、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