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1

从一个农业大省,到有望正式跻身中国GDP“3万亿元俱乐部”,毋庸置疑,河南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2013年3月6日,河南代表团开放联组会议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66家媒体的130多名中外记者聚焦河南。代表们围绕城镇化、教育公平、中原经济区等问题各抒己见,并呼吁大家一起努力,共圆“河南梦”。

“五个一”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

两会期间,河南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河南的发展验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也凝聚着中央各部门支持的心血。

郭庚茂说,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把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与立足河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不断完善推动中原崛起的思路举措,提出了“一个战略、一条路子、一个引领、一个转变、一个形象”的系统发展思路。

郭庚茂解释,“一个战略”,就是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一条路子”,就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一个引领”,就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一个转变”,就是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形象”,就是以务实发展树立务实河南的形象。

目前,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郭庚茂建议国务院组织各部委加快推动战略规划落实,尤其是在人地挂钩、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城镇建设资金筹措、对外开放模式创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创新性措施方面给予支持,允许先行先试,力求通过改革加速中原崛起,并对河南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给予支持。

“三化”为途加速河南崛起

站在新的起点上,河南在稳抓农业、保护生态的同时,将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齐飞?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河南在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郭庚茂在201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中也坦率地指出:“河南省前进道路上还有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

郭庚茂表示,河南要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持续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并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终端、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服务业。着力承接转移、促进集聚、打造品牌,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比重提高。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持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鼓励引导就近城镇化。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加大投入,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年内新建成高标准粮田9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全面开启小康社会新征程

郭庚茂表示:“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一亿河南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根据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河南省提出总体目标: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尽管挑战前所未有,但河南已具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基础,今后一个时期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发展,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胜利。”郭庚茂充满自信地说。

郭庚茂同时指出,河南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谋发展;二是坚持执政为民根本目的,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现实受益者;三是坚持提高质量效益立足点,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增效,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根本途径,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治本之策,以开放招商带动全局、推动转型、借势跨越,以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河南介绍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蓝图

河南将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故;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2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地区农牧区的金融改革开放步伐,引导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设服务网点或延伸金融服务。力争用两年(-年)时间,解决地区现有13个金融机构镇的金融服务问题,确保此类地区农牧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二)基本原则:做好金融机构镇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运作。按照市场导向、节约成本、审慎经营、严控风险、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金融机构镇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自觉服务“三农”意识,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金融机构镇农民群众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坚持风险防范。注重健全内控制度,促进依法合规经营,强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四是坚持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内在动力。

二、工作职责

为解决金融机构镇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问题,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一)政府部门

1、各地区要根据指导意见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县域增设服务网点或延伸金融服务,协调公安部门对提供流动服务或设立临时网点的金融机构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资金安全。

2、各地区要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在偏远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给予支持,通过减免营业用地及用房费用、对网点进行适当补贴等方式减轻银行业机构设点成本压力。

3、各地区要积极协调国土、消防、电信、通讯等相关部门对加快推进金融机构镇网点建设的金融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惠和支持。

(二)监管部门

1、银监分局对于在金融机构镇申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新设机构网点的,予以优先审核。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做到快审快批,限时办结。

2、银监分局对在金融机构镇设立的机构网点或采取流动服务方式的应加强合规性监管和监督检查。设立简易网点的机构,须经银监分局审批、获得金融许可证后才能营业,并根据营业时间,对外予以公告。采取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方式的机构,须在银监分局备案,并由银监分局出具公告,在服务地点张贴公告并取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方能办理业务,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时需出示工作证件。银监分局要严肃查处在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风险控制不到位、超业务范围经营、服务不规范等行为,并对其信贷投向加强跟踪监测。

3、银监分局要积极指导和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建立法人内控、行业自律、外部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金融机构镇新设网点或延伸服务稳健、持续运行。

4、对撤并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实行计划管理和指标控制,乡镇机构网点原则上不予撤并。对于确需撤并的,法人机构应提前做出下一年度的乡镇机构撤并计划,于每年十一月末前,报送银监分局审核。另外在、市区内欲增设网点的涉农金融机构,原则上须首先解决一个空白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5、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进行全方位改造,通过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6、建立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情况评价考核体系。银监分局将对涉农金融机构支持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该机构业务准入、综合评价、行政许可及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要对解决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在支付结算、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涉农金融机构

