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1

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在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的意识中,专业课指的是各种术课(如钢琴小课、声乐小课),和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作曲、音乐史等理论课程,而把艺术概论排除在外,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上课之初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音乐、艺术与自身发展等角度将《艺术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阐明清楚,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主动学习。

第二,教材的选择。《艺术概论》的教材种类繁多,难度深浅不一,各有侧重。如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这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从艺术本质、艺术门类、艺术发展、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艺术创作几部分系统、全面、专业地阐明了艺术学,内容较为深奥,是所有艺术类从业人员都适用的艺术学专著;而专门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由彭吉象、张瑞麟所著的《艺术概论》一书,虽然也是从艺术概说、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等方面进行编著,但它更侧重于从音乐的角度来阐明艺术的哲理性,较多地结合了音乐作品、音乐欣赏等内容,不失为一本适用于音乐学专业的好教材。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再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仍有不适之处,于是及时调整,选用了由郑锦扬主编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与前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将艺术原理与艺术门类分开,大幅度地增加了艺术门类的内容,每门艺术门类都从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展开,更加侧重于艺术的实用性,对于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具体可感的内容比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书本内容,略做了调整。先从具体的艺术门类,即学生最为熟知的音乐开始,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一种亲切感,再继续美术、舞蹈、戏剧戏曲、电影、文学等内容,通过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特点,对各艺术名作进行赏析后,最后结合艺术原理的部分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如对艺术的发展这章内容的讲授,如果在此知识点之前学习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的发展史,就能将几者相结合,不仅能用具体事例对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性等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扩充,还能巩固已学知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安排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较多采用的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这对于文化知识基础好的普通专业本科大学生比较适用,但对于大多数重专业、轻文化的音乐专业类学生则需要改进。这亦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在《艺术概论》的课堂组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较难集中、课堂气氛不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没有回应。针对种种课堂上出现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有以下尝试:

1、增加讨论式教学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利用PPT等呈述讨论结果。如讲授美术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罗列出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代表画家,展示各发展时期的代表性画作,然后按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按组讨论各阶段画作的具体特点,选出一人在课堂上对讨论结果做总结性呈述,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结果制成PPT进行展示呈述。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播音主持 教学特点 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这也给教学提高了难度,这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与广播电视产业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各个学科(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的穿插渗透,形成适合现展情况的教学体系,改正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种误区,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全才的培养,例如过于重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如口语、即时表达与稿件转换的能力,也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大相径庭了。总的来说,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希望能通过罗列其主要内容来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教学特点。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文科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同样重要,它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基本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3

平面设计教育作为高职类及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在开设目的、开设时间、开设条件、开设课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扩招以后的生源素质大大降低,学生进校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学生学习宽泛基础课程,因为平均课时量少,都没能较深入地学习,使得学生没有较为突出的专业方向,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更无从谈起,离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对现在的从业设计师的比例调查,平面设计师的数量达到了所有种类设计师的52.44%。中国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社会急需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这样巨大的从业空间一方面给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也给建立平面设计专业提供了可行性支持。艺术院校重艺术轻技能,理工院校重技能轻艺术,这两种平面设计的人才观都略有偏颇。如何才能在重技能和重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现在许多专家考虑的问题。

二、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将艺术平面设计教育归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仅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艺术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样的背景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法。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死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了。而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只有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才能设计出新的东西来。

2.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虽然系列地修完了各专业基础课,但并不等于已具备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中。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课程时,只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完成,大部分同学只是想考试及格,拿到学位即可。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

3.泛滥的电脑设计。计算机特技是电脑软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合理地利用它能产生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但是大家不假思索,不加控制地利用就会泛滥。

4.较差的动手能力。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死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设计训练。其实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完全是一门试验课程,老师在讲解要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高职教育平面设计教学的措施

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高职课程的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掌握软件的操作要点,掌握知识结构框架,理解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积累和实践。艺术平面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锻炼,吸取经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板报设计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明白学好平面设计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讲述必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索然无味,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观念决定一切,用什么观念指导办学和学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和质量。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一踏进美术系的大门,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设计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以现代设计意识来统帅学习期间的全部过程,明确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及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5.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个性,才具有创新力。

四、思考与总结

虽然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我认为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教育模式。以往平面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设计的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葳,李海冰.艺术理论课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与设计,2005,(12).