1、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采取设立简易网点、定时定点上门服务(以下简称“流动服务”)、布设ATM机或POS机等金融机具及推行农户联络员制度等方式解决空白网点的金融服务问题,流动服务每年应不少于两次。

2、涉农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风险防范意识,在推进金融机构镇金融服务工作的同时,要从完善制度、规范操作、防范风险、落实责任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严格风险管控,防范案件发生。

三、工作措施

(一)市:蓄集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市联社蓄集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州分行共同解决,市联社蓄集信用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农业银行州分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

(二)县:漠河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已隶属于茶卡乡,由县联社茶卡信用社全面提供金融服务;铜普镇金融服务由县联社察汗诺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年县联社察汗诺信用社迁入铜普镇后,仍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三)市:镇空白金融服务由市联社和农业银行分行共同解决,市联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农业银行分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

(四)县: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县联社察苏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县支行共同解决,县联社察苏信用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农业银行县支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沟里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县联社香日得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香加乡空白金融服务由县联社香日德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县支行共同解决,县联社香日德信用社为第一责任单位,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邮政储蓄银行县支行为第二责任单位,通过流动服务方式解决。

(五)县:6个空白网点金融服务由县联社解决,县联社江河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舟群乡金融服务;龙门信用社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木里镇、阳康乡金融服务;联社营业部通过农户联络员制度和流动服务方式解决织合玛乡、生格乡、苏里乡金融服务。

四、工作要求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现代农业 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灾害 减灾防灾

一、更新传统农业气象服务的理念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粮食生产为主,气象工作为农服务也主要是围绕着增加粮食产量以及防范气象灾害等展开。然而从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农业发展战略,农村和农业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经济形式,农林牧副渔实现了全面的进步和发展。这时的农业气象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细化,加强针对性,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必须整合和优化现有的为农服务体系,在原有的为农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所以,要想真正保证农业气象工作更好的为农服务,首先要更新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理念,丰富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内涵。现代化的农业气象服务理念和内涵能够对气象工作为农服务的目的、方向和执行等环节起到非常有利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气象服务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象工作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且在全国各地表现出了很强的区域性,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首先,要重点做好关键时期、关键区域的长中短期气象预报工作,力争提早、准确预报大的旱涝气候趋势,例如夏季的汛情、旱情,冬春季的温度变化以及日照变化趋势。其次,要加强同国土资源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提高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沙尘暴、冰雹、大风、寒潮、霜冻、台风等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工作,为农民提早预防不利天气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危害提供信息。再次,可以同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如农业、植物保护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例如,通过编制农作物生长历和农业气象工作历,形成农业专家与气象专家指导农民管理农作物生长的综合意见;在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方面与天气预报结合,对农民进行指导,使农民的这种生产活动更加有效。气象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合作也有利于灾情信息的搜集、分析、评估等工作,便于更好的开展救灾服务的决策和执行。最后,加强乡镇村气象为农服务网和农村防灾减灾预警网络建设,每个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每个村设有气象信息员,把气象为农服务的指导意见、建议,传递到亿万农民的手中、耳中,把农民群众的需求反馈给气象工作者,铺设省、市、县服务生态与农业的气象通道,形成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为农服务应急工程系统,提高气象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服务能力。

三、加强现代气象服务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气象服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科研所购进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并培训相应的技术人员,同时配备较好的便携式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可以接收处理的NOAA和FY―1卫星资料的极轨气象卫星处理系统,进一步建设EOS/M0DDIS资料处理系统(RS),共同构成比较完整的“3S”技术系统。“3S”技术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为利用气候资源调整种植结构、趋利避害提供基础信息,从而实现了农业气象工作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保证农业气象工作更好为农服务的几点建议

1.多加强农业气象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多数农业气象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在重大气象灾害面前的交流方式相对落后,不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时,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服务网站的形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业气象工作更好的为农服务。

2.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农业气象理论在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而唯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将业务工作与科研项目实现有机的统一,多加强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联合,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我国的“三农”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网,积累气象与农作物生长之间关系的资料,不断丰富农业气象理论体系。