[2]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J].2004,(3).

[3]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J].2006,(6).

[4]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2006,(8).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杨玲,李连天.以市场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场,2006,(7).

[7]秋蕾.对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M].陕西教育出版社.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4

关 键 词:美术理论 课程 教学 改革

美术理论,顾名思义,是对美术之理的思考与论述。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是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美术理论自身,是对美术学科规律的见解和探讨,是一个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美术理论课程通常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是普通高师美术教育(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以及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需求,单一的技能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普遍重“技”轻“文”,重“术”轻“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教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美术理论课程被“边缘”化,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不能平衡发展,课时比例失衡,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这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

高师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胜任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教学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如何坚持“宽口径”地培养出“艺术型”通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如何正确处理美术理论教学和美术技法教学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美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内容

美术理论从属艺术理论体系,课程的涵盖面广。粗略统计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画论”“现代美术史”“美术批评”等。高师美术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应该考虑师范性特点,结合总课时的安排,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要求和实际出发,在遵循美术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大教育目标要求为标准,更加合理明确地开设美术理论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何体现课程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为主修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宜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按不同学期依次开设,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这样,让学生从中外美术史入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流派、代表画家、作品等了解掌握去分析美术的内容及其特殊性个性,去研究美术的现象、原理、规律;去探讨、揭示“艺术美”的发生、存在、活动的规律。这样才能为学生进入艺术世界提供多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提升学生整体的美术理论素质。

此外,高师美术教育还要认真选择配套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内容。由于普通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较低,因此,教材的选择很关键。目前出版的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不下十余种,就美术史而言就有:通史、简编、简史、史纲等。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呢?笔者认为,教材选择应关注教材的起点、广度,深度要求,除应具备一定权威性外,要能体现师范性和实用原则。教材内容的纲目、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简洁,而且配有大量附图、参考资料和思考练习题。有了合适的教材,还要考虑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由于课时量有限,各门课程不宜全面铺开,应注意突出重、难点,讲授的重点要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相关,从而做到精炼、精简,对于部分内容有交插重复的,只要简要概述即可,非重点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学习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深入浅出,有紧有弛,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可以把内容重点放在绘画、雕塑和书法以及各艺术时期的主要美术成就上,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内容就不必全面接触,仅仅突出明清建筑、家具和陶瓷即可(因为它与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筑、工艺美术内容、风格、年代相近)。其实美术史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艺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教学必须还要关注国内外美术研究的新动向,不断吸收新成果,搜集整理和补充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

二、重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美术理论课一般是大班课,多是一个班或两个班集中在大教室、多媒体教室。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由于教师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学”的感受。加之教学的容量过大,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其结果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由不喜欢到厌恶,从而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的确,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近玄虚,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也可以是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教学是由“教”和“学”的师生共同完成的。理论课中穿插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搭建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参观、考察和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体会和总结。这样就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又使学生避免了学习上的盲从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去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这样就会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美术理论的教材编著者基本立足于全局,比较宏观地序列、类此、阐述,其课程教学也习惯一统论。而基层教学的习惯往往不能脱离于教材的纲目、章节和内容的要求,对当地的美术资源、文化漠不关心。实际上,我国历史悠久,美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美术除具有传统的传承而存在着共同的特性外,还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又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和地方特色。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不关注重视地方的美术资源、不挖掘地方美术遗产,可以说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亵渎。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中,课程的资源已作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新试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提出,地域素材美术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地方普通高师培养的学生都将是当地中小学教师,因此,作为研究和阐述美术发展、美术特征、美术现象、艺术本质的美术理论课程都应该纳入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去发挥地方艺术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多样性的美术知识。

就美术的多样性而言,全国各地的地方性美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和各有特点的。从福建的地方美术资源看,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就具有典型的区域、地域性特色,其内容十分丰富。比如福州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泉州的石雕、木偶雕刻;闽西北的明清民居、客家土楼以及建安版画、四堡版雕等。由于福建三明是客家祖地,这样就遗存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和美术资源。三明属闽西北区域,当地原居民的先祖自古以来虽从中原迁徙,带来了中原文化,但由于地理、交通的因素和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而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因此,三明及周边一带保留了大量的美术遗产和资源。如“十八寨古民居”“安贞堡”“尚书弟”“回窑古瓷窑遗址”。此外,还有考古新发现的“万寿岩”古人类遗址以及在尤溪、将乐附近新发掘的宋元古墓中的墓室壁画等。所有这些美术资源,从美术特征看,除了自身独具的艺术特点外,同时又具有文化的传承的延续性。它们既是宝贵的美术文化遗产,又是十分难得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因此,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教学内容体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这让学生了解到当地美术文化资源,为今后基础教育中普及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又补充了高师美术理论课程的内容。其二,这为美术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现实资料。

四、要关注实践性和当代性,关注学科研究前沿的新成果

美术理论是美术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研究与考察美术活动、美术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美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史、美术概论,都是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以分析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关系的。美术理论是美术家长期艺术实践后的理论成果,同时又对美术实践产生一定影响,两者密不可分。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梁江所说:“理论和创作关系,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有机互动,缺一不可……”美术理论教学要特别关注、分析各历史时期美术家的创作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各历史时期美术家总结的各种理论学说和观点。

美术理论还要特别关注当代美术创作,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创作观念、表现技法、形式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科技手段被应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对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的借鉴和运用使美术创作形式更加丰富而多样;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公共艺术已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门类等。由于受到艺术观念、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艺术已渗透到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传统的技能、技艺开始出现危机,人们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开始出现分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美术评价体系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市场运作下的美术展览、美术批评非常活跃,这已成为官方美术活动的重要补充。当然还有考古新发现以及在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的鲜为人知的美术作品等。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变化。作为担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了解美术的发展情况,把握美术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需要。

美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美术史,还是美术概论、艺术美学,都不能局限于原编著者的视野范围和学术观点,及时补充、吸纳当代艺术思想、思维、观点。另外,补充新知识,要围绕不同的历史时期,要将美术放在时代的背景中,既要立足过去又要面向当代,让学生全面、全方位地了解、分析、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审美观和文化意识。由于美术实践是多元的、多层面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故美术理论体系同样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所以,美术理论的教学不应该是独尊一说和凝固不变的,不能采取“本本主义”“按图索骥”地照本宣科。美术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结语

著名美术批评家、教育家陈传席先生说:“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艺术学科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由此可见,美术理论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改变美术理论课不被重视的状况,首先要从教学改革入手, 我们要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修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改革作为思考、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考察;采风;艺术教育

一、课程基本情况

“采风”,亦称“艺术采风”。它是指除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以外,有计划、有组织的,由学生参与的校外教学活动。它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艺术采风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既是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兼顾着教学、体验生活和社会实践等多重任务和意义。从专业教学讲,艺术采风活动让学生从静态的课堂走向动态的空间,用视觉扫描大自然与社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情感积淀和创作素材,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音乐考察与采风”是石河子大学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音乐学专业在校外开展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第六学期暑假集中利用两周时间开设,主要由音乐系理论教研室承担该课程的教学,近几年该课程已成为音乐系教学实践与科研结合紧密,科研课题较多、取得成效较大的专业课程。2003年理论教研室对该课程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新模式作出新的规划,以培养应用性高素质的大学生为目标,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在知识结构、舞台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古到今,从国际到国内,民族民间音乐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本国家民族的灵魂及象征,也含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而新疆作为我国历史上文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自古就是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诸多的文化因素汇集于新疆诸多的民族中,从而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些都为新疆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为音乐学专业开设的“音乐考察与采风”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自2002年设立这门课程起,音乐系一直坚持“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走出学校,由专门教师统一带队,深入民族民间音乐生活收集各种第一手的音乐资料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及今年(2010年),音乐系带领学生赴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进行音乐采风,学生被安排住在民间艺人的家里,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了解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了东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民俗,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系亦同鲁克沁镇的维吾尔族木卡姆民间艺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4年,音乐系带领学生赴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进行音乐采风,学生们又初步了解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状况。2009年,音乐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赴沙湾对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及舞蹈进行了调查研究。尤其是2008年,音乐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即把鲁克沁镇的维吾尔族民间艺人请进大学校园,通过与师生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更好地传承民间音乐,弘扬民族艺术。在为期两周的采风活动中,“吐鲁番木卡姆”第六代传承人、时任鲁克沁镇文化站站长、年过六旬的吐尔逊•司马义老人亲自带领12位艺人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则分组跟不同的艺人进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相对于在大学接受的音乐教育,木卡姆及维吾尔民间歌舞可谓是一种陌生的音乐现象、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学生们亦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音乐厅、展厅、学院大厅以及学生琴房里,到处都可以看见学生们认真向民间艺人虚心求教的场景,艺人们也不知疲倦地带领学生们一遍遍地演唱和讲解所学的内容。在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巨大魅力,体味到了民间艺人的淳朴,掌握了最基本的“音乐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学生们也分别学会了用维吾尔语演唱两至三首维吾尔族民歌;吐鲁番赛乃姆舞和纳孜尔库姆舞的基本步伐和动作;维吾尔乐器,如热瓦甫、弹布尔、达甫等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等,在最后半天的汇报展示中,学生们的表演可谓精彩不断,各组学生分别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赢得了民间艺人的赞许及学院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们也同民间艺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客观地说,“音乐考察与采风”课程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提高了他们对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本体研究的理性认识,唤起了他们深入了解新疆本土音乐文化的求知欲望。