3.加强气象工作为农服务队伍建设

要想保证气象工作为农服务提供更有利的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要每个层次的人才都具有相应的完善的业务知识体系。但是,从目前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很多气象为农服务人员甚至没有学过专业的农业知识,不具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例如在病虫害方面的人才就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加强气象工作为农服务队伍的建设,对遥感、生态和天气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更是要及时做好培训和提高工作。鼓励工作人员多加强探索和创新,从而形成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成长机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工作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协作与努力,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产品。同时,需要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气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农业气象工作更好的为农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旭晖,商兆堂,蒯志敏,王俊,谢洪芳,付云燕.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

[2] 陈明艳,黄汝红.农业气象服务“三农”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S1).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4

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战略的实施,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总体原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印发《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

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促进各自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保证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要求,拓宽招生渠道和面向,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800万人的任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各专业招生数量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的规模。分区域、分产业推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试点。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按照中央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总体要求,实施好职业教育富民工程,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的进程。

完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东部与中西部省、市、县之间职业教育协作机制,推动东西部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支持东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总结推广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经验。支持办好内地、新疆中职班。

二、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研究制定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制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和改革方案。

加快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适应产业调整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制定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职务(职称)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进一步扩展免学费政策覆盖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职业学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资助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资助覆盖面。推动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

加强行业指导。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调整优化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在预测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工作会议。

完善产教协作机制。深入推进产教对话,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深化产教对话内容、丰富对话内涵。推动和支持若干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推进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现场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区域优势,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对56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出经验、见成效。

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办好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鼓励探索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形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颁布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并印发“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规划。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召开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职业教育督导工作。

五、推进继续教育整体改革发展

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印发《继续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推动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继续做好职工教育统计工作。研制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出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宏观指导性文件。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推进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和资源开放,为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意见、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职业学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健全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组建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标准,逐步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监管体系。推进激励性制度建设。完善继续教育教师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启动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调研工作。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助和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建设等项目。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遴选确定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实施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

增强职业院校科学管理能力。筹备召开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推动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落实。修订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切实维护职业学校安全与稳定,建设安全校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推动并指导各地和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强和规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并进行阶段总结和成果展示。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研究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项目。指导推动各地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完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推动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继续组织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成员率先开放学习资源和精品课程。研究制订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规范和认证标准。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加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终身学习、考试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

七、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

提升科研能力。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职业教育科研规划工作,制订“十二五”科研规划,设立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作用,组织协同攻关,努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召开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支持有关部门和省份联合开展“院士职校行”活动,研究探索院士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适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围绕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内在规律,以理论研究支持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对话。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意见。做好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相关筹备工作。在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制度研究、学生培养、学校合作、教师和校长培训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合作项目。落实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会议达成的共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引进国(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

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5

一、目前连云港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的状况

连云港市的农业机械信息网络建设情况:我市于2004年创建了连云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网站己建为集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新闻中心、政务公开、管理服务、政策法规、科技质量、推广培训、安全监理、市场信息等一系列栏目。网站的建立为我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和广大的农民机手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推动农机化工作。为了提高农机化信息交流及传播频率,我市建立了以电子邮件为媒介的信息快速传递系统,大大提高了我市的农机化信息传递速度。目前我市四县四区的农机部门都配备了电脑、打印和传真系统,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速度。现在已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业(农机)系统广域网,包括50个余乡镇的农办、农技站等涉农部门,联网计算机200余台。通过设立农机信息服务机构培养了一批农机信息化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农机信息服务队伍,促进了我省效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

各地对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认识不是很到位,只求面上过去就可以,认为市、县级有台电脑可以发发邮件即可,办网站的事就以后再说,乡级农机部门配不配电脑看条件而定,很多乡级农机部门的电脑也只是领导办公室的一种装饰品,也没上网,也不能真正发挥其的作用。而且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上各级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乡级农机部门本身的工资有的都没着落,就更谈不上信息网络建设的专项资金,很多乡农机部门都是借助其它项目资金来配备电脑的。

2.人员素质低、信息渠道不通

各级农机部门一般都没配备专业的电脑信息人员,因而从事农机化信息的工作人员素质都偏低,特别是有一些乡级农机部门连一般的邮件收发都无法完成。由于各级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造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及时在网上,的有的信息质量也不高。