二、本课程教学实施的创新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说它是正规的教学活动,它却没有标准的上下课时间;如果按没有上下课的时间标准,说它不是正常的教学活动,它却有相关的教学大纲作依据。因此,在活动中很难把握一个“度”,即:不能很好地做到既不束缚学生的手脚,让其有自由主宰的空间,又不是松散的管理、放任自流而保证适当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在我国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地方性高校的音乐专业,其教学大纲里一般均设有“艺术采风”课程或类似的教学环节,看似相同的“艺术采风”,却因为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使得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视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和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盲目扩招,很多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师资力量和管理能力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些因素也在间接地影响着艺术采风活动。实际上,精心策划和组织的采风教学,不但能很有效地解决音乐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它还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锻炼学生对民间音乐采集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鉴于此,石河子大学音乐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理论教研室根据几年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音乐考察与采风的经验,通过对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使每一年的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都能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其教学实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结合师范艺术教育的特点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应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加快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音乐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是支持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音乐系根据师范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安排好学校艺术教育的重点,同时看到社会美育更为广泛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大自然,走访考察地的古迹、道路、建筑、展览馆等,在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

(二)制定缜密的活动计划,全方位指导采风实践

音乐系在每一年的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前首先都会选择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民族特色分明、地域文化明朗、人文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作为对象,其次是能合理安排行程,提高活动效率。在出行考察前都会专门安排相应的理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前期的指导,包括艺术专业技能教育、思想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生活常规教育等各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不仅仅在艺术实践上能得到收获,同时在思想品德等各方面也能收益匪浅,体会到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及时整理,提高认识

通过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是艺术教育的归宿。对此理论教研室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对学生的审美过程加以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评价他们所面对的民族民间音乐事象,督促他们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四)抓过程,同时更注重结果

采风结束返回学校后,就要开始进入了资料整理和研究阶段。这是整个采风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环节能否出成果、能出怎样价值的成果而设计的,音乐系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每位学生在采风结束后一周内都要提交采风报告,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教研室的指导教师历来重视加强指导工作,但对于采风报告的写作内容没有限制。最后主要根据学生提交的采风报告,结合其在整个采风过程的表现情况,指导教师采取集体评分的办法,评出每一位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本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

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中小学教师的重任。师范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应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精神力量。活动课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增强学生对中小学教育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强化活动课程,组织的学生进行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它在师范教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不但服务于艺术教育本身,而且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也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体察民风民俗的同时,对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更加热爱,对伟大中华悠久的文化艺术深感自豪,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爱国热情。

(二)开阔视野,激发艺术灵感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手段,是通过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通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进一步思考,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采风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搜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了解到课堂中无法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美的教育与创造,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因而在艺术教育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美的意境的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灵感。

(三)增强凝聚力,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集体行为,学生走进社会,摆脱了学校及家庭的束缚,相互之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凝和力,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活动中涉及到一些看似细小的但是又不容忽视的纪律,每个人只有认真履行,才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加强了组织纪律性,进一步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四)参与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的特殊社会环境,不同于学生以往单一的生活空间,需要他们解除依赖心理,主动地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管理、组织、交往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逐渐地成熟起来。