三、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渠道筹集资金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一个行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将影响该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对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依靠和联合相关力量,充分提高对信息化工作和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工作领域新、工作难度大,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其次必须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由市农机局信息中心对整个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提出统计的技术指导意见,制定统一、开放的网络技术标准,重点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标准。以利于在全市形成一种集中分布式的管理模式,便于市农机局信息中枢能够有效调控,地方各个网站及使用终端能够灵活地分散运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最后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利用现有通讯、办公设备进行改造,采取部分信息的有偿服务等方法筹措资金。

2.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

加强建设,推动农机信息化进程。任何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支持它的软、硬件设施。所谓软件,是指人力资源。农机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要采取引进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所谓硬件,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农机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响应“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加强信息网络管理

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也就要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入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这就需要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农户的对农机的拥有情况和需要情况,特别是对农机大户的情况要了如指掌,要有专人经常性地定期下到基层走访农户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然后把信息存入计算机的数据库,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把这个数据库放到网站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1)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即:在全省的县以上的农机管理部门设立信息工作站,定期将当地的农机信息上报上一级农机管理部门,重大信息随时上报;在市一级设立农机信息中心,对各地上报的信息及时加工处理。(2)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随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3)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信息服务也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息服务窗口。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范文6

一、督战范围

(一)7个乡镇

(二)2020年计划减贫任务(5户13人)

(三)27个贫困村、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

二、督战内容

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三落实”“三精准”“四个不摘”要求,重点督战以下内容。

(一)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

(二)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公益岗位新增就业情况,无劳动力家庭兜底保障情况等。

(三)“五个一”“三个一”帮扶落实情况。

(四)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后续帮扶措施落实情况。

(五)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情况。

(六)“大排查”回头看、巡视工作、年度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财政绩效评价、审计监察等各方面反馈问题、对标查短发现问题整改销号情况。

(七)脱贫攻坚“四不摘”落实情况。

(八)贫困村“一低五有”达标情况。

(九)村扶贫项目建设、使用、管理情况。

(十)村集体经济、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资金公示情况

(十一)“四项基金”管理使用情况。

(十二)不严不实、不精不准、帐实不符、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虚报冒领、吃拿卡要、挪用侵占、贪污等作风和腐败问题。

三、督战方式

(一)县级联系领导挂牌督战乡镇。县级领导带队(附件1)从3月开始每月至少召集帮扶单位、现场工作组、业务指导组等召开专题会议1次,专题研究督战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围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从态势和趋势上进行深入研判,进一步找准问题、发现短板,逐项督促乡镇和业务部门压实攻坚责任,完善攻坚方案,落实攻坚举措,及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联系乡镇把短板弱项补扎实、把基础工作打牢靠。

(二)现场工作组督战到村。由“三保障”行业部门3名分管领导牵头,从脱贫攻坚骨干库选派业务骨干,组成7个现场工作组(分组名单见附件2),深入7个乡镇,帮助其找准“两不愁三保障”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督促指导其按要求整改到位。每组由6—8名同志组成(根据乡镇贫困人口确定组员人数),其中1名同志在乡镇指导帮助完善脱贫攻坚相关资料;4—6名同志分成2-3个小组进村入户现场督战,每月上报督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剩余问题数量等情况。

(三)业务指导组巡回指导。区委组织部、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体育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医保局、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两不愁三保障”行业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导或者业务骨干组成业务指导组(附件3),根据7个乡镇具体需求,随时随地巡回指导,每月上报督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剩余问题数量等情况。

(四)帮扶工作组适时参战。由区扶贫开发局选派1名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班子成员、区脱贫办督导组成员,组建帮扶工作组(附件4),作为“机动组”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区脱贫办统一安排部署,随时随地奔赴一线督战。

四、督战步骤

整个督战工作贯穿2020年脱贫攻坚全过程,按照一月一督战的要求每月开展督战工作,主要分3个阶段开展。

(一)全面启动阶段(3月20日前)。制定全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和相关行业部门挂牌督战实施方案。行业部门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由区脱贫办统筹组织实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20日前)。相关行业部门对本行业挂牌督战成果负责,要结合历年来各级督查暗访反馈问题,“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发现问题,对标“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要求,真督实查,整改问题。

(三)巩固提升阶段(12月20日前)。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脱贫攻坚监测预警机制,基本形成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五、督战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挂牌督战工作是中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重要举措,相关行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挂牌督战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制定本行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区部署上来,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要具体抓,责任落实到人到项,确保挂牌督战做细做实,“督”出实效,“战”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