所以,音乐系在音乐学(师范类)专业中开展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拓宽艺术教育新视角、开辟艺术实践新天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艺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简要阐述,笔者认为。在音乐学(师范类)专业中开展“音乐考察与采风”活动是拓宽艺术教育新视角、开辟艺术实践新天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艺术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体现。石河子大学音乐系的“音乐考察与采风”课程也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有组织、有规模地教习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进一步传承了新疆民族民间音乐,弘扬了新疆民族艺术,为推动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石河子大学音乐系也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思路,使该门课程更好地为师范类音乐教育服务,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赵塔里木.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当代

保存的重要手段[J].中国音乐,2007,(2).

[5]于东风.浅议“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课”的教学――从

新疆艺术学院哈密采风谈起[J].中国音乐,2002,(2).

艺术学概论学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艺术教师 文化修养 审美观 专业水平

全面推进艺术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艺术教学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艺术课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定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师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担负着审美传播的重任,所以艺术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艺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教学、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全面的文化修养,从非自身专业的能力方面抓起

对教师的看法,学生们心中自有一面镜子,要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教师,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具备优秀文化品质,热爱祖国、淡薄名利、心胸宽广、谦虚包容、平等待人、身心健康等等。没有优秀品质的人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即使在学业上、业务上有所建树,也会因为各种不健康的因素而导致停滞不前。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来自文、理等各个学科的学生。在平时的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提问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他们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高校的教师知识面要宽泛而丰富。在课堂中,如果你讲的内容涉及文学或外国历史,那么中文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检验你的水平。要关注艺术以外学科,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以及有关的当代时事信息等,使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做到知识尽可能广博、宽泛一些。

艺术教师尤应注重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高校的美术类选修课程,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有一定审美基础的大学生,担负着培养具有高艺术素质的国民的重任,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大学生所需要的是美术的普通教育,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共通规律,通过美术以培养美感,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提高艺术修养,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创造力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再是仅仅掌握简单绘画技能的工匠,应该是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美术教育人才。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来说,虽然不能一夜之间成为高素养的教师,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解决综合能力的难题,还可以虚心请教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教法,同姐妹课程的教学教法结合起来,业余时间再参加一些综合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逐步提高。

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水准、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审美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不仅应有能力对本专业的学科进行研究,还应对人生有所追求。艺术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作品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内涵,了解美的实质。教师的审美价值观的正确与否,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艺术教学对艺术教师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美能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美丑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和谐统一。对作为人师的艺术教师来说,审美修养是非常珍贵的心理品质。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完成。

坚持正确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重视艺术的审美趣味,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尤为重要。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例,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学内容应讲透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他的代表作。所谓代表作,就是艺术家成熟的作品,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作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选修学生,我们在评价某部作品或某位艺术家时,要坚持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影响,给予他们最能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新时代艺术教育审美活动应该是: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主动学习与自我表现,不断净化其心灵,使其感受美、理解美。因此,教师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艺术教学实施的保障,是落实艺术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艺术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在学习中提高

学生所处的优良的教学环境,对他正面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教师接触,学生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教师的关系正是如此,学生往往被教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教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跟着名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而且往往名师会带出一些高徒,这就是教师的感染力。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本质的提高,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或者某种特殊的机缘。

艺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平民化,专业基本技能只要学习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常人都可以掌握实现。而艺术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艺术的沉淀积累,而非一个量化概念,需要艺术教师永远对自己的专业保持热爱。我们应该把眼光多放在宽泛的地方,极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专业水平。不可否认,艺术专业水平需要在生活中总结思索,经常是长期积累、偶然所得的漫长过程,很多的艺术教育者,总是不能教育学生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灵魂,如何揭示本质,具体的行为又是什么,往往因其个人专业水平之故避而不谈。其实,还是要从基础的专业技术点入手,艺术素养的表现脱离技术能力,一样是空谈,艺术素养是上层,技术能力是基础,当务之急还是加强深层专业技术能力。

总之,时代赋予艺术教师神圣的使命,艺术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的能力涉及了众多的内容,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是我们要向学生传达信息的内存库,只有不断地、全方面地、长期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刻苦锻炼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地达到教学效果,发挥艺术课的作用,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